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例脑梗死患者血压控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指标一、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NEU-STK-01)定义:单位时间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 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 100%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收住院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开展情况。
说明:(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中文翻译版本。
(2)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采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定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指标二、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30 分钟内完成头颅 CT 影像学检查率(NEU-STK-02)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中,30 分钟内获得头颅 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的脑梗死患者30 分钟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30 分=获得头颅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人数⨯100%同期发病24钟内完成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率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及时检查评估的能力。
指标三、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45 分钟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NEU-STK-03)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到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凝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的脑梗死患者中,45 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脑梗死患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45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人数⨯100%45 分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同期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评估检查的能力。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摘要】目的比较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
方法选取126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通过mri、ct进行诊断检测。
结果 ct检测多发性脑梗死89例,检出率为70.6%;mri检测多发性脑梗死126例,检出率为100%。
两种检测手段相比,mri的多发性脑梗死检测效果更为显著。
结论颅脑ct和mri是检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重要状况的诊断手段,与ct诊断相比,在多发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方面,mri的诊断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mri;ct;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诊断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76-02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内有缺血性软化梗死灶,容易在高龄患者中发病,且男性居多,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对于其症状的治疗,脑梗死部位、大小、程度等信息的明确尤为重要,因此常通过颅脑ct和mri作为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为脑梗死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对126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mri、ct的诊断检查,并对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mri诊断效果更为优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6例,男76例;女50例;年龄58-85岁,平均年龄66.8岁。
全部患者均有脑梗死病史,症状主要包括语言障碍(12例)、假性球麻痹(15例)、意识障碍(22例)、偏瘫(35例)、tia(28例)、智能障碍(12例)。
1.2 诊断方法全部患者就诊后严密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且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标准相符合。
为了对脑梗死灶的大小、多少、部位等信息进行明确,患者分别行mri检查及ct检查。
①颅脑mri扫描:采用三星0.32tmri机,快速扫描序列行:coro 位、sagi位、trns位的t1wi和t2wi成像;依据扫描情况对增强扫描的采用进行确定。
1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观察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1]。
中医俗称"中风"。
根据我国城市调查显示: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495/10万。
临床上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
就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患者病情做回顾性分析,探讨诊断和治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3.2岁,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53例,高脂血症29例,心房纤颤14例,偏瘫失语7例。
1.2分型及临床表现采用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的Bamford分型,简单实用,且临床可操作性强。
1.2.1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TACI)表现为三联征:①对侧偏瘫;②对侧同向偏盲;③高级脑功能障碍。
1.2.2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ACI)表现为上述三联征之二,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障碍较TACI局限。
1.2.3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OCI)表现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①同侧颅神经瘫痪及对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②双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③眼协同运动障碍;④小脑功能障碍不伴同侧长束体征;⑤孤立的偏盲或皮质肓。
1.2.4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s,LACI)①无视野缺损、无高级脑功能障碍;②临床表现:纯运动性卒中(PMS)纯感觉性卒中(PSS)感觉运动性卒中(SMS)共济失调轻偏瘫(AH)。
1.3辅助检查1.3.1颅脑CT 发病后首选头颅CT检查,因其能迅速而敏感地发现脑出血的存在,对排除脑出血至关重要,缺点是对脑干、小脑部位病灶及较小梗死灶分辨率差。
hs-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水平及预后的临床意义张风菊;翟春玺;王克俊【期刊名称】《放射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08(021)003【摘要】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脑梗死患者的动态水平与其病情预示作用,了解hs-CRP同脑梗死患者病情关系.方法:收集126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72h内,第(4~7)d和第14d的血清进行超敏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后72h血清hs-CRP浓度即开始升高,1周左右达高峰,至14d时接近对照组水平,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者CRP水平最高.结论:hs-CRP是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后的特异性指标,适时终止或减轻炎症反应损害,可以降低脑梗死的病死率及并发多脏器衰竭的危险.【总页数】3页(P264-266)【作者】张风菊;翟春玺;王克俊【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52601;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52601;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52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IL-8、TNF-α、hs-CRP 的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 [J], 朱友江;朱海波2.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hs-CRP及TNF-α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张作念;顾伟;章慧;倪梦园;王志晔3.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临床意义 [J], 覃运荣4.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IL-18及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 雷光文;衡爱萍;冯蕾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S-100β蛋白水平动态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黄建辉;吴海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腔隙性脑梗死128例病因及临床症状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以下简称腔梗)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
方法:对128例腔梗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头颅ct 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高血压引起腔梗的发生率70.31%,高于其它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梗死部位多见于基底节。
结论:腔梗发病原因多为高血压,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病因;临床症状【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53-02腔梗病因多,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无意识障碍,部分病例可无症状。
现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病人12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腔梗患者,对病因及临床症状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8例,男84例;女44例,年龄50-70岁,平均60.8岁。
可能原因及危险因素:高血压90例(70.3%),糖尿病45例(35.1%),高脂血症65例(50.7%),冠心病42例(32.8%),烟酒嗜好40例(31.2%)。
活动起病32例,睡眠及休息起病50例,起病状态不明30例,正常体检发现16例。
1.2 临床症状:128例腔梗中:上肢运动障碍26例(20.3%),上、下肢运动障碍18例(14.1%),上肢麻木、酸沉12例(9.4%),双下肢麻木6例(4.7%),半侧麻木4例(3.1%),构音障碍12例(3.4%),手持物不稳6例(4.7%),构音障碍并上、下肢运动障碍8例(6.2%),构音障碍并下肢运动障碍4例(3.1%),构音障碍并上、下肢麻木6例(4.7%),构音障碍并下肢麻木4例(3.1%),运动性失语4例(3.1%),假性球麻痹4例(3.1%),无症状16例(12.5%),头晕58例,轻度头痛34例。
肌力:0-2级44例,3-4级36例,轻瘫试验阳性20例,痛、触、觉障碍30例,病理征阴性72例,阳性36例。
1.3 分型标准及发病情况:参考fisher标准:纯运动性偏瘫44例,纯感觉障碍22例,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症18例,构音障碍并中枢性肢瘫或颅神经损害或感觉障碍24例,失语4例,无症状16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2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6例患者中49例发生脑梗死,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的89例中31例发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8例中15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的9例中3例发生脑梗死。
TIA发作30 min、24 h内发作3次、首次发作后24 h和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提高(P0.05)。
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总胆固醇显著增高(P0.05)。
结论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危险因素【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resulting from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Methods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for thedata of 126 cases with TIA.Results Among the 126 cases,there were 49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erebral infarction(CI).Among 89 cases with TIA in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ystem,there were 31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I.Among 28 cases with TIA in the vertebra basilar artery system,there were 15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I.Among 9 cases with TIA in the two systems,there were 3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I.The risk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atients whose syndromes lasted for over 30 min,attacked three times within 24 h,the patients whose syndromes attacked over 24 h and the patients whose syndromes attacked more than 5 times(P0.05).The blood pressure,the blood sugar and the cholesterol total of the TIA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I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Conclusion The risk of CI is high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TIA lasting for a long time,or attacking frequently or the patients with no timely therapy,especially the patients accompanying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hyperglycaemia and hyperlipoidemia.【Key words】Transient ischemicattack attack;Cerebral infarction;Risk factor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发作的、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多持续1 min,很少超过1 h。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生物标记物水平变化LI Yazheng;ZHAO Jianwei;YANG Yu【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胆碱酯酶(CHE)、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immer)水平变化,探讨适用于基层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指标.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第一次因急性期脑梗死住院的患者206例,其中中小面积脑梗死患者12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同期于体检科体检的健康体检者者中随机选择120例为对照组.均于入院24 h内采集静脉血,应用NIHSS评分,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cy、CHE、NT-proBNP和D-dimmer水平,比较各因素的变化情况;预后良好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对ACI的诊断价值.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Hcy、NT-proBNP和D-dimme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NT-proBNP和D-dimmer水平显著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而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HE水平显著下降(P<0.05),中小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HE水平明显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口服血糖(FPG)Hcy、D-dimer、BNP、CHE对ACI发病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提示血清BNP和CHE与预后密切相关.CH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以CHE<3200 U/L为临界值,其诊断敏感性为79.5%,特异性为91.0%;BNP 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以BNP>1500 ng/L为临界值,其诊断敏感性为82.3%,特异性分别为95.0%.结论血清Hcy、CHE、BNP和D-dimer水平均与ACI发病密切相关,血清BNP是ACI患者预后良好的危险因素,而血清CHE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二者结合,对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9(041)013【总页数】5页(P1930-1934)【关键词】脑梗死,急性;同型半胱氨酸;胆碱酯酶;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D二聚体【作者】LI Yazheng;ZHAO Jianwei;YANG Y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因局部脑细胞血液供给急遽减少或中断,能量和氧的耗尽,最终导致该区域内的细胞死亡,脑组织软化坏死,进而出现局部神经功能的缺失,占脑卒中的60%~80%[1]。
doi:10.11659/jjssx.03E017019·临床研究·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肖 静,潘永霞,潘成德,郑宗菊,谭郎敏,唐坤裕,唐明山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1320)[摘 要] 目的 观察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首次40mg,以后20mg,1次/天)与对照组63例(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每次10mg,1次/天),疗程均为3个月。
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结果 治疗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77.78%,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双侧搏动指数(P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期血流速度(Vs)与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善作用。
[关键词]脑梗死;瑞舒伐他汀;血流动力学;疗效[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 03 11 [通信作者]潘永霞,E mail:541298395@qq.comClinicaleffectsofloadingdosesofrosuvastatinintreatment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andinfluenceoncere bralhemodynamicsXIAOJing,PANYong xia,PANCheng de,ZHENGZong ju,TANLang min,TANGKun yu,TANGMing shan (DepartmentofNeurology,People’sHospitalofBananDistrict,Chongqing40132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observetheeffectsofloadingdosesofrosuvastatinintreatment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andinfluenceoncerebralhemodynamics.Methods Onehundredandtwenty sixpatients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whowereadmittedintohospitalfromJanuary2014toJune2016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63cases,loadingdosesofrosuvastatin,40mgperdayatthefirsttime,andthen20mgperday)andthecontrolgroup(63cases,routinedosesofrosuvastatin,10mgperday),andonecourselastedfor3months.TheNIHSSscoresandBarthelindexbeforetreatment,1monthand3monthsaftertreatmentwerecompared,aswellastheclinicaleffectsandcerebralhemodynamicschanges3monthsaftertreatment.Results TheNIHSSscoresoftheobservationgroupat1monthand3monthsaftertreatmentwererespectivelylowerthanthoseofcontrolgroup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andscoresoftheBarthelindex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Thetotaleffectiverateintheobservationgroupwas88.89%,which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77.78%),butthedifference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fterthetreatment,bilateralpulsationindex(PI)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low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P<0.05).Systolicbloodflowvelocity(Vs)andmeanbloodflowvelocity(Vm)were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5).Thedifferenceofadversereactionbetween2groups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Loadingdosesofrosuvastatincanachievebettercurativeefficacyintreatmentof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andbetterimprovementofcerebralhemodynamicsKeywords:cerebralinfarction;rosuvastatin;hemodynamics;clinicaleffect 急性脑梗死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川芎嗪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126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对照组118例。
对照组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6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疗程。
结果:对照组显效率为59.32%(70/118),总有效率为75.42%(89/118),治疗组显效率为86.51%(109/126),总有效率为96.03%(12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梗死灶体积缩小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
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耐缺氧的作用,从而减少脑梗死面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较高的一种。
笔者于2008年4月-2011年6月对住院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并与对照组作了临床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系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排除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死者,无肝肾功能障碍及心肌梗死、痴呆,首次发病在1周之内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6例,男72例,女54例,年龄(61±8)岁;对照组118例,男62例,女56例,年龄(60±9)岁。
1.2 给药方法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6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均1次/d,14 d为一疗程。
【临床研究】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衣丽华(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阜新123000)【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联合应用尤瑞克林与依达拉奉治疗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的 影响.。
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 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联用尤瑞克林与依达拉奉治疗。
治疗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 能恢复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 19%,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W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 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尤瑞克林与依达拉奉治疗,疗效较单纯服用依 达拉奉更加显著,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因此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尤瑞克林;依达拉奉;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doi:10. 3969/j.issn. 1672-0369.2016. 20. 013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369(2016)20-0027-03进展性脑梗死是患者发病后经过治疗仍然呈进 行性加重的脑梗死,进展通常发生在脑梗死发病后 的6 h至1周内,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病后的24 h,与一般脑梗死比较,其致残率与病死率更高[1]。
尤 瑞克林是从男性尿液中提取制成的组织型激肽原 酶,具有催化激肽原酶产生胰激肽,扩张血管,诱导 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扩张微血管,改善缺血部位的 血供,改善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
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标签:脑梗死;护理;临床观察脑梗死是病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疾病之一,目前发病率约为110/10万[1],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为加快脑梗死的康复,2004年3月~2008年2月,笔者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科学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6例,男68例,女58例;年龄44~85岁,平均62岁;依据第二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
梗死部位:皮层46例、基底节48例、丘脑18例、脑干14例;其中,单发86例,多发性40例;伴发症:高血压80例,2型糖尿病21例,高脂血症64例;意识障碍8例,语言障碍69例,中枢性面瘫并肢体瘫痪78例。
1.2护理方法1.2.1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由于语言沟通障碍、肢体功能恢复过程漫长、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料等原因,如果缺少社会和家庭支持,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及自卑情绪,而焦虑、抑郁和自卑情绪又极大地阻碍患者的有效康复。
因此,应重视对精神情绪的监控,提高对抑郁焦虑状态的认识,及时发现患者的自卑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心理治疗,向患者解释疾病的自然恢复过程,讲述自己在家庭亲情中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稳定情绪,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1.2.2安全护理加强安全护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减少死亡是至关重要的。
脑梗死患者肢体协调功能差,神经反射活动衰退,动作不灵活,生活适应能力下降,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防止患者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等,意识障碍者应加床栏[1]。
1.2.3严密观察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多数危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
本组病例中出现12例脑疝,死亡2例。
一旦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 ml,在30 min内快速静脉输入。
因大量甘露醇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功能不全[3],应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尿量监测。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目的通过早期有效的康复介入和护理干预达到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目的。
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月1月126例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
结论早期有效的康复介入和正确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使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问题;对策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上述126例脑卒中患者中,其中脑梗死88例,高血压脑出血38例。
上述病例全部经过CT或MRI扫描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
96例中存在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
1.2 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护士、患者、家属演示及访谈等了解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数,总结分析提出应对措施。
2 康复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 护士方面因素2.1.1 护士观念陈旧,知识贫乏,对康复工作重视不够大多数护士未经过专科培训,对康复工作重视不够,康复训练知识缺乏。
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护理的重点还是停留在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等方面,而忽略了患者的预后,虽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肢体康复的最佳时机却贻误了[1]。
2.1.2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到位护士人员少,工作量大,忙于输液注射等工作。
给患者做有效康复训练的时间很少。
宣教指导不到位,督促不够,评价不及时。
2.2 患者方面原因2.2.1 心理因素患者对康复训练期望过高,急于求成;肢体关节僵硬挛缩,在训练过程中疼痛感觉不适或累不愿配合;忧郁、惰性、依赖等因素影响。
2.2.2 陪护因素陪护更换勤,不固定;康复知识掌握不够好,训练做的不到位,次数少,达不到效果。
对患者过于照顾,影响患者自主能力。
2.3 经济能力差、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大多数患者由于经济能力差,农合医保报销比例较少,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不得不中断。
出院后不能坚持治疗和锻炼,也没有较好的康复训练场所。
3 对策3.1 护士方面因素3.1.1 加强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提高康复训练技能我院针对专科护士缺、水平低先后派3名护士学习了专科训练知识,派1名医生1名护士学习了理疗技术。
126例脑梗死患者血压控制分析
作者:张凤华董秀芳王国刚渊潭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08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12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其中性别、年龄与高血压病的控制情况无关,而文化程度、Rankin评分、有无健康教育与高血压病的治疗控制情况密切相关(P < 0.05);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文化水平、能否接受健康教育与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P < 0.05),而病情则与其相反。
结论脑梗死患者高血压治疗及控制率与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相关,提示加强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在卒中二级预防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梗死;高血压;控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131-02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卒中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大量研究证明,高血压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卒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1]。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因而有效控制血压对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价值[2]。
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26例的控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和核磁共振明确诊断。
其中男82例,女44例,年龄48~79岁,平均
(67.43±5.02)岁;收缩压(160.9±9.7)mmHg,舒张压(98.6±14.7)mmHg。
1.2方法
由专业医护人员制定脑梗死合并高血压调查问卷表,交给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全面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3]: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等基本情况,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的了解情况、高血压治疗程度以及是否受过良好的健康教育等。
1.3病情评估标准
运用完善的Rankin量表[4]:0分:没有临床症状;1分:无明显残疾,有症状,但是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2分:轻度残疾,但无需他人帮助,可自行照顾自己;3分:中
度残疾,行走无需协助,部分活动需帮助;4分:严重残疾,日常活动均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5分:重度残疾,二便失禁,一切事宜都需要别人帮助完成;6分:患者死亡。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6.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控制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本组12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其中性别、年龄与高血压病的控制情况无关,而文化程度、Rankin评分、有无健康教育与高血压的治疗控制情况密切相关(P < 0.05),结果见表1。
2.2高血压控制情况多因素相关分析
以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物为应变量,而以文化程度、病情、健康教育有无为自变量,结果显示,12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文化程度、是否接受健康教育与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P < 0.05),而病情则与其相反。
结果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发病较为突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症,较易复发,而复发后可加重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对患者的恢复及生活质量均有重要影响[5]。
二级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了解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对高危因素进行及时处理对脑卒中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脑卒中高危因素有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中高血压为最重要的高危因素。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于脑卒中的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良好地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卒中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多不了解导致其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预防意识不足,因而,常导致意外的发生[6]。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等,高血压是促使脑卒中复发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7],因而,根据脑卒中患者病情,适当地使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的平稳对减少脑卒中复发的几率、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探讨了影响脑卒中患者治疗和血压控制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高血压控制的比例越高;同时,受过良好健康教育辅导和病情轻的患者对血压控制较好,表明在脑卒中患者中接受健康教育对控制高血压有着巨大作用。
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与脑卒中患者血压的控制密切相关,而病情的变化则与其呈负相关。
上述表明,脑卒中且伴随高血压患者的文化水平、病情程度以及其对健康教育的看法与控制血压有很大的关联,因而,临床上应
加强脑卒中伴有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危险意识,自觉控制血压水平,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惠仪,孙小霞,汤嘉敏,等. 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与疾病知识的相关性[J]. 广州医药,2012,43(3):58-61.
[2] 胡容,周志明,翟登月,等.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高血压知晓情况的调查分析[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2):167-170.
[3] Mc Alister FA,Majumdar SR,PadwalRS,et al. The preventingrecurrent vascular events and neurological worseningthrough in-tensive organized case-management(PREVENTION)trial proto-colclinicaltrials[J]. Implement Sci,2010,9(22):3654-3657.
[4] 支英豪,胡万华. 颈动脉狭窄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调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探讨[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4):249-251.
[5] 刘春红,唐娟,余鹃,等. 不同血压水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160-3162.
(收稿日期:201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