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104.45 KB
- 文档页数:3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青蒿素的发现;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两弹一星”具体指的是什么?它的成功有何意义?2.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3.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谁?4.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谁?【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阅读教材P90、P91,思考:(1)“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答案提示:“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取得成就的时间: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教课方案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教课方案课题第 18 课科技单元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文化成就会生活1.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含“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目标;认识优异科学家的事迹,包含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学习有关历史知识。
目标2.剖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由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由,学习他们为复兴中华勤苦研究、奋斗图强的优异质量,继承和弘扬他们的荣耀传统。
要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目标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教课过程教课环节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品”。
青通过图片和文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世界数亿人得益,为字的形式导入本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课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科技文化成就》。
资料:中国假如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可导弹核武器,此刻不是搞出来了吗!——毛泽东假如 60 年月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以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此刻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应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标记。
——邓小平研究:什么是“两弹一星”;列举我国现代国防成就及科学家?从“两弹一星”到闲步天空成就——“两弹一星”: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翔试验获得成功。
③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先进科学家:邓稼先领导达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加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知识目标】①了解“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和青蒿素;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
③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自主学习】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过程: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__________的试验。
③______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影响:“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__________,增强了我国的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1)1999年11月,__________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__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__________。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科学家__________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他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__________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______,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1.发展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原因:材料一: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经演出,便广受欢迎。
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作品创作和演出的人员。
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原子弹和《东方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教师活动】讲述“两弹一星”的含义。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我国取得的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成就。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进行分享。
岗子九年制学校导学方案年月年级科目初二历史课题十八.科技文化成就编号018A 主备人修订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分析其研制成功的意义。
(重点)◆知道杂交水稻成功培育与青蒿素发现的过程及其意义。
◆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重点)◆通过学习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通过对老一準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难点掌握“两弹一星"知道杂交水稻学习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学生自主学习方案课堂同步导案一、课前预习1.(2019.湖南永州冷水滩区模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认为,中国是唯一具有天下情怀的国家。
虽然近代以来,尤其在二战中,中国饱受外国人的侵略,饱受现代杀伤性武器的祸害,但中国和平崛起后,没有给其他国家输出战争、灾难毁灭性武器,却送给了世界人民解决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杂交水稻,体现了中国人博大的天下情怀。
这位英国历史学家评论的是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D】A.邓稼先B.钱学森C.屠呦呦D.袁隆平2.(2019烟台)“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A】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B.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C.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3 (2019自贡)史料是历史学才的重要素材。
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研制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B】二、合作探究、展示【歌谣记忆法】“两弹元勋”邓稼先,成功完成核试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影响。
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下:1. 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2.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造就了人类的文化繁荣和进步3. 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增加对现代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
2)了解现代科技带来的影响,增加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调研问卷: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到哪些科技产品。
2. 引入话题:通过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作用,以及科技和文化的关系。
步骤二:学习新课(35分钟)1. 教师进行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并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知识基础。
2. 分组作业: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定一个科技产品进行分析,如对手机、网购、共享单车等产品进行调查和描述,进而探究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设计实验:在课后,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的实验,探究一个科技产品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步骤三:拓展应用(10分钟)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黄帝内经》、《菜根谭》等,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和文化自信。
2. 总结回顾:向学生提问,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学习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3)1967年,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5)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6)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7)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2.代表科学家:、钱学森。
3.“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增强了我国的,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20世纪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5.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被称为“之父”。
6.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7.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
8.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的方针。
9.2012年,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合作探究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三、练习巩固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
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在世界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新中国科技、教育、文艺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中国成立为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课堂讲授: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技成就、教育成就、文艺成就和体育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对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的图片、视频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了解不多,对于这些领域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受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历史科导学案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屠呦呦
.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
邓稼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学习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
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3)1967年,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5)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6)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7)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2.代表科学家:、钱学森。
3.“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
时有核大国的,增强了我国的,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20世纪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
的,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5.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被称为“之父”。
6.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7.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
8.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的方针。
9.2012年,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合作探究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三、练习巩固
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
蘑菇云突起,举世
皆惊”。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
射是在()
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3.“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屠呦呦
C.邓稼先
D.袁隆平
4.下列关于“双百”方针表述正确的是()
A.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C.1954年提出来
D.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5.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如图是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图片。
请回答它成功爆炸于何时?有什么意义?
6.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和莫言等科学家和
文化工作者的哪些优秀品质?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1)1964 (2)1966 (3)氢弹(4)东方红一号(5)神舟一号(6)2003 (7)
翟志刚 2.邓稼先 3.核垄断国防实力 4.70 粮食安全 5.杂交水稻 6.青蒿素 7.生理学或医学 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9.莫言
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
中
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三、1.B 2.C 3.C 4.A
5.1964年10月16日。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
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
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