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框架图
- 格式:docx
- 大小:49.68 KB
- 文档页数:13
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框架图
基本原则:平等、调解、辩论、处分
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基本制度:合议、回避、两审终审、公开审判
人民调解不影响起诉
主管问题劳动争议仲裁前置
选择仲裁不得诉讼
管辖
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
管辖问题裁定管辖
管辖权异议
主体论
原告与被告: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特殊情形下的当事人确定
必要共同诉讼
共同诉讼:
当事人普通共同诉讼
诉讼代表人
诉讼代理人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第三人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本证
依照证据与证明责任之间的关系分类
反证
直接证据
依据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分类
证据分类间接证据
原始证据
依据证据的来源分类
传来证据
概念
举证责任合同纠纷举证责任分配
侵权的举证责任分配
绝对免证:自然规律和定理证据论免证
相对免证:众所周知/推定/
生效文书确认
证明对象三种形式
自认撤回
三点注意
适用与确定(必须;协商与指定)举证延长:可两次延长,本院决定
举证期限效力:增加/变更诉求/反诉-举证期限内
一审程序
“新的证据”概念
二审程序
适用与确定(非必须;协商与指定)
证据交换视为公开质证(认可的证据)
效力:
出庭(证人)
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依职权;依申请
原则上都要质证
质证
例外(证据规定47、48):需要保密的证据不得公开质证
证据论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年龄智力不相当,证人
无因不出庭;证人有利害;视听有疑点;复件无核对认证明显优势证据:《证据规定》第73条
不利证据的认定:《证据规定》第75条
证明力大小排序:《证据规定》第77条
原告:有利害关系
被告与诉讼请求明确具体
起诉条件主管与管辖要求“正确”
不予受理
程序启动不符合起诉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详细版
第一讲民事诉讼基本理论
一、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1、私力救济机制:私人调解、和解;
2、社会救济机制:人民调解(可诉可确)仲裁(或裁或审);
3、公力救济:诉讼(强制执行力保障)。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效力
1、从法律体系角度划分,属于基本法;
2、从调整的社会关系角度划分,属于部门法;
3、从内容的角度划分,属于程序法;
4、从公私法角度划分,属于公法。
三、诉讼标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诉讼标的是法院的裁判对象,即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与诉讼请求(主张)和诉讼标的物(具体对象)相区别。
四、诉的种类(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
1、确认之诉
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包括积极的确认之诉和消极的确认之诉。
2、给付之诉
给付财物之诉和给付行为之诉(积极给付之诉或消极给付之诉)。
3、变更之诉(形成之诉)
原告要求变更或消灭其与被告之间一定的法律关系的诉讼(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
五、反诉(构成要件,与反驳的区别)
1、构成要件
(1)主体:反诉的原告是本诉的被告,反诉的被告是本诉的原告。
(2)目的在于抵消或者吞并本诉原告的全部或者部分诉讼请求。
(3)独立性:本诉的撤回不影响反诉的效力。
(4)程序同一:程序必须属于同一种类。
(5)管辖同一:反诉应当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6)牵连关系: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讲义主讲:郑其斌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民诉(含仲裁)在司法考试中分值较高,2006年76分,2007年为68分;考查角度着眼于法条的规定,应当是一个较容易拿分的学科,但实战成绩却不理想,难点在于其知识点比较繁多、零散,难于记忆和把握细节规定。 我们的目标:民诉不丢分! 我们的工作:在理论的指导下将知识点体系化,并记住它!。 我们的方法:听课理解重点、课下记忆重点、做题巩固重点! 民事诉讼法结构图导论 诉――当事人因民事争议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请求 诉的分类:诉讼请求;确认(积极、消极);给付(财产、行为);变更(变更、消灭) (04-3-36)下列哪一种民事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A.甲起诉请求乙停止损害其名誉B.丙起诉丁请求撤销二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C.男方起诉前妻,请求将二人之子判归前妻抚养D.王某起诉李某,请求解除收养关系 诉讼标的:争讼的民事法律关系 诉讼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是法院;诉讼活动中 诉的要素:当事人、诉讼标的、诉的要素一、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1、基本原则:调解(诉讼程序)、处分(实体权利)、辩论(口头与书面)、平等(同等、对等) 2、基本制度: (1)合议: 独任庭:基层法院、一审案件、简易程序(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调解) 各审级合议庭的组成(人民陪审员的地位;另行组成合议庭)(06-3-37)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下列关于审判组织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第二审程序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B.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法院可以由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 C.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只能采用独任制 D.独任制只适用于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 (2)回避(诉45-48) 适用范围【证人、不参加案件的人】、法定原因 申请回避:时间(开庭审理时);决定权 复议:是否暂停工作 复议的总结:回避;财产保全、先予执行(诉99);罚款、拘留——上一级(诉105);申请调查收集证据(证19);执行行为异议裁定——上一级(诉202) (3)两审终审――例外:最高院;特别程序和三大非讼程序 (4)公开审判――含义:评议不公开;宣判要公开例外:(诉120)一律不公开(国家秘
法考知识—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渊源
1.狭义:《民事诉讼法》
2.广义:宪法、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范,最高院司法解释。包括《民诉解释》、《民诉证据若干规定》、《审判监督程序的若干解释》和专门批复等。
二、民事诉讼中规定的三大类程序
1.诉讼程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纠纷)
包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传统型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简易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2.非诉程序(不解决纠纷、由法院确认某种事实状态)
包括特别程序(6种案件:5种属于非讼,选民资格案件不属于非讼程序但规则一致)、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
3.执行程序
审理时程序分为两种,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诉讼案件的审理程序+非讼案件的审理程序,但是执行时只有一种,即执行程序相当于将前两者的具体内容强制执行到位。
三、民事诉讼法的效力问题
1.对人效力
凡在中国参加民事诉讼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包括外国的自然人、法
人或其他组织),必须适用中国的《民事诉讼
2.时间效力
2017年7月1日生效,具有溯及力。
3.空间效力
包括中国的领土、领空、领海及领土延伸部分,还包括使领馆和航空器。
4.对事效力(5类案件)
平等主体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引发的纠纷。
(1)因《民法典》等实体法产生的民事案件。
(2)因经济法、劳动法等产生的民事争议,如劳动合同纠纷。
(3)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5种非讼案件。
(4)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
(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
四、总结与对比
【总结】民诉理论体系
民事诉讼法重要知识点汇总(上)
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1 民事诉讼行为的一方主体是法院,另一方主体是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法院的内部行为、单方行为不属于民事诉讼行为。
2 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诉讼的前置程序,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无须事先达成仲裁协议。
3 人民调解协议“可诉可确”:调解协议本身仅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效力,双方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内容发生争议的,可以就调解协议向法院起诉;没有争议但想给协议“加保险”的,可以双方共同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4 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基本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部门法;规定的内容——程序法;公私法划分——公法。
5 无论是谁,只要是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就必须适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1 诉讼权利同等、诉讼义务对等(不等于)诉讼权利义务相同:诉讼权利义务的相同性与对应性。
2 平等原则针对的是诉讼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关系,适用于所有的民事诉讼中;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针对的是国内与涉外、中国当事人与外国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适用于涉外民事诉讼领域。
3 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中不适用辩论原则;辩论权的行使方式包括书面辩论和口头辩论。
4 处分原则——诉讼请求的范围;辩论原则——事实和证据问题。
5 所有参与民事诉讼的主体均须遵守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包括法院、检察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6 民事检察监督的对象是法院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民事审判检察监督+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监督手段包括抗诉和各类检察建议。
7 支持起诉者可以是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不能支持他人起诉。支持起诉者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框架图
基本原则:平等、调解、辩论、处分
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基本制度:合议、回避、两审终审、公开审判
人民调解不影响起诉
主管问题劳动争议仲裁前置
选择仲裁不得诉讼
管辖
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
管辖问题裁定管辖
管辖权异议
主体论
原告与被告: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特殊情形下的当事人确定
必要共同诉讼
共同诉讼:
当事人普通共同诉讼
诉讼代表人
诉讼代理人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第三人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本证
依照证据与证明责任之间的关系分类
反证
直接证据
依据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分类
证据分类间接证据
原始证据
依据证据的来源分类
传来证据
概念
举证责任合同纠纷举证责任分配
侵权的举证责任分配
绝对免证:自然规律和定理证据论免证
相对免证:众所周知/推定/
生效文书确认
证明对象三种形式
自认撤回
三点注意
适用与确定(必须;协商与指定)举证延长:可两次延长,本院决定
举证期限效力:增加/变更诉求/反诉-举证期限内
一审程序
“新的证据”概念
二审程序
适用与确定(非必须;协商与指定)
证据交换视为公开质证(认可的证据)
效力:
出庭(证人)
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依职权;依申请
原则上都要质证
质证
例外(证据规定47、48):需要保密的证据不得公开质证
证据论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年龄智力不相当,证人
无因不出庭;证人有利害;视听有疑点;复件无核对认证明显优势证据:《证据规定》第73条
不利证据的认定:《证据规定》第75条
证明力大小排序:《证据规定》第77条
原告:有利害关系
被告与诉讼请求明确具体
起诉条件主管与管辖要求“正确”
不予受理
程序启动不符合起诉
民事诉讼法重要知识点汇总(上)
1 民事诉讼行为的一方主体是法院,另一方主体是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法院的内部行为、单方行为不属于民事诉讼行为。
2 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诉讼的前置程序,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无须事先达成仲裁协议。
3 人民调解协议“可诉可确”:调解协议本身仅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效力,双方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内容发生争议的,可以就调解协议向法院起诉;没有争议但想给协议“加保险”的,可以双方共同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4 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基本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部门法;规定的内容——程序法;公私法划分——公法。
5 无论是谁,只要是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就必须适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1诉讼权利同等、诉讼义务对等(不等于)诉讼权利义务相同:诉讼权利义务的相同性与对应性。
2 平等原则针对的是诉讼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关系,适用于所有的民事诉讼中;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针对的是国内与涉外、中国当事人与外国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适用于涉外民
事诉讼领域。
3 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中不适用辩论原则;辩论权的行使方式包括书面辩论和口头辩论。
4 处分原则——诉讼请求的范围;辩论原则——事实和证据问题。
5 所有参与民事诉讼的主体均须遵守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包括法院、检察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6 民事检察监督的对象是法院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民事审判检察监督+民事执行检察监督) ,监督手段包括抗诉和各类检察建议。
7 支持起诉者可以是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不能支持他人起诉。支持起诉者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最基本的法律,它规
定了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要求和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义务。同时,为了
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该法律,司法机关还负责解释其相关条款。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是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根据
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的一系列具体解释性文件。它包括基本解释、涉外商事案件司法解释、婚姻家庭案件司法解释等多个方面,具
有较高的法律效力。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作用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主要作用是为民事诉讼活动
提供具体的程序规则和法律适用标准,保证诉讼程序的公正、公平和
有效。
它可以帮助当事人更加全面地了解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从而使其在
法庭中拥有更多的权利。它还可以规范司法实践,帮助法官更好地审
理案件,确保判决结果的正确和公正。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内容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内容涵盖了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包括起诉、受理、调解、举证、开庭审理、判决和执行等方面。
其中,包括了双重否认规则、举证责任的分配、证据的认定标准、证据保全、调解程序、公开审理的规定、证物鉴定、上诉程序等。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案件的解释性文件,如涉外商事案件司法解释、婚姻家庭案件司法解释、知识产权案件司法解释等。
四、如何正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详细版
第一讲民事诉讼基本理论
一、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1、私力救济机制:私人调解、和解;
2、社会救济机制:人民调解(可诉可确)仲裁(或裁或审);
3、公力救济:诉讼(强制执行力保障)。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效力
1、从法律体系角度划分,属于基本法;
2、从调整的社会关系角度划分,属于部门法;
3、从内容的角度划分,属于程序法;
4、从公私法角度划分,属于公法。
三、诉讼标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诉讼标的是法院的裁判对象,即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与诉讼请求(主张)和诉讼标的物(具体对象)相区别。
四、诉的种类(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
1、确认之诉
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包括积极的确认之诉和消极的确认之诉。
2、给付之诉
给付财物之诉和给付行为之诉(积极给付之诉或消极给付之诉)。
3、变更之诉(形成之诉)
原告要求变更或消灭其与被告之间一定的法律关系的诉讼(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
五、反诉(构成要件,与反驳的区别)
1、构成要件
(1)主体:反诉的原告是本诉的被告,反诉的被告是本诉的原告。
(2)目的在于抵消或者吞并本诉原告的全部或者部分诉讼请求。
(3)独立性:本诉的撤回不影响反诉的效力。
(4)程序同一:程序必须属于同一种类。
(5)管辖同一:反诉应当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6)牵连关系: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
第二讲民事诉讼基本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与对等,同等相区别)
民事诉讼法知识点全
民事诉讼法是指规范和指导我国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体系,它对于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
个方面介绍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点,包括诉讼主体、诉讼程序以及
民事诉讼的特点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诉讼主体
1. 原告
原告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提起诉讼的一方,他需要具备诉讼资格。根
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了公民和法人拥有起诉权利外,还包括其他
组织和单位,如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
2. 被告
被告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被起诉的一方,他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接受
诉讼程序。被告可以提出答辩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 第三人
在某些情况下,除了原告和被告之外,还可能涉及到第三人。第三
人是指与诉讼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当事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三人可以申请参与诉讼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帮助。
二、诉讼程序
1. 起诉阶段
在民事诉讼中,起诉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原告需要向法院递交起诉状,明确被告、案件的事实和理由,并附上相关的证据材料。法院接受起诉后会受理案件并通知被告。
2. 答辩阶段
被告在接到法院通知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意见,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在答辩阶段,被告可以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进行辩护,同时还可以提出反诉。
3. 审理阶段
在审理阶段,法院会组织庭审活动,双方当事人可以提供证据、进行辩论,并向法院陈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来判决案件,并做出裁判,维护公正和公平。
4. 上诉阶段
如果一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满意,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上诉阶段是对原判决的重新审理,上级法院将对原判决进行检查,并根据法律规定来判决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