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方案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
- 格式:docx
- 大小:14.70 KB
- 文档页数:4
巨人集团的案例分析工商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1402孙宇琦一、背景案例陈述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先生,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硕士学位,有着相当专业背景,敢于在那时辞去公职单干创业,是件很不容易的决定。
89年,史玉柱承包了深圳科技工贸公司电脑部,并利用买者信息不对称大打市场广告,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也为创业巨人集团奠定了基础。
随后91年,他创业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借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大肆利用广告推销,利用买者缺乏选择性、判断性和比较性的环境,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到93年,巨人就很快成长起来成为“巨人”企业,年销售额近5亿元,引起了国家领导的关注和重视,随后史就成为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
93年是中国电脑行业遭受“外敌入侵”的一年,随着西方10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失效,COMPAQ、HP、AST、IBM等世界著名电脑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94年史玉柱进行第二创业,跳出电脑行业,走多元化发展的扩张之路。
四大方面:电脑、房地产、保健品、药品四个方向。
95年,发动电脑、保健品、药品的三战役,大规模的闪电战术创造出了奇迹,30多个产品上市后15天内,订货量就突破了32亿元,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96年,开始建造巨人大厦,同时伴随着保健品市场的普遍下滑,导致资金短缺,天灾原因,没有能按合同完成大厦20层,4000万楼花成为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债主上门。
同时巨人员工停薪两个月,一批骨干离开公司,整个公司人心惶惶。
接着舆论哗然,巨人集团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
二、史玉柱创业的成功之处1,抓住了市场需求,敏锐的嗅到了国内市场上缺乏一种中文操作系统,从而推出了汉卡。
2,营销成功,将身上所有资金投入广告,气魄宏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善于整合资源,巨人集团创立之初,家小底薄。
史玉柱便邀请全国的电脑经销商座谈,让利推销产品。
使其产品迅速销往全国,公司规模急剧扩大,迎来了巨人集团的第一次腾飞。
二、多元化经营的陷阱何在?(一)多元化生产经营的理论基础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应用,于是,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金融资产投资组合可以由一种以上的金融证券构成。
投资人可以通过持有多种不同证券的方式,将隐含在个别证券中的风险分散掉,但存在于证券与证券之间的共同风险则无法分散。
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的个别证券风险,称为可分散风险(或者非系统风险)。
至于那些无法用多角化投资分散的风险,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者系统风险)。
当这一原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时,即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活动。
然而,证券组合投资具有其特定的条件,如果不加分析地盲目应用,必然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阶一丧失核心竞争能力、资金短缺和协调艰难、财务失控。
(二)多元化经营与核心竞争能力的矛盾运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进行分散风险的要点之一在于,惟独非彻底相关的证券所构成的投资组合方可分散部份投资风险。
这项原理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时,就要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抛却部份原有业务(甚至可能是核心业务)的基础上从事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目生业务。
可满足这一要求的结果有时不仅不能降低风险,反而会把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这与多元化经营的目的相矛盾。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利润、市场份额、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等因素中,对企业影响最深远的是核。
动竞争能力,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一项竞争优势资源和企业发展的长期支撑力。
它可能表现为先进的技术,或者一种服务理念,其实质就是一组先进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
尽管企业之间的竞争通常表现为核心能力所衍生出来的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市场之争,但其实质归结为核心能力之间的竞争。
企业惟独具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否则,只能“昙花一现”。
企业一时的成功并不表明企业已经拥有了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要靠企业的长期培植。
在企业的经营中,获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有:内部管理型战略和外部交易型战略。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问:巨人的扩张战略到底错在那里?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回顾巨人大厦的建设,从目的,到楼层都一改再改,然而就是在这种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对于上亿元这么庞大的预算,巨人对资金的保障显得过分自信,不够谨慎。
巨人集团的衰败分析企业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巨人集团最终因为资金链断链而破产,与这三类活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管理不善有关,要么是主业经营不佳,要么是投资巨额亏损,再要么是融资来源切断或者无法抵偿巨额债务,下面是巨人集团是如何一步步向这三种情况逼近的分析图:巨人大厦仅是巨人集团破产危机的导火索,而在巨人集团沉浮起落的背后,有一种内控分析的视角。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巨人集团当初能够从战略风险开始实施内部控制,情况或许就大不一样了考察现代企业会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没有阻挡一些企业连续亏损,甚至破产。
究其原因,除了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之外,还有过分强调细节或流程的控制,内部控制硬化、不近人情,花很大力气设计的内部控制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执行等因素。
为此,目前的内部控制框架要求企业从重视细节和流程控制,转向重视企业战略风险控制,在设计、实施以及评价内部控制时,均从战略风险的角度考虑内部控制以及控制的效率。
内部控制转向从战略风险实施控制,并非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理念,而需要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指导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需要公司治理机制的保障,需要企业明确战略目标,并能够组合所有支持战略目标实现的资源(人、财、物、市场与技术)。
这些条件和基础在不同的企业表现不同,不可能设定一个统一的模式,但其风险的关注点却基本相同。
我们结合巨人集团的案例,来探讨从战略风险实施控制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巨人”沉浮成立于1989年8月的巨人集团至1993年12月就已经发展到290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实现年销售额300亿元,年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1994年2月,巨人大厦动土,计划3年完工,史玉柱当选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1994年8月,史玉柱突然召开员工大会,提出了“巨人集团第二次创业的总体构想”,总目标是:跳出电脑产业,走向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
巨人集团的兴起与衰败1.事件始末1989年8月,从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管理系硕士毕业的史玉柱和三个伙伴,用借来的4 000元钱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并用手头仅有的4 000元钱在《计算机世界》利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做了8400元的广告,将其开发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推向市场。
广告打出后13天,史玉柱的银行账户第一次收到三笔汇款共15820元。
巨人事业由此起步。
到9月下旬,史玉柱将收到的款项全部再次投人广告。
4个月后,M-6401的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万元大关,从而奠定了巨人集团创业的基石。
1991年4月,巨人公司注册成立,公司共15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史玉柱任总经理。
8月,史玉柱投资80万元,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6401汉卡上市, 11月,公司员工增加到30人,M-6401汉卡销售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利达1000万元。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实行战略转移,将管理机构和研发基地由深圳迁往珠海。
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19亿元,史玉柱任总裁,公司员工发展到100人。
12月底。
巨人集团主推的M-6401汉卡年销售量2.8万套,销售产值共1.6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500^。
1993 年1月,巨人集团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西安、武汉、沈阳、香港成立了 8 家全资子公司,员工增至190人。
12月,巨人集团发展到290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 38家全资子公司。
集团在一年之内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
同年,巨人实现销售额300亿元,利税4 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1993年,由于国际电脑公司的进入,中国电脑业步入低谷,巨人集团也受到重创,为寻找新的产业支柱,巨人集团开始迈向多元化经营之路。
早在1992年巨人集团已决定建造巨人大厦,但当时的概念只是一幢18层的自用办公楼。
简答题(战略实施部分)1.举例说明战略性创业的涵义。
2.什么是战略领导力?有效的战略领导行动有哪些?3.什么是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简要说明两者的区别。
4.什么是战略地图?为什么说战略地图描述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5.现代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有哪些?如何使用这些机制才能更有利于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实施?6.举例说明公司内部创新的类型及特点。
7.简述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作用。
8.简述战略领导者应如何管理企业资源组合以获取竞争优势。
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兴衰一、巨人产生史玉柱1982年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浙江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深圳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答辩,从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毕业。
同年7月他辞去安徽统计局的工作,回到深圳开始创业。
这时他身上仅有借来的4000元钱和自己开发出来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
1989年8月,史玉柱和三个伙伴用仅有的4000元钱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
他觉得M——6401此时已能推向市场,在手头上仅有4000元的情况下,史玉柱“赌”了一把,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时间差,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
广告打出后13天即8月15日,史玉柱的银行账户第一次收到三笔汇款共15820元。
四个月后,M——6401的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万大关,从而奠定了巨人创业的基石。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公司共15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史玉柱任总经理。
8月,史玉柱投资80万,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M-6401汉卡上市。
11月,公司员工增加到30人,M-6401汉卡销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利达1000万元。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实行战略转移,将管理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至珠海。
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19亿元,史玉柱任总裁,公司员工发展到100人。
12月底,巨人集团主推的M-6401汉卡年销量2.8万套,销售额1.6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500%。
巨人集团的兴衰一,巨人集团的兴盛①初期资本积累西方10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包括计算机在内的许多产品由于国内技术水平限制都十分匮乏,加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具有广阔的市场但却供给严重不足。
此时史玉柱自己开发出来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大大简化了办公排印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并且在手头上仅有4000元的情况下,史玉柱“赌”了一把,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时间差,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
后又将获得了的第一桶金10万元全部投入广告。
在当时拥有(1991年4月)②迅猛发展主打M—6401汉卡,同时借汉卡打出的名气开发计算机的周边产品。
1993年8月史玉柱投资80万,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M—6401汉卡上市。
12月底,巨人集团主推的M—6401汉卡年销量万套,销售产量共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500%。
紧接着巨人集团在该年内连续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
同年,巨人实现销售额亿元,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③战略转型: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随着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禁令失效,COMPAQ、HP、AST、IBM等世界知名电脑公司开始“围剿”中国市场。
国内电脑业步入低谷,史玉柱赖以发家的本行也受到重创,巨人公司被迫进行战略转型。
1,在房地产方面,投资12亿兴建巨人大厦,投资亿在黄山兴建绿谷旅游工程,投资5400万购买装修巨人总部大楼;在上海浦东买下了3万平方米土地,准备兴建上海巨人集团总部.2,在保健品方面,准备斥资5个亿,在一年内推出上百个产品。
产值总目标是:1995年达到10个亿,1996年达到50亿,1997年达到100亿。
3,闪电营销--促销电脑、保健品、药品的“三大战役”。
1995年5月18日,史玉柱下达“总攻令”,这一天,巨人产品广告同时以整版篇幅跃然于全国各大报。
物流12302班学号:09 姓名:白力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巨人集团巨人集团4000元起家,并迅速成长壮大,成为改革开放的亮点,“巨人”二字也因此响遍全国;1996年的巨人大厦将巨人的发展带向低谷;2004年“征途”项目启动,将巨人事业带向另一个辉煌。
巨人的成败,带给了我们许多管理启示,值得我们学习与警醒。
一、企业组织与文化现代企业制度是具有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特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
作为巨人总裁,史玉柱曾说过:“虽然会议实行民主集中制,但事实上只要我决定的,也就定音了”。
而对于一般的股份制企业,公司需设股东大会、董事会组成决策机构,经理及助手、职能参谋组成执行机构,以及监事会形成的监督机构。
然仅史玉柱一人就占有公司90﹪以上的股份,虽聘有许多老总,但都不持有公司股份,故不能再公司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正是过分的集权,才造成后来巨人大厦建造过程中一再加高却无人提出反对意见,最终造成资金链断裂,财务危机产生。
同时巨人集团没有成熟的企业文化,对于巨人项目随时都有新想法,计划目标随时都可能变。
特别那些只有在大跃进期间才能看到的不切实际的企业目标,也是直接造成巨人崩溃的原因之一。
二、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施的方案。
一个企业只有充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取长补短,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发展战略,企业才能有长足发展。
巨人集团在经历巨人大厦事件后,显然想走混合行多样化道路,但他忽视了混合经营的基本要求。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融入,应按企业自身特点和资源进行取舍。
巨人的这个转型,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
其每一次扩张的唯一理由都是短期“高利润”,忘记了风险对等原则;而巨人又缺乏在该领域的基本专业知识,更没有长期规划。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员工激励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再生性、时效性、磨损性,人力资源开发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最终目标。
管理学案例:巨人集团的兴衰(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管理学案例:巨人集团的兴衰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外部环境:巨人的失败,最根本的,可以说是没有一套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战略。
所谓“量身订做”就是战略选择没有适应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没有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决策没有溶化在环境中,而是孤立于现实的。
二广告适量就好,倾听下属建议,选择性的制定比较完善的决策。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问:归根到底,什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衰落?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纵观这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问:巨人的扩张战略到底错在那里?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巨人集团失败案例(企业战略作业)巨人集团的兴衰●巨人集团始建于1989年,创始人兼总裁史玉柱由4000元起家,以开发电脑软件和硬件为主业,第一年销售额达百万元,第二年销售额过千万元,第三年自有资产逾亿元。
1989年,巨人推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1990年推出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统,1993年推出巨人中文手写电脑和巨人软件。
这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为巨人带来了巨额利润,由此形成一定规模的资本积累。
史玉柱被1995年7月号《福布斯》列为中国大陆富豪的第8位,而且是唯一高科技起家的企业家。
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1994年,巨人集团进入了富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这年9月,集团下决心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造并调整产业结构,业务也从电脑扩展到生物工程,以此作为第二次创业的起点。
从10月份开始,企业增长速度加快,员工队伍以每月200到300人的速度增长,保健品脑黄金项目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投产上市,并获得回报,仅1995年1-3月的回款额就高达1.9亿元。
●1995年,巨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年利税达2.7亿元。
由于资金充裕和多元化的强烈诱惑(脑黄金项目的初步成功更强化了这种诱惑),巨人集团开始了疯狂而盲目的多元化扩张,将业务进一步拓展到房地产、化妆品、服装等领域。
●1995年巨人集团投资兴建巨人大厦,●1995年底巨人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财务状况极度恶化。
●1996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元楼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真正导火索。
债主上门,此时巨人因财务状况不良,无法退赔而陷入破产的危机。
思考:1、巨人集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巨人集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巨人集团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巨人集团的兴衰史案例巨人集团的兴衰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兴衰一、史玉柱当年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在当时那个年代,国内竞争压力很小,软件电脑产业处于新兴产业,外来企业无法进入导致了环境的宽松,这个了史玉柱很大的机遇,也同时降低了他创业的难度,这说明首先是那个时代造就了他。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史玉柱首先在大学就经历了电脑及数学的专业培训,在此领域他很熟悉也擅长此道。
这说明自身的实力也造就了他,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
很好的战略眼光,在销售方面具备很强很远的眼光,排版系统及广告的铺天盖地,是他成功发现市场的目光成就了他,更重要的是他敢拼敢冲敢闯的不服输的劲造就了他,也是他前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是什么,巨人集团的第二次创业属于何种战略,它是否与其核心资源相匹配,1答:(1)巨人集团最核心的资源就是领先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技术使他们有了第一笔创业资金,奠定了创业的基石;其次,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班子,他们抓住了市场的需求,并在成长期将供应链迅速扩大,抓住客户,使企业资金快速增长。
(2)第二次创业巨人集团将其形象地成为“三大战役”,走向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采取了多元化战略。
(3) 采取多元化战略与其资源不相匹配:a、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必须与其核心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并以培植公司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中心,从而有助于维持和发展公司的竞争优势,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b、确保公司有限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的有机协调,从而在资金上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
C、公司集团化必须与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保持同步发展,集团公司能否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整合集团。
而财务控制制度建设是集团公司整合的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
三、运用SWOT理论,对多元化初期的巨人集团进行分析,从你的分析来看,他此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2答:多元化的利弊:近年来,不少企业追求多元化经营模式,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减轻企业经营风险,使企业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
案例一:巨人集团和史玉柱的兴衰成败一、曾经辉煌:一路小败一路大胜一介书生成偶像1992年,一家知名媒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大城市的万名青年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写出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
”结果是:第一名,比尔·盖茨。
第二名,史玉柱。
那时的史玉柱,可能是全中国30岁以下青年中最著名的一个,史玉柱当年的气派无人可比。
这一切都不过是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靠真才实学得到的应有回报。
1989年8月,史玉柱和三个伙伴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
创业是艰难的,没资金,也没靠山,当时,史玉柱身上的全部家当就是4000元人民币,唯一让史玉柱充满信心的是他呕心沥血研究的“M—6401”桌面文字处理系统。
他觉得M—6401此时已能推向市场,在手头上仅有4000元的情况下,史玉柱“赌”了一把,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时间差,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
广告打出后13天,8月15日,史玉柱的银行账户第一次收到三笔汇款共15820元。
巨人事业由此起步。
到9月下旬,收款数字升到10万。
史玉柱全部取出再次投入广告。
四个月后,M—6401的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万大关,奠定巨人创业基石。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公司共l 5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史玉柱任总经理。
11月,公司员工增加到30人,M—6403汉卡销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利达1000万元。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实行战略转移,将管理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至珠海。
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集金1.19亿元,下设8个分公司,公司员工发展到100人,史玉柱总裁。
到1993年7月份,“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已经发展到38个,是仅次于四通公司的全中国第二大民办高科技企业。
史玉柱在做出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时说:“特区是干事业的地方,珠海能干大事业。
”1992年,M—6403桌面印刷系统共卖出2.8万套。
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産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纵观这三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爲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麽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於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爲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问:巨人的扩张战略到底错在那?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爲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産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産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産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後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産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爲,并不是出於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産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问:归根到底,什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衰落?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纵观这三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问:巨人的扩张战略到底错在那里?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回顾巨人大厦的建设,从目的,到楼层都一改再改,然而就是在这种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对于上亿元这么庞大的预算,巨人对资金的保障显得过分自信,不够谨慎。
进入生物工程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
巨人以做电脑软件发家,后来又进入房地产,生物工程,每一次扩张的唯一理由都是短期的“高利润”,而忽视了高利润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并且一个产业的高利润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只要该产业没有很高的壁垒,竞争者必然蜂拥而入,而巨人又缺乏在该产业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没有长期的规划,产品研发;脑黄金的成功只是一个好主意加上成功营销的战术上的胜利,巨人对这一胜利明显感到无所适从,管理层,营销网络,生产系统都没有做好准备,就这样“脑黄金”的成功其实是替巨人揭开了疮疤。
“脑黄金”虽然火爆了一把,但究其根本,这只是一个很短期化的投资活动,不是一个在企业远景框架下,基于市场需求树立顾客心中位置的战略扩张。
巨人在生物工程领域,把一切都寄托于一个产品,(与案例不符,案例中提到已开发系列产品)没有长远的诉求,“过把瘾就死”,更难以协调各经营产业间的资源竞争,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控。
这种“什么赚就做什么”缺乏大局观的做法无疑是以企业的资本作为赌注的冒险行为。
二、外部环境分析问:巨人失误的外部原因是什么?巨人的失败,最根本的,可以说是没有一套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战略。
所谓“量身订做”就是战略选择没有适应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没有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决策没有溶化在环境中,而是孤立于现实的。
1.行业的特点从建巨人大厦到进入房地产,仅仅是因为巨人觉察到了房地产的火热,有利可图,而不考虑行业本身特点所引起的风险。
房地产行业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往往热得快,冷得也快,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
巨人进入房地产的实施,可谓是“做工粗糙”,决定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情,出发点单纯,盲目和短期化,没有形成系统的流程管理和规范。
资金保障是房地产行业的关键所在,巨人在资金的管理和支持上过于自大,与银行缺乏沟通,没有把资金的保证落在实处。
生物工程领域更有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科研的特点。
巨人进入生物工程是有本钱的:优秀的产品、一定量的资金,但是该行业进入成长期后仍需要足量资金的支持,史玉柱却釜底抽薪,在最关键的时候拿走了生存、竞争保证,导致了“半死不活、逐渐萎缩”的结局。
可见,本案例的关键就是资金的使用、资金的筹集,其中资金筹集尤为严重。
许多民营企业都忽视了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原因主要有:对于本企业资源的战略分配和制定长远计划的问题对于像巨人这样一个多角化的企业,每个行业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资金投入量。
尽管巨人很牛,但流动资金的几百万只能用来应付一项紧急情况,要是“几手都抓,几手都要硬”那是做不到的。
我们搞新产业根本出发点就是钱,而且是现钱。
所以我们投资的项目出发点都是有大量的现金流产生,那么资金总是富裕的,不需要银行贷款。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银行“朝南坐”,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服务种类少、态度差、操作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客户,尤其是以一个人意志为主导的民营企业的贷款积极性。
从银行的机制看,由于民营企业一直没有信用记录,而国有银行的贷款为防范风险必须要考虑信用问题,这就无形中把民营企业排除在融资体制外。
某些地方外资银行虽然可以从事人民币业务,但他们的重点客户也不可能是民营企业。
2.金融体系的外在制约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
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限制苛刻。
国有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有待更新,二是中小型专业银行的市场缺位。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均成立了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专业银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要素发育的不完善,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三是现行中小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的不完善。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以民营企业及其它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但目前这些金融机构自身也面临诸多困境,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3.民营企业的自身缺陷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一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潜力有限。
这些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无发展潜力和民营企业自然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二是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资信度偏低;三是民营企业偿贷能力低,银企关系紧张。
银企双方只有通过换位思考,互相沟通理解。
企业要为自己在金融界留条后路,讲求信用,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银行也要对自己经办人员既约束又激励,不能只看到鼻子下面的贷款风险,更要看到贷款的远期效益。
真正的银企关系是一种合作、互利互惠的关系。
只要把企业经营管理的文章做好,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才会渐入佳境。
传统价值观的作用中国人一般对借钱总是很忌讳,一般不在万不得已时不借。
在传统价值观浓郁的民营企业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有些企业的管理层的内心深处认为借钱是企业力量不足、困难重重的体现,只愿用自己的资本。
这种思维与目前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格格不入,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资本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政府有鼓励措施,社会上也有投资热,但企业借钱的出发点都是创业、新投资、有困难等情况,很少把借贷作为财务杠杆使用。
2.宏观经济环境刚刚提到,房地产是一个对宏观经济环境很敏感的产业,巨人在经营房地产的时候,忽视了这一点,对经济环境缺乏预测,大脑发热,直至国家财政政策从紧,资金问题的严重性终于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了巨人财务危机。
三、企业内部管理问:从企业内部看,巨人的失误在那里?战略制定是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战略的决策必须基于企业的内部条件。
巨人的决策冲动而飘忽,决策过程几乎完全是一个人的主观构想,缺乏管理层和运营部门的沟通和反溃面对迅速增长起来的资本规模和企业人员规模,巨人没有针对它进行评估和整理,高估了企业的适应能力。
巨人只看到了其拥有巨大资源,没有看到整个企业的管理机制配置和协调资源的能力是滞后的。
企业形式上是变大了,但观念,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上都还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这就导致了巨人这种“自上而下”的体制下,决策难以落实,信息得不到反馈,从而决策进一步背离企业的内部条件。
许多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企业规模的增长与管理机制,经营理念落后的矛盾。
决策的集中化,短期化,不但使资源配置没有效率,“近视”的战略招致的巨大风险,而且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以下是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企业家要想赢得人才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摆正自我与人才的位置关系,平等的合作关系必须时时体现在企业运作过程中,针对他们的需求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舞台空间,让他们真正能有“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使之产生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的使命感,从而真正塑造出忠诚于企业的人才来。
具体做法:1.设立共同远景并融入企业文化企业不仅是企业家的企业,更是员工的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要走向壮大的话就要自始至终具有这种意识——社会化,是企业走向长寿的必然。
工商企业家要认识到智力资本在未来信息时代的价值,把人才真正当作平等的资本所有者对待,寻求彼此的协调一致,共建企业经营理念与发展远景。
同时,人才作为职业社会的优秀者,谋求与企业的共赢发展、分享财富创造的均匀分享机制是其追求,企业家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人才从单纯的人力资源里解脱出来,赋予其与企业利益均沾的权利与义务,也只有如此,人才才能真正融入企业,企业才有可能和人才具有协调一致的价值观,产生所谓的愿景来,并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工商企业,绝不能忽视企业家与人才的沟通、理解、融洽关系,争取人才对企业家、企业本身的发展前景绝对认同。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可在公司宗旨、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及英雄模范(CIS外包装)方面进行构建梳理,进而实现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2.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让人才感觉到自己受重视企业应该赋予年轻活力与快捷灵气,辅以完善的制度架构,建立内部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与环境。
只有管理架构合理、顺畅,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企业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
明智的做法是学习通用电气的韦尔奇,当个开明的工商企业家,抓住工商企业家应该着眼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的大问题而把经营权下放给人才,选择那些优秀人才,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让企业尽量成为优秀人才发挥才智的舞台。
实践证明,授权是企业家重视、信任人才的最佳表现,企业工商企业家要善于通过授权留住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