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2
风险控制制度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为了降低和管理风险而建立的一套规章制度和流程。
它是企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旨在确保企业能够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以保护企业的利益和稳定运营。
一、制度目的及范围风险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资产和利益,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该制度适用于所有部门和员工,包括但不限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等。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1. 风险识别:企业应建立风险识别机制,通过定期的风险评估和调查,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威胁的风险因素。
这包括内部风险(如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人员风险等)和外部风险(如市场风险、竞争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
2. 风险评估:企业应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应对策略。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根据风险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
三、风险控制措施1. 风险防范措施:企业应采取预防性措施,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例如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审批流程、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等。
2. 风险转移措施: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签订合同等方式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
3. 风险应对措施: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和灾难恢复计划,以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
同时,建立风险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风险事件。
四、风险监控与报告1. 风险监控:企业应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监测。
通过风险指标、风险事件报告、内部审计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
2. 风险报告:企业应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定期向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报告风险状况和控制效果。
报告内容应包括风险识别情况、风险评估结果、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五、风险培训与沟通1. 风险培训:企业应定期组织风险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控制的认识和理解。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风险评估方法、应对策略等。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规定,结合我中心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建立医院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委员会(FMS), 全面管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与风险。
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监管,保障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
二.研究制定全院医疗器械配置、规划、购置、使用维护、安全管理、分析医疗设备应用风险来源。
三.对医学装备采购、评价、验收等过程中形成的报告、合同、评价记录等文件进行建档和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为医学装备使用寿命周期结束后5年以上。
四.临床使用科室对医学装备应当严格遵照新产品使用说明书、技术规范、规程操作,对产品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应当严格遵守,需向患者说明的事项应当如实告知,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患者。
五.医学装备出现故障,使用科室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医疗设备管理科按规定进行检修,经检修达不到临床使用安全标准的医学装备,不得再用于临床。
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专项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医学装备相关资质进行审核。
一次性使用的医学装备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学装备,应当严格按照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医护人员在使用各类医用耗材时,应当认真核对其规格、型号、消毒日期、有效日期等。
不符合使用要求的严禁使用并及时上报医疗设备管理科。
七.指导各科室医疗器械安全监管,设备使用前科室进行相关操作安全培训,制定出设备操作规程与安全注意事项。
八.设备科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巡查及预防性维护。
九.临床科室健全完善监测体系。
设专人监测设备使用安全情况,发生安全事件及时上报。
十.设备科根据调查情况及时向院内各相关科室通报,以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十一、奖惩措施。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施行办法(试行)7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施行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要求,为加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股份)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中建股份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建股份及其分、子公司。
第三条中建股份各级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涵盖中建股份各级单位及各部门,并针对生产经营与业务操作全过程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二)统一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由中建股份统一管理,中建股份下属各级单位应按照本办法要求,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三)责任落实原则:中建股份及所属各级单位的负责人为本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中建股份总部各部门负责人为本专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风险管理工作责任人应对本单位或本专业风险管理工作负责,确保本单位或本专业不存在任何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或实质性漏洞。
(四)循序渐进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创新工作,鉴于目前实施该工作的各项基础尚需完善,中建股份应在已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基础上,推进风险管理工作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相结合,建立内部控制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符合监管要求与管理需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二章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职责第四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按照风险管理办法中明确的体系与职责要求开展,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分工负责、归口管理。
中建股份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战略与决策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的专门工作机构,风险管理事务由中建股份法律事务部具体负责。
第五条中建股份法律事务部是中建股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一)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负责制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二)负责制定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组织建立与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等;(三)对公司重大经营事项进行风险评估,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四)负责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的监督与检查,并组织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估;(五)负责为中建股份总部各专业部门及中建股份下属各级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六)负责外部风险管理监管机构的协调工作;(七)负责全面风险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及管理制度一、总则(一)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强化以事前防范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
设立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人员,针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事件,进行调查,设计管理程序,监测管理过程、收集信息资料、改进医疗质量,杜绝此类医疗事件的再次发生。
对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各项制度,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并给予完善。
(三)落实院长负责制,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积极做好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四)医疗管理部门要关注管理体制、医疗流程、操作规范、质量评价等方面内容。
查看管理制度等方面有无缺陷,流程是否复杂易致操作失误,统一医护操作标准,使医疗操作科学化、合理化。
对环节和全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加强医疗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改进系统及制度的缺陷,不强调个人处罚,从根本上降低医疗风险。
(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理念,重视患者安全,不断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流程,转变服务作风,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医务人员应当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七)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进行各项制度检查,进行医疗安全情况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制定并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市场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
第三条市场风险管理遵循“集中管理、责任落实、如实报告、快速反应”的原则。
集中管理原则是指全行市场风险集中于总行进行管理,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统一组织全行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工作;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协助总行风险管理部统一组织所在分行辖内市场风险事件或隐患的报告工作。
责任落实原则是指各业务部门和分支行经营承担市场风险业务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充分了解并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所从事业务中包含的各类市场风险;及时报告有关政策和程序的履行情况以及相关的市场风险状况。
如实报告原则是指各业务部门和分支行应客观、详尽、及时地将市场风险事件或隐患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对隐瞒不报或报告不及时、不客观的,应追究其责任。
快速反应原则是指经营承担市场风险业务的部门应及时报告市场风险事件,风险管理部门在接到市场风险事件报告后,应立即牵头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提出处理方案,迅速处理,避免或减少损失。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全面的市场风险管理,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以本币为计量单位、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和职责分工第五条本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一)董事会;(二)监事会;(三)经营管理层;(四)市场风险统一分析、管理、合规检查及审计监督部门,包括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合规部、审计部;(五)涉及市场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六)各分支行及其职能部门。
第六条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本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并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制定市场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并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和程序,确定本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二)督促本行经营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三)定期获得关于市场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市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经营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风险预控管理制度
是指企业建立的一套规章制度,旨在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可能对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目标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对企业的损害程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关于风险管理的原则,如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及时性。
2. 风险管理组织和责任:确定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组织的设置和职责,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人和相关部门,建立风险管理岗位和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
3. 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确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评估标准和指标,以及风险评估的频率和范围。
4. 风险监控和报告:建立风险监控和报告机制,包括制定监控指标和频率,建立风险报告的渠道和格式,确保风险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全面。
5. 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转移措施,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6. 风险应对和应急预案:建立风险应对和应急预案,包括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和指南,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应对措施,以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和应对。
7. 风险培训和沟通:对相关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加强沟通和协调,确保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通过建立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企业可以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降低企业损失和不确定性,并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XX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通过确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总体架构,明确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并逐步建立起对操作风险损失的测度、分类、统计、分析、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和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有效缓释和控制操作风险,降低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及全体员工。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给本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如商业银行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可能被依法撤销或者确认无效;商业银行因违约、侵权或者其他事由被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依法可能承担赔偿责任;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依法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者民事责任),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指某一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按照本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反映在本行法定财务报表的损失,损失包括所有与该操作风险事件相联系的成本支出,但不包括为避免后续操作风险损失实施的相关成本支出。
第五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遵循全面管理、及时调整、有效缓解与控制、成本与效益匹配、责任追究的原则及以下的方针:(一)本行把操作风险作为影响银行安全和效益的重要风险进行专门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应符合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与全行发展战略、方针相适应。
(二)操作风险存在于全员、全过程,要确保全员了解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对操作风险定义的一致性理解并具备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
各业务及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承担操作风险管理职责的人员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人,负责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各项活动;操作风险管理范围应涵盖所有机构、产品、活动、流程和系统。
(三)合规风险部是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各业务部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操作风险日常的重要管控职责。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的风险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证公司安全稳健运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及下属公司。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风险管理是指公司依据总体战略和经营目标,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通过识别潜在风险、评估风险,针对重大风险拟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落实规范化的风险防控要求,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度范围以内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条按照公司目标的不同对风险进行分类,公司风险分为: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 战略风险:没有制定或制定的战略决策不正确,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负面因素。
(二) 经营风险:经营决策的不当,妨碍或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因素。
(三) 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报告失真风险、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和舞弊风险。
1、财务报告失真风险。
没有完全按照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组织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没有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导致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2、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
没有建立或实施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公司的资产如设备、存货、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的使用价值和变现能力的降低或消失。
3、舞弊风险。
以故意的行为获得不公平或非正当的收益。
(四) 法律风险:没有全面、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影响合规性目标实现的因素。
第五条按风险能否为公司带来盈利机会,风险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
第六条按照风险的影响程度,风险分为一般风险和重要风险。
第七条公司根据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制定风险管控原则。
(一)全面风险管控原则:公司风险管控工作应覆盖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对其中关键风险实施重点管控。
(二)分级分类管控原则:公司各级内控管理部门负责管控各自面临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风控流程管理制度(贷前)风控流程管理制度(贷前)一、制度目的为管理贷前风险,规范贷前业务流程,保证贷前审批流程合规、有效,适应市场的快速变换,提高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适用范围适应于我公司所有向个人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贷款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
三、贷前风险管理流程流程图:(详细流程说明如下)1.客户申请贷款客户经过简单的风险基础评估(如:年龄、性别、财务状况等)后,离线或线上提交贷款申请表。
2.客户资料采集客户资料采集包括客户个人和企业资料,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客户如信息提供不全,由客户经理进行讯问并及时补充。
3.风险筛查与评估(1)个人基本条件筛选根据客户提交的贷款申请表,对客户基本条件进行筛选,包括身份证、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居住稳定性等。
(2)职业及经济条件分析通过收集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职业背景、工资、社保、公积金等经济条件,评估客户还款能力和信用风险。
(3)贷款用途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贷款,对贷款用途加以分析,如消费贷款、汽车贷款、房屋按揭贷款和企业经营贷款等,做出合理判断。
(4)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根据客户提供资产负债表,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评估客户还款能力。
(5)还款能力评估根据经济条件和贷款用途分析,对客户进行还款能力评估,预估客户还款风险。
4.客户授信风险筛查后,根据贷款需求和客户风险情况,由审批委员会授信,授信额度和期限等都需由审批委员会进行讨论和决策。
5.合规文件签订客户授信后,由专业律师起草和审批合规文件,如贷款合同和抵押、担保等合同。
客户经过理解并确认后签字,保证交易的合规性。
6.资金拨付合规文件签订之后,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审核、确认资金拨付过程,并通过正规途径将贷款拨付给客户。
四、制度执行1.违反制定规定,未按照流程执行的,相应责任人需承担责任,并进行整改。
2.对于违规行为,公司将会对工作人员进行追责,并可能惩罚或拒绝参与相关贷款业务。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构建市场风险防范体系,保障资金业务、信贷业务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依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规定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明确了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职责划分、控制管理方法、相应模型、管理制度等内容要求。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本行市场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及控制等管理控制。
第四条本制度中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的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带来的风险。
第二章职责与权限。
公司风控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1. 目的:确立风险管理的基本方针,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为公司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及员工,涵盖公司运营的所有环节。
3. 责任:公司董事会负责风险管理的总体指导,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
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1.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监督风险管理的实施。
2. 各部门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收集、分析本部门的风险信息,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三、风险识别与评估1. 定期进行风险识别,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
2. 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风险应对与控制1. 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包括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减轻和风险接受等策略。
2.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如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业务流程、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等。
3. 对于重大风险,应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五、风险监控与报告1. 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定期检查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2. 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3. 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的情况,包括风险的变化、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六、风险管理培训与文化1. 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2. 建立风险管理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形成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体系。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如有更新,应及时通知全体员工,并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
风险控制流程及管理办法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处理各类风险,保证企业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本文将介绍风险控制的流程和一些常见的管理办法。
首先,风险控制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
1.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它需要对企业内外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可以通过开展调研、收集数据等方式,发现与企业相关的各种潜在风险。
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排序,确定每种风险的潜在威胁程度和可能带来的损失。
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手段,将风险进行量化和分级,为后续的风险处理提供依据。
3. 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是根据评估结果对各类风险进行统筹规划和处理。
主要包括风险避免、风险减轻、风险转嫁和风险接受等策略。
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并在各个层面上进行落实。
4. 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对已处理的风险进行后续的跟踪和监测,以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评估和检查等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出现的新风险,防患于未然。
除了以上流程,风险控制还需要一些常见的管理办法来加以支持和保障。
1. 制度建设: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明确各类风险的管理要求和责任。
这包括制定管理规范、流程和措施等,为风险控制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2. 信息收集与分析: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掌握市场动态、行业趋势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方法,对已发生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为未来的风险控制提供经验和教训。
3. 培训和教育:对于风险控制的相关人员,企业应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案例分享等形式,加强员工对风险控制的理解和重视。
4. 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它包括对各类风险的预先规划和应对策略。
企业应根据不同风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和修订,以应对突发风险事件的发生。
风险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公司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影响。
按照风险分布领域,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风险管理,指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风险因素收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评价与改进等程序,不断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各单位。
第二章目标原则第四条总体目标(一)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在公司全面贯彻执行,保障公司遵守相关的监管要求;(二)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公司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三)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四)确保建立与公司总体目标相适应的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和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机制,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五)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第五条基本原则(一)战略导向原则。
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兼容性原则。
要充分结合公司各层面已有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风险管理体系与现有管理机制的融合。
(三)适用性原则。
立足于公司自身特点,反映当前的风险状况,适用其实际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
(四)预防性原则。
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的风险管理原则。
第三章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第六条公司党委、领导班子、各相关部门(车间)构成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七条公司党委研究“三重一大”决策范围的风险管理事项,班子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分管领域的风险管理工作。
第八条公司领导班子是风险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职责:(一)审议企业风险管理年度工作报告;(二)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三)批准重大风险、重大事件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机制;(四)监控和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督导风险管理工作落实执行;(五)风险管理其他重大事项。
医院手术风险控制流程及管理制度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医院手术风险控制流程及管理制度,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质量。
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医院可以有效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福祉。
手术风险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是手术前必不可少的步骤。
医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操作难度、麻醉风险等因素。
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手术计划和采取相应措施的依据。
手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院应确保手术环境的准备和操作设备的检查。
手术室应符合相关卫生标准,操作设备应正常运行。
医护人员应参与术前交流会议,明确手术目的和步骤。
手术室护士应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手术部位,避免手术差错的发生。
手术操作规范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实施手术。
手术操作包括麻醉、切口、组织处理、缝合等环节,必须符合医学规范和操作要求。
医护人员应正确佩戴手术衣、手套和口罩,保持手术场地的无菌状态。
手术中的各项操作也需要精细的协调和沟通,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手术风险监控在手术过程中,医院应加强对手术风险的监控。
手术室应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进程。
医护人员应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中的风险和意外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
手术后护理手术后,医院应提供全面的护理和监测。
患者应安排在合适的病房进行观察和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同时,医院应进行手术结果的评估和统计,为进一步完善手术风险控制流程和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总结通过建立医院手术风险控制流程及管理制度,医院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这不仅对患者的健康和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医院提供安全和高质量医疗服务的目标和责任。
风险控制委员会运行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确保公司及所属企业持续稳健发展,提髙审批效率和审批质量,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公司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
风险控制委员会根据本规则和董事会授权履行工作职责,对董事会负责,且独立于董事会及其他业务部门之外。
第三条风险控制委员组成:主任委员一名;风控委员会秘书一名(可由风控委员兼任),委员3名,由上任委员提名,原则上由业务部,风险管理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法律事务及其它具有评审能力的人员组成。
(具体人员构成情况祥见附页:人员构成及任职资格)第四条风险控制委员会作为风险控制委员会具体办事机构,设委员会秘书一名,由风控委员抽选兼任。
第五条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审议并授权风险控制委员会审批的担保、融资、信贷等业务;二、审议董事会认为有必要提交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议的特别授权的其他特别事项;三、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风险控制委员会主要职责:一、负责召集风险控制委员会开会审议和审批。
二、向董事长提交风控意见及会议纪要。
三、负责对会议及有关文件的保存、建档。
四、风险控制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项。
第七条风险控制委员会委员为履行职责,享有下列权力:一、对提交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议的事项发表意见。
二、对改进风险控制委员会工作提出建议。
三、对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议的事项享有表决权。
四、对经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议、审批通过的担保、融资、信贷等事项落实情况享有质询权。
第八条风险控制委员会在行使权利时需履行以下义务:一、按时出席风险控制委员会会议,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并就会议审议的事项发表意见和建议。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秉公办事,严格按照审议程序和担保业务规章制度进行审议,并及时签署意见。
三、对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议的事项及结果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第九条会议及审查(审批)一、风险控制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委员召集和主持,会议必须由全体委员参加方为有效。
风险控制委员会会议委员实行一人一票制,并提交个人意见及建议。
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省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结合省管企业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省管企业)。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
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在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有效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条省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一)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
(三)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四)确保企业规章和制度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减少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六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特别加强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工作。
第二章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基本要求第七条省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包括与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市场状况、技术革新、公司资源、财务状况、人力配置、管理措施、工具应用、信息报告等方面的信息。
(二)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辨识、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确定重大风险的过程,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主要步骤。
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已修改)(精)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各种风险。
为了加强风险控制,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以规范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工作,保障企业长期发展。
一、制定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 为企业规范风险控制工作提供保障建立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规范风险控制工作,使得企业能够在遵守相应的制度流程的情况下进行风险识别、评估、管控和预警,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2. 保障企业长期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风险控制是保障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前提。
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各种风险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风险的最小化,并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制定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和管理风险控制工作,避免出现重复性的工作,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益。
二、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的内容1. 风险识别建立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的第一步就是对企业内部进行风险识别。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排查,如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最终确定企业的风险种类和范围。
2. 风险评估通过对排查出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标准,以分析企业实施风险控制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和成本,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方向。
3. 风险管控针对识别出的风险,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风险管控措施,即制定应对方案。
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对不同的风险进行不同的管控措施,确保风险的控制和最小化。
4. 风险预警在风险控制工作中,风险预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及时发现风险,避免风险发生。
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在识别出的风险发生之前提早预警,以达到事先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5. 风险跟踪对于企业风险控制工作来说,风险跟踪环节非常重要。
这个环节中需要对企业风险控制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的实际情况对控制措施进行调整,不断完善风险控制工作。
基金风险控制管理制度XXX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基金运营和投资业务的安全运作和管理,加强本公司及所管理基金的内部风险管理,规范基金运营和投资行为,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防范与控制基金运营和投资项目运作风险,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行业通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管理理念,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风险控制”,是指对基金运营和项目投资中的各种投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在基金运营、项目管理、项目退出中实施动态风险监控,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公司风险控制总体目标的一系列行为。
第三条风险控制原则1)全面性原则:风险控制制度应覆盖基金运营和投资业务的各项工作和各级人员,并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公司所有部门、所有员工都是风险控制的责任主体,根据部门、岗位职责的要求承担相应的风险控制责任与义务;(2)持续性原则:风险控制不是静态的制度,而是一个由目标设定、风险识评、风险应对和监督反馈等流程组成的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3)审慎性原则:内部风险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公司部门组织的构成、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3)独立性原则:公司设立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合规风控部,专职落实公司的风险控制工作;风险控制工作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贯彻到基金运营和业务的各具体环节;4)有效性原则:风险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规章、要求,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成为所有员工严格遵守的行动指南;执行风险管理制度不能存在任何例外,任何员工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5)适时性原则:应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变化,公司谋划计谋、谋划方针、风险管理理念等内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公司业务的发展,及时对风险控制制度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
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制度(试行)本管理制度按担保业务程序共分为七章,分别是:(一)受理,客户申请受理与项目立项(二)调查,包括项目初审和项目综合分析(三)审批,包括项目融资方案审批、担保调查审批、放款审批(四)放款,包括面签合同、落实反担保措施、担保收费、贷款发放(五)保后管理,包括岗位设置、工作内容和客户风险分类制度(六)风险预警,包括责任划分、处置方式、预警方法和违规处罚(七)代偿流程管理,包括风险客户认定、代偿流程、债权追偿、项目终结和代偿损失责任认定与处罚业务完结第一章受理客户向公司申请担保时,经项目经理与其初步接洽后,基本符合担保条件的,发给其担保申请表。
企业应按担保申请表要求和实际情况完整、准确、真实的逐项填写,同时提供下列材料:(一)担保申请人的基本资料A、法人1、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工商信息查询单;2、公司简介、验资报告、公司章程;3、法人代表身份证、法人代表证明书和授权委托书;4、申请担保的董事(股东)会决议及董事(股东)会成员签字样本;5、借款用途有关的证明材料(购销合同、合作协议等);6、近二年财务审计报告、近三个月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银行对账单和近三个月的税单及水电费清单;7、贷款卡及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信息单,与报表不符应详细说明;8、主要存货明细、固定资产明细、应收账款明细及账龄分析表、或有负债情况表等;9、反担保人\物\企业的有关资料;10、其他有关资料(如生产经营或投资项目取得的环保许可证明,医药、卫生、采矿等特殊行业持有有权部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明等)。
B、自然人1、个人简介;2、身份证件及婚姻证明(如身份证、公务员证、教师证、警官证等);3、银行征信报告;4、工作及收入证明;5、近三个月的水费、电费、煤气费、或其它能证明其住址的付款收据;6、家庭/个人资产清单;7、担保能力的证明,如房产证复印或其它资产证明。
C、其他组织(略)(二)信用反担保人的基本资料1、法人参照担保申请人为法人的资料;2、自然人参照担保申请人为自然人的资料。
(三)反担保物的基本资料1、抵/质押物清单;2、抵/质押物权利凭证或购置发票;3、抵/质押物评估报告(由公司签约的专业评估公司提供);4、抵/质押物财产保险单,(财产保险到公司签约的保险公司购买);5、股东会或董事会同意设立抵/质押的决议;6、其他有关资料。
(四)反担保方式为抵押或质押应提供的材料1、抵押物、质物清单;2、抵押物、质物权利凭证(并经政府管理机构查询或确认);3、抵押物、质物评估报告;4、股东会或董事会同意抵押、质押的决议;5、其他有关材料。
企业所提供的复印件要加盖公章。
业务主办必须核对原件,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在复印件上加盖“此复印件与原件一致”的印章并签名确认。
业务主办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材料的种类和内容进行删选和添加。
第二章调查调查环节包括项目初审和项目综合分析。
项目初审主要通过资料审核和实地调查(包括企业实地调查和家访调查),获取担保项目、担保申请企业及反担保人真实全面的信息,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形成结论,即调查报告。
初审结束后,经过一定的授权和审批流程,如果需要时可向申请企业出具担保意向书。
调查环节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资料审核、实地调查、综合分析评价和调查报告。
一、资料审核:资料审核的信息来源除了从企业,还应从其他途径如银行、财税、供应商、上下游客户和供电供水等处获取;对材料信息审核过程中需进一步明确、补充,发现的漏洞、疑点列为下一步实地调查的重点;二、实地调查:1、风险部确定一名风险经理与项目经理同时进行实地调查,项目金额超出公司授权范围,公司主管业务的副总和项目终审人或授权终审审批人必须参加实地调查;2、实地调查前,要列出调查提纲,明确调查目标以保证调查的质量和效率;3、实地调查应了解企业和项目背景,了解企业负责人的信用和能力,考察企业管理团队和整体素质,企业市场竞争情况、销售和利润,弄清借款用途和还款来源;4、主要核实企业现金流的真实情况,生产型企业,通过考察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场所,核实企业存、发货明细判断企业生产销售情况;贸易型企业,通过核实企业上、下游客户情况判断企业销售获利情况;三、项目综合分析:项目综合分析是在资料审核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分析、比较和评价,得出分析结论,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综合分析的要点包括:1、分析、判断担保申请人的主体资格、还款意愿;2、分析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3、分析企业的还款能力,主要通过对其现金流的分析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预计在未来的借款期间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借款;四、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要内容,并认真填写公司统一设计的《项目调查表》(表式附后)。
a)担保申请人的背景情况;b)项目的基本情况;c)产品销售及市场预测分析;d)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分析;e)借款用途计划及还款来源;f)银行负债及或有负债情况;g)反担保措施;h)综合分析风险程度;i)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j)调查结论。
第三章审批一、项目审批流程1、对于担保金额在人民币500万元(含)以内,且有效资产最高90%的抵押价值覆盖的项目,其业务审批流程为:项目经理→业务部门审核→业务副总审批→风险部审批→授权终审人→报送银行审批(融资方案、内部审批意见、担保意向函)→缴纳保费→借款人面签合同文本→落实反担保手续→法务部审核→与银行签署担保合同并出具担保函→向银行出具放款通知书→资料归档;除此以外的业务审批流程:基本与上述流程相同,但终审人终审前要经过评审会审议。
2、风险部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合规性审核,审查财务数据独立给出额度意见。
并按照公司授权执行否决权;3、法务部对项目本身及合同文本的合法性进行审查;4、内部合同文本由公司股东会授权给评审会有权终审人签字终审。
对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签署保证合同、借款合同等对外合同文本时,由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人签字。
二、复议1、复议项目指公司规定无须上评审会审批的项目,审批未获通过,业务主管提出复议申请的项目;或是已上评审会,但由于调查资料欠缺或反担保物不足,但资料齐全后尚可考虑审批的项目,此复议项目在评审会上直接由评审委员决议;2、复议由负责该项目的业务部门申请,风险部组织并召集召开评审会进行审批,并做好《项目评审会会议纪要》;3、对于评审会审批结论为不同意的项目,原则上不鼓励重新复议。
确需重新复议的,应增加相应的反担保措施,降低项目的风险系数,以增加项目重新通过的概率,减少人力物力的重复和浪费;4、提交给评审会的复议项目业务申报书应简要说明前次的审批意见,对前次审批中提出的不同意理由逐一作出分析,为审批中需关注的重要情况提供决策信息;5、同一笔项目最多只能复议一次。
三、贷款评审委员会(评审会)1、评审会即贷款审批评议委员会,负责对各报批项目和复议项目的审批;2、评审会组成:见《评审会工作条例》3、评审会召集程序:(1)、评审会召开前一天,风险部将会议内容、会议地点、会议时间等通知参加会议人员;(2)、业务部门必须在评审会召开前一天,将项目审批材料纸质或电子文本发至评审会成员,以便评审会成员预先阅读了解项目情况;(3)、评审会成员必须按时参加,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时,必须事先向召集人(风险部、总经办)请假。
若参会的评审会成员人数未达评审会成员总数三分之二的,则会议改期进行。
风险部应另行确定时间、地点,并通知评审会成员;(4)、项目经理报告项目调查情况,风险经理报告风险调查评估情况;(5)、与会评审会人员质询,项目经理与风险经理答疑;(6)、与会评审会人员从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具体评审意见;(7)、会议评审采用签字表决制,参会评审人员须在《项目评审会会议纪要》上明确填写意见并签字,不得弃权,三分之二以上的与会评审会人员同意视为项目评审通过;(8)、授权终审人根据贷审会意见进行项目终审,对评审通过项目,授权终审人执行一票否决权;(9)评审会的会议纪要及表决结果视为档案的一部分必须进行归档。
第四章放款放款环节包括签订合同、落实反担保措施、担保收费、贷款放款审批、出具放款通知书。
放款审批流程:项目经理→财务部审批→风险部审批→法务部审批→终审人终审一、签订合同公司对合同的签订实行面签制。
程序如下:1、法务部统一拟定业务有关的所有法律文件,包括委托保证合同、抵押反担保合同、质押反担保合同、信用反担保合同及其他须准备的法律文书等,公司核准使用后统一由法务部出具,并加盖“合同文本校验章”;2、需要签订法律文件时,风险经理告知法务部项目融资方案(包括借款主体情况以及反担保措施),项目经理按照法务部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书面材料做参考,法务部依据上述材料书面告知项目经理以及负责该项目的风险经理需要准备的法律合同文本并拟定相应其他法律文件;3、需要当事人(包括股东代表、法人代表、董事会成员、共有人、反担保人/企业等)签字盖章时,须由项目经理和风险经理必须同时在现场面签;4、若借款主体或反担保人要求对公司提供的法律文件进行变动的,风险经理应立即向风险总监汇报,并经法务部审核通过后,方能进行变动;5、所有合同文本及相关法律文件在交由公司有权签字人签字前必须经法务部进行合法性审核,加盖法律审核印章。
二、落实反担保措施1、对获得批准担保的企业/自然人,必须以其合法有效、易于变现的资产作抵押或质押,或提供认可的第三方信用担保作反担保,反担保金额应大于担保金额,原则上不能重复抵/质押,根据审批情况,可同时采用一种或几种反担保措施。
不允许有纯信用风险敞口;2、反担保措施的落实工作,是在必要的法律手续齐备后,于放款前由项目经理与风险部共同跟进办理。
业务量较大时,风险部可指派专人进行集中办理登记、公证等事宜;3、反担保措施不能落实的,放款环节中止继续进行;4、如最终经风险部确认反担保措施无法落实的,由项目经理重新修改融资方案,重新报批;5、抵、质押物的抵、质押值计算,原则上应以我司签约认可的第三方评估公司给出的书面正式评估报告中的评估净值为计算依据;6、借款主体所有股东、高管及财务主管必须做个人连带责任保证;7、反担保措施的具体要求:A、抵押对抵押物的总体要求是:足值、可变现、且变现能力强,我公司对抵押反担保的具体要求有:(1)持有红本房地产证的商品房抵押的,应到国土局办理抵押登记,签署授权委托书并办理公证。
反担保金额为评估净值的100%;(2)不能办理抵押登记的非商品房(含持有绿本房地产证的房地产、褐本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地产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等房地产,仅作参考;(3)按揭中的商品房能够办理二次抵押登记的,应该办理二次抵押登记,并办理授权委托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