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外毒素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7.94 KB
- 文档页数:3
类毒素toxoid;anatoxin又称减力毒素,变性毒素。
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抗原性的毒素。
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抗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
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
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
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
常用的甲醛溶液的浓度是0.3~0.4%。
它可使细菌外毒素的电荷发生改变,封闭其自由氨基,产生甲烯化合物(CH2=N-)。
其他基团(如吲哚异吡唑环)与侧链的关系亦可改变,成为类毒素。
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另外,若在类毒素中加入适量的磷酸铝或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制类毒素。
该类制剂在体内吸收较慢,能较长时间刺激机体,使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类毒素也可与死疫苗混合制成联合疫苗。
如百白破三联疫苗,就是由百日咳死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
主要用于儿童,注射后可同时预防儿童易发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种疾病。
类毒素在预防由外毒素引起的传染病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于人和动物的免疫接种,使其通过人工自动免疫获得抗病能力;还可用来免疫动物,再从动物血液中提取含抗毒素的血清,将此抗血清注入人体后,可使人体通过被动免疫的方式,立即获得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力。
外毒素exotoxin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
在人类疾病中,如产生于破伤风、白喉和肉毒中毒等。
其毒性作用强,不同种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有明显不同,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
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微生物毒素(microbial toxin)一、分类1、根据地域来源陆地微生物毒素:取材方便、研究历史长;海洋微生物毒素:环境独特(高盐、高压、低温、寡营养)、种类多、分子量小、生物活性高等特点。
2、根据生物学类别真菌毒素(Mycotoxin):1,毒蕈毒素2,霉菌毒素细菌毒素(Bacterial toxin)有毒蘑菇简介中国食用蘑菇种类约700多种,其中有毒蘑菇达190多种,广东约占50%以上。
广州市因春夏雨多,气温高、湿度大,适合各类毒菌生长,尤其以三、四月份为毒菇生长旺盛期,是国内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地区之一。
近几年,引起广州市多起中毒事件的毒菇主要是白毒伞、古巴裸盖菇、网纹斑褶菇、铅绿褶菇、马鞍、鬼笔蕈、蛤蟆蕈、粟茸蕈等。
一个约50克的白毒伞的毒素含量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
毒蕈毒素(toadstool toxins)1、环状肽类毒素对肝脏和肾脏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包括三大类:鹅膏毒肽(amatoxins)鬼笔毒肽(phallotoxins)毒伞素(virotoxins)2、色胺类化合物(tryptamine)致幻物质, 又称为神经致幻型毒蕈毒素,主要包括三种:蟾蜍素(bufotanine)裸头草碱(psilocybin)裸头草辛(psilocin)3、毒蕈碱(muscarine)又称毒蝇碱,是一种与胆碱有关的生物碱。
4、异恶唑衍生物属神经毒素,主要包括三种:口蘑氨酸(tricholomic acid)鹅膏氨酸(ibotenic acid)异鹅膏氨酸(muscazone)及其脱羧衍生物异鹅膏胺(又称毒蝇母,muscimol)5、鹿花菌素(gyromitrin)属细胞毒素,可引起胃肠炎、溶解红血球毒蕈中毒的主要症状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如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在免疫学领域中,外毒素(Exotoxins)是指由细菌分泌的一类可溶性蛋白质毒素,其作用通过改变细胞功能而对宿主产生有害影响。
外毒素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设计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及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毒素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外毒素与内毒素(Endotoxins)是细菌毒力机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之一。
相比之下,外毒素是由细菌主动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可溶性蛋白质毒素,而内毒素是细菌壁结构组分,当细菌死亡或破裂时释放到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外毒素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其生物活性非常强,可以在极低浓度下产生明显的效应;其次,外毒素作用靶点广泛,可以作用于感染细胞表面的受体、细胞质内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核内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最后,外毒素的作用通常是特异性的,即只针对特定的宿主细胞类型或器官。
根据其作用靶点不同,外毒素可以分为:A-B型毒素、细胞破坏素、超抗原和毒素酶等不同类别。
1. A-B型毒素A-B型毒素是一类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外毒素。
它们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而B亚单位则用于细胞特异性的结合和进入。
这类毒素的基本机制是,B亚单位结合到细胞表面受体上后,通过内吞饮作用将A亚单位转运入细胞内部,然后A亚单位对宿主细胞的生理过程进行破坏。
最典型的例子是白喉和破伤风的病原体产生的外毒素。
这些外毒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部后,A亚单位会剪切破坏细胞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机制引起了严重的病理反应,如白喉病例中形成的黏膜膜或破伤风的肌肉痉挛。
2. 细胞破坏素细胞破坏素(Cytolysins)指的是一类可以直接破坏宿主细胞的外毒素。
它们与宿主细胞膜发生作用,改变细胞膜的物理性质,导致细胞溶解或破裂。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中最典型的细胞破坏素是溶血素(Hemolysins)。
溶血素与宿主的红细胞膜相互作用,造成膜的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细胞内部的成分。
菌苗、疫苗、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各有何区别?菌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细菌,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细菌制剂,如百日咳菌苗、流脑菌苗等。
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减毒活菌苗、死菌苗、纯化菌苗和亚单位菌苗等。
疫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病毒或立克次体等经过培养,减毒或灭活等方式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针对这种疾病起到预防作用的生物制剂。
疫苗也分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纯化疫苗、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如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类毒素是人类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经解毒、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
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这三种都是免疫抗毒,都可以预防某种疾病用,国际上把这三种制剂统称为疫苗。
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被破坏,毒性和抗原性强。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0.30.4%的甲醛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
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抗毒素是用某些疾病的致病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类毒素及毒素等免疫抗原注射到人体或动物体内,使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针对这些疾病的免疫血清,经分离、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等。
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
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产生快,消失也快,故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
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
细菌毒素的名词解释细菌毒素是一种由细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致病性。
细菌毒素在微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细菌毒素的来源、分类、作用机制以及相关应用方面,对细菌毒素进行全面解释。
一、细菌毒素的来源细菌毒素主要由细菌产生和释放,它们是细菌生长代谢的产物。
细菌通过分泌毒素来与人类和其他生物交互作用。
这些毒素可以通过细菌的外毒素(外泌毒素)以及可溶性或浸润性内毒素(内源性毒素)来产生致病作用。
外毒素往往可以直接释放到外部环境中,而内毒素则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内。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产生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细菌毒素的分类细菌毒素可根据其作用靶点和毒性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1.超抗原:超抗原是一种强烈激活免疫系统的毒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免疫细胞上的特定受体结合,诱导大量T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释放,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失调。
2.蛋白质毒素:蛋白质毒素是细菌分泌的一类蛋白质,具有多样的致病机制,例如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免疫反应或干扰细胞信号转导等方式来导致毒性作用。
3.细胞壁成分:某些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也具有毒性作用,例如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感染过程中可以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
4.糖毒素:糖毒素主要由肠道与细菌产生的毒素,它们可导致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
三、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细菌毒素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机制:1.细胞毒性:某些细菌毒素直接破坏细胞膜或干扰细胞内部的生物学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机制通常与细菌的侵袭和生存紧密相关。
2.免疫调节:超抗原和某些蛋白质毒素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超抗原刺激T细胞活化,导致大量细胞因子释放,进而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
而某些蛋白质毒素则可以抑制或干扰免疫细胞的功能,削弱机体免疫反应。
3.细胞信号干扰:一些细菌毒素可以干扰细胞信号传递,干扰细胞内的正常代谢活动。
例如,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中,产气荚膜毒素(TcdA和TcdB)可以破坏细胞骨架,干扰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菌毒素分类细菌毒素(toxin)分为内毒素(endotoxin)及细菌的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是由所产生、存在于菌体内的一类毒素,是菌体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惟独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办法使细胞裂解后才可释放出来。
其化学成分是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ITS),按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分为O-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
内毒素的特点有:耐热,60℃以上数小时不失活;经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可刺激机体对多糖成分产生抗体,不形成抗毒素;毒性比外毒素稍弱,对试验动物致死作用所需量较大;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而外毒素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也有例外是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按照目前举行讨论的结果,认为这种毒素都是蛋白质,所以其具有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即对温度和化学药品敏感;具有类似于酶的特性,即具有高生物学活性和专一性。
外毒素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毒性极强。
肉毒杆菌外毒素毒性最强,l mg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致死量为6~10mg, lmg破伤风毒素具有足以杀死100万只以上豚鼠的效力;白喉毒素对豚鼠的致死量为3~10mg。
毒性依据不同的动物种类和器官而具有相当强的特异性。
通过种种试剂的处理,可以制出失去毒性而保留抗原性的类毒素。
按照毒素作用的器官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素、和神经毒素等;按照毒素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膜损伤、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激活刺激信使通路、激活免疫应答和蛋白酶等。
外毒素具亲组织性,挑选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引起特别病变。
例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及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虽对神经系统都有作用,但作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亦不相同。
破伤风杆菌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传递介质()的释放,麻痹运动神末梢,浮现眼及咽肌等的麻痹;白喉杆菌外毒素有和周围神经末梢及特别组织(如心肌)的亲和力,通过抑制蛋自质合成可引起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及神经麻痹等。
细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虽然细菌在人体内也有一定的益处,但某些细菌也会引发各种疾病。
细菌的致病能力与其毒力因子以及致病机制密切相关。
一、细菌的毒力因子细菌的毒力因子是指细菌通过分泌或表达的一系列物质,使其具有致病能力。
这些毒力因子可以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1. 外毒素:外毒素是细菌分泌到细菌外部的一类毒性物质,包括肽类毒素、蛋白质毒素、脂质毒素等。
例如,白喉杆菌分泌的白喉毒素可以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白喉病的发生。
大肠杆菌分泌的肠毒素能够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2. 内毒素: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成分的一种,当细菌死亡或受到损伤时,内毒素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内毒素主要由脂多糖组成,具有强烈的炎症反应作用。
例如,脑膜炎双球菌的内毒素可以引起脑膜炎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黏附、侵入、繁殖和破坏宿主细胞等过程。
1. 黏附:细菌通过表面的附着因子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在宿主细胞上的定植和繁殖。
例如,大肠杆菌通过其菌毛附着因子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尿路感染等疾病。
2. 侵入:细菌通过黏附后,利用一系列的蛋白酶、溶菌酶等分泌物质,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进而侵入宿主细胞内部。
例如,沙门菌通过分泌的溶菌酶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引发沙门菌感染。
3. 繁殖:细菌在宿主细胞内部利用宿主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
细菌的快速繁殖会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进一步加重疾病的病情。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肺结核的发生。
4. 破坏宿主细胞:细菌在宿主细胞内或外部分泌一系列的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毒素可以引起宿主细胞的溶解、凋亡或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破伤风杆菌分泌的破伤风毒素可以破坏神经细胞,导致破伤风的发生。
总结:细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是细菌引发疾病的关键因素。
细菌的内毒素 内毒素是⾰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种成分,叫做脂多糖。
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质,因此⾮常耐热。
在100℃的⾼温下加热1⼩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时,或⽤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物活性。
与外毒素不同之处,还有: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微弱。
内毒素脂多糖分⼦由菌体特异性多糖、⾮特异性核⼼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
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
不同⾰兰⽒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
因此,凡是由⾰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致类同。
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 发热反应。
⼈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
极微量(1-5纳克/公⽄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时后逐渐消退。
⾃然感染时,因⾰兰⽒阴性菌不断⽣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
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于体内的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α等细胞因⼦,这些细胞因⼦作⽤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发热。
⽩细胞反应。
细菌内毒素进⼊宿主体内以后,⾎流中占⽩细胞总数60-70%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发⽣移动并粘附到组织⽑细⾎管上了。
不过1-2⼩时后,由内毒素诱⽣的中性细胞释放因⼦刺激⾻髓释放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进⼊⾎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有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也被释放出来。
⾰兰⽒阴性菌的伤寒沙门菌是例外,其内毒素使⽩细胞总数始终是减少状态,⽬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由于绝⼤多数被⾰兰⽒阴性菌感染的患者⾎流中⽩细胞总数都会增加,所以现在医⽣在诊断前,为了初步区别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验病⼈的⾎液,对⽩细胞进⾏总数测定和分类计数。
类毒素名词解释毒素是指生物体内或外界物质产生的具有毒害性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由细菌、真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产生,也可以由人工合成。
在生物体中,毒素的产生通常是为了进攻或防御目的。
毒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通过食物、水源、空气中的微粒等。
不同种类的毒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毒理学效应。
毒素可以按其产生来源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主要由细菌等生物体在生死过程中释放出来,例如脂多糖内毒素(LPS)就是细菌细胞壁的一部分,在细菌死亡或破裂时会释放出来。
外毒素则是指一些生物体通过特定的器官或器官系统释放到外界的化学物质,如蛇毒、蜘蛛毒等。
毒素可以按其作用靶标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肌肉毒素和血液毒素等。
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如砒霜中的砒,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细胞毒素则主要作用于细胞内部的某些结构或功能,如一些真菌产生的细胞毒素可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
肌肉毒素则主要作用于肌肉,例如蛇毒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肌肉的收缩。
血液毒素则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如一些细菌产生的溶血素可以破坏红细胞,并引起溶血性贫血。
毒素可以按其毒力分为强毒和弱毒。
强毒指的是毒力很强的毒素,其摄入或接触量即使极小也能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
弱毒则指的是毒力较弱的毒素,需要较大剂量才能引起明显的中毒反应。
毒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在环境中存活一定的时间,也可以抵抗一定的外界条件。
这使得毒素可以在食物链中传递,进而影响到更高级生物。
对毒素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毒素的毒理学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解决中毒事件的防治和救治问题。
此外,对毒素的研究还可以拓展毒素的应用领域,如制备药物、农药和化妆品等。
总之,毒素是一类具有毒害性的化学物质,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毒理学效应。
对毒素的研究对于防治中毒事件和发掘毒素的应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内毒素类毒素外毒素近年来,有不少高考复习资料中都引用了以下一个例题:在防疫工作中,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得血清给未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的人发生外伤时注射也能起到治疗或紧急防疫的作用.请你设计实验对此加以证明其答案如下:第一步:从破伤风患者体内提取血清.第二步:选取数只身体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对照组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而实验组先注射免疫血清,再注射破伤风类毒素.预期结果:对照组小白鼠死亡,实验组的小白鼠正常.本人认为此答案不妥,理由如下:(1)注射类毒素不是导致生物死亡,而是使机体产生免疫力(即产生抗体---抗毒素),因而能预防疾病的发生.病菌毒性的大小取决于它的侵袭力,产毒素性和引起超敏反应的能力.破伤风杆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只能在坏死的深伤口中生长并产生外毒素.该菌的毒性主是由它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其外毒素是一种分子量为67000的蛋白质,是毒性最强的外毒素之一,它能与神经递质发生不可逆的结合,阻碍了神经递质的传递引起肌肉痉孪收缩而发病.(2)内毒素与类毒素:病菌产生的毒素有两类--内毒素与外毒素.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能产生内毒素,它实际上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壁外层,是细胞壁的成分,一般与细胞结合在一起,不分泌到环境中,只有当细菌解体后才会释放到环境中,其毒性及抗原性比外毒素要小得多.外毒素是病菌在生长繁殖期产生的并分泌到环境中的一种次级代射产物.如破伤风杆菌,白喉棒杆菌及霍乱弧菌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外毒素.外毒素虽然毒性强,但其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易受破坏.如果用0.3%--0.4%的甲醛处理,其毒丧失,但保留了抗原特异性.这种经过处理的外毒素才称为类毒素,是免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疫苗,注射后机体会产生免疫力而不是导致机体死亡.目前最常使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参考文献:(1)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2)北京医学院<<实验免疫学>>第一版1980。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
(1)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最小,结构最简单,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由单一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大小不一,缺乏完整的细胞器,生长能力不一,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核仁。
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体积最大;分化程度较高,内有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等多种完整的细胞器,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等典型的核结构,如真菌。
2、叙述细菌特殊结构的种类及意义。
(1)荚膜:①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保护菌体免受体内溶酶菌、补体、抗体及其他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使细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有免疫原性,可作为细菌鉴别和分型的依据。
③荚膜多糖具有黏附作用,可使细菌彼此之间黏连,也可形成生物膜,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2)鞭毛:①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根据鞭毛菌的动力可以鉴别细菌。
②鞭毛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称为H抗原,根据鞭毛的类型和抗原性,可以鉴别细菌和进行细菌的分型。
③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可导致病变的发生。
(3)菌毛: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性菌毛能以接合的方式在细菌之间传递物质,导致某些肠道杆菌易产生耐药性。
(4)芽孢:①芽孢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随菌种而异,可用以鉴别细菌。
②芽孢对热力、干燥、辐射和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芽孢一旦进入机体即可发芽转化为繁殖体,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③杀灭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是否杀死芽孢可用来判断灭菌效果。
3、比较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比较。
45、构成细菌致病力有哪些方面的因素?(1)细菌的毒力侵袭力:①细菌的胞外酶(血浆凝固酶、链激酶、透明质酸酶);②荚膜与其它表面的结构物质;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2)细菌入侵的数量和适当的入侵部位7、选择抗生素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确定患者是否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2)根据拟选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因素选择抗菌药物;(3)根据个体因素选择用药。
第 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选择题【A型题】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A.菌血症B.脓毒血症C.内毒素血症D.毒血症E.败血症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A.芽孢B.荚膜C.细胞壁D.中介体E.核糖体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A.核心多糖B.特异性多糖C.LPSD.脂质 AE.脂蛋白4.类毒素的特点是:A.有抗原性,无毒性B.无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无毒性D.有抗原性,有毒性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以上都不是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A.肽聚糖B.磷壁酸C.LPSD.O 抗原E.荚膜多糖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B. 受体基本相似C. 抗原性基本相似D.无抗原性E.以上都不是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D.其受体为 D-甘露糖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A.破伤风溶血毒素B.肉毒毒素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E. 破伤风痉挛毒素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A.0.1%~0.2%B.0.2%~0.3% C .0.3%~0.4% D.0.4%~0.5% E.0.5%~0.6%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A.结核杆菌B.脑膜炎球菌C.痢疾杆菌D.链球菌E.白喉杆菌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A.白假丝酵母菌B.链球菌C.白喉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肺炎球菌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A.痢疾杆菌B.链球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伤寒杆菌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内毒素血症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A.脑膜炎球菌B.淋球菌C.伤寒杆菌D.军团菌E.结核杆菌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膜磷壁酸B. 肽聚糖C. M 蛋白D.荚膜E.壁磷壁酸18. 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A.霍乱弧菌B.志贺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结核杆菌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A.病原菌均属正常菌群B.常发生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均为菌群失调症C.也可发生于使用激素后,即为医院内感染D.是一种自身感染E.以上都不是20.构成细菌侵袭力的菌体表面结构不包括:A.侵袭性酶B.菌毛C.膜磷壁酸D.荚膜E.Vi 抗原21.下列哪组细菌均不产生外毒素?A. 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B.霍乱弧菌、结核杆菌C.炭疽芽孢杆菌、白喉杆菌D.脆弱类杆菌、肉毒梭菌E.伤寒杆菌、痢疾杆菌22.关于细菌内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其化学成分是 LPSC.对热不稳定D.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E.不能制成类毒素23.无菌毛的革兰阴性菌是:A.志贺菌B.肠产毒型大肠杆菌C.伤寒杆菌D.淋球菌E.霍乱弧菌24.胞内菌不包括:A.结核杆菌B.李斯特菌C.军团菌D.伤寒杆菌E.痢疾杆菌25.下列病原体中引起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Kuru病病原26.关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出现的新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无病毒特异性B.可使细胞免受损伤C.可激发相应抗体产生D.由宿主基因编码产生E.各类病毒均可产生27.下述哪种感染类型是病毒感染特有的?A.急性感染B.显性感染C.慢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亚临床感染28.可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A.麻疹病毒B.肝炎病毒C.沙眼衣原体D.风疹病毒E.乙脑病毒29.下列哪种病毒被认为与鼻咽癌发生有关?A.HA V B.EBV C.HBV D.HPV E.CMV30.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内外毒素作用B.侵袭性酶类C.干扰素的作用D.多聚酶E.以上都不是3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范围主要取决于:A、病毒表面的蛋白B.病毒的衣壳C.细胞表面的受体D.病毒包膜E.病毒表面的血凝素32.下列哪组病毒一般不引起垂直传播?A. 风疹病毒,HIVB.CMV,风疹病毒C.HSV,HBVD.HIV,CMVE.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33.关于垂直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 感染方式是亲代直接传给子代B.感染途径是产道或胎盘C.可致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D.是病毒独特的感染方式E.以风疹病毒等常见34.关于病毒的整合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可致细胞转化B.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C.整合后致癌变D.逆转录病毒要整合才能复制E.可随宿主细胞分裂传给子代35.引起深部感染的真菌大多数是:A.致病性真菌B.产毒素真菌C.条件致病性真菌D.多细胞真菌E.具有变应原的真菌36.真菌的致病性不包括:A.真菌性中毒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C.真菌超敏反应D.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E.嗜神经性真菌产生神经氨酸酶而致病37.下列哪种因素与真菌感染的发生无关?A.皮脂腺脂肪酸的分泌量B.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某些激素C.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D.是否接种真菌疫苗 E.患糖尿病、肿瘤、白血病等疾病38.关于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主要是内源性感染B.是肿瘤、糖尿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治疗中的疑难问题C.致病性强,常造成肿瘤等病人的致死性感染D.目前无特异预防措施E.临床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X 型题】1.下列哪些细菌代谢产物与致病有关?A.细菌素B.膜磷壁酸C.扩散因子D.溶血毒素E.血浆凝固酶2.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耐热且抗原性强B.均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胞外C.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D.引起特殊病变和临床表现E.引起 DIC3.细菌侵袭力由下列哪些因素构成?A.黏附因子或黏附素B.菌毛和膜磷壁酸C.细菌的内、外毒素D.细菌的侵袭性酶E.细菌的表面结构4.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A.发热反应B.神经毒作用C.Shwartzman现象D.食物中毒E.细胞毒作用5.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D.毒素E.分解代谢产物6.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有:A.荚膜B.芽孢C.鞭毛D.菌毛E.包膜7.能使细菌吸附到黏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A.荚膜B.芽孢C.菌毛D.R 因子E.膜磷壁酸8.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活菌分泌释放B.性质稳定,但可被甲醛灭活C.毒性强且组织特异性高D.抗原性强,可被抗毒素中和E.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9.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来自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B.感染源来自体内的称内源性感染C.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D.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外源性感染E.感染源来自医院的称医源性感染10.下列哪些物质可构成病原菌的侵袭力?A.荚膜B.芽孢C.性菌毛D.壁磷壁酸E.膜磷壁酸11.关于外毒素的特性,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其毒素作用大致相同C.多数外毒素有 A、B 两个亚单位D.均经 60℃30 分钟灭活E.可制成类毒素12.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B.补体的调理作用C.IgG 介导的 ADCC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E.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13.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系指患者、病畜和带菌物品B.内源性感染菌多属体内正常菌群C.隐性感染者无临床表现,亦无传染性D.感染源来自体内和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E.只要细菌有侵袭力即可引起机体感染14.关于毒素,下列哪些正确?A.只有革兰阴性菌产生内毒素B.多数外毒素均拥有毒性亚单位和亲嗜性亚单位C.内毒素对热稳定,但用甲醛处理可脱毒D.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其毒性作用大致相同E.外毒素一般可分为 A、B 两个亚单位15.内毒素可引起:A.发热反应B.多克隆B细胞激活C.细胞毒作用D.食物中毒E.促进T细胞成熟16.隐性感染的特点为:A.无明显临床症状B.无传染性C.产生亚临床感染D.无特异免疫力产生E.感染率降低17.细菌致病性的含义:A. 细菌致病性质B.细菌致病的对象(宿主)C.细菌致病的能力D.细菌致病的部位E.细菌致病的途径18.反映细菌毒力强弱的指标是:A.LD50B.ID50C.TCID50D.CPEE.PFU19.细菌的毒力包括:A侵袭力 B.内毒素 C.毒素 D.外毒素 E.黏附素20.全身性感染包括:A.毒血症B.败血症C.脓毒血症 D 菌血症 E.内毒素血症21.根据病原体与机体两者力量对比,将感染的类型分为:A.亚临床感染B.显性感染C.潜伏感染D.垂直感染E.带菌者22.细菌毒素包括:A.TSST-1B.霍乱外毒素C.链球菌致热毒素D.葡萄球菌溶素E.杀白细胞素23.内毒素血症可引起:A.小血管功能紊乱B.凝溶血功能紊乱C.I型超敏反应性休克D.酸中毒E.组织缺氧24.内毒素引起的白细胞反应表现在:A.白细胞减少B.白细胞增多C.白细胞左移D.白细胞右移E.白细胞变形25.能释放具有内毒素活性 LPS 的微生物有:A.钩端螺旋体B.痢疾杆菌C.肺炎支原体D.恙虫病立克次体E.沙眼衣原体26.能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有:A.鼠疫杆菌B.绿脓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痢疾志贺菌E.霍乱弧菌27.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是:A.病毒毒力较低B.宿主抵抗力强C.病毒不能到达靶器官D.病毒不入血E.病毒抗原性稳定28.隐性感染的特点是:A. 不产生临床症状B.不排出病原体C.不产生免疫应答D.可作为传染源E.可产生 Tm、Bm细胞29.关于潜伏性病毒感染的发病间歇期,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 不能分离病毒B.不能测出抗体C.无临床症状D.可测出病毒核酸E.可测出 IgM 型抗体30.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杀死细胞B.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C.形成包涵体D.细胞转化E.细胞增殖31.病毒的致病作用包括:A.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害B.病毒引起宿主细胞转C.病毒致宿主细胞融合D.包膜病毒释放 LPS 致病E.免疫病理损伤32.能引起机体持续感染的病毒有:A.麻疹病毒B.巨细胞病毒C.EB 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3.病毒的持续感染包括:A.慢性感染B.潜伏感染C.隐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水平感染34.常致垂直传播的病毒包括:A.乙型肝炎病毒B.风疹病毒C.巨细胞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腮腺炎病毒35.包涵体的组成包括:A.病毒抗原B.病毒颗粒C.病毒生物合成的产物D.宿主细胞器E.宿主核酸36.病毒在体内扩散方式包括:A.细胞融合B.神经周树轴索扩散C.血流播散D.淋巴播散E.整合后传代37.病毒感染细胞可使细胞发生:A.裂解B.融合C.转化D.抗原性转变E.整合38.真菌的感染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生理年龄B.性别C.局部组织结构D.机体非特异免疫力E.机体细胞免疫39.目前认为能诱发肝肿瘤的真菌代谢产物有:A.T-2毒素B.灰黄霉素C.展青霉素D.黄褐毒素E.黄曲霉毒素40.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的真菌有:A.假丝酵母菌B.曲霉菌C.皮肤癣菌D.毛霉菌E.组织胞浆菌41.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包括:A.荨麻疹B.接触性皮炎C.哮喘D.变应性鼻炎E.肾小球肾炎42.真菌性中毒的原因主要是:A.真菌引起超敏反应B.真菌毒素作用C.真菌直接毒性作用D.真菌引起细胞恶变E.真菌降低机体免疫力二、填空题1.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称,其强弱程度称,常用和作为衡量指标。
常见菌属的主要致病物质病原菌的致病物质可分为毒素和侵袭力两大类。
毒素对宿主有毒,能直接破坏机体的结构和功能。
侵袭力本身无毒性,但能突破宿主机体的生理防御屏障,并可在机体内生存下来(医学上称为定殖)、繁殖和扩散。
如果把毒素当作“元凶”,那侵袭力就是“帮凶”。
根据性质、作用和产生菌的不同,病原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下面是常见的病原菌中的致病物质。
一、葡萄球菌属主要的致病物质1.凝固酶(coagulase):增强细菌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lolysin):能破坏多种细胞的细胞膜,故又称为溶细胞毒素。
3.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可杀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enterotoxin):引起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
5.表皮溶解毒素(exfoliativetoxin):裂解表皮组织棘状颗粒层,导致表皮与真皮脱离。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shocksyndrometoxin1,TSST-1):抑制内毒素脱毒;刺激单核吞噬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7.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可与IgG抗体Fc段非特异性结合,竞争性抑制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二、链球菌属主要的致病物质⒈链球菌溶血素(streptolysin):链球菌溶血素O(streptolysinO,SLO),链球菌溶血素S (streptolysinS,SLS)。
⒉致热外毒素(pyrogenicexotoxin):又称红疹毒素,是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⒊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促进细菌扩散。
⒋链激酶(streptokinase):促进细菌扩散。
⒌链道酶(streptodonase):促进细菌扩散。
⒍M蛋白(Mprotein):抗吞噬、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⒎脂磷壁酸(leipoteichoicacid,LTA):细胞表面有脂磷壁酸受体,与细菌细胞壁中脂磷壁酸结合,促进链球菌粘附易感细胞。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
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 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
为0. 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
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
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
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
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反应。
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紊乱水盐代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