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失学与复学纪实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写人物事迹的心得体会6篇写人物事迹的心得体会篇1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
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
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但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要摆脱敌人的奴役,首先要国强。
但是,国人认识这一点时,却走过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
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醒,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下了契机。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我们应当为国家尽一份我们能做的贡献。
写人物事迹的心得体会篇2青春,青春是怎样的呢?在青春里,我们是否大胆的做回自己?青春,我认为大胆的做我们自己,疯狂一把的青春才是真正青春。
有人曾说“年轻的时候不疯狂一次就老了。
被遣返女博后是失败的英雄期待她容光焕发作者:孙献涛来源:《留学》2015年第09期“邻家的孩子终于出事了!”整整一个昨天,留美双料女博士后小兰(化名)精神分裂被遣返的消息,伴随着尼泊尔80年一遇8.1级强震的一拨又一拨人员大面积伤亡的报道,一直萦绕在众多家长的脑海里。
“今夜我们都是精分双料女博士”,这样一边为小兰和尼泊尔唏嘘着,一边溜到自家小儿女的小床边,掖一掖被角,亲一亲脸颊—到底还是平安和平凡最美好;看看《留学》微信里那位超级成功的邻家孩子吧,曾经一直压迫着我们不能翻身做自己的主人,她终于出事了。
这样想着,就又幸福了。
但是你又错了。
精分的是小兰,犬儒的是你。
“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这句老话指的就是当下,说的就是你;面对冷酷到底的家国天下,你没有能力搞定任何一件小事。
小兰虽然给了你又一次消极遁世和玩世不恭的理由,但那个出事了的戴着蓝色发卡的77年出生的邻家孩子,依然无情地映照着你和自家孩子的懦弱、愚顿和无知。
这个世界是由成功者定义的,成功是有标准和规律可循的。
将学历一路设置到“博士后”,这就是可供人遵循的标准和规律,越往上越美好,这是大趋势。
不平凡才更美好,不平凡才更平安。
低学历跟低收入如影随形,发达的美国和正在发达的中国,莫不如此。
主动遁世才是真佛老,你碌碌半生仍窝居斗室妻贫子困,那不叫遁世,更不叫平安,那叫looser。
至于在精分的小兰头上加上“留学双料女博士后”定语,只要她的博士后同学都还没有精分,这样定义小兰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和误导,跟“河南小偷在北京作案”一样无聊和扯淡。
各类细分人群中患精分的比例,“留美双料女博士后”肯定不是最高的。
在传媒江湖里挣扎度日的媒体,包括底线尚存的《留学》杂志,为了吸引眼球和注意力可以以偏盖全,拿来做噱头;你作为家长,不能把底线降得跟天然热爱坏消息的媒体持平,你对孩子的前途和未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真的不可以因为看到了、听到了小兰的惨状,就不再关心自家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再担心小儿女五音不全、不再逼着他们学钢琴书法舞蹈奥数。
请将爱心传递下去……
一个尿毒症女孩的教授梦
王誉晔,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的一名博士,她很普通,来自山东省莱州市的一户农民家庭,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弟
弟,父母以务农和外出打工支撑整个家庭且母亲腿部有残疾。
王誉晔虽然是地道的农村女孩,但她却有一个不同常人的梦想——当一名大学教授。
并不富裕的家庭
王誉晔的双胞胎弟弟
2009年考入华师历史文化学院,王誉晔被选为院研究生会主席,在一年多的任期内她给全院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两个弟弟都在读高中,读大学以来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她的学费都是在学期初向银行贷款,通过校外兼职赚取生活费和学费,在学校省吃俭用,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同学们送给她的旧衣服,她每个月将省下来的钱寄给老家的弟弟,作为两个弟弟的生活费。
尽职尽责的学生会主席
王誉晔(左)和同学在宿舍分享做包子的快乐
在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她尽职尽责,院里大小活动都由她牵头组织:迎新晚会她找演员、编节目、拉赞助,为新生们带来了无尽的
欢乐;读书会上她选题目、做主持、请老师,给大家带来思想碰撞的正能量;篮球赛上,她选队员、买球衣、组织训练,给大家带来无限的激情;在首届华中师范大学《我心中的好导师》评选中,她电话、短信组织全院同学投票,为了组织材料她彻夜不眠,经常白天在公交车上补觉,眼睛里时常充满血丝;迎新时,她带领研究生会成员和志愿者帮助新生搬行李、找宿舍、买东西,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她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裁判员、优秀团员,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距教授梦仅一步之遥
王誉晔和硕士毕业同学们在一起
研三的时候,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跑招聘会,她却选择了考博士,继续深造,为的是圆自己的大学教授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
与女博士相关的日记女博士日记篇一:一位博士的返乡日记春节回家看什么》“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
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
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
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
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
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
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
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
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
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
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
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
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
考研双料博士后被遣返不能证明读书无用一名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
近日,双博士后的她终于回国了。
不过,这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被两个高壮的美国警察押解遣返了回来,没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
这则新闻,在微信朋友圈疯传,也引起网友的围观。
针对这名双料博士后的遭遇,有人开始怀疑读书的价值——你看,读到博士后,都读傻了;还有人提醒出国留学者,不要认为出国就能成人才,混不好会被遣返。
说实在的,这仅仅是一个个案而已,这名双博士后,“沦落”到目前的地步,有很多个体方面的原因,这并不能说明读书就没有价值,也不能说出国留学搞不好就弄成“精神分裂”。
拿其被遣返来说事,是不关注个体,而只重视身份,这是我国评价人才的惯常思维,结果是,社会在“身份追求”中迷失。
要让我国的人才观回归正常,必须消除以“身份”论人才的传统观念。
在大家的观念中,博士、双博士,必定就是优秀人才,而且,只有博士、双博士找到与其身份对等的工作,才算实现了“身份价值”。
而其实,博士、双博士只能反映其学业成就,并不能表明其就有更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国外,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很少仅凭求职者的文凭、学历选拔人才,而是会关注求职者本人的能力和素质,在人才的使用、管理和晋升中,文凭也从来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人才的使用、晋升靠的是其工作能力和贡献。
而在我国,学历却成为评价、选拔、任用、晋升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管自己有无兴趣继续攻读学位,但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而一再考研、考博,而且,在读研、读博中,也主要关注能否获得学位,而不是培养自己的能力。
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基本采取“名校+高学历”这样的标准。
“名校+高学历”者中,有不少被这样的标准抬得很高,但却悬在空中,过着上不了、下不去的苦闷生活——一旦做了与身份不相符的工作,就被质疑书白读了。
纪录片:《中国门》,那些没参加高考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01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考场上的,都是“千禧宝宝。
2022年,上映过一部高考题材的纪录片《中国门》,这个名字起得很形象,因为高考就像是中国人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道门槛,能不能跨过去?门外的风景如何?都由考分说了算。
不过中国之大,发展之迅猛,传统意义上6月7日、8日两天的高考,已经不是所有人的必经之门。
因此,2022年央视的纪录片《高考》,更像是一部当代中国青年围绕高考做奋斗和抉择的全景式纪录,主要采用原生态无解说的手法展现,豆瓣评分高达8.9。
这部纪录片共分为六集,分别是《毛坦厂的日与夜》上下、《久牵的孩子》、《走出大山》、《留学大潮下》、《校长的抉择》。
在这些名字中,久牵这两个字有点费解,其实它是上海的一家公益机构,创始人张轶超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灵感,把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组织起来,教他们弹琴唱歌,将他们组成一支合唱团。
根据当时上海的政策,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在上海读高中考大学,只能考中专,虽然上大学在大家的眼中是个更有出息的选择,但出于对上海的喜爱和适应,久牵合唱团的刘燕霞和林兰兰虽然成绩都很好,但有些“任性”地放弃了高考,选择在上海读中专。
刘燕霞即将从中专毕业,在公司实习的她想得到一份月薪为4000的实验员职位,但最终被淘汰了,她又失望又伤心,哭着说:当年放弃高考,我是不是做错了,她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完成成人自考本科。
林兰兰热情阳光,她的故事也最励志,凭借在久牵的积淀,她从一群家境优渥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五的世界联合学院的offer,准备在两年毕业之后再申请顶尖名校达特茅斯学院,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准藤校生,果然是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太差。
在2022年7月一则载于澎湃的新闻中,我了解到刘燕霞和林兰兰的后续消息,新闻刊发时,刘燕霞在学校做实验员,她很喜欢这份工作,自考本科,还剩下三门课毕业。
从世界联合学院毕业后,林兰兰申请到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已经读完大一。
有多少⼥博⼠是“睡”出来的——附当时⼈照⽚(转)都说⼥博⼠是第三⼈类,不过看了最近被中央⾳乐学院七⼗岁教授潜规则的美⼥的照⽚,对⼥博⼠的看法可以改观了。
简直是绝代佳⼈啊,可怜呗⼀堆枯⾻给潜了。
中央⾳乐学院出来说,这是该校历史上的⾸例此类事件。
说的很对,曝光出来的⾸例。
这位美⼥为了读博⼠⽽陪七⼗岁的导师睡觉,不知陪了多少次,性贿赂也应该折算成市场价格计算⼀下。
这个世界太奇妙,太肮脏,有多少事情是我们看不到的,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有多少⼥博⼠是睡出来的。
探讨中央⾳乐学院"潜规则门"⼥主⾓邹佳宏事件邹佳宏事件经过 梁姓教授向学校纪检部门坦⽩称⾃⼰与⼀位⼥学⽣邹佳宏发⽣超越师⽣的⾁体关系并收受该⼥⽣10 万元赃款。
据了解,邹佳宏为了考上博⼠,先给了梁教授5万元作为学费,此后邹佳宏⼜给他5万元作为上下打点费⽤,还承诺如果考上博⼠,这5万元就作为⽣活费⼀并送给梁教授。
但是最后邹佳宏并没有如愿考上博⼠,2009年5⽉份,中央⾳乐学院的博⼠⽣录取成绩公布,邹佳宏并未如愿考上博⼠。
知情⼈透露,此后邹佳宏找梁闹,甚⾄到学校相关部门讨说法,梁⼼⾥明⽩学校早晚会知道这件事,梁觉得很被动,所以就抢先⼀步主动向学校做了坦⽩。
zy⾳乐学院何姓发⾔⼈坦⾔,梁向校⽅承认问题态度⽐较诚恳,这位70岁的⾼级知识分⼦可⽤“声泪俱下”形容。
向校⽅坦⽩前,梁已将10万元退给邹佳宏。
据知情⼈了解,zy⾳乐学院对邹佳宏考博的各项成绩进⾏调查,发现除了梁教授打分“过⾼”,其他参加考核的4名教授打出的分还是公正、客观的。
邹佳宏最终仍未能录取。
zy⾳乐学院发⾔⼈表⽰,这是建校以来⾸次出现的情况。
他代表校⽅发出呼吁,⼴⼤考⽣千万不要相信个别教授、中介等对考试做出的承诺。
邹佳宏,在2009年的博⼠⽣招⽣考试中,贿赂中央⾳乐学院⼀位70岁知名博⼠⽣导师梁茂春教授⼤量财物。
邹佳宏在没有如愿进⼊该院就读之后,随即向院⽅“告发”了梁茂春,将两⼈的“权钱交易”和盘托出。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15篇)风雨哈佛路观后感1“我不愿做一个傻瓜,我要上学!”一位十五岁的女生靠着这样一句话,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试问,如果是你可以做到吗?八岁的她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却过早的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十五岁的她本该在学校里读书,却已在街头流浪。
直到母亲去世,生命中唯一的牵挂和温暖也消失时,她孤坐在楼台上看着这座繁华的都市,回顾自己的人生,却没有一点一滴是值得铭记的。
她要改变,不能让自己像母亲一样,连一块墓碑都没能留下!几经周折她又重返校园,当时她已经十七岁,可她不想读完高中就已经二十岁。
于是她起早贪黑,打算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四年的课程,老师都说她是疯了,但是她做到了!甚至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正是这次出行,开启了她另一段崭新的人生。
当她第一次站在哈佛校园里,她的心就对这片圣地充满了渴望,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幸运成为其中的一员。
“虽然这只是一个渴望,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老师看到了她眼中火焰和犹豫,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她看着老师没有言语,可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对哈佛无限渴求的.火焰已愈燃愈烈。
她开始为自己找一切能取得奖学金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取得了《纽约时报》的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哈佛大学的通行证!可能是可以实现的。
就像她说的:“我知道我很聪明,我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永远不能放弃学习知识的机会,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变,才能加快前进的步伐,才能给未来增添一点光亮,才能为自己撑起一片天空!风雨哈佛路观后感2还记得那是高三的一天,八校联考结束,窗外已然暮色降临,教室内却嘈杂骚动——在结束了两天高强度的联考后,年级主任组织学生看电影。
那并不是我第一次看《风雨哈佛路》,但是却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可能因为是在高三那样的环境下,可能是因为60多名老师和同学都在我身边,而当时的我们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着。
那时候我所向往的就是高考成功,进入到理想的大学,离开自己生活的小城市。
惊天动地!——个女大学生创造了多个奇迹我给大家讲一个女孩真实的故事:她出生在偏远的林区,从小就被父母认定是克星,6岁和11岁两次被送人,在饱受磨难后想方设法逃回了家。
家里不可能供她上中学,她自学了初中的全部课程,在林区高中借考中却是第一名。
林区高中破格录取了她,可她由于两次送人两次逃回,已经没有户口了,她是顶替堂姐的身份读的高中,当然,她现在的名字也是堂姐的。
3年高中她是边打工边上学的,没有人给她拿那费用。
1996年,她考上了大学,可仅在大学校园里生活一周就退学了,因为父亲病重等着钱治病。
1997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工业大学。
当然,她的全部费用都得靠自己解决,每个月还得给多病的父亲寄回150元。
她同时兼做3份家教,还挤出时间打工。
她还组织特困学生与新华书店联办校园书店,帮助特困生。
这个女孩就是吉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97级35班团支部书记张春晶。
就让我们回到23年前,从张春晶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天讲起吧:她是家人的克星,6岁被赶出家门1977年9月23日,张春营(张春晶的本名)出生在黑龙江省林口林区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小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
那里交通闭塞,村里人跟外界很少联系,生活也贫困。
张春营的父母都是林区的林业工人,她出生后,家里就更不幸了,她的父亲在她出生不久就得了脑膜炎,几个月后就因为脑膜炎后遗症而卧床不起,整个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肩上了。
那时,张春营的家真是贫困极了,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尤其是夏秋之交青黄不接之时,全家人常常是一顿饭一粒粮食都没有了,就是靠青菜充饥。
初秋,就得扒嫩苞米煮着吃,小春营的妈妈知道吃嫩苞米太可惜了,可说什么也不能让一家人饿坏了。
在那样贫穷的家里,小春营从3岁起就已经非常懂事了,饿了从来不声张,她知道妈妈也拿不出好吃的给她,默默地忍受着饥饿,帮助妈妈喂猪喂鸡,帮助妈妈拾柴草,帮助妈妈照顾卧床不起的爸爸。
日子过得虽然艰难,可一家人团团圆圆,小春营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11人“自毁式举报”,学阀垮了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24年第02期这是一场被誉为“举全师门之力”进行的举报。
1月16日,一份落款为“华中某业大学动物Y系黄某若教授课题组硕士、博士研究生集体”的举报材料在互联网疯狂传播。
这份11人共同撰写的举报材料,长达125页。
文章举证了黄某若曾指导的3名博士及13名硕士生的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存在数据异常雷同及篡改等学术造假问题。
举报材料还称黄某若本人涉嫌操纵同行评审、论文不当署名、教材编写造假、打压学生等行为。
举报材料里,学生们一边用微信截图和论文比对阐述黄某若及其利益团体学术造假的论点,一边在自白中处处透露着对无法顺利毕业的担忧。
但他们还是这样写道:“总有人要做看起来蠢但正确的事”“6年的时间很有可能就白白浪费了”“只能跟本科阶段在三教四教楼道里背书的自己说声对不起了”这些担忧加重了举报的悲壮色彩,在网友看来学生举报老师的每个字都指向同一个结果:自毁前程。
一时间,“他们赌上了前途,毫无退路”“小镇做题家拼命学习,却发现没有未来”的评论在网络风传。
很快#华中农业大学#便登上了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
18日晚,黄某若本人接受上游新闻采访,他坚持自己不存在学术不端。
手底下十几个学生就有11人站出来举报他的唯一理由是:有学生带头,并威胁了其他学生。
但打脸来得异常迅速,1月19日凌晨,华中农业大学官方调查已经出了初步结果。
认定黄某若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即日起停止校内职务和工作。
这11名学生以悲壮的自毁前程的方式,亲手扳倒了矗立在他们面前的学阀。
11位学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份举报材料从起草到发布一共经历了1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不希望还有人面临跟他们一样的情况,磨灭掉对科研和学习的热情。
举报材料的开头,学生们配了3张 2022 年之前课题组的实验室照片称:这个约 20 平方米的房间既是实验室又是自习室,是 20 多名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说是实验室,却没有独立的实验空间,只有个4平方米的细胞间。
北京大学女博士涉论文抄袭学位被撤状告母校终审胜诉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北京大学女博士涉论文抄袭学位被撤状告母校终审胜诉,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北京大学女博士涉论文抄袭学位被撤状告母校终审胜诉北京大学女博士于艳茹因涉嫌论文抄袭被母校撤销博士学位一事尚未尘埃落定。
6月初,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市一中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决定程序违法,亦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撤销之前北大作出的撤销学位的决定,同时驳回了于艳茹要求恢复其博士学位证书法律效力的诉讼请求,认为这一诉求“不属于本案审理范围”。
“于艳茹案”是我国首个因涉嫌论文抄袭导致博士学位被撤销的行政诉讼案件,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一直关注此事进展,终审判决后,记者曾辗转联系上了于艳茹,但她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一审:北大撤销学位程序违法,不支持恢复学位诉求于艳茹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2013年7月5日,她从北京大学毕业,并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随后,她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2013年1月,在读博期间,她将撰写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以下简称《运动》)向《国际新闻界》杂志社投稿。
同年5月,临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她提交了答辩申请书及科研统计表,《运动》被她作为科研成果列入答辩申请书,注明“《国际新闻界》于2013年3月18日接收,待发”。
当时,连同《运动》提交的还有她已发表在核心期刊的4篇论文及其他3篇未发表的论文。
2013年7月23日,在于艳茹拿到博士学位,毕业18天后,《国际新闻界》才刊登了《运动》一文。
时隔一年多后的2014年8月17日,《国际新闻界》发布公告称,于艳茹在《运动》中大段翻译原作者的论文,直接采用原作者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其行为已构成严重抄袭。
随后,北京大学成立专家调查小组调查于艳茹涉嫌抄袭一事。
2015年1月9日,经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后,北京大学作出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的决定,称其在校期间发表的《运动》存在严重抄袭。
【东南数理化】探讨:女博士被撤学位的学术严谨问题北大的一名女学生,因为发表论文涉嫌抄袭而被撤销博士学位。
沉默半年多的于艳茹接受《法制晚报》记者的专访,首次回应此事,称绝对不能接受北大撤销其博士学位的处理决定,目前已正式申诉。
女博士表示,绝对没有抄袭的主观故意,错误是因为对杂志和文章定位有误以及写作经验不足导致的技术失误。
她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两次引用了那篇英文文章,并注释了作者名字、著作。
如果我是故意抄袭,就应该彻底隐藏那篇文章。
我向北京大学和社科院都写了书面说明表示道歉,毕竟我的文章存在学术规范错误,客观上给两个单位的名誉带来了损害。
此次事件值得重视的是学术上的规范。
很多的理科生在解答问他问题的时候,以为只要做对题就可以了,答题是否规范不要紧,其实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
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要注意答题的规范,甚至平时做作业的时候,也同样要重视答题的规范。
考试中一道题因为答题不规范,一般会被扣除本题三分之一的分。
也许很多人会小看这一道题的分数,那么如果和上述的女博士一样被撤销自己的学位呢,你又会作何感想,自己多年的辛苦学习,多年奋斗的目标,因为自己的一次失误就全部白费了。
我们只要平时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避免的问题,为什么要因此失分呢?所以答题的规范练习要从平时习题练习中开始锻炼。
保持治学的严谨性,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帮助。
凡事发生,必有利我!因为凡事都是我赋予它意义,它才对我有意义。
而我的思维模式已经调整成“赋予所有事情对我有利的意义”了。
什么叫做说话的高手?说的人家舒服、感动,同时愿意按你说的做。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你对爱的定义是什么?通过你说话我就知道。
哭泣女:“给他做了20年饭,从来没听他夸我一句。
”——她的爱是“肯定、赞许”委屈男:“不管她做的好吃不好吃,我不全都吃掉了嘛”——他的爱是“行动”“纪念日、生日,买个包包就完了,从没见他在家过!”——她的爱是“陪伴”,他的爱是“礼物”。
韦钰:新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的求学生涯文林阿绵1979年2月7日,韦钰乘坐飞机离开祖国、前去德国学习的这一天,恰好是她的39岁生日。
真是太巧了!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呢? 她想到了祖国对自己的培育,想到了祖国交给自己的历史重任……历史的重任韦钰是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成长起来的。
从她懂事开始,戴上红领巾时,就经常听到老师的教诲: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抗美援朝时,同学们经常去拾废钢烂铁,还把家里每天给的买油条的几分钱省下来捐献给国家。
每当韦钰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注视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时,心里就会产生一个强烈的愿望:祖国,您快强大起来吧!中学时代,韦钰是在教学质量很高、对学生要求严格、校风朴实的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度过的。
在这里,她成为品学兼优的全市三好学生。
到了大学,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逐渐变成了实际行动。
当韦钰和同学们了解到国家财政有困难时,就主动提出勤工俭学。
同学们互相帮助,以不要国家一分钱为荣,大家都希望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国家分忧。
“文革”时期,韦钰被下放到农场,不幸得了肾炎和风湿性关节炎。
今后如何搞科研呢?她曾经灰心过。
但后来她认识到:个人的前途是同祖国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这次出国前,韦钰的指导老师、南京工学院陆钟祚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出国负有历史的责任。
”南京工学院的老院长也对她说:“你知道我国的工业不很发达,很多外汇是用大量农副产品换来的,你们在国外要想到这一点,要珍惜这个学习机会。
”巨型客机在万里高空平稳地翱翔,机身下铺满了棉絮般的云彩,虽然隔断了山青水绿的祖国大地,但隔不断韦钰那越来越强烈的思乡之情:“祖国啊!您的女儿一定会完成这历史的重任!”笑话的启示在德国的学习生活开始了,韦钰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语言不过关。
她的德文基础差,过去在研究生期间自学了一点,后来差不多忘光了。
出国前,她突击复习了一阵,也只是中下等水平。
刚到德国,连独立生活都有困难。
1979年4月1日,韦钰来到亚琛工业大学高频研究所学习。
《22岁女孩,成为复旦首位盲人研究生》读后感22岁女孩成为复旦首位盲人研究生,身处黑暗也要成为别人的光“我从不觉得视力障碍是自己可以不作为的理由,因为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同样能看到全世界,而且同样能做一些普通人才能做的事情。
”这位女孩名叫朱苓君,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复旦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
22岁女孩成为复旦首位盲人研究生,身处黑暗也要成为别人的光辗转流离,异地求学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朱苓君的生活就注定“与众不同”,先天失明看不到任何东西,4个月大时做的一次手术,才帮助她恢复了一定光感和模糊残影。
但行动和学习还是处处受限。
到了入学年龄,由于家乡没有盲校,父母先后放弃家乡的工作,辗转来到上海求职,她才得以在上海盲校读书。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朱苓君在盲校完成自己的学业。
她多次代表上海盲校赴京参加各种比赛,比如“心灵的声音”首届全国盲童讲故事比赛、全国盲校百科知识竞赛,她还斩获全国首届盲校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民乐(二胡)金奖、上海首届“魅力汉语”朗诵比赛特等奖等。
2011年,荣获上海市中学生民乐比赛二胡组金奖的朱苓君她热爱运动、刻苦勤练,多次获得无锡市残疾人游泳比赛蛙泳和仰泳金牌;2014年,朱苓君跟随上海盲校合唱团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献唱《fly in free》。
刻苦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2018年7月,她以优异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大类专业录取。
大学没有专门的盲文教科书、盲文图书及盲文资料,朱苓君无法看到老师的PPT、板书等。
为此,老师和同学们特别为她将教材中的关键章节和重要知识点扫描成电子书,转换成可编辑文本,经过勘误、校对后,让朱苓君使用读屏软件反复聆听,直至消化、吸收。
白天上课的大量录音、笔记朱苓君当天都会整理出来,以尽快查漏补缺、避免遗忘,而学习需要的各类软件都是她利用空闲时间学会的。
这个勤奋而自勉的女孩用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已修读的37门课程中,朱苓君17门课程绩点为4,平均绩点达到3.65/4,还连续三年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还曾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师大”、华东师范大学“自强之星标兵”荣誉称号。
郭晖:摇着轮椅上北大的残疾女博士她把生命的所有光亮全部聚集到了一个焦点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扇扇沉重的大门在她面前洞开了……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
因为一次变故,她的生命核能被激发了。
这个小学未毕业的弱女子,完全依靠自学,成了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残疾女博士。
噩梦降临,人生之路从此转了弯她曾有一双弹跳如簧的腿。
在河北省邯郸市实验小学读书的时候,郭晖喜欢跳舞、长跑,那时,她的梦想是当一个舞蹈演员。
一切的转折在1981年5月9日,她刚刚11岁,正读小学五年级。
体育课上练习跳远,她不小心崴了脚,母亲发现后把她带到了医院。
这一去,孩子却从此走上了一条谁也意想不到的人生道路。
医院的误诊,导致小郭晖高位截瘫。
两平方米的世界,创造人生奇迹以臂为半径,郭晖的世界只有两平方米。
她只能仰躺在床上,不能侧身,不能翻身,更不能坐起来……然而,无腿的她开始了一场令世人匪夷所思的攀登,一起上路的还有她的父母。
母亲日夜操劳,端水喂饭,梳头洗脸,她生了褥疮,后背溃烂,母亲时时扶她翻身。
大小便失禁,被褥需要天天清洗,母亲的手指竟变成了畸形,像树根一样曲折了。
父亲爱好音乐,拉得一手小提琴,可现在,乐器全藏在了床下,被老鼠咬断了弦。
他学会了打针,成了女儿的保健医生,每天夜里帮她按摩和屈伸双腿,一次、两次,直至2000次……固执的父亲总希望突然有一天,女儿猛地站起来,笑盈盈地说:“爸,妈,我好了,上学去了。
”在母亲的搓衣声中,在父亲的按摩声中,郭晖用三年时间自学了全部初中、高中课程。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物理、化学等需要做实验才能弄通的原理和公式,她也全部揣摩透了。
胸中的世界慢慢大了起来,有了阳光,有了笑声。
无悔的坚持,找寻人生的未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自己可以报名参加英语自学考试大专班,郭晖眼前一亮。
大专班的教室在五楼,每次上课的时候,父母轮换着把她背上去。
到教室后,她坐不稳,父母就用四个课桌把她紧紧地挤在中间。
但仍是不稳,身体在课桌间直摇晃,她的双手只得抠住桌沿。
黄玉娇黄玉娇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女性,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虽然环境比较艰苦,但她的父母都非常注重教育。
黄玉娇从小就展现出聪明才智和勤奋上进的特点,让父母感到非常自豪。
黄玉娇上小学时就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
她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努力完成每一次作业。
她特别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故事书和科学知识类书籍。
在课余时间,黄玉娇还喜欢自己动手去探索一些实验,她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带给她很多乐趣。
高中时期,黄玉娇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列。
她对科学特别感兴趣,特别是物理和化学。
在假期她报名参加了一期科学夏令营,这是一个专门给喜欢科学的学生提供的培训班。
在夏令营中,黄玉娇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了一系列实践课程。
这些实践课程不仅夯实了她的理论基础,还培养了她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时,黄玉娇报考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物理专业,并顺利通过了考试。
在大学的四年里,她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会。
她的专业知识不断深入,对于科学的理解与探索也日益丰富。
大学毕业后,黄玉娇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她成为一名科研助理,参与了一个关于新材料研发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黄玉娇和团队成员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黄玉娇的努力和才能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并得到了很多实验的指导和支持。
经过几年的科研工作,黄玉娇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她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国内外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赞赏,为她赢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
除了科研工作,黄玉娇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提高物理学习的能力。
她和团队成员一起组织了一些科学实验活动,并为学生们开展了一些专题讲座。
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
黄玉娇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女性。
她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她希望能够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女博士失学与复学纪实资料来源:淡文稿我国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文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教育(高等教育)的权利。
但令人遗憾的是,违法侵权的社会现象却仍有发生。
女博士何春环始遭侵权失学、最终以法维权而复学的艰辛历程,正充分说明了我国加强法制建设、创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0年5月,四川大学中文系1997级硕士生何春环收到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计划内统招博士生调档函,但因读硕曾与四川师范学院(南充)签过定向合同而被扣押了学籍档案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至最终无法调档;6月,又接到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计划内统招博士生录取通知书,但仍因一纸合同造成了读博难以逾越的障碍。
虽经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省社科院、省教委、省学位办等有关人士出面排难解纷,但终因四川师范学院个别领导固执己见而未能奏效。
直至9月中旬已开学两周,何春环仍不能入学报到。
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请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有幸得到法官热情帮助,立即为何春环开具《司法建议书》,让其前往四川大学补办报到手续,尽快入学读书。
但由此得罪和激怒了四川师范学院个别领导,于是千方百计干预其事,致使一审法院原本提出解除合同而允许何春环赔偿违约金去读博的调解方案未能实行,只得转而判决合同有效,不予解除;但要求校方将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退还给何春环,让其另谋出路。
校方仍不接受这一判决,又提起上诉。
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则重新认定: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由校方代为保管,不应退还学生本人。
由此,彻底剥夺了学生拥有硕士双证的合法权利。
随后,又将读博已久的何春环强行退学。
继后,在师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何春环还是含辛茹苦地坚持修完了本届博士生全部课程。
四川大学中文系2000级博士生何春环与四川师范学院发生定向合同纠纷而作退学处理一案,先由四川《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公开披露,后经广州《南方周末》于2002年5月9日以《谁毁了她的博士梦——我国首例因合同纠纷导致受教育权利被侵害而对簿公堂的案例》为题作了长篇报道。
继后,中央电视台又于6月20日以《女博士失学记》为题,推出了由倪萍女士主持的专栏节目。
随即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前后计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河北、山东、重庆等省市电视台,《人民法院报》、《文摘报》、《法制日报》、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四十多家报刊杂志,以及北京大学法律信息网、中国律师集团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中华教育网、人民网、大众网等六十多家大型网站报道先后评论此事,纷纷发出了关怀青年学子、鼓励支持读博的共同呼声。
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巡视员、民法专家何山先生等领导同志,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梁慧星先生等法学权威相继出面,仗义执言,主持公道,给予何春环以热忱关心和大力帮助。
梁先生还专门致函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全国最高人民法院领导,针对四川师范学院定向合同的违法性与不合理性,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并建议“以再审撤销原终审判决,改判解除合同,还何春环以自由之身”。
自2002年7月开始,此案又由南充市两审法院重新审理判决。
审理期间,四川师范学院代理人一再借故推迟开庭审判时间,强行要求何春环撤诉,并两次向法院提交书面假证材料,法官未予采信。
为时两年半的一场读博案几经周折,终于廓清迷雾,尘埃落定。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于2002年11月11日作出一审判决:解除四川师范学院与何春环签订的定向合同书,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四川师范学院将何春环的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退交何春环,并将何春环的个人档案送交南充市人才交流中心保存。
《判决书》明确指出:何春环能够读完硕士,又读博士,无论对其本人而言,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无疑值得嘉许。
通过攻读博士,何春环实现了自己成才的愿望,也为社会增添了一位高学历的人才。
高学历人才在我们这个国家是非常缺乏的,特别是在广大西部地区。
因此,培养人才和鼓励成才尤为迫切,四川师院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在这方面的认识应更为深刻。
就此体现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和制度关照,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2002)顺庆民初字第1406号民事判决书]四川师院不服此判决,立即提起上诉。
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秉公执法,认真复审,于2003年1月15日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判决书》明确指出:原审判决解除合同,合情,合理,合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2]35号文件第六条规定:“受聘人员考入普通高校和依法服兵役的,同为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情形之一。
”何春环被四川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应属于随时可以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
当事人何春环并没有以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而提起上诉,表示服判息诉,表明其希望尽快结束争议、早日恢复读博的愿望。
上诉人(四川师范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单位,理应执行国家重视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支持已经考上博士研究生的何春环读博。
何春环读博的行为,是受到国家鼓励的行为,因其读博而不能履行合同,不属于背信弃义,在道义上不应当受到指责。
希望上诉人(四川师院)能体察学生何春环读博这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愿望,服判息诉。
[(2002)南中法民终字第1083号民事判决书]与此同时,两审法院于2002年12月、2003年1月,又先后向四川大学送达了关于恢复何春环博士研究生学籍的《司法建议书》。
一审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九条‘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82)教高二字032号文件规定‘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报考博士生,努力为国家输送人才’,特建议贵院恢复何春环博士生学籍”。
终审法院认为:四川师范学院与何春环“双方所订合同的个别条款,即不要何春环继续学习的约定,与《宪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的规定相矛盾”;而“合同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争议,不应当因合同纠纷而使当事人在合同以外的其他权益受到影响,特建议四川大学恢复何春环博士研究生的学籍”。
四川大学从为国家培养人才和关怀青年学子出发,接受了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同意何春环的复学申请,专此下达了川大研【2003】9号文件,正式决定“从2003年9月起,恢复何春环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籍”。
2003年6月15日,何春环收到四川大学寄发的文件。
2003年3月,因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已退还本人,学籍档案材料已经解除扣押,何春环曾赴京考博。
6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给她寄发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统招计划内非定向博士生的正式录取通知书。
鉴于学籍档案材料在5月早已调往北京,何春环征得四川大学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同意,最后转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否极泰来,感慨万千!何春环历经坎坷,终于圆了她的博士梦。
抚今追昔,瞻望未来,何春环坦然表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明天总是美好的!自己将以更加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来回报众多师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忱关心、支持与帮助。
【引文摘自本案两审《判决书》、《司法建议书》等材料】【附件五份】(一)梁慧星先生致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全国最高人民法院函尊敬的院长:您好!何春环告四川师范学院一案,在新闻媒体上报道,一时成为热点。
我看到《南方周末》的报道,后又接到何春环的父亲的信和材料,因此冒昧给你写信,提出我的意见,供参考。
我的意见是:一、合同第一条约定“不要求继续学习”一款“违法”;二、第四条规定“至少在甲方工作八年以上,方可视情况考虑工作变动问题”一款,过分限制劳动者人身自由、择业自由,即使我国现行法律缺乏这方面的规定,难以认定为“违法”,但也应解释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三、本合同属于《合同法》第110条之(二)所规定的“债务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的合同,在何春环不愿履行合同的情形下,师院一方不能请求强制履行;四、四川大学发给何春环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属于何春环本人,任何人无权扣押,四川师范学院予以扣押是违法的。
建议以再审撤销终审判决,改判解除合同,还何春环以自由之身。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梁慧星 2002年6月30日(二)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关于入学报到的司法建议书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贵校文学与新闻学院2000级博士研究生何春环与四川师范学院发生定向合同纠纷,本院民事法庭已经立案,正在审理之中。
鉴于目前已经开学,特此建议贵校为何春环办理报到手续,让其入学读书。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公章)2000年9月13日(三)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关于恢复学籍的司法建议书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贵校文学与新闻学院2000级博士研究生何春环,因与原定向单位四川师范学院发生《保送研究生定向培养合同》纠纷案作了退学处理,此案已经本院审结,依法判决解除双方签订的定向培养合同,四川师范学院将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退交何春环本人,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九条“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82)教高二字032号文件规定“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报考博士生,努力为国家输送人才”,鉴于何春环的退学是因民事纠纷引起,而此案又已作判决,为此,特建议贵院恢复何春环的博士生学籍。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公章)二○○二年十二月六日(四)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恢复学籍的司法建议书四川大学:在本院审理何春环诉解除定向培养合同一案中,了解到你校于2001年2月对本案当事人何春环作了退学处理。
根据本案事实,我们认为:本院(2001)南中法民终字第22号判决总体上确认合同有效,但是双方所订合同的个别条款,即不要何春环继续学习的约定,与宪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的规定相矛盾。
你校当年同意何春环报考博士研究生,也说明其是符合报考条件的。
在双方发生合同纠纷前,何春环已经取得博士研究生的学籍。
合同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争议,不应当因合同纠纷而使当事人在合同以外的其他权益受到影响。
特建议你校恢复何春环博士研究生的学籍。
附:本院(2002)南中法民终字第1083号民事判决书一份。
四川省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公章)二○○三年一月二十日(五)四川大学关于恢复何春环博士研究生学籍的文件四川大学文件川大研【2003】9号关于恢复何春环博士研究生学籍的决定何春环,女,2000年考入我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
2001年该生与原定向单位四川师范学院发生《保送研究生定向培养合同》纠纷的民事案,根据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和我校的有关规定,学校对该生作了退学处理。
2003年,南充市两审法院重新判决,依法解除了原定向合同,并提出恢复何春环博士学位研究生学籍的司法建议。
2003年4月,该生呈交了恢复博士学位研究生学籍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