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英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融合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7
关于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作者:李梅姜岩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34期摘要:为贯彻落实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治理和提高村民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村民自治的意识不断增强,自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村民自治仍存在问题和困难,文章提出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的主要对策,以促进乡村治理的创新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治理;村民自治;乡村振兴一、引言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
为了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要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要求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投入到乡村建设和发展之中,并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村民自治能力和自治水平影响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因此,加强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研究,意义重大深远。
二、乡村治理和村民自治的内涵与意义(一)乡村治理的内涵治理是政府、组织和个人等共同管理事务,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人人都能参与治理。
乡村治理的涵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长期从事乡村调查的贺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其中“有序发展”就是公共利益之所在。
而赵树凯认为“乡村治理中多种主体参与,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来解决分歧,实现共同治理。
”综上所述,乡村治理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方式解决乡村发展中的矛盾和分歧,从而促进乡村有序发展,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美化乡村环境等,实现村民自治的过程。
(二)村民自治的内涵村民自治,是指村民能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满足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需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过程。
(三)乡村治理中加强村民自治的意义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乡村是短板也是关键,只有把乡村问题解决好,才能抓住关键,实现全面小康。
农村治理与村民自治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治理和村民自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如何实现农村治理和村民自治的有效结合,促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首先,农村治理需要有完善的法规和制度支持。
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村级自治机构,是推动农村治理的关键一环。
只有通过法定程序,确保农村自治权的行使合法合理,才能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要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培养村民自治的意识,提高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其次,农村治理需要注重公平公正。
在农村治理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每个村民都能够平等地参与村民自治事务。
要加强村民自治的透明度,确保村民自治决策的公开和公正,防止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只有通过公平公正的治理,才能有效提升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再次,农村治理需要注重科技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村治理也应该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农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推动村民自治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发挥农村电商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接着,农村治理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要建立健全的乡村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治理朝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只有通过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农村治理需要注重文化传承。
农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要注重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挖掘和保护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风民俗的繁荣和发展。
只有通过传承好农村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激发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
再者,农村治理需要注重产业振兴。
农村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要注重农村产业的振兴和升级。
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基层治理中村民自治与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分析基层治理是指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由村社自主选举产生的乡、镇、村居民委员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以及由居民组织的基层自治团体,按照法律规定,行使管理本地社会公共事务和服务的权力、义务,以及调解纠纷、协助党政管理工作、发展公益事业等职能。
它是一种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在党的领导下,村民自发自愿地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是指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组织推动下,为了协调村民自治和现代社会管理要求相结合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建设举措。
它要求在促进村民自治发展的同时,构建科学有效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为现代农村治理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持。
对于基层治理中村民自治与农村治理体系建设,首先要关注的是:1. 村民自治的成效:村民自治是中国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通过分析村民自治的有效性、议事程序、领导班子的公平性和决策合法性,可以了解其在实践中的作用。
同时,也要关注村民自治在公共财政、资源分配、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 农村治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呼唤科学规划和有效组织,包括基层治理组织的运作机制、政府与农民自治组织的互动模式、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治理的途径等方面。
这需要通过深入调研具体案例,深刻理解当地情况,弄清楚其制度设计背后的路径依赖和实际实践。
3. 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如何协同:政府和社会组织是农村治理的两个重要主体,二者之间需要密切协同。
政府应当为农村社会组织提供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逐步探索相关工作方法和路径,实现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统一思想、联系紧密、各负其责、协调一致。
根据以上要点,在实际调研中,应当系统梳理各类已披露信息、针对性开展问卷调查、采取实地访谈等多种手段。
这其中特别需要重视对基层选举程序规范性、监察机制健全性等方面进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充分调动相关方面参与民主评议合作共赢。
加强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的关系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实现乡村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有序进行。
而村民自治则是指农村居民根据自身利益和需求,通过自主决策、参与和管理,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一种形式。
加强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既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首先,加强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
村民自治是农村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只有通过加强村民自治,才能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村民自治的实质是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自治组织和制度,使农民能够自主决策、参与管理和分享发展成果,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其次,乡村治理需要村民自治的支持和参与。
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而村民自治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通过加强村民自治,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治理格局,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的有机结合,形成共治共享的局面。
同时,村民自治还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再次,加强村民自治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题。
在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着一些难题和矛盾,如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分配、农村环境保护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通过加强村民自治,可以实现农民对土地的自主流转和自主决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村民自治还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公平分配,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村民自治还能够推动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现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的关系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导力量,需要在加强村民自治的同时,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村民自治的引导和指导,推动村民自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村民自治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
关于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乡村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研究的背景是当前我国面临着城乡差距加大、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的机制、问题和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和分析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探讨其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从而为乡村治理和农村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村民自治的概念村民自治是指村民在村务管理中行使自治权利的一种方式。
乡村是国家的基本单位,也是政府实施农村治理的重要基层单元,村民自治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大会制度、村民理事会制度、村规民约制度等。
在村民自治中,村民通过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以及其他参与决策管理的机构,行使自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促进村民自治权利的全面实施。
二、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分析1. 影响村民自治的因素村民自治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策、法规、村级组织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政策、法规的保障是村民自治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而村级组织建设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村民自治的实施效果。
村级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村民自治的实施效果就越好。
2. 存在的问题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村民自治权利不完全落实。
村民自治权利受到一些干部的干扰与阻挠,导致村民自治权利不能完全有效实施。
二是村民自治参与度不高。
目前一些地方的村民对村民自治事务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这也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发展。
三是村民自治内部管理不规范。
部分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机制不民主、透明,决策效果不佳,这也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发展。
3. 解决途径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深化村民自治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体制,健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制度,加强村民自治法规的制定和保障,切实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有效落实。
基层治理中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基层治理中,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模式已经成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乎村庄的发展和稳定,也关乎全国基层治理体系的改善和完善。
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首先,要注重村民自治制度建设,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
其次,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促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此外,还需要注重村民自治经验和文化传承,通过传统文化和经验的传承,使村民自治模式能够融入当地实际情况,并能够持续发展。
在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村民自治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应该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公共事务管理、农村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发挥其组织功能和协调作用,促进村庄治理和发展。
同时,村民自治组织还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村民提供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服务。
另外,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还需要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村民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通过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等方式来共同管理村庄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治权利。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村民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增强村民的自身发展动力和活力。
此外,在推进村民自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动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庄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总的来说,在基层治理中,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注重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传承、主体作用发挥等方面的工作,共同推进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促进基层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农村治理与村民自治经验分享随着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治理变得愈发重要。
农村治理的核心是村民自治,即通过村民的参与和决策来实现自我管理和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所在的农村社区就积极探索并应用了一些成功的治理和自治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升农村治理理念的重要性在农村治理中,首先要树立一种理念,即把村民视为决策和实施过程的中心,尊重并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参与权。
这一理念是我们村庄成功实行自治管理的关键所在。
其次,我们注重培养村民自治的意识。
我们组织各类培训和宣讲活动,向村民们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决策和事务管理。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村的村民在自治方面的理念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建立健全的农村治理机制为了实现农村治理的目标,我们村庄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村治理机制。
首先,我们成立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以实行民主决策。
在这个大会上,村民可以就村庄发展计划、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和表决。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支村民自治委员会,负责具体的村庄事务管理。
自治委员会由村民代表组成,每个委员都负责指定的领域,如财务、环境、教育等。
自治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和常设办公室,负责决策执行和监督。
三、推动村民参与农村治理促进村民积极参与农村治理,是农村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村民的参与。
首先,我们举办村民大会和座谈会,通过开展意见征集活动,了解和收集村民的需求和意见。
在这些会议中,村民可以直接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参与决策过程。
其次,我们鼓励村民参与各类农村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妇女组织、青年团体等。
这些组织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村民能够合作和交流,互相帮助和促进村庄的发展。
最后,我们还致力于发展金融和教育服务,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给村民参与发展。
通过提供小额贷款和技术培训,我们鼓励村民创业和投资,提高他们对农村治理的参与度。
四、农村治理的挑战和对策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农村治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关于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乡村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生活进行管理和组织的过程,是保障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乡村治理中,乡村自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体现了村民自主管理和自愿管理的原则,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探讨了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村民自治是实行群众自治、发扬民主制度的有效形式,可以使村民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和发展规划,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农村地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不健全,决策权、执行力和监督能力不足,导致村民自治的实效性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干预村民自治活动,导致村民自治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利于村社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一些农村地区存在村务管理不善、村民自治规则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村民自治效果不佳。
针对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应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增强村民自治组织的执行力和监督能力,提高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应加强对村民自治活动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村民自治组织和成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村民提供更好的自治服务。
应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法制保障,加大对乡村自治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应加强对村民自治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完善对村民自治活动的考核机制和监督体系,促进村民自治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村民自治资源整合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进程中,村民自治资源整合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
村民自治资源整合是指在村级层面上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整合并调动村内外各类资源,推动村庄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乡村振兴中的村民自治资源整合。
一、历史回顾乡村振兴的理念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农为国本”的传统观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经济逐渐萎缩,乡村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荒芜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乡村振兴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过程中,村民自治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策支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
这些政策为村民自治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激发了村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人才引领村民自治资源整合需要有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团队来引领。
在乡村振兴中,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村民自治资源整合提供智力支持,对于村庄经济的振兴至关重要。
四、文化传承村民自治资源整合不仅要有经济逻辑上的支持,更要有文化传统上的支持。
传承乡土文化,保护乡村风俗习惯,可以激发村民更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
五、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科技创新是推动村民自治资源整合的关键。
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实现村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合作共赢村民自治资源整合需要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效益。
七、生态环保在村民自治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八、产业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通过整合村民各类资源,发展乡村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于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乡村治理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村民自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基础,其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显。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村民自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权责不清、决策效率低下等。
对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传统的村民自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政府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也需要加强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提升村民自治的有效性和民主性;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村民自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针对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背景,本文旨在探讨村民自治的意义、制度建设、实践案例以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探讨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具体地,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乡村治理现状,探讨村民自治的意义和价值,研究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案例,探讨村民自治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旨在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乡村治理现状分析乡村治理是指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治理模式,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乡村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在一些地方,乡村治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下,相关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够完善,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权力滥用和不透明的问题。
一些地方的村委会成员滥用职权、腐败现象普遍,导致村民自治权受到侵犯。
乡村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乡村治理中的权力和资源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基层治理规划下的村民自治实践探索在中国,基层治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化,是一个摆在每个公民面前且具有重要性的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首先,在基层治理规划下,村民自治的实践探索得以展开。
村民自治是指在村民自愿参与的前提下,通过村民会议或代表大会的形式,对村庄事务进行自治管理。
这种自治形式不仅能够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更好地解决一些基层矛盾和问题。
其次,村民自治实践的探索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只有依法治村,依法治理,才能够保障村民自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通过建立健全的村规民约,确立权责清晰的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委会,规范村庄事务管理,才能够有效推动村民自治的实践探索。
与此同时,政府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政府应当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的主体地位,为村民自治提供政策支持、财政保障和法律保障。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培训,提高村民自治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此外,村民自治实践还需要注重村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民主性。
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利益诉求和层次的村民都应当有表达意见的机会,避免出现少数人操控大多数的情况,保障每个村民的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村民自治的实践探索必须充分考虑村庄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
不同地区、不同村庄的特点不同,因此在推进村民自治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一刀切和盲目复制。
此外,在村民自治实践中,还需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当加强对这些组织的建设和规范管理,确保其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村民自治实践还需要加强对村民参与的引导和培训。
通过加强对村民自治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村民自治的水平和质量,使村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村庄事务管理中来。
此外,村民自治实践还需要加强对村务公开和透明。
公开透明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原则之一,只有做到信息公开、决策公开,才能够增强村民自治的合法性和透明性。
村庄精英、农民自组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路径创新——基于甲村村民自办春晚的实证分析王天霞(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237)摘 要:在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面临“农民公共意识羸弱”及“公共性缺失”双重挑战。
个案研究发现,村庄精英从村民的乡土情结出发,借助制陶传统文化,挖掘乡村内部资源,发挥新媒介的整合功能,利用村庄春晚打造文化盛宴,逐渐培育农村文化自组织,这些实践为推动乡村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能空间。
新时代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包括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为关键;以发挥政府职能,构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有机连接的“三社联动”格局为抓手;以优化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加强社区公共参与及公共精神培育为落脚点。
关键词:村庄精英;农民自组织化;社会工作;乡村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640(2020)03-0084-08当前农民进城务工面对户籍制度积分制的压力,加之各项权利和利益难以得到保障,难以真正地从农村社会结构中脱离出来,遭遇“离土难离乡”的困境。
[1]而村庄作为生产、生活、经济乃至文化发展的载体,不仅为村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也对促进社会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相对于新城市人对乡村落后的批判而言,村庄精英如何运用村民的乡土情结,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挖掘乡村内部资源,培育农民自组织,发展社会工作推动农民自组织的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治理,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城市化发展是不可抗逆的趋势,城市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人口流动性增强。
乡村社会日益开放发展,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象逐渐增多,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日益严重,乡村社区治理面临人力资源流失、物力资源不足等问题。
而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农民进城务工,其传统文化观念受到市场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冲击,带来的变化多种多样。
在他们返乡带回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同时,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正被动摇或者面临消失的境遇。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村民自治治理建设近年来,乡村振兴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村民自治治理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村民自治治理建设,是当前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视角探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村民自治治理建设。
首先,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是实现村民自治治理的重要保障。
村民自治组织是村级自治的基础,是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
只有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才能形成广泛参与、民主决策的自治治理机制。
其次,提升村民自治组织的组织化水平是推动村民自治治理建设的关键。
要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自治组织的权责、程序等规定,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第三,完善村民自治治理的法律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村民自治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定位,为村民自治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第四,加强村民自治干部队伍建设是推动村民自治治理的关键。
要通过培训、选拔等方式,不断提升村民自治干部的能力水平和素质,为村民自治治理提供坚强保障。
第五,倡导文明社会风尚是推动村民自治治理的有力支持。
要通过文明村建设、道德讲堂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社会基础。
第六,推动信息化技术与村民自治治理相结合是实现村民自治治理的新途径。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建立村民参与自治决策的平台,促进信息的透明公开和决策的科学民主。
第七,切实加强村民自治治理的宣传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要通过宣传村民自治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村民认识自治治理的重要性,增强参与自治治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八,加强村级资产管理是推动村民自治治理建设的关键。
要建立健全村级资产管理制度,明确村庄土地、房屋等资产的归属和管理权限,防止村民自治治理中出现的资产流失、浪费等问题。
第九,推动产业发展与村民自治治理相结合是实现村民自治治理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社会治理与村民自治机制创新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农村社会治理与村民自治机制创新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社会治理与村民自治机制创新的现状以及对乡村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型农村社会治理是基于乡镇政府领导下的组织与管理,以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社会稳定为目标的工作。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流失,传统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挑战。
因此,乡村社会治理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二、新农村社会治理的特点新农村社会治理强调社会共治,强化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政府,还需整合村民自治、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形成合力。
新农村社会治理通过创新机制和体制,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三、村民自治的重要性村民自治是指村民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依法、公正、公开的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并通过自治组织行使自治权力。
村民自治是真正实现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是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村民自治机制的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创新是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
首先,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通过选举产生自治领导机构,提高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度。
其次,要鼓励村民参与决策的过程,借助网络平台、公开透明的方式,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再次,要加强法治建设,为村民自治提供法律保障。
五、农村社会组织的角色农村社会组织具有广泛的层级和多样的形式,如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这些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动员和组织村民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与决策。
因此,应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提升其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
六、企业参与农村治理的意义农村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其中企业是重要的力量。
企业参与农村治理,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扶持贫困户、设立基金等方式,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同时,企业还可以为乡村提供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前期的乡村建设中,政府不可缺少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划、拨款、监管等,然而,单纯行政干预存在局限性,因此需寻找一种新的乡村治理模式。
一个更能促使农村本身的发展,增强乡村自治意识和乡村建设的伙伴关系的治理新模式。
传统乡村治理已成为乡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农村精英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论文目的及研究内容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实地调研,解析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探索其适用于现代农村发展的优越性,并结合调研案例,深入剖析其实践效果。
三、研究方法思路本文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案例研究法,通过考察已经实行乡村精英治理的乡村实践案例,分析其治理模式及其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两个主要方面:(1)甄选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和比较分析,研究乡村精英治理模式在这些案例中的运作方式、效果和决策制定模式。
(2)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从村民、干部、乡村企业家及专家等多角度了解乡村精英治理模式在村庄建设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乡村发展的影响。
四、研究创新点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聚焦于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治理,这一治理模式在当前乡村建设中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2)本文强调了乡村精英在治理中的重要性,这对于乡村人才引进、乡村建设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
(3)本研究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炼了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优点,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五、论文结构安排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文献综述、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的理论探讨、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实证分析、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
乡村治理结构中的村民自治组织角色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乡村治理作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乡村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村民自治组织的角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乡村治理结构中的村民自治组织角色研究。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搜集与村民自治组织角色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村民自治组织的历史沿革、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
2.实地调查法:通过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实地调查,掌握村民自治组织的运行情况和实践经验,为深入研究村民自治组织的角色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3.经验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社区,深入分析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促进村民自治组织发挥作用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村民自治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变;2.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定位;3.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及其不足之处;4.村民自治组织发挥作用的优化路径。
研究方向:1.深入挖掘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结构中的特殊贡献;2.分析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3.探讨如何优化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模式,提高其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
四、研究目标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掌握村民自治组织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以及其在乡村治理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2.全面了解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3.分析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及其优缺点,提出其进一步发展及完善的对策建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1.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作用和特点,为发挥其优势和弥补不足提供理论支持;2.提出优化村民自治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促进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乡村治理结构的协调发展;3.为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供解决思路和行动方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2017年2月岭南师范学院学报Feb. 2017第 38 卷第1期JOURNAL OF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Vol. 38 No. 1乡村精英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融合研究于水,刘桂林(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我国法定村级治理模式是村民主导的自治模式,但实践模式是由少部分人主导的精英治理,不能对普通村民的诉求作出很好回应。
基于传统接续与现实基础,乡村精英治理有其存在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并在引领乡村社会发展、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发挥示范引领功能、促进村庄秩序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乡村精英治理与村民自治在治理理念、制度、方式等方面存在现实冲突,具有向村民自治转化的必然。
通过健全非治理精英吸纳机制、完善乡村精英外在制约机制和内在道德约束、提高村民民主参与意识等策略,使乡村精英治理逐渐过渡为广泛参与的村民自治,在融合过程中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
关键词:精英治理;村民自治;现实冲突中图分类号:C912. 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 4702(2017)01 — 0071 — 07农村发展问题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占 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的关键因素,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环节。
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又与村级治理 密切相关,产生于1980年代初的村民自治使 我国的农村治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 对农村社会不再直接管理,而是赋予村民自 我管理的权力,但现实情况中的村级治理大 多由乡村精英主导,广大普通村民的诉求并 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
所以,如何协调精英 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 价值和现实意义。
乡村精英治理是指个别或 少数精英在乡村公共权力结构中居于支配性 地位,主导和控制乡村治理的运作过程[1]。
本研究所指的乡村精英包括村干部、村庄经济能人以及老党员、老干部等社会精英,不包 括乡镇干部。
一、乡村精英治理的传统接续与现实基础传统中国社会治理是一种“双轨政治”[2]125,包括自上而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 轨道和基层自治的民主体制轨道,基层自治 的民主体制也就是“乡绅自治”,中央政府一 般不干涉乡村事务,而是由地方精英人士自 行管理。
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 人社会,同族人相聚而居,互相帮助和依靠,决定了制约社会的力量不是法律法规,而是 道德伦理和家族规矩。
村民在相互交往的过 程中,会将自己置于家族辈分的关系网络中,收稿日期:2016 — 09 — 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ZZ01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SHB003)。
作者简介:于水,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72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8卷这种等级色彩严重的家族辈分易于让村民产 生一种基于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礼序”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家族长老”的敬仰 与膜拜,进而产生对“长老(精英)治村”的认 同、服从,甚至是渴求。
“礼序”制度和“长老 治村”最终演化成为“精英治理文化”,以持久 的生命力在农村社会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 来,党和国家通过人民公社运动等方式,试图 将农村纳入到国家权力体系之中。
然而,农 村社会固有的文化惯性,决定了农民喜欢按 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行事,不太乐意接受外来 力量强行做出的安排[3]。
精英治理的历史传 统在农村社会中仍大量存在,依旧有适宜其 生长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历了快 速变革,但有限的耕地和以手工劳动为主的 生产方式却没有多大改变,农村经济总体落 后,无法支撑起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制度。
农 村经济发展还表现出非均衡性,不仅东西部 地区差距大,甚至同一地区相邻村庄的经济 水平也不尽相同。
农村经济总体落后的状况 要求村级治理的成本不能太高,发展不均衡 要求村级治理模式不可“一刀切”,所以在全 国农村快速同步的实现村民自治是不可行的。
衡量一种管理体制的合理性主要有两个 尺度,一是成效,即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治 理效果,二是成本,即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所 支付的代价[4]。
精英治理相对于村民自治具 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本土性,治理成本低廉。
乡村精英在村庄中权威高,资源整合能力强,能快速高效地做出决策,治理成效显著。
因此,以成效和成本为判断标准,精英治理在我 国农村是符合实际的理想治理模式。
综上,乡村精英主导下的村级治理既是 对传统村治模式的历史继承,又是对法定模 式实践探索的现实选择,有其存在的历史合 理性和现实客观性,是村民广泛参与村庄治 理的过渡阶段。
但基于其自身难以克服的若 干局限性,乡村精英治理具有向村民自治过 渡的必然性。
二、乡村精英治理的功能表达(一)引领乡村社会发展乡村精英的思想观念比较先进,了解党 和国家的方针路线,能够及时学习落实国家 政策,把握乡村社会发展方向。
有技术的乡 村精英更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为乡 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方法等,带领村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 型。
任何一个组织,如果不是由精英组成或 由精英主导的群体,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能意 识到群众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5]。
乡村精 英拥有高于普通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以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 力带领村民不断探索发展乡村社会的出路,最终带领乡村社会走上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 展道路。
如S县某镇L村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S,带领村民转变生产方式,由粮食种植改种 经济作物,促使全村经济快速发展。
种植一 亩雪菜的年纯收入大概是2 000元,是小麦或 水稻的4-6倍。
S意识到种植不同作物的巨 大利润差距后,在全村大力发展雪菜种植,种植面积曾高达3 260亩,平均每年种植面积保 持在2 500-2 600亩。
雪菜加工包装后利润 能增加4-5倍,为进一步吸引外出务工村民 回流,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S动用个人资 源与浙江商人合资开设了雪菜加工厂,为村 民提供有偿的雪菜加工服务,同时鼓励村民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规模种植雪菜,自己则 带头种植30亩。
S作为村干部,是典型的乡 村体制内精英,通过倡导雪菜种植和拓展销 路,使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1〇 000元以上,带领L村开辟出了一条雪菜种植与加工的特色发展道路,引领乡村社会持续快速的发 展。
(二) 増加公共产品供给乡村精英除了能引领农村社会发展外,还能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如改善公共卫 生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教育文化资第1期于水等:乡村精英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融合研究73源等。
城乡二元体制和社会基本结构不公直 接决定了城乡非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凸显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而乡村精英 往往能将乡村社会内部力量和外生力量有效 结合,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渠道,转变公共产品 供给方式,有效弥补了体制内公共产品供给 不足的问题。
乡村经济精英还会凭借自身的 经济实力,直接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或兴办公 益事业,为乡村社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 献。
乡村精英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在取得成 就的同时也希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积极主动地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促进村庄更好 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我国乡村的通村公路 由政府出资兴建,到组到户的道路则需要由 村集体自行解决,村委会一般会通过“一事一 议”的方式筹集解决资金。
但这部分资金不 能完全满足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村委会 便会向村庄经济精英寻求帮助,包括村庄内 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乡镇企业家,以及在 外经商的村民等。
经济精英在了解到村庄公 共产品需求后,都会明确表示支持,并及时和 同村其他经济精英联系,协商各自承担资金 比例。
如2014年S县某镇Z村自筹硬化道 路2. 5公里,筹集资金约50万元,其中1/3 的资金约16万元由村庄经济精英捐助。
乡村精英也会主动了解村庄是否有其他公共产 品需求,以期通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村 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村庄社会发展。
(三)发挥示范引领功能由有共识的、行动一致的人组成的百人 将胜于行动不一的千人[6]53。
乡村精英是乡 村社会的领军人,对村庄内各项事务发挥着 示范引领作用。
如乡村经济精英的先进技术 和经营方式为村民提供了参考,他们的开拓 创新精神和发家致富经历更是村民学习的榜 样,对村民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 应。
如S县某镇L村村民S某,以做五金买 卖起家,积累了一定资金后进入房地产领域,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该村首富,并立刻成为村民争相学习的榜样,全村50多名青壮年 跟随他从事瓦工、木工和钢筋工,希望能复制 他的成功经验。
他对乡里乡亲也非常照顾,按时发放工资,进一步增加了村民对他的信 任和敬服。
类似于这样的乡村精英不仅带领 村民共同致富,更将个人奋斗成长经历示范 给了广大村民,为乡村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 带动作用。
流入村庄的外地精英的示范引领功能更 加凸显,他们将充沛的资金及丰富的社会阅 历同乡村社会实际结合,创造出一套符合当 地发展的新型治理模式,并引入到乡村建设 中,发挥了制度导入和创新的功能,对乡村发 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如S县某镇L村养殖大户Z某,系上海市某机关退休干部,2013年携妻子到L村开办狐狸养殖场,养殖 规模近10 〇〇〇只,整体经营发展良好,2014 年纯利润高达1〇〇万元。
Z某不仅为村民创 造了部分就业机会,更带来了新颖的养殖技 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为L村社会发展注入了 新鲜血液。
同时,养殖场已与4户村民取得 了合作,正加快推进以提供狐狸种苗和销路 的形式和其他村民合作,为L村经济发展探 索建立了新型模式。
(四)促进村庄秩序稳定在熟人或半熟人社会背景下,乡村精英 因人格、知识、经验等方面突出而具有一定的 社会威望,他们掌握了村庄中相对稀缺的权 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拥有动员 广大村民的社会资本,能够有效的沟通政治 权威和民众诉求,发挥社会协调和利益整合 的功能,促进村庄秩序稳定。
乡村精英社会 协调和利益整合功能主要体现为充当国家和 农民的中介,有效避免了民众诉求与国家权 威的直接碰撞,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如在S县某镇L村村民L Y L和LYH 的耕地纠纷事件中,乡村精英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协调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开始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给农 民耕种,L Y L的父亲是当时村中分地组成74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8卷员,出于私心多给自己分了 2亩地。
2015年初,L Y H发现这一情况后要求L Y L分出1亩耕地给LY H,而L Y L不同意这一要求。
双方矛盾纠纷不断激化,且都不接受村委会 的调解方案。
L村L姓家族长者在村中拥有 一定的权威和话语权,村委会便请同村的长 者L某出面协助解决纠纷。
在L某的多方 调解下,2亩耕地仍由L Y L耕种,但需每年 每亩向村集体缴纳600元承包费,L Y L和L Y H认为L某为人正直公平,解决方案也 合情合理,双方均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