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复习专题一
- 格式:docx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议论文专题复习教案鹤龄中学赵宗桂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议论文的文体常识,了解议论文的考点。
2、熟悉议论文考察的题型,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与技巧。
3、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复习重点:1、议论文的考点与答题技巧。
2、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
复习难点:1、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素养的提高。
复习课型:先做后讲,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复习步骤:(先将复习讲练稿下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熟悉文本,自主阅读、解答题目。
)一、回顾感知,明确目标: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习的议论文篇目,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课题及文章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
然后教师再明确课堂的复习目标及内容。
二、回顾文体知识,加深学生感知:议论文知识点回顾结合讲学稿,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范文作体会,加深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应用文体知识理解文本。
三、考点归纳:指明学生朗读讲学稿中的考点归纳,引导学生根据讲学稿中的考点回顾、再现相关考点的各种具体题型及不同的表述。
让学生对议论文的考点及相关题型的认识清晰化。
为接下面的答题指导作准备。
四:答题指导:1、论点:1)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生根据文本阅读与中心论点的对比,自主讨论“答题技巧”中的四个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归纳予以评价、纠错、指导,加深学生对议论文的论点的认识与把握。
2、论据1)让学生找出选文中运用的论据,并会简洁语言概括。
2 能为论点补充合理的论据。
3)教师予以评价,并结合“答题技巧”引导学生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把握、理解“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含义与区别。
3、论证方法:1)让学生先阅读选文把握文章观点性的语句,思考、归纳论证方法及其方法的作用。
2)让两到三个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的答题,学生对答案进行自主的评价与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对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答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议论文专题训练一(论点)人生留白①人生一世学问颇多,其中立身处世应该留点空白则至为重要。
②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
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欢乐,就不会被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愉快,就不会被烦恼破坏心绪;当你得意时,____________,就不会________________;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就不会被孤独遗弃于世。
③我有个校友就业于宾馆,头八个月一直在餐厅择菜。
别人备感委屈,而他却知足长乐——我怎么能因为一片叶子的遮蔽就拒绝整个春天的绿意呢?择菜是很简单,但是我不是在工作中也学习到许多东西吗?我知道怎么检验蔬菜的质量,什么样的菜出菜率最高,成本最合算;我知道怎么储藏可以让蔬菜保鲜时间最长;我知道怎么放置才可以达到符合先进先出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浪费……④为他人留下一点爱心,遇事能关怀在前,自己就多了一份仁慈;为他人留下一份宽容,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同事相处就会一团和气;为他人留下一份热忱,你身边的社会就能其乐融融,大千世界就会添一份美好。
⑤历史上“管鲍之谊”就是建立在鲍叔对管仲的宽容和理解之上。
正如管仲所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⑥“世事沧桑心事定”,人活一世应该有此定力,给人给己留更多的空间和余地,这样我们才会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
1、本文提出了“人生留白”这个人生哲理,我们对此作以下探讨。
⑴“人生留白”中的“白”无关颜色,除了可理解成“空白”,还可以理解成_________(2分)⑵本文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以下两个材料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相关观点,它们所对应的段落分别是:(4分)⑴“材料一”对应第_______段⑵“材料二”对应第_______段材料一慧宗禅师外出,嘱弟子好生看护寺中兰花。
专题一:议论文写作——审题【精准突破】材料作文审题技巧什么叫做审题?什么叫立意?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考生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趣等.明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以“帅”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怎么样审题?•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思,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
❖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之一:全面把握材料,重点突破关键句【例 1】某商人看到衣裳破烂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 1 元钱丢进卖铅笔人的怀中,就走开了。
但他又突然觉得这样做不好,就连忙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几只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取铅笔了,希望不要介意。
最后他说:“你跟我都是商人。
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
”几个月过去了,在一个社交场合上,一位穿戴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并且自我介绍:“你可能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永远忘不了你。
你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跑来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没有想到这位商人的一句话,竟使一位处境窘迫的人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审题立意提示:1.说话要讲究艺术 2.拾起尊严解析:1.说话要讲究艺术——偏题原因:审题时把重心放在了材料中的“某商人”,而忽视真正的中心人物是那个后来的“穿戴整齐的推销商”。
2.拾起的尊严紧扣题目重心,与材料照应。
突出那位后来的“推销商”是因为找回了自尊,不愿就此沦落为乞丐,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5题。
(10分)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
在国际上, 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可以说, 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能力。
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
可以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 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 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
无论是一个人, 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 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
共读共写, 一起交流, 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 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 这样的文化共同体, 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
所以, 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 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 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于个体来说, 阅读是学习的工具, 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 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 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 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 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 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
阅读需要专注, 在知识积累之外, 也是一种精神修行。
通过阅读感受书香, 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 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 从而增加幸福感。
书香的涵养, 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 让喧嚣的沉静下来, 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一)班级:姓名:学号:一、(共12分,每小题4分)从拴象说开去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
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
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
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
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
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
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
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
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
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
九年级上语文议论文论点论据分析专题复习一、考点分析考点一、议论文的论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
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考点二、议论文的论据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二、专题详解知识点一:复习论点1.论点的概念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就是作者观点的核心。
2.论点与论题(或论点的性质特点)论点与论题。
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注意:论点的语言表现形式应该是判断性句子,而不是词语或短语,也不能使用比喻。
一般为肯定句式,有时也可以是否定句式,但是论点不能是疑问句式或选择句式。
3.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
“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八”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
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台”。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
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类。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著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
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复习目标1.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2.阅读训练,巩固训练。
复习重点和难点1.找出各文中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结构、语言2.能运用所学知识做阅读题复习过程:一、典型例题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截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
他说:“主以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是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个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我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学上发出来就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的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作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第一讲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一)(一)《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14分)江德斌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
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议论文专题知识整理一、归纳论点1.考点题型(1)针对文章中的某某现象,作者提出了什么主张?(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表达的观点。
[或: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3)全文围绕哪句话(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述?(4)拟写(或选择)标题。
2.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的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出中心论点;②引用名言,从而引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纳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2)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取方法①A.标题即为中心论点。
B.在开头,即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C.在中间,应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语言。
D.在结尾,即归纳全文,篇末点题。
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出现。
②表述法。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它是明确地表明态度、主张、看法的句子,它正确、鲜明、简洁、明了。
从全文看,它必然是能够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③摘录法。
只有分论点的文章,要通过阅读文章、归纳段意的方法提炼中心论点。
④论据反推论点。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温馨提示:①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能用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例如“首先”“其次”“再次”等)的位置。
中心论点起统率全文、统率分论点的作用。
②区分论题和论点。
论题是文章所议论的问题、话题,而论点是作者针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看法。
二、辨别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效果题型及答题技巧1.考点题型(1)某段(某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或:找出文中的主要论证方法。
论点是作者的观点,即表明作者的态度、看法和主张。
论题是作者议论的问题,即作者所要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1)、从标题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判断句;而论题的出现通常是一个词语或词组(名词、动词)。
(2)、从位置看:论点位置比较灵活,可在标题,在首段,在中间,在结尾;论题位置固定在标题或首段。
2、关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部分,作者常常在开头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在结尾部分才亮出观点。
3、捕捉段落中心句。
段落中心句通常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这些中心局大多是分论点。
掌握了分论点,就能比较快地理清文章脉络,进而把握论点。
4、把握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议论文提出论点和分析议论之间关系非常紧密,而且必须一致,互相支撑。
因此,议论文非常注重段与段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或并列,或层进,或对比。
在阅读中准确梳理各段之间的关系,理解议论和论点的关系,就能提炼文章的论点。
[金点巧指]:如何准确寻找或归纳论点: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其次,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
论点应该是一个明晰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
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有时题目也可能是中心论五、试题举例: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
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
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
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
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过有“容”的人生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
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
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⑤要敞开胸怀。
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
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 , ;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
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
”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眼光与见识①“三顾茅庐”,这个渴求人才的故事早已尽人皆知,它所潜藏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理也值得深味。
比如,刘备为什么要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又何以能对天下形势作出那样环环相扣的精当分析,并提出极富远见的应对战略?②显而易见,前者体现的是眼光,后者说明的是见识。
细细想来,蜀国的崛起与发展,不就正是由这眼光和见识的完美结合而促成的么?正因为刘备有识才的眼光,才会放下身段,无比虔诚地恳请诸葛亮出山。
也正由于诸葛亮有高卓的见识,才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
③眼光和见识虽然难以物化,不可量化,无法显化,却是卓越之人的基本素质与必备条件。
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杰出人才。
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眼光与见识也许最值得一说。
他推崇儒佛文化,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一律学汉语、学汉礼、改汉姓、穿汉服装、与汉族通婚杂居,鼓励学习农耕……这一系列“革俗汉化”措施不仅使北魏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后世唐代宋朝的空前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全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正因为孝文帝的举措,才使中国古代文明得以保留和传承,并没有像世界上其他三大古国的文明一样从地球上或消失,或中断。
唐太宗所体现的不仅是眼光,还有胸襟。
他能倾听政敌魏徵谔谔之语,与属下谦和平等对话讨论……从而开创了“君纳忠谏,臣进直言”的治国懿范。
④历史表明,无论是实现个人成功,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眼光与见识都断不可少。
一个人但凡有了眼光,就会富有宏阔深远的视域,入木三分的穿透力,直入底蕴的明彻性。
无论察人察事皆能见微知著,抓住内质;而当一个人有了见识后,则会在为人处世中每每高屋建瓴,深谋远虑,成竹在胸,极具创新思维和战略考量。
⑤有人说: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
毫无疑问,这样的人群对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特别是在市场大潮滚滚涌来、物质欲望裹挟人心的时候,尤其如此。
正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
当人一旦变得没有眼光只有视力;没有见识只有意见的时候,整个民族和整个社会的“尺度”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浅薄和短缺。
⑥绚丽的世界永远都在向人们提供各种机会,但前提是:你必须有眼光,能发现它;有见识,能体悟它;有定力,能抓住它!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有这样一种不断培育和强化眼光与见识的自觉,我们必定会从历练中提升自我,赢得出彩的人生。
14.将第②段画线句改成陈述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对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阐述“三顾茅庐”蕴涵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理。
B.评述刘备有识才的眼光和诸葛亮有卓越的见识。
C.论述蜀国的崛起和发展在于眼光和见识的结合。
D.论述眼光和见识的重要意义并引发下文的议论。
16.联系全文,“眼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绕中心论点,第③段阐述了___________,第④段在第③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则类推到具有眼光和见识的人群对于时代、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很重要。
(9分)18.第③段画线内容是可以删掉?请简述理由呢。
(4分)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
”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
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
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
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___想做大规模,___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
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
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
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混浊的官场,回归田园。
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16.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是还是 B.既又C.不仅还 D.不是而是17.第⑦段中的“左右”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20.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
(6分)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
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