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155.37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2、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思考其对推动全球化的作用;3、了解近代报业的发展和影视的普及及影响;4、了解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分析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及原因;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3、关注对社会史的考查,总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4、结合政治、经济、科技进步、思想观念变化等方式考查如何影响社会生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观鸦片战争后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两个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体会中国从传统社会文明逐步迈向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基础梳理】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1、原因:2、表现:(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①社交礼仪:②发型服饰:③在称呼上:④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3)生活与习俗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①服饰变化:②饮食变化:③“住”:④行: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⑤娱乐及习俗:3、影响:(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变化原因:2、变化:①服装从单一款式向多样化,颜色从灰监变为五彩缤纷:②衣食住行:③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④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近代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1、原因:2、表现:(1)铁路交通及工具:(2)公路及交通工具:3、特点:4、影响:(二)通讯工具的变革:1、表现:(1)邮政业务:(2)电报业务:(3)电话业务: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1、原因:2、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课前预习】1.高考聚焦: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2.读背第14课的知识清单3.预习练习:见《完胜新高考》108-109页【课堂实施】一.基础知识检查: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a.服饰:①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后,“洋布”“洋装”(西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
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③与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④文革时期,和“干部服”盛行,蓝、绿、灰、黑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⑤改革开放以后,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款色走向化。
中国服饰从走向。
b.饮食:①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后),开始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②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物质比较困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计划供应。
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政府还倡导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c.住房:①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的趋势,成为典型特征。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媒妁之言;近代:、;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丧葬礼俗的变化:近代,丧葬礼俗趋于 ,并出现带有色彩的新色丧礼;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
③社交礼仪:辛亥革命后,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④其它社会习俗: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的色彩;时期,政府颁布了和等法令,并以公历代替农历。
3.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的和也传入我国;内因: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学习;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发展,改善为工作中心。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方文化②西装③四合院④“断发易服”⑤反清革命⑥勤俭节约⑦“菜篮子工程”⑧休闲方式考点二①淞沪铁路②胥各庄③第一位④汽车⑤轮船招商局⑥冯如⑦北京至天津⑧上海⑨台湾⑩南京⑪维新思想⑫《新华日报》⑬《定军山》⑭工农生活⑮北京电视台⑯1994[巧学妙用]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构图解史——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法1近代社会服饰的变迁【考题1】(2016·云南昆明检测)下图女子旗袍的变化表明( )A.旗袍是新潮女性的永恒时尚B.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C.当今服饰复古潮流已非常普遍D.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答案 D『方法突破』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材料中“旗袍的变化”相符,故D项正确。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不符,故A项错误。
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重点阐释】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点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的直接表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因:1.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2. 政治(环境、形势):近代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及历届政府推动的影响;3. 思想观念: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以及崇洋思潮的产生,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二)外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在侵略的同时,也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1.近代人们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3.新中国成立后,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4.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专题演练】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 C 从时间1912年9月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并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C项正确。
A、B、D三项表述本身错误。
2.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已由通商口岸进人内地解析 C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地点及反映的内容——西餐,经分析可以判断C项正确。
第14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
(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的对抗(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
(3)西装流行的原因。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
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岳麓版)一、考纲与课标二、复习方法1.本专题有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两个重点一是物质生活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二是精神生活的变化,包括文化娱乐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2.本专题亮点突出,生动具体,现代感强,考生要注意多从报刊杂志等媒体去获取最新的信息,还要注意与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
三、知识要点一、物质生活(衣、食、住)(一)服装:1、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2、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3、改革开放以来: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二)饮食:“民以食为天”,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
近代西风东渐,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冲击,但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1、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2、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一些西菜馆,被称为“中西大菜”。
3、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4、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发生了嬗变,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和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
5、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三)建筑: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2、近代居民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
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多分布在南方城市以及天津等地。
3、同时期,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明示:(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错误!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变化(1)四合院:以北方乡村或城市为主,普通居民住房。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中居住,建立西式住宅。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后来在沿海城市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
4.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传统交通工具的发展(1)人力车:近代城镇中的重要交通工具。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错误!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完全取代了中式服饰吗?试答提示:否.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有何关系?试答提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
(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