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分二号卫星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高分二号卫星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高分二号卫星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高分二号卫星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高分二号卫星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高分二卫星特点

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

高分辨率,大幅宽

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发射以来的在轨测试结果表明,高分二号卫星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特别是成功实现了全色0.8米、多光谱3.2米的空间分辨率,以及优于45公里的观测幅宽,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天价”降低到“平价”

高分系列卫星,特别是高分二号影像数据的发布将打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数据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由于国产卫星的快速进步,国外同类卫星数据逐渐从“天价”降低到“平价”。业界认为,这是自主创新在我国空间信息产业领域带来的重大突破。

目前国产亚米级开拓者——高分二号影像已经强势进驻中科遥感旗下专业遥感云服务平台——遥感集市。截止发文前,遥感集市共提供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共2775幅影像付费下载渠道,新用户注册账号随即赠送价值18万的5幅(覆盖武汉、广州、杭州、乌鲁木齐、西藏拉萨五个地区)亚米级遥感影像。

高分二号应用范围

目前,高分二号传回的上两千景影像数据对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局等用户部门用处极大。利用高分二号卫星影像数据,在抗震救灾、矿产资

源开发现状调查与监测、土地利用现状解释、城市精细化管理、路网规划与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评价与能力测试工作。

抗震救灾中的“天眼”服务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分析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环境地质背景条件,编制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遥感解译图,为灾害治理、防治提供灾害空间分布特征信息。

2013年4月发射的我国高分专项首星——高分一号卫星在云南鲁甸地震抗震救灾中功劳不小。它和国内外其他17颗遥感卫星“合作”,获取大量震区卫星影像数据,发现多处滑坡、崩塌、崩滑体和泥石流。专家们利用高分一号震前和震后拍摄的遥感影像,对牛栏江堰塞湖水面变化进行监测,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

与高分一号相比,高分二号的机动能力更强,可以按需获取更全面的灾情图。地震灾情观测需要卫星快速巡视地面情况,要求具有侧拍能力,相当于要求星载相机要能快速“扭脖子”,看周围。高分二号的相机可以在180秒内观测到正负35度范围。高分一号在雅安地震、甘肃岷县地震、东北洪涝灾害、华北华东雾霾中获取了大量精准数据。“高分二号”卫星也将在未来大显身手。

矿产资源开发调查的福音,非法采矿、违建者的克星

在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利用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可以对全国主要成矿带开展遥感地质调查,通过对照参考已有地质资料,拟定全区岩性和构造地质解译标志并编绘遥感地质解译图,提供野外踏勘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使用,以提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效率。另外,亚米级高分影像将在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中得到大量使用,可调查和监测矿山开采状态和矿产疑似违法图斑的分布和占地情况,支撑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卫片执法工作,为矿政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国土资源部是高分二号卫星的主要用户单位之一。其可利用高分二号影像数据监测退耕还林、监测耕地上有没有建房子、插孔乡镇里有建设“小产权房”等违建行为。

以前矿产管理大部分靠国外数据,从数据下来到执法要40多天。现在高分的数据给到国土资源部执法部门,管理和执法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高分二号的空间分辨率精确到亚米级,可以帮助国内用户逐渐摆脱对国外卫星数据的依赖。未来,与高分一号结合形成高效组网,形成连片覆盖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效率。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反垄断利器

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中,利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已经对二、三、四类区土地利用新增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进行监测,以及对耕地、园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土地利用宏观监测典型地类进行监测,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利用卫片执法检查和土地数据参与宏观调控提供基础资料。

目前,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产业化应用。所使用的遥感数据源主要被国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所垄断,数据源包括美国快鸟(Quick Bird)卫星数据、法国的SPOT 卫星数据以及美国的IKONOS数据等。高分系列,特别是高分二号的影像数据对打破国外数据源的垄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针对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我国将逐步以国产高分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建成高分土地资源遥感应用示范体系。目前的计划是利用“高分二号”卫星数据,将在湖南、甘肃、黑龙江等示范区,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示范应用。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法宝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清晰度、信息量丰富及数据时效性强等优点,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在获得城市内部丰富的地物光谱信息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地物结构、形状和纹理等细节信息,使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观察地表的细节变化成为可能。

我国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制约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问题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欠缺,高分二号影像数据的强势发布将有望打破这一局限。有利于利用高分遥感数据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开展研究和实践。

2013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利用“高分一号”卫星在城乡规划督察工作中,利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对33个城市、2014年对100多个城市开展城市用地变化遥感动态监测,为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提供辅助信息支持。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执法检查工作中,对6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展了遥感动态监测工作,为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建设行为提供信息支持。高分二号卫星分辨率比高分一号卫星提高一倍以上,而轨道回归周期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重访周期只有5天,在对城市精细化管理中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路网规划与监测的新手段

由于高分二号拥有0.8米的分辨率,所以从其拍摄的北京市区、上海市区、哈尔滨市区、兰州市区、银川市区、克拉玛依市区等地的影像可以清晰的看见道路的交通分界线。就算是斑马线也可以较清楚的看清直行和拐弯,这个在高分一号的两米分辨率影像数据上是无法判断的。另外,高分二号影像数据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行走的车辆。过去在两米分辨率时,只能看到有车,但对车的分辨率看不出来,但是现在完全可以分辨出来,哪些是公交车、哪些是小轿车,这也是高分二号影像数据比较大的特点。

高分专项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高分专项工程在道路交通领域将大有可为。未来利用高分二号,将建立起高分综合交通遥感应用示范系统,在新疆、长江流域、北京等示范区开展交通路网规划、交通路网监控与交通出行服务,这些都是这颗卫星的用武之地。

林业生态工程监测的神器

遥感技术在我国林业行业中的应用起步早、基础好、范围广。目前已开发有高分林业应用示范平台、高分森林资源调查原型系统、高分湿地资源监测原型系统和高分森林火灾监测

原型系统。高分遥感应用几乎覆盖了所有林业业务:森林资源调查和监管以及湿地资源、荒漠化/沙化、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灾害等的监测。尤其是森林防火对高时间分辨率遥感需求更为迫切。

国家林业局是高分一号、二号卫星的主要用户之一,已经利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在黑龙江带岭、湖南洞庭湖、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等地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湿地监测、荒漠化监测、生态工程监测和森林灾害监测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示范。高分二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进一步为森林资源监测、湿地资源监测、荒漠化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与评价、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监测评估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服务支撑。

论电力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论电力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摘要:卫星通信具有对外部环境依赖性小、覆盖面广、可移动性好、部署快、 操作简易等优点,在应急通信保障中涵盖了通信、指挥调度、数据和视频采集、 信息发布、过程监督等各个环节。在特殊情况下,卫星通信有可能成为应急通信 的唯一技术手段,在消除通信孤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阐述了卫星 应急通信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对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力应急通信;卫星通信技术;应用 1卫星应急通信建设的必要性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影响下,灾区的电力系统往往处于瘫痪状态,无法进行通 信数据和图像的传输业务,给处于灾区中心的人造成无法与外界联系的恐慌心理,这成为电力企业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将卫星通信技术运用到电力通信应急中,有效发挥它的优良特性,比如不受环境、时间、地点限制,开通简单,组网方式 灵活方便,传输距离远,能同时连接多处网址,也能解決通信数据和图像业务的 双向传输需求,当灾害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开通,向人们传递灾区的外界人们测 不到的信息,并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使外界人们能及时根据灾情,作出 相应的救济措施,为解救灾区人们赢得第一时间。 常见的卫星通信系统有四种,其一,卫星地面站,是指挥救灾的中心部,覆 盖范围比较广,在覆盖范围内可以对灾区进行指挥和通信。其中的一个限制就是 不能移动。其二,应急通信车,可以作为车载指挥车,听其名字,就可知其可以 移动,机动能力强,无限集群、数字图传系统、超短波电台、短波都可以在车内 集成,覆盖范围内的通信能力也可以通过卫星链路实现。但是因为它是可以移动的,不可避免的受到路面平整度的限制。其三,机动便携站,具有应急通信车的 作用,打破路面限制,直接到达灾区,通过卫星链路进行灾情实况转播,但是它 有体积和重量方面的限制。其四,卫星电话,作为终端设备,是信息指令互通的 工具。灾情发生时,电力应急通信可以及时启用卫星通信技术,使几种通信系统 能结合彼此的优势、弥补自身的限制,共同作用,能为灾区救助提供第一服务。 2分析VSAT卫星通信传输技术的特点 2.1 TDM/AlohaTDMA 此种体制属于纯星状卫星通信,系统中心站应用一个出向广播的TDM载波,各个远端站均可接受,而且可从中选择发送信息,形成了处境信道;主站如境方 向的云端站应用Aloha机制,以竞争方式发送TDMA载波,一旦信道建立,可利 用碰撞维持通信,主要特点如下:该体制由多个远端经过竞争、碰撞后形成,不 能应用到通信时间较长、通信效率低下或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所。一般远端站数 量超过30个时,可应用此种传输机制的传统卫星通信系统。目前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人们已经对传统Aloha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了改变,提高了其宽带利用率,但延时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善。Aloha有多种类型,显著差异是信道利用率、应 用场所及平均传输时延不同。该体制下,各个端站均占用带宽,主要目的是承载 入境通信时隙,要求降低通信服用下来。 同时远端接入网络或登入网络的时间较长,受业务量与网络规模影响,容易 降低通信质量。因此机制主要应用于传输突发分组数据、短消息等小规模或低速 网络。该体制下的卫星通信要求使用单一星形网络,要求建立庞大的中心站与广 播信道,保证所有小站均可接收广播。此种体制进行卫星通信时主要存在占用带 宽大、成本高等问题。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从人地关系看资与环境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是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初步判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流程及其应用领域。 技能要求: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的解译。 情感要求: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工作原理 难点:遥感影像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学生所学内容,尚未分科的平行班内不少是学理的好手,所以并不担心学生物理知识的不足。对于

气氛不太活跃的班级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很好的理解遥感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初步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与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

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

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 摘要:卫星遥感技术并不被普通人所熟知,本文阐述了现今遥感卫星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同时展望未来遥感卫星应用前景,由此引出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的问题,于是重点分析讨论了当前遥感卫星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并且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促进遥感卫星商业化尽快实现的指导理念和主要措施以及预测遥感卫星商业化的可能发展趋势。 前言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一个在科学技术上无所作为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受到极大制约。 卫星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走过了多年艰苦探索与攀登的道路。如今,我们欣喜的看到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经起步并正在走向成熟和辉煌。 近十年来全球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表明,卫星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在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这项技术,寄希望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的飞跃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这种希望给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如何发展,如何使卫星遥感技术真正成为实用化、产业化的技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当好先行,是当前业界人士关注的热门焦点。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一)、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六颗返回式卫星,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我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六颗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数据已在气象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和天气预报中广为使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已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实际应用,逐步发挥效益。我国还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其次,除了上述发射的遥感卫星外,我国还先后建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纷纷建立了一百六十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的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也为迎接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非常关键,必须要重点指出的是两大系统的建立完成。一是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资源环境领域的大型空间信息系统,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个空间信息系统的成功建立;二是国家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国家级遥感信息服务体系的国家之一。 我国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如下三方面: 1、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概查和详查; 2、对全国农作物的长势及其产量监测和估产; 3、对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统计调查。 (二)、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前景 国际上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在未来十五年把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由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协同,高、中、低分辨率相弥补

高分二号卫星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高分二号卫星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高分二卫星特点 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 高分辨率,大幅宽 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发射以来的在轨测试结果表明,高分二号卫星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特别是成功实现了全色0.8米、多光谱3.2米的空间分辨率,以及优于45公里的观测幅宽,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天价”降低到“平价” 高分系列卫星,特别是高分二号影像数据的发布将打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数据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由于国产卫星的快速进步,国外同类卫星数据逐渐从“天价”降低到“平价”。业界认为,这是自主创新在我国空间信息产业领域带来的重大突破。 目前国产亚米级开拓者——高分二号影像已经强势进驻中科遥感旗下专业遥感云服务平台——遥感集市。截止发文前,遥感集市共提供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共2775幅影像付费下载渠道,新用户注册账号随即赠送价值18万的5幅(覆盖武汉、广州、杭州、乌鲁木齐、西藏拉萨五个地区)亚米级遥感影像。 高分二号应用范围 目前,高分二号传回的上两千景影像数据对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局等用户部门用处极大。利用高分二号卫星影像数据,在抗震救灾、矿产资

源开发现状调查与监测、土地利用现状解释、城市精细化管理、路网规划与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评价与能力测试工作。 抗震救灾中的“天眼”服务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分析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环境地质背景条件,编制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遥感解译图,为灾害治理、防治提供灾害空间分布特征信息。 2013年4月发射的我国高分专项首星——高分一号卫星在云南鲁甸地震抗震救灾中功劳不小。它和国内外其他17颗遥感卫星“合作”,获取大量震区卫星影像数据,发现多处滑坡、崩塌、崩滑体和泥石流。专家们利用高分一号震前和震后拍摄的遥感影像,对牛栏江堰塞湖水面变化进行监测,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 与高分一号相比,高分二号的机动能力更强,可以按需获取更全面的灾情图。地震灾情观测需要卫星快速巡视地面情况,要求具有侧拍能力,相当于要求星载相机要能快速“扭脖子”,看周围。高分二号的相机可以在180秒内观测到正负35度范围。高分一号在雅安地震、甘肃岷县地震、东北洪涝灾害、华北华东雾霾中获取了大量精准数据。“高分二号”卫星也将在未来大显身手。 矿产资源开发调查的福音,非法采矿、违建者的克星 在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利用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可以对全国主要成矿带开展遥感地质调查,通过对照参考已有地质资料,拟定全区岩性和构造地质解译标志并编绘遥感地质解译图,提供野外踏勘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使用,以提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效率。另外,亚米级高分影像将在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中得到大量使用,可调查和监测矿山开采状态和矿产疑似违法图斑的分布和占地情况,支撑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卫片执法工作,为矿政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国土资源部是高分二号卫星的主要用户单位之一。其可利用高分二号影像数据监测退耕还林、监测耕地上有没有建房子、插孔乡镇里有建设“小产权房”等违建行为。

SPO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基本参数

SPOT5遥感卫星基本参数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前言: 遥感传感器是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由于设计和获取数据的特点不同,传感器的种类也就繁多,就其基本结构原理来看,目前遥感中使用的传感器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一些类型:(1)摄影类型的传感器; (2)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 (3)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 (4)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无论哪种类型遥感传感器,它们都由如下图所示的基本部分组成: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换、校正和编码等。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虽然不同卫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构造的精细度又是不同的,的,所以不同的卫星具有不同的分辨率。 一、法国SPOT卫星 法国SPOT-4卫星轨道参数: 轨道高度:832公里 轨道倾角:98.721o 轨道周期:101.469分/圈 重复周期:369圈/26天 降交点时间:上午10:30分 扫描带宽度:60 公里 两侧侧视:+/-27o 扫描带宽:950公里 波谱范围: 多光谱XI B1 0.50 – 0.59um 20米分辨率B2 0.61 – 0.68um B3 0.78 – 0.89um SWIR 1.58 – 1.75um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伴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卫星通讯技术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迅猛让其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对当前的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轨迹、应用领域进行简单探索,希望能对今后相关的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标签:卫星通信发展应用 社会的需求以及科技技术的推动,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正不断向更高峰攀升,卫星通信技术下的新兴技术产业以及发展动向也受到大眾的关注,本文将对此进行概述,重点涉及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应用效果等。 一、简介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1.宽带卫星通信发展及应用 所谓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就是将卫星作为中转站和地面的站点进行高速通信业务的传递,其作为宽带领域同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是卫星通信技术目前最主要的一项发展倾向。多媒体卫星即宽带卫星通信体系中转点的宽带卫星,其具有较宽的带宽,高值的EIRP以及品质含量,并且其在卫星上面的处理转移能力也没有明显的漏洞。可以凭借宽带卫星向USAT也就是较小口径的终端装置进行双向的网络及多媒体连接业务。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卫星带宽的承受量要远远低于光线的线路容量。 宽带卫星通信体系主要的应用领域涉及娱乐,譬如交互双向游戏研发、远程教学视频、医疗教学、因特网媒体、电子商务以及数据中转站、文本传输等。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下全球卫星通信固有的近五千例常态转发装置里面,视频体系业务占据六成、数据占据两成、语音话务业务则仅一成。由此可见,接下来的几年,卫星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依然会以卫星视频为主导,卫星宽带通信技术仍需时间研讨。 2.宽带卫星通信体制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2.1空中接口常规标准化 运用常规标准化的接口是考虑到了应用的推广意义以及成本控制,集中迎合发展趋势。 2.2星上处理技术 为落实用户对于传输时间、终端标码以及误码率等方面的精细要求,宽带卫星采用星上处理的方式进行解决。传统通信卫星多运用弯道式转发技术,但是卫

遥感技术应用专业论文

技术应用论文遥感 遥感技术是指从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很多人以为遥感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其实这些技术早就已经深入大家的生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LandSa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

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遥感技术的应用 1、地质遥感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难调查,可达到及时、具体、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

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就使用遥感技术,重点提取了6条沟谷与泥石流发生有关的信息,得到集水面积、流域平均坡度、流域落差和植被覆盖度等参数。经过分析,科研人员判断出,当地哪些地方仍存在泥石流隐患,哪些地段发生大型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让前方人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救灾工作。 2、林业遥感 在林业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火灾是林业的大敌,利用航空红

外遥感技术,不仅能发现已燃烧起来的烈火,而且可以探测到面积小于0.1-0.3㎡小火情,还能及时预报由于自燃尚未起火的隐伏火情。利用卫星遥感,一次就可探测到上千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生的林火现象。卫星遥感防火监测服务在吉林省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人烟稀少的原始林区,能及时监测到瞭望岗哨难以发现的火点,为林火的扑救赢得时间。 3、测绘遥感 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姓名:李泽宇学号:100740318 专业:交通3班 摘要:本文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以及其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就卫星通信技术中的卫星定位系统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作简要分析,并简单介绍了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案例,提出了个人对智能交通系统未来发展的建议和祝愿,希望智能交通为人民带来便捷的出行。 关键字:卫星通信系统;智能交通;应用 前言:卫星通信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技术服务于人类的各个角落,为人类的生活,交流带来了方便。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ITS 中的应用;基于卫星定位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卫星通信技术将在交通运输领域深入应用等。 正文:1 卫星通信系统 1.1 卫星系统的组成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和经该卫星连通的地球站两部分组成。静止通信卫星是目前全球卫星通信系统中最常用的星体,是将通信卫星发射到赤道上空35860 公里的高度上,使卫星运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并使卫星的运转周期正好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24 小时),从而使卫星始终保持同步运行状态。故静止卫星也称为同步卫星。静止卫星天线波束最大覆盖面可以达到大于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在静止轨道上,只要等间隔地放置三颗通信卫星,其天线波束就能基本上覆盖整个地球(除两极地区外),实现全球范围的通信。目前使用的国际通信卫星系统,就是按照上述原理建立起来的,三颗卫星分别位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 1.2 卫星系统的功能 1.2.1 卫星系统功能方框图示于下图: 1.2.2 位置与姿态控制系统从理论上讲,静止卫星的位置相对于地球说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实际上它并不是经常能够保持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这是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

卫星遥感应用现状及商业化前景

我国卫星遥感应用现状及商业化前景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体制的推动下,卫星产业逐渐走向“军、民、商”的融合,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已经在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产业初具规模,与前两者相比,卫星遥感的商业化步伐稍微缓慢,产业化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一、我国卫星遥感应用现状 相比传统的信息获取手段,卫星遥感不仅能获得更广泛和海量的信息资源,在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面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而且这些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基础之上的,为决策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便利。目前,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应用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卫星遥感已经在土地利用、城市化及荒漠化监测;农作物、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灾害监测和环境监测;对道路、建筑工程的设计、选址;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工程评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考古、野生动物保护、牧场管理等各个领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在精细农业、环境评价、数字城市等新领域,遥感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GI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P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为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遥感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20多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连续四个五年计划都把遥感技术作为国民经济建设35项关键技术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18颗返回式卫星,并成功回收17颗,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我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6颗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数据已在气象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和天气预报中广为应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1999年10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已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实际应用,逐步发挥效益。我国还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2005年10月27日,北京一号小卫星在俄罗斯普列谢斯克卫星发射场成功发射,为国内外遥感应用用户提供了充足和丰富的多广谱和全色遥感影像产品。 除了上述已发射的遥感卫星外,我国还先后成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建立了160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地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调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服务。时下,我国卫星遥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经在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城乡建设、环境、测绘、交通、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在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三河三湖治理、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交通规划与建设、海岸带监测及海岛测绘、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权益维护及区域经

高分卫星参数

高分系列卫星详细参数 1高分一号 高分一号卫星是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于2013年4月26日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入轨。该卫星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宽覆盖相结合的光学遥感等关键技术,设计寿命5至8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由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牵头实施。 “高分一号”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的第一颗卫星。“高分专项”于2010年5月全面启动,计划到2020年建成我国自主的陆地、大气和海洋观测系统。尽管该“专项”主要是民用卫星,但外国专家认为,由于分辨率较高,也具备相当价值的军事用途,识别飞机、坦克已经不成问题。 GF-1卫星搭载了两台2m分辨率全色/8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四台16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卫星工程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高时间分辨率结合的光学遥感技术,多载荷图像拼接融合技术,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技术,5年至8年寿命高可靠卫星技术,高分辨率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关键技术,对于推动我国卫星工程水平的提升,提高我国高分辨率数据自给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高分一号”的全色分辨率是2米,多光谱分辨率为8米。它的特点是增加了高分辨率多光谱相机,该相机的性能在国内投入运行的对地观测卫星中最强。此外,“高分一号”的宽幅多光谱相机幅宽达到了800公里,而法国发射的SPOT6卫星幅宽仅有60公里。“高分一号”在具有类似空间分辨率的同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对一个地区重复拍照,其重复周期只有4天,而世界上同类卫星的重复周期大多为10余天。可以说,“高分一号”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完美结合。 实际上,“高分专项”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遥感技术项目,包含至少7颗卫星和其他观测平台,分别编号为“高分一号”到“高分七号”,它们都将在2020年前发射并投入使用。“高分一号”为光学成像遥感卫星;“高分二号”也是光学遥感卫星,但全色和多光谱分辨率都提高一倍,分别达到了1米全色和4米多光谱;“高分三号”为1米分辨率;“高分四号”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光学卫星,全色分辨率为50米;“高分五号”不仅装有高光谱相机,而且拥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

第50卷 第6期2017年6月 通信技术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Vol.50 No.6 Jun.2017 ·1093· doi:10.3969/j.issn.1002-0802.2017.06.00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 肖龙龙1,梁晓娟2,李 信1 (1.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 航天指挥系,北京 怀柔 101406;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兼具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的特点,使其优于其他通信手段,保证了实时、灵活、高效的通信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领域。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根据移动通信卫星的轨道类型,分别介绍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并详细阐述卫星移动通信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归纳卫星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卫星通信;通信领域;移动通信;轨道 中图分类号:TN92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02(2017)-06-1093-08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XIAO Long-long1, LIANG Xiao-juan2, LI Xin1 (1.Department of Space Command, PLA Academy of Equipment, Beijing 101416, China; 2.Qinghai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Xining Qinghai 810008, China) Abstract: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this makes it superior to othe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b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of communi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 firstly, then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orbi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L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 described. Secondly, the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civil and military fields a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summarized. Key word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field; mobile communication; orbit 0 引 言 卫星移动通信在通信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对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它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费用与距离无关、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能够实现对海洋、山区和高原等地区近乎无缝的覆盖,可满足各类用户对移动通信覆盖性的需求。卫星移动通信依靠卫星通信的特点,在移动载体上集成了卫星通信系统或者卫星通信终端,从而实现载体在移动中的不间断通信。移动载体既可以是飞行器和地面移动装备,也可以是海上移动载体和移动单兵,大大扩展了移动卫星通信的使用范围和环境适应性,使其在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本文从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出发,介绍国内外主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卫星移动通信在军民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收稿日期:2017-02-22;修回日期:2017-05-20 Received date:2017-02-22;Revised date:2017-05-20

卫星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 一、资源一号02C 业务卫星工程及国土资源应用 “资源一号02C 业务卫星工程及国土资源应用”获得2019 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创新发展了我国遥感业务卫星发展应用机制,填补了我国公益性民用陆地业务卫星发展的机制空白,实现了我国陆地遥感卫星从科研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型转变。突破了大幅宽、多谱段、高分辨一体化卫星成像技术,创建了遥感卫星“一步正样”研制模式,将卫星研制周期从36 个月以上缩短到22 个月以内。突破了传感器内非共线多CCD 成像高精度拼接处理、姿态参数时序化分析精化、相对辐射模型自动构建等3 项核心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图像的定位精度、内部几何精度和产品辐射质量,自主研发了02C 卫星地面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02C 数据标准产品的高质量业务化实时处理服务。突破了02C 卫星数据应用产品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首个国土资源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实现了02C 卫星数据天地一体化的应用服务,应用效率整体提升了5 倍以上。 二、数字中国自然资源卫星立体遥感测绘技术 “数字中国自然资源卫星立体遥感测绘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2019 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针对自然

资源监测监管对高精度三维立体影像和信息产品的迫切需求,突破了国产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多时相融合处理、多级格网数字高程模型快速生成、平面影像与高程模型高精度整合、大范围立体模型高保真构建、三维模型动态处理和展示、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等六项关键技术,建立覆盖全国的高分辨率三维立体平台和虚拟现实系统,完成了4 版2 米分辨率全国正射影像以及三维立体中国的构建,开展了基于高分卫星的自然环境典型要素信息提取等应用,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立体遥感手段支撑。项目实现了多行业、大规模、系统化应用,形成的高精度、高保真DOM、DSM 产品,推广使用约4 亿平方千米,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2 亿元,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三、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 “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2019 年度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图5-1)。该项目面向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及相关行业部门对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需求,针对国产卫星影像深层应用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运用互联网+、云服务、云计算等新技术,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建立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监管模式并实现业务化运行。这一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自然资源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三大难

购买高分二号卫星数据基本知识介绍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购买高分二号卫星数据基本知识介绍 摘要:高分二号卫星是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代理的国产遥感卫星。高分二号卫星,是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分辨率优于1米卫星影像可在平台中查询到,同时还具有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 高分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高分二号卫星主要用户是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林业局。2015年3月6日,它正式投入使用。 热门标签:高分二号卫星,高分二号卫星参数,高分二号数据,高分二号影像,高分二号介绍,北京揽宇方圆 高分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空间分辨优于1米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可在遥感集市平台中查询到,搭载有两台高分辨率1米全色、4米多光谱相机,具有亚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卫星综合观测效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高分二号卫星于8月19日成功发射,8月21日首次开机成像并下传数据。这是我国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民用陆地观测卫星,星下点空间分辨率可达0.8米,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主要用户为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同时还将为其他用户部门和有关区域提供示范应用服务。 高分二号卫星数据分类:

1.全色态影像(Panchromatic) 全色态影像(俗称黑白影像),收集单一波段(B&W)的波谱资料,其影像分辨率为0.8米。 2.多光谱影像(Multi-Spectral) 多光谱影像(俗称彩色影像),收集蓝色可见光、绿色可见光、红色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等四个波段之影像,影像分辨率为3.2米。 3.彩色合成影像(Pan-sharpened) 所谓的彩色合成影像,系将分辨率0.8米之全色态影像与分辨率3.2米之多光谱影像利用融合技术进行影像融合(Fusion)后,作成分辨率为0.8米的彩色合成影像。 高分二号卫星技术突破: ?高分二号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同时还具有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 ?实现了亚米级空间分辨率、多光谱综合光学遥感数据获取,攻克了长焦距、大口径、轻型相机及卫星系统设计难题,提升了低轨道遥感卫星长寿命可靠性能,对于推动中国卫星工程水平提升、提高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 高分二号卫星技术特点: 1.亚米级、大幅宽成像技术 高分二号卫星配置的两台相机,采用长焦距、大F数、轻小型两台相机拼幅成像示意图两台相机拼幅成像示意图化光学系统设计,焦距达到7.8m,F数15,均为我国在轨遥感卫星中最大值;采用全色和多光谱五谱合一的TDI CCD器件,以推扫的方式实现对地面景物成像,以器件拼接方式实现单台相机2.1°的视场角,通过两台相机拼幅,进一步扩大视场,使星下点地面像元分辨率达到全色0.81m、多光谱3.24m,观测幅宽达到23.5km,在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中幅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2.宽覆盖、高重访率轨道优化设计 通过运行轨道、侧摆机动等参数优化设计,高分二号卫星的倾角为97.9°、回归周期为69天的运行轨道,可以保证对地球南北纬80°之间广大区域的观测覆盖,一个回归周期内运行1021圈,可完成全球无缝覆盖。在卫星侧摆±23°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全球任意地区重访周

遥感卫星传感器参数

SPOT卫星 SPOT卫星是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研制的一种地球观测卫星系统。―SPOT‖系法文Systeme Probatoire d’Observation dela Tarre的缩写,意即地球观测系统。 目录 1卫星简介 2卫星参数 2.1 轨道参数 2.2 观测仪器 2.3 数据参数 2.4 谱段参数 2.5 数据应用范围 3传感器特点 4发展历程 4.1 SPOT-1 4.2 SPOT-4 4.3 SPOT-5 1卫星简介 Spot系列卫星是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研制的一种地球观测卫星系统,至今已发射Spot卫星1-6号,1986年已来,Spot已经接受、存档超过7百万幅全球卫星数据,提供了准确、丰富、可靠、动态的地理信息源,满足了制图、农业、林业、土地利用、水利、国防、环境、地质勘探等多个应用领域不断变化的需要。[1] 2卫星参数

轨道参数 Spot卫星采用高度为830km,轨道倾角为98.7度的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通过赤道时刻为地方时上午10:30,回归天数(重复周期)为26d。由于采用倾斜观测,所以实际上可以对同一地区用4~5d的时间进行观测。 观测仪器 Spot1,2,3上搭载的传感器HRV采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S作为探测元件来获取地面目标物体的图像。HRV具有多光谱XS具和PA两种模式,其余全色波段具有10m的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具有20m的空间分辨率。Spot4上搭载的是HRVIR传感器和一台植被仪。pot5上搭载包括两个高分辨几何装置(HRG)和一个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装置(HRS)传感器。[1] 数据参数 Spot的一景数据对应地面60km×60km的范围,在倾斜观测时横向最大可达91Km,各景位置根据GRS(spot grid reference systerm)由列号K和行号J的交点(节点)来确定。各节点以两台HRV传感器同时观测的位置基础来确定,奇数的K对应于HRV1,偶数的K 对应于HRV2。倾斜观测时,由于景的中心和星下点的节点不一致,所以把实际的景中心归并到最近的节点上。[1] 谱段参数 1)绿谱段(500~590nm):该谱段位于植被叶绿素光谱反射曲线最大值的波长附近,同时位于水体最小衰减值的长波一边,这样就能探测水的混浊度和10~20m的水深。 2)红谱段(610—680nm):这一谱段与陆地卫星的MSS的第5通道相同(专题制图仪TM仍然保留了这一谱段),它可用来提供作物识别、裸露土壤和岩石表面的情况。 3)近红外谱段(790—890nm):能够很好的穿透大气层。在该谱段,植被表现的特别明亮,水体表现的非常黑。尽管硅的光谱灵敏度可以延伸到1100urn,但设计时为了避免大气中水汽的影响,并没有把近红外谱段延伸到990nm。同时,红和近红外谱段的综合应用对植被和生物的研究是相当有利的。 该系统的多谱段图像配准精度相当高,通常采用二向色棱镜进行光谱分离,粗制多谱段图像的配准精度误差小于0.3个象元。[2]

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体会及未来趋势

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体会及未来趋势 摘要:在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信息传导逐渐成为了人们需要关注的问 题之一,尤其是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也给卫星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发展机会,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在新时期需要对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问题加以分析,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制 定完善的规划体系,真正发挥出卫星通信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卫星通信技术;应用;趋势 从整体角度分析,卫星通信开创了现代化通信方式,与其它通信方式相比较,卫星通信具有众多的优势,比如覆盖面广阔、具有便捷性、灵活性等,能够带给 客户更加完美的通信体验,同时卫星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传 输量更大,速度更快,社会也逐渐迈入了现代化时代。然而因为受到众多因素的 影响,在卫星通信技术发展中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与解决,则会 制约其发展与进步,所以加强对卫星通信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卫星通信技术的基本概述 从理论上分析,卫星通信技术主要是指应用人造地球微信作为中继站转发无 线电波的通信系统,其优势众多,比如覆盖范围广泛、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好、组网方便等,甚至还可以实现全球无缝连接。当然,卫星通信技术也具有缺点, 比如传输过程中时间延续比较长,且及时性比较低。另外,从整体发展趋势分析,卫星通信技术主要应用在卫星移动、卫星遥感、卫星广播、卫星固定等众多领域,且伴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手机操作中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卫星通信技术为主体的卫星定位系统,整体性能有 所提升。 2、卫星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体会 2.1所存在的困境 第一是传输时延长,这是卫星通信技术最为主要的缺陷,而在宽带通信方面 更为明显,一般而言,在宽带上卫星通信的及时性是无法与光纤通信技术相对比的,或者在移动特性上,也无法与地面蜂窝移动系统相比较,正因为受到以上的 影响因素,卫星通信技术目前已经无法从本质上满足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并且 光纤通信技术也逐渐的取代了卫星通信技术。举例说明,虽然卫星通信技术构建 起了ATM网络,但是因为受到时延性的影响,所以通信互联的时候难以进行转换协议。第二是难以保证协议转换方式效果最佳,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宽带IP技术的有效应用下难度比较大,且主要是针对不 同的协议,并且卫星通信技术难以保证所有转换方式的最佳。从当前的发展趋势 分析,ATM技术是当前宽带系统传输技术的基础,但是因为ATM技术无法从本 质上满足卫星通信技术的要求,所以无法保证光线质量,还有便是要想构建ATM 通信网络难度比较大,需要对协议与转换进行修改。第三是在传输安全上存在问题,虽然卫星通信技术存在优势,但是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分析,仍旧存在缺陷, 而这在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卫星传输的安全,在当前积极提高卫星传输安全性是值 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2.2关键技术 第一是数据压缩技术,就目前而言,数据压缩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据 压缩技术在数据处理领域得到有效应用,当然不论是静态的压缩还是动态压缩, 在能量以及时间上均能够发挥出作用与价值。其中根据调查与分析,现阶段多媒

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 定义: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 基本原理: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体地说,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的情况不同,同一物体对不同光谱的反映也有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它们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对物体作出判断。遥感技术通常是使用绿光、红光和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绿光段一般用来探测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的特性;红光段探测植物生长、变化及水污染等;红外段探测土地、矿产及资源。此外,还有微波段,用来探测气象云层及海底鱼群的游弋。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1.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海洋的陆地环境和大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影响,是不可

忽视的,从全球范围来讲,海洋起到一个很好的缓冲作用,能够对大自然的自然温度变化,起到很好的缓和作用,进而缓解极端气候变化。从区域尺度方面来说,沿海区域海洋是洪水泛滥的潜在因素,对当地气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当不断加强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来对航海环境风险进行检测。伴随着海洋卫星的问世,海洋监测进入新阶段。目前,太空对海洋的主要观测,主要针对的是表面温度、粗糙度、坡度以及海水颜色,通过对海洋表面温度的遥感监测数据,能够对全球海洋的变化进行观测,通过对海洋表面温度及高度的绘制工作,能够实现对海洋近况及海面风力程度的了解,将大气尺度和海洋尺度之间的关系予以建立。能够提供天气数据,有利于对海洋从数小时到连续数周重复探测功能的实现,能够对大面积时间同步观测,探测范围较广,对于普通探测较难达到的区域数据,通过遥感就能实现。但是海洋特殊性比较突出,加上遥感探测技术的局限性,遥感观测数据会存在一定误差,遥感数据的取得,应当以具体测量技术数据的校准和修正工作为基础。 (2)在大气环境中的应用:气溶胶属于比较稳定的悬浮体系,主要是有液体或固体微粒,平均分散在气体中而形成的。关于气溶胶粒子的来源方面,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其来源比较广泛并且纷繁复杂,可以是通过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风化作用,也可以通过风浪作用,使海水泡沫进行飞溅,进而在海洋表面形成海盐粒子、孢子、植物花粉,关于液态或固体粒子的产生方面,主要是通过人类燃烧活动和自然火灾,或者是通过工厂排放的气体或发生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等等。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开始通过卫星遥感资料,来研究反演大气气溶胶。通过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的应用,为更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对地球大气参数变化和特性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伴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同类型的地面基础雷达系统,能够实现对地球大气层的持续探入,将激光雷达和其他遥感技术结合起来,能够对臭氧和颗粒物质的特性进行测量,这些特性包括许多方面,比如日变化、光学深度、空间分布、空间分层等等。在对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地球大气层中气溶胶垂直可变性观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