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的新发展——对夏佩尔科学合理性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84.69 KB
- 文档页数:3
对科学发展的哲学反思——评当代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和科学革命的一些观点本世纪20年代形成的逻辑经验主义,揭开了西方哲学的“分析时代”的帷幕。
逻辑经验主义概括了以非欧几何、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在科学知识观、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及其解释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因此在西方曾经风行一时。
但是,在科学发展观方面,它基本上还是采纳了自牛顿以来,特别是培根所概括出来的归纳主义观点,因而内中虽然包含有某种合理的因素,可是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它无视科学发展中的革命性进步。
正因为如此,在30年代就出现了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反归纳主义。
以后,在本世纪中期,又出现了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学派,他们主张从动态的历史研究中认识科学的本质,并明确提出了科学革命的概念。
其中,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可以说是震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麦克斯韦、劳丹、霍尔顿等人又相继提出了一些见解,发展了库恩的理论,使历史学派的影响日益广泛。
不过,在此期间,西方科学哲学还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传统逻辑学派在70年代对库恩范式论的形式的改造,其标志是斯尼德和斯台格缪勒的“结构主义重组”理论;另一条是“新历史学派”通过研究推理形式和理论评价标准来寻找科学知识发展的理性,以夏佩尔的“信息域”理论为代表。
总之,在西方科学哲学界,围绕科学发展和科学革命的问题,提出了种种令人感到眼花缭乱的主张,引起了科学界、哲学界的人们的关注。
本文不打算系统地介绍和全面评论这些观点,而只是想对科学的发展作一点哲学的反思。
在内容方面,鉴于苏联哲学界以凯德洛夫为代表的一批人对科学技术革命的问题讨论得很热烈,并提出了他们的一些见解,因此本文也予以涉及,以便一并加以述评。
波普尔把科学视为“人类心灵的壮丽的探险”,认为科学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是任何形式的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不可调和的敌人。
评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20世纪30年代英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发展的“猜测—反驳”模型。
波普尔还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不是表现为一系列愈来愈好的理论演绎系统的递升,而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
据此,他提出了“问题—假说—反驳—问题”无穷循环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基于反向思维,引出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在某一些环节上确能启人对科学机制的思考,但作为总的机制和图景,他的模式仍具有片面性,并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史的实际。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篇一一、引言托马斯·库恩与劳丹·夏平是科学哲学领域中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学者。
他们的科学革命观对于理解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阐述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并进行比较分析。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观托马斯·库恩,作为科学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科学革命观主要体现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并非线性进步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科学革命”所推动。
这些革命标志着旧范式的瓦解与新范式的诞生。
在库恩看来,科学革命具有以下特点:1. 范式的更迭:科学革命是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转变,新范式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对旧范式的彻底颠覆。
2. 不可通约性:新旧范式之间存在不可通约性,即两者在语言、概念、方法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和交流。
3. 社会性:科学革命不仅是认知层面的变化,还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夏平的科学革命观劳丹·夏平的科学革命观则更侧重于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
她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中不断进行着的、动态的、持续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科学的进步、科学的错误以及科学的自我纠正。
夏平强调:1. 科学的自我纠正:科学发展过程中,当出现与现有理论不符的新事实时,科学家会通过调整理论或提出新理论来解释这些新事实。
这种自我纠正的过程就是科学革命的一部分。
2. 科学的多元性:科学革命并非单一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多元的、多方向的探索过程。
各种理论之间的竞争和交流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3. 知识的增长性:科学知识是在不断增长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学革命是这一增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四、比较分析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科学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性和进步性。
具体来说:1. 范式更迭与自我纠正:库恩强调范式的彻底颠覆与更迭,而夏平则更注重科学的自我纠正过程。
这两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范式的更迭是科学发展的质变过程,而自我纠正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常态。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夏佩尔科学哲学思想研究姓名:张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张小燕20100601摘 要夏佩尔科学哲学思想,主要源自对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进行的批判和继承。
预设主义为了维护科学的客观性,而抛弃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相对主义观点体现了科学的连续性,却抛弃了客观性。
夏佩尔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和问题,但是它们的问题又可以通过对方的优势进行弥补,他所做的就是试图建立一套理论既承认科学的客观性,又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夏佩尔的背景信息理论和信息域理论是他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基础,夏佩尔哲学思想是通过背景信息理论作为说明科学发展的连续性与客观性的工具,信息域理论是具体学科之间相互区分的标准,信息域理论建立在背景信息的基础之上,同时背景信息是相对域的背景信息,只能存在于与它相对的域中。
在夏佩尔科学哲学思想中,科学发展的内在化理论、理由推理链、观察概念和真理观,可以看作是信息域理论与背景信息理论的扩展和具体的应用。
夏佩尔用科学发展的内在化来描述科学发展的过程,夏佩尔认为科学的发展是前后相继的,前后的理论之间存在理由推理链的联系。
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都对理论和观察进行了区分,预设主义认为理论和观察是截然区分的,在现实的科学实践中,脱离了理论独立存在的纯粹观察是不存在的,纯粹的观察也使得观察与理论完全不相关,这种纯粹的观察也就失去了意义。
相对主义认为必须人为的给观察输入意义,来重新解释它们,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的把它们解释为不相关的或支持性的证据,因为观察者不同,观察存在着完全的差异,具有不可通约性。
夏佩尔以深入的考察现代科学中的观察概念为前提,他认为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不是基于观察或是理论的基础,而是基于作为理由使用的背景信息。
夏佩尔的真理观吸收了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三种真理观的特点,并融入了背景信息和信息域理论的内容构建而成,他认为符合成功性、无具体怀疑性和相关性的背景信息可以被人们作为近似真理来使用。
科学技术合理性梳理与反思作者:周晓敏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7期摘要由于科学技术自身具有两面性,人们对其存在的合理性一直进行着思考。
本文将对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科学技术的观点进行梳理与分析,他们关于科学技术合理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地位,正确把握科学技术未来发展导向。
关键词科学技术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87-01科学技术是人理性的产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既促使了人类社会的繁荣也导致了许多负面效应。
科技存在的合理性,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
梳理分析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科技合理性的研究,对我们今天深入认识科技合理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科技合理性的追问及其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对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统治了人的思想,使人丧失了真正的自由,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对技术的合理性给以了深刻的反思。
“在这个领域内,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处处得到合理化。
它证明,人要成为自主的人、要决定自己的生活,在技术上是不可能。
因为这种不自由既不表现为不合理,又不表现为政治性的,而是变现为对扩大舒适生活、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装置的屈从。
”①霍克海默同样强调科技的社会不合理性在于外部因素所致,“并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那些阻碍科学发展并与内在于科学中的理性成分格格不入的社会条件。
”②因此,通过外部控制是可以走向合理化的。
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不同,哈贝马斯认为科技异化的原因在于科技本身,赋予科学技术一种原罪的性质。
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渗透于人们各种社会生活和思想中,成了一种统治人的力量。
“在这个宇宙中,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变得非常合理的,并证明技术使人不可能成为自主的、不可能决定他自己的生活。
从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看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从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看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热门话题。
科学实在论者认为自然界存在客观的本质规律和客观的本体实体,科学探索的目的就是揭示这些客观规律和实体;反实在论者则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和实体是由人类主观构造出来的,不存在客观的本质。
在这个问题上,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提供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思路。
夏佩尔认为,理性实在是存在的,它不取决于我们的感觉、观念和经验,而是属于自然界的本质。
夏佩尔说:“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不是自然界的边缘,而是核心。
”换句话说,夏佩尔认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和实体是存在于理性实在之中的。
我们可以将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和科学实在论对比一下。
夏佩尔认为,自然界存在客观的本质规律和实体,这些规律和实体是通过我们理性的思维和观念所能够认识和描述的。
而科学实在论者则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方法是揭示自然界本质规律和实体的最好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实在论与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是非常相似的。
反实在论则主张,自然界的规律和实体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人类主观构造出来的。
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对反实在论提出了一个有力的批判。
夏佩尔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和存在不是我们主观构造的,而是存在于自然界本身。
我们的理性思维和观念只是来自自然界本身的道德和法则,即我们所追寻的理性实在。
这些规律和实体不是由我们主观构造的,而是通过我们理性的思维和观念所能够认识和描述的。
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还提供了一个与反实在论相互支持的思路。
夏佩尔认为,主观的构造与客观的本体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认识和理性实在,这就意味着,我们作为感性的意识体与自然界的本质实体是紧密关联的。
因此,反实在论者的主观构造也是基于客观的本质实体。
在夏佩尔看来,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的症结并不是关于自然界是否存在客观的本质规律和实体,而是科学与哲学概念的关系。
理性主义的兴衰沉浮理性主义是17世纪欧洲哲学的主流思潮,它以使用理智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寻找真相、探究世界为基础。
理性主义在伦理、政治、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支撑。
然而,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理性主义也经历了兴盛到衰落再到沉浮的变迁。
一、兴起17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迅速扩散,人们开始对神圣权威和崇拜传统、固执权力的观念进行质疑。
此时,英国思想家培根(Francis Bacon)提出了实证主义思想,主张通过实验、观察和经验研究来发展科学。
法国思想家笛卡尔(RenéDescartes)则提出了知识基础上的理性主义思想,认为使用理性和推理可以发现真理,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奠定了现代哲学和数学基础。
理性主义的思想被广泛地运用在科学和政治哲学方面。
洛克(John Locke)在政治哲学上提倡天赋人权和支持文化多样性,成为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则将理性主义应用于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提出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和逻辑原理等重要的思想。
二、衰落虽然理性主义思想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它也遭受了一系列的质疑和批评。
17世纪末,联想主义兴起,主张人类思维从经验中获取知识。
洛克因其著作《人类理解论》成为联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思维和感性知识的重要性,反驳了笛卡尔的“清晰明了的思想”和莱布尼茨的“先验真理”。
此外,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批评哲学等思想思潮的兴起也对理性主义的发展带来了考验。
三、沉浮20世纪,理性主义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经历了一次复兴。
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以及人民对价值观念、公共事务、知识产权的认可与重视,再次激发了人们对理性主义的期望。
在现代,理性主义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基于科学和逻辑推理的智识,成为培养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必要条件,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欧洲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互动关系理性思维的崛起欧洲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互动关系:理性思维的崛起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是欧洲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它们不仅对欧洲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欧洲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关系对理性思维的崛起产生的影响。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欧洲文艺复兴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并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文化、艺术和哲学的热爱重新燃起,希腊罗马艺术和文化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
人文主义的思潮在欧洲迅速兴起,强调个体的价值、人的能力和理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也更加注重个体形象的再现,人体解剖和透视技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科学革命的兴起科学革命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16至17世纪发生的。
在这一时期,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思想和理论得到了发展和推广,科学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他们的实验和观察,打破了传统观念和认知,推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三、欧洲文艺复兴对科学革命的影响1. 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为科学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能力和价值,追求真理和知识,倡导理性思维。
这些思想对科学家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逐渐抛弃了传统的观念和权威,更加注重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
2. 对人体解剖的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对人体解剖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后来的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人体结构和器官的研究,科学家们对人体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
四、科学革命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1. 环球思维的开启科学革命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事物和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欧洲。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地的开拓使得欧洲人对其他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这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也影响到了艺术家们,他们开始吸收其他文化的元素,借鉴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新的艺术流派。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篇一一、引言托马斯·库恩与劳丹·夏平是科学哲学领域中两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们的理论对于理解科学革命的本质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比较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并探讨其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二、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革命”的观念。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不同的科学范式主导。
当旧的范式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时,科学革命就会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会形成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库恩强调了科学革命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
他认为,科学革命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系列偶然因素所触发,而不是可以预见的。
此外,科学革命还会导致一种范式的替代和取代过程,以及一个新旧交替的混乱期。
这种观点反映了库恩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稳定性和变化之间矛盾的理解。
三、劳丹·夏平的科学革命观相比之下,夏平对于科学革命的理解更加强调理性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他提出,科学革命不仅是由偶然因素触发的,还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他认为,科学革命并不是简单的范式更替过程,而是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活动和探索活动。
夏平还认为,在科学革命过程中,科学家的知识和观点之间存在交流和协商。
这为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不仅包括了个体科学家的工作,还包括了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参与和影响。
四、库恩与夏平的比较分析库恩和夏平在科学革命观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库恩强调了科学革命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而夏平则更加强调了理性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这反映了两者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变化的不同理解。
然而,尽管两者观点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认同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性和变革性特征。
五、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库恩还是夏平的理论,都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库恩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科学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发展中的范式更替和转换过程。
关于科学合理性的新演变关于科学合理性的新演变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为你准备了科学合理性的新演变,相信能够帮助更多的朋友们,特整理了本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一、个体合理性与集体合理性科学合理性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
20 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家们针对科学哲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议题,围绕合理性提出各种模型,试图通过对合理性的论证来达到对科学与真理的说明。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合理性在于逻辑的合理性,逻辑可以将世界的一切形式表达出来。
逻辑实证主义之后,证伪主义者波普尔则将科学看作是一个通过否证而达到真理的过程,这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达到真理的方式不同而已。
但是,历史主义者库恩在解读科学时,认为人们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要依赖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将这样的一种信念灌输到对科学的理解中,即科学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变化的过程,科学的领域是没有边界的,科学的合理性绝对没有先验的和一开始就永远确定的基础,不存在着普遍有效的、永恒不变的评价标准,合理性同科学自身一样具有自己的历史并将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的真理观从此受到了置疑。
自库恩的开创性言论之后,科学哲学研究力图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科学合理性描述道路。
例如,劳丹就将合理性与价值问题联系起来,将科学的目的与标准合二为一,在他看来,合理性不在于合乎理性,而只是合乎某一标准,这个标准在他那里就是能够解决问题,引导科学进步。
总体而言,以理性主义为标准的传统科学哲学弘扬的是一种个体合理性标准。
基础主义的合理性模型是一种超越时间、超历史的合理性模型,它力图建立一种永恒的、普遍有效的合理性模型。
这个模型的主要标准是一套认识论原则和知识评价标准。
一旦这样的合理性模型建立起来,科学研究就成了个人事业,个人完全可以按照既定的合理性标准和原则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独立检验认识结果,别人的存在是无关紧要的。
这样,主体合理性最终划归为个人合理性。
但是,这一标准的存在也将科学一人类共有的事业转化为个体的研究,从而理性主义的合理性模型也内涵了一个大前提,即不同主体的心灵是同一的。
科学合理性的新变革一、个体合理性与集体合理性科学合理性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
20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家们针对科学哲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议题,围绕合理性提出各种模型,试图通过对合理性的论证来达到对科学与真理的说明。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合理性在于逻辑的合理性,逻辑可以将世界的一切形式表达出来。
逻辑实证主义之后,证伪主义者波普尔则将科学看作是一个通过否证而达到真理的过程,这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达到真理的方式不同而已。
但是,历史主义者库恩在解读科学时,认为人们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要依赖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将这样的一种信念灌输到对科学的理解中,即科学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变化的过程,科学的领域是没有边界的,科学的合理性绝对没有先验的和一开始就永远确定的基础,不存在着普遍有效的、永恒不变的评价标准,合理性同科学自身一样具有自己的历史并将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的真理观从此受到了置疑。
自库恩的开创性言论之后,科学哲学研究力图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科学合理性描述道路。
例如,劳丹就将合理性与价值问题联系起来,将科学的目的与标准合二为一,在他看来,合理性不在于合乎理性,而只是合乎某一标准,这个标准在他那里就是能够解决问题,引导科学进步。
总体而言,以理性主义为标准的传统科学哲学弘扬的是一种个体合理性标准。
基础主义的合理性模型是一种超越时间、超历史的合理性模型,它力图建立一种永恒的、普遍有效的合理性模型。
这个模型的主要标准是一套认识论原则和知识评价标准。
一旦这样的合理性模型建立起来,科学研究就成了个人事业,个人完全可以按照既定的合理性标准和原则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独立检验认识结果,别人的存在是无关紧要的。
这样,主体合理性最终划归为个人合理性。
但是,这一标准的存在也将科学一人类共有的事业转化为个体的研究,从而理性主义的合理性模型也内涵了一个大前提,即不同主体的心灵是同一的。
或者,至少人们在对待理性这一问题时,心灵是同一的,相应地观察语言也是中立的,所有人对自然界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理由内在化——论夏皮尔的科学划界思想
张洪雷;林昆勇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理由内在化是夏皮尔科学划界的基本思想,其主要观点为:科学为自己立法;科学标准与科学内容之间共生互动;科学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夏皮尔的科学划界思想将划界问题深化为科学的合理性问题,从而在普遍的科学变化中,历史地、具体地展现了科学合理性,但与此同时却排斥了与科学合理性有关的所有非理性因素,没有考虑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一局限也是夏皮尔哲学理论具有封闭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张洪雷;林昆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N02
【相关文献】
1.普特南与夏皮尔科学实在论比较 [J], 周在天
2.论夏皮尔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J], 柳士顺;袁义江
3.库恩的“范式”与夏皮尔的“背景信息”的比较 [J], 陈方
4.历史视野中的科学合理性模式——评夏皮尔的历史理性观 [J], 周茜蓉
5.夏皮尔教授访谈录 [J], 李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夏平(Steven Shapin)是当今著名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学家,在国际科学史学界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对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研究目的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既代表了科学编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学史领域的深远影响。
系统研究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科学编史学思想当前的发展状况,也有助于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编史学,不断改进我国当前的科学史研究工作。
夏平是社会建构论的领军人物,国内外对他的关注从未间断过。
从其早期论文中所表述的科学编史学思想,到他后来日渐成熟的建构主义编史学思想,都有学者从不同侧面给予研究或评价。
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国内外关于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的研究还是较为零散的,学者们多是从一个侧面对其进行研究,对这一思想的来龙去脉缺乏系统的梳理,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
本文旨在对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进行较为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幅关于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的较为完整的画面,以期填补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
本文试图重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得以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是什么;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对于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编史学思想有哪些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在方法论层面,主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
本文的研究领域是科学编史学,既涉及到科学又涉及到历史。
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从实践的角度看待科学,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思考科学编史学领域的问题。
在具体方法层面,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
首先,尽全力搜集国内外夏平的文献,并对夏平的著作和论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全面理解夏平从1972年——2004年各个时期的不同作品,总结概括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历史主义还是工具主义——论科学合理性的危机一科学合理性的危机哈金(Ian Hacking)在其《表征与干涉》一书中指出20世纪后半叶科学哲学中的“合理性危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历史主义转向。
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科学的态度,这在19世纪科学哲学家如赫歇尔(John F. W. Herschel)、惠威尔(William Whewell)等人的身上极为常见,但在20世纪前半叶却被完全忽视了。
哈金认为,20世纪前半叶忽视科学史的科学哲学可以卡尔纳普和波普尔为代表。
两者的哲学虽不相同,但都认为物理学应当作为知识和合理性的理想范式(paradigm)。
两人对如何发展这个理想范式的意见相左。
波普尔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自然科学看作遵循某种方法(即猜测和反驳的方法)的结果。
卡尔纳普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理解科学语言的逻辑结构来考察科学合理性的运作。
两人都坚持发现境况(context of discovery)和辩护境况(context of justification)的两分。
发现境况使用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因素来说明科学发现过程,辩护境况专注于科学发现的结果的认知评价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决定科学假设令人满意地被实验证实,或证据对科学假设的支持程度等。
对卡尔纳普和波普尔来说,科学哲学只研究辩护境况中的问题,而这些研究与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没有多大关系。
[1] 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转向表明了在科学理论的产生、评价和接受的过程中,清晰地分辨发现境况和辩护境况至为不易。
科学家们在辩护理论时,常常明显地携带由历史和个人因素所决定的论题与方式。
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科学家在决定接受某一理论时,并不遵循任何具有绝对普遍性的方法,如确证法或证伪法。
历史主义研究引发了科学合理性危机。
理解了区分发现境况和辩护境况的认识论考虑,就会很自然地理解科学合理性危机的出现。
科学合理性一向建立在证据对科学理论的客观支持之上。
一旦怀疑发现境况和辩护境况的区分,科学合理性所依赖的认识论范畴的客观性,如证据的客观性、推理的客观性等概念,就受到了质疑。
浅析佩雷尔曼的理性观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观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主导,笛卡尔的唯理性主义立场代表着一种独断式的理性观。
在《新修辞学》中,为探寻价值判断正当性的理性基础,佩雷尔曼逐渐意识到笛卡尔唯理性主义的局限,主张应限制这种流行的理性观,倡导包含多元价值观和多样合理性的合情理性观。
(为更好地理解佩雷尔曼所提出的新理性观,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厘清理性一词的两种含义唯理性与合情理性;二是阐明笛卡尔的唯理性是以数学知识为典型的神圣理性,这种理性的必然性、普遍性和自明性的特征彰显其自身适用领域仅限于形式领域;三是在人文科学领域,佩雷尔曼通过限制流行的理性观,倡导包含多元价值观。
出版这本有关论证(argumentation)的论著,以及其主题与希腊修辞学和论辩术的古老传统之间的联系,构成了跟那种可归于笛卡尔的理性和推理概念(a concept of reason and reasoning)的决裂,后者在过去三个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已深深地烙下了自己的印记。
尽管没有人否认商议(deliberation)和论证的力量是一个合情理的个体(a reasonable being)的显著标志,但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逻辑学家和认识论学者却完全忽视了对用来确保遵从的证明方法(the methods of proof used to secure adherence)的研究。
笛卡尔把自明(the self-evident)作为理性的标志,认为只有那些演证(demonstrations)才是唯理性的(rational),它们从清楚明白的观念出发,通过不容置疑的证明,把公理的自明性传递到推导出来的定理。
就本文的主旨而言,上述两段引文中有如下三个语词值得注意:reason、rational 和reasonable。
1 在大多数英语词典中,后两个语词可以相互替换。
在它们成为佩雷尔曼的关键性术语后,它们被赋予的意义未必是标准英语词典给出的意义,也未必是学者论述或日常用法中具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