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图说红军长征__学习与探究之三教学参考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26
长征简称“长征”。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一切笨重的器材,使部队行动迟缓,对于行军打仗极为不利。
红军英勇奋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转移到湘江以西地区,但已损失过半。
这时,蒋介石已察觉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集重兵,准备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15日,红军攻占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黔北挺进。
黎平会议是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
12月底,红军进抵乌江南边的猴场(今草塘)。
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会后,红军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城。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指挥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
在贵州以西,曾四次渡过赤水河,使敌人疲于奔命。
随后,出敌不意,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学习与探究之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搜集、讲述、表演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历史片段,加深学生对长征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组织。
搜集、表达、表演等能力。
2,通过制作简单课件,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学习的技能。
3,通过对长征片段的想象,培养学生绘制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特长,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展开活动。
2,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图说历史的方法,了解长征中的重要史实。
3,在活动中采用表演小品短剧的形式,加深对红军长征途中某一段历史的了解。
4,通过学生对所查资料的展示,使学生学会利用资料进行历史学习的方法。
5,活动中由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学会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通过图说红军长征,使学生了解长征史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2,如何在小组内合理发挥全体组员的能力。
3,如何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播放录音《七律.长征》。
2,师:这首诗的诗名和作者是什么?《七律.长征》,作者是毛泽东。
3,这首诗作于红军长征胜利之际,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开始长征。
经过无数次英勇拼杀,终于到达遵义。
在遵义会议上,与会者批判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从此,中国革命步入了正确的轨道。
红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下面,让我们再次感受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
下面开始第一环节:图说红军长征1,生:各组长介绍本组人员情况,评委团同学做自我介绍,主持人宣读评价标准。
2,师:建议将长征过程分为4个主题:瑞金-遵义段;遵义-泸定桥段;泸定桥-腊子口段;腊子口-会宁段。
3,知道学生按照个人特长按自愿的原则分为4个小组。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教案设计所属学科:历史适于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简介本节课是八年级第三单元的学习与探究课,也是本册书最有兴趣点和教育点的一课,同学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解,但了解不深。
本课是大家通过查找资料、整理资料、课件制作、合作讨论、文字编辑、组织表达等多方面合作完成的,在学习与探究活动中,更深入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壮举的重要一课,也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伟大的抗日战争两个单元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因本课是活动探究课,故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大步骤进行设计。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对活动探究课的形式已熟悉,大致知道活动课的基本要求和形式,且对这种上课形式较喜欢。
对长征这一历史史实应该说很赶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长征的具体过程和鲜活的人物、故事知道的较少。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以大家的兴趣点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模拟采访为深入途径的活动探究形式,希望同学们通过准备、展示、访问的过程能真正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自觉地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成为祖国需要的各色人才。
课前师生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收集材料、整理加工材料、运用材料、课件制作等,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本节课的主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共事精神,并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写、会画、能说、敢演等方面的特长,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活动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从而理解长征精神。
2.学会对已掌握的历史材料做基本处理,提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用资料的能力,并能够编写历史故事。
3.学习用图画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在小组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在课堂展示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
5. 通过自制简单课件,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学习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小组成员在一定的知识范围中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纳、整理和筛选,会涉及材料处理、故事编写、文字解说、图画表达的方法,并在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展示的形式,配以一定的画面或课件,会涉及语文、美术等课程的学习内容,在课堂展示过程中的表现和对长征精神的真实领会,会涉及到音乐、表演等形式,对初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也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学习与探究之三红军长征中感人的故事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学习与探究之三〖活动目标〗1.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从而理解长征精神。
2.学会对已掌握的历史材料做基本处理,并能够编写历史故事。
3.学习用图画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在小组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培养协作意识。
〖活动重点难点〗以红军长征途中的某一段历史或长征的全过程确定图说的主题。
围绕主题搜集、整理资料,编写历史故事。
根据故事大纲,设计每页图的画面,撰写文字说明,绘制成连环画。
〖活动主题分析〗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
例如,可以通过看书,看电影纪录片,也可通过调查访问、仿制实物等形式来进行历史学习。
绘制连环画,图说历史,也是最直接、最简明的形式之一。
图说红军长征这一活动课,会涉及材料处理、故事编写、文字解说、图画表达的方法和步骤,同时会涉及语文、美术等课程的学习内容。
这也是考查小作者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本校八年级学生对历史探究实践活动兴趣较强,一部分学生是来自附近州县、城镇的知识分子家庭,见闻较广。
但大多数学生来自周围农村,对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很适应,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动手制作学习作品的兴趣与习惯。
所以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做好活动准备的指导工作。
〖利用课程资源〗1.利用物质资源,给学生看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纪录片、文艺作品、历史资料。
2.安排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双休日参观西宁烈士陵园,了解西路红军血战河西走廊的悲壮历史。
3.利用人力资源。
采访参加过革命战争的离退休老同志、西路红军在青离散人员或马步芳军队中的老兵,了解更多西路红军的故事,从而对长征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活动准备〗1.搜集红军长征资料。
全班可分为8~10个小组,每小组选定2名负责人;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资料包括历史教科书,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画册、图片、教学挂图等。
2.确定图说的主题,主题可以是表现长征的全部过程,也可以是表现红军长征途中的某一段历史。
煮酒论史:长征70周年——遵义会议拨路线之乱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0多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
我从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萌生了“走走党史”的想法,首先考察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基本走完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同时对其他方面军的长征路也走了一部分。
这里,根据我走长征路后的亲身体验来谈谈红军长征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关于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问题,长期以来有些观念没有完全廓清。
我在2001年11月首次到红军长征的始发地赣南考察时,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我以为,应当明确这样两点:一是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稍加区别。
这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因果关系。
但是又不能混为一谈。
进行战略转移,无疑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这是错误路线指导的结果。
导致这个结果后怎么办?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与中央苏区共存亡;一是不得不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此前,毛泽东、彭德怀都提出过好的建议而未被采纳,到了反“围剿”遭到严重失败后,即使再采纳他们的建议,也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局面了。
因此,过去说错误路线的领导使红军遭致严重失败,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作出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即长征也是错误的。
二是对实施战略转移的准备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说没有任何准备。
中央红军要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是中央书记处于1934年5月作出的。
中央红军主力转移是在10月。
这期间所进行的转移的准备问题,可从两方面看。
就红军主力要进行战略大转移这样重大的问题没在政治局讨论过,绝大部分中央负责同志事前都闻所未闻;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未开会同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商量,致使整个高层党政军领导都缺乏充分思想准备,这既是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的,也是有悖常理的。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活动课范围,旨在引导咱们通过历史地图,加深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学会文字讲解、图画表达的步骤和方式,感悟长征精神。
活动进程中,按照《中央红军长征线路图》,抓住长征的进程和结果,将同类地图进行比较,增强图与图之间的联系;也能够把地图与形象图结合起来,比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与地图对应利用,从而有利于咱们加深对长征进程的熟悉,提高学习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一、明白红军长征的原因、通过与结果二、理解长征精神。
二、活动目标:一、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从而理解长征精神。
2、学会对已掌握的历史材料做大体的处置,并能够编写历史故事3、学会用图画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在小组活动中锻炼组合字能力,培育合作精神三、活动预备分组搜集红军长征的资料,包或历史书、画册、图片、挂图等肯定图书红军长征的主题按照图书主题,小组分工编写故事,配以文字说明各组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本组的作品四、活动进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以《长征》配乐诗朗诵的雄壮气势引入新课,利用电脑课件边播放《七律·长征》的配乐诗朗诵边展示长征进程中有代表性的事件,接着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
二、图片整合,讲述故事(10分钟)先请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将长征的原因,主要通过与结果设计成一些图文展此刻电脑屏幕上,图形的顺序已打乱,引导学生讲述长征故事,四人一组合作,排列出这些图形的正确顺序,并用自己的话语将这些图片串讲一遍,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排列得快,讲得好。
3、游戏竞技,冲破难关(10分钟)将长征有关知识制做成FLASH动画,并开展男女队竞赛,先冲破难关抵达终点的队为胜者。
[即将与长征有关的问题(设计成图文、文字+VCD等)安排在长征线路上,并设计红、蓝色星星各一颗,别离代表男女队,还设计一个数字转动球,由学生推荐男女各1位同窗上来轮流操纵转动球,转动球上出现什么数字,相应的星星就前进相应的格数并自动弹出问题,操作方的所有成员都能够回答问题,先抵达终点的星星为胜者。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一一学习与探究之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3年,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临近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企图逐渐消耗红军兵力,缩小根据地,最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消灭红军。
这时,“左”倾领导人全面否定了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错误地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反“围剿”开始时,国民党军占领黎川。
红军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先是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企图收复黎川,御敌于根据地之外,令红军北上迎敌,进攻黎川以北硝石、资溪桥等白区敌之坚固阵地,结果屡战不胜,丧失了主动权。
1934年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
国民党军队向根据地中心进攻, 博古、李德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六路分兵,全线抵御,以堡垒对堡垒,“短促出击”,大打阵地战,同敌人拼消耗,使红军东堵西截,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在反“围剿”中,毛泽东曾先后指出以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和湖南中部去,以打破敌人“围剿”的正确建议,但博古、李德拒不接受。
这样,红军经过一年苦战,终于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最后,博古、李德又实行逃跑主义,于1934年,仓促决定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秦邦宪(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
参加会议的还有邓小平(秘书长)及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
列席会议的有红军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等。
秦邦宪主持会议,并作了关于反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不承认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并极力为“左”倾冒险错误辩解。
周恩来做了副报告。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