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名词解释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由民权运动: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
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
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
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巴尔干战争: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
1912年10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唆下,于1913年6月开战。
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协约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帝国主义争夺中,1893年,为了抵御并对抗德奥同盟国集团,夺取更大的欧洲战略优势地位,沙皇俄国与法国缔结条约,结成俄法同盟。
第一章1.商品:是指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整体概念:是指由商品的实质性、实体性和服务性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或系统。
3.商品的效用:是指商品能满足买主需求的某种使用价值或功能。
它是商品的核心部分,是消费者追求的核心利益,是满足消费需求的中心内容。
4.商品的品质:主要指商品理化性质、技术经济性能、使用寿命等因素,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要素之一。
5.商品式样:主要指商品的结构原理、造型是否先进,花色是否新颖,它是决定商品吸引顾客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6.商品特点:是指某商品与同类或同种商品比较,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优良特征。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竞争能力的强弱。
7.商品包装:是商品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强化产品的特征和风格,并具有保护商品、方便购买、促进销售的功能。
8.商品商标:不同厂家的产品是由商标加以区别的,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的资源。
9.商品保证:属于产品售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指生产经营者对工业配套产品、实施三包的产品,以及有关使用安全、卫生产品等的质量特征实施的售后服务活动。
10.商品维修:维修是保证商品使用寿命的一种必要措施。
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企业采取上门维修服务或定点维修的形式,保证消费者的正常使用。
11.商品运送:指根据商品特点或顾客提出的要求,采取送货上门的服务措施。
12.商品安装:是企业向用户提供现场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包括承担安装、调试、指导正确使用等。
13.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实现商品使用价值规律的科学。
14.社会调查法:具有双向沟通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调查中既可以将生产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又可以将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生产者。
15.现场实验法:就是通过一些专家,或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群,凭人体感官的直觉,对商品的质量及其与商品质量有关的方面做出评价的研究方法。
16.分析实验法:这是一种在实验室内或一定试验场所,运用一定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商品的成分、构造、性能等进行理化鉴定的方法。
第一章名词解释1.语言学2.历史比较语言学3.语言4.言语5.符号6.组合关系7.聚合关系8.语言的层级性9.语言的融合第一章简答题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2.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3.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特点4.为何说荀子的“约定俗成”四个字道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第二章名词解释1.语音2.音素3.音位4.国际音标5.音位变体6.非音质音位7.语流音变8.元音9.辅音第二章简答题1.举例说明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大体原则2.举例说明什么是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什么是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3. [i]、[ɿ]、[ʅ]这三个音在普通话中到底归并为几个音位好?为何?4.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它有什么优越性?第三章名词解释1.语义2.义素3.义位4.语义场5.概念意义第三章简答题1.简述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的区别与联系2.举例说明词义的特点3.举例说明什么是义位,什么是义素4.举例说明语境对语义有哪些作用。
5.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包含和预设。
6.会做简单的义素分析题第四章名词解释1.词2.语素3.词根4.词缀5.词尾6.复合词7.派生词8.叠音词9重叠词10.同源词第四章简答题1.举例说明如何区分词和词组2.举例说明语法构词的类型复合词派生词变性转化变形转化3.会分析组成词的语素类型、词所用的构词法和词的结构类型4.什么是词缀?什么是词尾?二者有哪些区别?第五章名词解释1.语法2.词组3.语法范围4.词形范围5.词类范围6.语法手腕7.直接成份分析法8.转换分析法第五章简答题1.什么是语法组合的递归性?2.词类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印欧语的词类划分标准和汉藏语的词类划分标准有什么不同?3.语法意义的类叫作“语法范围”,其中主要由词的转变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类是“词法范围”。
试概念和举例说明语言中有几种词法范围示例:“性”范围是一种体词属性范围,指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
如俄语、德语名词都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俄语用词尾表示,德语用冠词表示。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现代汉语: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现代汉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4.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
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
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5.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是语言的地域分支。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就叫作基础方言)第二章语音1.语音:语音是人类说话时由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职能能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这个物质载体才能表达出来。
一切语音都具有三方面的属性,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根本属性。
2.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的多少决定:振动的次数多,即频率高,发出的声音就高;反之,声音就低。
汉语的音调有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
3.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发音体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
语言中的重音、轻音就是由于音强不同所致。
4.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时间持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有的语音用音的长短来区别意义。
5.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本质特征,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1)北京人:属早期猿人。
生活在距今大约77万年的旧石器时代。
遗址位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
保留猿人的一些体制特征,脑容量比南方古猿大一倍;使用天然火,北京猿人的用火遗址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内容最丰富的古人类的用火遗址;会打制和使用各种石器。
北京人的发现是20C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重大发现。
2)山顶洞人:是晚期智人的代表。
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的新石器时代。
遗址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
面貌与现代人没多大区别。
使用打制石器、会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遗址发现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
装饰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已有爱美和英雄观念;葬俗说明当时已有了最初的宗教意识。
山顶洞人的发现是对人类的进化发展史的补充。
3)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到4000年左右,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基本特征是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
可分为以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为代表的早期阶段(距今10000—7000年);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期阶段(距今7000—5000年);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晚期阶段(距今5000—4000年)。
经济的发展: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家畜饲养已出现;制陶业达到相当水平。
是氏族组织高度发展的时期。
对善良、和谐的美的追求是新时期时代艺术的主题,艺术作品常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当时人们的原始民主平等观念与和谐、乐观地精神面貌是一致的。
原始宗教有了较快的发展,占卜是当时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进行探索的一种特殊方式;巫术含有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斗争的积极意义。
4)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
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
可分为以人面鱼纹彩陶盆为作品代表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延续了2000年左右的时间,不仅对于黄河流域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周围地区的文化面貌。
5)龙山文化:是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代表。
第一章绪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1、生物圈(biosphere)2、熵(en tropy)3、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4、应激性(irritability)5、适应: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6、稳态(homeostasis):7、生物多层次结构8、五界系统9、双名法(binomial nomendature)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1、同位素示踪2、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3、生物大分子(macromolecule)4、多聚体(polymer)5、糖类&非必需氨基酸7、必需氮基酸8、蜡(wax)9、固醇(steroid)10、氨墓酸(ami no acid)11、肽键(peptide bond)12、肽(peptide)和多肽(polypeptide)1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14、蛋白质的二级结构15、蛋白质的三级结构16、蛋白质的四级结构17、蛋白质的变构作用⑻losteric effect)18、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19、核昔酸20、ATP。
第三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1、细胞学说2、细胞质(cytplasm )3、生物膜(biomembrane )4、核膜(nuclear envelope )5、核纤层(nuclear lamina)&染色质(chromatin )7、常染色质(euchromatin )8、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9、染色体(chromosome )10、组蛋白(histone)12、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 )13、质体(plastid )14、液泡15、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s)16、细胞通讯第四章:细胞代谢1、代谢(metabolism)2、势能(potential energy)3、热力学(thermogynamics)4、自由能(free energy)5、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安静状态)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膜的超极化。
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阈或阈上刺激时,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5、“全或无”现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既可触发动作电位,其幅度立即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3、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用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7、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和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8、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9、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用以判断血型是否相合。
第四章血液循环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全部现代汉语(黄廖本)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甚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2.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及其代表方言:北方方言(北京话)、吴方言(苏州话/上海话)、湘方言(长沙话)、赣方言(南昌话)、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粤方言(广州话)。
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第二章语音第一节语音概说1.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是一种社会现象。
记语音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2.语音的物理属性,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发音体颤动的幅度叫做“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强,反之则弱。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经济人(economic agent):指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这样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已无利的事。
它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
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
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
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
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制”,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2.稀缺(scarcity):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
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
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管理学第一章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以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2、效率:所谓效率指用最少的资源来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即“正确地做事”。
3、效果:是指决定适当目标的能力,即“做正确的事”。
4、技术技能:是指能够运用特定的程序、方法、技巧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程度。
5、人际技能:是指与其他人能够一起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
也可以说是一个人能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并能够在他领导的小组中建立起合作的能力。
6、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概念性技能主要表现为创新与变革能力、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
7、X理论:核心观点是认为人是“经济人”,对人的管理是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
基本观点:(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
(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
(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
8、Y理论:核心观点是认识“自我实现人”。
主要论点:(1)人愿意为工作、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
(2)人具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
(3)人具有独创性,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合理性。
(4)人是愿意负责的,愿意对工作、对他人负责任。
9、超Y理论:1970年,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提出。
该理论认为X理论和Y理论反映的是人性的两种极端情况,不能说Y理论一定优于X理论。
不同的人需求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的需求。
核心观点是人是“复杂人”。
基本观点:(1)人们是抱着各种各样的愿望和需求加入组织的。
这种愿望和要求可分为不同类型。
有的人愿意在正规化的、有严格规章制度中的组织工作,但不愿意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
而有的人却愿意有更多的自治权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上古文学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名词解释第一章: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
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
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13.弹性极限:式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
14.静力韧度:金属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断裂前所吸收的功。
15.正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垂直于最大正应力的断裂。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
(注:真正周期,23h56’4”,360°)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
(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
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
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
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
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第一章名词解释:1.糖酵解:指在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中一系列酶催化最终生成乳酸的过程。
2.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他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性质有所不同,这类酶称为同工酶3.呼吸链: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完成的。
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4.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来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随ADP 磷酸化合成ATP 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运动人体的化学物质➢都是由糖、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核酸、水、无机盐7大类物质组成的。
(一)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和功能水占体重的60% ~70%,主要构成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糖占人体干重的2%,主要以肝糖原、肌糖原和血糖的形式存在。
脂类占人体干重的30% ~40%,一般来说,男子的脂肪含量低于女子,运动员的脂肪含量低于普通人。
蛋白质占人体干重的54%,是人体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人体一.切基本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运动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特别是肌肉的收缩蛋白。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占细胞干重的5% ~ 15%。
无机盐占体重的4% ~5%,可根据其在体内的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它既可作为结构物质,如骨骼,也可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低,具有参与体内辅酶的构成、调节代谢等功能。
①能促进钙、磷吸收的是维生素D能合成视紫红质的是维生素A能抗强氧化作用的是维生素E ②正常成年人每24小时的最低尿量是500ml③生物氧化的意义在于:逐渐释放能量以持续利用、合成ATP、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1.运动时,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加快,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及比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一章的名词解释1.节水农业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以及节水管理技术和措施等,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为中心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
2.节水灌溉技术指工程节水技术,它是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核心,主要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部分。
3.开源就是利用多种水资源作为灌溉水源,除一般的地表和地下水引、蓄、提工程以外,还应包括开发回归水、劣质水和雨水利用。
4.节流就是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灌溉用水。
5.节水管理技术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水要求和可能的水源条件,在节约用水的原则下,及时、适时地满足作物对水分第二章的名词解释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杜绝或减少渠道输水损失的各种工程技术和方法。
它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2.土料防渗是在渠床表面建立一层压实的土料防渗层,通常采用素土、粘砂混合土、灰土、三合土、四合土等土料。
3.砌石防渗是指用浆砌料石、块石、卵石、石板、以及干砌卵石挂淤进行防渗。
4.膜料防渗是指用塑料薄膜、沥青玻璃纤维布油毡等作防渗层,再在其上设置保护层的防渗方法。
第三章的名词解释1.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是以管道代替渠道,即减少了土渠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又便于灌溉用水管理。
2.沿程水头损失由于水在观众流动过程中为克服与管壁的摩擦阻力而消耗损失的水头,它是随着流动的长度而增加的。
3.局部水头损失因管道内部形状改变(如用弯头改变疏水方向,用三通进行分流等),迫使水流也因此改变流动外形造成的损失。
4.出水口是指把地下管道系统的水引出地面直接灌溉农田,它不连接地面移动软管。
5.给水栓与地面移动软管连接的出水口通常称为给水栓。
6.给水装置给水装置是低压管道输水系统的田间灌水装置。
通常所说的给水装置是指给水栓或出水口。
第四章名词解释1.畦灌是在平整过的土地上用田埂将其分隔成一系列狭长的地块——畦田,水从输水垅沟或直接从毛沟引入畦田后,即形成薄水层沿畦田坡度方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湿润土壤。
第一章名词解释1.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2.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3.会计要素: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4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5.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实现或发生为标志来确定其归属期的一种会计核算基础。
6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7可变现净值: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第二章名词解释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2.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用来分类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3.复式记账法:是指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4.借贷记账法:就是以“借”“贷”两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5.过账:根据已编制的记账凭证,将每项经济业务涉及的借方账户和贷方账户发生额,分别登记到分类账簿中开设的相应账户的过程。
第三章名词解释1.调整账户:是用来调整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确定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而设置的账产。
2.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分配情况的账户。
3.债权债务结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往来结算情况的账户。
4.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种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5.财务成果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期间(月份、季度或年度)内全部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账户。
6.计价对比账户:是用来对某项经济业务,按照两种不同的计价标准进行计价、对比,以便确定其业务成果的账户。
7.成本计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应计入成本的全部费用,并用以计算该阶段各个成本计算对象实际成本的账户。
8.损益类账户:是指那些与损益的计算直接相关的账户,主要是那些用来反映企业收入和费用的账户。
9.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第五章名词解释1.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从外部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
2.自制原始凭证:是指由本单位内部经办业务的部门或人员,在执行或完成某项经济业务时自行填制的原始凭证。
3.一次凭证:是指经济业务发生时一次填制完成的,用以记录一项经济业务,或者同时反映若干项同类性质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一次凭证是一次有效的凭证。
4.累计凭证:指在一定时期内多次记录不断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5.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将一定时期内(一个月、半个月或一旬)若干张记录同类性质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汇总编制的,用以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总括情况的凭证,又称原始凭证汇总表。
6.记账编制凭证:是指会计人员根据账簿记录的结果,对某些特定事项进行归类、整理而编制的原始凭证。
7.通用凭证:是指由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具有统一格式和使用方法的原始凭证,如全国统一使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8.专用凭证:是指由单位自行印制、仅在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等。
9.通用记账凭证:是指适用于各类经济业务、具有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
通用记账凭证的格式,不再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而是以同一种格式记录全部经济业务。
10.复式记账凭证:是指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金额均集中填列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
11.单式记账凭证:是指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每个会计科目,单独编制记账凭证,每张记账凭证中只填列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
12.汇总记账凭证:是指将反映同类经济业务或多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按_定的方法汇总填制的记账凭证。
13.非汇总记账凭证:是指没有经过汇总的记账凭证,如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以及通用记账凭证等都是非汇总记账凭证。
第六章名词解释1.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序时、分类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2.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
序时账簿按其记录内容的不同,又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两种。
3普通日记账:是用来序时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在普通日记账中,按照每日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先后顺序,逐项编制会计分录,因而这种日记账也称为分录日记账。
设置普通日记账的单位,不再填制记账凭证,以免重复。
4.特种日记账:是专门用来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特种日记账只将该类经济业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入账簿中,反映这一特定项目的详细情况。
5分类账簿:又称分类账,是对全部经济业务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
在分类账簿中分别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情况,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资料来源。
分类账簿按其反映指标的详细程度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两种。
6.总分类账簿:是指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又称总分类账,简称总账。
总分类账簿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总括核算资料的账簿。
7明细分类账簿:是指按照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又称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
明细分类账簿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详细核算资料的账簿。
8.备查账簿:简称备查簿,是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不能登记或登记不全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该种账簿可以对某些经济业务的内容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以经营租赁方式租人固定资产的登记簿等。
9.订本式账簿:又称订本账,是指在启用之前就把许多账页装订在一起,并对账页进行了连续编号的账簿。
10.活页式账簿:又称活页账,是指在账簿登记完毕之前并不固定装订在一起,而是采用活页形式的账簿。
11.卡片式账簿:又称卡片账,是指将账户所需格式印刷在卡片上,详细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账簿。
12三栏式账簿:是指设有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基本栏目的账簿。
13数量金额式账簿:是指在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栏目内,都分设数量、单价和金额三小栏,借以反映财产物资的实物数量和价值量的账簿。
14.现金日记账:是用来登记库存现金每日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的账簿。
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现金收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记录从银行提取现金业务),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
15.银行存款日记账:是用来登记银行存款每日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的账簿。
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银行存款收款凭证、银行存款付款凭证和现金付款凭证(记录将现金存入银行的业务),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
第七章名词解释1.企业遵循:会计核算程序,将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加以确认、计量、记录,直至编制财务报表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都会重复进行一遍,因此,习惯上将这个过程称为会计循环。
2.调整后试算平衡表:将各项调整会计分录过账后,根据调整后的总分类账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再编制一张试算平衡表,以确定总分类账各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数、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与贷方余额合计数是否相符。
这张试算平衡表通常称为“调整后试算平衡表”,其目的是检查调整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完整。
3.对账:是指对会计账簿记录进行核对。
为了确保会计账簿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如实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在有关经济业务过账之后,必须进行账簿记录的核对工作。
4账证核对:是指将会计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原始凭证进行核对,包括核对时间、凭证字号、内容摘要、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同,以保证过账的准确性。
5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在一个会计循环中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为会计核算形式或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6.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直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其他各种账务处理程序都是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管理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
7.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首先要定期将全部记账凭证按收、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分别归类汇总编制成汇总记账凭证,然后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8汇总收款凭证: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全部收款凭证按月汇总编制而成的,它汇总了一定时期内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款业务。
汇总收款凭证按照“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分别设置,并按其相对应的贷方账户加以归类、汇总。
9.汇总付款凭证: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全部付款凭证按月汇总编制而成的,它汇总了一定时期内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付款业务。
汇总付款凭证按照“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分别设置,并按其相对应的借方账户加以归类、定期;r总。
10.汇总转账凭证:是根据一定时期的转账凭证按月汇总编制而成的,它汇总了一定时期内的转账业务。
由于转账凭证的借、贷方均无规律性,因此,规定汇总转账凭证一律按转账凭证的贷方账户分别设置,并按其相对应的借方账户加以归类、定期汇总。
11.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定期将所有记账凭证汇总编制成科目汇总表,然后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12科目汇总表:是根据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记账凭证,按照相同账户的借方和贷方进行归类后编制的第八章名词解释1.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资和库存现金的实地盘点,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的查询核对,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2全面清查:是指对单位的财产进行全面盘点和核对。
3局部清查:是指根据管理的需要,对一部分财产进行的盘点和核对。
4定期清查:是指根据管理制度规定或事先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进行的清算。
5.定期清查:是指事先没有计划安排,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对财产所进行的临时清查。
6.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之间对于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登记入账的银行存款收付款项。
7永续盘存制:是指根据账簿记录计算期末存货账面结存数量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