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主题226酸碱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格式:ppt
- 大小:14.62 MB
- 文档页数:43
初中化学教案: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 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性质、变化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物质的分类,其中一个重要的分类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
2. 电解质2.1 定义•电解质是指能够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物质。
•具有离子形成能力,也就是当物质溶于水时会产生带正或带负电荷的离子。
2.2 分类2.2.1 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当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时,其离子会被水分子包围并形成水合离子。
2.2.2 部分分子化合物•部分分子化合物即一部分分子跟随给出离子而导致整个溶液具备导电性。
•这些分子通常是含有高电离能力的功能基团,如酸类或碱类。
2.3 示意图•可通过示意图解释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理: electrolyte_image3. 非电解质3.1 定义•非电解质是指溶于水后不能产生离子的物质。
•在溶液中不导电或导电性较弱。
3.2 分类3.2.1 非金属分子化合物•非金属分子化合物主要由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结合而成。
•当非金属分子化合物溶于水时,其分子保持完整并不会形成离子。
3.2.2 较低的极性化合物•较低极性的化合物通常由两个相似或相同的非金属原子结合而成。
•这些化合物在水中不能很好地解离为离子,因此具有较低的溶解度和导电性。
3.3 示意图•可通过示意图解释非电解质不具备导电性: non-electrolyte_image 4.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4.1 导电性•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而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导电或导电性很弱。
4.2 溶解度•由于电解质产生离子,在水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非电解质则不会产生离子,其溶解度较低。
4.3 分子结构•电解质通常具有离子键,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
•非电解质由共价键连接的分子组成。
5. 实验活动•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间的区别。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分法也就会不同,化合物根据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化合物根据其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可以导电又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本文着重讲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问题。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硫酸铜等)理解时注意: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
也就是要抓住三点问题:(1)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二者只具其一就可以,其中一种不可以,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以也满足要求。
如:氯化氢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但是在水溶液中却可以,也就满足第一个要求。
(2)要能导电,不论导电的强弱只要能导电就可以,如:水虽然导电性很弱,但我们仍然认为水是电解质。
(3)一定要是化合物。
如:金属也可以导电,但却不属于化合物(单质类)所以也就不是电解质了。
再如:稀硫酸也可以导电,但稀硫酸是溶液不是化合物(溶液都是混合物),所以稀硫酸也不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乙醇,蔗糖等)3、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首先是化合物,是化合物的分支。
(2)是看他们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是否能导电与其它状态无关。
(3)看它们导电时所形成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否来自于其自身的电离。
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氯水能导电,所以氯水是电解质。
错误:氯气是单质不属于化合物,所以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错误: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所以盐酸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铜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错误:铜是金属单质,它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融状态下和溶于水后都能导电。
错误:磷酸是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会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在熔融状态不会导电,但在水溶液中却可以导电,所以磷酸是电解质。
化学物质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化学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可以被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大类。
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而非电解质则指在溶液中不能导电的物质。
本文将对这两类化学物质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解质电解质是指能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通过电解而分解成离子的物质。
一般来说,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和盐。
1. 酸酸是一类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会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氢氧根离子(OH-),从而使溶液呈酸性。
常见的酸包括盐酸、硫酸和醋酸等。
2. 碱碱是一类能够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会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分子(H2O),从而使溶液呈碱性。
常见的碱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铵等。
3. 盐盐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具有离子性质。
在水溶液中,盐会分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例如,氯化钠在水中会分解成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
常见的盐包括氯化钠、硫酸钠和磷酸铵等。
二、非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不能导电的物质。
这类物质的分子结构不会在溶液中发生电离反应,并且不会释放出离子。
常见的非电解质包括葡萄糖、蔗糖和乙醇等有机化合物。
对于非电解质溶液,即使溶解了很多物质,也不会导电,因为其中的分子没有电离成离子。
这与电解质溶液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会促使电流在溶液中传递。
三、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区别在溶液中,该物质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主要取决于其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的强度。
对于电解质来说,其分子内部的化学键较弱,容易发生离子化反应,形成离子;而对于非电解质来说,其分子内部的化学键较强,不易发生电离反应。
除了在溶液中的不同行为外,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还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在物理性质方面,电解质溶液具有电导性,而非电解质溶液则没有电导性。
在融点和沸点方面,电解质通常具有较高的融点和沸点,而非电解质则通常具有较低的融点和沸点。
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化学物质的重要分类。
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辨析
1、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导电概念辨析
※电解质、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单质和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盐酸、稀硫酸是溶液)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非金属氧化物(CO2、SO2等)、非金属氢化物(NH3等)、大多数有机物(蔗糖、乙醇等)
※强电解质: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
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
常见的盐(包括难溶盐)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或阴阳离子,包括:金属单质、石墨、熔融态的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水溶液(可溶性的)。
化学教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化学中常用的概念,用来描述物质在溶液中的行为和性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
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分解成带电离子的化合物。
当电解质溶解在水中时,其分子将分解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常见的电解质包括盐类、酸类和碱类物质。
非电解质则是指在溶液中无法分解成离子的化合物,通常是由分子组成的。
常见的非电解质包括糖类、醇类和有机物质。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导电性能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行为和导电性能是它们的主要区别之一。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其分子会分解成离子,并且带电离子能够在溶液中自由移动。
这种带电离子的移动性导致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能。
反之,非电解质的分子在溶解过程中并不分解成离子,因此不能导电。
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电离能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电离能力也是它们的重要区别。
电解质具有较强的电离能力,其分子在溶液中能够快速分解成离子。
这种电离能力取决于电解质分子中的键合特性和领域效应,以及溶剂中的渗透力等因素。
相比之下,非电解质的电离能力较弱,其分子在溶解过程中并不会分解成离子。
这是因为非电解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难以克服并分解成离子。
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溶解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也存在差异。
对于电解质来说,其溶解度取决于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溶剂分子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的温度下,当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达到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平衡时,便达到了电解质的溶解度。
对于非电解质而言,其溶解度则取决于其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和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溶解度过程中,非电解质分子之间和非电解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并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溶液性质的影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溶液性质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化学领域中,我们经常听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两个术语。
它们指的是化合物在水或其他溶剂中是否能够电离,并决定了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本文将重点介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电解质的定义与特点1. 电解质的定义电解质是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能够完全或部分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水或其他溶剂中分解为带电离子的过程,其中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2. 电解质的特点(1)导电性强:由于电解质分解为离子,带电粒子的存在使得电解质溶液具有良好的电导性,能够导电。
(2)在水中能够电离:电解质溶解在水中时能够与水分子发生反应,形成离子溶液。
(3)能够产生电解质反应:电解质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以进行电解质反应,例如电解和中和反应等。
二、非电解质的定义与特点1. 非电解质的定义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不能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的分子在溶液中保持完整的状态,并不会形成离子。
2. 非电解质的特点(1)导电性差: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成离子,在溶液中不带电荷,因此无法导电。
(2)在水中不能电离:非电解质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不易离解。
(3)化学性质稳定:非电解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应用1. 电解质的应用(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应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电化学工程、电池、电解和电镀等领域。
(2)医疗用途:一些电解质溶液常被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电解质,例如电解质饮料和静脉注射液。
2. 非电解质的应用(1)溶剂:非电解质溶剂常被用于化学实验、工业生产中的有机合成等领域,如乙醇、酯类等。
(2)药物和化妆品:非电解质化合物常被用于制造药物和化妆品,如乙醚、丙酮等。
总结:本文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应用中的用途进行了介绍。
电解质能够电离成离子,在溶液中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反应性;非电解质则不能电离成离子,不具备导电性,适用于溶剂、药物和化妆品等领域。
什么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这些物质中含有可离子化的化学键,当溶解在水中或处于熔融状态时,这些化学键会发生断裂,形成正负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盐等化合物。
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
这些物质中没有可离子化的化学键,因此在水溶液中不会产生离子,也就无法导电。
非电解质主要包括有机物、氧化物等化合物。
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在水溶液中形成离子并导电。
需要注意的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状态并非绝对,有些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可能表现为电解质,而在其他条件下则表现为非电解质。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应用电解质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化工、医药、食品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1.电池:电解质在电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负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电流,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例如,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电源之一。
2.电镀:电解质在电镀过程中起到导电和提供离子的作用。
通过在金属表面施加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解质中还原,从而实现金属的沉积。
3.离子交换剂:电解质在离子交换剂中具有重要作用。
离子交换剂可以吸附和释放离子,用于水处理、医药、化工等领域。
4.食品添加剂:电解质在食品工业中作为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稳定性和保存性。
例如,食盐(氯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电解质,用于调味和防腐。
非电解质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1.有机合成:非电解质有机物在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可用于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进而制备药物、塑料、染料等。
2.溶剂:非电解质溶剂在化工、医药、涂料等行业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在许多化学反应和生物体内发挥作用。
3.气体分离:非电解质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在气体分离和提纯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分离可用于生产饮料、制冷剂等。
4.环境保护:非电解质物质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如用于吸附和去除有害物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原创实用版】目录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2.电解质的分类:强电解质、弱电解质3.非电解质的分类和例子4.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导电性5.总结正文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在物质的导电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相反,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电解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类、金属氧化物等。
弱电解质指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如弱酸、弱碱,以及少数盐,如醋酸铅、氯化汞等。
非电解质则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无机物是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通常指氧化物、酸、碱、盐等。
少数含碳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氰化物等也属于无机物。
此外,非电解质还可以是一些共价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不能导电,但在固体状态下可能存在离子迁移,从而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导电性取决于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的电离程度。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因此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而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导电性相对较低。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因此在水溶液中不具备导电性。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如液态氨气,虽然它本身是非电解质,但是当它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时,却可以导电。
这是因为氨水中存在氨分子和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使得氨水中的离子能够移动,从而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总结来说,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化学中基本的概念,它们在物质的导电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电解质可以根据电离程度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非电解质则可以分为无机物和一些共价化合物等。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鉴别在化学实验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常用的概念。
电解质是可以在水中分解形成离子的化合物,而非电解质则不能在水中分解成离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和鉴别方法。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和区别1. 定义电解质是能在溶液中导电的化合物,可以在水中分解成离子的物质。
电解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液中能够自由移动,形成电流,导致溶液的电导率增加。
电解质的分子式一般都是离子式,如NaCl、KOH。
非电解质是不能在水中分解形成离子的化合物,不会导电。
非电解质的溶液通常是由分子组成的,因此在水中无法形成电流。
非电解质的分子式一般都是分子式,如乙醇(C₂H₅OH)、蔗糖(C₁₂H₂₂O₁₁)等。
2. 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在水中是否能够形成离子。
电解质能够形成离子,其原因在于其分子之间的键能够在水中被水解。
非电解质在水中不能形成离子,它的分子之间的键能力不足以被水解。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鉴别方法1. 电导法电导法是鉴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电解质在水中能够形成离子的特性。
在电导实验中,通过测量在电极之间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差来测量电解质的电导率,从而鉴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 共振结构理论法共振结构理论法基于化学分子的大分子共振结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某些分子具有物理上的多重结构,其电子云在化学键之间不是均匀分布的。
这种分子叫做具有共振结构的分子。
共振结构理论法通过判断化学物质中是否含有共振结构来鉴别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3. 溶解度法溶解度法是鉴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一种方法,它基于两种物质在水中的不同溶解度。
由于电解质可以形成离子,在水中溶解度一般较高。
而非电解质在水中无法形成离子,因此其溶解度一般较低。
三、结论在化学实验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常用的概念。
电解质可以在水中形成离子,而非电解质则不能。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鉴别方法包括电导法、共振结构理论法、溶解度法等。
化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实验区分与分类化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实验区分与分类在化学实验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实验来区分和分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并讨论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为了进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实验区分与分类,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器具:1. 电解质溶液:如盐酸溶液、硫酸溶液等。
2. 非电解质溶液:如葡萄糖溶液、乙醇溶液等。
3. 直流电源及电极:如电池、碳棒等。
4. 导电实验仪器:如导电仪、电导计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将电解质溶液注入两个不同的导电仪器中,确保电极与溶液充分接触。
2. 将非电解质溶液注入另外两个导电仪器中,同样确保电极与溶液充分接触。
3. 将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到两组导电仪器的电极上。
4. 打开直流电源,设置适当的电压。
5. 观察和记录两组导电仪器的显示数值。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 电离程度: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产生离子,从而导电能力较强。
而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发生电离,不产生离子,因此导电能力较弱甚至不导电。
2. 导电性:电解质的溶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电流通过后导电仪器会显示较高的电导率;非电解质的溶液导电能力较弱,电导率较低甚至不导电。
3. 电解过程: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电离,阳离子和阴离子在电极上分解还原;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发生电离,不会出现电解过程。
4. 反应产物:电解质溶液电解后,电极上会有气体产生或者发生化学反应,非电解质溶液电解后不会有气体产生或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
三、电解质的分类根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我们可以将电解质进一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 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大量离子的溶液,如盐酸溶液、硫酸溶液等。
强电解质的电离程度高,溶液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反应活性。
2. 弱电解质:在水中只部分电离,产生少量离子的溶液,如醋酸溶液、氨水溶液等。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都是高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正确理解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更准确理解,归纳如下: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酒精、蔗糖等。
从树状分类这个角度上可以把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类。
电解质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相同点均为化合物不同点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水溶液或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本质区别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不能发生电离所含物质类型酸:H2SO4、H3PO4碱:NaOH、NH3·H2O盐:NaCl、BaSO4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水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部分有机物:C2H5OH、C12H22O11(1)金属能导电,但它们不是化合物,因此金属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SO2、NH3溶于水,能导电,导电离子是H2SO3、NH3·H2O电离出来的,故SO2、NH3不是电解质。
HCl、H2SO4等溶于水,能导电,导电离子是自身电离出来的,故它们是电解质。
酸、碱、盐是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都不是电解质。
(3)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Al2O3等,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因为它们自身能电离出离子,Al2O3(熔) 2 Al3+ + 3O2-,是电解质。
(4)难容物(如CaCO3等)的水溶液导电能力很弱,但熔融状态能导电,是电解质。
(5)酒精、蔗糖等大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
(6)电解质不一定导电。
强碱和盐等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或溶于水时能够导电。
酸在固态或液态(熔融状态)时只有分子,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也不导电,在水溶液里受水分子的作用,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够导电。
什么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很多同学都听过电解质,那么电解质指的是什么?非电解质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根据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性的强弱,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化合物。
除羧酸及其盐类、酚、胺等外,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电解质而言的。
非电解质是以典型的共价键结合的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不发生电离反应。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知识点
1.蔗糖、酒精(酒精即乙醇)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
2.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在水溶液时,形成对应的物质氨水、碳酸、亚硫酸、硫酸,其水溶液导电,但导电是由于形成的物质电离出的离子,而不是自身电离出的离子,故其仍然是非电解质。
3.浓硫酸是混合物,属于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冰醋酸是弱电解质。
4.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中需注意:1、都是化合物。
2、是在给予的条件,是否导电。
而不是指此时状态。
以上就是一些电解质的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高考化学基础知识点——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
比较
3.强弱电解质通过实验进行判断的方法(以HAc为例):
(1)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相同条件下,HAc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弱于强酸(盐酸、硝酸)
(2)测0.01mol/LHAc溶液的pH>2
(3)测NaAc溶液的pH值:常温下,PH>7
(4)测pH= a的HAc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a +2
(5)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6)中和10mLpH=1的HAc溶液消耗pH=13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10mL (7)将pH=1的HAc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8)比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后者快。
特别提醒:
1.SO2、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它们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强弱的判断,关键是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
电解质电离程度与溶解度无直接关系,溶解度大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如醋酸),溶解度小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如硫酸钡)。
3.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一般来说,相同浓度的强电解质的导电性明显强于弱电解质。
弱酸(碱)与弱碱(酸)反应生成了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增强。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难溶物BaCO3,它溶于水的部分能完全电离,故属于强电解质,但溶液的导电性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