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第十四届“挑战杯”南昌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备通知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科协、教育厅(教委)、学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科协、教育局、学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三届。
竞赛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展示了高校的育人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主办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
根据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表决结果,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由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承办,将于2015年6月上旬开始报送作品,决赛将于下半年在广州、香港两地举行。
竞赛得到了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
目前,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领导小组和全国组织委员会已经成立,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为切实组织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各地要建立由省级团委、科协、教育厅(教委)、学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本地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工作。
各参赛高校要组成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好竞赛组织的有关工作。
二、深入发动,精心组织各地、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校、省、全国的三级赛制。
特别是校级竞赛阶段,要通过运用媒体手段、设立专门机构等方式,发布竞赛消息,接受学生咨询,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
关于启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工作的通知各学院团委:为进一步营造我校学生的学术科技氛围,激发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学术创作的热情,为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优秀作品,我校将举办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比赛背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创新的‚奥林匹克‛,每两年举办一届。
自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近2000所高校,已成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是当代大学生展现课外学术创新成果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5年下半年举行,由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
我校在‚挑战杯‛竞赛中保持着较好的成绩,上届‚挑战杯‛竞赛中,我校总分位列全国前20名,捧得‚优胜杯‛并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
二、参赛对象参赛学生须为2015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中国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包含在职研究生)。
三、作品要求1.申请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15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2.申请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请个人作品的,申请者必须承担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需申请集体项目,集体作者必须全部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作品。
附件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三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经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1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3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关于举办校第十四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各学院党委(党总支)、各学院:为进一步营造热爱学术、钻研学术的良好学术氛围,本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现决定举办校第十四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希望各学院团委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展示本学院教学成果的角度,认识竞赛的意义,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希望学校广大同学积极行动起来,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投入到本次竞赛活动中来。
一、组织机构设立竞赛组织工作委员会,由校领导任组长,科学研究院、教学事务部、研究生院、资源保障部、人才资源部、计划财务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负责竞赛的组织和领导。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在校团委),负责竞赛的日常工作。
设立评审委员会,由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专家组成,负责基金资助项目的评审、竞赛作品的预审、终审和问辩等工作。
各学院须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学生的参赛、作品指导和评审等工作。
二、竞赛内容参加竞赛的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参赛作品应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主要有机械与控制类(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类(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类(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生命科学类(包括生物、农药、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类(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等。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类等。
其中学术论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3)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小,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三、参赛对象凡我校在籍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关于做好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有关工作的通知校属各有关单位、部门: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5年由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承办。
为切实做好我校参加该项赛事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进度安排(一)2013年11月25日—2014年1月31日,宣传发动、项目预报名和立项答辩阶段。
各学院要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活动,根据竞赛要求科学确定选题,组织立项答辩,确定立项作品。
(二)2014年2月1日—8月31日,作品研发、制作阶段。
各学院整合资源和力量,组织好本学院立项作品的研发和制作工作。
(三)2014年9月1日—9月30日,中期检查、作品筛选阶段。
学校对报名参赛作品进行中期检查、筛选和反馈,确定重点扶持作品,给予经费支持。
(四)2014年10月1日—2015年3月20日,作品完善提高阶段。
各学院根据学校中期检查结果,做好作品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工作。
(五)2015年3月21日—4月30日,校内选拔阶段。
学院完成作品的初评,并将优秀作品上报学校;学校开展校内竞赛,组织专家开展作品评审,确定参加全区比赛作品。
二、有关工作要求(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挑战杯”竞赛成绩是反映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也是对各学院工作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有关部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挑战杯”竞赛的组织工作。
各学院要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研究部署,组织好本学院的宣传发动、项目选拔、评审推荐,以及指导教师团队配备、开放资料室和实验室等工作。
博士点授权学科以及各有关学院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瞄准更高目标,力争竞赛成绩取得新突破。
各学院领导小组名单请以书面形式,加盖公章后于2013年12月5日前报学校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
(二)认真研究,科学选题。
关于组织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各学院、教学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举办十三届。
“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盛会,成为国内各大学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人才培养效益。
为积极备战陕西省和全国“挑战杯”竞赛,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服务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决定成立“挑战杯”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校团委会同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等六家单位组织我校学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为切实做好参加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相关工作,特提出如下工作要求: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挑战杯”竞赛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各学院、教学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做好竞赛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立组织机构,落实相关人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推进方案,切实把活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建章立制,广泛动员。
各单位要认真总结以往参赛经验,进一步完善竞赛奖励机制,竞赛过程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积极动员鼓励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比赛,吸引教师科研项目和发明专利参与竞赛,全面提升参赛作品的学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确保竞赛育人功能的实现。
三、注重结合,发挥优势。
各单位要鼓励学生将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社会实践成果与本届“挑战杯”竞赛结合;鼓励2014“创青春”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适合参加本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进行转化申报;积极动员我校“第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博览会”的获奖作品申报参赛。
关于举办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各高校团委: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5年上半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办。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竞赛主题科技引领未来,创新筑就梦想二、主办单位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学生联合会三、承办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四、参赛对象在201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五、竞赛方式学生可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申报参赛。
六、评审机构竞赛设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提名聘请各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
评委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及评审委员若干名。
七、实施步骤竞赛分动员部署、校内竞赛、省级比赛和总结表彰四个阶段实施。
1、动员部署阶段(1月)。
各高校按照通知等文件要求及时部署,建立本校竞赛的组委会、评委会,明确竞赛步骤和评审标准。
同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各高校竞赛阶段(1月—4月上旬)。
各高校举行本校预赛并准备作品参加全省竞赛。
3、全省决赛阶段(4月中下旬—5月下旬)。
组委会将在4月中下旬举行复赛,5月下旬组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4、总结表彰阶段(6月)。
省级竞赛组委会将评选表彰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项目和团体,并在此基础上选定作品上报全国竞赛组委会。
八、法律申明1、组委会有义务不泄露参赛作品中涉及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2、有关本次竞赛的所有信息必须经组委会授权后方可在媒体及推荐网站上发布;凡涉及参赛作品的相关报道,属于个体行为,参赛选手自行把握参赛作品中技术及商业内容的披露尺度,与竞赛组委会无关。
3、参赛者与其作品中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的所有人之间的纠纷与竞赛组委会无关。
序号:编码: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内预选赛参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院系全称: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说明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或集体情况写A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
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和D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打印,排版要端正、清楚。
4.序号、编码由负责第十三届“挑战杯”工程创新学院统一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类正式作品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作品正文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在8000字左右,社会调查报告在15000字左右(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左右);科技发明制作类正式作品为研究报告,正文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左右),可附实物(模型)、产品(样品)、图纸、图片、现场演示文件、录像资料、鉴定报告、科技查新报告、中试报告、检验报告、用户意见、专利证书等。
6.书面申报(一式两份)同时须提交申报书WORD版电子文档。
7.联系方式:何兵 ********地址:学生活动中心204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B1.申报作品情况(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3、作品分类请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填写;4、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在此列。
关于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各省级团委学校部:按照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有关安排,作品申报工作即将开始。
现就有关事宜作进一步强调和说明,具体如下。
一、“挑战杯”竞赛作品的申报(一)申报资格按照《关于开展2015年“挑战杯”系列竞赛逐级报备工作的通知》要求,校级、省级竞赛报备工作须于2015年6月10日前完成,经过校级、省级竞赛台账报备的作品方可参加全国竞赛。
(二)申报方式本届竞赛的作品申报方式以网上申报为主,传统纸质申报为辅。
作品申报、学校和省级组委会审核均在网上进行。
2015年6月12日起,参赛学生、学校及省级组委会可登录竞赛官方网站国赛系统(),按导航提示进行操作。
同时,各省级组委会还须组织参赛学生从网上下载申报书,打印纸质版本进行作品申报。
(三)申报程序1. 确认帐号参赛学生、学校及省级组委会直接使用省赛或报备帐号登录,参赛学生用户名为自行注册的邮箱,学校用户名为5位国标码。
2. 作品申报(6月12日8:00至6月15日22:00)参赛学校团委负责组织本校参赛学生登录竞赛官方网站()进行项目申报(学生参赛作品已由竞赛官方网站从报备系统导入至全国竞赛系统)。
申报时不允许更换项目,只允许微调项目信息,参赛学生须仔细核对个人信息、作品信息、推荐人意见等内容,并根据需要上传论文、表格、图片、视频、获奖证明、专利证明等资料,确认后在线提交。
为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申报过程中,作品及附件中涉及到的学校、院系等名称须隐去,为审核材料的真实性,作品及附件中的参赛学生的姓名须保留。
参赛具体申报方式以竞赛官方网站项目申报流程说明为准。
3. 学校审核(6月12日8:00至6月15日22:00)参赛学校凭全国组委会分发的帐户和密码登录竞赛官方网站,在网上审核本校参赛作品,并在线提交给省级组委会。
审核时须仔细对比项目信息和原报备信息,对于更换项目的作品不予审核通过。
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中山大学青年科技协会二零零八年六月目录第一部分挑战杯历史-------------------------------------2第二部分组织机构---------------------------------------4第三部分参赛须知---------------------------------------5?第四部分作品要求---------------------------------------6第五部分评审流程---------------------------------------11第六部分评审模式---------------------------------------14第七部分相关活动 --------------------------------------17第八部分联系我们---------------------------------------17附录1“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18附录2全国挑战杯参赛作品参考选题------------------------22附录3论文文稿格式建议----------------------------------27附录4报名表--------------------------------------------28一“挑战杯”发展历史科技挑战当代青年,青年主宰未来科技。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着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掘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竞赛结果公示[作者:王欣汝来源:哈工大(威海)新闻网浏览:429 录入时间:2015年4月1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于2014年5月启动,全校共有105个参赛团队报名参加,经过院系初赛、分组复赛,共42个团队项目进入校内决赛。
4月9日,校内决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举行,经过团队展示、答辩,评委评审和讨论,最后评出特等奖4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4个。
根据山东省组委会要求,我校将推荐获得校内特等奖、一等奖的15个项目参加省级比赛。
现将获奖名单公示如下:奖项作品名称第一作者其他作者指导老师特等奖智能交互LED灯赵鑫王德玉、李华飞、周唯亮、陶耀、邵光明、孙浩周广禄农田环境遥测系统刘盟季晨鹏、陈汉城、曲淼、刘颖、谭洪仕、徐宽王新胜功能化合物的绿色合成邓凯朱帅、崔同旭、蒋官赞、王晓彤、刘晨李惠静、吴彦超从测度到引导:智慧城市的“星系”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沈沛琪欧扬帆、郭鑫、钟润嘉、王晓羽、张建业柳玉鹏一等奖电磁弹射式森林消防炮邢攀彭鹏、林伟、许良、李一夫邓立宝焊缝参数自动识别系统李利刚滕甲训、朱明旭、杨子、杨钰潇、王迪、张忠彪蔡春伟倍力拉拔器任好董朝庆王雷赵继俊赛车复合材料车身关键技术开发赵文韬于春亮、王思瑞、曹升祥、谢凤嘉、贺慧敏、曹力文王剑锋仿生扑翼水下机器人-CEMI湛蓝坐标郭智郭智、魏伟、刘欢、王旭刚、杨东林贾彬彬棘皮动物共生细菌的抗肿瘤活性研究郑东旭孟君、武文博、李文杰、刘欣、李山鹤陈雷南极海冰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特性研究杨洋丁峰、褚晓娟、陈婷、王颖杰、李子洋、翟诗翔、刘雨菲王全富基于防水透气膜的锂空气电池的研发元家树高健、陈飞、田莉、李婉唐、蔡怡婷、徐楠楠朱永明对乳山银滩房地产空置现象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的探讨杜舒涵王笑、王士明、张琴、魏欣、王思琦、李颂颂、沈赫、陈博婷张为民山东省菏泽市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张亚男王露露、冯晓旭、刘彦磊、王涛张为民山东省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现状调查杨杰张春阳、贾佳豪、张婧、张康王嵩二等奖赛车气动换挡/可动尾翼/车载灭火综合控制周天鹏梁雨涵、张齐、陈鑫宇、刘惠原、杨璐斌、李安王剑锋无限加料并联式高速高精度巧克力3D打印机马世奇王瑞、马守鑫、陈彪、顾姣燕、王赛张继春热箔式金属超声增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王志权王东杭、程菡、吴赜成、郭晓伟张洪涛基于LabVIEW的可见光通信智能灯塔的设计贾磊金程宇、王莎、董磊、王晓丹、刘震邓立宝宝来宝往—基于安卓的区域性交易软件任星彰褚菁刘晓燕朱东结5V尖晶石LiNi0.5Mn1.5O4正极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石锟吉元鹏、李昌锦、石一卉、章春青刘海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陈强胡印辉、郑璐萍、陈倩雯刘海萍锂离子电池富锂型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王桢许超、季天豪、邵长明、温博高鹏镀锌层三价铬黑色钝化工艺研究李林超董振、高佳桐、李丹阳、李继辉、桑宇坤、杨家璇于元春威海市城镇居民医保现状调查与分析刘秋峰肖铭洋罗余爽孙国良姜廷伟林洪进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调查研究王静赵玥聂文伯徐婷柳玉鹏《关于山东省章丘市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研究》陈采璐曹杰、张雨、张国英、范泽国、李绪金、王吉鹏李爱华威海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调查研究卢玉倩张昃畅、张年、梅诗榆、齐立芳、申震、褚辉、卢玮政、王忠怿高鹏斌三等奖减震型位移放大能耗器孙铭郭勇晨、林幽竹、姚国强、杨逸轩陈再现节能简易电烙铁史小田武献兵钟庆芳徐新科宼毓玲樊星皓惠博杜康李岩有机废弃物动态处理系统益加福薄纯强洪润江荀尚伟付颖赵继俊、王毅差动螺旋机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与研究任好董朝庆王雷张茂赵继俊中小型游艇高速急转防侧翻鳍张兆宁闫龙、刘子健、李健行、窦婧董科海葵共生细菌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胡正伟杨欢、孔繁奇、高原、王晓宇陈雷低温酵母中金属硫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特性分析邵玉强蔺春茂、陈正兴、彭积森、谭宇彤阚光锋新型抗盐驱油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宋晓荷孙越、李潇昂、靳帆、张法高昌录常温固化FEVE氟碳涂料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程云飞潘鹭、吕明晗、于泽腾胡会利绿化植物二次利用,贯彻可持续发展——基于山东五地对麦冬二次利用现状的调研与感悟郭瑞丰张哲、冯相執、宋胜男慈艳艳山东半岛海岸线保护情况调研张秋光张顺、姚尧、吴晓迪、郜强郎涵光基于一种混合多准则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评价研究苏晓棉徐晓郭瑾俞方小青陈慧莹柳玉鹏基于米歇模型的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的研究侯伟琴贺晨曦李同桐刘明黄晨张捷柳玉鹏威海市房地产现状调研沙桐洪烨、刘硕、肖雨涛、陈雪敏、郑皓文、林书杰、许嘉诚张为民为增强竞赛的透明度,此次评审工作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如对此公示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将问题整理成书面材料并署名送交校团委,逾期不再受理。
共青团南昌大学委员会南昌大学教务处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处南昌大学社会科学处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南昌大学学生委员会南昌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南大团字…2015‟ 17 号★关于表彰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及优秀组织单位的决定各学院:由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评审已经结束。
本届竞赛自2014年9月启动以来,在各学院党政的关心支持下,各学院(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共有696支队伍参赛。
经学院初评,587件作品入围校级复赛。
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终审答辩、学校竞赛组委会确认,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出特等奖28项,一等奖98项,二等奖120项,三等奖325项(见附件1)。
根据竞赛章程,经济与管理学院、软件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分列团体总分前三位(见附件2)。
评选经济管理学院等12个单位为“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见附件3)。
为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进一步扩大我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广度与深度,经研究,决定对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及获优秀组织奖的单位进行表彰。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附件:1.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名单2.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团体总分前三名名单3.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名单共青团南昌大学委员会南昌大学教务处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处南昌大学社会科学处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南昌大学学生委员会南昌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二〇一五年四月七日共青团南昌大学委员会 2015年4月7日印发附件1: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名单特等奖(28件)科技发明制作类(6件)社哲类(11件)自然科学类(11件)一等奖(98件)科技发明制作类(15件)社哲类(50件)自然科学类(33件)二等奖(120件)科技发明制作类(24件)社哲类(41件)自然科学类(55件)三等奖(325件)科技发明制作类(46件)社哲类(186件)自然科学类(93件)附件2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团体总分前三名名单经济与管理学院软件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件3:南昌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名单1、经济管理学院2、软件学院3、第二临床医学院4、法学院5、公共管理学院6、管理学院7、化学学院8、食品学院9、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0、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11、药学院12、护理学院。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比赛作品评分标准一、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满分100分)1.可行性(10分)(1)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2)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3)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创新性(30分)(1)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3)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4.实用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评委评审意见(20分)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满分100分)1.可行性(10分)(1)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2)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3)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创新性(30分)(1)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3)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4.实用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评委评审意见(20分)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三、科技发明制作类(满分100分)1.可行性(30分)(1)考虑该作品本身是否可行;(2)考虑该作品中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到位;(3)国内是否已有同类作品且与本制作相比不具明显优势。
2.创新性(30分)(1)构思是否新颖;(2)设计制作方法是否独树一帜;(3)关键技术和主要技术指标是否有独特之处;(4)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关于举办第十四届“挑战杯”南昌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备通知
各学院:
为引导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选拔作品参加全省预选赛和全国决赛,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决定联合举行第十四届“挑战杯”南昌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组织机构
1.学校“挑战杯”竞赛组委会下设竞赛项目办公室,地点设在校团委。
2.各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竞赛工作,办公室设在院团委。
3.组委会将成立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专家团和南昌大学竞赛评审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科技发明制作类等3个评审小组。
三、参赛对象
凡2015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南昌大学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
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四、作品要求
1.申报的作品必须是2015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2.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者须均为学生,且不超过六人。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3.参赛作品申报分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包括学术论文、科技建议。
要求论证严密、文字简洁、有说服力,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
根据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进行综合评定;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咨询报告,其中学术论文在8000字以内,社会调查报告在15000字左右。
主要从成果的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规范性、应用性、研究方法、语言逻辑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3)科技发明制作类:包括科技发明和技术开发,又分为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发明、制作类;B类指投入较少,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根据其新颖性、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4.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科学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5.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6.鼓励申报已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或已申请科技发明专利的优秀学术科研成果。
7.作品及所附的有关材料一般应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及社会调查报告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五、评判标准
1.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各院自行组织资格和形式审查,评委会负责终审。
2.在通过初赛资格审查的作品中评选特、一、二、三等奖
和优秀奖,以作品获奖情况为基础,根据《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每件特、一、二、三等奖作品分别按100、70、40、20记分,以学院为单位确定团体总分前三名。
大赛组委会综合各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名单备案情况、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群众基础和成效、学院组织竞赛培训情况、竞赛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对作品资格审查及初评情况、报送作品的规范性情况、团体总分情况,评选出一定数量的校级优秀组织奖。
六、工作量认定及奖励
1.大赛组委会对团体总分前三名,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及1500元,校级优秀组织奖奖励1000元。
2.根据《南昌大学关于支持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培养创新能力的暂行办法》的文件精神,对校赛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对校级二等奖以上的作品的指导老师团队给予一定的指导津贴。
指导老师指导的作品获奖情况列入《南昌大学岗位考核实施细则》中的“上岗业绩条件”。
对于本科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可按照《南昌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暂行办法》记录相应学分。
3.校赛获奖作品推荐参加省赛、国赛获奖的,按照《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支持高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创新能力的暂行办法》的规定,所指导的成果获全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省级特等奖、一等奖的指导老师,可相应享受省教学成果二
等奖、三等奖的待遇。
指导老师指导的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在申报职称时,按照《南昌大学关于支持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培养创新能力的暂行办法》的文件精神,每一件获奖作品等同于省级课题结项。
4.对在省赛中获奖的项目团队及指导老师组,按照《南昌大学关于支持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培养创新能力的暂行办法》的文件精神,学校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照特、一、二、三、优秀奖分别奖励2000元、1000元、600元、400元、200元;对国赛获奖项目团队及指导老师组,学校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照特、一、二、三、优秀奖分别奖励7000元、5000元、3000元、2000元、800元。
七、工作步骤
1、2014年6月,下发第十四届“挑战杯”南昌大学竞赛通知,各学院将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名单于6月20日前将文件复本报校竞赛项目办备案。
2、2014年9月,在本科生、研究生中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组织培训,并在9月30日前将培训总结及现场图片交至校“挑战杯”竞赛项目办(学工楼209室),培训情况将作为评选校级优秀组织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5、2014年10月,学校开展“挑战杯”竞赛参赛指导培训。
6、2014年12月初,各学院组织开展初赛,选拔优秀作品(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7、2014年12月,举办第十四届“挑战杯”南昌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
七、工作要求
1、各学院要进一步提高对“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培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载体,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
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挑战杯”竞赛工作机制,充实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力量,把学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专业教师吸纳到领导小组中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学院的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根据学院专业特色成立大学生学术类社团,为本学院大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条件。
2、各学院要对参赛学生加强指导,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挑战杯”的组织联络工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资、技术支持,指导和帮助学生按申报要求严格履行参赛手续。
合理组合老师现有的课题,吸纳大学生(含研究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
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这项竞赛活动,切实帮助学生联系教师对申报作品进行深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