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第二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学习目标】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我能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知识链接】:走近作家作品(阅读作者资料,小组交流,把需要积累的地方做上标记)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风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学法指导】1、自学,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注音。
2、对学,读通读懂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
3、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评、品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画出一两处写得好的句子,写上赏析性文字。
【学习过程】一、独学:(1、自主读通课文,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解决。
2、红笔标出疑难问题。
3、查阅资料自主解决疑难,仍不会的红笔写出问题。
4、做导学案上独学的题目。
)1、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
偌.大( ) 刹.那( ) 蜷.曲( ) 屋檐.( ) 倏.忽( ) 锥.形( ) (2)、解释词语:偌大:刹那:倏.忽: 2、积累几句写风雨的古诗句。
3、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找一找,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 课题单元《风雨》第三单元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执笔 审核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月 日 上 下 班级 姓名 小组二、对学:1、互查独学1、2题是否正确。
2、互查独学3题找的景物是否完整、全面,并标画在书上。
三、群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1、课文题目为《风雨》,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并说说这些句子妙在何处....。
(小贴示:可从修辞手法、动词的运用、多种感官等方面来谈)【示例】“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3 风雨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文章名为《风雨》,但通篇不着一个“风”、一个“雨”字,而风雨之情状,却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起暴风雨,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狂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受他笔下的狂风骤雨吧。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刹.那(chà)蜷.曲(quán)倏.忽(shū)栅.栏(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liáo)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栅栏: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忽然,很快。
3.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朗读课文1.学生听读录音,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读音,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风雨【学习目标】1、积累词汇,进行朗读训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欣赏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理解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深刻主题。
【重点聚焦】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植物、动物和人的表现来突出风雨之大呢?这样写的好处又在哪里呢?因为动植物和人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作者所写的刮风下雨的状态也是最直接的反映到这些大自然的事物之中的。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侧面烘托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风雨之大。
【难点突破】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孩子们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
给人们一种闹中取静、恬静、闲适的感觉。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应该试着以一种童真童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你们的童心,不要被外界世俗所污染,用这样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走进作者】贾平凹,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作品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作品《风雨》、《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背景追溯】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拓展链接】描写雨的诗句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科目:七年级语文(上)学案课题:13、《风雨》时间:年月日主备人:cys 授课人:课型:新授课说起暴风雨,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狂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贾平凹,去感受他笔下的狂风骤雨吧。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偌大刹那蜷曲倏忽栅栏屋檐鸟巢撩起锥形2.作者简介:,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3.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在写这些景物时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写的?4.文中的风雨有怎样的特点?请各用一词概括。
5、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6、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说一说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7.树林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忽的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8.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风雨》导学案
一、导读
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
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
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二、导思
1、读准下面的加点的词
偌大( ) 蜷曲()贾平凹()芦苇()栅栏()倏忽()模样()撩起()槐树()攀附()刹那()锥形()葡萄蔓()屋檐()蹦跳()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风,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3、作者有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楚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试举出课文两处,说说作者如何真切描写的。
A、运用修辞手法
B、运用不同感官
C、动态直接描写
导疑:
对于课文的理解,你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
知识链接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风雨》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编写人:杨小莉修改人:
一、走近作者:教师补充
二、我会写:会写重要的词语并给它们作解释。
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为主。
二、我会读:齐读,自由读。
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没有一个风字,但是一直在写风,也不见一个雨字,但是也写到了雨,作者是从那哪些方面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例:第一段: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2、全文描写了十多种景物的纷乱状态,以及村名的非正常生活状态。
但主线明确,就是写风雨的景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
3本文所写景象繁多,全是细节描写,而且点到为止,不进行连续性的描写,所以作者更着重于风雨之下的特殊景象,尤其是特殊细节的描写
朗读课文找出细节描写并赏析。
例: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馅,陷了在鼓……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来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
教师小结
杨小莉。
风雨依据你把握的材料,简略介绍一下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世,陕西丹凤人,今世闻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今世文坛寥寥无几的文学咱们和文学奇才,是一位今世我国最具背叛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国际含义的作家,也是今世我国能够进入我国和国际文学史书的为数不多的闻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1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1.查字典,查准字音;2、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材料。
一、读课文,处理生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片刻(chà)蜷曲(quán)倏忽(shū)栅门(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liáo)2.解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片刻:极短的时刻,瞬间。
栅门: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相似篱笆而较巩固的东西。
蜷曲:曲折(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遽然,很快。
二、全体感知1.本文经过对哪些事物的描绘来体现这暴风骤雨的?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子、槐树上的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文中的风雨有怎样的特色?请各用一词归纳。
风猛烈,雨骤猛。
3.作者经过一组组现象来体现风狂雨暴,是按什么次序来写的?从室外到室内,由全体到部分,由远到近,由物及人。
三、考虑探求1.作者在描绘现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示例一:本文在描绘现象时运用了恰当的比方。
如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既实写了风的时强时弱,又给了读者幻想的地步,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味与美感。
示例二:最初一大段的详尽描绘,直奔主题,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写得触目惊心,好像直接把咱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同天旋地转。
《风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风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能够:- 理解并掌握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含义。
- 熟读并朗读好诗《将进酒》。
- 能够运用课文句型表述自己的情感。
- 练并提高阅读与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含义。
难点:诗歌的韵律与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将进酒》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研究名句(15分钟)教师提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个名句与海上月亮的特点、人的情感等进行探讨。
然后请学生朗读几遍,并试着解释其含义,加深理解。
研究整篇诗歌(30分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一起朗读《将进酒》,注意抑扬顿挫、欣赏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翻译,让学生理解每句的意思。
表达情感(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主题,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情感,并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名句和诗歌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
作业请学生背诵整篇诗歌《将进酒》。
并根据班级要求完成相应的情感表达作业。
教学拓展1. 向学生介绍其他有关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典故和诗歌,让学生对中华文学保持浓厚的兴趣。
2. 发展学生的朗诵能力,让他们参加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
参考资料1. 《将进酒》,李白。
2. 《全宋诗》,陆游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3.《风雨》导学案主备课人:于集中心学校陈东超 2013年12月2日学习目标:1、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记忆一些优美的语句。
3、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并养成观察自然的习惯。
导入: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却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
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着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
而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
————贾平凹【自主·检测】1、了解作者2、生字词的读音及解释3、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研读·赏析】4、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5、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6、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词语二: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拓展】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课后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蜷.曲倏.忽攀附..绒.被锥.形刹.那屋檐.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a.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
13.风雨贾平凹【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1) 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 )锥.形()2) 解释词语偌大:刹那:疏忽: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研读·赏析】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13《风雨》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存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把握内容,明白得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描述景物的写作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3.培育关注大自然、酷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二、研读共品:
品读赏析语句
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三、合作释疑:
师友再读课文,相互质疑,全班讨论。
四、巩固拓展:
作者有着锐利的目光,能在暴风暴雨中看清楚景物的细节及其转变,试举课文的一两处,说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看并真切描述的。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风雨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一、预习热身1.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当代作家,陕西人。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1)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 ) 锥.形()2)解释词语偌大:刹那:疏忽:二、活动探究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4.①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②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①②三、盘点提升:1.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2.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风雨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体会文章结尾的妙处。
【学习重点】体会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难点预设】体会文章结尾的妙处。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学法导引】诵读法;勾画批注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指导随堂记录(教师复备)一初读感知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二细读感受2.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段描写感受一下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用自己的话选点品味,表达欣赏。
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品析语言的基本方法如下:首先找到这个语段最突出的特点,然后从修辞方法入手,然后联系具体的语境谈感受。
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三精读探究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四写一写我们这儿也经常刮风下雨,当风雨来临时,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当时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所见所感用笔写出来。
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风雨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风雨【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相关链接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2019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6、文章写实,但不会写得沉郁,文字刚劲,却不失细腻,比喻新颖,又充满生活的味道,试着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堂练习】1.①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②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2. 给下列词语加拼音(加在词语上面)僵直屋檐攀附下坠压扁蜷曲断茎绒被锥形倏忽刹那浮萍偌大栅栏撑着槐树3、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来表现风雨的?4、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初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科导学案
【执笔者】尹芳雪【课题】风雨【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夯实基础。
2.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重点】
1.夯实基础。
2.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过程】
一、温习旧知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写作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处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二: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拓展
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选取景物十分典型,描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你能模仿这样的写法把下面这首散曲中的景物描绘出一段。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检测
①树林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a);接着就向一边(),漫地而行的;忽的又()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向另一边去,再也()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墙头。
②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b)。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③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c)。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
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d)。
1.在空白处选上正确的词()
A倒滕扑扯 B倒滕扯扑 C滕倒扯扑 D扯倒滕扑
2.对画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a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
B、b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柳条似乎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在尽情的舞蹈。
C、c句中“跑”“撑”“撞”“跌”等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纤绳的羊”的一连串的表现。
D、d句中“两步远”与“长时间”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女孩的寸步难行。
3.下列对语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中主要描写了树林的全貌,呈现出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B、②段中从形状、声状的方面对垂柳、杨叶、芦苇进行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C、③段中描写羊和女孩的寸步难行反衬风之烈。
D、这三段都从正面描写了风雨之大之猛烈。
五、学习反思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但在教学中有几点不足:
1、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
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
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
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