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 大气层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大气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3。
能用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给大气分层;4.探究大气的对流的形成;5。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能力目标:1。
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2.学习并初步学会“尝试分层、体验分类”的科学方法。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中国“神七”发射成功以及奥运圣火的传递,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有关地球、宇宙知识的延续,也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风和降水知识的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转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层特点,大气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
难点: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通过实验探究对流形成,理解对流现象.〖教学过程〗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教学设计(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
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图片资料。
大气层范围大,学生不太能接触到,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第2章第1节大气层教学设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我们在爬山时,常会感到越爬到高处,气温越低。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2.为什么哈勃望远镜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哈勃望远镜在离地球表面580千米高空的轨道上运行,而大气层在85千米以上的地方,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这里太阳辐射强,这层银白色的外壳主要可以反射热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二)大气的分层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自主学习:主要依据是什么?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哪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活动:大气每一层的高度及气温分布特点如何?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3.大气层还像一件外衣,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拓展延伸——视频: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思考与讨论: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是由天体的撞击而形成的。
地球上有大气,因此:有风云雨雪等气象变化;昼夜温度差比较小;很少有这样的环形山。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小组合作: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具体变化规律是什么样的呢?高度变化趋势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55~8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12~5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0~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整理观看视频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直观的感受大气层的意义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他们合作的能力给出表格,学生合作起来较容易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对流层从地面向上约17~18千米(赤道地区)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从地面向上约8千米(两极地区)观察“大气的分层”图,回答问题:天气现象发生在哪一层?(对流层)飞机在哪一层飞行?(平流层)航天飞机能到达哪一层?(暖层)人造卫星在哪一层为我们工作?(外层)阅读: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教材50页)思考:1.臭氧层有什么作用?(“遮阳伞”臭氧层吸收了99%以上的紫外线)(三)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第一节、大气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二、教学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视频播放】小行星撞击月球现象(其中阐述了撞向地球变成流星体的现象)师:为什么小行星撞向地球和月球的现象不一样呢?生: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师:对,因为有大气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大气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了解大气层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发展能力【图片展示】这是一张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师:大气主要集中在地球表面1000Km的高度内,但它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1000Km以上,大气已经十分稀薄,而到了5000Km,大气已经接近于真空了。
(一)大气的重要性师:那它对于地球有什么意义呢?【小组讨论】如果地球也像月球一样没有大气,会怎么样呢?教师总结:1、保护地球,阻挡小天体的撞击2、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3、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比较小4、阻挡一部分紫外线辐射5、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
(二)大气的温度师:历史上曾经有许多科学家都对大气进行了探索,早在1804年,卢塞卡乘坐一个氢气球进入7Km的高空研究大气【图片展示】图中是他乘坐的氢气球师:在他随着氢气球上升的过程中,他发现大气的温度在不断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测得了大气在不同高度处的温度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读图】这是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介绍纵坐标表示垂直高度,横坐标表示温度)你能帮我找到卢塞卡到达6Km高空时的温度值吗?怎么找?那你们能找到600Km高度处的温度吗?师:学会了看这张图,你能从这张图中归纳出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吗?【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完成任务一:填表归纳师:了解了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你能解释一些现象吗?【思考1】为什么我们去登山时要注意保暖?【思考2】为什么哈勃望远镜(约600Km高度)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三)大气的分层【小组讨论】对大气进行分层,完成任务二:在图中用虚线画出分层情况师:科学家们也和大家一样,以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为主要依据,但他们还综合考虑了大气的密度、组成物质等特点,将大气分为了5层,我们来看一下。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教案浙教版课题:大气层课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体会大气的存在和大气层的重要性。
②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③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④进一步熟练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能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并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与他人协作,并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对流层的特点,并探究对流的形成教学准备:CAI课件、水槽、烧杯、酒精灯、高锰酸钾、淀粉、蜡烛、冰块、教学设计备注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句俗语;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提问:地到底有多厚?(我们上学期学过的-----6371千米)那天又有多高呢?生答:师讲:天有多高-----有两种说法:(1)真正的“天”,那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就是在第一册第三章中讲的宇宙。
(2)一般所说的“天”,往往指的是在我们头顶上风云雨雪变化多端的低空以及更高的外层空间。
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大气高度在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
可以形象地说,包在我们地球周围的一层大气,是地球“身上”穿的一件“外衣”。
今天我就开始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展示:幻灯片1-----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师讲:这是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
而我们却在地球上,很难直接看到。
但是我们能否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大家说说看生说: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人呼吸着空气;云、雨等现象不断地发生在大气中;飞机在大气中飞翔……介绍:1、大气厚度: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
调查研究结果: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在1000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
(展示:幻灯片2------地球外大气圈的图片)2、大气重要性:虽然大气很薄,但是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
《大气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
以下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讲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以及大气的分层。
该内容是在第一章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对自然界又一重要物质——大气作科学探究,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本章大气压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由于小学《科学》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观察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征来看,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很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很想去探究,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和思维的不严密性,容易对本节内容新学知识产生负迁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2)知道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3)清楚大气的分层;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感悟、交流等环节对大气层作深入的探究,以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自主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不可思议,从而养成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和大气的分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的进行自我探究大气层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五、教学法1、教法: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并适时的结合谈话法、师生互动发、多媒体展示法;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我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地球上有生命,月球上没有生命。
[学生活动] 通过视频寻找答案[教师活动] 补充,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寻找答案,教师进行补充引导,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究方法,自己学会寻找答案,同时能自然而然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2.1 大气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地球大气环境的重要作用;B、说出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对比掌握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大气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2)能力目标:A、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
B、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2)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
五、[教具设计]:大气垂直分层图投影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讲授过程]:(一)[导入]:有一句俗语;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提问:地到底有多厚?(我们上学期学过的-----6371千米)那天又有多高呢?生答:师讲:天有多高-----有两种说法:(1)真正的“天”,那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就是在第一册第三章中讲的宇宙。
(2)一般所说的“天”,往往指的是在我们头顶上风云雨雪变化多端的低空以及更高的外层空间。
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大气高度在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
可以形象地说,包在我们地球周围的一层大气,是地球“身上”穿的一件“外衣”。
今天我就开始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展示:幻灯片1-----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师讲:这是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
而我们却在地球上,很难直接看到。
但是我们能否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大家说说看生说: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人呼吸着空气;云、雨等现象不断地发生在大气中;飞机在大气中飞翔……展示:一系列图片1、日出:霞光是由于空气分子散射而造成的。
尤其在日出、日落时分,大气层较厚,散射作用更明显,最易产生霞光2、晴空万里:由于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所散射,蓝色和紫色的光就减弱得最多,大部分蓝光、紫光被反射回太空。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2.1《大气层》教学设计课题大气层单元第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垂直分布的规律。
3.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层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难点探究对流形成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讲述:大气是我们同学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物质。
问:生活中哪些现象和事实证明大气的存在?教师归纳总结,以图片的形式展示。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欣赏图片,一感受由于大气带来的自然之美,二明白了大气存在于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图片展示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讲述:虽然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层仅1000km,显得很薄,但大气层像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对比之前学过的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说说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的答案总结归纳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①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②听到声音③避免陨石的侵袭④昼夜温差较小⑤氢气球能升空⑥天空的背景为美丽的蓝色⑦有臭氧层保护,地面生物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⑨人和动物能呼吸空气生存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任的理念,明白大气层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唐诗《大林寺桃花》中的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问:为什么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现象?讲述:其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爬山越到高处越觉得冷?问: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变化而降低?图片展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问:你能说说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吗?提示:(1)图中纵轴和横轴分别代表什么?(2)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思考:“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大气层【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地球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3.了解各层的特点,理解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地球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各层的特点。
【学习难点】大气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变化;B.听不到;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E、受到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
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3.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是的,它的变化范围约在。
(1)0-12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2)12-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3)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4)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4.大气的分层(1)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的变化。
(2)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1)层:0-17千米,在两极地区厚约为,赤道地区厚约为。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2)层:17-5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民航客机航行在这一层。
(3)中间层:50-8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4)暖流层:80-500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5)外层:500千米以外,外层就是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层。
在以上的高度,大气的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处,已接近真空。
5.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运动;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赤道厚度。
6.对流运动示意图(1)液体对流初步规律:受热处液体上升,两侧温度较低的地方液体下沉,即:热水,冷水,形成水的对流。
(2)空气对流初步规律:热空气,冷空气,形成空气的对流。
7.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大气层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
这与未来学者喜欢的“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的方法是一致的。
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获得在历史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使他们感到力能应变,而起步之处便是学校。
具有未来概念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
由此设计了这一节面向未来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对大气层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2、对对流运动的理解。
难点:1、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2、对对流运动规律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装水的对流管、药匙、高锰酸钾、线香、橡皮泥、大烧杯学生桌面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装水的对流管、线香、橡皮泥、大烧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嫦娥3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拍到月坑图片、太空中拍到的月球景观和地球景观对比,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月球上有那么多的环形山,而地球上没有,是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层,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教师讲述: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就像是给地球穿了一件衣服一样。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
展示发生在大气层的各种天气现象及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回答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说明了一点:地球上有大气层。
教师:那么,大气层对地球有什么作用呢?【小组讨论】请小组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
讨论结果汇报:大气层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提问:同学们在爬山时往往爬得越高感觉越冷,这说明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发生怎样的变化?说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读图】阅读P47“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寻找分布规律规律:1.在0-12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第2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大气层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1.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展示图片:黄山雾蒙蒙的山景、黄山云海奇观。
【提出问题】1.月球上也有这样壮观的云海吗?为什么?2.台风、云、雨、雪等现象在发生,我们无时无刻在呼吸,飞机在空中飞行,这些都与什么有关?【总结】是的,这些都与大气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保护伞”——大气层。
一、大气的重要性【提出问题】1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大气有关的呢?【小组讨论】我们说大气是地球的保护伞,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是的,大气对我们人类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平常我们所说的空气也就是大气,它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的高度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橙子的话,那么,大气就像橙子的皮那样,然而,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
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知道空气的成分是什么吗?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展示情景图片【提出问题】1.老师在欣赏图片时发现一个问题:山脚下开满了鲜花,而山顶上却都是积雪,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温度会相差那么大呢?2.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一直越低呢?有些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猜想呢?还是你已经有什么依据了?那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来看气象学家帮我们测到的大气在不同高度时的气温变化图,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图片展示。
【活动一】阅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一说大气温度的随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至2500℃。
第1节大气层〖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对流层的特点,对流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水和空气对流运动的演示实验〖教学过程〗师:地球是一个唯一有生命的地球,这得益于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大气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显得很薄,但非常重要。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将会变得怎样?学生回答:联想没有大气保护的月球,月球上很多的现象在地球上都会发生。
看图: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大气照(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是一层层的)一、大气的温度举例:请游过黄山的同学谈一下感受,爬到黄山上面时,有什么感觉?(呼吸困难、很冷,带厚的棉衣等)说明大气的温度是会发生变化的。
读图: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说出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在—84℃~2500℃,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思考:哈勃望远镜大约在600千米的高空,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600千米高空的温度非常高)二、大气的分层主要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填表)实际上,大气分层是根据温度(主要)、密度和物质组成的特点,把大气分为5层,三、对流层1、对流层的厚度在地球的不同位置,是不同的。
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强烈的对流运动实验:观察对流的形成1、烧杯里的水加热。
(水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现象:烧杯中的水加热时是流动的。
2、点燃一段香,横插在橡皮泥上,置于倒扣的大烧杯的中央。
现象:空气受热时也是流动的,与水类似。
得出:对流运动的规律:受热的空气或水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或水下沉。
画出对流运动的规律的图示。
思考: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在上方?空调为什么装在房间的上方?师:对流层的温度变化特点有利于形成对流运动。
《大气层》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3.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四)教学重点
1.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五)教学难点:
1.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2.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燃香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2.1 大气层
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大气的成分
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
(1)保护地球。
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规律(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
小组讨论,4人一组,每组1个代表发言。
2.小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
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四、对流层
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特点
(1)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赤道纬度为0°,两极的纬度为90°)。
(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
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受热处液体或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液体或空气下沉。
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3.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平流层:
1.臭氧集中在这一层中
2.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
3.空气的运动主要是平流(水平)运动,利于飞机飞行。
课堂练习:
1.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可能在地球上发生吗?
(1)昼夜温差会增大。
(2)天气变化更加剧烈。
(3)到达地球的陨石回不断减少。
(4)生命现象可能会不存在
(5)瑞雪兆丰年。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A.密度
B.温度
C.人类活动的多少
D.物质的组成
3.有利于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4.对流层高度最高的地区是()
A.两极地区
B.中纬地区
C.低纬地区
D.赤道地区
5.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
附答案:1.略 2.B 3.B 4.D 5.略
资料链接:
1.为什么地球周围有大气层?
地球大气层是如何形成的?众说份去。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地球大气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个过程。
最初,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一边是绕着太阳运动,一边吸附着轨道上的微尘和气体。
当地球表面逐渐冷凝为固态时,周围就包围着一层大气,这就是原始大气,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由于地壳尚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火山排出的气体就形成了地球的次生大气圈。
它的成分以甲烷和氢为主,还有一些氨和水汽,但仍没有氧气。
氧的形成是现代大气形成的主要标志,它的形成过程与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
最初的生命出现于太阳紫外线辐射到达不了的深水中,以后逐渐移向浅水,进而发展成有叶绿体的植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大气中氧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氧的增加就在高空形成臭氧层,它吸收紫外线,有利于地球上的植物迅速繁殖和发展,又使地球上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大增多,经过几十亿年的过程就形成了现在的大气层。
2.臭氧洞
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层空洞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北美大陆的面积。
另外,美国航天局的臭氧总量分光仪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最低量指标已降到一百“多布森单位”(“多布森单位”是指臭氧相对于在地面上的物理量厚度。
一百“多布森单位”相当于一毫米厚度),相对低于周围地区的臭氧最低量。
我们知道,“臭氧杀手”的氯氟烃,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但为什么臭氧的耗费在南极上空却异常明显呢?这跟南极的特异气候有关。
由于南极大陆的纬度高、海拔高(2000多米的冰层)及极冰的强反射率,形成了南极大陆的高寒气候。
这样,南极上空大气云层中众多的冰晶体加速了前面所述的化学反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