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重点与习题
- 格式:ppt
- 大小:726.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习目标] 1.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分析人口迁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4.掌握我国新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分类①标准:是否跨越国界。
②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及特点3.人口流动(1)含义⎩⎪⎨⎪⎧原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时间:临时或短期实质:离开原居住地,但不变更户籍强度: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2)主要形式:民工流、外籍劳工。
(3)民工流的影响①积极影响:增强社会活力。
②消极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3.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理论思考 影响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与影响近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否相同?为什么?答案 不同。
影响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而影响近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1)迁出地: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2)迁入地: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2)促进了经济发展。
(3)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探究点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判断以下人口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鲁教版⾼中地理必修⼆重点知识考点整理⾼⼀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考点整理第⼀单元⼈⼝与地理环境1.能根据⼈⼝增长轨迹图分析说明世界⼈⼝增长经历的阶段划分、⼈⼝增长特点、原因。
(1)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2) 对应的时间是公元1770年以前,1770年⾄1950年,1950年⾄今。
(3)⼈⼝增长缓慢;⼈⼝加速增长;⼈⼝爆炸式增长。
(4)原因:古代(1770年前)⽣产⼒⽔平低下,⼈们抵御⾃然灾害能⼒较低,⾼出⽣率,⾼死亡率,⼈⼝增长缓慢。
近代:(公元1770-1950)⽣产⼒发展,医疗卫⽣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出⽣率保持较⾼,⼈⼝呈加速增长。
现代:(1950 年以后)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们⽣活⽔平进⼀步提⾼,医疗卫⽣进⼀步改善,国际环境稳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政治独⽴,经济发展,医疗事业改善,出⽣率⾼,死亡率下降,⼈⼝呈爆炸式增长。
2. 能根据“三率”判断⼈⼝增长模式(即⼈⼝再⽣产类型),四个阶段的名称及对应的三种模式。
并会说明每个阶段⼈⼝增长的特征及原因。
(1)四个阶段:第⼀阶段:对应模式:(原始型)第⼆阶段:对应模式:(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模式:(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模式:(现代型)(2)特征:第⼀阶段:⾼出⽣率、⾼死亡率、⾃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
第⼆阶段:出⽣率⾼、死亡率下降、⾃然增长率提⾼,⼈⼝急剧增长。
第三阶段:出⽣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平,⾃然增长率逐渐下降,⼈⼝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第四阶段:低出⽣率、低死亡率,低⾃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3)原因:第⼀阶段:⽣产⼒⽔平低下,⼈们抵御⾃然灾害能⼒较低下。
(⽬前只有极少数分布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著居民)第⼆阶段:⽣产⼒发展,医疗卫⽣条件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前主要是东⾮⼀些国家: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发达国家则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属于这⼀阶段)第三阶段:⽣活⽔平提⾼,社会家庭观念发⽣变化,国家实⾏计划⽣育政策等导致出⽣率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点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特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 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④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是最基本因素, 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 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①东部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 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 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 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是个警戒值。
16亿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 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 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努力提高科技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 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50分)读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面积和人口比重图,回答1~2题。
1.如果以距海岸线超过200 km为内陆,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A.大洋洲B.南美洲C.亚洲D.欧洲2.非洲距海岸200 km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小的原因是( )A.热带大陆,终年气候炎热B.高原大陆,且地势起伏小C.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D.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右图为人口分布比重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3~5题。
3.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形是( )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4.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原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土壤D.交通5.除自然方面的原因外,影响人口分布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宗教信仰B.生产活动方式C.交通运输条件D.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显示(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7.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下图为某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该城市( )A.东部人口密度1990~2010年增幅最小B.北部人口密度1990~2010年增幅最大C.各区域人口密度逐年增大D.人口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9.1990年至2010年西部人口逐年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①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②环境质量逐年提高③经济增长速度快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下表为联合国预测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主要迁出国数量(万人/年) 主要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10.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B.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11.移民外迁的最主要目的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高的经济收入C.更多的休闲时间D.更优越的自然环境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1.自然因素(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森林和矿产资源等1)气候(气温和降水):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较为集中2)地形:①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原因: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②高原地区、高山地区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或无人定居3)水资源和土壤:①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水运,沿岸地区往往人口稠密;②干旱地区,人们逐水而居,人口聚居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③土壤肥沃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4)其他因素:森林、矿产资源等(2)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意义:①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空间;②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③对人口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2.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①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稠密;②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③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人口分散;④城镇地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人口稠密(2)交通和通信:①交通与通信发达地区,人口多;②交通与通信落后地区,人口少(3)文化教育;(4)政府政策;(5)地方习俗;(6)战争;(7)历史因素第二节人口迁移1.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1)推力原居住地: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态环境恶化;收入低(2)拉力新居住地: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水平②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教育、婚姻与家庭、社会环境、距离因素等(3)政策因素:政策、战争、宗教迫害、政治中心改变等(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差异、生态环境恶化等3.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影响(1)迁出区1)利: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2)弊:造成人才流失;产生空巢现象、土地荒废现象(2)迁入区1)利: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2)弊:带来环境问题;带来就业压力、住房压力、市政建设压力;带来社会保障压力、社会治安管理压力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1.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复习与测试一、选择题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
李克强总理曾围绕“胡焕庸线”提出三个问题: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总理三问”引发学术争鸣。
如图为“我国人口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A.内陆稠密、沿海稀疏B.西北稠密、西南稀疏C.东南稠密、西北稀疏D.沿河稠密、沿海稀疏2.有学者提出“胡焕庸线”难以从根本上向西突破,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国家政策B.自然环境C.矿产资源D.交通运输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
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人口密度最小值的分布区在()A.渭河平原B.秦岭C.汉水谷地D.大巴山4.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较多,关联性最小的是()A.纬度位置B.城镇分布C.海陆位置D.地形起伏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少。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C.历史和文化D.政治和经济6.黑河—腾冲线西北半壁总体上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地势北高南低,森林覆盖率高达80%,有“千湖之国”之称。
该国人口约554万,其中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地区,下图为芬兰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芬兰人口分布具有相似性的国家是()A.美国B.刚果(金)C.加拿大D.沙特阿拉伯8.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小的因素是()A.地形地势B.交通状况C.气候条件D.植被条件下图为2019年我国中西部某省份某山区村落人口年龄构成图,完成下面小题9.造成当地20-40人口比重低的主要原因是()A.出生率下降B.医疗水平进步C.乡镇企业发展D.劳动力输出10.该村落年龄结构对当地的影响是()A.劳动力充足B.经济发展加速C.留守儿童问题突出D.环境压力增大11.该省最有可能是()A.山东B.内蒙古C.江苏D.四川农民工一般指进城务工人员。
第一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人类集中生活在温带、亚热带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沿海平原地区。
所以南亚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
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西亚环波斯湾沿岸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小。
南美亚马孙平原湿热,不适宜居住。
2.【答案】C【解析】厄瓜多尔纬度低,位于热带,根据河流流向判断,中部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所以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
降水不是主要因素,中部河网密度小。
3.【答案】D【解析】平原地区适宜人类生存,人口分布一般比山区要多。
图中人口分布东半球明显比西半球多,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都分布在东半球。
而亚洲人口数量也比欧洲多。
高纬度过于寒冷,生活的人类较少。
4.【答案】C【解析】①是东亚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是人口的迁出地区;②是南亚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④是美国,是产业转移的迁出区;③地区是西欧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5.【答案】B【解析】目前世界人口迁移总体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6.【答案】A【解析】近年来我国民工流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
7.【答案】C【解析】江西省人口众多,人地矛盾加剧,就业压力大,导致大量人口外迁。
C正确。
8.【答案】B【解析】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春节的来临,传统佳节举家团圆属于社会文化因素。
B正确。
9.【答案】D【解析】虽然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选项错误;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排除C选项;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选项正确。
10.【答案】D【解析】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的地区。
下图显示纬度每10°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读图,完成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A.10°S~20°SB.20°N~30°NC.30°N~40°ND.40°N~50°N2.南纬40°~50°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A.气候酷寒B.山地多,平原少D.干旱区面积大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20°N~30°N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
第2题,40°S~50°S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小,人口稀少。
答案1.B 2.C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B.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黑土分布区淡水等资源丰富4.图示地区人口分布()①有明显的偏向于沿海的趋势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增加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④山区多于平原地区B.②③C.③④D.②④3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密度大。
第4题,图示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图示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大。
4.A下图显示了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5~6题。
5.十年间,这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由大到小依次是()A.豫、鲁、陕、陇、新B.鲁、豫、陕、陇、新C.豫、鲁、陇、新、陕D.鲁、陕、豫、陇、新6.图示内容反映出我国人口()A.南北分布差异大B.沿海地区增长慢D.内陆地区增长快5题,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出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情况。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纲要预览]知识回顾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城市的起源(1).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2). 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地区都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3). 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城市的发展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产生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a、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b、城市中心区地租不断上扬,人们迁向房价比较便宜的郊区;c、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d、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占用大量土地,使耕地面积减少;2. 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①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②沿海地带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变坏;3. 环境污染严重;4.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5.绿化面积少。
四.制订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①适当控制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治理城市环境污染;⑤建设城市绿地。
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第一节认识区域必备知识基础练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的特征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具有层次性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区、半湿润区,这说明()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3.半干旱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解析第1题,该图没有表示出所示区域的面积和形状,仅表示了干湿区域的分界线,在每个干湿区域的内部其干湿度是相对一致的。
第2题,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遭破坏后,地面失去植被保护,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暴。
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影响到湿润区、半湿润区,这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第3题,在不同的干湿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答案1.B 2.C 3.C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据说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通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据此完成4~6题。
4.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C.降水稀少D.木材短缺5.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A.挡风B.防水C.阻沙D.遮阳6.该地可能位于()A.陕西B.黑龙江C.新疆D.福建答案4.A 5.B 6.A黄土高原大致位于(32°N~41°N,105°E~114°E),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千沟万壑,地形破碎。
第一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天津市人口总量的40%集中在很小的土地面积上,而余下的60%人口却分布在天津市更大土地面积上。
说明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大;此图无法得出天津市的人口密度。
2.【答案】C【解析】由上题可知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40%的人口大量集中在市区,这样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天津市能源消耗总量不会受人口分布的影响,②排除;人口集中在市区,使得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大, 设施较为完善,不会减少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⑤排除。
3.【答案】C【解析】比较三地的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数值,即可判断答案。
4.【答案】A【解析】首先明确两地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净迁入率上,人口迁出率都较低,则两地人口迁入率差异决定了人口净迁入率的差异。
珠三角工业结构轻型化,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人口迁入率较高;而京津冀工业结构主要为高技术类、重工业类,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故人口迁入率较低。
5.【答案】B【解析】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是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B正确。
6.【答案】A【解析】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新疆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也就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A正确;新疆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B错误;目前,新疆人民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要提高,D错误;人口的迁移对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C错误。
7.【答案】D【解析】图中只有进城务工人员月均收入,无法区别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和本地进城务工人员收入,A、B错误;本地进城务工人员数量没有超过外出进城务工人员,C错误;本地进城务工人员增长速度超过外出进城务工人员,D正确。
8.【答案】C【解析】进城务工人员丰富了城市劳动力,加大了交通运输的压力,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C正确,A、D错误;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入城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城市环境,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