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生物新课标1
- 格式:docx
- 大小:129.46 KB
- 文档页数:3
2015年河南省高考生物试卷(全国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B.DNA与ATP所含元素相同C.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D.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C.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B.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B.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C.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5.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B.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C.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D.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6.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B.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二、非选择题7.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Ⅰ)理科综合生物部分(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湖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PrP C的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 年新课标卷Ⅰ理综生物部分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 与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 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 上【答案】D【解析】A,DNA 与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都是CHONP 。
B,一个tRNA 分子有三个相邻的碱基,为一个反密码子。
C:T 噬菌体是DNA 病毒,核酸只有DNA ,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2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 的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 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D.输入的Na 中50% 进入细胞内液,50% 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同时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
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 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
Na 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 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2015年新课标卷I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B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Bc可以诱导更多PrP c的转变为PrP B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二、非选择题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
2015年新课标卷Ⅰ理综生物部分及答案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
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答案】D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
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同时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
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
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5.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PrP c的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C6.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及答案详解(A卷)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36分)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答案:D【解析】DNA与ATP都含有CHONP元素;tRNA虽然有多个核苷酸,但只含一个反密码子;T2噬菌体的核酸只有DNA;细菌没有线粒体。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是的()A.植物细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细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
这是课本上的原话。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
钠离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载体,它不断地把细胞内的钠离子运出细胞,造成细胞外的钠离子总是高于细胞内,故CD均错。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2015年全国新课标1理综生物试题精解一、整体分析:215年理综生物题总体容易。
试卷考点分布合理,紧扣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全卷突出考查对知识点的转化和应用能力,试题多为平时训练常规体型,难度不大。
从试题的答案内容上来看命题主要回归教材,考查课本的核心概念,作答需要用到课本语言作答。
试卷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有些题目的问题设置巧妙,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如29题的第一问;有些题目有具有开放性,如30体的第三问。
这些正体现了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试卷共4道大题,同往年一样分别考查:光合和呼吸作用;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试题难度较低,回归教材,注重基础知识,易于得分。
选做题:两道选做题,难度均不大,属于送分题,但需注意生物名词和概念的使用。
二、试题分析:第1题:参考答案:D【解析】考查细胞的结构:组成元素、物质、结构。
控制细菌形状的基因主要位于拟核和质粒DNA中,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
第2题:参考答案:C【解析】考查植物生长素;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一般地,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
第3题:参考答案:A【解析】考查内环境稳态。
输入血浆中的生理盐水属于等渗液,没有改变内环境的渗透压。
细胞对水、Na+的吸收仍然处于动态平衡。
另外此题还要把内环境作为整体看待。
防止纠结于某些具体的物质。
第4题:参考答案:D【解析】考查初生演替。
初生演替中,从草本阶段→灌木阶段,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所以,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创造适宜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考虑,灌木阶段是对草本阶段的扬去,是进一步的发展,其物种丰富度、群落空间结构、自我调节能力都要比草本阶段好。
第5题:参考答案:C【解析】通过生物性状的表达考查文本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考查即时学习能力。
题中的朊粒是蛋白质,可诱导基因突变。
因此,朊粒不可能整合到基因组中,A错;朊粒的增殖方式是蛋白质结构改变,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一个主体是蛋白质、一个主体是细胞,增殖方式不同,B错;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准确地来说是合成了多肽而不是蛋白质,合成的多肽还需要经过后期进一步的加工、修饰,真核细胞一般参与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原核细胞在细胞质中进一步加工,所以,朊粒的形成不是在翻译阶段,D错。
2015年高考真题——理科综合生物部分(新课标I卷)-Word版含解析D比较迟钝。
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同时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
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
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5.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PrP c的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C6.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答案】B【解析】A,短指常染色体遗传,发病率男性女性相等。
2015年新课标I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1.(6分)(2015春•河北月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 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与RNA的异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分析:一个tRNA中只含有一个反密码子,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DNA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一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都是C、H、O、N、P.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解答:解: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都是C、H、O、N、P,A正确;B、一个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只含有一个反密码子,B正确;C、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C正确;D、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A TP、DNA的组成元素、T2噬菌体的核酸种类、原核生物的结构,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2.(6分)(2015春•合肥校级期末)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解答:解:A、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B、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3.(6分)(2015春•合肥校级期末)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解答:解: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10mL,B错误;C、细胞内液Na+的增加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D、输入的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实质、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6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入侵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总的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由脆弱到稳定,碳积累与消耗最终趋于平衡.解答:解: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A错误;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B错误;C、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D、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能对出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进行比较;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5.(6分)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 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分析:据题意可知:疯牛病的原因是蛋白质的增殖,不同于其他病毒的增殖方式,是蛋白质诱导的蛋白质增殖,不属于翻译过程.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朊粒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不可以整合到基因组中,A错误;B、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其增殖方式是二分裂,而朊粒的增殖是诱导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二者增殖方式不同,B错误;C、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D、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没有mRNA模板,不属于翻译过程,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信息题的形式给出了疯牛病的成因,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点,结合具体选项作答的能力,对于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点的识记总结是解题的关键.6.(6分)(2015春•合肥校级期末)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分析: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解答:解:A、短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同,A错误;B、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B正确;C、抗维生素D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C错误;D、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不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其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二、非选择题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回答下列问题:(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高于(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组只用了D组光照时间的一半,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光照,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基质.(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光照与黑暗的交替频率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ATP 与[H]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根据题干实验结果分析,随着黑暗与光照的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增加增加,没有黑暗处理时光合作用的产物的相对含量最高.据此分析作答.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知,由于C组只用了D组光照时间的一半,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所以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高于D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光照.黑暗中能够进行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2)根据实验结果可知,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光照与黑暗的交替频率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ATP与[H]能够及时参与暗反应并及时再生,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故答案为:(1)高于C组只用了D组光照时间的一半,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 组的94% 光照基质(2)光照与黑暗的交替频率ATP与[H]点评: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理解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题目难度中等.30.(11分)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灭活,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答出一个特点即可).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血压的调节是一个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是作用于靶细胞心脏细胞,促进心跳,作用后立刻被灭活.激素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本身并不参与代谢.迷走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细胞表面的受体发挥作用.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立刻被灭活或运走,都属于信息物质,不参与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解答:解:(1)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心脏,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自身并不参与代谢.(2)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这一过程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3)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立刻被灭活或运走,都属于信息物质,不参与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故答案为:(1)靶器官灭活传递信息(2)神经神经递质受体(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点评:本题以血压的调节为背景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和激素与神经递质的作用特点,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和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异同点的识记、理解与运用.3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答:解:(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20:400≈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所以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答案为:(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2.(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 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1:1,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A基因频率为50%.(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A基因纯合致死,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1:1.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分析:1、由题意知,该果蝇种群只有一种基因型Aa,因此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都是50%,该种群果蝇自由交配与自交的遗传图解相同,后代基因型频率是AA:Aa:aa=1:2:1;2、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时,由题意判断致死的基因型,然后写出子一代存活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并根据分离定律写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进而写出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基因型及比例,结合纯合致死进行解答.解答:解:(1)由题干可知,该种群中的基因型只有Aa,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之比是1:1;该果蝇种群的基因型都是Aa,因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随机交配后代A的基因频率是25%+50%÷2=50%.(2)如果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说明该果蝇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第一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2,第一代再随机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4:4,其中AA显性纯合致死,因此Aa:aa=1:1.故答案为:(1)1:1 1:2:1 50%(2)A显性纯合致死1:1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基因分离定律和实质和应用,随机交配与自交遗传概率计算的不同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三、选考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验】39.(15分)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萃取法(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油脂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稀释平板涂布法进行计数.(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45℃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40℃设计后续实验.考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酶的特性;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分析: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可用蒸馏法、压榨法或萃取法,因为植物油不挥发,所以不适合采用蒸馏法提取,应用压榨法或萃取法提取.植物油中不含矿物质元素,只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培养基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出的脂肪酶要对其活性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实用价值.解答:解:(1)脂肪可被苏丹Ⅲ(苏丹Ⅳ)染成橘黄色(红色)故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因为植物油不挥发,所以不适合采用蒸馏法提取,应用压榨法或萃取法提取.(2)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B时,应该使用只有目的菌能够生存的,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应该添加油脂作为唯一碳源.(3)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可以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45℃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该酶的最适温度为40℃左右,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40℃设计后续实验.故答案为:(1)苏丹Ⅲ或苏丹Ⅳ萃取法(2)油脂(3)血细胞计数板稀释平板涂布(4)45 4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提取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相关实验技能.(二)【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40.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RNA,以其作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抗体,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T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4)人的免疫系统有监控和清除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解答:解:(1)提取HIV中的RNA,以其作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可以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2)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该抗体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3)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T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4)人的免疫系统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故答案为:(1)RNA 逆转录酶cDNA(2)抗体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3)T(4)监控和清除点评: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方面知识的考查,考查了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2015年新课标卷Ⅰ理综生物部分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2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答案】2ABCD【答案】3.)ABCD【答案】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
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5.人或动物PrP 基因编码一种蛋白(c PrP ),该蛋白无致病性。
c PrP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sc PrP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sc PrP 可以诱导更多c PrP 的转变为sc PrP ,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D .【答案】6.X 染色体( A B C D 【答案】【解析】二、非选择题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 、B 、C 、D 四组实验。
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2CO 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 ,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
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A 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B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目录2015年高考全国各地生物试卷汇总1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2)2015年高考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4)2015年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7)2015年高考广东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10)2015年高考山东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13)2015年新课标卷Ⅰ理综生物部分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 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 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 (朊粒), 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Bc可以诱导更多PrPc的转变为PrPBc, 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c转变为PrP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II 理综生物试题(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31.(1)①2.2头/km2②2头/km2(每空2分共4分)(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3)大于(1分)32.(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 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 A 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 A 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①(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②:此外,③(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 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答案32.(1)不能(1分)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于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亲传递给女儿的A是来自于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于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传递给女儿的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2)①祖母(2分)②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一定来自于祖母。
(3分)③不能(1分)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填“-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或-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病疾称为,胡萝卜素是(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1.(6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6分)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6分)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6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6分)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 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6分)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A.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B.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C.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二、非选择题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 (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回答下列问题:(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30.(11分)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3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 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个体数注:表中1+代表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老年三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该方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32.(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三、选考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验】39.(15分)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从功能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培养基(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二)【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40.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以其作为模板,在的作用下合成,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立足教材紧扣考纲适度拓展提升能力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理综生物试题总体难度较2014年有所下降。
考点分布合理,紧扣考纲,注重教材重点知识,大多数试题在教材中可找到相应的解题依据,略有拓展,考查对知识点的转化和应用能力,试题较灵活,但难度不大。
一、考纲解读2017年的高考考纲与2016年高考考纲相比,有一些考点的要求层次提高了,如:1、“细胞的生长和周期性”由“I”变为“II” :以细胞周期的测定、细胞周期同步化为背景的大题有可能出现,教师可适当拓展“细胞周期性”相关的教材之外的知识。
2、“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由“I”变为“II”:以染色体变异为背景考察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3、“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由“I”变为“II”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措施”由“I”变为“II”5、选修一中删去“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6、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
二、试卷整体分析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C.T2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反思: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察了核酸、tRNA 、ATP 、病毒、真核、原核生物的结构特征,内容较细学生在做题时,容易记忆混乱,不清楚DNA 与ATP 的元素构成,对tRNA 结构的理解也较为欠缺。
对特殊病毒(如T 2噬菌体)、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结构特征记忆混乱。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反思: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察必修三植物激素中生长素的特点、合成原料、 运输方式、不同组织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等知识。
2015年新课标卷Ⅰ理综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T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C.
2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c
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sc
PrP(朊
PrP),该蛋白无致病性。
c
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sc
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
PrP可以诱导更多c
PrP的转变为sc
病。
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c
PrP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PrP转变为sc
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二、非选择题
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
A 、
B 、
C 、
D 四组实验。
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2CO 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 ,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
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 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
对含量为70%。
C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 .(毫秒);光合作
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 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⑴ 单位光照时间内,C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 ;C 组和D 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 ,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
⑵ A 、B 、C 三组处理相比,随着 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 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2CO 的同化量。
30.(11分)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⑴ 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 .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
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 ,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 ,血压恢复。
肾上腺素的作用是 (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⑵ 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
减弱减慢、血压降低。
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 调节。
乙酰胆碱属于 (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⑶ 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31.(10分)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⑴ 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⑵ 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⑶ 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
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
⑵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
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
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
回答有关问题:
⑴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于染色。
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
发,可选用(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⑵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
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⑶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
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
⑷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
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
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以其作为
模板,在的作用下合成。
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⑵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
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
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
⑶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
引起这种现象的根
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⑷人的免疫系统有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