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的早期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185.29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钱钟书简介最开始听说钱钟书这个名字是上学时学的那篇叫《围城》的文章,接下来就说说钱钟书简介,钱钟书简介说的是钱钟书一生的简要介绍,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创作了四篇散文,一篇小说和十五篇学术著作。
钱钟书,1910年的时候江苏无锡出生,他家是一个教育世家,正是因为这种环境,在钱钟书十五岁那年,他开始系统的阅读,这么过了四年,好习惯也带来了好的结果,钱钟书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就读清华大学的外国语文系。
在探索知识的海洋中,又过了三年,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钱钟书遇到了未来的另一半,杨绛,恋爱一年,两人就订婚了,订婚后的钱钟书依旧在知识的海洋中拼搏,就在1935年,钱钟书第一名成绩成了英国的留学生,他的另一半也跟着去了。
去了英国,钱钟书更发奋了,仅过了两年,钱钟书就获得了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而就在这一年女儿钱媛出生。
这样的一个人才,在1938年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国了,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次年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写出的好文章也越来越多了,这些文章对后人的影响那是非常大的。
1998年的时候,残忍的疾病没有放过这位伟大的人物,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他的这一生真可谓,重于泰山。
钱钟书和杨绛钱钟书和杨绛都是中国的栋梁,他们有着相同的志趣,但是他们有一点不同的是杨绛还是一个戏剧家,他们生活在一个朝代,命运让两个人成为校友,最后又成为相濡以沫。
钱钟书是1910年出生在江苏,而杨绛则是1911年出生在北京。
钱钟书和杨绛在1932年之前那就是两个个体,钱钟书少时是跟着大伯的,在他十一岁那年,大伯就去世了,虽然他还有父亲,但是父亲只能支付得起一部分钱,钱钟书就靠着自己的懂事度过了那段日子。
钱锺书先生的文学创作不得不说是一种偶然,在日寇全面侵华后,他去上海接自己夫人杨绛女士及其父母。
结果上海沦陷,他就被迫呆在上海,闲居无事的两年,开始了他一生中仅有的纯粹的文学创作。
钱先生在上海先写出了短篇集《人·兽·鬼》,从这部小说集中的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学者风范。
《上帝的梦》等篇中有明显《写在人生边上》的影子。
后者是钱先生早年的杂文集,颇具学者的睿智与才子的锋锐一气呵成的一部值得读一遍回味一生的集子。
从那部杂文集我们就可以看出钱先生对待文学的态度。
在《写在人生边上》序里面钱锺书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随后作者又说:“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
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这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后来把自己的一本集子命名为《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在作者看来文学只是人生边上的一些东西,没有必要去让它承载过多的东西,文学不是说教人生的东西,它只是为人生做注释的文学。
《人·兽·鬼》中的四部短篇汇聚了钱老杂文的笔力,讽刺与启迪可见一斑。
当然这些东西与他随后的那部长篇相比就要有些逊色了。
?围城》是钱锺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我看来也是他唯一一部算是纯正小说的小说。
但这部小说毕竟又是学者小说,所以他呈现给我们的一定不仅仅是方鸿渐混得假文凭归来与苏小姐、鲍小姐的情感纠葛。
那围城也未必是苏文纨所谓的婚姻、爱情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要冲出来。
钱锺书创作《围城》时自己的现实处境就是围城,上海成为围城,租借成为孤岛,而思想上呢!大抵也是围城之中,有人说钱锺书的《围城》是讽刺其妻杨绛女士的,至少在杨绛女士对钱锺书作品研究中对于《围城》总有避而不谈之处。
倘若真是这样,那在其鼻子底下讽刺其人,还每天拿给被讽刺的人看,钱老还真是不简单。
【课外阅读】钱钟书主要著作及评价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开明书店6月版)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晨光出版公司5月版)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版)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版)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版)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版)2003 《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商务印书馆7月版)2005 《宋诗纪事补订》(三联书店)著作评价《管锥编》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
三联书店版4册(中华书局版5册)近130万字,是他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
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
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此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庄子》《全唐文》《杜少陵诗集》《玉溪生诗注》《昌黎集》《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
钱钟书《谈艺录》《谈艺录》是国学大师钱钟书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部著作从1939年开始撰写,于1948年正式出版。
书名借用明代“前七子”之一徐祯卿一部诗话的名称,即所谓“径攘徐祯卿书名,非不加也,无可加者。
”(《谈艺录》卷首“前记”。
开明书店1948年6月版)至1984年,钱钟书又出版了《谈艺录》补订本。
补订本以40年代的原本为上编,新补内容为下编。
一部完整的著作,前后耗用了作者40多年的心血,可谓是“半生辛苦不寻常”。
钱钟书先生的学术著作《谈艺录》自1948年出版以后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这部著作主要阐述了文艺理论方面的十个问题:艺术创作的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妙悟与神韵、理趣、于山水中见性情、“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文章布置的“行布”、比兴风骚、曲喻、心手物相应、词与意的离合,并且对于这十个方面的理论做了详细的分析。
《谈艺录》以探讨中国传统诗学为主要内容,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
美学、比较文学、修辞学、艺术论、创作论等,均在作者的视野之内。
中国的诗歌有几千年的历史,作者的着眼点是在宋元明清四朝。
除陶渊明、庾信外,唐代以前的诗人几乎全被搁置。
唐代诗人谈得较多的是韩愈、孟郊、李贺、李商隐等人。
宋代诗人是钱钟书最为关注的,主要论述了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杨万里等人。
这种对宋代诗人的格外关注,孕育了钱钟书于1958年出版的《宋诗选注》。
在元明清三代诗人中谈得较多的是元好问、方回、钟惺、谭元春、王士祯、袁枚、赵翼、蒋士铨、龚自珍、苏曼殊、王国维等人。
《谈艺录》中对于诗人和作品的批评,李贺所占的篇幅最多,可见钱钟书先生对其的重视程度有多高。
《谈艺录》中称引古人时喜称字、称号,不喜称名。
对于没有较深的古典文学造诣的读者来说,要读懂这本著作非常困难和麻烦,在阅读过程中要借助一些参考书,例如宁夫编写的《<谈艺录>人名别称索引》就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对阅读和研究《谈艺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省去了大量翻检古籍的工作,节省了读者和研究人员的时间。
钱钟书的小故事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人性、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的深刻思考,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小故事展现了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钱钟书的小故事。
故事一:《围城》的创作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是《围城》,这部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迷茫。
然而,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钱钟书却遇到了许多困难。
他曾经说过:“写《围城》时,我是在围城里写围城。
”这句话道出了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
钱钟书在创作《围城》时,面临着许多外界的干扰和压力。
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使得他成为了众人的焦点,他的作品也备受争议。
然而,钱钟书并没有被这些困扰所动摇,他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用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
最终,《围城》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故事二:与学生的互动钱钟书是一位教育家,他曾经在北京大学担任教职。
在教学过程中,他与学生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鼓励。
他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有一次,钱钟书在课堂上讲述了一个故事,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与故事相关的问题,但是其他同学却对他的观点表示异议。
钱钟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们自己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最终,学生们通过讨论和思考,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对钱钟书的教学方法表示赞赏。
故事三:对文学的热爱钱钟书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研究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也颇具见解。
钱钟书曾经说过:“文学是人类精神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深信文学的力量,坚持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更蕴含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的文学研究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钱钟书的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龙泉,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文学家、学者、翻译家、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年88岁。
钱钟书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他精通汉英两种语言,并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
1955年,钱钟书荣获斯特林奖,作为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亚洲人。
钱钟书的代表作品有《围城》、《管锥编》、《文化苦旅》、《钱钟书全集》等,其中,《围城》被誉为现代汉语里的一部经典小说,被民众和学者广泛阅读和研究。
他还一生热心教育,曾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教授等职,同时关心推动环保等社会事业,被誉为“文化大家、环保专家、爱国爱民的优秀知识分子”。
钱钟书简介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4]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
[5]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①诗歌的爱国激情是通过凤凰形象来抒发的。
凤凰表现了对旧中国的控诉、诅咒和彻底决裂的感情,同时,凤凰更体现了对新的人生、未来祖国的热烈追求和由衷赞美。
凤凰形象是诗人自我抒情的形象,也是祖国的形象,是诗人形象与祖国形象的溶合。
②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融入进凤凰形象,融入到改造旧中国革命激情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之中。
③《凤凰涅盘》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呼唤民主、科学,大胆创新的个性解放精神。
④诗歌充满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那是"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
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
焚烧了旧我,获得了"净朗"、"华美"、"自由"的再生,表现了诗人对新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新生的积极创造精神。
⑤诗人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钱钟书《宋诗选注》①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1932年在清华大学结识后来的夫人杨绛,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国留学。
两年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学位,后随妻子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他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困于上海,在震旦女子文理学校任教,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在其后的三年中,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革爆发,受冲击,当年11月与妻子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8月《管锥编》定稿。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
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柳开柳开(九四六~九九九)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史生,大名人,有“河东集”。
他提倡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把自己名字也弄得有点像文艺运动的口号:“肩愈”、“绍先”。
在这一方面,他是王禹偁、欧阳修等的先导。
“河东集”里只保存了三首诗,也都学韩愈的风格,偏偏遗漏了他的名作,就是下面的一首。
○塞上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郑文宝郑文宝(九五二~一○一二)字仆贤,宁化人。
他很多才多艺,对军事也颇为熟练,“好谈方略”。
宋代收集他作品最多的人说他有文集二十卷。
钱钟书作品集
钱钟书作品集
钱钟书(1910.11.21-)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绦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的代表作是什么被称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1929年,钱锺书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他在就读期间就开始了学术研究。
尤其是翻译,贯穿于钱锺书的学术人生,涉及多个领域的作品。
1935年,钱锺书与杨绛步入婚姻,深造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41年,钱锺书被困上海,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学术专著《谈艺录》和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6年到1947年,钱锺书的小说《人·兽·鬼》《围城》(现代“儒林外史”)相继问世,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52年,钱锺书转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58年,钱锺书的学术著作《宋诗选注》出版,被选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72年,钱锺书开始学术著作《管锥编》的创作,这部著作被誉为“国学大典”。
他还曾参与过《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工作。
钱锺书晚年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一级研究员。
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在北京逝世。
他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编者的话:今年11月21日,是钱锺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海内外学界将会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这位20世纪中国伟大的智者。
钱锺书以其沟通中西的卓越成果,构成了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重要而独特的一环,既将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又开启了21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极大可能性。
钱锺书是20世纪中国贡献于世界文化的杰出智者,《管锥编》等著作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巨制。
我们认为,纪念钱锺书的最好方式,就是重返经典,深入研读钱锺书的著作。
为此,我们组织了文章以飨读者。
评论[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钱锺书的早期创作[加拿大]雷勤风(Christopher G.Rea)引论钱锺书(1910—1998)是20世纪中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他出身世代书香之家,后来求学于国内外的一流学府。
他从抗日战争(1937—1945)初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写出了他大部分的散文和小说作品,可以算是乱世中的作家。
(1)他虽然后来偶尔还会作诗、写论文,但是他的文学生涯——就如不少同辈们一样——被中国内战的结果所割断。
不过,在那十年之间,钱锺书为文学现代性做出了很多种惊人的贡献,有的至今还未被全面了解。
一大部分钱锺书的早期创作收入《写在人生边上》(1941)和《人・兽・鬼》(1946)两本集子。
在其中我们看到他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正在形成中。
(2)这些作品多半是在钱锺书从欧洲进修回国之后的战乱时代写的,而且它们对现代中国最乱轰轰的时期提出了不少与众不同的观点。
当中国作家争先恐后地呼应“救亡文学”号召的时代中,钱锺书却出了一本薄薄的散文集,其内的文章似乎多谈笔战,少谈抗战。
到了抗战末期,他写了四篇短篇小说,其形式不使用流行的史诗体,反而更像家庭心理剧和奇幻讽刺小说。
不过读者体会到,在他的散文中各篇的基本批评对象并不能只从它们的杂题本身(譬如:窗和门的不同喻意,或者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盲点等)看得出来。
他的小说也不限于时事性。
钱钟书的作品有哪些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著有《管锥篇》、《谈艺录》、《七缀集》等学术著作,小说《围城》、散文集《人·兽·鬼》等文学作品。
下文是励志网整理的钱钟书作品,欢迎收藏。
1.《谈艺录》中国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
本书征引或评述的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
钱锺书的《谈艺录》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文化、思维模式 ,站在中西文化、中西诗学的交汇点上来探讨普天下共有的“诗眼”、“文心”。
这种“打通”式的研究使得《谈艺录》不仅在内容上 ,更在方法论上成为中国诗话史上难以逾越的顶峰。
钱氏渊雅浩博的学力和洞微烛隐、老吏断狱的眼力为他从事“打通”式研究提供了可能。
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敢向历代名家论短长的学术魄力,更体现了钱学独有的魅力。
2.《围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是钱锺书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
小说塑造了抗战开初一类知识分子的群像,生动反映了在国家特定时期,特殊人群的行为操守、以及困惑。
从另一个角度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氛围。
虽然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但这部小说揭示的只是人群的弱点,在今天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3.《宋诗选注》《宋诗选注》是钱锺书精心选篇、细致注释的一部精品,是宋诗选本中的佼佼者,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好评,几经修订,已成经典之作。
其注释思维开阔,引述广博,启发读者良多。
4.《写在人生边上》由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提供文稿和样书,比较全面地呈现了钱锺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
5.《人兽鬼》钱锺书所著的《人兽鬼》里的人物情事都是凭空臆造的。
不但人是安分守法的良民,兽是驯服的家畜,而且鬼也并非没管束的野鬼;他们都只在本书范围里生活,决不越规溜出书外。
钱钟书散文:论快乐导语: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Journal d'unpo te),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
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Si le bonheur n'tait qu'une bonne denie!)。
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
所以我们又概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
德语的沉闷(lang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
《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
”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
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
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
”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孩。
文学与社会《围城》的时代背景《围城》的时代背景《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于1947年在《现代评论》上连载出版,后于1949年以书籍形式出版。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聚焦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社会动荡的大时代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也是《围城》的时代背景。
那个时代,国共两党的斗争加剧,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在小说中,这种不安定的局势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得到了真实地反映。
例如,主人公方鸿渐在小说中一直处于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这种状态无疑是整个社会氛围的一种写照。
二、旧文化的冲击与碰撞《围城》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如潘益民和孙少平等,具有浓厚的旧文化氛围。
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变革感到无所适从,试图通过传统文化的坚守来寻求心灵的安慰。
然而,在一个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中,这种旧文化面对着现代思潮的冲击与碰撞。
三、政治背景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围城》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中,政治的变局对个体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主人公方鸿渐的家庭中,父亲方明正正是因为政治局势的变化而下岗失业,不得已将家庭的生活重担转嫁给了儿子。
这种家庭生活的变化,使方鸿渐早早地失去了安稳的港湾,被迫直面艰难的现实。
四、文化与社会的交织与冲突文学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和文化表达,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
《围城》是一部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批判性反思的作品,小说中塑造的各个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是对社会现象和困境的反映。
小说通过对社会的描绘,表现和矛盾与挣扎,传达出作家对时代的观察和文化的关怀。
五、阶级困境与道德抉择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身处于阶级困境中,他们在利益和道德之间作出抉择。
例如,方鸿渐的母亲明玉珍,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不得不去投靠富商;而方鸿渐本人则面对着婚姻和事业的抉择,最终选择了一个钱权地位更高的妻子,但内心却感到空虚和无奈。
这些抉择和困境在小说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普遍问题。
编者的话:今年11月21日,是钱锺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海内外学界将会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这位20世纪中国伟大的智者。
钱锺书以其沟通中西的卓越成果,构成了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重要而独特的一环,既将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又开启了21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极大可能性。
钱锺书是20世纪中国贡献于世界文化的杰出智者,《管锥编》等著作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巨制。
我们认为,纪念钱锺书的最好方式,就是重返经典,深入研读钱锺书的著作。
为此,我们组织了文章以飨读者。
评论[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钱锺书的早期创作[加拿大]雷勤风(Christopher G.Rea)引论钱锺书(1910—1998)是20世纪中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他出身世代书香之家,后来求学于国内外的一流学府。
他从抗日战争(1937—1945)初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写出了他大部分的散文和小说作品,可以算是乱世中的作家。
(1)他虽然后来偶尔还会作诗、写论文,但是他的文学生涯——就如不少同辈们一样——被中国内战的结果所割断。
不过,在那十年之间,钱锺书为文学现代性做出了很多种惊人的贡献,有的至今还未被全面了解。
一大部分钱锺书的早期创作收入《写在人生边上》(1941)和《人・兽・鬼》(1946)两本集子。
在其中我们看到他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正在形成中。
(2)这些作品多半是在钱锺书从欧洲进修回国之后的战乱时代写的,而且它们对现代中国最乱轰轰的时期提出了不少与众不同的观点。
当中国作家争先恐后地呼应“救亡文学”号召的时代中,钱锺书却出了一本薄薄的散文集,其内的文章似乎多谈笔战,少谈抗战。
到了抗战末期,他写了四篇短篇小说,其形式不使用流行的史诗体,反而更像家庭心理剧和奇幻讽刺小说。
不过读者体会到,在他的散文中各篇的基本批评对象并不能只从它们的杂题本身(譬如:窗和门的不同喻意,或者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盲点等)看得出来。
他的小说也不限于时事性。
钱锺书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一样,不断地探索语言本身的各种局限和可能性,并显出这位以“批评之眼”观看一切的作家的独一无二的语言技能和独立知识精神。
幸亏,钱锺书并没有以哲学家的玄道或者道学家的专横姿态施展他的文学观,反而让读者通过他万变的机智语言,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的确,如下所述,这两部书浸透了一种“百科全书体”的讽刺风格,也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被中断的重要脉络。
至今,钱锺书的早期作品所引起的学术批评,远远少于《围城》(1946—1947)和《管锥编》(1979—1980)。
(3)因此,本篇的目的为重新评价《写在人生边上》(1941)和《人兽鬼》。
钱锺书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关于《写在人生边上》,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写过,“钱锺书仅以清淡的姿态出现,因此我们看到的,亦只是他那份迫人的才气与学问的一小部份而已。
”关于《人兽鬼》他又说了,“钱锺书写的短篇小说太少,无法作一个全面的评价。
但除了《上帝的梦》这有阿诺托尔・法郎士(Anatole France)风格的轻浮寓言外,《人、兽、鬼》的其余作品——《灵感》、《猫》、《纪念》——对发展中的中国短篇小说传统,都各自有其不少贡献。
”(4)在我看来,钱锺书写在《围城》前的几篇作品所表现的作家姿态,可谓是知识贵族,因为钱锺书不仅传承了中国的古典学术传统,也把它延伸到西方文学的广阔场域中。
这些早期创作充满古今中外的文学和文化典故,而且——除了小说《纪念》以外——采取一个居高临下的讽刺风格,对知识分子特别齿冷。
耿德华(EdwardGunn)曾经说钱锺书一针见血的讽刺、对人类的悲观态度,以及小说中的反英雄(antihero),象征战时上海文坛的“反浪漫”(antiromantic)潮流,因为他的小说很少提个人的自我肯定等主题,反而强调“自我欺骗所带来的个人失败。
”(5)不过,钱锺书的早期创作也似乎并非以探讨个人心理为主要目标,而有意把个人和典范(types)当作语言游戏的焦点。
重读《写在人生边上》和《人,兽,鬼》能够让我们对钱锺书的世界观和文学风格有新的发现。
在下面,我提出三点。
一、辞海为家:文学世界主义首先,这些文章表现出来的脾气、视野,以及表达能力,无疑都是一位四海为家者的世界主义。
钱锺书再三地回到两个似乎狭窄的话题——文学与批评实践——但是他的探讨范围并不偏狭,因为它的对象就是印象人生经历的知能认识论。
很多民国时期的国际化知识分子,常常用他们对多种语言和文化传统的熟悉来使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交界具体化,并在二分法式的比较下,左右逢源,从中得利。
与此相比,钱锺书的文章搭起来了一个多面的语言宇宙,各种思想和说法被吸进他的轨道之后,有时往难以预料的方向再弹出来。
这个现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钱锺书的创作里多而广的文学与文化典故,亦是他的笔风的特点之一。
譬如,在散文《论快乐》中,所罗门,马拉梅(Ma-llarmé),苏东坡,王丹麓,诺凡利斯(Novalis),罗登巴煦(Rodenbach),和白洛柯斯(B.H.Brockes)在一段话里并肩而立。
这样的博学排场虽然令不少读者眼花撩乱,有的读者却给他的掉文舞墨扎了眼。
譬如说,有一位西方传教士1948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指南书,一定会令钱锺书好笑,因为那位《围城》的书评人不耐烦地抱怨“作者不由自主地衒弄学问,就是说,提出既无用又离题的外文标语和谚语(如:德文,西班亚文,法文,意大利文,等),令一般读者反胃。
任何人查查词典也能做得到这事。
”(6)实事上,钱锺书的用典比较虽然多,但是既不简单又不是无意义的。
这种文学与文化典故在钱锺书的早期作品中出现得更加稠密。
这种写法把本来可能没有系谱关系的说法并列起来,因而不仅“打通”(7)了其背后的思想,而且开拓了一场思想校场。
该领域中,作者也不以某想法的国内外出处来假设想法的高下。
这种作文的方法是钱锺书自成一家的“比较文学”。
这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糅合,既是他的小说和散文的特点,后来也见于《管锥编》字句方面的基本结构逻辑。
这种创作手法彷佛把两种脉络融合在一起:第一个是以极少的解说“结缔体素”来并列相关字句的中国古代注释传统,第二个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巴洛克(baroque)风格”的乃然和沉思。
(8)其融合出来的结果至少有两种特点。
首先,它对思想史的开放态度,在当时(和现在)的中国文坛上是少见的,因为后者往往患着媚外贬外两极化的政治倾向。
其次,它对华语作家和非华语作家挑战,能否把自己的语言场域拓宽。
说钱锺书把外国思想介绍到中国,未免看轻了他的贡献,因为他拓展的评论和文学实践形成的场域,是限于欧洲语系语言的作家和批评家所达不到的。
在《写在人生边上》和《人・兽・鬼》中,钱锺书有时也使用消极的写法来表示世界主义精神。
比如,他反覆地谴责人类患近视眼。
在钱锺书看来,这特别是文人的职业病。
在《释文盲》中,他把语言学家和文献学家的世界观明喻成“格利佛(Gulliver)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或者一只苍蝇“从一撮垃圾飞到别一撮垃圾”,因为眼珠太小,看不出世界多么广大。
在《上帝的梦》中,上帝像作家一般的虚荣心,使他看不出他的创作(男人和女人)的真相,后来被他们背叛。
在《灵感》中,一位瑞典的汉语音韵专家不愿意为其它的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委员解读一本(被翻译成世界语的)中文小说,因为他们问的“是汉文的意义,那不属于我的研究范围。
至于汉文是否有意义,我在自己找到确切证据以前,也不敢武断。
”这位“支那学”者还“谦逊说自己还比不上获得本届诺贝尔医学奖金的美国眼科专家,只研究左眼,不诊治右眼的病。
”《管锥编》的书名本身也重提这个“视野”的主题,并转为自嘲。
钱锺书的文学世界主义不只能从文章的主题看出来,也可以从形象语言的使用看出来。
譬如,不少学者已经指出,钱锺书最喜欢用明喻来把概念雕琢成器。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也说:说理明道而一义数喻者,所以防读者之囿于一喻而生执着也。
星繁则月失明,连林则独树不奇,应接多则心眼活;纷至沓来,争妍竞秀,见异思迁,因物以付,庶几过而勿留,运而无所积,流行而不滞,通多方而不守一隅矣。
(9)以上的观察让我们发现钱锺书作品中的一种张力:一方面有形象语言的多面性,另一方面有取现实主义为前提的单一性真理。
钱锺书在讨论诗的时候,进一步指出“诗中之博依繁喻……积渐而高,力久而入(cumulative,convergent)”。
(10)这个观察恰好也能形容他的散文和小说。
对此种游戏精神的极端诠释,是把钱锺书当作后现代主义作家来看待,说他通过指出语言和想法的相对性的效果,创造了一个浮动能指(floatingsignifiers)的领域。
(11)不过,钱锺书至多走到了后现代的边界上,并没有跨过去,因为在玩弄语言的弹性,他其实重新证明了语言的价值。
不管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有多么纤细,钱锺书明明知道:语言有意义,也有力量。
钱锺书固执要保持宏观的批评视野,特别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政治趋势的冷淡态度,证明他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
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序文(看下一节的详细讨论)中,钱锺书说这本书不过表示个人的感受,但《冷屋随笔》(《写在人生边上》中四篇文章最早发表的系列)象征的不仅是钱锺书在昆明的住宿寒冷,(12)进而是“冷眼旁观”的批评理想,作者认为它最好是从“边上”来实现的。
钱锺书在《释文盲》说,人的一种特征是人能够采取一个“超自我”(trans-subjective)的观点:人“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
”的确,他的守己安分和自制力,让他在二战的穷困和政治压力下完成这些创作,说不定也让他过滤掉了时代的杂音,完成《管锥编》。
二、自我边缘化《写在人生边上》的序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但是在其内我们可以发掘对钱式批评——文学实践的真知灼见。
在序文中,钱锺书把人生比喻成“一部大书”,然后概括地讨论这部大书应该怎么去“看”。
他先与自以为是权威的当权派(“书评家”)划清界限,然后为个人性的反映遣兴——比如,书页空白上写的感叹号或者潦草的夹文。
如此,钱锺书断言说,批评家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接近他的批评对象,也说他不必勉强地把个人意见塞进一篇连贯性的宏大叙述。
他主张独立观察,否认一个批评家的批评必须是系统性的或者先后一致的。
序中用蓄意清淡的、甚至言不由衷的口气,而这可能会让我们忽略掉这种批评论对钱锺书的整个文学生涯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篇独立宣言。
阅读能够引发新的心得,特别是“不慌不忙”的“浏览”。
钱锺书的比喻,虽然等于把世界放在了两面书皮之间,其实它暗示人生中的矛盾和不合理现象不能以一个理论贯串起来。
“人生是一大部书”这比喻把对人生与文学的评论当作一个持续的对话,在书的空白上随便划拉几笔就能把文本的范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