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李鸿章
- 格式:docx
- 大小:16.90 KB
- 文档页数:2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
科学方法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前面我们讲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既然他们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那么我们就需要对他们以及他们做出的贡献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大家都知道当年斯大林的一言堂而造成卡廷惨案、克里姆林宫医生案、古拉格群岛等事件,所以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是想当重要的。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有两种方法: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我们在评价历史上的人或事时一定要把它放在当时当地去予以检验,而不是和现在进行比较。例如很早以前有人算出
1+2+3+······100感觉特别了不起,那我们现在直接带个等差数列一算就出来了,但我们不能说那时的人没我们聪明,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在判断历史人物的功绩时,不能单方面看他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看他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东西。比如我们不能说牛顿好厉害,一个人发明了三大定律,因为他是在伽利略和开普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历史分析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法: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个人,个人的思想行动又是阶级利益的表现,因此不能离开阶级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整个社会关系总和中去分析判断。很多时候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除非他们背叛自己的阶级。其次历史人物的浮沉也往往同他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息息相关,地主阶级的衰败使无数地主破产。
无产阶级代表着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但同时他们也是人不是神,所以在评论无产阶级领袖时,一方面高度肯定他们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要指出他们在行动和认识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过失,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
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
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他敢于做事,又精于自保;他顾全大局,不争名夺利;他倡导洋务运动;以求国富民强;他目光长远,派遣儿童留学;他深明大义,支持变法;他身不由己,含恨离世。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他以军事起家,纵横于晚清外交界,弛名于西方,为晚清一代“兵家”和“外交家”,代表晚清政府主持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近代史上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大不平等条约。同时又对晚清近代化进程做出过贡献,史学界中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李鸿章
所谓的历史人物,他不是指历史长海中任意的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或者说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具体应该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或者说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方法也会有所差别。
李振宏先生说:"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条件及各种社会矛盾,把历史人物紧紧置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之中,看他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价值的基本方法。"
李鸿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为清政府劳碌了一生,但其死后却没能像他老师曾国藩一样受到世人敬仰。因为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卖国贼"、"大奸臣"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背负了一百多年的骂名,至今仍是毁誉不一。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此时的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
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评价李鸿章
提到近代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我们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在看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对于这么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他,辩证的评价他。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是顶梁柱,对于社会是千人唾骂卖国贼,但是一句话: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也时刻提醒统治者要防止农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于农民起义的对立面。由此可见,不独李鸿章一人采取了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包括那些曾在历史上有过功绩,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进步人物,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统都是站在劳动群众的对立面的。由此可见,对身为清朝大官僚的李鸿章的评价是很片面的。
历史人物评价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作者:何孔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7期
何孔蛟
(安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严格的历史性、科学的阶级性和客观的全面性,要
处理好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学术争鸣与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采取专题讲座式、参与互动式、比较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纲要》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59-02
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个人,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个人的印记和痕迹的人物。这些印记和痕迹主要表现为促进或阻碍历史的发展。历史人物教学是《纲要》课程教学中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是历史上最活跃的因素。“全部历史正是
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以人为镜、以史为鉴,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例如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如果仅仅按照时间
节点组织教学,整个过程显得平铺直叙而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若
以人物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将洪秀全的迷信昏庸、杨秀清的飞扬跋扈、韦昌辉的阴险狡诈、
石达开的负气出走等人物细节刻画出来,并对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既能加深学生印象,拓宽
请简述如何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综合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没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要全面了解这个人物的所有事例,而不是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要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或者个人素质是优是劣。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了矛盾。评价的时候要看他们的主流(主要方面),根据主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2.时代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把他们放在其特定的历史时代。这个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做的事情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比如对商鞅的评
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改革的史实。他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了封建制度,使其更加强大。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历史分析方法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作者:-----)
摘要:他,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他,就是功过是非集于一身,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评判好坏不一的清廷官员——李鸿章。我并非为其正名,亦无意恣意诽谤,只是根据辩证唯物观点,站在尽量公正的立场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不可磨灭的影响,或好或坏。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李鸿章
正文:
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从他步入仕途之始,“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100多年来“论犹未定”。有说其有误国、卖国之罪的,一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不灭,一味颂扬或者盲目贬斥都暂且放开一旁吧。
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一愚之见。一、“壮年戎马”
壮年李鸿章,是考取功名之后,投笔从戎的。那时的他,初出茅庐,被曾国藩赏识。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1864
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1865年,署两江总督。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可以说他是戎马十年了。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大家太”抬举”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