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08水循环与河流补给(选择题)-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重点难点真题特训(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25
重难点03 水、河流、湖泊〖重难点解读〗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
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河湖水文特征分析及陆地水体补给等知识点上,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
试题材料多选择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引导考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典例探究〗(2020·新高考山东卷)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
奧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A. 雨水B. 河流水C. 地下水D. 冰雪融水10. 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水温B. 水深C. 水量D. 水质【答案】9. C 10. D【解析】【9题详解】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位于巴尔干半岛,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故A错。
从图中可以看出,奥赫里德湖几乎无河流注入,B错。
题干材料提示,奥赫里德湖东侧的加利契察山岩性为石灰岩,石灰岩吸水性强,含水量大,可以为奥赫里德湖提供稳定的水源,C对。
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终年积雪,D错。
故选C。
【10题详解】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故A错。
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应该渔业资源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C错。
专题三ꢀ水体运动
课标要求
学科素养要求1.综合思维:把握水循环的原1.运用示意图,说
理,理解其地理意义,综合
分析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示意图,2.地理实践力:在生产生活解释各种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中充分利用水循环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补给季节我国代径流量季节表地区ꢀꢀ变化
类型雨水
补给特点主要影响因素
普遍,时间集中,降水量多少,尤以东
不连续,水降水季节分配,部季风
量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区最典
型
一般
夏秋
两季
为主
季节性积雪融水
时间性,气温高低,
东北地
区
春季连续性,积雪量多少,
水量稳定地形状况
永久夏时间性,性冰季明显季节雪融为变化,水量水
主稳定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冰川储量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和水位湖泊水量大小ꢀꢀ较稳定,湖泊全水
年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普遍普遍
稳定,一般补给区降水量,与河流有地下水位与河互补作用流水位关系ꢀ地下全水年
谢谢观赏。
水循环与河流补给(选择题)[2019江苏地理卷]图8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图8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1.B【解题思路】黄河干流流域内山地少,②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1987—2015年变化很大,故④错误。
B选项正确。
2.C【解题思路】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明显看出,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2016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排沙作用影响极大,故C选项正确。
[2018年全国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城降水异常增多。
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重和汾川河流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3—5题3.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4.第五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3.B 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选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
4.B 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的降水量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②对;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③对;植被主要是阻碍地表径流,降低汇流速度,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④错。
3.1⽔循环及⽔量平衡——2021年⾼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第三章地球上的⽔3.1 ⽔循环及⽔量平衡【基础巩固】(2020·天津⾼三⽉考)运⽤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法之⼀。
读图,完成下⾯⼩题。
1.如果该图表⽰我国东北地区的⽔循环a.①的⽔量与③的⽔量相等b.②在6⽉份最活跃c.③是地下径流的来源之⼀d.④可以导致地表⾼低起伏A.ad B.bc C.bd D.cd【答案】1.D【解析】1.海洋蒸发的⽔量⼤部分在海洋上空形成降⽔,⼩部分⽔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降⽔,①的⽔量⼤于③的⽔量,a错;7、8⽉份锋⾯⾬带才到达东北地域,②在7、8⽉份最活跃,b错;③即⼤⽓降⽔是地下径流的来源之⼀,c对;④为地表径流,具有侵蚀作⽤,可以导致地表⾼低起伏,d对。
故选D。
(2019年江苏卷)城市不透⽔⾯是指阻⽌⽔分下渗到⼟壤的城市⼈⼯地⾯。
图5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例分布图”。
读图回答11—12题。
2.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例变化最⼤的区域距市中⼼A.10~15千⽶B.15~20千⽶C.20~25千⽶D.25~30千⽶3.不透⽔⾯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位上升②地表⽓温升⾼③⽣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2.B 3.C【解析】2.读图判断即可。
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例变化最⼤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的区域,距离市中⼼⼤致为15—20千⽶,故选B。
3.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会阻⽌⽔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循环环节。
城市不透⽔⾯其实就是路⾯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性质增加。
城市⼴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存的环境⽽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