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血肿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定向微创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锥颅引流术对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通过ct定位穿刺血肿置管引流术及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1例,其中手术治疗31例,保守治疗30例。
结果:手术组死亡11例,保守组死亡20例。
结论:早期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法。
说明早期清除血肿达到早期减压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微创;锥颅引流术;脑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03-02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往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及外科清除血肿,成功率低,死亡率高。
现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采用微创锥颅引流术治疗的31例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61例分成2组,a组采用锥颅引流术,b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a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4岁。
b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86岁。
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血肿在30ml以上。
1.2 方法:根据头颅ct显示的出血量及部位,用头颅ct测量器快速计算确定锥颅点,用骨锥钻孔,将带针芯的硅胶管插入血肿中央,抽出部分血肿,注入尿激酶1—2万u,夹闭引流管,2h后开放引流,血肿引流干净即拔管,一般3—5天。
b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1.3 疗效评价:所有病例在1、7、14、21天及出院时均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判(adl-barthe指数)。
adl1良好;adl2轻残;adl3中残;adl4重残;adl5植物生存。
2 结果病死率及生存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见附表1。
附表1:2组病死率及adl比较例(%)a组生存者adl1-315例,b组生存者adl1-3为6例,两组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44,p<0.05).a组死亡11例,病死率32.58%,b组死亡20例,病死率66.67%,两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x2=5.93,p<0.05)。
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临床分析主任医师解丛民【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6年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均行头颅CT片定位,采用一次性微创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血肿靶点穿刺,经抽吸、粉碎、冲洗、液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
结果存活52例,死亡12例,死亡率(18.75%,12/64)。
存活病例随访3~6个月后恢复情况:Ⅰ级:26例;Ⅱ级:16例;Ⅲ级:8例;Ⅳ级:2例;无植物生存。
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措施。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目前治疗手段多,疗效不尽相同。
我们总结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间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龄34~78岁,平均54岁。
意识与瘫痪状态:GCS评分≥13分11例,9~12分36例,6~8分15例,3~5分2例;无瘫痪10例,不完全性偏瘫36例,完全性偏瘫18例;单侧巴彬斯基征阳性26例,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6例。
出血部位;CT检查提示血肿位于基底节区44例;脑叶出血12例;丘脑出血8例;合并破入脑室者21例。
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25~40ml者18例;41~60ml者34例;>60ml者12例;脑室出血未作测量。
中线结构移位:0~4mm者18例;5~9 mm者30例;≥10mm者16例。
其它表现:头痛呕吐31例,单侧瞳孔散大12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失语38例。
患者入院前均有高血压病史,病程3~34年,多数患者对高血压未行规范治疗(未定期监测血压、漏服药物、间断治疗),入院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
2.手术时机发病后6h内手术18例,6~24h手术32例,24~72h手术11例。
72h以后3例。
3.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CT片指导下,简易定位,应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以血肿最大层面的中心点为靶点,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选择穿刺点,避开大血管及功能区,用枪式电钻严格对准靶点,钻孔同时冲洗生理盐水降温,钻透颅骨后拔出针芯,插入塑料针芯,压住针柄刺入血肿预设深度,连接侧管,拔出塑料针芯,加密封盖,先用5ml注射器轻轻抽吸,直至有阻力,用震荡手法使靶点位置形成空洞,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再用等量生理盐水冲刷击碎血肿,清除血肿(量约50%左右)后,封密帽盖。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
方法:对64例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通过YL-1型血肿粉碎针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后4周按统一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术后CT显示清除血肿量(46.78±14.35)ml,血肿清除率>90% 24例,80%~90% 26例,70%~80% 14例,术后2周血肿基本消失,术后4周治疗总有效率84.38%,病死率3.13%。
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简便、有效。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疗效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典型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三高疾病”。
其起病急、病情重、病程复杂,预后差,病死率为32%-55%,而且一半以上死于发病后48小时以内,存活的患者中常留下严重后遗症[1]。
传统的治疗观念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但疗效常不满意,近年来,脑出血已趋向于外科手术治疗,2002年以来,我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40-78岁,平均(61.8±14.24)岁。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2],所有病人出血量大于30ml,其中出血量大于50ml为48例,出血部位:多以基底节出血为主,为48例,占总量的75%,余为颞叶浅部或深部出血,占总量的25%,入院时意识状态:嗜睡18例,浅昏迷37例,中昏迷9例,其中中昏迷合并一侧瞳孔散大6例。
入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其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8.26±4.07。
1.2 微创穿刺手术指征:①经CT确诊的高血压脑内血肿;②意识障碍:意识模糊-中昏迷之间;③出血时间小于72小时;④CT示局部脑水肿不严重,中线偏移不大。
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61例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钻颅定向仪锥颅碎吸术治疗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共用此方法治疗了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给予综合阐述。
结果:在提高定位精确度前提下,运用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死致残率明显降低。
结论: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明显,是基层医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分析脑出血是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疾病,治疗效果与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大小,以及脑组织受压程度有关。
由于脑出血病员因年龄、身体状况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病人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止血,清除血肿压迫。
而锥颅手术简单易操作,并发症低,能够有效的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应用锥颅定向仪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6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引起的颅内出血(出血量≥30ml)或伴有明显的精神症状,肢体功能障碍者126例,不受年龄和脏器功能衰竭的限制(患者严重心肺等疾病,且这些疾病本身已足以危及生命。
颅内血肿清除已无意义者不入选),随机分为定向锥颅组和非锥颅组。
锥颅组61例,男29例,女32例,年龄32~83岁,平均(60.9±11.7)岁;非锥颅组65例,男24例,女41例,年龄34~84岁,平均(59.6±13.0)岁,两组的性别、年龄、颅内损伤程度、出血部位、平均血压、家族史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定向锥颅组:患者颅内出血4h后进行颅内定向锥颅抽吸术。
使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生产的钻颅定向仪进行穿刺点及靶点定位。
操作步骤:①贴定位标:患者剃头,将定位标短臂平听眦线(om线)贴于头皮,然后以定位标短臂为基线行CT扫描,如第一层显示同侧两个光点证明扫描正确。
锥颅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析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锥颅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从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择取60例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30例,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与观察组(30例,实施锥颅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
结果:经统计,观察组患者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锥颅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合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血压水平及脑部功能恢复正常,具有十分显著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锥颅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应用效果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性高血压并发症,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只有及时开展手术治疗消除脑组织血肿,减轻血肿对周边脑组织的损害,才能维护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提高患者生存率。
因此,为明确机锥颅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择取我院收治的60例该病症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择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并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43-78岁,平均(61.45±3.29)岁;实验组男女比例为15:15,年龄42-79岁,平均(62.08±3.14)岁。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及心电监护。
对于脑基底节区出血者,行马蹄切口,扩大切入点,翻开肌骨瓣,切掉硬脑膜,分离侧裂显露导叶。
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目的观察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所用不同术式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指标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各手术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可有效改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提高血肿清除效果,加快患者意识恢复,提高神经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少。
标签: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急性;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属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起病迅速,病情凶险且进展快,同时该疾病对患者有较高致残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80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取得良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所用不同术式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21∶19,年龄45~78岁,平均(55.41±5.62)岁,出血部位:幕上脑出血33例,其中额叶2例,顶叶3例,颞叶5例,基底节区15例,丘脑8例;幕下脑出血7例,其中小脑5例,脑干2例。
本组破入脑室共有17例;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18∶22,年龄45~72岁,平均(50.12±4.31)岁,出血部位:幕上脑出血32例,其中额叶2例,顶叶2例,颞叶6例,基底节区15例,丘脑7例,幕下脑出血8例,其中小脑6例,脑干2例。
本组破入脑室共有15例。
所有患者幕上脑出血量均>40ml,幕下脑出血量均>20ml,平均(60.21±19.35)ml。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摘要】目的:对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此次研究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治疗的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n=31例)和比对组(n=33例),比对组患者实施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来开展治疗。
对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ADL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住院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对。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ADL评分与比对组相比优势显著,且实验组治疗费用低于比对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8%,相较于比对组30.30%较低,实验组优势显著,P<0.05。
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较好,手术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开展应用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颅内血肿碎吸术;疗效高血压脑出血高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在发生脑出血后病情进展较快,且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需要对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疗效均有差异。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在该疾病的治疗当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1]。
对此,本院将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分别实施不同的手术,并对手术效果进行研究,现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病例选择时间:2017年4月~2018年12月,将此期间收治的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实验组和比对组。
实验组(n=31例)的患者年龄在50~78岁,年龄均数为(63.57±2.22)岁;男性为16例,15例为女性。
比对组(n=33例)的患者年龄区间为51~76岁,年龄均数(63.01±2.03)岁;本组男性17例,女性16例。
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行锥颅抽吸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锥颅抽吸引流治疗;对照组有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常规的内科保守治疗。
结果观察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行锥颅抽吸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大大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锥颅【中图分类号】R7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172-02高血压脑出血常常病发在基底节区域附近[1]。
目前,穿刺疗法已经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2]。
选用锥颅抽吸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尽快降低颅内压以及清除血肿,让神经功能缺损有恢复的可能[3]。
采用锥颅抽吸引流可以大大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4年2月—2010年7月的60例患者,均有多年高血压史,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体征和临床症状大致相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有40例患者,行锥颅抽吸引流治疗;对照组有20例患者,行常规的内科保守治疗。
1.2.治疗方法以CT影像提供的信息确定血肿前极、中心、后极的位置,针对不同的出血采用不同数量的靶点,对于80ml以上的血肿将引流管头端分置于血肿前段、后部及中央,40-80ml的血肿将引流管分别置于血肿的前段及后部,40ml以下的血肿将引流管置于血肿的中心。
手术采用局麻下锥颅,脑穿刺针穿刺抽吸血肿后,置入内径2mm-2.5mm硅胶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0000-20000U,夹闭引流管2-4小时后开放并抽吸或自动引出液化的血肿。
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疗效分析陈先平【摘要】目的探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疗效及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2(023)007【总页数】2页(P889,917)【关键词】锥颅血肿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作者】陈先平【作者单位】安康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安康7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2高血压脑出血为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为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中老年人常见致死性疾病之一。
多由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引起[1]。
临床以突发性头痛、眩晕、肢体偏瘫、失语、呕吐、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
出血量较少患者主张以保守治疗为主,出血量大的患者需行手术清除血肿[2]。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锥颅血肿引流术,两组术式均有各自适应证,疗效不一。
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36例,女28 例,年龄 45~75(平均54.5±13.5)岁;所有患者均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参考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ml)=(最大出血层面)长轴×短轴×层数×π/6,出血量为 30~62(平均45.5±12.6)ml。
经额锥颅穿刺基底节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梁伟;张学军;王东挺;蔡文黎【摘要】目的:探讨经额锥颅穿刺基底节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外科的6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应用经额锥颅穿刺血肿抽吸外引流术,对照组应用经颞部穿刺血肿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术后30 d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及病死率。
结果术后30 d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经颞部穿刺血肿引流术相比,经额锥颅穿刺基底节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可降低患者致残率、并发症,简单可行,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期刊名称】《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经额锥颅穿刺血肿抽吸外引流术;经颞部穿刺血肿引流术;疗效【作者】梁伟;张学军;王东挺;蔡文黎【作者单位】中信惠州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惠州516006;中信惠州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惠州 516006;中信惠州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惠州 516006;中信惠州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惠州 516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之一,约占全部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55%,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45岁以下中青年发病率逐渐升高。
目前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外科干预中有全麻下额颞瓣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及传统的局麻下经颞部穿刺血肿引流等术式[1]。
本研究提出经额部锥颅穿刺血肿在发病后8h后进行,出血定量(25~40mL)的基础上研究,探讨HICH基底节出血治疗经额穿刺的是否较传统经颞部穿刺更有降低患者致残率、并发症,更有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5例杨瑞林;李博【摘要】目的:分析在CT定位,软通道置入引流的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
治疗组采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比效分析两组病例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
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微创穿刺清除术可使患者治愈率增高,后遗症减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45)010【总页数】2页(P1371-1372)【关键词】高血压/并发症;脑出血;穿刺术【作者】杨瑞林;李博【作者单位】西安长安医院西安710016;西安长安医院西安7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2本研究对通过在CT定位,软通道置入引流的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0年8月至2015年5月收入的130例年龄40~80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65例作为治疗组,男33例,女32例,平均年龄52岁;其余65例作为对照组,男34例,女31例,平均年龄53岁。
两组患者都符合国家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且在临床症状,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治疗组除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同时采用微创穿刺清除术进行治疗。
根据CT 的扫描结果,找到最大血肿层的中心作为治疗靶点,注意中心点要与脑膜血管侧裂区、大脑功能区有足够的距离。
将治疗靶点作为穿刺点,备用消毒锥颅包,选择微创颅脑引流套装备用。
进行局部麻醉后,锥颅并刺破硬脑膜后,用带芯引流软管缓缓穿入颅骨达到血肿中心处,拔出针芯,用注射器抽取血肿,抽血量为总血量的1/3~1/2,继而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冲洗以后用三通阀连接无菌引流袋自然引流。
术后根据复查颅脑CT结果,经三通阀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20 000 U 尿激酶的混合液,关闭引流管,4 h之后再开放引流。
锥颅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刘家泉;张俊波
【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1997(005)004
【摘要】锥颅碎吸术是在脑立体定向术的基础上简化并有所创新发展的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新技术。
因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耗资少,目前在全国普及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我科自1996年6月~1997年4月应用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5例。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刘家泉;张俊波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医院;河北省大城县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2
【相关文献】
1.CT定位锥颅血肿碎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4例临床分析 [J], 李清泉
2.定向锥颅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J], 张建鹏
3.锥颅血肿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临床分析 [J], 蔡昭皓
4.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J], 张冯佐;
5.简易定向锥颅脑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介绍一种简易脑内血肿碎吸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J], 陈牺光;赵贵德;何茂升;魏方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锥颅血肿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分析
蔡昭皓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611830
摘要:目的探讨锥颅穿刺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采用锥颅穿刺术对64例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43例效果良好,无效17例,死亡4例。
结论锥颅穿刺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有效。
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49例,女15例,年龄41~85岁,平均57岁,均急性起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 证实,出血部位:基底节48例,脑叶16例,破入脑室10例,出血量20~30 ml 5例,30~50 ml 38例,50~80 ml 18例,80 ml以上3例,血肿量应用多田氏公式计算,破入脑室者不包括脑室出血量,合并冠心病14例,糖尿病8例,术前昏迷26例,嗜睡6例。
1.2 治疗方法根据CT片OM线、层距、标尺及颅骨表面骨性标志,确定穿刺部位及深度。
在距离血肿中心最近的颅骨外锥颅,进入颅板后,用锐利针芯刺破硬脑膜,将钻芯退出。
在导引钢丝的导引下,将内径3mm带侧孔的硅胶引流管穿刺进入血肿中心或附近。
将引流管固定在颅骨上,用注射器接引流管抽吸血肿。
首次抽去出血量的30%~50%。
若有血凝块,再于血肿腔内注入含尿激酶3~5万U(若为脑室引流,则尿激酶量为1~2万U)的生理盐水2ml液化血肿,保留4h后放开引流,并再次注入尿激酶,以后根据病情,4~6h间断引流冲洗。
若残余量较大或血肿抽出困难,可用针型血肿粉碎器粉碎血肿,再注入液化剂液化引流。
24h后复查CT,若残余血多,则经原钻孔调整引流管,进入残存血肿中心,再次引流。
破入脑室者,若单纯破入一侧脑室者只穿刺血肿;若破入双侧脑室且第三、第四脑室成铸型者同时进行对侧脑室穿刺引流。
待引流管出血停止达12h,复查CT血肿基本清除,则可拔出引流管。
2 治疗结果
经血肿穿刺粉碎引流治疗,有效率为67.18%(43/64),无效为26.56%(17/64),病死率为6.25%(4/64)。
死亡病例中2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脑疝(术前即有脑疝形成)。
3 讨论
3.1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起病急,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
内科保守治疗仅预防再出血及脱水降颅压,不能及时解除血肿扩大、血肿占位效应、血凝块的毒性作
用及其导致的脑水肿、局部脑血流量减少等变化,造成神经功能损害而致严重后遗症或因继发脑干损害导致中枢衰竭而死亡。
传统开颅手术虽能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功能,但手术需全身麻醉,老年患者难以耐受手术,且血肿清除过程中又增加脑损害。
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强调现代外科手术微创概念[2]。
穿刺抽血的优越性:(1)速度快。
锥颅穿刺抽血,可在CT扫描后在病房内床边立即进行,10~20min即可完成穿刺、抽血及第一次血肿粉碎液化过程;(2)患者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可避免全麻及复杂手术操作;(3)操作简单,可在基层推广普及;(4)同时费用低廉,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符合中国国情;(5)安全性大。
分站医院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尚未出现一例因穿刺而致脑内重要血管或功能区损伤者;(6)它适应证很广,尤其适合于年龄大或重要功能部位或位置较深或有一定基础疾病、不能耐受大手术的患者。
3.2 手术指征
①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治疗,出血部位深,难度大的要慎重。
②出血量:基底节区出血≥30 mL,丘脑、小脑出血在10 mL以上患者要考虑手术治疗。
③神志情况:发病后意识障碍逐渐加重,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④年龄:不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但发病后血压过高,眼底出血,病前有严重心、肺、肾等疾患[3]及血液病、出凝血时间过长者不宜手术。
禁忌症:①出血量<10 mL或者神经功能损害轻微的病人应内科治疗;②格拉斯哥昏迷分度(GCS)评分≤4分的病人也应内科治疗。
3.3 手术时间的选择
脑出血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与脑组织受压的时间和程度相关。
颅内血肿形成后挤压周围正常脑组织,使脑组织缺血、缺氧,且挤压时间越长,脑组织功能恢复越差。
受压时间达一定程度时其功能成损害为不可逆,任何治疗均不再有效。
有文献报道,脑出血发病6 h内有可能出血未停止,此时手术有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24 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坏死,且随着时间延长而加重,所以提倡6~24 h内手术。
本组在6~24 h内手术的患者疗效较好、病死率低、恢复快。
超过24 h手术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比6~24 h手术者差。
但是对于大量脑出血患者,则需紧急手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3.4 穿刺术成功的要点
(1)早期手术,应争取在发病后4h内抽血。
血肿抽除越早,后遗症越轻;但对一些张力性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者,可适当延长抽血时间。
本组1例张力性血肿并浅昏迷的患者发病2周后抽血,神志转清。
(2)良好的血压控制。
密切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50~160mmHg;(3)穿刺部位、深度要准确。
要避开重要功能区及血管;(4)穿刺针进入脑组织时要置入圆钝头针芯,以防损伤血管及脑组织;(5)对穿刺术后出血者,可用冰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彻底止血;(6)及时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指导治疗;(7)使用溶栓药液化血肿,便于抽吸。
尿激酶是溶解血栓的最佳药物,无抗原性及毒性,小剂量应用即能分解血凝块;(8)严格无菌操作;(9)积极有效的基础治疗,如及时地吸除呕吐物、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使用脱水剂、激素保
护受损仍有恢复可能的脑组织。
(10)预防并发症:常见有呼吸道感染、褥疮、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参考文献】
[1] 张淑琴.神经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5-138.
[2] 彭斌,陈云清,黄楚.超早期与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3):256-257.
[3] 俞世勋.实用脑血管疾病[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9-211.
[4]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