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728.43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3.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图形对称性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轴对称现象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图形的对称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可能还不够清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从而达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对称图形卡片。
2.学具:学生手册、剪刀、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自然界中的对称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和交流。
2.呈现(10分钟)介绍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判断一些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图形,判断它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的,找出对称轴,并说明理由。
《生活中的轴对称》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认识和欣赏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2.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它们的简单应用.3.探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4.能按照要求,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轴对称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要求诠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是全等形;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点在对称轴上.(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要点诠释: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联系: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要点诠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之一.同时也给出了引辅助线的方法,那就是遇见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画出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这样就出现相等线段,直接或间接地为构造全等三角形创造条件.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相等,这点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外心.3.角平分线角平分线性质是: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要点诠释:前者的前提条件是已经有角平分线了,即角被平分了;后者则是在结论中确定角被平分,一定要注意着两者的区别,在使用这两个定理时不要混淆了.要点二、作轴对称图形1.作轴对称图形(1)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要点三、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则它叫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要点诠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都等于4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A=180°-2∠B,∠B=∠C=1802A︒-∠.(2)等腰三角形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特别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每个底角都等于45°.(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边”).要点诠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是将三角形中的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2.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要点诠释:由定义可知,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为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典型例题】类型一、轴对称的判断与应用1、(泰安模拟)如图所示,把一个正方形对折两次后沿虚线剪下,展开后所得的图形是()A.B.C.D.【答案】B.【解析】按照题意,动手操作一下,可知展开后所得的图形是选项B.【总结升华】对于一下折叠、展开图的问题,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可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是一只停泊在平静水面上的小船,它的“倒影”应是图中的().【答案】B ;提示:从水中看物体——上下颠倒2、如图,C、D、E、F是一个长方形台球桌的4个顶点,A、B•是桌面上的两个球,怎样击打A球,才能使A球撞击桌面边缘CF后反弹能够撞击B球?请画出A•球经过的路线,并写出作法.【答案与解析】解:作点A 关于直线CF 对称的点G ,连接BG 交CF 于点P ,则点P 即为A•球撞击桌面边缘CF 的位置,A•球经过的路线如下图.【总结升华】这道题利用了轴对称的性质,把AP 转化成了线段GP ,通过找A 点的对称点,从而确定点P 的位置. 举一反三:【变式】已知∠MON 内有一点P ,P 关于OM ,ON 的对称点分别是1P 和2P ,12P P 分别交OM,ON 与点A 、B ,已知12P P =15,则△PAB 的周长为( ) A. 15 B 7.5 C. 10 D. 24【答案】A ;提示:根据轴对称的性质,PA=P1A ,PB=P2B ,△PAB 的周长等于12P P . 类型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3、如图,已知AD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且BD=3cm ,△ABC 的周长为20cm ,求AC 的长.【思路点拨】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B=AC,BD=CD,然后根据等量代换,解答出即可.【答案与解析】解:∵AD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AB=AC,BD=CD,又∵BD=3cm,∴BC=6cm,又∵△ABC的周长=AB+BC+AC=20cm,∴2AC=14,AC=7cm.【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D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A.ED=CDB.∠DAC=∠BC.∠C>2∠BD.∠B+∠ADE=90°【答案】D;类型三、角平分线性质4、如图,点O到△ABC的两边AB,AC的距离相等,且OB=OC.求证:AB=AC.【思路点拨】根据题意过点O分别作OE⊥AB,OF⊥AC,E,F分别是垂足,则OE=OF,已知OB=0C,可证Rt△OEB≌Rt△OFC,从而得∠OBE=∠OCF,又由OB=OC得∠OBC=∠OCB,可得∠ABC=∠ACD,即AB=AC.【答案与解析】证明:过点O分别作OE⊥AB,OF⊥AC,E,F分别是垂足,由题意知,OE=OF.在Rt△OEB和Rt△OFC中,∵OE=OF,OB=OC,∴Rt△OEB≌Rt△OFC,∴∠OBE=∠OCF,又由OB=OC知∠OBC=∠OCB,∴∠ABC=∠ACD,∴AB=AC.【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关键是根据题意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出相等角,利用等角对等边证明结论.举一反三【变式】点D到△ABC的两边AB、AC的距离相等,则点D在()A. BC的中线上B. BC边的垂直平分线上C.BC边的高线上D.∠A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答案】D;类型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5、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x,y满足方程组23328x yx y-=⎧⎨+=⎩,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5B.4C.3D.5或4【思路点拨】通过解方程组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由于没有指定边长是腰还是底,所以需要分类讨论,最后还要注意检验能否构成三角形.【答案】A;【解析】解:解方程组23328x yx y-=⎧⎨+=⎩得21xy=⎧⎨=⎩,当腰为1,2为底时,1+1=2,不能构成三角形,当腰为2,1为底时,能构成三角形,周长为2+2+1=5【总结升华】本题从边的方面考查等腰三角形,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求三角形的周长,不能盲目地将三边长相加起来,而应养成检验三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的好习惯,把不符合题意的舍去.举一反三:【变式】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两个内角的度数是()A.55°,55°B.70°,40°C.55°,55°或70°,40°D.以上都不对【答案】C;提示:当70°为顶角时,另外两个角是底角,它们的度数是相等的,为(180°-70°)÷2=55°,当70°为底角时,另外一个底角也是70°,顶角是180°-140°=40°.6、(杨浦区期末)已知:如图,在△ABC中,AC=BC,点D在AB边上,DE∥AC交BC边于点E,DF⊥AB,垂足是D,交直线BC于点F,试说明△DEF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思路点拨】由等边对等角和平行线的性质得:∠B=∠BDE=∠A,由DF⊥AB得△BDF是直角三角形,得∠BDE+∠EDF=90°和∠B+∠F=90°,则∠F=∠EDF,从而得出结论.【答案与解析】解:∵AC=BC,∴∠A=∠B,∵DE∥AC,∴∠BDE=∠A,∴∠B=∠BDE,∵FD⊥AB,∴∠BDF=90°,∴∠BDE+∠EDF=90°,∵∠B+∠F+∠BDF=180°,∴∠B+∠F=90°,∴∠F=∠EDF,∴DE=DF,即△DEF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是常考题型;熟练掌握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以及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1=∠2,AB=AD,∠B=∠D=90°,请判断△A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解:△AEC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1=∠2,∴∠1+∠3=∠2+∠3,即∠BAC=∠DAE,又∵AB=AD,∠B=∠D,∴△ABC≌△ADE(ASA),∴AC=AE.即△AEC是等腰三角形.【变式2】如图,∠BAC=90°,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向外作等腰直角△ABE和△ACD,M是BC的中点,请你探究线段DE与AM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ED=2AM解:连接DE,∵∠BAC=90°,M是BC的中点∴AM=BM=MC=12 BC∠EAD=∠BAC=90°,AE=AB,AC=AD∴△ABC≌△AED∴ED=BC∴ED=2AM类型五、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7、如图,设D为等边△ABC内一点,且AD=BD,BP=AB, ∠DBP=∠DBC.求∠BPD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解:如图,连接CD,∵△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C,又AD=BD,DC是公共边,∴△BDC≌△ADC(SSS),∴∠DCB=∠DCA=12×60°=30°,∠DBC=∠DAC,∵∠DBP=∠DBC,∴∠DAC=∠DBP,又已知BP=AB,∴BP=AC,∴△DBP≌△DAC(SAS),∴∠P=∠ACD=30°.【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举一反三:【变式】(2015•营口)如图,点P是∠AOB内任意一点,OP=5cm,点M和点N分别是射线OA和射线OB上的动点,△PMN周长的最小值是5cm,则∠AOB的度数是()A.25°B.30°C.35°D.40°【答案】B.解:分别作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CD,分别交OA、OB于点M、N,连接OC、OD、PM、PN、MN,如图所示:∵点P关于OA的对称点为D,关于OB的对称点为C,∴PM=DM,OP=OD,∠DOA=∠POA;∵点P关于OB的对称点为C,∴PN=CN,OP=OC,∠COB=∠POB,∴OC=OP=OD,∠AOB=∠COD,∵△PMN周长的最小值是5cm,∴PM+PN+MN=5,∴DM+CN+MN=5,即CD=5=OP,∴OC=OD=CD,即△OCD是等边三角形,∴∠COD=60°,∴∠AOB=30°;故选:B.【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河北)一张菱形纸片按如图1、图2依次对折后,再按如图3打出一个圆形小孔,则展开铺平后的图案是()A.B.C.D.2.直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位于三角形的()A.形内B.形外C.斜边的中点D.不能确定3. 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等边三角形的每条高线都是角平分线和中线B.其中有一内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D.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不相等;反之,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4.下列条件①有一个角为60°的三角形;②三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③一边上的高与中线重合的三角形;④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能判定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5. 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DE交AB于E, 且AB= BC,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BD⊥AC B.∠A=∠EDA C.BC=2AD D.BE=ED6. 如图,△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BAC的角平分线AF交CD于E,则△CEF必为()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B.若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C.若△ABC ≌△111C B A ,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关于一条直线对称D.直线MN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若P 点使PA =PB ,则点P 在MN 上,若11P A PB ,则1P 不在MN 上8.如图所示,Rt △ABC 中,∠C =90°,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BC 于D ,交AB 于点E .当∠B =30°时,图中不一定相等的线段有( )A .AC =AE =BEB .AD =BDC .CD =DE D .AC =BD二.填空题9. 如图,O 是 △ABC 内一点,且 OA =OB =OC ,若∠OBA =20°,∠OCB =30°,则∠OAC =_________.10. (苏州期末)如图,将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角大于60°)沿对称轴对折后,剪掉一个60°的角,展开后得到如图的形状,若∠ABD=15°,则∠A= .11. 如图,△ABC 中,∠C =90°,D 是CB 上一点,且DA =DB =4,∠B =15°,则AC 的长为 .12. 在△ABC 中,AB =AC ,若∠A -∠B =30°则∠A =________, ∠B =________.13. 点D、E分别在等边△ABC的边AB、BC上,将△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B1处,DB1、EB1分别交边AC于点F、G.若∠ADF=80º,则∠CEG=.14.(薛城区一模)一个汽车牌在水中的倒影为,则该车牌照号码______.15.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0cm,6cm,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_.16. 三角形纸片ABC中,∠A=60°,∠B=80°,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如图所示∠1=30°,则∠2=_______.三.解答题17. 已知∠AOB,试在∠AOB内确定一点P,如图,使P到OA、OB的距离相等,并且到M、N两点的距离也相等.18.(绿园区期末)如图1是3×3的正方形方格,将其中两个方格涂黑,并且使涂黑后的整个图案是轴对称图形,(要求:绕正方形ABCD的中心旋转能重合的图案都视为同一种图案,例如图2中的四幅图就视为同一种图案),请在图3中的四幅图中完成你的设计.19.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若AC平分∠DAB,•且AB=AE,AC=AD,求证:∠DBC=12∠DAB.20.(蓬江区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AB、BC、AC边上,且BE=CF,BD=CE.(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当∠A=40°时,求∠DEF的度数.【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C.2. 【答案】C;【解析】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3. 【答案】C;【解析】等腰三角形还有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4. 【答案】B;【解析】②④均能判定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5. 【答案】C;【解析】因为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所以∠EBD=∠DBC=∠EDB,故B、D成立,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知A成立.6. 【答案】A;【解析】∠CFA=∠B+∠BAF,∠CEF=∠ECA+∠EAC,而∠B=∠ECA,∠BAF=∠EAC,故△CEF为等腰三角形.7. 【答案】C;【解析】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关于一条直线对称.8. 【答案】D;【解析】由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B=30°,可知A、B、C均成立.二.填空题9. 【答案】40°;【解析】△AOB与△BOC与△AOC均为等腰三角形,∠OAC=180220302︒-⨯︒+︒()=40°.10.【答案】30°.【解析】连接AD,由题意可得出:∠ACD=∠B=15°,∠BDC=60°,则∠ADB+∠ADC=360°﹣60°=300°,∵∠B+∠BAC+∠ADB+∠ADC+∠C=360°,∴∠BAC=360°﹣300°﹣15°﹣15°=30°.11.【答案】2;【解析】∠ADC=30°,122AC AD==.12.【答案】 80°,50°;【解析】∠A-∠B=30°,∠A+2∠B=180°,解方程组得∠A=80°,∠B=50°.13.【答案】40°;【解析】∠BDE=18080502︒-︒=︒,∠BED=∠DEG=180°-50°-60°=70°,所以∠CEG=40°.14.【答案】M17936【解析】只需将倒影沿垂直旋转180°即可,因此该车的牌照号码为:M17936.15.【答案】 26cm或22cm;【解析】没有指明腰和底边,要分类讨论.16.【答案】50°;【解析】∠C=40°,根据折叠图形对应角相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50°.三.解答题17.【解析】MN的中垂线与∠AOB 的平分线的交点即为所求;如图所示:18.【解析】解:如图所示.19.【解析】证明:∵AC平分∠DAB,∴∠DAE=∠CAB在△DAE和△CAB中,,,,AD ACDAE CABAE AB=⎧⎪∠=∠⎨⎪=⎩∴△DAE≌△CAB(SAS),∴∠BDA=∠ACB,又∵∠AED=∠CEB,∴∠ADE+∠AED=∠ACB+∠CEB,∵∠DAE=180°-(∠ADE+∠AED),∠DBC=180°-(∠ACB+∠CEB),∴∠DAE=∠DBC,∵∠DAE=12∠DAB,∴∠DBC=12∠DAB.20.【解析】(1)证明:∵AB=AC,∴∠ABC=∠ACB,在△DBE和△CEF中,∴△DBE≌△CEF,∴DE=EF,∴△DEF是等腰三角形;(2)∵△DBE≌△CEF,∴∠1=∠3,∠2=∠4,∵∠A+∠B+∠C=180°,∴∠B=(180°﹣40°)=70°∴∠1+∠2=110°∴∠3+∠2=110°∴∠DEF=70°《生活中的轴对称》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认识和欣赏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2.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它们的简单应用.3.探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4.能按照要求,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轴对称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要求诠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是全等形;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点在对称轴上.(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要点诠释: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联系: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要点诠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之一.同时也给出了引辅助线的方法,那就是遇见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画出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这样就出现相等线段,直接或间接地为构造全等三角形创造条件.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相等,这点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外心.3.角平分线角平分线性质是: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要点诠释:前者的前提条件是已经有角平分线了,即角被平分了;后者则是在结论中确定角被平分,一定要注意着两者的区别,在使用这两个定理时不要混淆了.要点二、作轴对称图形1.作轴对称图形(1)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要点三、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则它叫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 是顶角,∠B、∠C是底角.要点诠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都等于4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A=180°-2∠B,∠B=∠C=1802A︒-∠.(2)等腰三角形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特别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每个底角都等于45°.(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边”).要点诠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是将三角形中的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2.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要点诠释:由定义可知,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为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典型例题】类型一、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1、(阳谷县一模)若∠AOB=45°,P是∠AOB内一点,分别作点P关于直线OA、OB 的对称点P1,P2,连接OP1,OP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OP1⊥OP2B.O P1=OP2C.OP1≠OP2D.O P1⊥OP2且OP1=OP2【思路点拨】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求出OP1、OP2的数量与夹角即可得解.【答案】D;【解析】解:如图,∵点P关于直线OA、OB的对称点P1、P2,∴OP1=OP2=OP,∠AOP=∠AOP1,∠BOP=∠BOP2,∴∠P1OP2=∠AOP+∠AOP1+∠BOP+∠BOP2,=2(∠AOP+∠BOP),=2∠AOB,∵∠AOB=45°,∴OP1⊥OP2成立.故选D.【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是基础题,熟练掌握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利用图形更形象直观.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C的内部有一点P,且D,E,F是P分别以AB,BC,AC为对称轴的对称点.若△ABC的内角∠A=70°,∠B=60°,∠C=50°,则∠ADB+∠BEC+∠CFA=()A.180°B.270°C.360°D.480°【答案】C ;解:连接AP ,BP ,CP ,∵D ,E ,F 是P 分别以AB ,BC ,AC 为对称轴的对称点 ∴∠ADB =∠APB ,∠BEC =∠BPC ,∠CFA =∠APC ,∴∠ADB +∠BEC +∠CFA =∠APB +∠BPC +∠APC =360°.2、已知∠MON =40°,P 为∠MON 内一定点,OM 上有一点A ,ON 上有一点B ,当△PAB 的周长取最小值时,求∠APB 的度数.【思路点拨】求周长最小,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找到P 的对称点来确定A 、B 的位置,角度的计算,可以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计算. 【答案与解析】解:分别作P 关于OM 、ON 的对称点1P ,2P ,连接12P P 交OM 于A ,ON 于B.则△PAB 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MON =40° ∴∠12P PP =140°.∠1PPA =12∠PAB,∠2P PB =12∠PBA. ∴12(∠PAB +∠PBA)+∠APB =140° ∴∠PAB +∠PBA +2∠APB =280°∵∠PAB =∠1P +∠1PPA , ∠PBA =∠2P +∠2P PB ∴∠1P +∠2P +∠12P PP =180° ∴∠APB =100°【总结升华】将实际问题抽象或转化为几何模型,将周长的三条线段的和转化为一条线段,这样取得周长的最小值.举一反三:【变式】(西城区期末)如图,动点P从(0,3)出发,沿所示的方向运动,每当碰到长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第一次碰到长方形的边时的位置为P1(3,0).(1)画出点P从第一次到第四次碰到长方形的边的全过程中,运动的路径;(2)当点P第2014次碰到长方形的边时,点P的坐标为.【答案】解:(1)如图所示;(2)如图,经过6次反弹后动点回到出发点(0,3),∵2014÷6=335…4,∴当点P第2014次碰到矩形的边时为第336个循环组的第4次反弹,∴点P的坐标为(5,0).故答案为(5,0).类型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3、如图,在等腰△ABC中,∠BAC=120°,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线段DE=1cm,求BD的长.【思路点拨】连接AD,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求出∠B=∠C=30°,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AD=CD,然后求出∠CAD=30°,再求出∠BAD=90°,然后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CD=2DE,BD=2AD,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答案与解析】解:连接AD,∵等腰△ABC,∠BAC=120°,∴∠B=∠C=30°,∵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D=CD,∴∠CAD=∠C=30°,∴∠BAD=∠BAC﹣∠CAD=120°﹣30°=90°,在Rt△CDE中,CD=2DE,在Rt△ABD中,BD=2AD,∴BD=4DE,∵DE=1cm,∴BD的长为4cm.故答案为:4cm.【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2016春•芦溪县期中)如图,△ABC中,AB=AC,∠A=50°,DE是腰AB的垂直平分线,求∠DBC的度数.【思路点拨】已知∠A=50°,AB=AC可得∠ABC=∠ACB,再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出∠ABC=∠A,易求∠DBC.【答案与解析】解:∵∠A=50°,AB=AC,∴∠ABC=∠ACB=(180°﹣∠A)=65°又∵DE垂直且平分AB,∴DB=AD,∴∠ABD=∠A=50°,∴∠DBC=∠ABC﹣∠ABD=65°﹣50°=15°.即∠DBC的度数是15°.【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类型三、角平分线性质4、已知:如图,CD⊥AB于D,BE⊥AC于E,BE、CD相交于点O,且AO平分∠BAC,求证:OB=OC.证明:∵AO平分∠BAC,∴OB=OC(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上述解答不正确,请你写出正确解答.【思路点拨】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OD=OE,然后证明△DOB≌△EOC,可得证OB=OC.【答案与解析】证明:∵AO平分∠BAC,CD⊥AB,BE⊥AC,∴OD=OE,在△DOB和△EOC中,∠DOB=∠EOC,OD=OE,∠ODB=∠OEC,∴△DOB≌△EOC(ASA),∴OB=OC.【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线段的长.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线,DE⊥AB,DF⊥AC,E、F为垂足,对于结论:①DE=DF;②BD=CD;③AD上任一点到AB、AC的距离相等;④AD上任一点到B、C的距离相等.其中正确的是()A.仅①②B.仅③④C.仅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类型四、等腰三角形的综合应用5、如图①,△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一点,PE⊥AB,PF⊥AC,CH⊥AB,垂足分别为E、F、H.易证PE+PF=CH.证明过程如下:如图①,连接AP .∵PE⊥AB,PF⊥AC,CH⊥AB, ∴ABP S △=12AB•PE,ACP S △=12AC•PF,ABC S △=12AB•CH. 又∵ABP ACP ABC S S S +=△△△, ∴12AB•PE+12AC•PF=12AB•CH.∵AB=AC,∴PE+PF=CH. (1)如图②,P 为BC 延长线上的点时,其它条件不变,PE 、PF 、CH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2)填空:若∠A=30°,△ABC 的面积为49,点P 在直线BC 上,且P 到直线AC 的距离为PF ,当PF=3时,则AB 边上的高CH=______.点P 到AB 边的距离PE=________. 【答案】7;4或10; 【解析】解:(1)如图②,PE=PF+CH .证明如下:∵PE⊥AB,PF⊥AC,CH ⊥AB,∴ABP S △=12AB•PE,ACP S △=12AC•PF,ABC S △=12AB•CH, ∵ABP S △=ACP S △+ABC S △, ∴12AB•PE=12AC•PF+12AB•CH, 又∵AB=AC, ∴PE=PF+CH;(2)∵在△ACH 中,∠A=30°,∴AC=2CH.。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从折叠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轴对称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本节的具体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
2. 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相应的问题.能力目标:1.在探究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
2.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情感目标:1.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角平分线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2.在探讨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动手操作,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动手操作,导入课题活动内容:[情境问题一]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你有什么办法?(对折)再打开纸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学生实验:通过折纸的方法作角的平分线。
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作品。
活动目的:体验角平分线的简易作法,并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引出做铺垫,为下一步设置问题墙。
第3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画法教师备课素材示例●复习导入生活中有许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验证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的方式.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是怎么验证的?交流你的想法.【教学与建议】教学:体验角平分线的简易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折叠一个角,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建议:通过折纸及作图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置疑导入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对折)再打开纸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教学与建议】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操作将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为新课作铺垫.建议:学生自己发现结论,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尺规作图就是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图.【例1】如图,在△ABC中,BA=BC,∠B=80°,观察图中尺规作图的痕迹,则∠DCE的度数为(B)A.60°B.65°C.70°D.75°(例1题图)(例2题图)【例2】如图,AB∥CD,以点A为圆心,小于AC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AC于E,F两点,再分别以E,F为圆心,大于12E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CD于点M.若∠ACD=120°,则∠MAB 的度数为__30°__.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例3】如图,在△ABC中,∠ACB=90°,BE平分∠ABC,DE⊥AB 于点D.如果AC=3cm,那么AE+DE等于(B)A.2cmB.3cmC.4cmD.5cm(例3题图) (例4题图)【例4】如图,AB ∥CD ,BE 和CE 分别平分∠ABC 和∠DCB,AD 过点E ,且与AB 垂直,垂足为A ,交CD 于点D.若AD =4,则点E 到BC 的距离是__2__.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综合运用这两条性质,选择合适条件和表示方法来解决问题.【例5】如图,已知△ABC 中,CD 是AB 边上的高线,BE 平分∠ABC,交CD 于点E ,BC =5,DE =2,则△BCE 的面积等于(C)A .10B .7C .5D .4【例6】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A =90°,BD 是∠ABC 的平分线,DE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试说明:BC =2AB.解:因为DE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所以BE =EC =12BC ,DE ⊥BC ,所以∠DEB=90°.因为∠A=90°,所以∠A=∠DEB.又因为BD 是∠ABC 的平分线,所以∠ABD=∠EBD,DA =DE ,所以△ABD≌△EBD(AAS),所以AB =BE ,所以AB =12BC ,即BC =2AB.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经历探索角的轴对称性质的过程,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2.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相应的问题.▲重点探索并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难点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如图,在S区有一个集贸市场P,它建在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上,要从P点建两条路,一条到公路,一条到铁路.问题1:怎样修建道路最短?问题2:往哪条路走更近呢?这节课我们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这类问题.◆活动2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1】角的轴对称性操作: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角∠AOB,如图,沿角的两边将角剪下,并将这个角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再打开纸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什么关系?【归纳】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强调: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而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探究2】角平分线的性质请同学们按下列步骤完成折叠过程:(1)在一张纸上任意画∠AOB,沿角的两边将角剪下,将这个角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折痕就是∠AOB的平分线;(2)在∠AOB的平分线上任意取一点C,分别折出过点C且与∠AOB两边垂直的直线,垂足分别为D,E,将∠AOB再次对折,线段CD与CE重合吗?(3)改变点C 的位置,线段CD 和CE 还相等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归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探究3】尺规作角的平分线下面我们探究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已知:∠AOB.求作:射线OC ,使∠AOC=∠BOC. 作法:(1)在OA 和OB 上分别截取OD ,OE ,使OD =OE ;(2)分别以D ,E 为圆心,以大于12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交于点C ;(3)作射线OC.OC 就是∠AOB 的平分线(如图). 你能说明这样作的道理吗?理由:连接CE ,CD.因为OD =OE ,CD =CE ,OC =OC , 所以△COD≌△COE(SSS).所以∠COD=∠COE,即OC 是∠AOB 的平分线.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如图,在Rt △ABC 中,BD 是角平分线,DE ⊥AB ,垂足为E ,DE 与DC 相等吗?为什么?【方法指导】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解:相等.理由:因为BD 平分∠ABC,DE ⊥AB ,DC ⊥BC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DE =DC.【例2】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垂足为E ,S △ABC =7,DE =2,AB =4,则AC 的长是()A .6B .5C .4D .3 【方法指导】过点D 作DF⊥AC 于F.因为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AB ,所以DF =DE =2,所以S △ABC =12×4×2+12AC×2=7,解得AC =3.答案:D【例3】如图,AB ∥CD ,以点A 为圆心,小于AC 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 ,AC 于E ,F 两点,再分别以E ,F 为圆心,大于12EF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AP ,交CD 于点M.若∠ACD=120°,求∠MAB 的度数.【方法指导】根据AB∥CD,∠ACD =120°,得出∠CAB=60°.再根据尺规作图得出AM 是∠CAB 的平分线,即可得出∠MAB 的度数.解:因为AB∥CD,所以∠ACD+∠CAB=180°.又因为∠ACD=120°,所以∠CAB=60°. 由尺规作图知AM 是∠CAB 的平分线,所以∠MAB=12∠C AB =30°.◆活动4 随堂练习 1.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如图所示,则能说明∠AOC=∠BOC 的依据是(A)A.SSS B .ASA C .AASD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如图,在Rt △ABC 中,∠C =90°,AD 平分∠BAC,交BC 于点D.若AB =10,S △ABD =15,求CD 的长.解:CD=3.3.课本P126随堂练习.◆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1.本节课你知道了哪些新知识?2.你还有哪些困惑?【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加深对角平分线的理解和应用.【作业】课本P127习题5.5中的T1、T2、T3.课堂开始设计了折纸活动,让学生体验角的轴对称性,为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做好铺垫.通过学习尺规作图,以达到复习全等和再次验证猜想的目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效果较好.。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3.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3.1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之后,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深,难以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归纳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5.巩固练习: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3.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生活中的轴对称,5.3.2节主要介绍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绘制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轴对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对图形的变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可能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总结。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绘制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绘制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难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轴对称的意义。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绘制和识别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PPT,展示实例和练习题。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如剪纸、图片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如剪纸、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感受轴对称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方法。
5.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角的轴对称性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并能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会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题1】在纸上画一个角,你能得到这个角的平分线吗?
用量角器度量,也可用折纸的方法.
【问题2】如果把前面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还能用对折的方法得到木板、钢板的角平分线吗?
探究新知
【教师】如图是一个角平分仪,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 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
在△CAD和△CAB中,
,,,AD AB DC BC AC AC =⎧⎪
=⎨⎪=⎩
所以△ADC ≌△ABC (SSS ). 所以∠CAD =∠CAB .
即射线AC 就是∠DAB 的平分线.
【教师】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 【学生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
求作:∠AOB 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 ,OB 于M ,N . (2)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1
2
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内部交于点C .
(3)作射线OC ,射线OC 即为所求.
【教师提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12
MN 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 的内部吗?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
1.去掉“大于12
MN 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12
MN 的长为半径画两弧,
两弧的交点可能
在∠AOB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折纸与剪刀,自己动手,剪一个角,把剪好的角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再把纸片展开,你看到了什么?把对折的纸片再任意折一次,然后把纸片展开,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
第一次对折后的折痕是这个角的平分线;再折一次,又会出现两条折痕,而且这两条折痕是等长的.这种方法可以做无数次,所以这种等长的折痕可以折出无数对.
【教师】折出如图所示的折痕PD,PE.
【教师提问】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一个角的三条折痕,并度量所画的PD,PE是否等长?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
PD=PE.
【教师】我们猜想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教师提问】你能证明这一性质吗?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
已知:如图,∠AOC= ∠BOC,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
试说明:PD=PE.
解:∵PD⊥OA,PE⊥OB,
∴∠PDO= ∠PEO=90 °.
在△PDO和△PEO中,
∠PDO= ∠PEO,∠AOC= ∠BOC,OP= OP,
∴△PDO≌△PEO(AAS).
∴PD=PE.
【教师提问】能否用符号语言来翻译“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句话.
【学生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OC平分∠AOB,PD⊥OA,PE⊥OB,
∴PD=PE.
于是我们得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例1】如图,在△ABC中,∠ACB=90°,BE平分∠ABC,DE⊥AB于点D,如果AC=3 cm,那么AE,AC,DE这三条线段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互动探索】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DE=CE,从而可知AE,AC,DE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AE+DE=AC=3 cm.理由如下:
因为∠ACB=90°,BE平分∠ABC,DE⊥AB,
所以DE=CE,
所以AC=AE+CE=3 cm.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拓展延伸】
【例2】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你能说出可供选择的地址有几处吗?
【互动探索】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货物中转站必须是三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解:因为中转站要到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
所以货物中转站必须是三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而外角平分线有3个交点,内角平分线有1个交点,
所以货物中转站可以供选择的地址有4处.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应用与设计作图,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课堂练习
1.观察图中尺规作图痕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OE是∠AOB的平分线
B.OC=OD
C.点C,D到OE的距离不相等
D.∠AOE=∠BOE
2.如图,在Rt△ACB中,∠C=90°,AD平分∠BAC,若BC=16,BD=10,则点D到AB的距离是()
A.9B.8
C.7D.6
3. 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DE⊥AB, DF⊥AC.垂足分别为E,F.
试说明:EB=FC.
4.如图,BD是∠ABC的平分线,AB=BC,点P在BD上,PM⊥AD,PN ⊥CD,垂足分别为点M,N.证明:PM=PN.
参考答案
1. C
2. D
3.解:∵AD是∠BAC的角平分线,DE⊥AB, DF⊥AC,
∴DE=DF, ∠DEB=∠DFC=90 °.
在R t△BDE和R t△CDF中,DE=DF,BD=CD,
∴ R t△BDE≌R t△CDF(HL).
∴EB=FC.
4. 证明:因为BD是∠ABC的平分线,
所以∠ABD=∠CBD.
又因为AB=BC,BD=BD,
所以△ABD≌△CBD(SAS),
所以∠ADB=∠CDB,
即DB是∠ADC的平分线.
因为PM⊥AD,PN⊥CD,
所以PM=PN.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5.5第1,2,3题
板书设计
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第3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