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景观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肺,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绿色空间。
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园的竖向规划设计,以呈现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竖向规划设计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竖向规划为公园创造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使游客能够欣赏到公园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竖向规划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和交通组织。
在空间布局方面,公园充分利用地形,将山地、森林和水体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景观结构。
同时,通过设置生态廊道和绿化隔离带,公园实现了自然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在建筑设计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公园内的建筑物多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建筑风格也力求与周边环境相一致,以实现视觉上的和谐。
在交通组织方面,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
同时,公园还设置了生态停车场和自行车道,鼓励游客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前期的研究和规划,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兼备的措施。
例如,在空间布局方面,公园可进一步优化景观结构,增设多功能活动区,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增加绿色屋顶和墙面的比例,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在交通组织上,可以进一步完善步行系统和自行车道网络,方便游客出行。
总结来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通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了自然与城市的有机融合,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
通过不断优化景观结构、注重绿色建筑设计以及完善交通组织等多方面的措施,公园竖向规划设计成为了创造可持续的绿色空间的典范。
未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将继续努力,通过竖向规划设计提升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游憩体验,为市民带来更多福利。
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高媛、陈晓鹏、卢松楠、王文烨(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0701班)摘 要: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是北京市承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点,这里经过了详细而周到的规划及设计,并在2008年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
奥运会过后,这里成为了一个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介绍并分析了奥林匹克中心区的规划、运行及发展情况,并结合自身体会,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奥林匹克中心区 中轴线 龙形水系 鸟巢 水立方 国家会议中心 下沉庭院 奥运村0 前言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中轴线北端规划为集文化、体育、会展、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城市功能区。
自申奥成功以来,奥林匹克中心区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建设。
建成了以国家体育中心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为核心建筑的大型公共体育赛事活动场所。
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这里喧嚣褪去,已然成为一大片市民户外活动空间。
1 奥林匹克公园简介及区位分析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图1),总占地约1159公顷。
其中,中心区占地约315公顷,由中心区、森林公园,奥体中心,民族园等部分组成(图3)。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不仅是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区域,也是北京未来城市发展中规划的核心功能区之一。
场馆的规划设计,既要有利于奥运体育比赛,又要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便于赛后开展问文化、体育、会展、商贸、旅游、娱乐等活动。
奥林匹克公园过去为大屯乡和洼里乡的范围。
(图2)洼里因地势低洼得名;而大屯因为宋辽古战场宋军屯粮之处得名。
此地原为农田,1960年代被规划为科学城,建设了917大楼,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几家研究所在此办公。
由于此地为奥运预留用地,北京申办2000年失败后没有在此进行任何建设,因而成为流动人口聚居的区域,甚至一度为废纸交易的市场。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与城市紧密结合,处于一个战略上的位置。
北京国家奥林匹克总体规划旨在满足奥运会馆功能基础上,给予北京城中轴线的新的延伸。
北京园林/第25卷,总第89期/2009(3)作者简介:朱小地/男/1964年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果/男/1970年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对中国及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的一次盛会,而逐渐演变成全世界人民的一次狂欢,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就为这狂欢提供了场所。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展示,同时公园的建设也是区域环境改善和城市发展的契机。
1项目概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选址位于北京市区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分为三个区域:北端是680hm 2的森林公园;中心区315hm 2,是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南端114hm 2是已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心脏,容纳了44%的奥运会比赛场馆和为奥运会服务的绝大多数设施。
其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整个公园的核心部分,在中心区内布置有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及国家会议中心等赛时比赛场馆,20余万m 2的地下商业建筑面积,以及庆典广场、下沉花园、龙形水系等景观设施。
2总体设计奥林匹克公园座落在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与北京古城遥相呼应,也成为了现代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城的起源在于城市中轴线,北京城的发展也系于城市中轴线。
700多年前,忽必烈营建元大都时,即在什刹海东侧画一南北中轴线与其相切,由此确定了城市位置。
明灭元后,中轴线向南延伸,及至16世纪修筑北京外城,终于形成了7.8km 长的北京城市中轴线。
现在的北京市区即以明清的北京城为基础,向外扩展而形成的。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位于明清北京的中心———故宫的正北方向,明清的北京以故宫为中心,中轴线是旧城的重要特色,奥林匹克公园正是其中轴线向北的高潮区,这条通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轴线延续了北京的中轴线,也延续了北京的人文与历史。
202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举办2024年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规划设计旨在营造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规划设计囊括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的整体规划,包括景观布局、建筑设计、绿化植被、水体设计等多个方面。
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保护自然环境、融入城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和营造良好的赛事环境。
在景观布局方面,设计师注重打造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相契合的空间。
整个公园的布局采用了"人、气、水、路"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公园内设置了众多座椅和休闲空间,供游客休息和欣赏美景。
此外,设计还规划了独特的步道和自行车道,以方便游客的步行与骑行。
建筑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奥运会的功能要求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规划中,建筑物的外立面采用了传统的灰色石材和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的设计,既符合奥运会的标准,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绿化植被是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公园内大量种植了各种绿色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花卉等。
这不仅为公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观,还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公园内还设置了多个草坪和休闲区,供游客进行体育活动和休憩。
水体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公园内原有的水体资源,打造了多个人工湖泊和喷泉。
这些水体不仅增添了公园的美观度,还起到了调节温度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总之,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旨在为奥运会提供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公园将成为集休闲、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场所,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田”方案)项目地点:北京项目类别:城市中心与街区专业内容:景观设计项目规模:931公顷设计时间:2003年委托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所获奖项:获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优秀方案(国际竞赛)设计说明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田”——撷拾起昨日智慧的果实,播撒下明天希望的种子。
当城市化和可持续挑战中国大地,奥运会成为未来北京的主题时,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应采撷五千年的造田、种田、灌田的技术、艺术,和精神,并将其与现代最新生物和能源科技相结合,实现一个科技的、人文的、绿色的奥运景观典范。
一个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景观典范。
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形成了本方案的以下几大特点:1.田+等高线:结构与象征性肌理。
显现场地原有的等高线,也是场地历史的记忆,延续北京西北山势,将其与源于场地和区域的田块肌理相结合,构成整个公园的结构和象征性元素,并将这种肌理几何化后,一直延伸到中央景区。
2.梯级湖群+梯田湿地:最少工程量的场地设计途径。
利用场地由西而东的10米的地势高差,与湿地净化系统相结合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湿地和多个梯级湖群;大大减少挖湖的工程量,同时避免由于挖穿粘土层带来的湖底渗漏;增加水体流动性,形成多级跌水,丰富水体景观,并提供充分机会给湖水加氧;提高亲水性和可达性,能更好处理水面与南侧城市道路标高,提供穿越的湖面的机会;从北、东、南三个角度往西看,形成更佳的观赏面。
使湿地借助重力过水净化。
3.可持续的水系统:渡水槽和水体净化、循环和再用。
建立与温室相结合的湿地系统,利用温室的反季节高效净化系统,强化生物净化功能;建立引水渡槽,将森林公园湖水提升到中心湖区,构成更具经济和环境教育意义的水循环系统,同时只需用一个提水泵便可解决沿途水景观的形成;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和再生系统;恢复清河故道,建立与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的沼泽净化和滞水系统。
奥林匹克公园中区景观详细方案设计目录一、设计原那么和起点 (1)二、整体设计 (3)三、景观节点设计 (5)四、种植计划 (7)五、建筑小品设计 (8)六、夜景及环境照明设计 (9)北京奥林匹克丛林公园中区重要景观详细计划一、设计原那么和起点这次批准通过的奥林匹克公园计划公园完善了龙形水系,以一条“通向自然的轴线”,将竞赛场馆、文化商业设施等组织起来,该轴是北京市中轴线的延伸。
北京城从元朝都至今已有800连年的历史,此刻的北京市区以明清的北京城为基础,向外扩展而形成的。
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明清北京的中心——故宫的正北方向,明清的北京以故宫为中心,中轴线是旧城的重要特色,奥林匹克公园正是其中轴线向北的高潮区,一条通向自然的轴线延续了北京的中轴线。
也延续了北京的人文与历史。
奥运会期间观众经由奥林匹克公园进入各场馆观看竞赛,因此本设计的起点是在整体计划的基础上深切设计,制造特色景观,在奥运会期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经历;在奥运会后成为象纽约中央公园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公共休闲场所,为周边的物业带来无穷的商机。
奥林匹克公园的中轴线长快要4千米,为改变中轴线整体空间超步行尺度,不适合步行游览的特点,整体计划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地铁出入口)、运动场馆等要紧集散场所的人流扩散方向和扩散半径、就近布置人性尺度的“生活性”空间,穿插于系列“秩序型”空间之间,从而有效缩短步行距离,丰硕景观体验。
整体计划将园区内的中轴线划分为三段:民族大道、奥运广场、文化休文化休闲花园奥运广场民族大道闲花园。
这次招投标设计的中心区计划总用地面积315公顷,要紧包括中轴线上的奥运广场和文化休闲花园两段和龙形水系东侧的绿地。
希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麦穗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奥运会的会徽是红、黄、蓝、绿、黑组成的奥运五环,代表五大洲的人们,在中国圆还有团聚、圆满的意思,正月十五要吃元宵,八月十五要吃月饼。
圆的形状尽管简单,但组合转变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设计当人们谈及北京,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永恒的建筑——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隐藏在这些地标性建筑背后的景观设计。
这篇文章将带大家深入了解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设计的魅力。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景观设计充满了现代气息,却又借鉴了传统元素,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美学风貌。
设计师以“人、自然、和谐”的理念为基础,力求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实现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
这里的景观设计不仅增加了公园的绿化面积,还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环境。
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有几个景点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是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广场。
这个广场不仅是一个集散地,更是游客们拍摄地标建筑的绝佳地点。
其次是公园内的下沉花园,它巧妙地将几个重要景点连接在一起,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公园的层次感和韵律感。
景观设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又一大亮点。
下沉花园中的“奥运五环”雕塑,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与友谊。
公园内的中国折纸艺术雕塑和“同一个梦想”花坛则进一步体现了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景观的视觉效果,还为游客提供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景观设计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美学呈现,富含文化内涵。
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独特的视觉享受,更成为了一个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和奥运精神的平台。
无疑,这里的景观设计是一种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在欣赏这些美景的我们不禁为祖国的强大和文化的繁荣感到自豪。
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的应用与创新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作为一处独特的景观设计,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的应用与创新。
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巧妙地结合了自然、人文、历史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景观设计
【摘要】本文从项目表述、使用状况调查、分析评价、改进对策等四个方面,从城市景观设计的角度,对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进行了项目分析阐述。
【关键词】表述;调查;评价
1.项目表述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选址位于北京市区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分为三个区域:北端是680ha的森林公园;中心区315ha,是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南端114ha是已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2.使用状况调查
奥林匹克公园因涉及到国家赛事场馆集中场地的使用,充分考虑了赛前赛后的作用转换。
对于赛后利用进行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
本次研究对于细化的人流也进行了分析研究。
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人流量变化及使用者空间分布状况。
结果显示:春季使用率最高,以外地游客及中年使用者为主;6:00~8:00时段使用者数量较少,8:00~18:00时段较稳定,18:00时刻为转折点,9~12:00,13:00~17:00,20:00~22:00时段达到高峰值(P0.05);使用者分布较分散,白天集中在北段,傍晚后集中在南段。
3.分析评价
奥林匹克公园空间形态体现了北京城市特色,强调中轴线的特殊意义。
功能布局既充分满足奥运会的要求,又利用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交通系统及交通组织规划有利于赛期和赛后的使用,重视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体现生态、环保的概念。
具有较强的分期建设与市场化融资运作的可操作性。
3.1总体设计
奥林匹克公园坐落在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与北京古城遥相呼应,也成为了现代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景观设计延续了北京城市的棋盘格网布局,设计风格“简约、现代、宏大”,三条相互渗透的轴线和一座下沉花园成为设计的最大特征。
三条轴线分别是体现庄重理性的中轴、体现人文自然的绿轴、和体现生态科学的水轴,三条轴线在一个相对紧密的空间内相互联系、互相交融,形成统一整体。
北京传统的中轴线是实轴,它南起永定门,贯穿着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等许多大型建筑,北抵钟鼓楼。
奥林匹克公园的中轴则是不摆放建筑的虚轴,2.4km长、60m宽的中轴景观大道贯穿中心区,延续北京中轴线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北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仰山稳稳地压于轴线之上,颇具北京古城之内景山之于故宫的神韵;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体育设施分布两侧,拱卫着中轴;北端的湖泊与轴线东侧的龙形水系组成一条巨大的水龙,与北京古城区内中轴线西侧的水龙——什刹海、中南海遥相呼应,形成对称式布局。
这样,已延伸至26km长的北京城市中轴线成为了一个人文与山水相融的整体。
根据中心区景观设计特点,可将中心区总体景观分为中轴景观大道(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延长,宽度60m)、树阵景观区(位于中轴景观大道西侧)、庆典广场(位于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馆之间、中轴景观大道西侧)、下沉花园(位于公
园中部,国家体育场北侧,中轴景观大道东侧)、北侧休闲花园(位于下沉花园北侧,中轴景观大道东侧)、龙形水系(位于国家体育场、下沉花园、休闲花园东侧的带状水系)、东岸自然花园(位于龙形水系东侧的带状水边绿地)等不同的特色景观区域。
3.2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特色景观区域
3.2.1中轴景观大道
奥林匹克公园中轴景观大道是北京市中轴线的北部端头,南起熊猫环岛,北端止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广场区,分为民族大道和中心区两段,总长度达3.7km,宽60m。
3.2.2庆典广场
庆典广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国家游泳中心西侧,中轴景观大道东侧,与国家体育场隔中轴景观大道相望,是中轴序列的一个高潮。
庆典广场南北长约260m,东西宽约100m,是奥运会赛时主要庆典活动及人流集散中心。
庆典广场主要以提供开阔的室外广场环境为主,地面采用1000mm×500mm全花岗岩铺装为主,表面烧毛处理,经久耐用,目的是为人群提供一个庆典的场所,适应大量人流的穿行。
3.2.3树阵景观带
树阵景观带位于中轴景观大道西侧,长2.4Km,宽100m,沿中轴景观大道由高大乔木形成的20个矩阵整齐排列,乔木之间纵横间距为6m,由南至北厚度呈渐变布置,在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东侧打开形成庆典广场和体育馆广场。
树阵林下设有变化丰富的休闲空间,设置供市民活动的场地、雕塑及辅助设施,树阵下地面由南部纯铺装向中部树下规整绿篱、北部树下自由绿化逐步渐变,体现了由现代城市向郊野森林公园的过渡,硬质铺装全部采用透水砖。
3.2.4下沉花园
北京的巨大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皇家建筑方面,还体现在众多的四合院民居上。
四合院是因北京的气候而产生的住宅建筑,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建筑设计思想。
3.2.5休闲花园
休闲花园占地面积10.8ha,分为南北两个地块,是中轴尽端与森林公园相接处的缓冲地段。
该区域人流量相对较小,景观植被设计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区的自然式文化生态休闲花园,也成为联系北部森林公园的过渡地段。
3.2.6龙形水系
贯穿奥林匹克中心区南北的龙形水系总长约2.7km,水面宽度20m~125m,总水面面积为16.5万m2,水深0.6m~1.2m,在中心区内自然曲折,形成了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水轴,并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奥海共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龙型水系。
3.2.7东岸自然花园
东岸自然花园占地面积6.3ha,位于龙形水系以东,湖边东路以西的长条带状绿地,在水平方向上与中轴相互对应,全长2.3km,宽度5m~67m不等,主要为绿地,采用自然式种植手法,靠湖边东路一侧较为紧密和封闭,乔灌结合,而面向湖边一侧为疏林草地、花卉,开敞,便于从东岸观赏中心区场馆,也便于中心区看过来有水、草坡、灌木、树林的效果。
3.2.8景观设施
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内还设置有一些永久性的景观设施,如公共卫生间、变配电站、地铁出入口、信息接入点、直饮水点、完善的标识、标志等,均作了精心设计。
4.改进措施
由于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地位,其将城市空间作为整体考虑,将“科技、人文、绿色”的理念融入设计之中,形成一个大景观空间的概念,但是对大场景塑造的同时,忽略了对小城市景观的细部刻画。
这一点还需要设计师及工程师在今后的设计中不断完善。
5.结语
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充分结合。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使北京城市的古老轴线向北延伸并丰富,翻开了北京城市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