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达标检测【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3银川模拟)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日用生活品短缺②取消商品贸易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 (2014·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3. (2013山东联考)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的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可知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固定粮食税B.实行工业国有化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允许自由贸易4. (2014·吉林长春模拟)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5. (2014·浙江台州模拟)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统计,截至1929年10月1日,苏联共收到267份承租申请,1921-1927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2.(2019·上饶一模)下面是1929—1933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表。
A.消弭了美苏间的意识形态分歧B.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C.有利于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3.(2019·蓉城名校联考)下面为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表。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4.(2019·淄博一模)下面为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
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A.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得到不同程度发展C.实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D.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5.1918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为每普特6~12卢布,而国家收购价格约为4卢布,与战前相比,工业制品价格的上涨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2~3倍。
这说明() 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B.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C.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6.(2019·衡阳二模)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
”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B.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7.(2019·南充二模)苏俄在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1.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直言不讳地声明苏维埃政权在重建资本主义,“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然而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
这就是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立资本主义”。
材料表明A.列宁已经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B.苏维埃政权要恢复资本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还存在问题D.苏俄要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2.《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意在A.揭露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批判斯大林的极权统治C.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D.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3.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
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4.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贸易自由化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5.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
这些政策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6.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2.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3.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4.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公私合营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5.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排名表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居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出版了《新经济学》一书,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强调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苏维埃经济中的基本规律,要求尽一切可能吸收国营经济之外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以“超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
这一理论(C)A.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B.与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相似C.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D.有利于巩固的工农联盟的建立2.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说明赫鲁晓夫(A)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3.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
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
这一措施(A)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成为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4.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
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
”这反映了(D)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5.根据表格内容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C) 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6.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1.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要想透彻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则需要全面理解其实施的背景和积极影响。
(1)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看,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强大;从苏俄的力量看,苏俄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再加上一战的破坏,这个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非常薄弱。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适合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站住了脚。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新经济政策(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工农联盟,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小商品生产纳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2)新经济政策是受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规定、指导和调节的。
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来看待的,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即使列宁最终并没有完全突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思路,但是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3.斯大林模式下的国家投资和罗斯福新政中国家投资的比较(1)流向不同: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国家资金流向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领域。
罗斯福新政中,美国国家资金流向惠及民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工程。
(2)影响不同:斯大林模式下,一方面,国家投资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和产品单调;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扩大了生产资料市场,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训练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解析: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共产主义实验室”“社会主义的化合物”等,可以判断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材料并没有否定其政策,也未提及学习十月革命的问题,只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排除C、D,选A。
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施的,排除B。
答案:A2.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据题干材料,说明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强行征收农民粮食,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
答案:A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试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题干中“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
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A属于新经济政策,C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课时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粮食征收制’一般译作‘余粮收集制’,不过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郑异凡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严重超出农民承受范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后来被固定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说明政府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
2.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
3.(2018·海门一模)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而不是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属于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开创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C项错误;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3银川模拟)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日用生活品短缺②取消商品贸易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 (2014·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3. (2013山东联考)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的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可知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固定粮食税B.实行工业国有化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允许自由贸易4. (2014·吉林长春模拟)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5. (2014·浙江台州模拟)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
10.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开垦荒地2.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
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
”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B.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D.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3.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目的是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B.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4.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学者评价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C.西方的“混合经济”D.美国的“新经济”5.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政策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6.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了。
要搞大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各方面、各个地区都集体化。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
这一规定 (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为苏俄赢得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该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项;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 项。
]2.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粮食产量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C[粮食产量出现低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俄国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俄国是一战的战胜国而非战败国,排除A项;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 3.(2019·江淮十校联考)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
此规定( )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A[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
]4.(2018·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课时训练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解析: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共产主义实验室”“社会主义的化合物”等,可以判断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材料并没有否定其政策,也未提及学习十月革命的问题,只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排除C、D,选A。
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施的,排除B。
答案:A2.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据题干材料,说明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强行征收农民粮食,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
答案:A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试验”的内容 (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题干中“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
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A属于新经济政策,C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著名电影《列宁在1918》描写了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
下列对此场景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粮食供应极其困难B.苏维埃政权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C.苏俄人民在当时情况下的自我牺牲精神D.这时苏维埃政权正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作战解析本题实际上要学会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B、C两项正确;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物资供应极其困难,因此A 项正确;而D项错误,临时政府在十月革命时已被推翻了,应是苏俄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作战。
答案 D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解析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之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同时,政府还派遣征粮队下乡征粮,连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走,材料反映的即是这一史实。
答案 A3.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答案 C4.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解析注意关键词“1921年春”饥荒。
课时作业提升练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选B。
苏维埃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实行粮食垄断,故B 正确。
2.《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选A。
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正确。
3.学者王听伟指出:“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构想,使得俄国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缓和了民众和苏维埃政府的矛盾,顺利渡过了这次‘危机’。
这是社会主义第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
”这一“成功的改革”是指( )A.赫鲁晓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实施新经济政策D.实行农业集体化(解析)选C。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盲目种植玉米,导致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故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尤其是军事工业,后期导致经济下滑,故B错误;据材料中‚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列宁摒弃该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稳步发展,顺利渡过了危机,故C正确;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故D错误。
(加固训练)“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课时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4·苏北四市调研)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非常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
这说明苏俄(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须要D.自由贸易始终没有禁绝解析:选B “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故B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吩咐制,引发农夫的严峻不满和坚决抗拒”。
其中“引发农夫的严峻不满和坚决抗拒”的是(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生产合作社解析:选A 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吩咐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
3.(2024·扬州期中)1921年,列宁承认农夫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足的,并且“这种不满足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夫。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解析:选C 1918年,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因此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C项。
4.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A.地主富农抗拒剧烈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解析:选C 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20年头以及材料中“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可知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小农经济占优势,故C项正确。
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该学者提到的这一政策() A.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B.使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确立C.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析:题干中“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推知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的应该是十月革命后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2.(2019·濮阳模拟)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
下图说明苏联()A.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B.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C.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20到30年代经济增长是因为新经济政策,30到50年代经济下降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根据题目中柱形图的变化得出:从20年代到3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上升,从30年代到5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A、B、D三项表述不全面,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C3.(2019·珠海质检)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
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C.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表明这种思路,能够推动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近代化,故B项正确;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而不是所有落后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其对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的意义,故D项错误。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效演练·稳达标【高考真题】1.(2022·全国卷Ⅱ·T34)1928年,苏联开头实施第一个五年方案,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状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信息“第一个五年方案”“四年以后”可知,当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关注苏联的经济建设的动身点是想为摆脱经济危机查找出路。
A说法不正确,苏联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并未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C不正确,美国经济进展过程中并不是用农业保障工业进展;美国关注的不是苏联的公有制而是其在进展经济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即方案经济体制,故D不正确。
2.(2022·江苏单科·T19)第一个五年方案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缘由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夫缺乏生产乐观性D.农庄没有土地全部权【解析】选C。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方案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缘由,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缘由,故B错误;苏联“一五”方案期间片面进展重工业,从农夫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夫的生产乐观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进展,故C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全部,农庄拥有土地全部权,故D错误。
3.(2021·全国卷Ⅱ·T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课后达标检测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9·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2.(2019·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019·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2019·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2019·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2019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7.(2019·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8.(2019·江西八校联考)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 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9.(2019·吉林长春模拟)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10.(2019·周口模拟)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1.(2019·梧州模拟)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12.(2019·浙江台州模拟)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二、非选择题13.(2019·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材料2:“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材料1、2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14.(2019·来宾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3: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5%。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Ⅱ(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4: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1)材料1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2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3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课后达标检测221.解析:选A。
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
2.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均可排除。
3.解析:选C。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实力,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故选C。
4.解析:选D。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政治领域的作用。
故选D。
5.解析:选D。
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选D项。
6.解析:选D。
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故选D;A、B、C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美苏相比,苏联的农业产量低于美国;私人土地和集体土地相比,私人土地产量相对较高,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解析:选D。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大量工人失业,而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以及抓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快速实现了工业化,题干现象正是这一阶段特征的表现。
A项“先决条件”说法错误;B项“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说法错误;20世纪30年代是斯大林领导时期,新经济政策已被废止,C项排除;题干反映了苏联大量进口机器设备与大量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的现象,说明的是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积极利用西方技术,D项正确。
9.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而是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10.解析:选C。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
“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冲击了这一传统做法,故选C。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
B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11.解析:选C。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