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__双极型晶体管工作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5.00 MB
- 文档页数:64
达林顿晶体管工作原理
达林顿晶体管是一种利用双极性晶体管的组合电路,是由两个晶体管级联而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电流放大倍数和高输入阻抗,使其在放大电流信号方面非常适用。
达林顿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如下:
1. 由NPN型和PNP型晶体管组成。
NPN晶体管的基极连接到PNP晶体管的发射极,而PNP晶体管的基极连接到电源。
2. 当输入信号流入达林顿晶体管的基极时,起初只有初始信号的一小部分被第一个晶体管(NPN型)放大。
放大后的信号流经第二个晶体管(PNP型),再次被放大。
通过这样的级联放大过程,达林顿晶体管能够实现很高的电流放大倍数。
3. 达林顿晶体管的输出信号通过第二个晶体管的发射极获得,该发射极连接到负载电阻上。
4. 输入信号对达林顿晶体管的作用是改变基极电压,从而控制晶体管之间的电流流动。
当输入信号为正值时,它将获得较高的电流放大倍数,从而形成放大电流信号。
总之,达林顿晶体管是一种利用级联晶体管的组合电路,通过两个晶体管的共同作用,实现对输入信号的放大。
双向三极管工作原理及用途
双向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和用途如下:
双向三极管,全称应为半导体双向三极管,也称双极型晶体管、晶体三极管,是一种电流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
其作用是把微弱信号放大成幅度值较大的电信号,也用作无触点开关。
工作原理:三极管是由两个PN结构成的,两个PN结把整块半导体分成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是基区,两侧部分是发射区和集电区,排列方式有PNP和NPN两种。
正常正偏逻辑是P流向N,换言之反向偏置就是N到P。
根据这个P流向N,能根据原理图区分PNP和NPN型。
三极管的工作状态有四个,放大、截止、饱和、倒置。
当基极补充一个很小的IB,就可以在集电极上得到一个较大的IC,这就是所谓电流放大作用,IC与IB是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β1称为直流放大倍数。
三极管有3种工作状态,分别是截止状态、放大状态、饱和状态。
具体用途:三极管是电子电路的核心元件,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电子电路的核心元件。
可广泛用于开关逻辑电路、大电流驱动、控制电路、低噪声放大器、漏电报警电路、稳压电路以及运算放大电路等。
电磁炉igbt工作原理
电磁炉使用了一种称为IGBT(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的功率
半导体器件,其工作原理如下:
1. 电源输入:当电磁炉接通电源时,交流电会先经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
2. 电流变换:直流电经过逆变器,被转换为高频交流电。
逆变器的核心部件就是IGBT。
3. IGBT工作原理:IGBT由三个部分组成——NPN型晶体管(一个底面接收器和一个集电极)、PNP型晶体管(基极和
发射极)以及一个嵌入在P型层中的绝缘栅。
当控制信号施
加在绝缘栅上时,可以控制NPN型晶体管和PNP型晶体管之
间的电流传输。
4. 控制信号:控制信号根据设定的加热功率和温度需求,通过控制电路添加或减少,并传递给IGBT。
5. 高频电流输出:通过控制和调整IGBT的导通和关断时间,
高频电流被传送到线圈中。
线圈内的磁场产生了交变的磁通量。
6. 感应加热效应:当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铁质或者感应层底部的铁质锅具进入磁场后,感应层内的铁质材料会形成涡流(感应电流)。
涡流会在锅底产生热量,进而加热食物。
7. 加热控制:电磁炉内的传感器会感知锅具的温度变化,通过
反馈传给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会根据反馈信号和设定的加热功率,调整IGBT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加热温度。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主要参数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是一种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
它结合了MOSFET和电力晶体管GTR的特点,既具有输入阻抗高、速度快、热稳定性好和驱动电路简单的优点,又具有输入通态电压低、耐压高和承受电流大的优点,因而具有良好的特性。
自1986年IGBT开始投入市场以来,就迅速扩展了其应用领域,目前已取代了原来GTR和一部分MOSFET的市场,成为中、小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的主导器件,并在继续努力提高电压和电流容量,以期再取代GTO的地位。
IGB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IGBT是三端器件。
具有栅极G、集电极C和发射极E。
图1(a)给出了一种由N 沟道MOSFET与双极型晶体管组合而成的IGBT的基本结构。
与MOSFET对照可以看出,IGBT比MOSFET多一层P+注入区,因而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PN结J1。
这样使得IGBT导通时由P+注入区向N基区发射载流子,从而对漂移区电导率进行调制,使得IGBT具有很强的通流能力。
图1 IGBT的结构、等效电路和电气符号从图1可以看出,这是用双极型晶体管与MOSFET组成的达林顿结构,相当于一个由MOSFET驱动的PNP晶体管,RN为晶体管基区内的调制电阻。
因此,IGBT 的驱动原理与MOSFET基本相同,它是一种场控器件,其开通和关断是由栅射电压uGE决定的,当uGE为正且大于开启电压UGE(th)时,MOSFET内形成沟道,并为晶体管提供基极电流,进而使IGBT导通。
由于前面提到的电导调制效应,使得电阻RN减小,这样高耐压的IGBT也具有很小的通态压降。
当栅极与发射极间施加反向电压或不加信号时,MOSFET内的沟道消失,晶体管的基极电流被切断,使得IGBT关断。
上述PNP晶体管与N沟道MOSFET组合而成的IGBT称为N沟道IGBT,记为N-IGBT,其电气图形符号如图1(c)所示。
npn型bjt工作原理npn型BJT(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是一种常用的三层结构的双极性晶体管。
它由两个pn结构组成,其中一个是基结(base-emitter junction),另一个是集电结(collector-base junction)。
npn型BJT主要由n型硅片和掺杂的p型区域构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npn型BJT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npn型BJT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三个不同的区域来解释:发射区(emitter region)、基区(base region)和集电区(collector region)。
发射区和集电区都是n型的,而基区是p型的。
发射极通过发射区与基极相连接,而集电极通过集电区与基极相连接。
当一个正向电压被施加在发射极与基极之间时,电流会从发射区的n 型区域流入到基区的p型区域,这被称为发射结正向偏置。
同样,当一个反向电压被施加在集电极与基极之间时,电流会从集电区的n型区域流入到基区的p型区域,这被称为集电结反向偏置。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npn型BJT主要依靠发射结的正向偏置来控制电流。
当发射极-基极电压为正时,发射区的n型区域中的电子会被推入基区的p型区域。
这些电子会与在基区的p型区域中的空穴重新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电流通道。
这个电流通道使得集电区的n型区域中的电子可以流向集电极。
因此,当一个小的电流流过发射极-基极电路时,一个较大的电流会从集电极-基极电路中流过。
npn型BJT的工作原理可以用放大器的概念来解释。
当一个小的输入信号电流流过发射极-基极电路时,通过放大作用,一个较大的输出信号电流会从集电极-基极电路中流过。
这种放大作用使得npn 型BJT成为电子设备中的重要元件。
npn型BJT常被用作开关、放大器和电压稳定器等电路中的关键部分。
在开关电路中,npn型BJT可以控制电流的流通。
当一个小的电流流过发射极-基极电路时,由于集电极-基极电路中的电流放大作用,一个较大的电流会从集电极-基极电路中流过。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一种三端半导体器件,也被称为IGBT。
IGBT 包含一个P型衬底,两个N型外延层和一个PNPN结构。
其中,N+型区
域和P+型区域用于接触电极,形成源极(S)、栅极(G)和漏极(D)。
IGBT的工作原理是在栅极与源极之间加上一个正向电压,即形成了一个正向偏压,在PN结和N导电层之间形成一个细窄的储存电荷区域。
当从源极施加正向电压时,由于P层和N+层之间的势垒,会产生
大量的少数载流子,这些载流子被P层电场加速后,穿过N层,耗散
在收集区域。
在使G极与S极之间加正向电压的同时,在栅极上接上
一个信号电压,使G极形成一个电场,这个电场就能控制S极和D极
之间通道的导电状态,因此,IGBT可以实现大电流控制的功能。
当栅极电压较低时,极个电场也较弱,S与D之间的场效应导电
是较弱的。
当栅极电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P衬底和N+区之间的PN结
区域就会放电,电子被注入N+区域,从而形成一个N+掺杂的导电通道,从而使S和D之间的电阻变得非常小,此时IGBT处于导通状态,可以
实现大电流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