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七雄教学设计 川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34.48 KB
- 文档页数:8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立意:本课教学中依托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战国时期合纵联横的斗争策略等基本史实,以大国争霸为教学主题,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前提)、诸侯争霸(代表国家和过程)、民众苦难但又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大国争霸的后果),并由此感悟成为一个强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教学目标:1.说出东周的基本分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
2.通过阅读教材初步分析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基本原因。
3.通过观看历史图画来叙述晋楚两国争霸的史实。
4.观察历史地图说出战国的位置,分析他们之间如何进行斗争。
5.总结本课内容,阅读史料分析大国争霸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感悟成为一个强国的基本条件。
教学重点:齐桓公首先称霸、晋楚争霸、合纵连横教学难点:大国争霸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在大国争霸中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
教法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以及史料教学的基本要求,针对性地设计以讲故事、读史料、解问题、重思辨为主要手段的“神入历史”式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从提高教学有效性出发,整合文字、图画、音乐、视频、动态地图等多种资源的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一、一个霸主竟起的时代二、三例争霸称雄的斗争1.尊王攘夷——齐桓首霸2.退避三舍——晋楚争霸3.合纵连横——七国争雄三、两点争霸的理性思考1.何以称霸: 国家实力、战争策略、外交关系2.历史影响:国家日渐统一人民承受苦难教学流程:情景导入:播放《东周列国志》视频剪辑(《东周列国志》电视剧的经典镜头及东周大事年表)。
教师讲述:金戈铁马的战争画面把我们带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电视剧反应的是不是历史的真实,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会对这些问题有所解答。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从公元前770—前476年属于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前221年属于战国时期。
让我们跟随视频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学习第7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7课战国七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观察地图,说出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初步培养学生辨识历史地图的能力。
分析古人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培养对历史事件作简单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历史地图,了解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社会环境背景。
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商鞅变法,研习历史文献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领会肯于改革的创新意识和威信发现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都江堰难点: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新理念下的讲授法、自主—探究—合作式四、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幻灯复习导入(设计意图:由学生已有认知入手,难易适度。
)师:展示春秋与战国形势图生:对比、找不同。
(设计意图:试图能力的训练。
)师:展示战国形势图生:说出战国七雄(设计意图: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生:划出战国七雄简图师:引领学生记忆战国七雄生:竞赛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一画和记忆竞赛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以及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师:展示课堂讨论在诸侯征战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最终的霸主?生:讨论、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合作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并过渡到下一子目。
)师:为了富强自己的国家,壮大实力。
各国纷纷展开变法。
其中最重名的是商鞅变法。
展示资料,提出问题:从这段材料中得到哪些信息?商鞅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便从魏国来到秦国.他一连几天向秦孝公讲述变法强国的道理,秦孝公喜听不厌.但是秦国的旧贵族公开反对变法,他们说:唯有效法古人,才不会犯错误;只要遵循旧的法度,就不会产生奸邪.商鞅针锋相对,批驳说:商汤和武王就是改革古法,才取得天下的,夏桀,商纣王却守着古法而亡国.商鞅的见解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师:展示“想一想”你认为商鞅应该在哪些进行变革?生:畅谈(设计意图:依据史实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战国七雄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周课时序数课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间。
2.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主要指哪些国家。
3.能讲述春秋战国的故事,分析争霸战争的作用。
过程方法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认识分析诸侯霸战争的作用,小组讨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不怕困难的恒心毅力。
教学重点及方法教学重点方法齐桓公称霸的原因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难点及方法教学难点方法本科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用具教师教科书、地图册、练习册学生教科书、地图册、练习册学流程设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简单讲述本课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师生交流,校正练习小结本课听讲阅读自学完成练习交流校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复习导入新课学生自学师生交流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小结复习后导入:西周灭亡以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这是一个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期,争霸战争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简单讲述本课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交流并校正练习(1)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
(2)春秋时期的社会有什么特点?(3)春秋五霸指那些人?(4)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5)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有什么作用或影响?(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或影响?(7)说出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8)纵横家为什么提出“合纵”、“连横”的策略?说出时间及相关人物听讲听讲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回答问题交流认识:争霸有利统一。
举例课堂小结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连年征战,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不义的战争,但诸侯国的数量减少。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文公争霸的史实。
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识别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渗透地理学科知识。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史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本课采用教师讲解、引导、点拨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对成语故事和人物事迹的感悟,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拼搏精神;通过讲述齐桓公的发迹历史,使学生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讲述学习管仲改革等,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我国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争霸战争的情况和作用,其中涉及的战役比较多,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地图、成语典故等记忆各国之间的战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重点:通过对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管仲相齐后,对齐国进行了成功的改革。
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并从中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英雄气概,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
·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争霸的胜负因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特点和影响;从史实中体会、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点;时间跨度长,国名多,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第4课《战国争雄》教案(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
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合纵与连横。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战国时期多国的变法,是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政治改革。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讨论“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①我国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期逐渐瓦解?这其间经历了哪几个朝代?②春秋时期有许多诸侯国,谁能在这幅空白地图上把齐、楚、秦、燕、晋这几个主要的诸侯国标出来?(挂上事先画好的春秋时期空白图)2.导入新课我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经过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春秋以后,我国历史跨进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我们知道,我国封建社会时间极长,从战国开始,经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直到鸦片战争前(1840年)为止,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
而战国时期是这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现在学习《战国七雄》。
3.讲授新课一、七雄并立(板书)1.战国七雄(板书)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
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
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板书)。
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
韩赵魏是怎样形成的呢?(挂战国时期地图,与已经挂在黑板前的春秋地图对照)。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第7课战国争雄【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合纵与连横。
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2.教师引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一)“战国七雄”1.观察地图,谈发现。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二)战国时期的战争1.学生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2.读教材“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
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成语?3.简述长平之战的影响。
(三)、合纵与连横1.学生阅读教材,弄清何为纵、横?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
2.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
“朝秦暮楚”。
(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五)学习测评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第七课战国争雄课标要求: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和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师:这个器物是战国时期的铜壶,它价值非常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壶身上的刻画,我们截取铜壶上的一组刻画来欣赏。
从这组刻画中我们能看出,是什么样的场面?生:战争。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人拿着弓和矛之类的武器,他们站在城墙上,那这几个人在攀登云梯,向城墙上攀爬,其中一个人已经掉了下来,身首异处。
这边是陆战。
我们看另一边,应该是水战,两船已经开始交战,有的人已经掉了下去。
大家根据壶上的刻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怎样的?师:是非常激烈的,是惊心动魄的。
铜壶上的刻画,就是战国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入第7课:战国争雄,来探索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规律。
大家翻开课本第38页。
【讲授新课】师:我们之前讲到周朝分为两半:西周和东周,西周是约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11年,东周又分为两半:春秋和战国,春秋是公元前710年到公元前476年,那这节课要学的战国是哪一年到哪一年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师:我们在上一课讲到,春秋时周王室王权衰落,那到了战国时,周王的权力又有什么变化,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大家看一下。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七雄》说课稿一、教材简介《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是中小学历史教学的必备教材之一。
本说课稿将以其中的第一单元《战国七雄》为例,详细介绍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战国七雄》,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了解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了解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了解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国家间的斗争。
3.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和文献阅读,分析历史事件。
四、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归纳整理历史事件和国家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的复杂性。
3.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献和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提出、谜语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七个国家是哪些吗?”等。
2. 学习新知(30分钟)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战国七雄》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活动:活动一:认识战国七雄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文章和图表,了解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包括秦、楚、齐、燕、赵、魏、韩。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活动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从而理解战国时期的国家间斗争。
通过归纳和比较,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活动三:运用历史思维和文献阅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和文献阅读,分析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历史文献或资料,让学生进行解读和分析,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
《战国七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教学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图表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战国七雄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地形图。
教师复习提问:春秋时期有哪五霸?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春秋五霸的名称,教师展示课件。
见第2张PPT。
教师讲述:我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经过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以后,我国历史跨进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现在学习第7课《战国七雄》。
见第3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战争合纵与连横第一篇章:战国七雄课题理解:教师引用顾炎武《日知录》记载“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教师解释:春秋时期(人们)还尊崇周王,而七国没有人谈论王道。
说明战国时期各自称雄了。
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见第7张PPT。
学生活动:学生看课本自学,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都城:齐(临淄);楚(郢);秦(咸阳);燕(蓟);韩(郑);赵(邯郸);魏(大梁)。
《战国七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为贯彻课程标准的新教学理念,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此课我采用了史料探究、情景体验的教学方式。
通过文字、地图、图片、音乐等大量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置于历史情景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在历史史实中渗透德育教育,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记忆”、“知道”不等于“理解”,“理解”是“领悟”,只有“领悟”才能转化为行动。
它要求教学实现目标的转移,由“知道什么”转变为“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认知主义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
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大有好处。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动荡与大变革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蔑视天子,消灭敌国、铲除宗族,自由择主,平民进入政治领域,是此时的特点。
赢得战争的胜利,关键是实力的比拼。
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会导致国弱败亡。
因此,革故鼎新、变法图存就成了各国富国强兵的必然途径。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各领风骚,但商鞅变法却独树一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佳绩,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后来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变法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势必经历许多艰难困苦与磨难,商鞅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国封建社会时间极长,从战国开始,经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直到鸦片战争前为止,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
而战国时期是这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端。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是在秦国落后、秦孝公发愤图强,坚决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运用自己的才能和胆识,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并敢于与守旧势力做坚决斗争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的。
任何观念、
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只有不畏艰难困难、不怕牺牲、勇于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创新,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2、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渴求上进,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师长的教育和塑造;脑和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思维过程仍然需要以感性认识作为依托。
因此,必要的媒体资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及知识的延伸,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效果。
3、教学方式情景体验、史料探究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5、技术设备powerpoint 软件系统
6、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前边已经学过《春秋五霸》这一课,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
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
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
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加速新旧制度更替。
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
通过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史料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放富起来,继往开来
欣向荣,我们的精
辅之顺口溜“齐楚
学生动手
对话,思
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
2.分析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
3.依据学生课后学习体会适当评价学习效果。
六、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图片、文字、地图、音乐等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历史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课不足的地方是:
第一、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
第二、教材还可进一步挖掘,多侧面、多角度的切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第三、由于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调控课堂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