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黑龙江哈尔滨三中)
- 格式:doc
- 大小:528.00 KB
- 文档页数:8
2021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化学《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尤五洲今天我说道课的内容就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程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成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释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化学原理范畴,就是化学学科的关键原理性知识之一,也就是对水解还原成反应原理本质的开拓和应用领域。
初中化学初步自学了“化学与能源”,在报读模块④将系统深入细致地自学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有关内容的提高与开拓,又为报读打下必要的基础。
起著承前启后的促进作用。
“幼儿教育科学知识”水解还原成反应能量转变的原因??“研习中科学知识”原电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形成条件??“学后科学知识”化学反应原理??本节融合了(1)水解还原成反应(2)能量的切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领域(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开朗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科学知识。
并彼此融合、扩散。
通过本节课的自学,学生将可以构成一个水解还原成反应、能量切换、元素化合物科学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排序等科学知识联系出来的科学知识网络。
对培育学生从课堂教学至理论,又从理论至课堂教学的心智规律的提升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领域十分广为,因此努力学习本节科学知识,具备关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火力发电:燃烧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分析引出原电池实验探究:概念、工作原理、组成及创造性实验转化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重新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形成及应用领域。
重新认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对现代化研习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水解还原成反应的科学知识,懂了水解还原成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利害,这样就有助于认知原电池中的电子迁移问题。
2019-2020年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原文地址:[转]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作者:BTChem 【按】好东西当然要分享,重温“经典”[视频]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序号课题姓名单位观摩课课件教学设计1原电池崔雪芹广东东莞实验中学化学能与电能侯艳华开封市第25中2原电池简祥波贵州市第八中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史宗翔浙江杭州第二中学3铁的化合物华国宏陕西省西安高新一中无机非金属材料一硅席宗超河南省洛阳市四十六中原电池赵尔丰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4金属的化学性质李兰四川省成都七中硅刘银北京四中5金属的化学性质谢松广西省南宁市广西大学附中原电池屈媛湖北省黄石二中6原电池罗红江西省宜春中学电解池(第1课时)曹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14中学7比赛课件(第一会场)上课:1贵州简祥波2浙江史宗翔3内蒙古曹莹4江西罗红5广西谢松6湖北屈媛7四川李兰 8北京刘银 9黑龙江赵尔丰 10陕西华国宏 11河南席宗超比赛课件(第一会场)说课:1 广西王玲2内蒙古顾萍3北京李连芳4黑龙江尤五洲5河南吴珺6湖北谭玲珍7陕西王刚峰8广西李业冰9浙江陈斌10陕西郑利11江西王海峰12湖北张红梅13贵州雷宇14黑龙江申海英15江西许逸芳16四川钟兴华17内蒙古曹雅华18浙江甘建国19北京赵虹华20贵州刘吉武21四川田贵荣比赛课件(第二会场)上课1 山东于华2江苏朱征3海南李炜4新疆张映东5湖南李翔6山西谢莉娜7辽宁苗冬雁8安徽马辉9宁夏王开山10天津刘汝凤比赛课件(第二会场)说课1宁夏尉忠2湖南朱云峰3江苏李雷蕾4宁夏武燕蓉5天津王健伟6新疆赵慧娟7山东王秀忠8天津张丽侠9辽宁商立波10安徽任峰11海南苏玉容12山东李刚13江苏尤艳丹14山西刘亚原15辽宁孙畅16河南王晓蕾17海南胡金来18山西段娟丽19湖南申勇兵20安徽陈波比赛课件(第三会场)上课1广东崔雪芹2河南侯艳华3云南沈艳华4上海张建波5甘肃安峰6福建郭璐琳7重庆傅晓健8吉林刘旭虹9新疆建设兵团禹奇平10河北李强比赛课件(第三会场)说课1云南张贵云2新疆兵团廖国亮3河南谢康龙4甘肃李舜5河南徐东晓6吉林王永波7河北王承静8甘肃刘跟信9上海徐凯里10云南肖艳琼11福建陈雪娟12广东陈克梅13新疆兵团胡颜林14广东庾志成15河北李兵妹16重庆郭仕文17福建李柱凯18上海陆戴峰19吉林林海20重庆刘畅8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朱征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垃圾的资源化于华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9电解池(第一课时)张映东新疆昌吉州二中认识金属纳李炜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10铁盐和亚铁盐的检验和转化李翔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原电池谢莉娜山西省太原育英中学11再探原电池马辉安徽省淮北市实验中学富集在海上的元素---氯苗冬雁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 12原电池刘凤汝天津开发区一中走进含氯消毒剂王开天宁夏13垃圾资源化李强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原电池禹奇平新疆兵团农十师北屯高中 14电解原理傅晓健重庆八中二氧化硫的性质刘旭红吉林省实验中学15元素与物质的关系郭璐琳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玻璃陶瓷和水泥安峰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16电解池沈艳华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二氧化硫的性质与酸雨张建波上海市位育中学。
2021-2022年高中化学硝酸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硝酸的第一个课时。
我将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地研究教材、学生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才可以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硝酸具有酸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而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又是学生突破硝酸强氧化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为此本节课重点探究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以及氮的化合物知识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物质结构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它所涉及到的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已具备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酸具有酸的通性及浓硫酸的特性已具备的能力: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 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社会生活,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方法: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改进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利用“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虽然硝酸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硝酸的性质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相比更加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硝酸的两大特性难点: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我还设计了本节课的创新点:在探究硝酸性质中既有理论探究也有实验探究还有实验仪器的改进学生活动的体验点:体验硝酸泄露的可怕性,硝酸的强氧化性以及实验仪器的改进三、教法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采用学案导学、情景激学、目标驱动、实验助学的方式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第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课时)一. 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认识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为他们系统地总结整合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运用有关方法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既可加深学生对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的认识,为他们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性质提供指导,同时又可使他们系统地学习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达到课程标准对于金属钠的教学要求。
本节教学既是学科研究方法讨论课,也是物质性质研究课。
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接受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金属钠的有关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等,加深他们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增强他们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行为的意识。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②使学生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
③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②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③在归纳金属钠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金属钠性质的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②通过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增强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意识。
高中化学说课稿全国优质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一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这一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影响因素;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准确测定反应速率。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比如,用火柴点燃纸张的过程,火柴头的化学反应开始较慢,但随着反应的进行,速度逐渐加快,直至纸张完全燃烧。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速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2. 探究活动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浓度下的反应速率,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应速率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结束后,学生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浓度、温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知识讲解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实验体验后,我将系统地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速率方程的书写、速率常数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速率方程进行计算。
同时,我会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解释动态平衡的实质,并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和应用。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_____版高中化学教材_____(必修/选修)第_____章第_____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_____,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续学习_____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_____,掌握_____,提高_____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_____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三)心理特点高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_____的概念和内涵。
2、学生能够掌握_____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______的概念和性质。
2、______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
(二)教学难点1、对______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二氧化硫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一)教材分析“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
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
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
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二、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课题:铁的重要化合物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铁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课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根底上,第三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
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
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可以为化学必修2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根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根本方法,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开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金属性质的根底上,重点学习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只有既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理解它们化合物的性质才是完好地理解了金属,教材选取了钠、铝、铁三种有代表性的金属,从金属分类的角度,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性质的顺序编排,重新整合,横向分块,有利于指导同类其它化合物的学习。
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①理解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及用途。
②理解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③掌握二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的:①通过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使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实验探究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补铁药品等素材的研究,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Fe〔OH〕2的性质、Fe2+和Fe3+的检验及互相转化。
〔2〕教学难点:Fe2+和Fe3+的互相转化。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根底。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初步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稳固了化学实验的根本方法,学习了氧化复原、离子反响、物质的量等根本概念,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才能,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
2021-2022年高中化学铁的重要化合物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
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 e(O H)2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
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
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
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实用文档(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 e(O H)2和F e(O 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
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教材介绍F e(O 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
哈三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学年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He4 C12 N14 O16 S32 Ti48 Zn65I 卷(选择题 共42分)一、选择题(每题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2题每题2分,13-18题每题3分,共42分)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医学入门》记载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洗涤、溶解、过滤、蒸发B.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与原子核外电子跃迁有关C. 《淮南万毕术》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铁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V ⅢB 族D. 苏轼的《格物粗谈》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推测文中的“气”在水中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答案】A【解析】【详解】A .“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洗涤、溶解、过滤、蒸发,A 正确;B .选项中的“烟花”指的是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与电子跃迁无关,B 错误;C .铁为26号元素,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Ⅷ 族,C 错误;D .由题意可知,文中的“气”为不溶于水的乙烯,不能与水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D 错误;答案选A 。
2. 2024年,冰城哈尔滨迎来了最火热的一个冬天。
下列和“冰”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 9 g 冰中含氢键数目为(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B. 冰中存在的化学键只有极性共价键和氢键C. 冰的密度小于水,是因为冰中出现较大空隙D. 冰晶体中的空间利用率要大于干冰晶体中的空间利用率【答案】C【解析】【详解】A .9g 冰的物质的量为=0.5mol ,1个水分子形成2个氢键,氢键数为N A ,故A 错误;A 2N A N 9g 18g/molB.冰中存在H-O极性共价键,以及水分子间的氢键,氢键不属于化学键,故B错误;C.冰中由于氢键的作用,水分子间形成正四面体结构,使得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所以水变冰后体积增大,密度变小,故C正确;D.干冰晶体属于分子密堆积,分子间只有范德华力,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而冰晶体属于分子非密堆积,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是分子间氢键,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不高,留有相当大的空隙,所以干冰的密度比冰大,故D错误;故选C。
高中化学课件说课稿(优秀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高中化学课件说课稿(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一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xx章,第xx节,第xx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为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xx2、xx过程与方法目标:1、xx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xx难点是:xx四、教法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
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
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
“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张丽侠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的教师张丽侠,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现行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说明:1.教材和教法分析从结构层面上看,本节是在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元素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如何从海水中提取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物质,同时为选修四学习氯碱工业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节通过教材上实验、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重点学习海水淡化、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溴单质、确认海带中存在碘元素及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
从能力层面上看,本节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点,有利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室进行试管实验的简便易行与实际生产中会遇到很多复杂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法设计上,我采用“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教学方式。
一个中心指以学生活动解决问题为中心,两个主线指知识主线和能力主线。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高视角、低起点,加强直观教学,采用设问、类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迁移,改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向追求多元化学习目标、重视过程的理解和体会的方向转变。
2.学情和学法分析学生已具有物质分离、碘单质与淀粉间的相互检验、卤素间的置换等知识。
思维具有广阔性,富有想象力,有极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却不知实际问题的处理远比书本知识复杂;他们特别想知道丰富的海水资源包含哪些及如何提取它们为人类服务;而通过阅读课内外资料,将教材上的内容设计为流程图等可以获得。
3.教学目标依据上述分析,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我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顺利连接蒸馏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绘制从海水中提溴的流程图,并能用有关化学方程式表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资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氧化剂、沉淀剂的选择,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水中提取镁的探讨和学习,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对自然的关注意识和参与意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这就是必修中建立起的相关知识系统。
要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比较“原电池”这一内容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不同,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建立的认知框架,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得到逐层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点介绍了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并对实用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
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重点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构建,发展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
同时在第二节中应用深化发展的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电化学腐蚀和防腐原理。
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最后,承担着深入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统一,理解原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的功能。
从必修水平到选修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
在这一跨越过程中,合适的模型是学习和理解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工具,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带盐桥的双液电池模型与必修阶段的锌铜单液模型承载的功能截然不同。
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尤五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
并彼此结合、渗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
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
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
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
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法学法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实验探究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指导发现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
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
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学法指导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直观生动的学习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里既包括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指导,又包括对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对比实验)。
同时注意适时的利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合小组全体之力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满意的结论。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提出问题: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2)多媒体呈现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响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提出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实现这个转变?(4)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新知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动画模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
(1)设置阶梯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问题1: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
那么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问题2: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那么,怎样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同时形成电流?问题3:怎样知道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流过?如何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能力。
(2)实验探究:原电池及其原理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成员根据每组实验设置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能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实验③和实验④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交流,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同时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区域,形成电流。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观察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说话,避免了教师教学上单调性。
[动画模拟]铜锌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学生归纳,共同完成:(1)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2)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锌片)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铜片)2、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
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把学生分三大组,共九个实验,第一组4个实验,第2组3个实验,第三组2个实验,每组都是对比实验。
通过本组实验装置是否产生电流,若不能产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分析可能的原因;若能产生,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序号第一组实验①②③④实验装置①②③④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序号第二组实验⑤⑥⑦实验装置⑤⑥⑦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序号第三组实验⑧⑨实验装置⑧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第一组:实验①、②不产生电流,③和④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①和②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同,而实验③和④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不同,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第二组:实验⑤和⑥能产生电流,而⑦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⑤和⑥中电极插入到电解质溶液中,而⑦中电极插入到非电解质溶液中,得出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第三组:实验⑧产生电流,而实验⑨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⑧形成闭合电路,而实验⑨没有形成闭合电路,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
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三)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设置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应用题。
一方面是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
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强化重点、突破难点]Ⅳ2、下列哪些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强化对原电池原理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①2FeCl3 + Zn == 2FeCl2 + ZnCl2②NaOH + HCl == NaCl+H2O③Fe + 2HCl == FeCl2 + H2↑④2H2 + O2 == 2H2O(四)再探再练,拓展创新,深化新知学生设计实验:制作一个水果电池用品:铝片、铜片、橘子、PH试纸、灵敏电流表、导线、烧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