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 格式:doc
- 大小:189.50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作文专题写作讯维:微写作微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
儿子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
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要求:①写一个议论片段,观点鲜明;②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③字数不得少于200 字。
微指导分析故事可知,姑婆根本没有考虑大号的鞋是否适合自己脚的尺寸,没有考虑穿着是否舒适方便,而是专挑大的买。
社会生活中,许多人在不断追求巨大,目标的制定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一味地追求“大”,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这其实只是被内在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同样的钱买了大号的鞋子,觉得自己占便宜了,却忘了自己的脚的尺寸一样。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舒适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总要适可而止,恰如其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好高鹫远。
微作文张爱玲曾说:“人生就好比在海滩上捡贝壳,不捡最大的,也不捡最漂亮的,只捡最适合自己的。
”的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适合自己不仅要以兴趣为出发点,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撑杆女皇”伊辛巴耶娃最初对体操很感兴趣,但是她的身高却是该项目的致命要害。
于是她根据自身身高的特点转行撑杆跳,并不断努力,终在体坛大放光彩。
有人说,比尔•盖茨的财富足以买下整个纽约,去搞一搞房地产,也许会再发一笔,再次成为世界首富。
但是比尔•盖茨始终未接触房地产,而是专心于自己的软件上,也正是这样一种淡然的心态,才使微软始终占领全球市场,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专注于自己需要的,只寻找适合自己的,便是生活中的智者。
微点评本文段观点鲜明,提纲挈领。
开头由张爱玲的话引出中心论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旗帜鲜明,提纲挈领。
个性化阅读在高考备考中的指导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不能以老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个性化的审美体悟,占有材料的创新意识和再创作能力,都会对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观这几年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非常明确地强调对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考查。
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大阅读中的第4小题,设题的角度新,概括性强,发散性和深刻性突出,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亮点。
那么,如何在高考复习备考中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呢?(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在“大语文”背景下进行素质教育,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广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基础,拥有较成熟的独特的个人见解和自我意识,这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优势。
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成高考应试能力。
新课标全国卷“选考题”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人物传记为主,传主往往是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著名学者等,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体现时代特色,突出科研成果,彰显可贵品质。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接触传主,以传主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启迪学生的心灵,达到学生与传主的心灵互动。
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阅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
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程度、审美能力的不同,常常制约着学生与传主之间的沟通。
积极主动地与传主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
其次,要营造阅读氛围。
群体如果经常保持着浓厚的阅读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促使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于阅读条件不充分,倡导学生每人拥有两本以上的书籍或报纸杂志,班内就有一百多本书,资源共享,刺激学生的“阅读敏感区”,好奇心理和利益诱导心理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阅读兴趣就养成了。
学生能在材料中挖掘新意,以小见大,触类旁通,定会受益匪浅。
专题01近三年读后续写考情分析+评分标准+写作指导目录1.读后续写考情分析2.读后续写评分标准3.读后续写评分标准解读4.写作指导思维导图5.易错点6.真题解读【考情分析】读后续写"是高考英语中新增加的一种写作题型,从2016年开始应用于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高考中、并且将随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所提供短文词数在350左右,划线词语涉及到名词(词组)、动词(词组)、介词(词组)和形容词等,其中,以名词(词组)为主,在续写中至少要使用5个关键词语。
读后续写多以记叙文故事类文章或者夹叙夹议类文章为主,所考察的主题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或者人与自我。
要求考生在理解一篇不完整文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想象创新思维,大胆预测文章缺失部分的内容走势,进行充满个性色彩的设计,故事情节有曲折、有起伏,逻辑性比较强。
在使用关键词语时根据时态和语态的需要,可以改变动词的形式,可以改变名词的单复数,但不要改变关键词语在原文中的含义和词性。
读后续写的文章特色:1.创造性:即发挥想象力,该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需用自己的语言对故事情节进行内容创造;2.逻辑性:即根据已提供的关键信息,按照可能的合理的方向续写,使文章逻辑结构完整;3.丰富性:即语言能力的充分体现,词汇句法的准确与复杂程度,细节描写的生动性等都将让故事更加立体饱满。
【评分标准】1. 本题总分为25分,按七个档次进行评分。
2. 评分时,主要从内容、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三个方面考查,具体为:(1)续写内容的质量、续写的完整性以及与原文情境的融洽度。
(2)所使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准确性、恰当性和多样性。
(3)上下文的衔接和全文的连贯性。
3. 评分时,应先根据作答的整体情况确定其所属的档次,然后以该档次的要求来综合衡量,确定或调整档次,最后给分。
4. 评分时还应注意:(1)词数少于120的,酌情扣分;(2)单词拼写和标点符号是写作规范的重要方面,评分时应视其对交际的影响程度予以考虑,英、美拼写及词汇用法均可接受;(3)书写较差以致影响交际的,酌情扣分。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三大举措。
其中老字号指的是传统老牌产业,原字号主要包括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业,而新字号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和未来产业。
在新时代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统筹兼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通过三个“字号”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0余年来,国产数据库发展始终坚持自主原创的技术路线,经历了起步、追赶和并跑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通过创办数据库研究所,专门研究如何把关于数据库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国家急需的数据库产品;追赶阶段,国产数据库和国内企业通力合作,不断迭代优化自己的产品;并跑阶段,数据库面向未来,结合新技术进行数据库创新,取得一系列的技术突破。
以上材料中,国家数据库的发展经历了积累转化、迭代优化、创新突破三个阶段,这个过程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今年三月,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上海举办。
在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写作者提出新挑战这个话题时,余华认为,ChatGPT只能写出看似完美但本质还是平庸的小说,而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世间一切大抵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好的故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四篇【原题呈现】【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1.关键词句:好的故事。
什么是“好的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讲故事。
字典中“故事”意义是死呆的,生活中的故事是灵动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自古以来的故事,只要富有教育意义,皆可以纳入此次写作。
作文中到底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这个就由考生自主选取。
但是考生要有这个意识,以讲中国好故事为主,或者讲中国好故事为佳选择。
2.关键词句:四个“可以……”。
四个“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好故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命题人在拟题时材料够简,但解读连用四个“可以”,可谓用情颇深,给考生以足够的提示。
注意是“可以”,不是一定,故事虽好,若听故事的人听不进、参不透,再好的故事也是枉然。
3.关键词句:故事是有力量的。
这是材料总结语,直指作文的中心立意。
作文的任务就是写出故事的力量。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好故事的力量所在。
好故事的力量有哪些内涵?①题目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
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人民日报》)。
讲故事,怎么就和“表达和沟通”联接起来呢?这里面有深意。
为什么要讲故事?是有故事要讲。
为什么要讲?是因为我们有好的故事,这些精彩故事不为人所知。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个性与规则”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尊重、张扬个性,有利于发展、创新,牢记、遵守规则,有利于自律、前行。
如果只强调张扬个性,规则便不复存在;如果只机械遵守规则,个性则可能被淹没。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于800 字。
【审题指导】材料句分析:材料有两句话:①尊重、张扬个性,有利于发展、创新,牢记、遵守规则,有利于自律、前行。
②如果只强调张扬个性,规则便不复存在;如果只机械遵守规则,个性则可能被淹没。
第①句话说“张扬个性”与“注重规矩”各有优点;第②句说“张扬个性”与“注重规矩”要适可而止。
引导语:“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写出对材料的“感悟和思考”,感悟和思考要结合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来谈,体现当下青年积极有为、健康发展的积极需要,那么,有些规则必须遵守,有些个性必须张扬。
在个性和规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理想和实际之间适度结合。
还应认识到,个性与规则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
没有无规则的个性张扬,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
个性如水,适度张扬,可以卷起千堆雪,而水失去了规则的岸,就会泛滥成灾。
论据可以古今中外兼顾,尤其是时代创新的鲜活事例。
【参考立意】关键词:张扬个性、遵守规则辩证综合立意,既要兼顾个性,又要遵守规则1.左岸个性,右岸规则2.张扬个性应有度3.遵守规则而不拘泥4.个性引领,规则尊重5.个性与规则齐飞6.在个性与规则中起舞7.张扬个性须理性8.遵守规则不盲从9.个性是水,规则是岸【优秀范文】1从心所欲,不逾矩李清照曾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晓之以情,阐个性之大义,华夏兼有服章之美;礼仪之大,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乃规则之约束。
孔子笑曰:从心所欲,不逾矩。
【高考领航】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选考11-6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课后对点快训【高考领航】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选考11—6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课后对点快训一、(XX年天津卷)(原文详见第一节例2)1.你读完本文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主旨情感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F。
解答此题要把握小说所要赞扬的乡村古朴风貌和淳朴亲情这一主旨,谈谈自己由此而产生的感悟即可。
答案不强求一致,只要能围绕全文主旨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答案:略二、(XX年河北衡水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片白云谢志强他欣喜地听着羊圈里传来的羊叫声,他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火,放上铜壶。
水隐约地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去,轻烟暖和着屋子。
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
渐渐近了,门框里出现女儿一张惊惶的脸。
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他注视着地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女儿说:昨晚它还活蹦乱跳呢,可阿爸,它今天硬得像块白石头。
他脑子里还留着昨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声。
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羔……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
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1秀出真我——“飞扬个性”之阅读阅读前言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是种子就要破土而出,它们的整个生命都在张扬着个性。
个性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有了它就有了尊严,就有了生命的价值。
坚毅执著是小溪的个性,含蓄柔韧是小雨的个性。
个性是一种魅力,看昙花一现的一霎那呈现了绚烂,看飞蛾在扑灯的瞬间演绎了经典。
万物各有风采,世间气象万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他们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古人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等,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充分展现其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同时,由于作者的描写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和特征,其所展现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的凭借体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
2009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里的“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既是对文学作品个性的解读,又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这是对考生个性的尊重,也是对作品个性的尊重。
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湖南高考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这些新课程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
主要表现在:1.探究一些关键词语的蕴涵,一些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2.探究一些作者借助描述表达情感的意象;3.探究作者将不同的事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的理解;4.放得最宽的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指导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湖南版)一、秀出真我——“飞扬个性”之阅读阅读前言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是种子就要破土而出,它们的整个生命都在张扬着个性。
个性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有了它就有了尊严,就有了生命的价值。
坚毅执著是小溪的个性,含蓄柔韧是小雨的个性。
个性是一种魅力,看昙花一现的一霎那呈现了绚烂,看飞蛾在扑灯的瞬间演绎了经典。
万物各有风采,世间气象万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他们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古人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等,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充分展现其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同时,由于作者的描写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和特征,其所展现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的凭借体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
2009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里的“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既是对文学作品个性的解读,又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这是对考生个性的尊重,也是对作品个性的尊重。
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湖南高考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这些新课程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
主要表现在:1.探究一些关键词语的蕴涵,一些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2.探究一些作者借助描述表达情感的意象;3.探究作者将不同的事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的理解;4.放得最宽的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湖南版)一、秀出真我——“飞扬个性”之阅读阅读前言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是种子就要破土而出,它们的整个生命都在张扬着个性。
个性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有了它就有了尊严,就有了生命的价值。
坚毅执著是小溪的个性,含蓄柔韧是小雨的个性。
个性是一种魅力,看昙花一现的一霎那呈现了绚烂,看飞蛾在扑灯的瞬间演绎了经典。
万物各有风采,世间气象万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他们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古人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等,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充分展现其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同时,由于作者的描写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和特征,其所展现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的凭借体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
2009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里的“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既是对文学作品个性的解读,又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这是对考生个性的尊重,也是对作品个性的尊重。
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湖南高考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这些新课程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
主要表现在:1.探究一些关键词语的蕴涵,一些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2.探究一些作者借助描述表达情感的意象;3.探究作者将不同的事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的理解;4.放得最宽的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1秀出真我——“飞扬个性”之阅读阅读前言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是种子就要破土而出,它们的整个生命都在张扬着个性。
个性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有了它就有了尊严,就有了生命的价值。
坚毅执著是小溪的个性,含蓄柔韧是小雨的个性。
个性是一种魅力,看昙花一现的一霎那呈现了绚烂,看飞蛾在扑灯的瞬间演绎了经典。
万物各有风采,世间气象万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他们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古人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等,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充分展现其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同时,由于作者的描写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和特征,其所展现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的凭借体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
2009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里的“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既是对文学作品个性的解读,又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这是对考生个性的尊重,也是对作品个性的尊重。
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湖南高考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这些新课程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
主要表现在:1.探究一些关键词语的蕴涵,一些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2.探究一些作者借助描述表达情感的意象;3.探究作者将不同的事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的理解;4.放得最宽的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2经纬分明,收放有度——“天地经纬”之写作写作前言“经纬分明,收放有度”主要针对文章结构而言,与此相照应的考点要求是“结构完整”、“构思新巧”。
考场作文与其他文章一样必须做到思路清晰,必须是在设题要求范围内的一条线或一个圆,不能芜杂,不可枝蔓。
而一篇成形的考场作文,思路的唯一外现方式就是文章的结构。
所以考场作文认真架构文章是非常必要的。
常言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
”考场高分作文,主要是文思有新意而成为“佳作”。
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精巧有新意的文思也要依赖文章的结构外现出来,内容很重要,但没有合适的形式,内容就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
现在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给了考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文思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篇章结构也伴随着文思成为了丰富多彩的演绎。
在作文中,对于结构的铺排主要得益于重视文章思路明晰、结构整饬的思想意识。
结构可以说是文章的骨架,没有骨架,血肉无所附着,文不成章。
考生作文时应谨记下面四条要求:第一,结构必须完整,开头、主体、过渡、照应、结尾缺一不可。
第二,不应只是三段形式的结构,记叙文讲求情节的波澜,散文力求“形”、“象”丰富,议论文讲求严谨的逻辑关系——或层进,或并列,或对比,或总分,“老三段”的作文水平绝对不是高中生的水平。
第三,结构必须匀称,不能头重脚轻缺乏稳定性,不能小头小脚大腹便便,不能大头大脚主体干瘪。
第四,结构必须符合文体特征,应注意各种文体中各种表达方式的主次关系。
例如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可以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我们也称为“镜头剪接法”。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串联文章全部内容的思想红线。
因此,所选的镜头片段,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抑或是景物描写片段,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段,都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
因此,运用镜头剪接法构思文章,能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
在选择“镜头”时,思维纵横驰骋,机动灵活。
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1秀出真我——“飞扬个性”之阅读阅读前言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是种子就要破土而出,它们的整个生命都在张扬着个性。
个性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有了它就有了尊严,就有了生命的价值。
坚毅执著是小溪的个性,含蓄柔韧是小雨的个性。
个性是一种魅力,看昙花一现的一霎那呈现了绚烂,看飞蛾在扑灯的瞬间演绎了经典。
万物各有风采,世间气象万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他们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古人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等,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充分展现其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同时,由于作者的描写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和特征,其所展现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的凭借体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
2009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里的“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既是对文学作品个性的解读,又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这是对考生个性的尊重,也是对作品个性的尊重。
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湖南高考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这些新课程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
主要表现在:1.探究一些关键词语的蕴涵,一些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2.探究一些作者借助描述表达情感的意象;3.探究作者将不同的事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的理解;4.放得最宽的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名题共赏贝多芬:一个巨人◆何为2005年高考湖南卷(正文略)18.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
(4分)19.“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
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4分)20.“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
(4分)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5分)(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2)“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3)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阅读突破策略下面我们结合上面的高考试题,介绍一些解答个性鲜明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基本方法和阅读注意事项。
1.由点切入,把握全文表达,放大个性内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个性首先蕴涵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中。
一些个性探究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
如果我们忽视它,答案就难以到位。
应对的措施是“由点切入,放大内涵”,即从关键词的“点”,联系作者全文的表达,分层级解答,揭示其丰富的个性意蕴。
如第20题:“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
【答案】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心里的音乐;大自然;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事实上,有很多考生的答案就只有“心里的音乐”,答案很不全面;是什么原因造成失分的呢?主要的一点就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答题要求: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如果从关键词的“点”入手,联系作者全文的表达,分层级解答,就能揭示其丰富的个性意蕴,全面而又准确地回答题目。
请看文中的描写:“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
”“‘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
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如果结合全文的这些个性鲜明的描写,完全能揭示其丰富的个性意蕴,全面而又准确地回答题目。
2.顺藤摸瓜,透视文学意象,探究个性心理。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
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描绘人物个性,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或者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借助一些意象表现鲜明的个性心理。
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个性心理。
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钥匙的“藤”。
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涵的个性心理的“瓜”。
如第18题: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
【答案】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事实上,有很多考生只答出了“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的意思而遗漏了“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没有顺藤摸瓜,透视文学意象,探究个性心理。
结合文中的描写: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
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
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许多考生只是单纯地从“老狮”的比喻义入手答题,没有顺藤摸瓜,透视文学意象,探究个性心理;也就是忽视了对“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这一描写的作用的分析,得不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的内容。
3.注重比较,通过对比,揭示个性实质。
作者常常将事物在一定不同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起让我们阅读,这就是需要我们进行对比比较来理解。
所以,对比比较是解答个性探究题的一个良方。
通过比较,我们便容易发现作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思想。
如第19题:“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
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看作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并准备把他(生平、消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
阅读时,我们完全可以将贝多芬变化前后的描写加以对比比较,从而轻易地找出答案,请看不同的描写文字:“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
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
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
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
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阅读突破集训一行吟阁遐想◆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
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
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
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
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
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
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
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
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
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
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
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
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
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
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