“中国模式”观点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模式》读后所思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模式的优势显露无疑,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
最近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的《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感慨良多。
什么是中国模式?比较官方的定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以上定义太学术,通俗的讲,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的发展方式。
中国模式不能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也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加以教条式的理解。
中国模式是剑走偏锋的结果,它跳出“发展悖论”的陷阱,避免了种种预言中的风险,创造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一书,将中国模式归结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中国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发展经验问题,但是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来说,则是一个战略问题、价值问题,而对于中国的未来而言,这些发展经验将指引着中国继续高速发展。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模式的意义在于开拓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价值观的现代化道路。
随着中国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世界的走向不再单纯由美国和欧洲所决定。
中国模式是一个在自身经验教训的累积中不断反思和超越的发展模式,它既追求速度,又保持平稳;既保护暴富,又注重均衡。
这种自我调整、不走极端、善于化危为机的智慧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下面主要就人民比较关心并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主政治和国家权力两个方面来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中国模式”是建构在复杂的国情和国家治理难度较大的现实之上的,法治经验严重不足,发展与稳定、繁荣与公平、民主与和谐的矛盾十分突出。
民主化作为国家建设的过程,必须进行精细的考量和细致的安排。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合法的、主权的、对人民负责的国家机器远比精英之间进行你死我活的政治游戏重要。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1、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2、如果有,其内涵和特点是什么?3、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模式”还可以被定义为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
综合来看,“模式”主要有三层涵义和特征:一是内在性,即模式是一个事物内在本质的展现;二是外在性,即模式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三是可借鉴性,即模式可以供人们借鉴和学习。
中国既有许多成功的事实,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成就;也有许多成功的制度安排。
这些事实的背后存在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而这些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模式”是存在的。
“中国模式”已经基本成熟,主要依据就在于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我国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
“中国模式”的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按照这个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正确理解“中国模式”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准确把握“中国模式”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第二,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第三,它是发展中大国的发展。
“中国模式”在经济建设上主要体现为“四主型制度”。
一是公有主体型的多种产权制度,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这表现在资本结构、就业结构、GDP结构、税收结构、外贸结构等多方面。
二是劳动主体型的多种要素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并重的制度。
三是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即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廉洁、民主、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作用。
对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中国模式”是近年来经常被提到的一种发展模式。
尽管如此,不同的人们对于“中国模式”的理解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并通过五个具体的例子证明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国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政府的指导性计划、市场的发掘和整合、社会的压力和反馈、产业链和市场链深度整合等多种因素。
其重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引导。
政府是“中国模式”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计划、政策、法规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创造条件,鼓励企业的发展。
二是市场化运作。
开放、竞争和市场化是“中国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硬道理。
市场是资源分配和价值创造的主要手段,政府不是市场的替代品。
三是产业链和市场链深度整合。
中国模式注重整合,是产业链和市场链深度整合的过程。
这是一种高度负责任的、高度协调的发展方式,需要各个产业、各个区域之间的密切协作和相互促进。
二、“中国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扶持国有企业在“中国模式”中,国有企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多种手段扶持国有企业,包括颁布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力及市场竞争力。
例如,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国企是中国资源保障及发展掌控者(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
同时,国有企业也承担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重任。
因此,政府需要在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同时,保证其健康、高效地运营,同时也需要在引导和监管中依照市场逐渐逐步推动私有化和市场化。
2.鼓励海外投资和贸易“中国模式”中,政府推动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和贸易的方式实现跨国发展。
中国对外投资手段多样,包括并购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方式。
在近些年,中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外直接投资数量逐年增长,企业走向海外的范围也更广。
3.鼓励城市化和差异化发展在“中国模式”中,城市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
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
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随着美国2003年发动的对伊战争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延续至今,他们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国内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讨论,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理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一、“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工业(含军事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消费品严重短缺,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供应,农村2.5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旧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城乡居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旧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国内外学者评说“中国模式”:有何意义能否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多年的发展,在理论创新和具体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模式”成为国内外学者近几年来热议的一个话题,大体上可谓出现了百家争说的局面。
本文略作综述。
国内外学者怎样看“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1.国内学者总结的“中国模式”基本特征俞可平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模式”的基本特色,即“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
三是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
”刘宝三总结了“中国模式”的特点:一是方向正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
二是目标明确,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是基点准确,立足于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
四是步伐稳妥,实行渐进式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
五是视野开阔,大胆借鉴和学习一切有益的东西,决不封闭自守。
田春生论述了“中国模式”的制度“内生性”,认为在向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不是依靠从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制度内生性不仅体现出‘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模式’的创新之所在。
”2.国外学者视阈中的中国发展主要特点一是“七特征说”。
海贝勒认为中国发展有七个特征:(1)中国共产党目前已进入“适应阶段”;(2)中国是分散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3)中国是发展主义的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4)具有政治实用主义的显著特色;(5)中央领导层和政权拥有合法性与信任;(6)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具有越来越多对内职能;(7)中国正在迈向自治、法治和参与程度更高的开放社会。
二是“六特点说”。
安德烈阿尼认为“中国模式”有以下特点:(1)国有部门具有重要地位;(2)股份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仍然受到国家监督;(3)农村特殊的社会主义面貌;(4)中国经济仍然主要是负债经济;(5)计划尚未消失;(6)基础公共事业有待完善。
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一、引言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到城镇,从沿海到内地,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日益全面,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跃至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约1500万。
中国的发展使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5、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逐步提升。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以及众多的学者曾将以“四小龙”为代表的部分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称为“东亚奇迹”。
按照这一标准,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经济以平均10%左右的增长率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增长的速度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超过了“东亚奇迹”时期的增长水平,这样的成就被称为“中国奇迹”当之无愧。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2004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把中国模式比喻为“北京共识”以后,从国际到国内掀起了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和讨论。
本文就中国模式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予以探讨。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转型而形成的,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经济方面: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不再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地对立起来;分配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政治方面:国体,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直接标志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职能;政体,是实行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战略,坚持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障人权,发展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多元兼容并存;思想教育,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关心和照顾个人利益,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权力干预学术,禁止另一种风格和学派;文化战略,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所创造的主流文化为主体,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横向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中国模式争议及评析中国模式有八大特质、七个理念、四大成就八大特质:1)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有效的政府。
2)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试验,然后再逐步推广。
3)集中精力关注民生。
4)处理好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5)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
6)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是个有轻重缓急、逐步积累的过程。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配资源的效率很高,同时保证社会总体的公正。
8)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
七大理念:实事求是、和谐中道、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励精图治的良政、政绩合法性四大成就:1)中国本身的迅速崛起,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三。
2)总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从封闭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进入到现代的商业社会。
4)基本上已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一条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政治管理模式及其民主的作用中国是否能够从现行体制中派生出一种独特的、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生态表示怀疑模式歧见。
与几年前有关中国模式的争论不同,最近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已经超越纯粹经济学意义,而具有更加宽泛的意义。
北京大学学者潘维提出中国道路的成功挑战了西方经济学知识中的“市场与计划两分”等观点,从而促进“中国话语系统”的形成以及“中国学派”的崛起。
但是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模式已呼之欲出”,“中国经验已经上升为中国模式”等说法提出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说”值得商榷,这种质疑主要针对中国的政治管理模式及其民主的作用、对于中国是否能够从现行体制中派生出一种独特的、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生态表示怀疑。
保守派认为“中国模式说”既不符合中国发展现实,也不符合中国迅速变化的时代特征,还有可能掩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中国模式的认识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
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模式是指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也可以指走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如果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审读“中国模式”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制度创新道路,这就是:“ 中国模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内生性,即中国转型的“内生性制度安排”。
中国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也必将为人类文明不断地走向繁荣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极快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很值得他们借鉴。
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考的、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
那么,在外界看来,中国发展模式有哪些成功之处呢?其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中国模式”最突出和最令人赞叹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世界上许多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比得上中国如此大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速度。
中国过去30年内在减少贫穷人口方面成绩显著,远远超过印度和越南。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贫穷人口,从改革初1981年的65%大幅减少到2001年的18%左右,其下降幅度是世界少见的。
中国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招商引资方面,成绩显著。
中国在1980年建立头四个经济特区,在1992年接受市场经济,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迈向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方面,步子大,也有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发展中国家做得最出色的。
浅析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成果,也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
同时也可以说是21世纪国际发展的一见大事。
中国模式是国内外都特别关注的问题,那么究竟它的价值在何处呢?一、中国模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又包括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重要的方面。
因此要真正的去解读中国模式的巨大作用和意义就要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进行探讨,中国模式不只属于中国,它还属于世界、属于历史。
中国模式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又各有不同。
对于大多数处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为他们提供一一个有别于之前的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之外的另外一种发展模式。
当然现在的苏联模式因为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而不复存在,现在只有西方模式和中国模式。
西方模式主要指美国的模式和欧洲的模式,美国在愣在结束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有能力推行他的模式,及人们所说的“华盛顿共识”。
而欧洲的许多国家也渐渐的同美国开始分离,开始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地倡导提倡他们的价值和模式。
但是不管事欧洲国家还是美国,在大力推行其模式的时候都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因为许多采用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因此而在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中有稳定好顺利的运作,没有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
就在这种情形之下,独特而又极富有活力的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有了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可以为其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他们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而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就不是借鉴经验的问题了。
中国模式无论对于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都是一种价值的问题。
许多国家认为中国模式就是对他们的挑战和竞争。
就像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
从“中国军事威胁论”到“中国经济威胁论”再到“中国政治不确定论”等等,循环往复,未曾间断过。
这就能充分的说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模式持一种极大地排斥态度,他们不仅仅担心许多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队中国有极大地兴趣,而且在西方那些对美国模式和西方模式不再感兴趣的人们也对中国模式有极大地兴趣也开始重新看重中国模式。
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
中国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为:第一,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稳定压倒一切。
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五,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六,坚持渐进性。
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都是发展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又需要完善制度的保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制度极不合理、政治上动荡不定、天下大乱,就谈不上发展。
发展中国家往往经济体制不成熟和完善,政治上也往往不稳定,政治稳定有赖于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完善体制则需要制度创新即改革,而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或再分配,又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因此都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问题。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的经验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应该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也不能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更不能因为害怕不稳定而不改革,要尽量使三者协调统一、互相促进。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成熟不完善。
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还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法制不健全,诚信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
对“中国模式”的理解中华民族在六十年的人民共和国期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进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有关“中国模式”的话题,引起了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对此重新进行解读。
当然,这也极大的吸引了国人的目光和注意力。
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无可厚非的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O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并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一)关于“中国模式”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原因实际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就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及障碍。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则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的路向。
关于近年来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特别关注的原因,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
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
关于“中国威胁论”方面的论点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
“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
自2001年以来,针对中国经济的新的论调又在国外盛行,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提出疑问说,中国这个亚洲奇迹中的最大奇迹,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
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自身的多元化色彩和从未被外来干涉打断而形成的独特传统,这给了中国发展的扎实根基和永恒动力。
中国模式的特质1、独立自主第一、自已的事情自己办。
“独立自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二、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第三、在开放社会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一条自绝于人类文明大道的死路;盲目排外,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根本背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顾实际国情的区别,简单复制别国模式,无疑是取乱之道;而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是获得对自身民族性格、历史方位、发展战略等主体特性的科学认识以及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必由之路。
2、改革创新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懈怠,不折腾。
第二、因地制宜,鼓励创新,不搞一刀切。
第三、稳字当头,循序渐进,不搞齐步走。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是我国30多年改革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
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也避免了诸如“休克疗法”带来的剧烈社会震荡,走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发展道路。
3、实践本位第一、实践第一,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
第二、坚持让实践说话,不搞无谓的争论。
第三、“摸着石头过河”,着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体制、制度和理论创新。
、以人为本第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第二、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以人为本第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第二、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5、和而不同第一、多元一体,相得益彰。
第二、求同存异,凝聚共识。
第三、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6、刚柔相济刚性就是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始终坚持,没有动摇。
经济模式:“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政治模式:政治弹性和政治包容度;协商民主文化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时允许和鼓励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共同发展,和谐共存“中国模式”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1、全球政治的“中国因素”变得日益重要2、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3、中国崛起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的共同目标4、“中国模式”影响着全球治理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模式”观点综述中华民族在六十年的人民共和国期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进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60周年国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领导干部竞选考试可能会涉及相关内容,现将有关观点整理如下。
(一)关于“中国模式”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原因实际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就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及障碍。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则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的路向。
关于近年来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特别关注的原因,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
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
关于“中国威胁论”方面的论点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
“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
自2001年以来,针对中国经济的新的论调又在国外盛行,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提出疑问说,中国这个亚洲奇迹中的最大奇迹,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
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Gordon G.Chang)则提出,“与其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还不如说中国正在崩溃”。
而中国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最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
长期以来,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国际舆论界一种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的格局不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
然而,面对无论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太空空间活动,还是2008年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特大地震灾害,显示出的中国“举国体制”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国际上怀疑、批评乃至否定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声音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肯定和赞扬。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尚存许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能够给世界留下如此众多和非同凡响的奥运遗产,光用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解释,而“举国体制”无疑是这一切奇迹中的关键。
还有学者认为,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聚焦特定的工程、项目、事件,往往可以形成跨越性、突破性、高效率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形成带动效应,提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正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在这次奥运会中,单单是出动这么多的人力就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企及。
中国有13亿人口,这样的资源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还有,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财力方面的投入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达到的。
三是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
“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经济发展道路,结果在东欧、拉美和亚洲造成了三个重灾区。
特别是随着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人们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同时,不由得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
事实上,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
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进行冷静反思,开始认真探究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二)关于“中国模式”蕴含的主要内容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极快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很值得他们借鉴。
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考的、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
那么,在外界看来,中国发展模式有哪些成功之处呢?其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中国模式”最突出和最令人赞叹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世界上许多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比得上中国如此大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速度。
中国过去30年内在减少贫穷人口方面成绩显著,远远超过印度和越南。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贫穷人口,从改革初1981年的65%大幅减少到2001年的18%左右,其下降幅度是世界少见的。
中国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招商引资方面,成绩显著。
中国在1980年建立头四个经济特区,在1992年接受市场经济,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迈向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方面,步子大,也有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发展中国家做得最出色的。
其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其一,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即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其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三,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其四,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
其三,中国改革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步骤,避免走极端。
首先,中国的改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其次,中国的改革就其过程而言是渐进变化的,这种并不惊天动地的平稳变化累积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计划经济。
有学者认为,中国领导人不赞成激进的政治民主化,只支持渐进的政治试验和温和改革。
中国的这一做法,引起外界诸多争议,但中国保持了政治稳定,保证了投资者的信心。
其四,“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色。
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虽然也引入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中国没有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中国虽然允许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卓越理论成果,同时在其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如果说“中国模式”有什么成功之处的话,对此最精辟的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上述学者对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进行的总结,各有侧重。
总的来讲,“中国模式”的内涵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和补充,相应地,人们对“中国模式”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三)关于“中国模式”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影响其一,“中国模式”导致的中国崛起,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深刻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世界历史进程。
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经验。
它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必将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
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paradigm shift)、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
有学者认为,对于中国说来,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这两种模式的较量意义重大,因为这既关系到经济利益又关系到政治利益。
如在非洲大陆,“中国模式”就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
如果北京成功地让国际社会接受“北京共识”的话,北京就可以使得世界重新意识形态化,质疑西方规范的普世性。
其二,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有期待、有信心。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在2004年曾撰文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发展模式的国际意义。
她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印度学者在比较中印发展模式时,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果远远高于印度发展模式。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而印度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减少贫困、财富分配、人均寿命、识字率和电话普及率等方面,中国的表现都远远好于印度。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就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
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
”华尔街金融危机暴露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弊端,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也不应因此而中断。
事实上,只有全球的多样性的相互交流才能催生世界的和谐。
“中国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的社会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为全球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健康、鲜活的因素,必将为人类文明不断走向繁荣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维为的观点:中国模式有八大特质、七个理念、四大成就八大特质:第一、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有效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