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区域经济学重点区域经济学重点一、简述经济区域的内涵与特点答:(一)经济区域的内涵:经济区域是指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二)经济区域的特点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2.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4.经济区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为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两者的规划区。
二、简述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答:(一)经济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腹地: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且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
(三)经济网络: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联系渠道。
三、简述经济中心的含义答:(一)经济中心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中心的意义和作用1.经济中心的意义: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和行政区的重要标志。
2.经济中心的作用: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
(三)经济中心的空间特征1.经济中心具有层次性(1)不同层次的区域有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2)同一个城市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中心地位;(3)特定范围形成不同等级的中心,构成规模等级体系。
2.经济中心具有选择性(1)经济中心必须凝聚相当的经济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凝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2)在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常常重叠,这是一种特有的现象。
3.经济中心不是地理中心或几何中心四、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答:(一)同质区的概念:同质区是指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区域经济学》题型: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1、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2、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1).需求潜力大。
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较大量、长期、稳定的需求。
当然首先是针对国内市场。
市场需求是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
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
(2).技术进步快且适用性强。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部门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受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制约,整个产业技术水平还很低,不能过分追求高技术。
我国技术与经济发展本来就有多层次的特点,技术进步也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并非一定具有最高水平。
所以,我国选择主导产业,必须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协调性,选择具有启动关联作用的“适用技术”。
(3).部门带动性强。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它应具有较大的前、后向联系和影响,通过这种关联产生对一系列部门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并使这些部门派生出对其它部门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
(4).就业效果好。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样可以既缓解就业压力,又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利益优势。
(5).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
虽然我国主导产业应以国内市场作为主体市场,但在开放条件下,还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重视国际贸易的作用。
名词解释(部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
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①规模经济②聚集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区域经济学原理考试重点整理目录第一章导论 (3)✧区域 (3)✧区域经济学 (3)✧区域开发 (3)✧区位 (3)✧区位论 (3)✧区位主体 (3)✧区位因子 (3)✧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区位理论 (4)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6)✧自然资源 (6)✧人力资源 (6)✧人力资本 (6)✧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区域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 (6)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7)✧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7)✧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7)✧均衡增长的相关理论 (7)✧不平衡增长(赫希曼) (8)✧增长极(佩鲁)理论 (8)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9)✧区域经济发展 (9)✧区域主导产业 (9)✧三个连锁反应 (9)✧发展阶段理论 (9)✧产业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10)✧配第克拉克定律 (10)✧库兹涅茨法则 (10)✧制造业内部的三个变化规律 (11)✧区域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标准 (11)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12)✧产业布局指向 (12)✧新产业区 (12)✧产业布局的选择标准与影响因素布局机制 (12)第六章区域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贸易 (13)✧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创新 (13)✧绝对优势理论 (13)✧比较优势理论 (13)✧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13)✧出口剩余理论 (13)✧区域贸易的内涵与特点 (1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14)✧创新与国家创新 (14)✧区域创新 (15)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16)✧城市化的概念、内涵 (16)✧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16)✧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 (16)✧第三产业的接续动力(应该就是上个问题的第三个小部分) (17)✧城市化发展规律 (17)✧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17)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18)✧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观点 (18)✧中心地理论中三种模式的适合条件 (18)✧城镇体系概念 (18)✧城镇体系的特点 (18)✧城镇体系的分布类型 (18)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20)✧辨析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概念、基本内容 (20)✧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0)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 (21)✧区域空间结构 (21)✧核心与外围区的概念与相互关系、测度方法与划定标准 (21)✧核心与外围理论 (21)第一章导论✧区域(1)泛指: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其含义与“地域”、“地区”相近;(2)区域经济学中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2010/12/28区域经济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选择题(15分)判断是非(15分)简答(15分)4小题综合分析(40分)共4大题,要求运用区域经济有关原理,解释经济现象。
☆为理解并记忆,其它主要是理解。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区域:1地球表层的一个部分;人类活动的空间形式;2、一种空间集合体。
按某些性质由人为确定。
经济区域:为便于管理经济活动,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空间范围。
常由一个以上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
2、区域经济学:研究资源(包括要素、市场)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问题。
3、核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格局、调控)重要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的三块基石:1.资源禀赋;2.集中经济;3.运输和通讯成本区域经济学渊源:区位论第二章区位论☆基本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三角形布局指向性中心地区位:人类活动的空间。
区位论: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的理论。
包括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和空间经济活动的组合。
区位三角形:工业生产成本最小的区位,即运费最小地点应是原料产地、燃料产地、销售市场的重力中心布局指向性: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业布局所反映出某种特点的倾向。
中心地:区域的中心点,为区域居民提供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
重要知识点: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要求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现实农业区位现象。
理论前提:“孤立国”假定、匀质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周围农业以中心城市为市场、农业企业化经营、马车运输,运费受农产品重量和市场距离的影响。
利润导向,运费为主要成本因子: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生产成本,T为运费。
市场距离↗,运费↗,利润↘,直至为02.☆工业区位论的三个区位因子: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集聚指向型三种布局指向的企业类型运输指向型产业:主要由运费高低决定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分原料地和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劳动力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最大时,产业区位选择首选劳动力因素集聚指向型产业: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00分)1、经济群落是区域产业的组织形式属于()。
【单选题】(5分)A.宏观B.微观C.中观D.国家正确答案: B2、一般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同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是()。
【单选题】(5分)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相互交织关系D.相互竞争关系正确答案: A3、乘数在数量上等于城市整体部门与城市基础部门之比,在现实中一般用两部门之间的测度指标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B.收入量C.产值量D.利税量正确答案: A4、不属于当前我国大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单选题】(5分)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与小城市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正确答案: D5、城市的基础部门是指为增加城市收入的产品和劳务部门是在向城市()。
【单选题】(5分)A.外“出口”B.内“进口”C.郊区生产正确答案: A6、出于计算上的需要,计算区位商时一般使用的间接计算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指标B.收入量指标C.产值量指标D.利税量指标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区位商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与该区域全部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相处所得的商。
间接使用的是就业量指标,直接使用的是产值量指标。
7、截至,我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少个? 【单选题】(5分)A.30个B.78个C.156个D.174个正确答案: C8、目前世界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
【单选题】(5分)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C.欧盟D.联合国正确答案: C9、当两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密切时,两国的贸易结合度()。
【单选题】(5分)A.小于0B.大于0,小于1C.等于1D.大于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
1. 区域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理论渊源最早可因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最早可追溯到康提隆、斯密、毕什等讨论运费、距离、运输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其后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19世纪80年代,龙哈德提出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区位三角形”。
其后德国地理学家韦伯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的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把区位论由古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经济学家廖什把企业的生产区位与其市场组合起来,并把生产消费放在市场区位中进行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代区位论与之前的相比扩大了研究范围、动态化、进行中长期分析,最终产生了区域经济学。
2. 如何进行区位决策(结合小组作业)选择商圈——考虑因素【市场需求(客流量、销售额、顾客群体)、发展潜力、集聚效应、成本(运输成本、材料费用、租金、劳动力成本)、外部条件(交通条件、竞争者拦截、地理位置)】调研步骤:选定商圈—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实地发放问卷并回收—整理分析调查问卷—撰写实践报告区位概述:历史悠久、四周景区环绕、创意文化商业街、零售业(手工制品)与餐饮业(特色北京小吃)为主、主打北京文化。
3. 判断某地区位选址(参照中心地理论)第一章(非导论)距离中心地远近(是否超过服务范围)4.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工业园区划分原因举例第二章ppt1)经济特区:深圳1979年7月深圳成为第一批试办经济特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享有减免关税等优惠政策,以期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办法、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拉动国内经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特点有:交通方便,靠近港口,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促进海外经济往来;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推行开放政策,并采用减免关税的办法,此外,区内企业享有相当的自主权且特区行政管理机构有权制定因地因时制宜的特区管理条例,使深圳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相较于内陆大多城市比较发达、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先进。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1.三个理论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不可移动、流动受限)(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空间集中经济,源于规模经济、聚集经济)(3)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储存、运输成本、空间成本)2.新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命题?如何理解?三个命题: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1)收益递增。
由于生产规模的夸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经济规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提。
(2)不完全竞争模型。
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创立的不完全竞争模型,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区域经济的分析当中,例如,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角色将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
(3)运输成本。
假设以保罗·萨缪尔森引入的“冰山”理论的形式存在,即假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中都有一部分丢失了,而不是设计一个单独的运输业的存在。
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一外围模型”。
这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及其区域经济政策的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区位理论2、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开发3、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4、区际经济分工与合作5、区域空间网络结构6、经济区划7、区域经济政策4.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1)较高劳动力专门化率,即区位商>2(2)产业规模足够大,区域内增加值比重较大(3)较高产业关联度,能够强力带动区域内部其他产业的发展(4)市场潜力较大,具有实际和潜在巨大需求和高收入弹性(5)比较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1)区域经济发展初期。
一、名词解释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
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
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
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
(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
(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4、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杜能区位理论圈层问题: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二林业圈,三轮作式农业圈,四谷草式农业圈,五三圃式农业圈,六畜牧业圈。
6、雁形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进口阶段即在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要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国内替代阶段即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三是出口阶段即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形态。
7、增长极: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
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8、轴线的特征: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长度,有一定的质量标准。
9、区位商:即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
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则意味着地区间存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
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之比,其含义是如果i地区富人j行业的比重相对大于本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则意味着i 地区j行业具有优势地位。
区位商指标的优点:解决了地区之间贸易数据的问题;体现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
10、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点轴)、网络型模式。
11、中心地理论中最稳定的模型是正六边形市场区12.、区域平衡发展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陷阱”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罗森斯坦—罗坦的“大推进”理论。
广布原料:指到处都存在的原料。
地方原料:指在特定的场所才能得到的原料。
纯原料:指在转化为产品过程中,重量没有损耗,完全转化成产品的原料。
失重原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一部分或大量重量的原料。
原料指数=地方原料重量/ 制成品重量Im = Wm / Wp Im----原料指数Wm----地方原料重量Wp----制成品重量。
区位重量=(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制成品重量=1+原料指数。
Lw = ( Wm + Wp) / Wp =1+Im.。
Lw----区位重量,Wm---地方原料重量,Wp----制成品重量,Im----原料指数。
原料指数比1小,区位重量比2小时,偏在原料重量小于产品重量,区位为指向消费地。
原料指数比1大,区位重量大于2,区位为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为1,区位选择余地大。
三、多选题:1、区域空间构成要素:节点,轴线,域面三个。
2、区域空间组织属性:目的性,协同性,可控性,渐进性,不完全确定性。
3、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环境包含四个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层次,即基础层次网络,文化层次网络,组织层次网络和信息层次网络,4、区域创新环境的的功能:区域创新环境对行为主体的作用,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5、杜能的独立国的圈层种植:第一圈是自由式农业圈,第二圈是林业圈,第三是轮作式圈,第四是谷草式农业圈,第五是三圃式农业圈,第六是畜牧业圈。
6、区域竞争力的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双钻石模型,九要素模型和IMD竞争力模型。
7、总部经济的分类:根据总部控制权纽带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总部划分为战略导向型总部,操作导向性总部和资产导向型总部。
根据总部管辖的区域范围,可以把总部划分为集团总部和地区总部。
根据企业总部承担的功能,可以将总部划分为研发总部,营销总部,行政总部和投资总部。
8、总部经济的概念:第一,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的表现形态。
第二,总部经济是企业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或经营成本最小化的结果。
第三,总部经济在实践中意味着区域之间可以形成以企业功能为基础的区域合作模式。
9、总部经济的特征:知识性,集约性,层次性,延展性,辐射性和共赢性。
10、城乡统筹的依据是:二元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发展对乡村的影响。
11、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
12、区域规划的角度:宏观规划的角度,中观规划的角度和微观规划的角度。
13、区域规划的性质:区域性,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
14、区域规划的任务:明确区域发展方向,提出区域发展的目标,确定区域的空间结构,选择重点发展部门来确定产业功能结构,制定区域规划方案。
15、原料分类:广布原料,地方原料,纯原料和失重原料。
16、区域产业布局指向:能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指向和高科技指向。
17、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
18、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第二是起飞准备阶段,第三是起飞阶段,第四是成熟阶段,第五是高额消费阶段,第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9、区域竞争力特征: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动态性。
20、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集群产生的需求条件,集群产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
21、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关键性企业的衍生,中小企的的衍生,政府引导,城镇化的推动。
22、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市场机制,成本机制,社会动力机制,创新机制。
23、技术扩散形式:邻近扩散,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
四、简答题1、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
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
(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
(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也就是说: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比重相对越小,第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亦然。
3、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代表这个地区发展方向的产业部门(1)性质(也是主导产业的含义和选择标准):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在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较高,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选择地区主导产业考虑的因素: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的阶段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4、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是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的。
企业的规模效益一般分为两类: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效益;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效益。
从产业集聚的方式上讲,地域合理规模可以分为以下类型: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地域,形成地域产业集聚;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