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8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
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
名词解释1、屮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是受人的活动的影响的,因此,我们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时,必须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间界限为,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地理学的时间上限。
2、徐霞客游记共10卷,明代旅游地理学家徐霞客所写。
木书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国古代游记地理书的代表。
其他的此类著作还有《穆天子传》、《岭外代答》、《长春真人西游记》、《西洋蕃国志》等。
3、禹贡学会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曝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4、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
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砌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问答题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秦、汉时期: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即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砺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二)魏晋南北朝、隋吋期:州制吋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
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
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
三国时共有州17 (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o隋设郡为190,县1255。
中国历史地理[论述题]1、简要叙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论述题]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过程?(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比较大的有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
这条河自宿胥口以下北流,至今巨鹿县东北流,走漳水水道,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即史书记载的“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较长时期内固定下来,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
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
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经一条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嘉?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
姓名与学号金启予 3120102977 指导教师陈健梅年级与专业口腔1201所在学院医学院如何理解“长城自产生之日起,就不单是一道孤立的城墙”?长城至战国时期即已出现,至秦时“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
”从而出现了延袤万余里,传承两千年,波澜壮阔的长城。
从长城诞生之日起,就不单是一道孤立的城墙,他是一个民族抵御外敌坚固的盾,也是边疆行物资交换和文化交流的地点,更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者。
其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工程建造技术水平的结晶。
长城防御体系包含两方面内容:长城本体和军事聚落。
长城本体指长城墙体及其上的墩台、敌台;军事聚落指长城墙体之外的烽燧、驿站、边镇、堡寨和关隘。
军事聚落是军事防御的主体,长城本体和军事聚落缺一不可称“长城”。
在线状分布的长城本体和点状分布的军事聚落之间,还有驿传交通和讯息传递线路,构成长城防御从边疆到内陆的南北大纵深布局。
【1】由此可见,长城并不仅仅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集预警,防御,传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抵御者。
在研究长城防御功能时不能讲长城本体和烽燧、驿站、边镇、堡寨和关隘等区分开来。
历史中中华名族和北方的少数名族之间不乏短暂的和平时期,此时围绕长城的是中原地区和北方的物资交换和文化交流。
北方的人参,鹿茸,马匹;中原的粮食,丝绸,茶叶随着边市在长城边上贸易交换。
汉代的长城保护了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在长城以内有着戍边的军人,他们从中原各地征调而来,平时耕田牧马,战时守卫边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背井离乡的军人们形成了长城边上特有的戍边文化。
可以说,长城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更孕育了其自身特有的沧桑悲怆的文化。
至秦筑长城至今,长城存在已超过2千年的历史。
期间风雨飘摇,烽火连天,朝代更替,可以说长城贯穿了中华名族的历史。
他见证了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强盛,见证了唐太宗“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的阔达,也见证了明英宗凄惨的土木堡之变。
中学学科作业量规定根据中小学阶段教育的要求,中学学科作业量规定如下:1. 语文作业:一般每天安排20-30分钟的语文作业,包括课文的朗读、理解与总结,课后习题的完成等。
2. 数学作业:一般每天安排20-30分钟的数学作业,包括课堂练习题、习题的完成与讲解、问题解决等。
3. 英语作业:一般每天安排20-30分钟的英语作业,包括听力、口语、阅读与写作的练习,课后习题的完成等。
4. 科学作业:一般每周安排2-3次科学作业,包括实验报告、观察记录、问题解答等。
5. 历史、地理、政治作业:一般每周安排2-3次作业,包括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习题的完成与讲解等。
6. 音乐、美术、体育作业:一般每周安排1-2次作业,包括乐器练习、绘画、体育锻炼等。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作业量可能因学校和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和时间管理的能力。
家长和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中学学科作业量规定(二)本规定所指的作业量是面向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而定的。
作业要求分层,优生可酌增,后进生可酌减,但都要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一、语文1.作业类型:大小作文,积累,读书笔记,日记(或随笔),练字。
2.作业时间:初一、初二每天作业不超过____分钟,初三不超过____分钟。
3.作业数量:大作文每学期____篇(____周一篇),当堂完成;小作文每周一篇(250字左右)当堂完成;积累三天____张;读书笔记阅读课完成;日记每天____篇。
二、数学1.数量要求:每天的作业不超过一张(单面)。
大题不超过五个,小题不超____个。
2.时间要求:初一不超过____分钟,初二、初三不超过____分钟。
三、英语1.课堂作业:课堂上完成与教材配套的练习,不准布置在课后完成,除非当天没有备课组统一的练习或其他作业。
任课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补充的作业必须在课堂上完成,不准布置为课后作业。
2.课后作业:练习的作业量每天不超过一张(单面),初一、初二不超过____分钟,初三不超过____分钟。
《北京文化历史地理》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即北京猿人,是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远古北京周口店,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的直立人。
“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
1929年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2.东胡林人:生活在距今约1万年的门头沟区东胡林村,是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早期过渡期间的古代人类,被视为北京地区创造新石器文化的鼻祖。
“东胡林人”文化遗物主要是装饰品,是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3.董家林古城址:古城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认定为商周二代古文化遗存,是西周初年燕国第一个都城所在地,距今三千多年历史,是北京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古城遗址,对研究燕国早期历史及文化有重要价值。
4.燕都蓟城:燕国是从战国七雄之一,燕襄公元年(公元前657年),上都蓟城成为燕国的国都。
根据考古发现,专家推测蓟城应位于发现战国至汉代的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
公元前215年蓟城被毁,秦汉时期因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又被修复。
5.召公奭:即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受封于蓟,建立诸侯国燕国,派长子管理燕国,,他留于镐京任职,深受爱戴。
他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
召公封燕标志着今北京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6.悯忠寺:今法源寺,始建成于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在大火中焚毁;经朝代变迁,于明代重建成崇福寺,又重建称法源寺,收藏了众多佛教艺术品、佛经书籍等,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设立于此。
7.安禄山:唐代藩镇割据势力的建立者,伪燕皇帝。
出身西域康国,后改为安姓,天宝年间封东平郡王,十四年发动安史之乱,建立大燕政权,年号圣武,为嫡次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所害,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追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
8.石敬瑭:晋高祖,后晋开国皇帝,本出身西域石国,后唐时期起兵造反,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灭后唐,定都汴梁,建立后晋。
中国历史地理[论述题]1、简要叙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论述题]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过程?(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比较大的有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
这条河自宿胥口以下北流,至今巨鹿县东北流,走漳水水道,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即史书记载的“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较长时期内固定下来,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
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
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经一条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嘉?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
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作业本七上第二课自然环境内容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要素和自然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了地理、气候、植被、动物、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内容,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首先,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势、水系、土地利用等方面。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地势高低、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居住和生产方式。
例如,山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而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使得平原地区成为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
其次,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交通条件和资源配置。
例如,交通便利的地区易于贸易和文化交流,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为人类生产提供条件。
最后,地理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震、洪水等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对经济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气候环境是指地球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
气候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方面。
首先,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生长不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效益。
例如,热带气候适宜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寒带气候适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
其次,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也有所区别。
例如,生活在寒带气候中的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严寒,例如穿着厚重的衣物和建造保温措施完善的房屋,而生活在热带气候中的人们则更注重保持清凉。
此外,气候环境还对旅游和能源开发等产业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崩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例如,森林的采伐和水体的污染使得大量物种灭绝,引发环境危机。
XXX17年2月课程考试《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2、XXX游记
3、XXX
4、羁縻州
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2、叙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事实。
3、叙述黄河变迁的经过与影响。
4、西安定都的条件有哪些?
5、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XXX:
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李佳音一、位置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大足县内,距重庆主城九区167公里。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西距成都271公里,东去重庆70公里。
★其中以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
二、周边地理环境特征周围地理环境特征为群山环绕大足石刻主要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
三、旅游资源A.类型与价值类型:人工类——雕塑艺术类价值:1999年12月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美学价值:石刻精美,变化多端,在美学上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历史文化价值: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朝,完成于南宋,历时长,承载的思想价值丰富。
科学价值:对人们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价值:经典规模大、布局组合好,具很好经济旅游价值B.特点与成因特点: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特点原因分析:规模宏大: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
雕刻精美&题材多样: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
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
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
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
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内涵丰富: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石刻成因: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
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作业本七年级下册答案1、81.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国,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中医疗法逐步应用在治疗过程中。
下列有“医圣”之称的是()[单选题]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正确答案)D.贾思勰2、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从独立到现在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单选题] *A.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矛盾激化C.种族之间矛盾尖锐D.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正确答案)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的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此规定反映的是( ) [单选题] *A.古巴比伦王国对奴隶有一定保护B.古巴比伦王国不允许理发师为奴隶理发C.古巴比伦王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正确答案)D.古巴比伦王国对奴隶很残酷4、12.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是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弟子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单选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正确答案)5、46.清朝学者赵翼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单选题] *A.唐高祖李渊B.宋太祖赵匡胤(正确答案)C.元世祖忽必烈D.明太祖朱元璋6、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单选题]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B.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正确答案)C.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D.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7、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单选题] *A. 鸦片战争B. 北伐战争C. 抗日战争(正确答案)D. 解放战争8、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述,错误的是( ) [单选题] *A.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B.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C.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正确答案)D.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潮广为流传9、21.《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叙述了杨坚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不断成长、壮大并建立和治理隋朝的历程。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题组1化石与地质年月表地球的历史悠久,自形成到现在已经有46亿多年了,尽管时间久远,但人类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根本上复原了地球的开展史。
据此答复1~2题。
1.人类讨论和复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A.利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B.看各地岩层的海陆分布状况C.利用岩层的排列挨次和生物化石的结构简单程度D.讨论各地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2.以下有关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化石是讨论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越古老地层中开掘的化石结构越简洁C.越晚期地层中开掘的化石结构越简单D.结构简洁的化石肯定在地层深处1.C2.D[第1题,人类讨论和复原地球的历史,主要是通过讨论地下岩层的排列挨次和岩层中生物化石的结构简单程度,由于早期形成的岩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
由于生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洁到简单,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和化石讨论出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
第2题,生物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洁到简单,故越早形成的地层,化石结构越简洁,而越早形成的地层,就会积累在下层,即地层的深处,这是一个未经变动的岩层分布状况。
但假设受到内外力的影响,较早形成的地层可能会分布在地层外表,故结构简洁的化石不肯定在地层深处,D选项说法错误。
]题组2地球的演化历程(2021·浙江温州高一期末)中国科学家针对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宜良红石崖虫的一项讨论说明,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
据此完成3~4题。
3.三叶虫属于()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爬行动物D.无脊椎动物4.三叶虫灭亡的地质年月为()A.元古宙末期B.古生代末期C.古生代早期D.新生代早期3.D4.B[第3题,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说明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属于无脊椎动物。
选D。
第4题,三叶虫是早古生代消失的具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在古生代末期完全灭亡。
选B。
历史学科的跨学科融合作业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历史学科跨学科融合作业,仅供参考:
主题:从地理角度研究二战历史
目标:让学生理解和解释二战期间军事策略、战役的地理影响。
步骤:
1. 选择一个二战时期的战役或战略决策,例如诺曼底登陆或斯大林格勒战役。
2. 在地图上标出该战役或决策的地理位置。
3. 分析地理环境(如地形、河流、山脉等)如何影响该战役或决策的结果。
4. 结合历史和地理知识,写一篇关于该战役或决策的短文。
5. 在课堂上分享你的短文,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评估:根据学生的短文质量和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这个作业旨在让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中的地理因素,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地理知识和写作技巧。
通过将历史和地理学科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政史地学科融合课堂作业
1.请根据当前世界时事,结合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写一篇关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短文。
2.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从政治、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3.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4.从全球史的角度,分析欧洲殖民主义对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5.探讨一下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的关联,以及其对世界各地区的影响。
6.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前全球贸易战的影响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7.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地理现象(如火山、沙漠、海洋等),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8.探讨一下现代科技(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对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9.分析一下近年来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及其原因。
10.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当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暑假作业八年级答案(历史地理政治)【篇一】2020暑假作业八年级答案(历史地理政治)作业一中国近现代史总线索一、知识梳理1.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4.新中国成立;5.九一八;卢沟桥(七七);6.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7.新中国成立;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8.三大改造完成;9.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巩固练习1.D2.D3.C4.C5.D6.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⑵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进行“*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⑶①通过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通过“一五计划”、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施三大改造等措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②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不能忽视规律、急于求成。
作业二侵略与反抗一、知识梳理1.《南京条约》;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2.林则徐;黄海大战;收复新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巩固练习1.A2.B3.D4.C5.C6.D7.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演进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作业三近代化的探索一、知识梳理概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1.先进生产技术;封建统治;2.自强;求富;3.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4.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2.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3.“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三、1.孙中山2.革命;清朝统治;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族;民权;民生;5.清朝统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四、1.陈独秀;李大钊;3.《青年杂志》4.民主;科学5.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6.思想大解放;马克思主义二、巩固练习1.C2.C3.B4.B5.B6.C7.C8.C9.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⑵由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⑶近代化的探索作业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知识梳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二、巩固练习1.D2.A3.B4.B5.D6.D7.A8.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
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
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
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
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
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
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
我的家乡——介休摘要: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市,春秋时属晋为邬县,后有界休、界美等称,西晋始称介休,它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前718年)。
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关键词:地名变迁地理位置绵山寒食节一、介休的古往今来介休历史悠久。
1982年,在城西南8公里义棠镇温家沟村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早期遗址和东周文化遗址,有陶器等文物出土,可见新石器时代介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了。
国内史籍(《左传》)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或晋鄂侯六年,前718年)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不出,竟与母抱树而死。
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余休而得名。
春秋时期,晋顷公12年(公元前514年)始置邬县(在城东10公里今邬城店一带)。
战国时期属魏国。
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
(《汉书·地理志》太原郡:界休,莽曰界美。
)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
十六国时期介休县废。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属西河郡,十九年复置邬县。
(《魏书·地形志》汾州西河郡:“介休,二汉属太原,晋属。
晋乱罢,太和八年复。
”南朔州:北魏孝静帝时侨置,故治在介休县。
《元和郡县志》汾州:介休县“后魏明帝时为胡贼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其介休县仍属汾州。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以后),介休县并入永安县(今孝义)。
北周富政元年(公元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
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
(《北周·地理志》介州:介休郡,领县二:平昌、永安。
)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
(《隋书·地理志》西河郡:“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
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
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
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
元代,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汾州。
(《元和郡县志》汾州: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
·····高奇省介休入永安县。
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
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
隋开皇末又改平昌为介休县。
”)明代属山西布政使司汾州。
清代属山西省汾州府。
(《清一统志》汾州府:“介休故城,在介休县东南。
汉置县曰界休,晋曰介休。
后魏徙置,故城废。
······旧志:在县东南十五里。
”)民国时属山西省。
民国26年(1937年)介休县成立抗日县政府,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
民国30年(1941年)属太岳专属。
民国37 年(1948年)介休解放后,属晋中区三专属。
1949年2月属太原市三专属,同年9月,属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8月属榆次专署。
1958 年属晋中专属。
1992年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仍隶属于晋中行署。
1999年9月,晋中地区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立地级市,介休隶属于晋中市, 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
二、介休的地理条件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地理条件是先于人类历史的,地理条件与人类历史的发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介休历来名字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对其地位的重视,我想这和介休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1、介休的地理位置与气候介休地处太原盆地和太岳山的结合部,太原盆地西南端,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素有陕晋通衢之称,是三晋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境内平川、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从北向南梯次排列。
处于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全年日照时数年份均在200天以上,2500小时左右。
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0.4℃,冬夏季气温变幅较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区降低。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
无霜期平均为175天,其分布趋势为平川丘陵长于南部山区。
这样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关键的地理位置使得介休具有重要的农业经济地位和军事战略地位,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
2、流经介休的汾河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流经静乐县、古交市、太原市、清徐县、祁县、介休市、霍州市、洪洞县、临汾市、侯马市,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
在其下游介休段,汾河流经张兰、义安、宋古、城关、义棠五个乡(镇)的24个村,总长度为33公里。
汾河四周九山汇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台楼榭,风光旖旎,自古以来,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
《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西流注入河(黄河)。
”《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
”有史以来,汾源和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汾河流域是山西省工业集中,农业发达的地区,介休市也因基于这样的优越条件,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毫不逊色,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稻子、谷子、棉花、油料、蔬菜、瓜果等; 工业部门主要有煤炭开采、炼焦、造纸、纺织、印染、陶瓷、机械、化工建材、印刷、食品、塑料等,基础较好,体系完整,现已发展成晋中南部的重要工业基地。
主要大中型企业有汾西矿务局(重要的焦煤产地)、山西电杆厂、山西碳素厂、介休造纸厂、山西印染厂、介休纺织厂、介休石料厂、洪山陶瓷厂山西种羊厂。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汾河上游矿产过度开采、沿途污水超标排放、流域森林植被破坏,河道控导工程薄弱,加上降水减少、因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等因素,汾河介休段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部分河段的水已失去了灌溉功能。
除了水污染,汾河还面临着干旱的威胁。
汾河的部分河段已成涓涓细流,甚至干涸断流。
拯救汾河,己是介休市迫在眉睫的任务。
目前介休市已经着手于汾河介休段的河道整治工作,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介休的环境质量会有大的提高,介休的水质状况会有很大的改变,今后的汾河依旧焕发生机。
三、介休绵山与寒食节介休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
山光水色,文物古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介休绵山,古名绵上,公元前636年成为介子推封田后又叫介山。
春秋时期晋文公从臣介子推“功不言禄”,携母隐居并隐迹焚身于此,“介休”也因此而得名,流传2640年(比端午节早358年)的寒食节就源于这里。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休绵山介之推被焚的确切记载,最早当为西汉末年桓谭《新论》卷11《离事》中说“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
为介之推,故也。
”显然,西汉时期,为纪念介之推而禁火寒食的习俗已扩大到太原一郡甚至更大的地域了。
稍后《后汉书•周举传》记载更为明确:“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
”这里不仅说明了寒食是因“介之推焚骸”的“旧俗”,而且寒食时间延长到一月。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明罚令》中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
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
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文中不仅提到寒食范围已由太原一郡扩大到三晋各地,而且时间增加到“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可见三国时期寒食习俗愈演愈烈。
到了两晋南北朝以后,记述寒食习俗是为纪念在介休绵山被焚的介之推的文章随处可见。
周斐《汝南生贤传》曰:“太原旧俗,以介之推烧死,至其亡时,民为绝火食,老少多死。
”东晋陆翙《邺中记》载记确切:“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
”《晋书•石勒传》、《十六国春秋》皆有记载:“石勒时,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洿千余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
勒问徐光,光曰:…去年禁寒食,介推帝乡之神,历代所遵,或者以为未宜替,故有此灾矣。
‟勒下书曰:…寒食既并州之旧风,朕生其俗,不能异也。
‟尚书其促检旧典,定议以闻。
”北魏太和二年(496)二月,魏孝文帝下诏禁止国人绝火寒食,诏曰:“除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昔介之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乃隐于介休绵山中。
”“介之推抱树而死,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而食,名曰寒食。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绵山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
”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介之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禁,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不举火。
”正如清嘉庆《介休县志》云:“之推,邑人也。
寒食之风实始此乡,旁郡县因而效之,竟成习尚,虽非典礼,攸宜亦追悯昔贤,不忍忠贞之泯没,风好所在,人心系焉。
”盛唐中期,唐玄宗在颁布《开元礼》时,诏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
士庶既不享庙,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
”从此寒食节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寒食节的活动内容除扫墓以外,还有郊游、插柳、放风筝、镂鸡子、斗鸡卵、走马、蹴毱、打秋千、闹龙舟等。
两千年多年来,寒食词诗、故事、散文、游记、戏曲、小说,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古老的介休正以全新的面貌面对世界的挑战,在现代化的今天介休正在转型跨越谋发展,她正在以2000多年的历史姿态向世人展示她的全新魅力,相信介休的未来会更好。
参考资料:《山西历史地名通检》刘纬毅1989年《绵山访贤》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