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高二历史组温宝婷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
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
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⑤性质和意义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5、高考方案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
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叙事通钢三中李祥民经过多年的高效课堂教学,经过一年来对新版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
使我认识到,新版课标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思想,真正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评价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我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由“写双案导学”变为“设计双案导学”从注重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
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我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例如:《第三次科技革命》设计1、创设情境,探讨历史运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看《天空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视频。
第二,直观展示,展示火车、轮船、电灯、飞机、汽车、计算机等三次科技革命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辩认,分别属于那次科技革命。
第三,亲自体会。
设计“我们今天是属于那一次科技革命?我们正享受那些科技革命成果?”,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
2 大胆取舍,拥抱现实。
“克隆技术”是小字部分的内容,不是中考的重点部分。
但出于对科技革命的成果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回此,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我们怎样看待科技成果的利和弊,并得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结论,并讨论我们如何才能避免科技的弊端?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激发思考,激励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一、《史记》的诞生公元前109年,中国西汉王朝的司马迁在长安完成了他的巨著《史记》。
这本书以中国历史为主题,涵盖了从夏代到秦朝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蹇是一位学者,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这种影响传给了儿子。
司马迁从小热爱历史,他喜欢阅读史书,爱思考问题。
司马蹇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也鼓励儿子写一部完整的历史纪实,记录下中国的辉煌历史。
司马迁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族和国家,他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
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辛苦写作,他翻阅了大量的史书,亲自赶去各地考察,搜集资料,拜访名士。
他不仅仅是一位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的传承者。
《史记》的完成并不容易,司马迁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他遭到了政治上的迫害,他曾被宦官处以“五刑”之一的杖刑。
但是,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咬紧牙关,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走下去。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
这部著作共分为十二卷,纪传体和编年体结合,上起含夏龙飞,下迄太康,详细地记述了中国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等历史。
《史记》的问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它被誉为“史家之宗,国家之良史”,成为中国历史学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洛阳研究院的开创洛阳研究院,是中国古代最早成立的历史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它的创立可追溯到公元1181年,当时北宋旧都洛阳恢复,恢复后还设立了许多学府,其中包括研究历史的研究院。
洛阳研究院的创立,得益于当时洛阳士人郑恺和郑玄的努力。
郑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热衷于历史研究,并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深刻的理解。
郑玄是郑恺的孙子,继承了祖父的学术传统,并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郑恺和郑玄在洛阳研究院的创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致力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教育。
中学历史教育叙事案例引言历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历史素养。
本案例旨在探讨一种生动、有趣的历史教育方法——叙事教学法,以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案例背景叙事教学法是一种将历史事件以故事形式讲述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案例选取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英勇事迹,以叙事的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2. 叙事讲述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详细讲述 chosen event 的经过,强调英勇事迹中的关键人物、情节和意义。
3. 讨论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叙事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联系现实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英勇斗争精神。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得到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
结论叙事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和运用叙事教学法,为培养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中历史教育叙事 新课改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对的不再是数年前那些唯唯诺诺只管接受的容器般的学⽣,⽽是有思想有活⼒的新时代青少年。
以下是店铺⼩编整理的⾼中历史教育叙事,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店铺查看。
⾼中历史教育叙事1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是⼀个长期⽽艰巨的⼯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
为此,我对历史教学进⾏了反思。
要开展好历史教学⼯作,我们⾸先就要把学⽣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联想式教学⽅法能更好地结合学⽣的年龄特征与⼼理特征,通过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可以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其实教与学是⼀个师⽣互动交融的过程,师⽣双⽅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材为参考⼯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与⽼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在知识的⽣活海洋⾥尽情畅游。
这种以⽼师的点拨来启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师共同进⾏探讨、交流的教学⽅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式正好适合学⽣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征。
因为现在的学⽣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
他们上⾃天⽂,下⾄地理,经济的,政治的,⽂化的,甚⾄情感的,各⽅⾯都知道⼀些,知识可谓五花⼋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量的历史知识。
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位⿊⼈总统;知道全球性的⾦融危机带来的灾难;知道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中临阵⽽突然宣布受伤退场;也知道中国将派遣三艘军舰去索马⾥海域护航……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但往往似是⽽⾮,容易被事物的表⾯所迷惑。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故事案例:《桃花战士――关羽》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强大的军事统帅,而他的对手关羽也是一位英勇的将领。
在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争夺天下,一场关键的战斗即将开始。
故事发生在208年,曹操率领的东汉军队正准备攻打刘备所在的荆州。
刘备只有一支不足千人的小队,力量明显不敌曹操的大军。
刘备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但他知道,关羽是他的左膀右臂,关羽的勇猛无敌可以帮助他战胜曹操。
刘备和关羽商议后决定,让关羽前去东吴大吉山蛮王祭祀。
这是为了吸引曹操的注意,让曹操以为关羽离开了刘备的军队。
关羽带着两名亲信前往祭祀,但他并没有打算真正离开刘备,而是准备和刘备在荆州会合。
曹操听说关羽已经离开了刘备的军队,非常高兴,认为刘备失去了最重要的将领,他决定立即进攻荆州。
但关羽离开的消息是刘备故意散布的,真实情况是关羽只是暂时离开,他仍然是刘备军队的重要成员。
当曹操率军进攻荆州时,刘备展开了一场巧妙的计谋。
他暗中派遣关羽和他的亲信守卫要塞,而他自己则转战到了曹操的后方,突袭了曹操的大营。
曹操被刘备的计策所震惊,不得不撤退。
关羽在要塞中英勇的抵御曹军的进攻,并成功守住了要塞。
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成为了抵御外敌的英雄。
最终,刘备和关羽成功地击败了曹操,保卫了荆州。
他们的英勇表现使得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教育了后代关于战争策略、勇气和忠诚的重要价值观。
这个故事案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关羽的英勇行为和刘备的智谋,向学生们展示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在战争中的勇敢和智慧。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高中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从中汲取勇气、智慧和忠诚的教育启示。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三)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陈亮如何才能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学习历史,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出众的思维分析能力呢?笔者认为,历史问题的故事化讲述和历史史实的问题化探究,是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历史问题故事化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集合了启发式、诱导式、展开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在相对比较常规套路的课本里摆脱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打乱课本的顺序,以课本主要内容为线索重新安排授课体系,变陈述性的知识为程序性的知识,变灌输性的知识为启发性知识的过程。
它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来达到优化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历史问题的故事化,历史课堂的活动化,在活动中强调历史课程的人文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丰盈的情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位哲人曾说,“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可以说历史事件具备了很强的人文性、传承性,历史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每个历史故事都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是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并且有时代的烙印,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故事中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其中的审美、道德等艺术因子,这就会使得历史教育真正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教育,注意人文素质培养的素质教育。
历史问题故事化的具体操作故事本身只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材料,至于怎么样运用材料,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还得有正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经常性地运用,我总结了点滴心得,这里作简单介绍,以供交流。
(1)把知识点散化成故事历史问题的故事化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本内容作改编,从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中汲取有效的知识点丰富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去,并让学生参与。
这既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主动、自觉、有效的去掌握课本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我从课文中汲取了内容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慕尼黑阴谋、战争爆发的概况、战争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战争的影响、二战争的启迪。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第一节: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讲授历史,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都积极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我所知道的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
第二节:教学案例一在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采用多媒体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黑暗历史。
他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通过图片展览和展示地点游览,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和悲惨。
同时,他还安排学生与幸存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他们的亲身经历。
这种亲身经历的教学方式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们的内心,增加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节:教学案例二在古代中国历史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辩论和讨论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
第四节:教学案例三一位历史老师在教授二战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物角色。
学生们分组扮演不同的国家领导人或军事指挥官,通过角色扮演的互动,深入了解了当时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关系,学生们因为亲身参与而产生了对历史事件的更深的记忆和理解。
第五节:教学案例四在教授中国古代文化时,一位老师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以及传统手工艺展览,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古代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更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六节:总结教学案例以上所分享的教学案例,不仅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主题的教学,更突出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通过多媒体和实地参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加深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体验,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李振霞2012/11/10新课改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面对的不再是数年前那些唯唯诺诺只管接受的容器般的学生,而是有思想有活力的新时代青少年。
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约束,也没有过多拘谨,有的是大胆与开放、想象与思辨。
有时候他们会随着课堂教学冒出一些突发奇想的问题随口就说出来,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学生没有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有的老师认为是故意捣乱。
其实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都是教学资源,关键是有创造力的教师如何抓住有思想的学生的问题契机,加工设计学生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化与提升。
我觉得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有敏感性和创造性和控制性,把学生的问题生成与教学有关和有益的问题,随即组织学生讨论与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熏陶学生思想。
记得去年底,学校安排我为迎接蚌埠市市级示范中学创建验收而上了一节教学展示课。
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在上到第二目“和平与动荡并存”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经历,能够了解“连战”结束后世界缓和对话的表现以及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表现,所以教学设计为问答法,有学生列举现实世界实例讲述有关内容即可。
师问: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及自己了解的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即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局势和平缓和的表现有哪些?学生:略师问:你认为出现缓和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略以上过程顺理成章按设计进行。
师问:那么当今世界又有哪些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呢?学生甲:一些地区性的冲突与矛盾。
学生乙:对,如阿拉伯与以色列问题,印巴问题。
教师引导:这些地区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一些有影响的大国态度与实际表现怎样?学生齐答:插手。
干预。
教师接着问:结果怎样呀?学生:结果更加动荡。
学生丙:导致这些地区的人们不满,产生了恐怖主义。
另一学生说:是的,恐怖主义就是正义力量所采取的非正义手段的正义行为。
教师一惊,心想恐怖主义在世界蔓延确实是威胁和平与安全的因素。
人教版高一历史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在人教版高一历史课程中,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实践能力。
下面将分享一些人教版高一历史实践教学的案例,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案例一:历史实地考察某高中的历史老师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实地考察。
学生们前往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所,通过参观实地,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考察过程中,老师结合实地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此外,学生们还参与了与历史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比如制作历史模型、绘制历史场景等,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二:历史文物展示另外一位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物展示。
每个学生都要选择一个历史文物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学生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图片展示、模型制作等方式,全面地介绍自己选择的历史文物,并解读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通过学生们的展示,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历史文物的研究和展示,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历史的了解,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三:历史项目研究还有一位历史教师采用了历史项目研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历史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历史项目。
学生们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研究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通过历史项目研究,学生们不仅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研究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人教版高一历史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实地考察、历史文物展示、历史项目研究等不同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案例中既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又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历史,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高一历史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这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中历史实践教学案例分享引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事件和事实,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历史教学不仅应该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本文将分享一些在高中历史实践教学中的案例,并探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一部分: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历史实践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活动,亲自体验历史事件和场景,以增加对历史的理解和感知。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二部分:实践教学案例一 - 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历史博物馆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实践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收藏在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和展览,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例如,学生可以观看二战期间的实物展览,亲身感受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战争的残酷性。
第三部分:实践教学案例二 - 线下考古挖掘线下考古挖掘是一种富有动手能力的历史实践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考古挖掘,在发掘古代文物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并从中了解历史文明和古代社会的发展。
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部分:实践教学案例三 - 制作历史文化手工艺品制作历史文化手工艺品是一种体现学生创造力和艺术才能的历史实践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古代文物的模型或手工艺品,了解古代工艺和艺术风格。
例如,学生可以制作古代陶器的模型,通过亲自制作体验到古代工匠的技巧和智慧。
第五部分:实践教学案例四 - 角色扮演历史人物角色扮演历史人物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历史实践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了解该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的贡献。
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第六部分:实践教学案例五 - 实地考察历史名胜实地考察历史名胜是一种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和名胜来了解历史的实践教学方法。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实践性案例研究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抗日战争》为例,通过分析一位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过程,探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包括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战争影响等。
3.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全貌。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2)新课讲授:教师运用讲授法,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运用情况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1)讲授法: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讲述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理解。
(2)讨论法: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篇一、背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过去,启迪未来。
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我不断探索和实践,尝试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结合一次历史教学实践,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和感悟。
二、教学案例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题是《鸦片战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
2.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我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鸦片战争时期鸦片贸易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景?”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接下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阅读教材,结合图片和视频,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课堂讨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的主题包括:①鸦片战争的背景有哪些?②鸦片战争对中国有哪些影响?③鸦片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启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我鼓励他们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鸦片战争,我设计了以下拓展延伸活动:①观看纪录片《鸦片战争》。
②查阅资料,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
③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鸦片战争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4.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案例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章节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
2. 教学难点:分析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鸦片战争教师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英国的殖民扩张、清政府的腐败等。
(2)甲午战争教师讲解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如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落后等。
(3)戊戌变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如保守势力的阻挠、清政府的腐败等。
(4)义和团运动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如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等。
(5)辛亥革命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胜利的原因,如革命党的努力、民众的支持等。
(6)五四运动教师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民众的觉醒等。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每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其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育典型事例范文Once upon a time, in the heart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a young student named Li Ming embarked on a journey of historical discovery. Li Ming had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the stories of his ancestors and the rich tapestry of his country's past. His school,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organized a field trip to a nearby historical site.李明,一个来自古老文明中心的年轻学子,踏上了一段历史发现的旅程。
他从小就对祖先的故事和祖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怀有浓厚兴趣。
他的学校认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于是组织了一次前往附近历史遗址的实地考察。
At the site, Li Ming and his classmates were greeted by a knowledgeable guide who walked them through the ruins of an ancient temple. As they explored the crumbling stones and carved inscriptions, the guide shared tales of the temple's past glory and the lives of its former inhabitants. Li Ming listened intently, his imagination fired by the vivid descriptions and the sense of history that seemed to permeate every stone.在遗址上,李明和同学们受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的迎接,他带领他们穿过了一座古庙的废墟。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最新5篇高中历史教育故事1背景:李一帆(化名),男,高中一班学生,自上学期以来,上课有时爱走神,常常望着窗外发呆,但在课堂上从不和别人说悄悄话,从不影响周围同学听课。
从来不记课后作业,经常打电话给同学家,询问课后作业。
常常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书,就是忘带作业。
因为自身缺点多,老师看不起他,同学们疏远他,致使他滋生自卑畏怯的心理,使他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交朋友,同学们也不愿和他交朋友。
回家也缺乏父母的教育,父母外出工作,日常开销靠年老爷爷奶奶支持。
该生纪律松散、胆大,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
但是他性格外向,尤其擅长体育活动,脑瓜聪明,而且自尊心极强,特要面子。
另外,他对爷爷奶奶的感情较深,但在他们面前有时也要发脾气耍性。
描述故事过程:1、从他的家庭情况来分析。
他的父母因家庭经济差,在他很小时离家打工,自小缺乏父母爱,拉开了与同龄儿童的距离。
使得他对父母亲很冷,毫无感情可言。
平日里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教育。
他们总是过于宠爱、也放任甚至无力去管教他。
于是他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到学校后,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2、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例如上体育课我发现他跑的很快,就对他说:看来我们班的运动会有优秀运动员了。
他吃惊地又有些得意的看着我并且说:我长跑行,短跑也很快。
他笑着,他当时笑得很灿烂。
于是我接着说到:那我推荐你去参加我校的篮球队,力争为我们学校取得好成绩。
过了几天,我推荐了他参加校篮球队。
同时我也对他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我告诉他:老师同意先试一个月,第一,看看你是否能按时到校训练。
第二,你在篮球队的行为是否影响大家。
第三,你在训练中是否能刻苦,是否有坚强的毅力。
如果你的表现很差,随时退出校篮球队。
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答应,说我同意,我一定努力做到。
结果,他每天早早的来到学校和其他学生一起坚持锻炼,在训练过程中遇到跌伤,他也能克服疼痛,坚持训练。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自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我在文科班的历史教学转为文科基础的复习备考。
根据考纲的要求,文科基础的历史要复习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书,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
对于处在高二复习阶段的历史教学,我们应该积极地抓住机会,勇敢地面对挑战。
但是,我校文科班的学生总体上学习习惯比较差,如何引导他们更好的学好文基历史呢?这是至今仍困扰我的一大难题。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我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又根据《中学历史教学》杂志上陈伟国所整理的人教、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进行复习。
我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根据人教版的课文进行挖空,引导学生复习课本,抓住主干知识。
同时,每个考点加一两道高考例题,让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角度。
再配以____道左右的选择题让学生随堂练习。
课堂上,学生先填空,之后让一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答案板书出来。
之后再评讲例题,做选择题之后校对答案,最后针对学生错得较多的题目进行评讲。
一开始这种方式学生还是蛮喜欢、蛮配合的,但两个月过去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拿着一叠未填空的试卷来到高二(1)班——体育班。
我每周在体育班只有一节课,他们由于早晨黄昏的训练,都显得比较劳累。
我把试卷发下去,告诉他们今天要复习的考点。
王崇拿到试卷后,大声叫了起来:“老师,没书啊!”“前几天检查,你们都有书啊!我还给你们加了分!”他们叽叽喳喳的说:“这还不容易,到别的班借来的,加完分就还回去了。
”我一阵晕眩,严肃地瞪着他们,装作后果很严重地问:“那现在怎么办?”王崇说:“你抄答案出来吧!”唉!是到如今,只好如此了,我想,只要后面的选择题他们能做出来,一样达到教学效果的。
大部分学生应付性地记下了答案,有三分之一的体育生很快就睡着了。
我把他们叫醒,他们行了几秒钟又想睡了。
我再一次叫醒了其中的班干部林锦,他很生气很厌烦地抱怨说:“你很烦哪!历史课总是这样!我考试之前看看书就可以通过啦!我现在实在很累,你还是让我睡吧!”我非常震惊,没想到他会说出这番话。
高中历史教学小故事引言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历史常常被他们认为是一门记忆繁琐事实的学科。
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老师们常常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成功的高中历史教学小故事,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启发。
故事背景在高一历史课上,我选择了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方式,即通过故事来讲解历史知识。
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
故事内容我选择了一段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作为故事的主线,这段历史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将军,他聪明智慧,勇敢无畏。
他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成功统一了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
在故事中,我通过详细的描写,让学生们对古代战争、政治和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我引入了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历史上的紧张氛围和复杂关系。
同时,我也融入了一些悬念和情节转折,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在故事的结尾,我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位将军最后成功了,而是通过有趣的剧情设置,让学生们在推理和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
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记忆。
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明显增加了。
在故事结束后,学生们踊跃提问,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的知识。
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主动去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阅读和思考故事中的情节,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和思考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故事中,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故事的展开和结局,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还能够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结论通过采用趣味的教学方式,如故事讲解历史,可以增加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以史为镜可以通古今,晓万事,知兴旺,明得失.历史是人类的珍贵财富,不可复制,也无从改写.高中历史教育也不例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一【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内容提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 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案例背景】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升他们的水平,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局部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局部知识里,涉及面很广, 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拟难处理的局部.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方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设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到达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根据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局部内容,本节内容比拟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拟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泼在总结时,我说:〃不错, 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忽然,由于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局部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似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治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翻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翻开了, 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蹒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 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反思】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答复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无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无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藏.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响等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央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央,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央,〃以不变应万变〃,无视复杂的教育对象,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标准〃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 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时机,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疑心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效劳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效劳?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总之,课和课一样,课和课不一样,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教学气氛,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讨论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教学又给我提出了新问题:讨论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 在讨论中,有一些学生积极的参与了,但还有一局部学生由于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而开小差;也有个别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将自己隔离开来.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是一方面适时地调节自己,根据学生因素设计问题,尽可能保证学生兴趣和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及时鼓励学生发问,抓住学生忽然闪现的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展开深入探讨.【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方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设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到达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根据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共同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局部内容,本节内容比拟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 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拟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泼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实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忽然,由于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局部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似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想到这儿,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冲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反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 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国梦.〃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蹒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
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
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
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
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
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
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是如果运用不得法,就会适得其反。
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
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
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