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显得很重要。
所以,教师要以数学课堂教学为舞台,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来培养学生质疑思维。
【关键词】质疑思维;特征;方法;课堂提问;鼓励对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对事物的好奇、探索本能,但由于已形成的老式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这种思维能力,学生只一味接受教师传授的有限的知识。
我们有的老师还把“听老师的话、按老师讲的去做,甚至背会某道题”这样的学生看成好学生。
而实际上,教师的做法、看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学生没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觉得自己的学习枯燥无味、漫长繁重。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很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建议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熟知质疑思维的特征(1)质疑思维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它的疑问性。
疑问性充分体现在问“为什么”上。
这是探索问题的切入点、入口处,表达了一种开发、开掘的欲望,他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钥匙。
(2)ffk(3)质疑思维最可宝贵的特征是它的求实性。
质疑思维的结果目的完全在于他的求实性,亦包括他的求真性、完整性、价值性和规律性。
二、根据质疑思维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同一时间情况下),只有一个思维的最敏感问题,我们称之为“思维敏感点”。
激活学生质疑思维的课堂提问是寻找触发学生质疑思维敏感点的关键。
这样易使学生质疑思维高度集中,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质疑思维敏锐性。
通过上课深入思考的多次参与和课上自主、热烈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留给学生自主空间要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学过程摒弃“满堂灌”的老式教学方法,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笔者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在发达国家,学生家长关心的不是孩子考试的分数,而首先问孩子又向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
老师也很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甚至欢迎学生怀疑和否定前人的理论,向老师提出挑战。
而我们的数学课堂又怎么样呢?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发现,长期以来,学生中相当遍地存在着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对老师的话盲目接受,即使有疑问,也不愿去思考,不敢去质疑。
而在教师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喜欢学生质疑、追问,只要求学生顺从,不允许有不同意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去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并寻找改革的方法。
一、原因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老师是权威,从而瓦解了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学而无用,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单纯只是为了考试;有一部分学生怕在同学或老师面前出错而被人轻视,因此有问题也不敢问,不敢质疑。
从教师方面来说,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学中的强制性措施过多,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没有为学生创设深入思考、大胆求索、大胆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
事实上,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指出老师的错误是学生积极上进,思维活跃的表现,但我们成人恰恰是在学生最有勇气发表见解的时候压制了他们的表达欲,也正是在他们最有可能培养创造思维的时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由此,如何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突破教学内容,突破教师的思维定势大胆发问,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去质疑、去解惑,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必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可见,学习就要学会问问题,这样才能学好知识。
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要做到让学生想问、善问、会问,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其问题意识。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
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他们求知的“自我需要”。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课前我有意地把只有两条腿的破凳子拿进教室,并故意放在显眼的地方。
学生纳闷不已,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时我说:“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这张破凳子修理好。
”学生们心存疑问,急切地想知道今天到底要学什么,对这节课充满期待,这样就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机会,使学生“善问”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
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再创造。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为什么”。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太和县民族中学李素梅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
”哲学家培根也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这都说明“问”是多么重要。
而我们的学生因长期受满堂灌式课堂教学的影响,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被动,依赖的思维定势,他们不但在学习中缺少一股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不能用“问号”这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而且对老师的发问也常常无意去究根刨底,座等老师给他捧出现成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自觉地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账务自主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得到进一步培养。
对变课堂上的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探求、创造、推动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适宜的环境,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之一,而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真正体现主动学习,长期“应试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孜孜以求“教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也只能在“学会”的圈子里徘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逐渐被淡化,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的氛围,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是教学上质的飞跃,而这“渔之技”不能靠灌输获得,教师须多方设法,引导学生“自求而得之。
”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逐步消除他们“等待结果”的惰性习惯,全身心的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为学生疑创造条件。
二、建立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探讨质疑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求证和推理的科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可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用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鼓励他们提出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解题方法的疑惑。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在课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问题。
教师要随时做好解答学生问题的准备,给予正面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数学规律。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精神。
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或者使用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研讨会。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在研讨会上,学生可以互相提问和辩论,从而培养他们对不同观点的质疑能力。
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
除了课本和讲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相关的书籍、网站和期刊,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和问题。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计算工具和软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质疑数学知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和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质疑问难意识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困难和疑问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质疑和困难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困难意识。
一、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是培养学生质疑和困难意识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质疑和解决问题。
现代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解某个概念、给予学生探究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等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和困难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问题是被关注和尊重的。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在课前和课后一对一地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问题和疑虑,并给予必要的解答和建议。
2.课堂上提出问题。
教师在本节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和讨论。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质疑和困难意识的重要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1.积极反馈。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让学生知道哪些表现是好的,哪些表现需要改进。
2.创造宽松的氛围。
教师可以放松课堂中的压力,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和提问。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会有机会受到批评。
3.鼓励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团队或小组的环境,让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观点和知识,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四、不要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在数学教学中,考试成绩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但是过分关注成绩会导致学生陷入焦虑和追求高分,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和思考。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课程中灌输在数学中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观念,例如细致、严谨、清晰等等,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摘要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创新始于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本文着重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 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质疑质疑能力评价
前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的“钱学森之问”,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更引起了我们教师深深地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评价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们的课堂确确实实太注重解决问题了,而对于提出问题却经常置之不理。
庆幸的是,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更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而创新始于质疑,创新是质疑的前提。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以下是本人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改变师生狭义的素质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
“学贵自得”、“学贵有疑”.学习不主动,不反思,就很难获得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求异、创新的品质。
受应试教育和学习上的功利主义的驱使,现在我们的很多课堂教学已经成了培养解题熟练工的场所,而令人无奈的是,经过大量的解题训练,我们的学生常常也能考出高分。
试想想,这样的高分对国家和社会又有多大意义。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狭义的教育观和素质观,大力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使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可以充分的发挥人的智慧,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里的轻松与自由,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被激活,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问题的各种看法、怀疑带到课堂上来,才会敢问。
(二)、要鼓励学生“每事问”
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成因。
有一次,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老师却令人心痛的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其实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也是有原因的,这是翻译上的一个差误,“rational number ”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作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
而老师的这个回答,实在太遗憾了。
几经如此,学生的质疑火花将被熄灭,思维的心灵也将变得麻木。
我国古代孔子就鼓励学生“每事问”。
达尔文也曾回忆说:“我从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
”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仙杖”。
(三)、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肯定肯定、鼓励,使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敢问,并不十分困难。
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和激发他们这种热情并要善意地对待,不能因问题简单或没有意义而不屑一顾,也不能因问题漫无边际或不好解决而敷衍塞责。
尤其是在培养初期,每名学生都会在预习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并不是每名学生都能提出很有水平的问题,我的原则是只要他认真思考,积极思维了就要给予肯定,给予解答。
平时要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聪明的、爱动脑的学生。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提出问题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相反,如果提出问题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会感到非常沮丧,甚至会产生思维惰性,有些学生渐渐地就会满足于机械的记忆,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的质疑能力会由于人为的遏制而渐渐消失。
二、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
(一)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
每节课,我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而来,这些问题可以是上节课留下的,或是学生预习中产生的,也可以是学生作业中的困惑或是老师激发产生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不仅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 同学之间互相借鉴,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另一面质疑
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的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本节课地重点,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数怎么不够用了”一节时,一名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吗?这个问题提的很有深度,说明该生在预习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问题。
我对该生的问题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同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涉及学生还没有接触的无理数,于是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解答完后,我又问了提问同学一局:“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一个好问题?”问的时候我故意把“好”字加重了语气,她很自豪的说:“我看课本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结论,就想知道这个结论反过来是不是正确的,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我趁机总结:“我们对于课本上的一些结论不妨从反面考虑一下,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结论。
从这名同学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一种质疑的方法。
这样一举两得,对提出问题的同学是一种肯定,同时对其他同学来说是一种借鉴。
从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结论时,学会了从反面考虑问题,加深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
(三) 在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追溯其所以然
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讲题时,不仅应明白地讲清楚解法的每一步,而且应讲出
得到这个解法或证法的思维酝酿过程。
即这解法是怎样被想出来的。
如果老师没讲出怎么样得到这个想法,学生一定要追,追出其所以然,如我在讲解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时,就有学生追问:“你的这个解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当我讲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并结合尺规特点进行构造时,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随后的课堂变得非常的精彩,学生一连想出了三种构造方法。
学生的创造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拥有这种质疑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考试拿高分当然不在话下,一届一届的学生在中考中出色表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困惑,也会产生很多的联想,在课的末尾时,教师应适时地再生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
激发学生课外能主动去探索,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
学生没有问题的课堂,不一定就是好课;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也不一定是好课。
三、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问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一旦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便有问不完的问题。
如何掌控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深度思考?就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又注意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
启始阶段,引导质疑发问,引导研判评论,引导假设探究。
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疑在问题模糊处,疑在认知冲突处,疑在矛盾焦灼处,疑在解题错误处,从自己不明白处质疑。
课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时间,耐得住课堂上的寂寞。
更要警惕热热闹闹的发问,要克服没有深度思考的发问,要鼓励理性的、科学的发问。
多鼓励和唤醒孩子反省自己提问的质量,真正提出自己经过思考而不能解决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波利亚人为,一个好的问题应该具备四个特征。
一是问题是现实的、有趣的。
二是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
三是问题的解决具有解法的多样性和思维多样化。
四是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
质疑的方法、技巧很多,要因课、因时等诸多因素而选择适宜,要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探究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
结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
发现问题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像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渴望,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问题越多,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了一个个的“探索者”,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民主、自由、解放的环境,学生思维的大门就会洞开,学生的思维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冲动就会崩发,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
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参考资料
1、张奠宙《当心去数学化》。
2、罗增儒《中学数学案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维刚《孙维刚初中数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4、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