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文档:第1单元+1 廉颇与蔺相如+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54.00 KB
- 文档页数:9
史记选读?翻译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那么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语文鲁人版高二(史记)第1课(廉颇与蔺相如)学案高二语文组2018-2-26课前预习【目标引领】1、梳理并把握文章整体思路,回忆人物写作手法,重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掌握人物形象。
3、经历巩固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别句式等〕。
【字音识记】缪贤〔〕舍人〔〕汤镬〔〕渑池〔〕缻〔〕睨柱〔〕佯狂〔〕刎颈〔〕列观〔〕倨〔〕【文学常识】《史记》,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共130篇,分为、、、、。
它记叙了至时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它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穷的启发和深远的妨碍,被鲁迅先生誉为“,”。
【考点解析】文言句式之判断句式【定义】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解说】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特别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分类及举例】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5.“者”“也”都不用,即“……,……”〔或中间不停顿,直截了当采纳“名词+名词”〕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1廉颇与蔺相如度量林肯曾用爱的力量在历史上写下了永垂不朽的一页。
当林肯参选总统时,他的强敌斯坦顿为了某些原因而憎恨他;斯坦顿想尽办法在公众面前侮辱他,又毫不保留地攻击他的外表,故意用话使他困窘。
尽管如此,当林肯获选为美国总统时,需找几个人当他的内阁与他一同策划国家大事,其中必须选一位最重要的参谋总长,他不选别人,却选了斯坦顿。
当消息传出时,一片喧扰,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有人跟他讲:“恐怕你选错人了吧!你不知道他从前如何诽谤你吗?他一定会扯你的后腿,你要三思而后行啊!”林肯不为所动,回答他们说:“我认识斯坦顿,我也知道他从前对我的批评,但为了国家的前途,我认为他最适合这份职务。
”果然,斯坦顿为国家以及林肯做了不少事。
当林肯被暗杀后,许多颂赞的话语都在形容这位伟人。
然而,所有颂赞的话语中,要算斯坦顿的话最有分量了。
他说:“林肯是世人中最值得敬佩的一位,他的名字将流传万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赏读: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发展并完成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这样做才能体现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赏读: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赏读: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赏读: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一、文题解读本文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传是一系列人物的合传,写出了赵国由盛而衰而灭亡的过程及原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史记》选读]1《廉颇与蔺相如》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1、刻画人物的手法。
2、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有必然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既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一语文《史记》选读第1课《廉颇与蔺相如》预习学案鲁人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2、了解作者司马迁和《史记》3、学会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重点难点】了解作者司马迁和《史记》教学模式:“三五五”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多媒体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二、《史记》简介《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三、历史背景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一语文《史记》选读第1课《廉颇与蔺相如》导学案3 鲁人版【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学会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
【重点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体会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模式:“三五五”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多媒体【学情调查情境导入】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问题展示合作探究】(一)阅读6到7段(“渑池会”)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3、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4、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①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②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二)阅读第8段(“廉蔺交欢”)(这部分要求背诵,需反复朗读。
)1、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
2、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3、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思考: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
”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
4、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达标检测巩固提升】A基础积累古今异义①于是相如前进缶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词类活用①相如廷斥之②且庸人尚羞之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文言句式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③遂与秦王会渑池。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预习指导新课链接】《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课时)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会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
1廉颇与蔺相如忘却荣辱,弹响“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谁,能忘却自己的荣辱,弹响“史家”之千古绝唱?谁,能幽愁发愤,著出“无韵之《离骚》”信史?是你,司马迁!你刚直、坚忍,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你没有屈服,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是你,司马迁!你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你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
你的刚正直上霄汉,照耀尘寰!你的坚韧撼动历史,彪炳史册!是你,司马迁!正是你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你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你,司马迁!你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留给了人们永远的崇敬.是你,司马迁!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你固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你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并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灵魂.这就是你的贡献,司马迁!史学巨子、文学奇才——司马迁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公元前135-公元前87),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在陕西省韩城南)人.司马迁10岁时通古文,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布黄河南北.初任郎中,后于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他编著了史学巨著《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后来被尊奉为封建时期历代正史的指定体例。
但是,在《史记》草创之时,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忍辱负重,乃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廉颇与蔺相如》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有必然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既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史记》选读]1《廉颇与蔺相如》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1、刻画人物的手法。
2、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有必然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既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高中语文廉颇与蔺相如时同步训练鲁教版选修《史记选读》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仅仅。
B.臣等不肖,请.辞去请:请求。
C.独.畏廉将军哉独: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最终。
解析B.请:请允许我们。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A.吾羞,不忍为之下.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解析A.古义指官职低;B古义指亲属,指父母兄弟等;C古义指扬言。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4分)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A.我见相如,必辱.之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C.与例句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 C4.选出对“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蔺相如料想到秦王特意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着给赵国城邑,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B.蔺相如猜想秦王故意装作给赵国城邑,实际上不可能得到。
C.蔺相如料到秦王故意用欺骗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赵国实在不可得。
D.蔺相如料到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着给赵国城邑,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解析D.特:应翻译为“只”。
答案 D.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春秋战国时,诸侯以下官阶,由高到低如下:上卿、上大夫、大夫。
B.“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在古代是对地方官吏的通称。
C.“负荆请罪”的“荆”指的是荆条,“负荆”意思即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
D.“汤镬”是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入大鼎,用滚烫的水将人活活煮死。
解析 B .“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
答案 B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廉颇与蔺相如》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有必然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既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肉袒伏斧质请罪B.召有司案图C.从径道亡D.可予不【解析】A项,“质”同“锧”;B项,“案”同“按”;D项,“不”通“否”。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仅仅B.臣等不肖,请.辞去请:请求C.独.畏廉将军哉独:难道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最终【解析】B项,请:请允许我们。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毕礼而归.之A.我见相如,必辱.之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A项,“辱”与例句中的“归”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B项,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
D项,名词作动词,穿。
【答案】 A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徒见欺D.大王来何操【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B项,疑问句;C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 A[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C.相如引.车避匿引:调转D.顾.吾念之顾:回头看【解析】D项,顾: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答案】 D6.下列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③而.相如廷叱之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②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表转折,④表承接。
【答案】 B7.“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 .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隐忍、退让,他宽宏大量。
以国家大事为重。
C .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 .蔺相如自知自己是门客出身,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解析】 蔺相如并不是怕见廉颇,他宽宏大量,为了赵国的利益,他不愿与廉颇发生冲突。
【答案】 B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
(2)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问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今山西和顺西北)。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
”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
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军中候①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
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
”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不然,必败。
”赵奢曰:“请受令。
”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
”赵奢曰:“胥②后令邯郸。
”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
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①候:哨兵,侦察兵。
②胥:等待。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用之治.国赋治:管理B.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暗中C.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国:国都D.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将:带兵【解析】B项,“间”应为“奸细”。
【答案】 B10.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A.有以.军事谏者死B.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C.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D.以.许历为国尉【解析】例句中的“以”为“介词,凭”。
A项,介词,拿;B项,介词,凭;C项,连词,来;D项,动词,任命。
【答案】 B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有非凡军事谋略的一组是()①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②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③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
”④赵奢曰:“胥后令邯郸。
”⑤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
⑥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解析】②写赵奢坚持原则,④写赵奢灵活处理许历,⑥写战争结果。
【答案】 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奢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并对平原君晓之以理,保证了国家的利益。
B.秦国攻打韩国,廉颇、乐乘都反对援韩,但赵奢力排众议,表现出冷静的政治头脑和杰出的军事判断能力。
C.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
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
D.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不但没有处死他,而且接受了他的建议,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
【解析】“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错,赵奢对前后二人截然不同的处理是出于对战机的把握,而并非个人的仁慈。
【答案】 D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身为赵国重臣,难道还会被天下百姓轻视吗?(2)赵王又召来乐乘问这件事怎么办,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回答一样。
(3)秦军想不到赵国军队来到这里,他们进攻的气势一定很盛,将军您必须严阵以待。
【参考译文】赵奢是赵国田部的一个收税的小官。
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
平原君非常恼怒,准备杀了赵奢。
赵奢趁势说道:“你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臣却不遵守国法,国家法律的尊严就会削弱,国家法律的尊严削弱,国家的力量就会受到削弱,国家的力量受到削弱敌国就会入侵,敌国入侵就没有赵国存在了,您哪里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贵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如果您)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向您看齐,全国上下奉公守法那么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那么赵国就巩固,您身为赵国重臣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百姓轻视吗?”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能,就把他举荐给了赵王,赵王任用他管理国家税收,国家税收非常顺利,百姓富裕,国家府库充实。
秦国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
赵王召集廉颇问计:“可以救援韩国吗?”廉颇回答说:“路险绵长,很难救援。
”赵王又召来乐乘问对这件事怎么办,乐乘的回答像廉颇的话一样。
又召来赵奢问计,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是骁勇者胜利。
”赵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大将,救援韩国。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拿军事上的事情来劝说的就处死。
”秦军进军武安西面,秦军击鼓呐喊率军进攻,武安的屋瓦全给呐喊声震动了。
军中有个侦察人员说赶快救援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了。
赵军坚守,停留了二十八天还不走,又加固了防守工事。
秦军的奸细偷偷进来,赵奢好好款待了他,并把他送走了。
秦军奸细回去报告了秦军将领,秦军将领非常高兴地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却驻军不走,还加固工事,阏与不是赵国的了。
”赵奢送走了秦军的奸细后,就拔营跟着,两天一夜就到了,命令善于射箭的军士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
刚扎好营,秦军听说了,倾巢而来。
军士许历拿军事的问题请示赵奢,赵奢说:“好吧。
”许历说:“秦军想不到赵国军队来到这里,他们进攻的气势一定很盛,将军您必须严阵以待。
不这样,一定失败。
”赵奢说:“请让我接受你的建议。
”许历说:“我情愿按军令接受斧锧的刑法。
”赵奢说:“等回到邯郸再说。
”许历又劝谏,说:“先占领北山的军队胜利,后来的一方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