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古诗词诵读共5篇课文)
- 格式:doc
- 大小:327.50 KB
- 文档页数:31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具有很高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计。
以下本人将对该教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本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具有针对性。
在教师准备开课之前,该教案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置调研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因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高质量的学习。
同时,教案设计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这样设计的初衷,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精细。
这篇教案主要是以阅读诗歌为主线,兼顾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等方面。
教师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和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氛围轻松、活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本教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塑造。
教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本教案也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
综上所述,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
该教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领学习者深入了解诗歌为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推动学生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因此,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或对此方面有所需求的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一学的教学设计综上所述,该教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非常丰富和科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素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全集第一章:《沁园春•长沙》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掌握诗文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领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 诗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绘。
3. 诗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毛泽东和他的诗词创作。
2. 阅读: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3. 解析:分析诗文的结构和韵律,解释生词和难点。
4. 领会: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诗文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的认识。
3. 评价学生对诗文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掌握故事情节和转折点。
3. 领会故事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
3. 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荆轲和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 阅读:让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情节。
3. 解析: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解释生词和难点。
4. 领会: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对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的领会。
第三章:《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掌握文章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3.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的描写方式和语言表达。
2.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描绘。
3.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朱自清和他的散文创作。
2. 阅读:让学生自读文章,理解大意。
3. 解析:分析文章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解释生词和难点。
4. 领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和文章主题。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八单元教案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 1 - 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的积累...................................................................................... - 8 -学习活动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 - 16 -学习活动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 21 - 古诗词诵读 ........................................................................................................................... - 29 - 静女 ............................................................................................................................... - 29 -涉江采芙蓉 ................................................................................................................... - 35 -虞美人 ........................................................................................................................... - 37 -鹊桥仙 ........................................................................................................................... - 43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词语的语法知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第八单元,虽然教材将其编至本书最后一单元,但是笔者认为,本单元内容选择的是语言中最为基础的“词语”这一专题,一方面对应着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构建与运用”和“语言积累、梳理与运用”这一学习任务群,另一方面从中学语文学习来讲,在语言积累、梳理与运用中最基础的就是词语的积累与解释运用。
这一单元的学习,是要贯彻整个高中阶段,词语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设计时,是将其放在学期开始之初这一时间段进行,给学生一些积累与运用的方法提示与要求,并让学生在后续的文本学习与课外学习中去不断践行和完善。
【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面向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时间段是高一语文的第一节课,此时的中学生刚结束中考后的松懈,有些同学不能快速适应高中生活,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因此,笔者希望借助本任务单元的切入,更好的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联系自身刚经历的假期生活,在不断积累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学习正规,为后续的语文文本的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在课后作业的任务1中,要求学生“将初中所学的你喜欢的词语(或成语)进行摘抄,并结合你喜欢的词语分类方式进行积累”又引导了学生去有目的的复习初中知识,更好的起到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的作用。
【单元目标】1、了解汉语词语的分类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对词语进行分类与积累。
2、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与差异。
3、结合词义特点,探究词语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1、多角度归纳词语并学会灵活运用。
2、学习并掌握多种词语分类方法。
3、探索词语(尤其是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培养对汉语文化的热爱。
4、学会积累不同的词语,培养对汉语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具有积累词语的分类意识。
教学难点:成语中的文化现象。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相信大家在中考结束都度过了一个开心又充实的暑假吧!老师也是一样,但老师更是一个喜欢留心观察的人,这不,幻灯片上的这张照片是老师偶然间在地铁站上看到的一则广告语,大家来看一下,这则广告语写的好吗?如果你觉得不好,是存在什么问题吗?(幻灯片呈现广告语:“比起夏天我更喜欢冬天,但是今年的夏天我额外的喜欢,因为在这个夏天让我认识了你。
必修上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点摘录(一)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就汉字和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
(三)语文课程目标1、语言积累与建构。
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
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的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语言梳理与整合。
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统编教材必修一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一)单元概说本单元非文本阅读学习单元,而是一个以“语言家园”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板块。
该活动的设置,内容指向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核心素养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方式指向梳理与探究,其目的是“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多个学习活动,突显语言学习的“情景化”,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反思积累词语的方法,增强积累的有效性;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把握古今词语的联系与区别,学会辨析词语并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艺术风格2.品读吟诵诗词,理解诗词内容3.学会作者的诗词写作手法,领悟诗词内涵4.品味诗词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对诗词的鉴赏方法的学习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在这灿烂的文化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一古诗文。
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
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
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含义深刻。
寥寥几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赏心悦目,令我们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通过对几首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来感受一下古代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一)《静女》1.简单介绍:《静女》是一首爱情诗。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
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
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
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感情。
4.参考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毛泽东,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荆轲刺秦王》)。
第三章:《登高》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登高》)。
第四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登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高》的诗意,背诵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登高》这首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登高》,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诗意解析文章。
第二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豪放洒脱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背诵这首词。
2. 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词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写一篇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解析文章。
第三章:《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经典诗词,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明确诗歌写作背景。
2.品味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3.分析比较诗歌主题及思想感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家作品,明确诗歌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学习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进入诗歌意境,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3:分析比较诗歌主题及思想感情,扬中华传统文化,让诗词的魅力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三、预习检测姝(shū)俟(sì)踟(chí)躇(chú)娈(luán)贻(yí)说(yuè)怿(yì)女(rǔ)荑(tí)遗(wèi)纤(xiān)四、作家介绍及时代背景1、《静女》选自《诗经·邶风》。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2、《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欣赏古诗词的美。
(3)能够运用古诗词中的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古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选文:本单元共选入5首古诗词,分别为《离骚》(节选)、《庐山谣》、《梦游天姥吟留别》、《夜泊牛渚怀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单元研习任务:(1)熟读并背诵本单元古诗词。
(2)分析每首古诗词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进行交流分享。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古体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本单元古诗词。
(2)分析古诗词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
(3)完成单元研习任务。
2. 教学难点:(1)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的生平等。
(2)古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难解句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词背景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本单元古诗词,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介绍本单元古诗词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首古诗词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进行解读和赏析。
4.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翻译、赏析等练习。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本节课所学的古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朗读技巧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朗读时的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讲解:解释难点词语和句子,解读诗文意境。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独立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独立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隐喻和象征的理解。
2. 写作时的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文。
2. 朗读:学生独立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讲解:解释诗文中的隐喻和象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4. 写作: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
5. 讨论:学生互相展示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流利朗读。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写作时的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文。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古诗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诗词欣赏:《春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乌衣巷》。
2. 诗词背景介绍:分析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
3.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词的意象、情感、手法等。
4. 诗词品鉴: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品味诗词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情感、手法,感受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难点: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解析诗词意象、分析诗词情感、手法等。
2.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词背景,讲解《春望》。
2. 第二课时:解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3. 第三课时:解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4. 第四课时:解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5. 第五课时:解析《乌衣巷》。
6. 第六课时:诗词品鉴,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
7. 第七课时:单元研习任务,进行诗词创作或评论。
8. 第八课时:作品展示,分享单元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以及对诗词美的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听学生诵读诗词,评价其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 学生的创作和评论能力:通过单元研习任务中的诗词创作或评论,评价学生的创作和评论能力。
虞美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煜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词人及作品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交流讨论,把握本首词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在对诗词语言品析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整首词;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爱好,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是一位帝王的故事,他是一个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在赞美,“落花流水春去也,一种销魂是李郎”,他曾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愉,也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
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成了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称其为“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请问这个人是谁?(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用他人对作者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导出课题。
)二、文体常识虞美人:1.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的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消玉损。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色的花,后人便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词牌名来源:1.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便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
“虞美人”因此还渐演化为词牌名。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设计意图:了解“虞美人”这个词牌名的由来及情感内涵。
)三、知人论世知人: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必修上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点摘录(一)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就汉字和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
(三)语文课程目标1、语言积累与建构。
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
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的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语言梳理与整合。
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统编教材必修一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一)单元概说本单元非文本阅读学习单元,而是一个以“语言家园”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板块。
该活动的设置,内容指向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核心素养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方式指向梳理与探究,其目的是“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多个学习活动,突显语言学习的“情景化”,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反思积累词语的方法,增强积累的有效性;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把握古今词语的联系与区别,学会辨析词语并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语言家园”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语言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提示”。
二、教学内容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一丰富词语积累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三、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备注:瑞士索绪尔首先指出应把语言和言语区别开来,认为语言是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言语指人们具体使用的词句,或指说话者可能说出、可能理解的全部内容。
】3.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4.结合词义特点,通过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5.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6.学会梳理语言现象,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设过程课外任务一:整理“整本书”中的熟语(参看P126页学习活动一2.丰富属于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有所改动)在《红岩》、《边城》、《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或者《四世同堂》任选一本书(或者阅读该书时直接让学生做),各从中找5个成语,5个惯用语,5个歇后语或者俗语、谚语(如果觉得多,可以布置3个),在读书摘抄本上进行字词积累。
要求:1.先抄写成语,惯用语,歇后语或者俗语、谚语,标出类别,并解释意义;2.摘抄该词在原文中所在的句子,并标出该句所在的章节、页码;3.成语,惯用语,歇后语或者俗语、谚语,各自分开整理;示例:歇后语或者俗语、谚语1. 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 1 -古诗词诵读 ................................................................................................................... - 14 - 静女 ....................................................................................................................... - 14 -涉江采芙蓉............................................................................................................ - 19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23 -鹊桥仙 ................................................................................................................... - 26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的语言知识,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
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
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
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
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一、教学目标:1.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
3.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语法知识,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课前学习活动,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第一阶段活动必备知识一、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低级的语言形式,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é”,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 kè”,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等等。
它们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江、河、土、越、而”;也有双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
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中借来的,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中借来的。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
例如:“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分别被别的已知语素替代,由此可以判断“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二、词和词汇1.词的概念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语素是构词的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记录它们的书写符号则是字。
例如:他总是捣乱吗?“他”“乱”都能单说,可单独作句子成分,“总”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吗”能单独起语法作用,均是能单用的语素,都是词。
2.词的构成(1)(2)3.词汇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里所有(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是词汇的构成成分,词与词汇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一种语言里可以有无数的词,但词汇只有一个,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
词汇还可以指一定范围内词的总称,如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上海话词汇、《红楼梦》词汇等。
固定短语是短语形式的词,当作词看待,所以词汇也可以叫语汇。
(1)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①双音节词占多数。
②构词法多种多样,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词。
③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2)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汇⎩⎪⎨⎪⎧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隐语熟语: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①词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来源。
②隐语: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古代称作隐语,类似后世的谜语。
另指黑话,暗语。
]三、词义1.词义的性质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即词义。
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词义的性质:①词义的客观性。
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
②词义的概括性。
③词义的社会性。
词义为社会所承认和共同使用。
2.词义的分类词义的分类⎩⎪⎪⎪⎪⎨⎪⎪⎪⎪⎧ 据词义数量分⎩⎪⎨⎪⎧ 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多义词:一般分为⎩⎪⎨⎪⎧ 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据读音分⎩⎪⎨⎪⎧音同字同但意义不同音同字不同意义也不同据意义关系分⎩⎨⎧ 同义词⎩⎪⎨⎪⎧ 意义相同意义相近反义词⎩⎪⎨⎪⎧ 意义相反意义相对3.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1)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这个词最初的意义。
如“兵”的本义指“武器”。
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有些词本义虽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
(2)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一般在现代汉语的词典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的基本义。
基本义和本义可能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也可能不一致,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引申义是由词的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例如:①他打.了人。
②打.掩护。
③打.理公词。
①句为基本义,②③句为引申义。
(4)比喻义是通过本词打比喻产生的固定词义。
例如:“尾巴”一词的本义指动物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但在下面这两个句子中却产生了比喻义。
①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做完,不能留下尾巴..。
在①句中“尾巴”指残留..。
②他甩掉了尾巴部分,在②句中“尾巴”指跟踪或尾随别人的人。
四、熟语熟语是定型了的词组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
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1.成语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1)成语大致有六个来源①来源于神话传说。
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②来源于寓言故事。
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
③来源于历史故事。
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
④来源于文人作品。
例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
⑤来源于外来文化。
例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⑥来源于群众口语。
例如:咬文嚼字、不三不四、心直口快。
(2)成语有以下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语法结构①并列关系例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安身立命②承接关系例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③目的关系例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④因果关系例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⑤主谓关系例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⑥动宾关系例如:不见经传如丧考妣⑦动补(含形补)关系例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荒谬绝伦⑧动宾补关系例如:问道于盲拒人千里⑨连动关系例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⑩兼语关系例如: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引狼入室⑪偏正关系例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一丘之貉2.惯用语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
例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等。
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也具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具有书面语的特点。
(2)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固定结构;成语大多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复杂。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成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分。
例如: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
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3.谚语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调和谐。
谚语与成语的区别:(1)从结构上看,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的短语。
(2)从来源上看,谚语一般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多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语言。
(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格言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谚语与格言的区别:(1)来源不同。
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人语录,大都见于文献记载。
(2)意义色彩不同。
谚语通俗易懂,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使人理解其意义。
(3)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更强,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使人警醒。
5.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由“前语”和“后语”组成,并且只要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意思的口头用语。
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两类:(1)喻义的“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
例如:水中捞月——一场空。
万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2)谐音的“后语”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双关的意思。
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歇后语不能滥用,要注意场合。
第二阶段活动任务达成一、辨析近义词1.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情感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