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我心目中的“匠人”与“艺术家”作者:宋国柱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6期“匠人”原指师傅带徒弟,徒弟原封不动地、重复地学习磨炼一门技艺,从而继承并传承这门手艺,所谓“拜师学艺”,徒弟就地求师,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也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
甚至有的师傅自己坐井观天,还让徒弟高山仰止,最后充其量也只是成为在某些方面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各行各业中都有。
这些习性也成为了他们只所以成为“匠人”的宿命。
近年来提倡的“匠人精神”,我想,这也是新时代对匠人自身职业操守的要求和尊重。
匠人只停留在炫技上,即使做的再好,永远只是个耍手艺的“匠人”。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且具有一定成就,能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永不重复自己的艺术从业者。
首先艺术家一定是好的具有“匠人精神”的匠人,因为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练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且在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不知疲倦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创造、不断放弃那些墨守成规的东西,不断往更高层次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匠人不一定能成为艺术家,也不一定成不了艺术家,这就看你自身的修为、追求和造化了。
匠人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只知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因循守旧,作品往往侧重外在的形式和“实用”的价值。
艺术家追求创新,追求将自己的“三观”和情感融入到创作中,风格鲜明独特,作品重在精神内涵和美的享受的“无用”价值。
当然,不是所有的匠人追求“匠人精神”而成为“艺术家”,但是能否保持一颗创新的心,在你从事的领域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最起码也会成为具有“艺术家精神”的“匠人”。
作为传统手工刻铜艺术的“非遗传承人”,我原来认为“匠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很大,通过近三十年诗、书、画、刻的切身体验告诉我,匠人与艺术家之间就隔了一层纸,匠人与艺术家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
工匠精神文章匠心呈现艺术之美工匠精神文章匠心呈现艺术之美工匠,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他们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者,更是对细节有着执着的追求者。
在一个快节奏、功利化的社会中,工匠们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用自己的匠心和精神呈现出了艺术之美,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匠心:精益求精工匠的匠心,体现在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和追求上。
无论是制作一件家具,还是雕刻一块玉石,工匠们都不会敷衍了事。
他们用心思考每一个步骤,追求每一个工艺上的细微改进。
他们深知,只有将每一步做到极致,才能打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匠心的表现并不仅止于工艺上,也体现在工匠们对技术的不断学习和探索上。
他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革。
工匠们将自己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融入到每一个工作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二、精神:专注耐心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注和耐心。
工匠们追求的是完美,在每一次操作中都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
他们像艺术家一样对待自己的作品,细细雕琢每一个细节,直到达到心中理想的状态。
这种耐心的精神不仅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也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
工匠们从不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慌乱不安,他们愿意花上数小时甚至数日去完成一件作品。
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在沉静中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三、艺术之美:诗意和奇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专注耐心的工作态度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艺术之美。
工匠们通过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作品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无论是一件漂亮的陶瓷器,还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油画,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
他们通过独特的手法和技巧,将平凡的物品转化为艺术品,赋予了作品美的灵魂和诗意的奇妙。
工匠们创造的艺术之美,不仅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才华,更向社会传达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更激发了大众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结语工匠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代表了对工作的热爱和坚持,代表了对细节的执着和专注。
工匠们用自己的匠心和精神,呈现出了艺术之美,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中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比较研究作者:程亚文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5期摘要:纵观中西方艺术史,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评判标准有多种,这里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划分是根据其所从事的具体专业来划分的,工匠追求技术层面上的活动,而艺术家则在勇于创新及追求个性方面有所成就。
但,二者之间毫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个世界,既需要发挥“工匠精神”,又要“艺术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但在历史上这种偏见确实存在,而且源远流长。
下文以中国宋元时代以及对应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与艺术家为例,去探讨二者之间在中西方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技艺;西方;中国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67-02对于“工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也就是“手工艺人”,这其中包括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鱼水利业生产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
而“艺术家”解释为“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通常指在诸如绘画、表演、写作、摄影、雕塑、书法、音乐及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比较高的成就,从而具备一定美学素养的人。
他们是一个源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从解释上看,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事实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都经历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转变过程,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从匠人做起的。
所以在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几乎是同等重要的。
但是历史上中国的工匠却不被人认可,仅仅是作为一件光鲜亮丽的外衣为艺术家所服务的。
就像中国敦煌莫高窟的辉煌,本是敦煌工匠的忘我,使自身撇开了阴森的人性,才使创作更接近于开放的神性。
如此伟大的作品已无法用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工匠的制作”来定义。
一、历史上工匠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我们一定想象的到,在彩陶时期生活的手工艺人们在其社会群中的地位可能不会太低,因为他们肩负着满足社会人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重责任,他们既是生活资料的创造者,也是精神理念的传播者。
你会选择成为一名艺术家还是工程师?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的兴趣、技能和职业发展方向,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成为一名艺术家意味着可以追求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艺术家通常会面临更加自由的工作环境,可以根据自己的灵感和想法来创作作品,但同时也需要承担不稳定的收入和竞争激烈的市场。
而成为一名工程师则意味着可以参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来设计和建造各种设施和产品。
工程师通常会面临更加稳定的职业前景和薪酬,但也需要承担更多的技术压力和工作压力。
在选择成为艺术家还是工程师时,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你对创作和表达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和技能,那么成为一名艺术家可能更适合你。
而如果你对科学和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成为一名工程师可能更适合你。
此外,职业发展方向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艺术家和工程师在职业发展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机会和挑战,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
发展规划来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选择成为一名艺术家还是工程师取决于个人的兴趣、技能和职业发展方向。
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决策。
希望以上的分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陶艺家与匠人--吕金泉( 中艺网 2010年9月4日)本文所论及的陶艺家与匠人主要是指手工生活陶瓷制作中的两个不同主体。
手工生活陶瓷,顾名思义就是指以陶瓷为材料,依靠手工制作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陶瓷。
陶瓷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逐渐演变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再发展到艺术家借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载体。
这其中的变化不仅表现为造物活动本身,也表现为造物活动的主体,以及由此所引发出的结果。
在手工业时代,生活陶瓷的制作者为制陶艺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端,现代艺术的介入,一部分艺术家的参与,从而使手工生活陶瓷的制作主体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有匠人和陶艺家之分。
陶艺家与匠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本质上来说,这两者又是相同的,即都是陶瓷的制作者,他们的不同只是表现在由他们所创作出的作品中,以及制作动机上。
这种不同是由两者所受教育的背景不同而产生的。
匠人,也称作“工匠”,指有专门技术的工人。
在手工业时代,陶瓷的制作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所为。
由于手艺是家庭谋生的手段,所以技艺的传承多为“世袭”制,即父传子、子传孙。
如《考工记》所说:“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荀子》言:“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这同封建社会的生养民俗的传宗接代观念是相吻合的。
在这种世袭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艺人宁愿将自己本家的绝技传给有继承权的养子,也不传给女儿,因为女儿一旦出嫁后便会将技艺传给男家,这在家规上是绝对不允许的,除非女儿终身不嫁或招赘来传代。
受这种世袭观念的支配,有时候一些艺人宁愿把高超的技艺带入坟墓,也不传给非家庭成员的弟子。
由于这种传承局限于家庭的小范围内,缺乏有益的交流与发扬,所以导致了发展的缓慢。
这种传承自然包含技术与经验,以及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种传承的结果是工匠在继承了精湛技艺的同时,也恪守着传统的审美准则。
关于工匠训练的途经和方法在《管子•小匡》中有如下记载:“令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时,计制,断器,尚完利。
“工匠”及“艺术家”辨析摘要:纵观中西方艺术史,对于工匠与大师的评判标准有诸多异同,何为“工匠”与“大家”?工匠和艺术家不同在哪儿,工匠什么情况下可以成为艺术家,本文将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文艺复兴;“匠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匠”一词解释为“手艺工人”,也可理解为具有工艺技术专长之人。
工匠包括木石匠、打铁匠、泥瓦匠、剃头匠、裁缝、厨师等。
而“艺术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从事艺术创作或表演而有一定成就的人。
”诸如文学家、音乐家、画家、雕塑家、书法家、舞蹈家等。
艺术家不仅从事艺术生产,而且还要有所成就。
1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与“艺术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经历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蜕变历程,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从工匠做起的。
在文艺复兴之前,工匠们学习技艺一般要进入作坊,相当于一个生产制作工艺品的工厂,作坊生产的目的在于销售工艺品赚取利润,所以在当时工匠们所做的都是迎合购买者兴趣的产品,不停地重复生产相同产品以满足多数购买者的兴趣和大订单的需求,工艺品只是用于交易的商品,工匠成为生产商品的机器,没有任何工匠的个人发挥和情感在里面。
在师傅眼里的学徒其实都不过是在充当廉价的劳力,师傅传授给学徒的只是制作技法,而无暇顾及艺术精神。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教皇为代表的宗教机构和以美蒂奇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宫廷为工匠们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有利环境,为工匠向艺术家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教皇宗教机构为了改变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统治形象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需要运用绘画、建筑等表达方式重塑宗教氛围,宣传宗教的影响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贵族宫廷则更向往世俗生活,他们将资助艺术看作是附庸风雅的表现,同时也是金钱和地位的象征。
有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匠人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宗教机构和宫廷贵族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给了匠人很大一部分资金资助,有了资金资助的匠人逐渐摆脱贫困,不必再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发愁,在相对宽裕的生活环境中有独立时间和想象空间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才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
匠人与大师的差别在于,匠人只有技能技巧,他从师傅那里学会了知识,且具备了模仿的能力。
匠人只会复制前人东西,只有技能技巧,缺少对事物的见识。
而大师在得到“鱼”又学会“渔”的基础与过程中,悟出了“渔识”,他能进行开创性的劳动,不但有创新的物质产品,还有独到的思想产品。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
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
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走进课堂,你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构想着未来的蓝图。
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
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
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
王安忆:艺术家都是工匠作者:刘庆邦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2年第38期有人把作家的创作看得很神秘,王安忆却说,作家也是普通人,作家的创作没什么神秘的,就是劳动,日复一日的劳动,大量的劳动。
她认为不必过多地强调才能、灵感和别的什么,那些都是前提,即使具备了那些前提,也不一定能成为好的作家。
要成为一个好的作家,必须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在我看来,铺展在王安忆面前的稿纸就是一块土地,她手中的笔就是劳动的工具,每一个字都是一棵秧苗,她弯着腰,低着头,一棵接一棵把秧苗安插下去。
待插到地边,她才直起腰来,整理一下头发。
望着大片的秧苗,她才面露微笑,说,嗬,插了这么多!或者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粒种子,她把挑选出来的合适的种子一粒接一粒种到土里去,从春种到夏,从夏种到秋。
种子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
回过头一看,她不禁有些惊喜。
惊喜之余,她有时也有些怀疑,这么多果实都是她种出来的吗?当仔细检阅之后,证实确实是她的劳动成果,于是她开始收获。
王安忆不知疲倦地注视着那些汉字,久而久之,那些汉字似乎也注视着她,与她相熟相知,并形成了交流。
好比一个人长久地注视着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好像也会注视他。
仅有劳动还不够,王安忆对劳动的态度也十分在意。
她说有些作家,虽然也在劳动,但劳动的态度不太端正,不是好好地劳动。
王安忆不能容忍马马虎虎、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得过且过。
她是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
如果写了一个不太好的句子,她会很懊恼,一定要把句子理顺了,写好了,才罢休。
王安忆自称是一个文学劳动者,同时,她又说自己是一个写作的匠人,她的劳动是匠人式的劳动。
因为对作品的评论有雕琢和匠气的说法,作家们一般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匠人,但王安忆勇于承认。
她认为艺术家都是工匠,都是做活。
千万不要觉得工匠有贬低的意思。
类似的说法我听刘恒也说到过。
刘恒说得更具体,他说他像一个木匠一样,他的写作也像木匠在干活。
从劳动到匠人的劳动,这就使问题进了一步,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工匠精神文章用心打磨绽放艺术之花工匠精神文章用心打磨绽放艺术之花工匠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心态和态度,它代表了对工作的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以及对细节的苛求,这种精神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而在艺术领域中,工匠精神更是打磨出了无数绚烂的艺术之花。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心和创造力的结晶,而工匠精神恰恰是实现这种创造力的关键。
艺术家需具备对细节的敏感,他们用心打磨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的艺术品。
像雕塑家用坚韧的意志和耐心雕琢每一个轮廓,画家用精细的笔触表达每一个情感,他们都是用工匠精神为艺术品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美感。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具备对细节的敏感和全神贯注的态度。
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必须对材料、工具和技术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他们才能将手中的工具发挥到极致,将自己的创意变为具体的形式。
正如雕塑家用锋利的刀具雕刻出立体的雕像,而不是简单地将大理石摆设在那里。
这种对技术和工艺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了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个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和责任心。
艺术家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观念通过艺术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份责任感,他们对每一个作品都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并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无论是音乐家用心演奏每一曲乐章,还是作家用心浸润每一个文字,他们都在用工匠精神将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工匠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丝不苟的态度。
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要求自己百分之百的投入和注意力集中,他们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完美。
就像建筑工人在修建大厦时,每一块砖瓦都要精确地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每一道线条都要经过精心勾勒。
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张力和魅力,令人赏心悦目。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力量。
它不仅仅是对工作的态度和方法,更是一种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和对卓越的追逐。
艺术家们通过用心打磨,让艺术品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作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职业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过去的家庭传统职业来看,人们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变,现在的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例如工程师和艺术家。
这两种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
现在,许多学者正在讨论哪种思维方式更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工程师思维主要关注事物的结构、系统、过程和关系。
工程师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和客观实证,重视细节,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主。
他们对事物的分析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从分析的细节中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把已有的结构、方法和系统优化。
艺术家思维则从观念的角度出发,重视创造的灵感和艺术的表达,注重抽象思考,追求创新。
艺术家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他们注重表达方式和对事物的分析,并结合现实条件来探索有意义的答案和新思路。
从各自的角度来看,工程师和艺术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工程师以客观和合理的思考方式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构建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系统,为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而艺术家以创新的思考方式激发人们的思想,提升生活的品质,实现精神的升华。
如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价值都是重要的,需要各种人才共同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努力实现社会发展。
工程师思维提出了细节方面的考虑,而艺术家思维则更多地发挥了创新思考的力量,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能够兼具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人才,他们能够在结构、准确性和创造性之间取得平衡,充分发挥两种思维的优势。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正在面临着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抉择,通过更广泛地探索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发挥双方的优势,积极培养两种思维方式的人才,以期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积极引导人们向兼具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发展方向努力,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古代工匠技艺与工艺美术工匠技艺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到现代,工匠技艺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手工艺技术非常发达,古代的工匠们通过对材料和工具的深入研究,创造出许多精美的工艺品,使得古代文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工艺品也成为了战争、贸易、礼仪等领域中的重要物品。
古代工匠所追求的不仅是实用性,更是对于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因此,许多古代工艺品都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往往是一件艺术品。
在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代表之一就是中国的陶瓷工艺。
中国的工匠们在瓷器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对颜色、质地、形状等因素进行改进,最终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美丽装饰和优雅形态的瓷器,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制作陶瓷的民族之一。
中国的工匠们还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瑰丽的绣品,如汉代服饰上的金银线绣、唐代的云锦、宋代的绣球等,这些绣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是古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
古代工匠的创造精神、技艺水平和文化背景都对古代工艺美术具有深远影响。
比如,中国的明清皇宫重要建筑都是用雕刻工艺装饰的,这个工艺品具有非常高的技艺含量,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手工艺术。
此外,在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会采用各种复杂的工艺,如丝绸织造、铜器铸造、玉器雕刻等等,这些工艺的创造都是基于对材料的熟知及其特性的把握,通过对材料特性加工后得到精美的工艺品。
古代工匠技艺不仅仅是技艺水平的提升,更是生活方式的呈现。
在传统文化中,工匠的职业地位一直非常高,他们不仅仅是技术工人,更是文化人,传统工匠们不仅要懂得工艺技术,还要懂得文化,他们的艺术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比如,极具代表性的铁艺,铁艺之美远远不在于实现功能,而是艺术家的情感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让艺术品传达出来。
这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谓的“良心之艺”。
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在过去,许多手工艺技术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工匠精神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项需要高度创造力、技能和工作精神的活动。
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同时还需要通过技术和实践经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因此,工匠精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非常密切。
首先,工匠精神是实现艺术创作的重要保障。
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兢兢业业的做事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这种态度和行为风格需要艺术家持续保持和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敬畏和热爱,进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不断地研究、尝试和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技能,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并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艺术作品。
其次,艺术创作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体现工匠精神的形式。
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创新、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对艺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细打磨,从而提高作品的品质和美感。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当今时代,由于科技等方面的进步,艺术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技术,来实现创作灵感和创造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工匠精神失去了它的价值。
相反,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可以更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细致和耐心仍然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而这恰恰是工匠精神所强调的。
此外,工匠精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互动还可以促进技艺的传承和推广。
在传统艺术方面,工匠精神掌握了很重要的地位。
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注重创意和设计,但更加注重细节和手工艺术,从而营造出经典而不失美感的作品。
工匠精神的传承,使得传统艺术可以长久地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烙印。
总的来说,工匠精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艺术创作需要持续创造力、技巧和实践的经验,而这正是工匠精神核心的精神和作法。
无论是在传统艺术领域还是现代艺术领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消逝。
对工匠的理解
工匠是一群热爱工艺、钻研技艺的人,他们的手艺熟练,能够将物料变成美好的作品。
工匠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
他们追求品质、追求细节、追求创新,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执着和自豪。
工匠精神体现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对工作的热情和耐心,这些精神和态度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工匠的作品往往代表着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的意义。
他们的技艺和经验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工匠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艺术品。
工匠为时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人们提供了美好的享受。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
工匠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工匠的精神来推动我们的创新和发展。
工匠的精神让我们更加注重品质和细节,让我们更加珍惜时间和精力。
工匠的精神也让我们更加关注人性和美好,让我们更加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工匠的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它将会鼓舞我们不断向前发展,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 1 -。
匠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微妙关系文/陈振丽若反过来让你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少女的祈祷》钢琴曲,《魂断蓝桥》、《牧马人》等影片作品是何等人所作,很可能会把此人想象得神妙;绝对不会猜到贝多芬这位患了耳聋的音乐家,会创作出如此沁人肺腑、激动心魄的乐曲;一个二十四岁夭折的少女,十八岁就谱写了《少女的祈祷》这首纯情、温婉、亲切的乐曲;也难以料到一位被打成右派流放大西北的张贤亮,会有心力写出《灵与肉》(即《牧马人》的文学本);一个场记出身的电影人谢晋会拍出《牧马人》......我虽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用父亲的话说,祖辈是靠技术吃饭的,当然很崇尚深造。
但在漫长的工作生活中,我看到很多现象。
动荡那几年学校停课,我们话剧班也不例外,就去省文化馆跟一个老师学了几天钢琴,当听老师弹奏《少女的祈祷》时,那亲切、温婉、充满青春活力的乐曲让我好着迷,一问,才知是一位波兰的女钢琴家巴达捷夫斯卡十八岁的作品......十八岁啊,我当时也正是这个年龄,好生羡慕啊,好想知道她是怎样的学历背景,竟能写出唤起我无限憧憬的美好情感?依稀记得那位老师说过,她的生命本来就很短暂,也不可能有多高的深造;能唤起人们巧妙思维的乐曲,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对美丽心境的向往之情......去年回故乡看到舞圈跳《月满西楼》,这不正是李清照的《一剪梅》吗?但看大家跳,除了老师跳出了古典舞含蓄、内敛的味道外,大部分是在机械地举手投足;再看表情,多数人似乎没有感觉。
我虽连一个动作也不会,但很感概地私下与老师交流。
我说这是新婚的李清照与新郎短暂离别时,从心底抒发的无限钟情啊:“红藕相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亏得李清照早已仙逝,若在场观看,不得愁上加愁了?!固然健身舞重在健身,不必强求什么,但我始终认为,与其这么不着内敛地舞,何不蹈出点真情美感?而且就算你熟练了全部舞码,舞语终归是艺术的范畴,连跳什么内容还不明白,何能跳出妩媚情感?舞蹈毕竟不是劈叉、下腰,舞蹈艺术应该是还原和表现生活,是抒发内心的情感!刚入上影剪辑室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摘要:同样一件作品,既可以出之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工匠的作为。
但两者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
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工匠的习性是重复(本文所说的“艺术家”和“匠人”都不在于他们的外在身份,而在于他们的内在实质)。
创造凭借的是想象,加之以自己的感受;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或者纯粹的复制。
关键词:艺术家;工匠;创造;重复有人说艺术与文学一样,都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内在气质、性状和想法的外化。
它高雅,独特,令人着迷。
不同的艺术作品给人以不同的心灵感受。
视觉艺术直接诉诸人的感官,音乐或者舞蹈则能唤起人们情绪上的反应:兴奋的,悲哀的,愉悦的,忧郁的……每一个好的艺术作品都该是独一无二并且无可替代的,因为它不仅倾注了一个艺术家的心血和情感,更是一个艺术家灵魂的展现……一、天性与习性不同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之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工匠的作为。
但两者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
因为工匠与艺术家的工作思路和原则是不同的,艺术家的天性是不断的进行创造,而工匠的习性则是习惯性的重复。
艺术家日常工作中注重创造,以创造为原则。
技术和技巧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技巧技术也不断变化和翻新。
但凡艺术家都是技术技巧的创造者,他们能成就大业和他娴熟技艺分不开,更和他对技巧的创造相关联。
而工匠则就不同,更多的是教条机械的工作,他们总是缺乏创造的勇气,工作就是重复过去的经验,热衷于客体的再现甚于表现,描摹成分多于提取锤炼的成分。
二、文化差异艺术家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
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
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
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
就如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
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
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时则经过糅合发酵,酝酿出某种未曾有过的“香醇”,一种艺术中“有意味”的韵致,这就是作品中“灵气”的体现。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关于《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工匠与艺术家之间,大体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从事着不同分工的工作。
但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启发。
有时,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工匠,艺术家,创作,修养,真诚,自由,师承Abstract: the craftsman and between artists, by and large, does not exist of high and low points, they engaged in a different division of work. But both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also can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and mutual inspiration. Sometimes, artists need to pursue the exquisite craftsman, the craftsmen need some artists of quality.Keywords: craftsman, artist, creation, accomplishment, sincere, freedom, and contacts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工匠是先于艺术家而产生的。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缝制兽皮衣服,制作炊饮器皿、狩猎工具等等实用物品,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的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审美是附带在实用物质中的。
而当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完善后以后,作为专供欣赏的独立的对象―艺术,才逐渐从实用物质对象中分化出来,并日渐发展起来。
回想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在奴隶与自由民比例高达六比一,自由民不用从事具体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优秀头脑和身躯,才有机会成为卓著的艺术家,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美术高考教育培养“艺术家”还是“工匠”美术高考教育:培养“艺术家”还是“工匠”?近日,某心理学家大张旗鼓提出:谁让男孩变“娘娘腔”?应试教育夺走男孩雄性激素!此语一出,在社会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各媒体争相转载,也引发了无数关于应试教育的争论。
由此,我们不由想起美术大师吴冠中的激愤之言,“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了!”“中国当代美术水准,于非洲!”这些铿锵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美术界萎靡不振的现状,“中国美术界存在的问题根源——“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近年,艺考热现象严重,看各大美院考点门前熙熙攘攘的考生,真有种“赞我华夏艺术开展之鼎盛”的冲动,可现实是怎样的呢?美术界忙着搞展览、大赛,画家忙于炒作评奖,在这样兴盛的场景背后却是艺术的萎靡不振,画作缺乏灵气、了无生机。
究其原因,依旧是美术应试教育惹的祸!美术应试教育如今已成风行全球的M姓快餐,既鲜嫩可口,又速食充饥。
只要背熟几个石膏头像或者人物肖像,会几笔画出一个苹果,就摇身一变,成为特长!这些文化课不理想却深谙“条条大路通罗马”之道的学子就寻到了跳龙门的.捷径,施施然遁入艺术院校的大门。
可是,快餐毕竟是快餐,最终只会造成营养不良。
应试教育机械的教育方法,速成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难以打好必要的美术根基,艺术思维僵化,艺术修养缺乏,其作品最终只能沦为“技术”而非“艺术”!而中国美术界自然又多了几个绘画的“工匠”!其实,考入美术院校只是艺术的起点,而非终点。
着眼点应放在今后的开展上,在早期阶段就打好艺术的根基。
既然选择了绘画,就选择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难道不应该做到最好吗?再者,不管何种录取方式,最终的录取实质还是在于专业的名次,而中国的美术招生以静物、石膏、人像为主的内容固化而单一,却忽略了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这种模式难道更利于考生素质的提高吗?事实是,学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丧失了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失去了对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我想,这并非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初衷吧。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摘要:工匠和艺术家都是艺术工作者,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但是又在内在本质方面有着差别。
艺术家就好像是发明家,而工匠则是制造者。
工匠和艺术家都可以完成艺术作品,但是他们的艺术作品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位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工匠的习性是复制。
而创造凭借的是想象,加之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复制则是模式的照搬照抄,或者纯粹的重复。
我认为艺术家是具备工匠娴熟技艺的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艺术家;工匠;创造;复制
一、发明家与制造者
首先,我认为工匠与艺术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制造者”,另一个是“发明家”。
他们完成艺术品的思路方法是不同的,艺术家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作品,而工匠是依靠自己的娴熟技艺复制作品。
因此,他们本质的差别就是创造与复制的区别。
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
是一个原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工匠则是具备工艺专长的从事艺术制造劳动的匠人。
艺术家日常工作中注重创造,以创造为原则。
技术和技巧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技巧技术也不断变化和翻新。
但凡艺术家都是技术技巧的创造者,他们能成就大业和他娴熟技艺分不开,更和他对技巧的创造相关联。
而工匠则就不同,更多的是教条机械的工作,他们总是缺乏创造的勇气,工作就是重复过去的经验,热衷于客体的再现甚于表现,描摹成分多于提取锤炼的成分。
艺术家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
作为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构成因素中,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艺术家的主要内涵。
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
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家的主要道德品格。
艺术天赋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天赋,就某些艺术种类如绘画、舞蹈、音乐艺术来说,创作主体艺术天赋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而工匠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已达到技艺娴熟的程度,工匠不一定要具备丰富的创造能力,他们追求的是复制能力的精湛,工艺技术的娴熟。
二、文化的差异
工匠则是模式的照搬,而艺术家创造凭借的是想象。
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
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
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
就如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
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
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
菜都是鲜美的!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时则经过糅合发酵,酝酿出某种未曾有过的“香醇”,一种艺术中“有意味”的韵致,这就是作品中“灵气”的体现。
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因此原创的美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
而这恰恰是工匠的局限,也是工匠所不能达到的。
特别是在中国,工匠的技术往往依靠师徒传授制度。
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与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
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
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他也谈不上什么相关的基础知识。
这种培养匠人的模式的长期延续,造成了普遍的“匠人心态”: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
这种文化的差异,即便一个人有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也就注定了他们只能沦为平平庸庸的工匠,而非举世闻名受人敬仰的艺术家了。
三、对待艺术态度不同
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和匠人有着天然之别。
一个把艺术当事业,一个把艺术当日常工作,其差别是巨大的。
艺术家对艺术的有着生命一般的执着追求。
艺术家是工作狂,多半被常人视为疯子,精神癫狂者,有一定的道理。
人的生存目的,生命意义,艺术的使命被艺术家诠释的淋漓尽致。
这部分人更看重生命质量而不在长短,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寻觅的过程。
勇于担当历史的责任,不为世俗所左右,因为他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而匠人则相反,站在世俗的立场上工作,看重眼前的得失,学习上更重视技术技巧的涉猎。
种种差异造成了艺术家和工匠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份。
丹纳说:“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家与工匠。
”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东西。
历经千辛万苦,有时,你以为找到了的那个东西,但不久又厌倦了,抛弃了;于是又继续寻找下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他苦苦思索的、寻找的正是那种永恒的东西。
因此,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
因为只有创造才能使艺术的生命之树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