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574.26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设计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4.能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并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在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等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与一次函数中k与b的实际意义.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一次函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它1.课程标准分析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函数的概念;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2.通过用函数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建立符号意识;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的活动1播放洋葱数学有关函数的数学史。
学的活动1观看洋葱数学有关函数的数学史。
活动意图说明: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环节二: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教的活动1问题 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右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是多少?给定一个t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值吗?问题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2300vs ,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1)公式中有几个变化的量?计算当v分别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学的活动1畅所欲言,分享体验。
举手回答: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性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函数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
2.难点: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函数的性质的推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函数的实例、函数的图片、函数的性质的推导过程。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如气温、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并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性质,以及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代数的基础知识,对一些数学概念和符号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还不够明确,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函数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案。
2.与生活相关的函数实例。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学会用函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函数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函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如上所示,供您参考。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函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对函数概念、性质和应用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和函数图像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函数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可能较难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应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性质。
2.学会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
2.准备函数图像的绘制工具。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如“某商场举行打折活动,商品的原价和折扣价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定义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用PPT或板书展示。
同时,用具体案例来说明函数的性质,如“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绘制函数图像来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择一个函数,绘制其图像,并分析图像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利用函数模型来描述某种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讨论。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函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函数概念和性质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接着,通过探究函数的性质,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基本性质。
最后,教材还介绍了函数图像的特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来理解函数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函数的本质和应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
2.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基本性质。
3.能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来理解函数的性质。
4.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三个要素的理解。
2.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理解和应用。
3.函数图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
2.探究教学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基本性质。
3.数形结合教学法:通过观察函数图像,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函数图像的课件或黑板。
3.与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每天跑步的速度是恒定的,请问他跑步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
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其他函数例子,并解释它们的特点。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函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性质,以及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的函数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代数知识,对变量、方程有一定的认识。
但函数作为一种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
2.理解函数的性质,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函数现象。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函数的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函数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函数的意义;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函数现象。
2.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入函数概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函数现象,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物价随时间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解释函数的表示方法。
如y=2x+1,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2和1为常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实际问题,尝试用函数表示这些问题。
如一个人骑自行车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10t(假设速度为10km/h)。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函数的性质,判断给定的实际问题是否为函数。
如一个人身高与年龄的关系,是否为函数?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内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优惠券的使用、手机话费的计算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会使用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代数基础知识,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但函数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函数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能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2.学会用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函数概念、表示方法和应用实例的PPT。
2.实际问题: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函数。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函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某水果店售价为每千克x元,求购买y千克该水果需要支付的总价”,让学生思考这些实际问题与数学函数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介绍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函数的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那么y就是x的函数。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解析式和列表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如:“已知函数y=2x+1,求当x=3时,y的值是多少?”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函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函数一、教材分析《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象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教材中的函数概念就是这样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1、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在小学时学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乘法口诀,就体现了一种对应关系。
还有按规律数火柴棒的经历,也体现了一种对应。
学生在六年级上学期学习圆和扇形时,就初步感知了两个变量的依赖关系;学习数据的表示(统计图表)时,认识数字与图形的联系和对应关系。
六年级下学期学习数轴时,初步接触点与数的对应。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变量的认识、树立初步的函数观念的良好契机。
数、字母、代数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数、自变数、函数之间的关系。
代数式本身就是代数式所含字母的函数,代数式求值实际上就是给自变数一个确定的值,求对应的函数值。
在七年级下册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生活实例额,体会了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普遍性,感受到了学习变量关系的必要性,对变量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课本在正式引进函数概念之前,早已结合有关知识,渗透了函数的概念和对应的思想:通过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可以很好给学生渗透一些变量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变量的变化范围等方面的初步知识,学习平面上的点和有序实数对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生学习函数的图形做好了准备,此外,方程(特别是二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学习以及有关几何量的计算,进一步促进学生认识两个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体会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都为学生学习函数知识作了很好的准备!2、可能存在的难点分析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过渡,以函数的引入为标志,宣布了数学问题的研究由处理相对稳定的数学问题进入处理运动、变化的量与量关系的数学问题的领域,抽象层次的再一次提升;由数到形,又到数形结合,研究量与量之间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则又是一类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转变而导致的不适应,就出现了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过渡的这一难关。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函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的形态,掌握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本节课还涉及到函数的应用,例如根据给出的函数图像,确定其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还引入了函数的零点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最后,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函数零点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概念,掌握函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2.掌握函数图像的一些基本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3.了解函数在数学中的应用,如方程的解等;4.掌握函数零点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5.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函数零点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式教学法”,即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本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练习和小组讨论,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引入活动”、“知识点探究”、“小组讨论”、“总结与作业”。
1. 引入活动引入活动旨在通过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小明每天上学都要走一条曲线路线,他希望能够预估从家到学校的时间,你有什么好的建议?2.小红在平地上跳弹球,发现球弹起来的高度和球下落的时间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你能找出这种关系吗?2. 知识点探究本节课的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的形态,并掌握函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函数的性质进行探究。
例如,可以通过演示“开水冷却实验”,让学生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环节旨在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和兴趣,自由组成小组,共同探讨一些有趣的问题。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如何确定一个函数图像的对称轴和零点?2.如何求解一个未知函数的表达式,使其满足指定的一些条件?4. 总结与作业在本节课的最后,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练习作业。
第四章一次函数4.1 函数西电科大附中太白校区王俊彪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课时,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2、课标要求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给个变量的值,会求另一个变量的值;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3 、地位与作用变量和函数的引入标志着数学从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
而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第一个函数,它的研究方法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为后面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都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整个初中阶段,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存在于一次函数中。
三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也为方程、不等式、函数解法的补充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了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并用符号进行了表示;在七年级下期又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了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普遍性,感受了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认知水平与能力:在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验,为学习本章的函数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
3、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够很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能较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但函数这一块相对还是空白。
平时表现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分析】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函数图像。
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函数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和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函数的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说出函数的定义。
2.了解函数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函数的性质。
3.能够画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
4.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函数图像的画法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函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展示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探究。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电梯的运行、温度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数学模型。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用PPT课件呈现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然后,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函数图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分析给定的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分析其中的函数关系,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函数性质和图像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和函数的图像。
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函数的性质和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性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
2.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函数的性质。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性质。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课堂练习和拓展的内容。
3.板书设计:合理安排板书内容,突出函数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变化、物体运动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函数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探索函数的性质。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得出函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函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函数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代数知识,为本节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但是,由于函数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函数的表示方法。
3.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实例引入函数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问题驱动: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函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4.练习巩固:课后布置适量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PPT,用于展示函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3.准备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物体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让学生意识到函数可以用来描述这些变化规律。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
通过PPT展示函数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概念。
同时,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函数来解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函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课后布置适量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性质及简单的函数图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函数是一种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还介绍了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和几何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难以理解函数的本质和应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并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的定义要素;2.了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3.能够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并能用函数模型进行描述;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其定义要素;2.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3.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函数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形和实物展示函数的性质,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函数图像,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函数概念、性质及实例的课件;2.教学素材:收集生活中的函数实例;3.练习题:准备巩固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练习题;4.板书设计: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如气温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函数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函数的定义要素,如自变量、因变量和函数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绘制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观察和分析函数的性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函数》教学设计函数》是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
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函数概念的研究,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4.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对学生来讲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电脑,笔,练本。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问题1:你坐过摩天轮吗?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 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列表、图像、解析式等方式表示。
让学生观察图像,求出当t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是多少,同时让学生思考给定一个t值,如何找到相应的h值。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函数的概念。
问题2:如何计算圆柱形物体的总数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变化?填写下表:层数物体数量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问题3:当气体质量不变且体积不变时,气体的压强会在温度降低到-273℃时变为零。
因此,热力学温度T(K)与摄氏温度t(℃)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T=t+273,其中T≥0.1)当t分别等于-43,-27,18时,相应的热力学温度T 分别为230K,246K,291K。
4.1《函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是在七年级学习过字母表示数、变量之间的关系后函数的第一节课,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发现函数的表示方法并指出具体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函数的概念,但抽象出函数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材通过展示几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初步建立函数的模型思想.教材中增加了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全面认识函数.二、学习目标设置《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的描述有:1.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2.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根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问题分析,能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概念;能判断具体问题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并能举出函数的实例.2.能准确说出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能指出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的会求出函数值.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积累归纳概括的活动经验,在教师引导下,体会归纳、建模等数学思想.三、学生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字母表示数、变量间的关系,知道可以用表格法、图象法、关系式法表示变量间的关系,但对于如何刻画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从数学活动经验上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好奇心强,学习比较积极主动.2.学生面临的问题:本节课是函数部分的开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认知方式和思维难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而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在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判断函数关系时会比较困难.重点:根据本节课教材安排和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抽象概括函数的概念,指出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举出函数的实例,判断实际问题中变量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关注学生能否参与教师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十月一假期,小明与父亲一起去高州,了解高州水库的变化情况,统计数据后,制成下表:回答下列为题:(1)1,2,3,4,5,6号高州水库地下水是位分别是多少?(2)在表格中有几个变量?分别是什么?(3)对于给定的一个时间t,你能找出对应的水位h吗?有多少个h与t相对应?(4)随着时间的变化,水库地下水位如何变化的?以焦点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计相同的问题,让学生关注学生能否自主完成三个问题.能否理解每个问题中的问题对于给定的每一个自变量的值,因变量的值唯一确定. (1)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活动一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变化关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引出函数概念做铺垫.三个变量间父亲解释:在平整的公路上,汽车紧急刹车仍将滑行米,一般有经验公式3002vs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你能帮小明回答下列问题吗?(1)当v=6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V=80呢?100呢?(2)此关系式中有几个变量?分别是什么?(3)对于给定的一个速度v,能否滑行距离s确定?有多少个s与v相对应?(4)随着刹车前速度的增加,刹车后的滑行距离是如何变化?环节二:抽象概念初探新知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思考,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是否在实际问题中有数学发现,是否在表达自己的见解.(2)图4-1反映了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与旋转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根据上图图填表:(3)此情景中反映了哪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4)对于给定的每一个时间t,相应的高度h能唯一确定吗?活动二:议一议1.小组内交流上面问题的答案,梳理三个问题中的本质特征,填写表格,派代表展示,限时2分钟.变量个数变量间的对应情况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2.小组内总结三个问题中的共同特征,互相说一说.3.以小组为单位叙述函数的概念,并进行展示.函数: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4.上述三个问题中,哪个是自变量?是哪个变量的函数?活动三:说一说1.活动一.例举日常你生活中所知道的函数关系实例2.你认为学习函数这节课的作用?的关系依次借助图象、表格和表达式来描述,为引出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做准备.对每个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设置分别填空,降低了抽象出函数的难度.通过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为学生归纳函数本质特征、叙述函数概念搭建脚手架.活动三中,问题1是对函数概念的辨析,加深对函数的理解;问题2让学生举例,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环节三:深化理解再探新知目标2 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回答问题1、2、3.活动四:想一想1.在以上三个问题中,表示方法有何不同?请你说一说函数的表示方法.(1)指出下列表格中,哪些y是x的函数?(2)指出下列关系式中,哪些y是x的函数?①y=x+2 ②245y x x=-+③3yx=④2210x y+=⑤∣y∣=3x+1(3)指出下列图象中,哪些y是x的函数?哪些不是?问题1让学生在表格中判断函数问题2,关系式判断函数,问题3,图像中判断函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环节四:巩固概念运用新知目标1目标2目标3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特别是谁是谁的函数的叙述,从而判断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活动五:下面各题中分别有几个变量?如果是请写出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函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上册教案函数在数学中是两不为空集的集合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输入值集合中的每项元素皆能对应唯一一项输出值集合中的元素。
其定义通常分为传统定义和近代定义,前者从运动改变的观点启程,而后者从集合、映射的观点启程。
以下是我整理的函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上册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4.1函数: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初步驾驭函数概念,能判定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依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详细实例进展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相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实力。
2、经验详细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
情感与价值观1、经验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视察、操作、沟通、归纳等探究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学问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1、驾驭函数概念。
2、判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3、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看下列图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4.1函数》教学过程一、学生起点分析在七年级上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了探究详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改变的规律,并用符号进展了表示;在七年级下期又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体会了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普遍性,感受了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积累了必须的探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历,为学习本章的函数学问奠定了必须的根底。
二、教学任务分析《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中的函数是从详细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改变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数学八年级上北师大版4.1《函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共1课时。
函数是初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模型。
它是在七年级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自变量、因变量的进一步深入与拓展;同时,函数概念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函数相关知识的工具,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了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并用符号进行了表示;在七年级下学期又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变量、因变量的学习,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验,为学习本章的函数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另外,八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较七年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2、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在函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函数概念的叙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参与函数概念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是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1.函数概念的理解;2.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分析新教学理念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方法。
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并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也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2.函数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函数的存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具体的实例,用于解释和展示函数的表示方法。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求打折后的价格。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用PPT展示函数的表示方法,如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等。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用所学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
《函数》
《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
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感性材料,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像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4.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5.在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
对学生来讲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
◆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内容:
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意图:
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效果:
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
内容:
问题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
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
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下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
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分别
取3,6,10时,相应的h是多少?给定一个t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值吗?
问题2.瓶子或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这样堆放。
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
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问题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若温度降低到-273℃,则气体的压强为零。
因此,物理学把-273℃作为热力学温度的零度.热力学温度T(K)与摄氏温度t(℃)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T=t+273,T≥0。
(1)当t分别等于-43,-27,0,18时,相应的热力学温度T是多少?
(2)给定一个大于-273 ℃的t值,你能求出相应的T值吗?
意图: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展示,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变量间的关系,并且一个变量是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方式是多样的(图象、列表和解析式等)。
效果:
通过图片展示和三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确存在大量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初步了解三种方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各自特点。
第三环节:概念的抽象
内容:
1.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的共同点,进而揭示出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的问题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的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点明函数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两个变量,一个x值确定一个y值,它们是判断函数关系的关键。
3.再通过对上面3个情境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三个情境呈现形式的不同(依次以图像、代数表达式、表格的形式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函数常用的三种表示方法:
(1) 图象法 ; (2)列表法 ; (3)解析法。
意图:
通过比较异同点,揭示函数的本质概念和不同的表示方法。
效果:
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了七年级较好的铺垫,学生都能顺利地抽象出有关概念。
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
内容:
1.介绍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
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球的表面积S (cm 2)与球半径R (cm)的关系式是S=4πR 2。
(2)以固定的速度V 0(米/秒)向上抛一个球,小球的高度h(米)与小球运动的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式是h=V 0t-4.9t 2。
2.概念应用举例
1. 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速度是15千米/时,你能表示出他走过的路程s 与时间t 之间的变化关系吗?S 是t 的函数吗?路程s 随时间t 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略解:S=15t,是函数,图像略。
2. 如果A 、B 路程为200千米,一辆汽车从A 地到B 地行驶的速度v 与行驶时间t 是怎样的变化关系?V 是t 的函数吗?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略解: ,是函数,图像略。
3.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面积y 与边长x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y 是x 的函数吗?面积y 随边长x 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略解:s=x 2
,是函数,图像通过课件展示给同学们。
意图:
通过常量与变量的区别阐述,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关键;通过三个例题,对函数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再次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
200
v t =
效果:
通过对函数基本特征的反复比较与探究,学生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同时三个例题涉及了初中阶段将要学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也为学生将来学习这三种函数留下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内容:请同学们针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自我小结,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后;最后教师总结。
意图: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数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知识。
效果: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相互补充完善,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了小结内容。
当然,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最终总结了下面的内容:
1.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的关系。
理解函数的概念应抓住以下三点:
(1)函数的概念由三句话组成:“两个变量”,“x的每一个值”,“y有确定的值”;
(2)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有函数关系不是看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是存在,更重要的是看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3)函数不是数,它是指在某一变化的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并能由给定的自变量的值,相应的求出函数的值。
3.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1)图象法(用图像来表示函数的方法);
(2)列表法(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格来表示函数的反方法);
(3)解析法(用代数式来表示函数的方法,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函数关系式是等式,在书写时有顺序性,一般写成:“函数=函自变量的代数式”的形式)。
4.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的看待一个问题。
5.本节课用到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等过程获取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