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重点知识背诵版(实用)最新
- 格式:pdf
- 大小:10.96 KB
- 文档页数:5
第3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考试说明】(1)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
(2)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历史作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考情分析】【命题规律】本讲为全国卷高考重点。
题型上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内容上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背景、过程、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等都是命题热点,德国政体确立的过程及特点为重中之重。
【命题趋势】以后的高考,本讲内容仍是命题的重点区域。
在命题形式上会不断推陈出新,新情景、新材料、新设问、新角度会不断呈现。
在内容上,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德国君主立宪体制非常重要,也要注意不同国家不同体制的对比分析,认识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和特点及作用。
在命题角度上有可能从时政热点或现实问题切入进行考查,试题会体现浓厚的现实感,此外,法国、德国政体的考查会趋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
考点: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背景(1)17、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是典型的国家,三级会议长期停开。
(2)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专制和特权,宣扬自由和平等,提倡法治、和三权分立。
(3)美国的影响。
2.过程(1)1789年爆发革命,建立了制。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3)此后,法国政局不断震荡,政权频繁更迭,政体反复变换。
[误区警示]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除了波旁王朝外,其他的君主制王朝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国家政权的过程。
与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掌握政权不同,法国工业资产阶级主要是通过革命完成这一历史进程的。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制定: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
2018年历史讲义提纲第一讲2004年高考形势分析与高考试题分析一、2004年高考改革2004年全国高考发生重大变化,包括高考模式、科目、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2004年高考,全国11省市单独命题,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也有多个版本。
2018年考生迫切需要了解和获得近几年特别是2004年的高考整体情况,一方面了解试题命制的依据、思路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为2018年考生的备考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1.关于自主命题2.关于七套文科综合试卷3.文科综合测试题的命题依据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二、吉林、四川、黑龙江、贵州、云南、重庆、湖南、湖北)历史试题分析及评价(一)总体评价1.关于试题难度(1)总体难度(2)难度设置2.关于考查内容(1)注重基础(2)紧扣主干(3)专题性强(4)科内综合(5)热点侧考(6)覆盖面仍较小(7)关于分数分配3.关于考查方式(1)大题小考(2)小切口,深分析(3)视角新(三)几点启示1.教学中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
以记忆为本,以具体知识的理解为主体。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争取做到记忆、理解现步解决,一步到位。
2.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构建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构建历史基本内容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网,定位基础知识点,在同步解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基础上,生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的科内综合。
这是取得历史高分的关键。
4.注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和历史现实反思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与联系。
三、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与2018年高考复习大纲1.所应遵循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2.2018年高考复习大纲(1)高考复习大纲的构成(2)关于超纲与不超纲的问题第二讲关于文科综合的新认识1.如何理解文科综合的考试性质2.如何理解文科综合的考试目标与要求3.如何理解文科综合能力要求4.如何理解文科综合5.如何理解科内综合6.如何理解跨学科综合7.如何理解综合命题走势特点8.我们的几点理解与启发第三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试对策历史高考实际上就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指挥棒。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以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代表,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与演变趋势1.主要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及之后实行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2.演变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君权不断加强,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②分权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国家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结果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等特别突出。
二、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源流分明,脉络清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间断。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君权。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都是在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
3.人治高于法治。
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夯实基础【P21】太平天国运动【基础梳理】1.原因(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3)主观原因: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的推动。
2.经过(1)开始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前期(1851—1856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
(3)后期(1856—1864年):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攻破江北江南大营、三河镇大捷、上海近郊战、安庆保卫战)、天京陷落。
3.治国方案(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
方法:物物归上主。
(2)后期:《资政新篇》(洪仁玕)(1859年)。
内容:①政治:以法治国。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
③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4.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5.作用(1)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颁布了自己的革命纲领)。
(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4)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重难突破】1.【真题演练】【例1】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D)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来源。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和实行圣库制度,这些内容受到了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中体西用”思想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颁布的,故D项符合题意。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武汉调研)雅典每年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6 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它反映了()A.陶片放逐法的实施B.雅典各部落轮流执政C.雅典公民大会的盛况D.雅典公民广泛参政解析:选D题干中未提及陶片,未提及各部落的执政方式,未提及公民大会,故A、B、C三项错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年满30岁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方式参与国家政事,说明了雅典公民广泛参政的现象,故D项正确。
2.(2018·新乡一模)伯里克利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
这表明雅典()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C.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D.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解析:选C雅典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推动了人文思潮产生,故A项错误;“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并不能说明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势力,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百校联考)“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措施是()A.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B.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C.全面实行职务津贴制D.公民大会向雅典民众开放解析:选B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是梭伦改革内容,仍然是以四个血缘部落为基础,血缘家族没有被打破,故A项错误;“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反映了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即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故B项正确;实行职务津贴制和公民大会向民众开放与农民的权力行使的改变无关,故C、D两项错误。
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备考目标解析目标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
西周时形成政治三大支柱: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商周最高统治者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分权、贵族政治。
全国考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一】1.知道王位世袭制出现的情况,了解商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法指导一】本目学习不用求细节,了解基本制度的史实即可,阅读课本的前言、图片及说明。
【自主学习一】1.(阅读P4第三段)商朝统治者在中央和地方采用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自主检测一】1.(对应目标一.1)《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商朝)“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据此解读商朝政治生活正确的有①重视祭祖②重视军事③王权至上④诸侯争霸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二、西周政治制度【学习目标二】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掌握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对象、诸侯的权力和义务、分封制影响。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3.维护等级和秩序的礼乐制:【学法指导二】对分封制、宗法制的学习,一定要理解概念和基本内容;适当联系现实生活的情景加深对这两制度的理解;明白这两制度之间内在的联系。
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运用的信息相互补充。
【自主学习二】1.结合P5《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1)下图反映了西周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内容是如何规定的?最后又是怎样动摇和瓦解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它呢?制度:目的:内容:(对象及义务和权力):对象:诸侯义务和权力:动摇和瓦解(原因、表现):原因:1)2)3)4)5)表现:评价:积极:消极:2.“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年均以德,德增均以卜。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你能写出该制度的目的、含义、核心内容吗?制度:目的:含义(概念):核心内容:3.根据右图,你能评价一下该制度吗?对西周:对后世:积极影响:消极:4.鼎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把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3)熟悉世界史的基本框架,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
(3)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4)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6)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7)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8)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9)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辛亥革命。
(6)五四运动。
(7)抗日战争。
(8)解放战争。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
3.世界史(1)古希腊罗马文明。
(2)中世纪欧洲。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近现代西方文明。
(5)近现代东方文明。
(6)两次世界大战。
(7)冷战时期。
(8)全球化时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为主,系统地传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讲解中国古代史(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
第三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考点3)基础网络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
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王室代表承认其中原霸位。
7世纪后期,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韩、赵、魏三家大夫被封诸侯,正式分晋。
田氏代齐:后来,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姜氏而为诸侯。
年长平之战,秦大胜赵。
这是战国时规模最大、杀伤员多的战役。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结果:在变法运动中,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人,开始变法。
,实行连坐法。
①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②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变法措施在秦国延续下去,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④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有消极影响。
重点、难点、疑点问题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的正确认识和评价(1)、 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
(2)、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 --列宁 ①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对于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
③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⑤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内部资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统一、边疆巩固和民族关系重点提示:秦朝、隋朝贺元朝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汉、隋唐、明清时期与西南边疆的民族关系。
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关朝代的政权建设重点提示:唐朝前期的盛世及隋唐制度的创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贸易重点提示:西汉及唐朝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中国古代秦汉、隋唐与东南亚、南亚及日本的关系;郑和下西洋及华侨开发南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四、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思想、宋元时期的科技重点提示:墨、儒、法家思想的具体内容;儒家思想演变;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隋唐、宋元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五、洋务运动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重点提示:各类企业要记清楚;武汉、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近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六、甲午战争重点提示:《马关条约》及影响,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的内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七、辛亥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及历史功绩重点提示:三民主义、《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八、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及党在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重点提示: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建立的根据地;抗日战争中坚持抗战和巩固根据地的措施;二大、三大;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九、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及民主法制建设重点提示: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八大、整风运动;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建国后的改革及社会经济发展重点提示: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各时期工业、交通建设成就十一、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重点提示:法西斯统治的建立及扩张活动;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巴黎和会上列强瓜分世界的意图和《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的处理;华盛顿体系中对日本的压制;二战后联合国建立及对德国和日本的处理。
第13讲辛亥革命夯实基础【P24】辛亥革命【基础梳理】1.背景(1)必要性: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
(2)可能性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两中心、三代表)。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2.过程(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布独立。
(2)高潮: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3)结果: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3.评价(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②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发育严重不良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②内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不明确反帝,不发动群众,不铲除封建土地制度。
③外因:立宪派与旧官僚从内部破坏,袁世凯勾结帝国主义威逼利诱。
(4)结论: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备课是教师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
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封建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
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吉林五校联考)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解析:选D材料认为各省应该有内政的完全自由,但是涉及国家范围内的事务需要有中央政府管理,这是美国的分权制衡思想的体现,故D项正确。
2.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体现了()A.自由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解析:选D“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具体来说,土地国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节制资本,发展“国家社会主义”。
3.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对当时革命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对其影响的阐述,正确的是()A.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B.造成了民主自由思想的产生C.促成了民主革命团体的形成D.感召了立宪派转投革命阵营解析:选A孙中山于1918年《民报》发刊词阐述了三民主义,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民主自由思想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故B项错误;1894年兴中会为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早于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立宪派转投革命阵营则是在1918年预备立宪之后,故D项错误。
4.“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
……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孙中山在1922年的这段话反映了()A.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发动民众B.孙中山要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C.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D.孙中山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追求真理解析:选A“更多工人参加进来”说明孙中山思想的转变,提出了三大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消灭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目标,故B项错误;1922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题目要求对史料的解读,而非评价,故D项错误。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与普希金这首诗歌属于同一类文学风格的是()A.《西风颂》 B.《战争与和平》C.《红与黑》D.《苹果车》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战争与和平》《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苹果车》是现代主义文学代表,均排除。
2.下列对下图所示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浪漫主义作品B.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对思想观念的冲击C.它体现了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D.它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解析:选D《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达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巴黎圣母院》出版于1831年1月,作者雨果表达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巴黎圣母院》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巴黎圣母院》主要是对离奇的情节和入木三分的人物性格刻画,未涉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金钱至上社会现实的应是现实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声称:“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
”这表明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是() A.改造法国社会B.宣传反封建思想C.学习法国文风D.支持拿破仑扩张解析:选A拿破仑时期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体,颁布《民法典》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改造了法国社会,因此激发了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雄心壮志,故A项正确。
4.(2018·安徽联考)1934年4月,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
”据此推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特征是()A.社会主义垄断倾向明显B.呈现出现代主义的风格C.浪漫主义色彩比较突出D.民族性和统一性相结合解析:选D社会主义垄断倾向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具有荒诞性,故B项错误;浪漫主义特点是感情充沛、想象丰富,故C项错误;从“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可知体现了各地文学具有了统一的民族性的特征,故D项正确。
高三历史复习讲义陕西师大附中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一)宏观掌控本阶段是中国历史的幼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中华文明基础的初步奠定。
1、奴隶社会(1)历程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瓦解——春秋(2)政治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
(3)经济夏、商、西周生产工具尚处于金石并用时代,后期出现少量青铜工具;春秋时出现铁器和牛耕。
劳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
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赋税制度上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4)文化甲骨文和金文、历法、医学、《尚书》和《周易》,雕塑和青铜艺术达到高峰,两伟大思想家老子和孔子。
(5)民族关系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国内各民族联系和交往不断加强,春秋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
2、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期(1)政治政权逐渐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形成变法、改革浪潮;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建立起来;大国争霸,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2)经济铁器、牛耕使用更普遍;井田制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
(3)文化:科技成就突出表现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医学等;社会大变革突出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如百家争鸣。
(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华夏族逐步形成,为秦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打下基础。
(二)微观细嚼1、夏、商、西周的更替(1)夏:约公元前2180年,禹建立夏朝,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
(2)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都于亳,盘庚候前都于殷;约公元前1846年,武王伐纣,牧业之战后灭亡。
(3)西周:约公元前1846年,武王建立,都镐京;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因为周厉王暴政。
2、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主统治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与周王关系:诸侯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打仗分封的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意义: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瓦解:春秋时,诸侯争霸、铁器和牛耕的使用(2)井田制性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臣下,土地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劳作方式:奴隶集体耕种瓦解:春秋时,诸侯争霸、铁器和牛耕的使用3、春秋战国的纷争根源:各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目的:为争夺土地、人民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经过:春秋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和吴越争霸;战国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长平之战影响:给人民带来痛苦、灾难;加速了由分裂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和4、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的)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确立5、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区别和本质:春秋时的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但结果却使用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下来;战国时的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和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内容: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作用和结果: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新的封建制度确立了6、商鞅变法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的出现——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内容:第一次(“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定封建土地私有制)意义: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7、春秋战国的文化思想:老子,道家创始人,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
第4节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素材包)1.内阁首辅: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
2.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特务”,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
提升点一单列视点——正确认识明朝内阁史料一史料二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内阁的权力有哪些。
有人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的“票拟”是指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批红”是皇帝对票拟的审定。
史料二中“只备论思顾问”说明内阁大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
史料二中“皆上窃君上威灵”说明内阁首辅的权力不是来自制度,而是来自于皇帝的信任。
[提示]权力:拥有“票拟”职权。
看待: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内阁没有决策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史料三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室,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夯实基础【P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基础梳理】1.秦的统一背景:(1)诸侯纷争,人民渴望统一。
(2)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明朗化。
(3)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4)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决策适当。
(5)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
(2)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为各族人民的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包括影响)皇帝制度的确立内容:(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特点:(1)皇权至上。
(2)皇帝终身制与世袭制。
(3)皇帝独尊。
中央官制:设立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虚设)。
(2)九卿:丞相之下设置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分管国家、皇室事务。
(3)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既配合又牵制。
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中央直接管辖,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
最高长官为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郡下设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基层实行乡里制乡——乡吏里——里典影响:(1)有利于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对后世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易产生暴政、腐败等问题。
【重难突破】1.贵族政治与官僚政制的比较【真题演练】【例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2018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精品)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何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专题三、四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关于‚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须知的几点
1、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双百”方针
(1)提出背景
①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口号
②社会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③目的: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
(3)含义:
(4)实质:政治民主化在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反映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
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时间、地点:
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希腊
(二)背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成熟;
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根本原因)
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直接原因)
(三)内容
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
放弃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四)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1、代表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
时空定位。
最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5篇最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5篇老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也要对别人的经验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基本信息名称《第一次工业革命》执教者陈翔课时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河人版九年级上13课教材分析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讲述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优秀品质通过本课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作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环节相互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欧美国家的巨变这个单元的三方面的变:一是文艺复兴,是思想领域的巨变;二是新航路的开辟,这个是地理发现方面的巨变;三是英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是政治方面的巨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错误!【P1】时空定位【P1】原始社会(前21世纪前):禅让制。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诸侯争霸战争。
秦汉(前221-22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初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220—589):九品中正制。
隋唐(581-907):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创立。
五代宋元(907—1368):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清前期(1368—184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夯实基础【P1】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基础梳理】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内容:(1)分封对象: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义务、权利: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影响:积极(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3)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4)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1)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2)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瓦解: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兼并小国,周王室失去至尊权威。
【重难突破】西周的“封建制"1.“封建”的含义(1)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及西方学者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
(2)有两种含义:一是国家结构,指的是西欧的中世纪和中国夏商周时期分封制的国家结构,夏商时期以中央王朝和万千方国结合的方式出现,周朝则以天子和诸侯国的形式出现;二是社会形态,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
第五课时 秦朝的统治(考点5)基础网络①历史:经济持续发展。
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②社会:长期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①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东方任何一国。
②赢政广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战略和策略。
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建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皇权:至高无上。
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大量人口脱离生产。
218年在大泽乡爆发,不久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①项羽在巨鹿灭秦主力。
②刘邦军至霸上,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三公以下 设九卿 分掌政要 皇帝直接任免三公九卿 和郡县长官重点、难点、考点1、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第四,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第五,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第四,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2、对秦长城的评价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
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重点知识背诵版(实用)
一、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分给同姓的亲族、功臣、姻
亲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各种如军事等义务。
B:宗法制,区分大小宗,通过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
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确立家天下的皇帝
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A: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设刺史监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
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军权。
削实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
司掌财权。
制钱谷,设转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