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自卑心理问题(修改)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1
小学生自卑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自卑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能力或者形象产生一种否定、负面的评价和看法。
在小学生中,自卑感常常出现,给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自卑感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处理方法。
原因一:学业压力小学生在面临学业压力时容易产生自卑感。
他们面临着课业要求的提高、考试评价的压力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竞争等。
在这个过程中,当他们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容易感到自己不如他人,产生自卑情绪。
处理方法一:设定合理目标家长和老师在设定学习目标时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将过高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应该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目标,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
处理方法二:鼓励积极思维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等方式,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同时,要在他们出现困难或者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原因二:社交困难小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然而,有些孩子可能由于性格内向或者过往的不良经历,难以顺利地融入群体之中,从而产生自卑感。
处理方法一:培养社交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友谊。
同时,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小学生可以逐渐树立自信,并减少自卑感。
处理方法二:倾听和支持当小学生面临社交困难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提供感受到关心和支持的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一定的宽容和理解。
原因三:外貌和身体差异小学生在外貌和身体上的差异容易成为自卑感的来源。
他们可能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者自身对自身形象的不满而产生自卑情绪。
处理方法一:树立正确的美观观念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教育和示范,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美观观念。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及应对方法自卑心理是指一个人在自我评价方面产生的低自尊、不自信的心理状态。
在小学生中,自卑心理较为常见,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一、原因1. 家庭环境小学生的自尊感受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父母过于严厉或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 学业压力小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包括考试成绩、作业负担和升学压力等。
如果他们无法达到自己或他人的期望,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3. 同伴比较同龄的班级同学之间的比较也是导致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
当一个孩子发现与他人相比存在差距时,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感。
4. 身体形象由于身体的发育差异,小学生之间的身体形象也是导致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
当一个孩子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够理想时,会对自己的外貌产生负面评价,进而影响自信心的建立。
二、应对方法1. 鼓励与支持家庭是小学生塑造自尊感的重要环境,在家庭中,父母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在他们取得进步时给予肯定,并接受他们的不完美之处。
2.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而增强自信心。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活动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3. 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小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的良好沟通。
鼓励他们参加团队活动和社交场合,增加与他人的互动,并从中找到支持和鼓励。
4. 健康教育小学生对于身体变化和外貌评价的敏感性较高,学校可以加强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身体形象,并形成积极的身体意识。
5.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面对挑战。
总结: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包括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同伴比较和身体形象等。
儿童自卑感形成的原因与改善方法儿童自卑感是指儿童对自己感到缺乏自信、自尊和自主的情绪状态。
它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那么,儿童自卑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善呢?首先,儿童自卑感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到儿童的自尊心。
家长的过度保护、溺爱和过分苛刻的要求,都可能导致儿童形成自卑感。
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争吵,也会影响到儿童的情绪状态,增加他们的自卑感。
因此,改善儿童自卑感的首要方法是改善家庭环境。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儿童自卑感形成的原因之一。
学校中的竞争压力、同学之间的排挤和欺凌,都可能让儿童产生自卑感。
教师的评价和对待学生的方式也会影响到儿童的自尊心。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助和友爱,以减少儿童的自卑感。
此外,儿童自卑感形成的原因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媒体影响。
社会对外貌和成绩的过度追求,以及对成功的定义,都会让儿童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而产生自卑感。
而媒体上的美颜标准和成功案例,也会让儿童感到自己与之相差甚远。
因此,社会和媒体应该传播正面的价值观,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和个性,以减少他们的自卑感。
改善儿童自卑感的方法有多种途径。
首先,家长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家长也应该避免过度表扬和溺爱,以免造成儿童对自己的过分依赖和自卑感。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儿童情感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成绩的高低。
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一个友善和谐的学习环境,减少竞争和排挤现象的发生。
另外,社会和媒体也应该承担起责任,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信息。
社会的成功标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外貌和成绩,而应该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发展潜力。
媒体应该多样化报道成功案例,让儿童看到不同人生轨迹中的机遇和选择,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解决小学生的自卑与自我怀疑问题自卑与自我怀疑是许多小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对他们的学习、社交以及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帮助小学生克服这些困惑和负面情绪,促进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心的发展。
一、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中,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动力和兴趣。
及时和恰当地给予学生正面反馈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为了帮助小学生摆脱自卑和自我怀疑,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优点和价值观,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锻炼表达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培养自信心的重要场所。
家长应该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困惑,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通过定期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全方位的支持和关爱,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四、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针对一些严重自卑和自我怀疑的小学生,我们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应对负面情绪。
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
五、培养积极心态和兴趣爱好培养积极心态和兴趣爱好对于小学生建立自信心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同伴互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和追求,培养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乐观态度。
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以及培养积极心态和兴趣爱好,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和自我怀疑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小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但由于其家庭背景和地域等原因,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及对策。
1. 学习压力过大农村小学生家庭普遍以务农为生,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他们期望孩子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学习压力过大,常常一天到晚看书做作业,没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这会导致孩子们体力不支,产生焦虑和疲劳。
对策: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将失败看作是智力的问题,要允许孩子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要给孩子们足够的休息时间,让他们不仅仅是学习机器。
2. 家庭教育存在缺陷由于很多农村小学生的父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无法正确地引导孩子成长,造成了孩子们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对策: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专家和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教育教学的支持和探索。
同时,家长也需要时刻关注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与孩子多沟通,建立亲密关系。
3. 孤独感和自卑感增强很多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比较单一,缺少社交活动,导致孤独感增强,很多孩子自卑心理也比较强。
对策: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培养自信心。
4. 家庭贫困问题农村小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贫困问题,这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压力,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对策:政府应该加大扶贫教育项目的实施,帮助发生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更好地接受正常的教育,提升学校及家庭内部的教育资源供应。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减轻经济压力,让孩子们更加安心地学习和生活。
总之,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共同为农村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一份力。
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我们周遭的一切也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小学生们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的成长,社会上许多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新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新奇生活的同时,农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低下,心理上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因素。
心理健康在受到威胁时,会让小学生学习变差,影响着成长。
有时表面上看上去正常的人,在他的身体内或许潜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1、自卑心理。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的差异,使得农村学校教育相对的落后,学生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另外农村许多家庭条件都十分贫困,家长大多是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也不高,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对自我评价过低,十分自卑。
2、抑郁心理。
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远离县城的农村小学,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他们被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他们都是隔代教育,对孩子比较溺爱,生活上只管他们吃饱穿暖,行为上比较娇惯,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甚至孩子犯错误时,也不说一个“不”字。
但老年人对教育的认知有限,不能及时与孩子沟通,对他们的精神状况和心理关注都较少,这使的学生在精神上比较孤苦。
这些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亲密的人际关系,他们平时所受到的挫折、痛苦都没人倾诉,容易发展为抑郁的心理。
3、惰学心理。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就使有些学生不好好学习,比较贪玩,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思考问题,就等着别的学生或老师出示答案;课下作业经常不完成,询其原因,要不然说忘做了;要不然就说不会做,而家里没人辅导。
二、解决对策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既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又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1、倾注师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作者:李雪霞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6期摘要:长久以来,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缺失和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忽略,导致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而自卑心理是小学学困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童年期自卑心理往往对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生重大影响,其消极作用不可低估,所以如何有效克服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自卑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意从形成农村小学学困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和对策着手,帮助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健康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自卑心理;成因;对策长久以来,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缺失和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忽略,导致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而自卑心理是小学学困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自卑心理是一个人的动机行为受到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
通俗地解释自卑感就是指觉得自己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别人,感觉自己没有能力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
而童年期自卑心理往往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生重大影响,甚至摧毁一个人的某一精神支柱,其消极作用不可低估。
过度的自卑是当前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
它不仅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同时阻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探究学困生的“自卑”心理的形成,以及克服学困生“自卑”心理,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一)内部因素1. 自身性格因素。
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
很大一部分气质抑郁、性格内向的学困生都存在“自卑”心理,主要是因为长期学习上的失败使他们在学习上产生恐惧感和回避意识,更加封闭自己,无法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交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 自我评价过低。
有很多学困生,因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会对自己评价过低,以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认为自己不行,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让他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小。
浅析农村小学学困生自卑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转化学困生就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
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学习基础,那么以后在初中高中乃至以后又将如何学习成长呢?笔者将通过学生自身、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分析我校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自卑心理;引言:人们研究学困生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不同领域对其名称和定义也不一样。
广义上分析学习困难是指在正规教育环境中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除各种残疾以外)致使儿童学业成就明显低于同龄正常水平的现象;狭义上的学习困难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获方面失衡而导致这些方面出现的显著困难。
参照以上定义,学困生应是:在相同学校教育条件下,没有智力、心理缺陷因素,学习成绩却远远低于同伴和达不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学生。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一些农村小学教师的高效课堂建立障碍在于学困生的转化。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差距,教学学者钟启泉认为学困者皆为智力正常者,该思想认为非智力因素对学困生的影响更大。
非智力因素中体现较为明显的当属自卑心理,教师唯有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心理,建立学习信心,才能实现最终转化。
1 农村小学学困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分析1.1 自身因素首先,自我否定。
学困生将所有的失败都归结于自身能力不行,对自身评价较低,经常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长处对比,未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秀之处。
这种全盘否定的自我暗示会不断削弱其自信心,从而增长其自卑心理。
其次,性格内向。
一些学困生性格内向,考试失利后,容易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当这种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其就会对抵触和惧怕学习以及考试,产生逃避心理,逐渐将自己和外界环境隔离开,形成自卑心理。
1.1.1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上课效率低下,开小差,搞小动作,不会倾听,从不回答问题;课后作业训练无效,书写乱七八糟,流于形式应付;学习不感兴趣,阅读量低下;不善交际不,朋友单一,得到的同伴帮助少。
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里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父母一方长期外出务工或迁移他处,由其他家人或祖辈代为照顾的儿童。
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快速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自卑心理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里问题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缺少社会交往等原因,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问题。
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中有超过50%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其中一些儿童自卑感较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方面,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较差,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感到自卑,害怕被人嘲笑或排斥,在学校里表现得胆怯、消极、自卑、情绪低落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里问题存在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父母长期外出工作,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是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孤独感和家庭缺席感使得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没有被父母关爱,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
留守儿童缺乏充分的社会交往,缺乏朋友间的支持和认同,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立和自卑。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心,经常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产生自卑情绪。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会对其自卑心理问题产生一定影响。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家庭教育,建议父母在外打工时多多关心孩子,与孩子保持联系,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关怀,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学校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社会应鼓励父母回乡创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出,保证留守儿童在家庭成员的陪伴下成长。
例谈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与矫正策略例谈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与矫正策略(引言):本文通过探讨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采纳多渠道的方法,矫正学生自卑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重点词)自卑心理心理障碍健康成长自信心一、问题的提出自卑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否认的情绪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缺少自信心,课堂上不敢发言,解题效率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在整体上可概括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两个方面。
自卑感人人都有,特别是具有生活依附性的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心理调适能力较弱,自卑感可能更强烈。
但是,当学生的自卑到达肯定程度,影响到学习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这时候就需要给予矫正,否则,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落后,学生的自卑心理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之下,显得更为突出和加剧。
为了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针对性、时代性与实效性,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目的、有方案的专题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分析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自卑心理是学生心理特征的一个正常的组成局部,在个体的心理开展过程中,大约在4岁以后就会出现。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
其具体成因有多个方面:1、个体心理缺陷。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
〃如果排解生理上的某些缺少所引起的自卑心理,那么,我们重点要解决的应该是学生心理上的自卑。
心理自卑多是交往受挫或对自我能力估量过低造成的。
有的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在交往中蒙受羞辱,最后导致心理上的自卑。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被归结为自己不聪明或不用功,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小学生过度自卑和自责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自卑和自责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过度自卑和自责的问题原因,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原因1. 家庭环境: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其自尊心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庭缺乏温暖、关爱和支持,小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自责感。
2. 学业压力:小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尤其是考试成绩的高低对他们自尊心造成的影响较大。
如果小学生常常感觉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可能会陷入自卑和自责的心理状态。
3. 同伴比较:小学生对同伴之间的比较非常敏感。
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与同伴存在差异时,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自责感。
二、解决方法1. 家庭关怀:家长要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怀和支持,通过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困惑。
家长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相处,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予以适当的奖励和肯定。
2. 建立积极心态:小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和特长。
家长和老师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勇敢地去尝试。
3. 提供支持和鼓励: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予小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
同时,家长和教师要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4. 多角度思考:小学生要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并不把一次失败或不如意的经历当作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
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案例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5.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参与各种兴趣班或俱乐部活动,小学生可以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借此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和家长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并享受学习和参与的过程。
6. 寻求专业帮助:当小学生的自卑和自责问题较为严重且持续时,家长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专业人士能够通过心理疏导和适当的治疗帮助孩子缓解问题,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小学生的自卑问题及解决方法自卑问题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给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自卑问题的成因,并提供解决方法,帮助他们积极应对自卑情绪,树立自信心,健康成长。
一、成因分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生自卑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父母关注、溺爱或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自卑情绪的产生。
1.2 学业压力过重的学业压力是小学生自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时间的功课负担、学习差距的产生,往往让孩子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
1.3 同伴关系同伴间的竞争与排挤也是小学生自卑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班级中受到排挤、欺负或讥笑,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二、解决方法2.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关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2.2 学校教育学校应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过度强调分数和成绩排名,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困难,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
2.3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同伴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和小组互助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和互助,减少排挤和欺负行为的发生。
2.4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广泛参与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潜力和自信。
2.5 心理疏导和辅导针对小学生自卑问题,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室或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疏导和辅导工作。
通过心理咨询和讨论活动,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结语小学生的自卑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共同努力,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法,相信我们能够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情绪,迎接未来的挑战。
小学儿童自卑心理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自卑心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上感到不够自信或不够有价值的心理状态。
在小学阶段,儿童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种原因,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帮助小学儿童矫正自卑心理,重建自信,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体的矫正解决方法。
一、鼓励和赞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多给予小学儿童鼓励和赞美。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儿童需要得到肯定和赞扬,这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降低自卑心理。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创造积极的氛围,常常对孩子表达鼓励的话语,例如:“你做得很好,我为你感到骄傲”或者“你有很大的潜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来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
二、培养兴趣和专长让小学儿童培养兴趣和专长是矫正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只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去发现和培养。
当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出优秀的能力时,他们会增强自信心并逐渐摆脱自卑情绪。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多给孩子提供各种学习和兴趣发展的机会,比如参加兴趣班、社团或者培训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三、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小学儿童提高自信心,减轻自卑心理。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感到被接受和尊重,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儿童多参与集体活动,例如班级组织的集体游戏、运动会、文艺演出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与同伴互动,增进友谊,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四、提供正确引导和教育儿童自卑心理矫正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和教育非常重要。
父母和老师应该关注小学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发现自卑迹象,并及时解决。
当儿童表现出自卑情绪时,家长和老师可以与他们坦诚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和压力,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小学生的自卑情绪问题及建立自尊的途径小学生时期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些学生会面临自卑情绪问题,这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讨论小学生的自卑情绪问题,并提供一些建立自尊的途径。
小学生的自尊问题是多方面的,可能与学习成绩、外貌、人际关系等有关。
一些孩子因为在某些方面与他人相比落后而产生自卑感。
比如,他们可能在班级中成绩不好,感觉自己笨拙。
或者他们可能比同龄人瘦小或胖,感觉自己不够好看。
这些问题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情绪,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那么,如何解决小学生的自卑情绪问题呢?首先,家庭和学校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可以通过表扬孩子的进步和帮助他们寻找兴趣爱好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机会来展示他们的才能。
这些举措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自己的积极认同感。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例如,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取得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除了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建立自尊。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当孩子能够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尝试去发展它时,会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比如,他们可以参加钢琴课、足球队、绘画班等,通过努力和练习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教育孩子们良好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技巧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
培养孩子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差异,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同时,教授他们积极沟通、解决冲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也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心。
最后,要记住,建立自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只要我们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相信他们会逐渐树立起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小学生的自卑情绪问题及干预方法小学生时期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自卑情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自卑情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及早干预和帮助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自卑情绪问题,并提供一些干预方法。
一、自卑情绪问题的表现自卑情绪在小学生中表现出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小学生可能会因为在学习上的困难而感到自卑,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比不上其他同学,无法达到父母或老师的期望。
他们可能会退缩,拒绝参与课堂讨论或表达意见,也可能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缺乏自信。
2.外貌方面:小学生对自己的外貌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或帅气,对自己的身高、体重或相貌存在不满。
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社交中缺乏自信,避免与他人交流或接触。
3.社交方面:小学生在社交方面也容易出现自卑情绪。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无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
他们可能会避免参加集体活动,羞于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
4.自我评价方面:小学生的自卑情绪还表现在自我评价过低。
他们可能对自己过分苛求,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各种任务或角色。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缺乏自信心。
二、干预方法针对小学生的自卑情绪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困难,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交环境。
1.积极肯定:教师和家长应及时、适度地给予小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当他们完成一项任务或克服一定的困难时,我们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和努力。
2.提供支持: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他人的支持和关爱,教师和家长可以给予他们积极的陪伴和指导。
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渡过学习和成长中的难关。
3.培养兴趣:让小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参加集体活动和俱乐部,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交经验和自我认知。
通过参与不同的活动,他们可以结交新朋友,培养自信,提升自己的能力。
小学生自卑情绪的成因及解决方法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自卑情绪是一种较为常见但又需要引起重视的心理状态。
它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小学生自卑情绪的成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至关重要。
一、小学生自卑情绪的成因1、家庭环境因素过高的期望: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艺表现等方面寄予过高的期望。
当孩子无法达到这些期望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无能,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过度批评:家长过于严厉的批评,甚至是贬低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失去自信心。
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冷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困难,都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和自卑。
2、学校教育因素成绩比较:学校中过度强调成绩排名,成绩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老师的评价: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或忽视某些学生,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而产生自卑。
同学关系: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经常受到排挤、欺负,也会导致孩子自卑。
3、自身因素外貌和身体缺陷:一些孩子可能因为自己的外貌不够出众,或者身体有某些缺陷,而感到自卑。
能力不足:在学习或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如同龄人,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4、社会因素社会舆论:媒体、网络等传播的一些负面信息,如对某些人群的歧视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导致自卑。
二、解决小学生自卑情绪的方法1、家庭方面建立合理期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让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实现,从而增强自信心。
鼓励与表扬: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父母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感。
2、学校方面多元化评价:学校和老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看重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特长等方面,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关爱每一个学生: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与提升方法自卑心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社交能力感到不自信,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心理状态。
在小学生中,自卑心理相对较为普遍,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人际交往和整体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提升自信心的方法。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孩子的过分严厉批评、否定、不公平的待遇,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和不良关系,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自信心。
这种环境下,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法与他人相比,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自信心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班级中,被同学排斥、被欺负、经常躲在角落等都可能使小学生感到自卑。
此外,社交技巧不足、缺乏自信的表现也可能导致小学生自卑。
3. 学习成绩:在学业方面表现不佳是一些小学生自卑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因为学习困难、成绩差或是在班级排名低,小学生会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相比没有优势,从而陷入自卑情绪。
4. 外貌因素:外貌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容易引发自卑心理的因素。
对于那些因为体型、相貌、面容等方面存在与常人不同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歧视和欺凌,从而感到自卑。
5. 学校与社会环境: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评价制度、竞争压力以及精英主义思想也可能导致小学生自卑。
例如,在学校中不受重视、无法被老师认可,以及因为无法达到家长或社会的期望而感到沮丧等。
二、小学生提升自信心的方法1.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自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支持和鼓励,不要过分苛责和批评。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成功后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
2. 感受友善与支持:鼓励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建立友善的关系。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参加兴趣班等,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的提升,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
如何克服农村孩子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孤独的情感,严重地影响着广大农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由于自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就占了30%以上。
可见,自卑已经成为农村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就如何克服农村学生自卑心理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自卑感是一种过低评价自己的自我意识,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会危害身体健康。
克服自卑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生活和成长,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别,在能力、素质方面有一定的差别是毫不奇怪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扬长避短,不要老是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与别人的优点相比。
二、让他们懂得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在实践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很难免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得到提高。
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一蹶不振。
三、教会他们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注意处理好与一起生活、学习的人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多谈心,对其他的人也应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四、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就要下定决心克服,在实践中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
对于外界的不良刺激不要过于计较。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选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必能取得成功。
自卑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尤其是那些家庭贫困、性格内向,学习又不是很好的农村学生。
他们往往因为学习不好常挨老师的批评,由此产生了自卑感。
这种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今后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所以要及早纠正。
首先,应该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卑感受是学习进步与健康成长的障碍。
他们渴望成功,却不敢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最终有可能因空有自强的愿望,但无改变现状的行动而苟且庸碌,虚度年华。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自卑又是要求自强的表现,往往有比平常同学更的自尊心和更强的表现自我的欲望。
继续教育升本毕业论文题目农村小学生学习中自卑心理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专业教育学姓名胡亚召指导老师高顺斌时间 2011-11-12单位彭阳县医疗事务管理中心农村小学生学习中自卑心理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内容摘要]:研究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卑心理问题,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巨大的帮助。
研究发现,引起农村小学生学习中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心理方面,智能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性格方面等,而解决这些原因的对象有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大力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以情感人,以爱育人,唤醒自卑学生的自爱心,提供经验,树立榜样,增强自卑学生的自信心,提供机会,创造成功,强化自卑学生的自卑心,认识挫折,锻炼意志,提高自卑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生;自卑心理;对策1问题的提出研究农村小学生学习中的自卑心理问题,首先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卑心理所表现出的特征。
小锐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从一年级起就不敢举手发言,与同学,老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参加活动也不积极。
老师问他为什么,她想了半天,终于小声的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
”[1]由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小锐就是典型的自卑心理的表现,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别人耻笑而农村小学生由于教育问题的积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小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
在他们的心里,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的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也不好意思,心理失衡,产生了很消极的情绪,自我感觉变得越来越羞。
自卑感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开展农村小学生学习中自卑心理问题的研究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需要。
1.1课题研究的背景1.1988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
国家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倡导教育的必然产物,特别是近几年来。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许多农村小学生出现了自暴自弃,亲情淡薄,离家出走,自杀事件,究其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与学生自身心理脆弱,敏感挫折能力差,性格反常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2.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的70%,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专题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问题又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小学生由于自卑心理而出现了一些诸如胆怯,焦虑,苦恼,烦闷,不和群等行为。
这些都是心理缺陷的外在反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
3.大量的资料显示,当前农村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自卑心理,而其主要表现在从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到自我封闭,从上课不举手发言到注意力不集中,从家长的训斥到同学的离弃,从教师的批评到失去教师的信任,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小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挫。
2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2.1主观原因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农村的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从而使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愈演愈烈,于是他们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受到最好,最优秀的小学教育,从而为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做准备,因此大部分的农村父母把孩子从农村小学转入城市学校,造成城市学校人数的剧增,班级人数的扩大,农村父母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城市的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其实熟不知,由于农村孩子来到陌生的学习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感觉不到一点点的温馨和温暖,而同时又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暂遭失败或落后,就出生了焦虑,自卑的心理,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2.2 客观原因小学生的自卑心理的产生除主观原因外还有客观原因,如生理方面,智能方面,性格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
2.2.1 生理方面: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小学生也逐渐的关注起自己的形象,开始对异性产生渴望接近。
自己的高矮,胖瘦,美丑都变得重要起来,追求“包装”刻意打造自己成为许多小学生的现实行为。
可是一部分孩子由于自身生理方面的缺陷,如家庭遗传性的肥胖,家庭遗传性的个子矮小,咬舌和口吃等一系列的生理缺陷,这些生理缺陷让这些孩子产生了阴影,他们总感觉自己比别人矮半截,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想和自己的同学或异性交朋友,又担心其他同学会因为自己的一些生理缺陷不理自己,害怕受到同学们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长期生活在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阴影下,慢慢的使这些小学生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2.2.2 智能方面: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家庭遗传后其他后天原因在智力方面不及同龄人,在学习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之后,本希望得到优异的成绩,但现实往往与他们的愿望相差太远,他们的学习成绩依然是那么的不理想,又加上农村的老师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在他们的心里始终认为只有考生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将来才会有更好的前途,因此他们把所有关爱和热情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些所谓“考试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身上,从而胡说了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长此以往下去,就在这些学生心中埋下了一粒可怕的种子,而这粒种子在老师的漠不关心的浇灌下便慢慢在学生心中发芽,继而导致这些小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值得老师关注,在同学中也不被接受,不合群,也变得自卑起来。
2.2.3 家庭方面: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情况困窘或单亲家庭,会让小学生有低人一等的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相当一部分家长会批评不会表扬,或说批评和年龄成反比。
孩子越大家长越挑剔,早就没有孩子学走路时的赞赏心态,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家长的思维是,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上进,开动他的学习马达。
实际上,拿孩子和他人孩子比较,只能产生自卑和抵制情绪。
因为,孩子都有一棵积极向上的心,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各种原因达不到你所期望的目标。
拿别人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渐形秽,抬不起头,也极大的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这些家庭由于成员结构不全,给子女的关爱不全或缺少在子女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暗影或深刻的厌烦感,日久天长,形成了子女心里上的缺陷,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精神不振,反应迟钝。
让孩子长期失去了父爱和母爱,因而慢慢养成了平时寡言少语,又不愿意或不喜欢和别人相处,更不愿意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使孩子产生感情脆弱,当然导致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2.2.4 学校方面:在学校,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模仿借鉴的榜样,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挨老师训的学生容易变得自卑;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如果被老师同学看不起,甚至受到歧视,也会感到自卑;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如果老师不主动和他们交流对他们没有投入关注,也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值得老师注意,因而在同学中不被接受,不合群,也会变得自卑。
在学校,学校教育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被看重,教师的压力就理所当然的变成学生过重的心理和学习负担,因此在学习上遭受失败的学生也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2.2.5 性格方面: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例如谦虚或骄傲,诚实或虚伪,勤劳或懒惰,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等都可成为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性格特征。
恩格斯指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3]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候,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观念和态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极易受到环境的各种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又极易吧学习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变为习惯巩固下来,形成性格特点。
因此在学习中性格也占重要的地位,如有些同学学习优秀,可以说是在父母,老师,同学的掌声和微笑中成长起来的,像这类学生缺乏挫折力,在他们的过去有了太多的一帆风顺,一旦遇上磨难,哪怕是极小的也变得手足无措。
在小学六年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
[4]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的很快,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的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性格处在一种非常矛盾和严重的不平衡之中,因此,这个时期如果教育不当,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例如这个时期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如果老师不主动和他们交流,对他们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就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没什么优点值得老师注意,因而在同学中不被接受,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
3克服自卑心理的对策由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卑心理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尤其是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其重要作用,因此通过以下对策来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3.1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5]而且我国中医理论认为:“行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6]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
[7]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精辟的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因此要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让农村的小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从自卑的阴霾里解脱出来,提高他们心理素质,使他们正确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的压力,增强他们适应各种不同环境,抵制各种不利于心理发展因素的能力,从而张扬个性,放飞思维。
3.2大力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绩,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小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