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沙文主义即大国主义
- 格式:wps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再看大国沙文主义的一词
今天,再看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克里米亚的新闻,再一次对大国沙文主义词语感了兴趣。
百度子一下,原来在脑子里的认识还是“民族主义”,可它的范畴在这时却宽泛了许多,包括了民族的、强大的和强加的等等,字眼里有“悍然出兵”、“对它无奈”、“北极熊”,还有说到一个民族历史以来的秉性,有正义和褒贬评说,为悍卫领土和主权的强势喝彩。
如“在历史的领土纠纷问题上没有谈判,只有战争”,又为“北极熊”扩张的贪婪本性不持赞语。
提到俄罗斯,我们也是渗和着复杂的情感,它有尚武好斗和大家沙文主义的传统,温顺时敦厚友好,不留意时却又会凶狠恶出,从一些行为事件中,增加了此许理解大国沙文主义。
简论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中的六大关系黄宗良2012-1-8 17:19:33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1期全面地、系统地总结苏联剧变的原固和教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巴黎公社才存在72天,至今已过去120多年,其经验教训仍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人们还在不断地研究它,总结它。
一个具有90年左右的历史,有18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一下子丧失了政权,一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头号大国一下子解体,其教训有极高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更需要系统地,深入地加以研究和总结。
下边拟从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几对经常碰到的矛盾谈谈对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的粗略看法。
一、政治任务与经济任务: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重心,根本任务?能否在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搞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已成为中心问题引起争论。
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伯恩施坦、考茨基和孟什维克都说“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
列宁回驳他们时首先肯定说,这是“无可争辩的论点”。
列宁反对的是认为缺乏这个经济文化前提就不该夺取政权的观点。
他认为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人民”。
这里,列宁强调在搞社会主义中运用政权和制度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看来,不用专政的手段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只是空想主义,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
[1]显然,他讲运用政权和制度的力量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服务的。
在实践上.他一有机会,那怕是在战争期间的喘息时机也要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
[2]他认为劳动生产率是新的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对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理解上的差异,实际上引出实现社会主义的两种基本思路:以经济建设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过分地强调阶级斗争、专政手段,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地方大民族主义陈联璧2012-1-5 10:12:24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2期长期以来,在苏联民族关系中始终存在着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地方大民族主义。
这两种民族沙文主义是激发民族矛盾的重要消极因素,对加强各民族团结、改善族际关系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一、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民族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从16世纪中叶起,沙皇就接连不断地向外侵略和扩张,到19世纪中期已吞并了欧洲和亚洲的许多民族国家和民族地区,而进入20世纪,俄国己发展成为地跨欧亚大陆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沙俄帝国是以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沙皇政府对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殖民统治,把少数民族统统称之为落后的“异族人”,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
1914年2月,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指出:沙俄帝国具有同西欧国家不同的特点,它是以一个大俄罗斯民族为核心的统一集中的多民族国家。
大俄罗斯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享有比其他少数民族高人一等的特权地位,是统治和压迫其他民族的大民族,因此,“镇压被压迫民族运动的长期的历史,数百年的历史,‘上层’阶级关于这种镇压的手段的宣传,造成了大俄罗斯民族的种种偏见,成了大俄罗斯民族本身争取自由事业的莫大障碍”。
[1]十月革命胜利后,1919年12月列宁在《为战胜邓尼金告乌克兰工农书》中更明确地说,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政府实行民族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因为许多世纪以来大俄罗斯人在地主和资本家的影响下,养成了一种丑恶可耻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偏见”[2]。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进一步阐明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历史根源,认为沙皇政府对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实行长期的民族殖民统治,使边疆地区变成了殖民地,这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能反映出来,因而必须承认沙俄帝国主义把边获地区变成殖民地的做法,在俄罗斯人中间形成了殖民主义的思想意识和歧视少数民族的态度[3]。
政治: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阶级分析: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任何政治现象时,都应找出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是深刻揭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
氏族:具有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集团。
家长制家庭:以一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特点: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父权。
契约论: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国家: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列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意志: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公共权力: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国家三要素说:把国家看成是由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组织。
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是不科学的。
国家历史类型: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领主占有制:西方封建社会大部分时期中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不规则逐级分给各阶级领主。
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
宗法: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主要表现为同姓宗族内部分为大宗、小宗和嫡长子继承等。
原始积累: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霸占村社土地,实行殖民制度、国债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
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空间较大,商品生产比较分散。
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探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亲赴苏联,与斯大林及苏联其他领导人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协商、谈判。
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协定⑤》。
结合当时历史考虑,1950年的中苏结盟,不可否认条约是在双方基本利益一致、相互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然而不应忽视,两国、两党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彼此互不信任,隔阂甚深。
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苏联和斯大林对中国存在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关键字:《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盟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亲赴苏联,与斯大林及苏联其他领导人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协商、谈判。
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协定》。
关于这个条约及协定,以往中苏两过的大多数历史、政治著作都认为条约维护了中苏两国平等友好的关系和两国主权的完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早在1979年4月就已终止,而今随着当时双方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录和俄罗斯的解密文件的问世,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看法,在学术界有引起了新一轮的争论。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不平等的,其中极大程度的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于条约中苏联对中国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做一个全面的认识。
中苏结盟的初衷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
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多不承认新中国,与中国处于对立状态。
建国之初,国内政局动荡不定,经济、军事、文化等十分落后,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新的经济状况,新中国缺乏恢复经济的物力、财力、人才、经验和技术。
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和发展经济中需要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同时遏制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和颠覆新中国的企图。
苏联在当时正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冷战愈演愈烈,国际局势空前紧张。
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斯大林无疑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东方集团,借助中国在亚洲牵制和打击美国的势力。
政治学原理自测题一、填空题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___社会时期。
2、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
3、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____________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4、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5、在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中世纪时代即“神学政治时代”,其研究主题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含单选和多项选择)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苏哥拉底D 西塞罗2、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A孔子B 韩非C庄子D 荀子3、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 A 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 利益分析方法D 阶级分析方法4、西方政治学发展历程中,“古典政治学时代”的思想家包括: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塞涅卡D马基雅维利三、名词解释:1、政治2、政治学3、亚里士多德4、行为主义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2、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有什么区别。
3、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特点、贡献和贡献是什么?4、政治研究科学化的局限性是什么?五、论述题1、简述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如何描述西方政治研究的过程和特点。
政治学原理试题(王惠岩版)一、名词解释1、氏族——也叫氏族公社。
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为生产而组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组织。
2、国家机构——是指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
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机关。
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3、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政治决策——是执政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实现国家总任务和根本利益、特定目标而作出的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及其实施过程。
浅谈中苏关系破裂摘要: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按说当时两国应该如双方所说的“兄弟”、“世代友好”,可就在签订条约十年之后,两国关系走向破裂,甚至到了要兵戎相见的边缘。
本文就所知道的微薄知识,浅谈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关键词:中苏关系破裂、大国主义、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冲突、领导因素一、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并未彻底清理,十月革命后苏联又长期处于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人养成了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习惯。
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现。
他强调,赫鲁晓夫执政初期, 由于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到、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人的不平等态度。
在斯大林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做法,不得不咬紧牙关吞下去但到世纪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领导人再也不能容忍别人干涉中国内政应当说,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风确实在中苏分歧、分裂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影响中苏关系从分歧到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将其认定为是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要的原因”,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离接近客观事实都具有相当的差距,甚至带有某些“论战”的色彩。
二、“意识形态分歧”说1958年夏天之后意识形态分歧之所以开始损害中苏关系,是因为中苏之间出现了其他新的争执,致使意识形态分歧进一步扩大,并和其他争执交织在一起,而双方对分歧和争执又采取了错误的态度。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出现了分歧,或并非原则性的分歧,相反,这些分歧非但没有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而且还促使了中苏之间的密切合作。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起源、发展原因探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变体,它起源于俄罗斯民族主义,但在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中逐渐变异为侵略扩张性的大国沙文主义。
本文在搜集大量的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起源的原因,初步分为四点:民族性原因、主体民族原因、宗教原因以及对外扩张原因。
民族性原因:“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自己原始基因的产物,而我们呢,不是国家,而是国中之国,我们是两种基因的继承人。
我们生来就是半人半马的人马座。
因此我们对于与人类的命运有着特别的依赖”——历史学家、哲学家格夫格尔在《欧亚大陆厦》这样写道。
①自民族形成之初,每个民族就具有富有各自民族特色的民族性格。
来自亚欧大陆寒冷森林带的俄罗斯民族自形成之初就具有了独特的民族性格,而在前进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塑造的民族性对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研究,大多数的国内外学者一般采用“二律背反”来形容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而且,这种民族性格深深影响了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
在俄罗斯人的心中,始终存在着辩证思维,这是无可否认的。
但是俄罗斯民族与中国人不同,在俄罗斯人的脑海中只有“极端性”与“无中间性”,没有中庸的思想。
这一点可以从“要么全有要么一无所有”这句俄罗斯谚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俄罗斯民族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被H·别尔嘉耶夫、N·伊林、B·索洛维耶夫称为“二律背反”。
这种特殊的民族性格对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主义的“极端性”造就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这是不置可否的。
极端的民族认同与扩张思想从根本上否决了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从而为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提供了孕育、发展的“温床”。
主体民族原因:从16世纪中期开始“俄罗斯民族向整个东欧平原散布开来:从波罗的海到白海到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和乌拉尔河,甚至深入高加索,里海和乌拉尔以南、以东的地方。
1.国家三要素说:把国家看成是由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组织。
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
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2.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剥削阶级国际权力的根本特征是同人民大众的对立和分离。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行使国家权力,体现国家权力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3.地主占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与西方领主制相反,地主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
在这种制度下,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4.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5.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居民中绝大多数对少数人的统治。
6.原始积累:就是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霸占村社土地,实行殖民制度,国债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等。
7.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8.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9.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者抱着大国的民族优越感,把本民族,本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唯我独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小国,弱国不是平等对待,尊重对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是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损害他国的利益和主权,甚至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侮他国。
国家沙文主义
国家沙文主义即大国主义。
是国际关系中较大的国家对待较小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沙文主义倾向。
主要特征为: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对方的内政,侵犯对方的利益,损害对方的主权。
大国沙文主义并不是某一国家特有的现象。
乙国比甲国小,但是比丙国大,乙国尽管会反对甲国的大国沙文主义,却也有对丙国持大国沙文主义态度的,是一种相对的国际关系态度。
一般沙文主义指大国和强国把本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同小国和弱国的关系上表现出大国民族优越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不尊重以至侵犯别国的主权和独立。
它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国际关系方面的集中表现。
“沙文主义”因1815年法国士兵N·沙文狂热拥护拿破仑一世,宣扬扩张主义,鼓吹本民族利益至上,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建立大法兰西帝国而得名。
石桥湛山的小日本主义小日本主义和大日本主义是小国主义和大国主义在日本的具体化,“大国主”原名为“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在国际关系中,那些所谓的大国对弱小的国家所实施的侵略行为,如大国为了自身获得更大的利益,利用其丰富的资源、雄厚的经济及军事实力轻视、干涉、侵犯那些弱小国家的主权、领土及人民利益的行为皆可称为大国主义,具有浓厚的军事扩张、侵略色彩。
而小国主义并无明确定义,大略包括如下内容:人民掌握国家主权,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与邻国和平相处,政治上谦和相待,不用军事力量解决国际间的矛盾等等。
小日本主义是日本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张作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特征,在日本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日本明治中期就能看到自由民权论者的小国主义思想;其后在日俄战争前后,在《平民新闻》上也能见到一些社会主义者的小国论;但是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东洋经济新报》一家的小日本主义论,其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功利的经济合理主义的特征,尤其是作为集大成者石桥湛山的小日本主义更为突出。
其思想形成路径与原因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幼年时日莲宗的熏陶、中学时期及其成年后西方哲学的影响、军队生活的磨炼、东洋经济新报社的记者经历等,分别从各个不同层面对石桥湛山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战争观和国家观等给予了深刻的影响。
而当时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战争等种种社会因素,更加促进了石桥湛山小日本主义思想的形成。
从1911年石桥湛山加入东洋经济新报社,以《东洋经济新报》为阵地先后发表多篇文章,明确举起小日本主义的旗帜。
这个时期是小日本主义的第一个高潮期,同时也是小日本主义与大日本主义对立最为明显的时期。
但石桥湛山的声音并没有阻挡军国主义者侵略的步伐。
1932年,日本在长春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沦为其殖民地;1937年,日本继续武力全面侵华;1940年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日美开战。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下列选项对研究秦朝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是()A. 《里耶秦简》B. 孟姜女哭长城C. 电视剧《秦始皇》D. 《资治通鉴》的记载2. “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
”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A. 大一统局面形成B. 中外文明的交流C. 民族交融的加强D. 经济重心的南移3. 如图是位于济南贡院墙根街的“状元墙”,从中可以看到“古代高考”的影子。
与“状元墙”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4. 史书中记载:“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
”上述材料描述的盛世局面是()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5. 《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
”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A. 外戚专权B. 藩镇割据C. 重文轻武D. 武将专权6. 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A. 耶律阿保机B. 阿骨打C. 成吉思汗D. 忽必烈7. 下表是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数据统计。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筒车、曲辕犁的出现B. 占城稻的引进C.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D. 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8. 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
民族英雄,八方敬重流传不朽名著。
”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岳飞抗金B. 文天祥抗元C. 戚继光抗倭D. 郑成功收复台湾9. “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
一,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分工。
二,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在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的场所。
三,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超出国家界限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
四,世界资本。
世界资本是指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第一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催生了国际分工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推进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三,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四,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五,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不同地区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透明度原则P49
透明度原则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要求全部的贸易规则是公开的,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2)要求这些贸易规则是相当明确无误的,不是含糊的或模棱两可的;(3)这些贸易规则被要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不是时刻在变动的,否则人们就无法依照贸易规则来行事;(4)如果贸易规则需要发生变化时,就必须事先通告各国,使各国有所准备。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的特点有哪些?
P29
IBRD(世界银行)的贷款活动有哪些条件和规定:
P37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P48
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4、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转轨国家:P58 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最不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一,人均生产总值在600美元以下
二,人口不超过7500万
三,扩大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不超过47点
四,经济多种经营指数不超过22点
经济全球化:世界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整体
金融全球化: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是什么?
P83
中国如何参与经济一体化?
P103
经济同盟P112 同关税同盟
欧元区国家有16个: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
关税同盟积极作用:
1、关税同盟的第一个动态效应就是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
2、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3、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关税同盟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产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国家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可能会将生产点转移到关税同盟内的一些国家,在当地直接生产并销售,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关税同盟消极作用:
1、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如果关税同盟的对外排他性很大,那么这种保护所形成东盟自由贸易区
的新垄断又会成为技术进步的严重障碍。
2、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关税同盟建立以后,资本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政策,一些国家中的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别将逐步拉大。
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
当代世界人口特征:
一,世界人口的年竞增规模巨大,增长速度空前提高
二,世界范围内人口大国不断增加
三,区域人口增长和分布不平衡
四,从年龄结构上看,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
世界粮食贸易的格局:
一,粮食的供应模式已经从多元模式转变为集中模式
二,粮食的需求由单极模式转向多极模式
世界人口是相对过剩还是绝对过剩?
人口曾长的数度虽然很快,但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很快,在目前各类生产水平下,不存在人后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组织成员:俄罗斯,中国,韩国,日本,香港,台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
APEC机制的特点有哪些?
一,以磋商代替谈判
二,以论坛承诺代替法律协定
三,避免高度机制化,强制性
四,以求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效益和利益得到有效的平衡
简述APEC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初期发展阶段(1989—1992年)
那时APEC的活动任然较为保守,仅局限于讨论经济技术合作的问题,但是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3—1997年)
APEC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加快了向贸易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迈进的步伐。
在这一时期内,APEC勾画出了未来蓝图设立了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确立了议程,制定计划以及完善运行机构等等。
三,调整时期(1998年至今)
由于上个阶段APEC发展过快,再加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APEC会议需要调整步伐,从1998年开始,APEC进入调整时期。
博鳌亚洲论坛: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目前已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致力于通过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推进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
上海合作组织:
是中国为了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的谈判进程而建立的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简述东亚合作的主要形式:
1.东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
2.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
3.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
4.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
简述中国与东盟近期的合作领域:
1,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
2,中国愿与东盟就双方农业合作的中长期规划签署备忘录
3,中方将继续支持并参加'电子东盟'的建设
4,开拓医疗卫生方面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