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6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一、概述在医院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和突发事件,例如医疗事故、突发疾病暴发、自然灾害等等。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医院需要制定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
本文将针对医疗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医疗风险防范1.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工作。
该部门应由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应具备相关的医学、法律等知识和经验。
2.确保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医院应定期组织各类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不合格的医务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强化医疗设施和设备管理医院应定期对医疗设施和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持其正常运转和安全性能。
同时,医院应建立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院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4.建立医疗过程的标准操作规程医院应建立医疗过程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遵守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和操作规程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5.加强医疗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疗数据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等环节。
同时,医院应采取措施对医疗数据进行保密和隐私保护,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三、应急处理预案1.建立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应急处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分工。
医院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加强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2.建立灾害事件的应急预警体系医院应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灾害事件的应急预警体系。
医院应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及时获取灾害事件的最新资讯,并根据情况调整应急处理方案。
3.建立医疗物资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医院应建立医疗物资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和提供所需的医疗物资和设备。
医疗风险的防范流程一、背景介绍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健康受损或医疗机构面临法律诉讼的潜在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机构的利益,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风险防范流程至关重要。
二、医疗风险的分类1. 临床风险:包括手术风险、药物风险、感染风险等。
2. 管理风险: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
3. 环境风险:包括医疗环境、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等。
三、医疗风险防范流程1. 风险评估与管理a. 建立风险评估团队,包括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等。
b. 制定风险评估工具,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c.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的监测与控制、手术后的护理等。
2. 安全培训与教育a. 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包括临床操作技能、医疗知识、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
b. 建立定期的培训计划,包括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
c. 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检验医务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患者参与与知情同意a.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医疗过程的了解和参与度。
b. 在医疗过程中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良事件,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c. 建立患者投诉与意见反馈机制,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意见,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4. 质量管理与监测a.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内部质控和外部评审。
b. 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c. 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5.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a.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快速搜集和共享,减少信息传递中的错误和遗漏。
b. 引入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预警和监测。
c. 加强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设备的追溯和维护,减少设备故障引发的风险。
四、案例分析以某医院为例,该医院通过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流程,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发生的概率。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由于疏漏、失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患者健康受到损害或致命风险的可能性。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保障医疗机构的声誉,医疗风险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风险的防范策略和应急处理预案。
二、医疗风险的防范策略1. 人员培训与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包括新员工培训和定期的进修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如规定医务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患者安全相关的规范。
2. 安全设施和设备的保障医疗机构应具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和设备,如安全门、监控设备、应急照明等,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换老化设备。
3. 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的体系,对每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手术室,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的规定,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4. 患者参与和知情权的保障医疗机构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供清晰明了的医疗信息,确保患者能够理解医疗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同时,医疗机构应倡导患者主动参与和共同决策,提高医疗过程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5. 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监测医疗过程和结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同时,医疗机构应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
三、医疗风险的应急处理预案1. 应急处理组织与领导医疗机构应建立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应急处理小组,明确成员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
2. 应急预案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不同类型事件的处理程序和相应的资源调用计划。
预案应包括预警、报告、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和事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和工作流程一、医疗风险的定义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
医疗风险可能来自患者自身的病情、医务人员的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多个方面。
医疗风险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二、医疗风险防范措施1.患者安全教育: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例如,告知患者并引导其正确使用医疗设备、遵守医嘱等。
2.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
3.医疗差错报告和学习:完善医疗差错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差错和不良事件,并加强对差错的分析和学习,以避免类似差错再次发生。
4.医疗设备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和校准等,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5.培训和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减少操作失误。
6.患者交流与沟通:建立医患双方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传递医疗信息、解决患者疑虑、消除误解,确保医疗过程的透明度。
1.制度安排:(1)医疗风险管理责任制:明确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职责,建立医疗风险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医疗工作符合规范与标准。
(2)差错报告制度:建立差错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差错和不良事件,鼓励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差错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3)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过程的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明确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流程。
2.工作流程:(1)患者登记和诊断:在患者就诊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身体检查,确保正确诊断。
(2)医嘱操作:医务人员在给出医嘱时需认真核对患者身份、检查项目和用药情况,确保医嘱的正确性。
(3)手术管理:手术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手术操作程序和准备手术所需设备和药品。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医疗风险的防范、控制工作。
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和修订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
其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故调查和处理机制。
当发生医疗事故时,应立即成立调查组,详细调查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对于医疗事故责任人,应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括惩处和教育。
第三,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管理系统。
医院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医疗风险管理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医院内发生的各类医疗风险和事故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医疗风险。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各类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工作,遵守相关制度和规范。
医疗机构应建立考核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此外,医疗机构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协调。
医院应建立和完善患者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识。
医院应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渠道,接受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调查和处理机制、医疗风险管理系统等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协调,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风险的防范流程引言概述:医疗风险防范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重视的重要工作。
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包括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防范流程。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医疗风险的防范流程。
一、风险评估与识别:1.1 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分析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1.2 制定风险识别指南: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一份风险识别指南,明确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风险因素,匡助他们更好地识别潜在风险。
1.3 建立风险信息采集渠道:医疗机构可以建立匿名举报渠道或者设立专门的风险信息采集小组,及时采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反馈,以便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
二、风险预防与控制:2.1 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等,以确保医务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
2.2 加强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各种风险。
2.3 强化医疗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引起的风险。
三、风险应急与处理:3.1 建立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应对措施和责任人,以便在发生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3.2 加强沟通与协作:医疗机构应加强内部和外部的沟通与协作,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风险事件。
3.3 做好事后处理与跟踪:医疗机构应及时处理风险事件的后续工作,包括对受害者的赔偿与安抚,对责任人的追责与处理,以及对事件的跟踪与总结,为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经验教训。
四、风险监测与改进:4.1 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定期对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防范医疗风险工作预案】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一总则1、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2、强化以事前防范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理念,重视患者安全,不断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流程,转变服务作风,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3、落实院长负责制,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积极做好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4、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医务人员应当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5、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进行各项制度检查,进行医疗安全情况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制定并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6、定期召开防范医疗事故及争议工作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讨论科室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
7、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
8、加强治安管理,明确治安责任人,逐级落实内部治安保卫安全责任制,完善医院内部安全防范机制,落实人防、技防、特防等安全防范措施。
二医德医风建设1、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制订落实行风教育、考核和责任追究制。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和损失,包括医疗错误、不良反应、感染、医疗设备失效等。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是指医疗机构通过规范、程序和管理措施等手段,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的一套制度体系。
下面从制度建设、培训和教育、监测评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度建设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目标和质量责任制度等。
通过对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全面质控,确保医疗风险的最小化。
2.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
通过识别、评估和管理医疗风险,减少潜在的医疗事故和损失。
3.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及时、全面地报告医疗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法律和纪律措施,对责任人进行追责和处理。
4.医疗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医疗技术的监督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二、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心理素质,同时增强医务人员的管理和操作能力。
培训和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医务人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合规性。
2.医疗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医务人员应了解和掌握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风险点,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
3.团队管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管理和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协同效应。
4.核心能力培养: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医务人员应进行相应的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
三、监测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监测评估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风险问题,为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行业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由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疏忽或错误操作,患者可能会受到伤害。
为了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引入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
这篇文章将深入讨论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
一、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的定义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是指针对医院运营所涉及的相关风险,提前进行风险评估、预警,以制定出领导人员、管理者、医生、护士及其他员工等在日常工作中遵守的各项制度、规章、操作规范及应急预案,以期控制、防范医疗风险,保障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安全。
二、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的建立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需要详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评估设置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或放在管理团队中的相对负责人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并制定一定的策略和预案。
2.定制风险规范与操作流程风险规范与操作流程是制定医疗风险防范控制的必备手段,它通过详尽的规范、流程的要求和执行、考核来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安全、有效、高效。
3.落实责任与监督为了有效的落实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需要指定责任人,监督执行情况,并且建立相应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体系的严谨与高效。
4.培训医护人员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升和执行力的培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风险意识。
5.运营数据管理医疗机构还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技术、途径,及时收集、统计、分析OR、DR、ER、ICU、Ward等医院运营数据,做到精细化管理。
三、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的工作流程1.医疗风险评估建立医疗风险排查规章制度,将风险因素分门别类明确并制定举措,及时查出医疗风险事件,并进行向上汇报。
2.医疗风险管理明确职责和权限,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对出现的医疗风险事件及时控制和处置,并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
3.医疗事故报告动态管理医疗事故,完善事故报告系统,及时了解医疗服务质量的运行情况,重点关注医疗风险点的控制及相关问题的排查定位。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医疗风险包括医疗安全风险、医疗质量风险和医疗纠纷风险等。
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的目的是提升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质量。
一、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1.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制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设立质量管理部门,开展质量评估和风险评估工作,推行质量提升活动。
3.医疗巡查制度: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医疗巡查,检查各部门是否按照规章制度要求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进行记录和跟踪。
4.事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医疗事故进行报告和分析,总结教训,改进工作,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5.人员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制度,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等,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减少人为错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工作流程1.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
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分析医疗事件、投诉和纠纷等来确定潜在的风险,同时可以参考先进的国内外经验和专业机构的建议。
2.风险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包括对医疗过程、设备、药品的质量控制,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及对患者的告知和知情同意等。
另外,医疗机构还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突发风险事件进行灾害应对。
3.信息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对患者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传输等。
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安全可靠的技术和措施,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数据安全。
4.问题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对患者的投诉和意见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
同时,还应组织定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质量和服务的评价,及时改进工作。
医疗风险管理的制度、方案及流程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过程。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方案及流程。
一、制度1. 制定医疗风险管理政策和目标,明确医疗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2. 设立专门的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医疗风险管理工作。
3. 制定医疗风险管理的培训计划,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 建立医疗风险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报告风险事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5. 制定医疗风险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
二、方案1. 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和分析医疗事故、不良事件等信息,识别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3.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4. 风险监测: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定期对医疗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流程1. 风险识别: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向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
2. 风险评估: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报告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 风险控制:针对评估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培训、改进操作流程等。
4. 风险监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措施进行调整。
5. 风险报告:医务人员将风险事件及处理结果报告给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息县人民医院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一总则1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2强化以事前防范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理念,重视患者安全,不断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流程,转变服务作风,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3落实院长负责制,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积极做好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4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医务人员应当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5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进行各项制度检查,进行医疗安全情况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制定并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6定期召开防范医疗事故及争议工作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讨论科室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
7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
8加强治安管理,明确治安责任人,逐级落实内部治安保卫安全责任制,完善医院内部安全防范机制,落实人防、技防、特防等安全防范措施。
二、医德医风建设1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制订落实行风教育、考核和责任追究制。
医院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一、医院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1.风险评估制度:医院建立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对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质量评估、不良事件上报和处理等方面。
通过对医疗过程和结果的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医疗质量。
3.培训与教育制度:医院建立培训与教育制度,提供全面的培训和教育,包括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医疗风险防范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4.医患沟通制度:医院建立医患沟通制度,促进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关系建立,及时获取患者的意见和需求,预防和解决潜在的医疗纠纷。
5.设备与设施管理制度:医院建立设备与设施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使用的规范和控制等方面,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二、医院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工作流程如下:1.风险评估:医院根据风险评估制度的要求,对各类医疗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险点。
2.隐患排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医院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隐患予以发现和处理,以预防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培训与教育:医院根据培训与教育制度的要求,向医务人员提供医疗风险防范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4.监管与管理:医院建立有效的监管与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风险防范的实施。
5.不良事件处理:医院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和处理制度,对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和处理,追究责任,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防止事故重演。
6.医患沟通与纠纷解决:医院建立医患沟通制度,促进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关系建立,及时获取患者的意见和需求,预防和解决潜在的医疗纠纷。
7.持续改进:医院通过持续的跟踪和监测,评估并修订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和工作流程,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一、引言医疗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监测、评估、控制和预防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潜在风险,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对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流程进行探讨。
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1. 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必要性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医疗服务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着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复杂交互,医疗工作面临的风险也多种多样。
医疗机构要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从而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2. 制度的内容和要求(1)风险识别与评估: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设备的使用、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安全等。
针对不同的医疗流程和环节,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标准和流程,建立风险等级分类体系。
(2)风险控制与预防: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预防策略,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3)风险反馈与改进:建立风险事件报告和反馈机制,规范化处理风险事件,追踪和评估风险事件的处理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医疗服务流程,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3. 制度的要求和实施(1)法律法规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例如,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2)管理层的重视: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将其纳入医疗机构的各项管理和运营工作中。
(3)医务人员的参与:医院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效风险管理的参与者。
三、医疗风险管理流程医疗风险管理流程是指医疗机构在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时,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流程。
医疗风险管理流程通常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控制与预防、风险反馈与改进等环节。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和工作流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场所的不断增多,医疗风险已经成为了医疗行业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医疗风险不仅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还会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
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建立科学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和工作流程,从源头上控制医疗风险。
一、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划定职责范围。
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生产的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标准化流程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医疗流程,为医护人员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导。
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的,这些流程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步骤,保证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安全监控制度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安全监控制度,建立安全监控区域,对医疗机构内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包括医疗器械、医护人员行为、病人的行为等。
建立安全告示牌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和风险事件。
(四)医疗风险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该制定一套医疗风险应急预案,并向患者、家属、职工宣传,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
在预案中建立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标准操作,明确工作内容,保持高效、科学、行动迅速。
(五)风险事件统计系统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风险事件统计系统,采集医疗风险事件的数据,建立风险事件档案,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及时统计风险事件的发生与趋势、事件的类型和原因,通过风险变化的趋势,调整和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
二、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工作流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工作流程是指通过一系列流程和工作程序,对医疗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管。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医疗过程监管在每个链接上都要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包括医生中途停止操作时,护士发现操作有问题时,设备报警时等等。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在医疗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以及医疗机构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来管理和控制风险。
一、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性1.1 保障患者安全医疗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通过建立医疗风险防范制度,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
1.2 提高医疗质量医疗风险防范不仅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医务人员的规范操作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整体的服务质量。
1.3 保护医疗机构声誉医疗机构的声誉是其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会给医疗机构带来严重的声誉损害。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制度,能够有效地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保护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形象。
二、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2.1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应由医疗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度、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
通过制度的建立,可以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2 强化风险评估和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通过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和管理。
可以采用医疗工作流程评估、医疗设备检查和维护、医疗废物管理等方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3 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其工作能力和责任心。
同时,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反馈机制,及时处理和汇总医疗事故信息,加强问题的整改和改进工作。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医疗风险是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潜在危险或损失,包括医疗错误、医疗事故、治疗效果不佳、医疗纠纷等。
为防范和控制医疗风险,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工作流程。
一、医疗风险防范制度1. 医院风险管理制度医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和风险处理等环节。
制度要规定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流程中各环节的岗位设定和职责分工。
2. 医疗事故预防制度医疗事故是造成医疗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院需建立医疗事故预防制度,包括病历记录规范、手术安全管理、药物管理、医疗器械使用及维护、医疗过程信息化等方面。
制度要规定医疗事故的预防责任和措施、预防措施的监测和效果评估等详细内容。
3. 病历管理制度病历是医院医疗服务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医院在医疗纠纷中的关键证据之一。
医院需建立完整的病历管理制度,包括病历规范、病历归档、病历保密等方面,规定医生、护士、病历室工作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保证患者信息的保密和信息完整性。
二、医疗风险控制制度1.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医院要求医务人员实施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要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制度,对医疗过程进行监测、评估和改进,确保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该制度要覆盖医院各个环节,包括医生的处方和操作、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维护、病历记录等。
2. 医疗安全控制制度医疗安全是医院服务的重要方面之一,医院需要建立医疗安全控制制度,确保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安全。
制度包含手术无菌技术、护理安全措施、药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等方面,要求医务人员在各个环节上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3. 医疗纠纷解决制度医疗纠纷是对医疗风险的最直接反映,医院需要建立相应的医疗纠纷解决制度,及时、公正地解决纠纷。
该制度应包括有关医疗纠纷解决的流程、部门和责任人员的安排和职责分工、调解、和解和诉讼等解决途径的具体操作流程。
三、制度执行工作流程1. 制度宣传和培训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后,首先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介绍制度的具体内容,让医务人员清晰知道制度的意义、作用和操作流程,从而让制度得到落实。
医疗风险的防范流程一、背景介绍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患者健康的事件。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医疗风险防范流程,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医疗风险的分类1. 诊疗过程风险:包括医疗操作风险、诊断误差、用药风险等。
2. 患者安全风险:包括跌倒、滑倒、感染等。
3. 医疗设备风险:包括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
三、医疗风险防范流程1. 风险评估和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医疗风险进行分类、评估和监测。
通过采集和分析医疗事故数据、患者投诉等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
2. 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明确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要求。
规程应包括临床操作、用药、手术、感染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 强化医护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培训内容应包括医疗风险防范知识、操作规范、沟通技巧等。
4.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包括做好患者的身份确认、病历正确填写、手术安全核查等工作。
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机制,提高患者参预医疗决策的意识。
5. 引入信息化技术医疗机构应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电子病历、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等,实现对医疗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记录。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风险。
6.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维护和报废等环节。
设备应定期检修、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对患者造成的风险。
7. 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要求医护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并进行调查和处理。
同时,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事故原因和处理情况。
8.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包括对医疗风险防范措施的效果评估和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估等。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一总则1、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2、强化以事前防范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理念,重视患者安全,不断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流程,转变服务作风,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3、落实院长负责制,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积极做好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4、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医务人员应当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5、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进行各项制度检查,进行医疗安全情况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制定并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6、定期召开防范医疗事故及争议工作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讨论科室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
7、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
8、加强治安管理,明确治安责任人,逐级落实内部治安保卫安全责任制,完善医院内部安全防范机制,落实人防、技防、特防等安全防范措施。
二医德医风建设1、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制订落实行风教育、考核和责任追究制。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改进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努力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医疗服务。
2、医务人员应当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职业道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卫生行业新风尚;应当恪守医生职业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3、实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在言语举止上讲究文明礼貌,对待病员一视同仁,树立“病人至上,廉洁行医”的观念,坚决抵制收受药品回扣及开单提成、红包等不正之风。
4、人员应当以整洁大方的仪表、良好的言语态度来面对患者,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方便;应当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理解;应当主动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和解释病情,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三医疗质量监督管理1、院长为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本院医疗质量管理。
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会议,组织医疗质量评估,分析医疗分析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责任追究建议,建立完善相关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度,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抓好落实。
2、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单位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调查和处理医疗纠纷。
3、立相关专业的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各专业技术质量监督和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操作规范,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学习和检查评比活动。
4、由科主任和护士长为组长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监督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定期组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检查,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落实整改措施。
四医疗风险防范、控制(一)医患沟通1、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
告知要力求全面准确,避免因告知不足而导致医疗纠纷,但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2、有口头告知、书面告知和见证告知三种方式。
口头告知适用于医院诊疗程序等一般性情况的告知;书面告知适用于有告知义务的医疗管理、患者病情、诊治措施及风险告知,书面告知必须要有患方签字;见证告知适用于医院有告知义务但患方拒绝在书面告知文书上签字或无患方家属而本人也无法签字的告知,告知时必须要有第三者在场,并签字证明。
3、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同意书。
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近亲属签字,没有近亲属,由其他关系人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关系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院负责人或者被授权的负责人(医务科负责人)签字。
4、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者,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亲属签署知情选择书,并及时记录。
患者无近亲属或者近亲属无法签署知情选择书,由患者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关系人签署知情选择书。
5、务人员在各个诊治环节中应当积极与患方进行沟通,并解答其咨询,解答应当热情友善、耐心细致、通俗易懂、表达准确,重要的沟通应当记录在病历中,并请其签名。
6、术及有创诊疗措施(包括各种组织器官穿刺活检、内窥镜和血管内的诊治等),医务人员应当将疾病的诊断、手术及麻醉方式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充分告知患方,并请其签字。
7、术过程中,需要改变手术方案、麻醉方式或切除患者组织器官等,医务人员必须征求患者(方)同意并签字后才能进行,但情况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时,在告知同时,可采取抢救性措施。
8、术告知原则上由主刀医师负责,特殊情况可以委派有相应资质的助手告知,但告知内容应当经主刀医师审核同意。
重大、疑难、多科合作、新开展手术必须由主刀医师亲自告知。
9、室对非手术诊治(包括药物治疗及各种物理治疗、自费药品和治疗方法使用等)的医疗措施及风险要实行告知制度,取得患方同意并签字后,方可采取诊治措施。
但情况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时,在告知同时,可采取抢救性诊治措施。
10、必须对危重、大型、疑难、复杂、高风险、毁损性、新开展的手术或操作进行术前讨论,然后由主刀医师进行第一次术前谈话,填写《新技术、新项目、重大疑难手术审批表》上报医务处,医务处备案并提交业务副院长或院长批准,并由医务处组织人员进行第二次术前行政谈话后实施。
(二)首诊负责和值班交接班1、第一次接诊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科室,首诊医师和科室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急危重患者需检查、会诊、住院或转院,首诊医师应负责安排检查、会诊、联系科室和转诊医院,并联系护送人员。
3、救治急危重患者时,首诊医师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收治科室等决定权,任何科室和个人应当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4、下班前,首诊医师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5、病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医护人员应当按时交接班;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病情和医疗措施交接应当详细,交接后应当签字并注明具体时间。
6、值班医护人员负责病区患者突发情况的临时性医疗工作,并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医疗措施的记录。
在诊疗活动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报告医院总值班或医务处。
7、值班医护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遇到需要处理的情况时应立即前往诊治。
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
8、值班医护人员在病区早交班时,应当将急危重和新入院患者情况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并向主管医师交待清楚患者病情和待处理的问题。
(三)三级医师查房1、实行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1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至少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3、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副主任)医师临时会诊处置。
4、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立即查看患者,并在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四)病例讨论和会诊1、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2、会诊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
3、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4、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5、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或病情复杂须相关科室配合的,应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
6、死亡病例讨论,一般情况下应在1周内组织讨论;特殊病例(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在24小时内进行讨论。
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本科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务处派人参加。
7、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科主任或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0分钟内赶到。
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8、科间会诊,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
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
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9、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
会诊时由医务处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召开,业务副院长和医务处长原则上应当参加并作总结归纳。
主管医师应当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记录。
10、院外会诊,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应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五)危重病人抢救和报告1、制定《危重病人管理制度》,加强重点病人的管理。
加强临床科室危重病人报告制度,及时向病人家属发放病危通知书,涉及多科室协作的危急重病人抢救,由医务处负责组织指挥,各科室及其医务人员必须服从安排。
2、抢救危重病人时,医务人员及科室主任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及时报告医务处或总值班。
发现医疗事故或过失行为时,医务人员和科室主任应立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同时应及时向医务处报告,医务处人员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情况及时向分管院长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3、认真执行医疗质量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医生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会诊制度》等医疗质量核心制度,规范医疗执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