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 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 (全国通用)
- 格式:doc
- 大小:241.50 KB
- 文档页数:6
(完整word版)2018年生物全国二卷试题及解析答案亲爱的读者: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生物)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 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 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 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的是蛋白质的功能的相关知识,选项所描述的是几种常见的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关知识。
【点睛】本题以蛋白质的功能为主线,综合考查考生对体液免疫、组成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等蛋白质与血红蛋白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成、无机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2.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 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具体涉及了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等方式,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详解】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专题综合评估(五)(时间:35分钟分值: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17·宁夏银川四模)蚜虫常聚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
对于蚜虫,重要的是抓紧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
下列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取样时应选择蚜虫较为集中的地块C.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D.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蚜虫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是随机取样;样方法是一种估算方法,不能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引入七星瓢虫,可以使得蚜虫种群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但不能彻底消灭蚜虫。
2.(2017·山西吕梁三模)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修剪整齐的草坪,其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不存在B.群落中捕食和竞争关系均不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C.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比如围湖造田D.森林阶段是所有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该阶段物种较为丰富解析:任何生态系统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中捕食和竞争关系均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如果当地气候不适宜等,群落演替的终点不会是森林阶段。
3.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该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环境阻力对该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K-N)/K为0.50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若该种群为蝗虫,则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D.若该种群为草鱼,则捕捞草鱼后需控制草鱼剩余量在S5点解析:环境阻力对该种群增长的影响在S4点之前已经出现;(K-N)/K为0.50时,该种群数量为K/2,此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若该种群为蝗虫,则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S3点时蝗虫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进行防治蝗虫难度较大;若该种群为草鱼,则捕捞草鱼后需控制草鱼剩余量在S3点。
重组十二种群和群落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山东临沂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一般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数量的变动,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方向,综上分析可知,B选项错误。
2.[2016·海南省联考]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答案 B解析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能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种群的数量增加,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的数量增加,故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斗争必将加剧,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故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3.[2016·湖南郴州质检]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答案 D解析昆虫一般体积较小,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为初级消费者,B错误;据图可知,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最高,C错误;据图可知,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D正确。
第1讲 种群与群落[主干知识——串一串][基础小题——练一练]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辨析关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的6个易错点(判断正误)(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提示: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会降低出生率。
(4)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提示:在“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5)“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增长曲线。
(×)提示: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并不等同于“J”型增长曲线。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提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解析:选C 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A错误;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D错误。
3.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2.2011年夏秋之际,“2010年河南商城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的阴影还未散去,据报道又有多人被蜱虫咬伤,一度引起村民恐慌。
蜱虫一般都生活在一些动物表皮,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
如果携带这些病毒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蜱虫的生活方式、蜱虫体内的病毒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别是()A.捕食分解者B.寄生消费者C.寄生分解者D.竞争分解者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村庄里所有的骡子是一个种群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是一个种群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群落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是一个种群4.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A.水B.光照C.温度D.无机盐5.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生活的生物有所不同,下列关于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存在季节性变化B.森林生物群落中,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则生活在林下C.草本植物与乔木、灌木竞争中处于劣势,热带雨林中没有草本植物D.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不尽相同,可使环境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6.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这里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这些生物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这些生物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这些生物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B.将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约K/2C.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不成正比D.种群数量增加时,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18.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丙和丁、乙和丁的种间关系相同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该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湖泊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湖泊生态系统中只有群落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9.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可见细胞质的流动和叶绿体中的类囊体结构B.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先将酶与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C.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经诱导的根尖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D.在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应从静置培养液中部取样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苔原生态系统经足够长时间后便可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B.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控制人类活动,禁止放牧C.给予农田生态系统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提高其稳定性D.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强二、综合题11.“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9讲种群与群落[考试要求] 1.种群的概念、特征(a/a)。
2.标志重捕法(a/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b)。
5.环境容纳量(a/a)。
6.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a)。
7.群落的概念、结构、类型(a/a)。
8.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a)。
9.顶极群落的概念(/a)。
10.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
1.(2018·浙江11月选考)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
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解析弃耕农田中留有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因此属于次生演替,A、D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将发生改变,B错误;该农田演替为森林群落是由于人为弃耕而引发,C正确。
答案 B2.(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解析在指数增长过程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但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由于存在阻力,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现象,A错误;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即可增长,C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D正确。
答案 D3.(2018·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长宁区2018届二模)调查植物物种多样性常用的方法是A.观察法B.描述法C.标记法D.样方法2.(杨浦区2018届二模)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丙、丁四个区域生物群落的分布进行三年跟踪调查之后,将结果汇总如下表。
根据下表数据判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A. 甲B. 乙C. 丙D. 丁3.(徐汇区2018二模)要调查某区域内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度,需要采用的方法是A.聚合酶链反应B.测定基因组全序列C.样方法D.标记重捕法4. (松江区2018二模)图11示某植物群落的一部分(各种符号代表不同的物种),现需计算样方地的辛普森指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应随机选择样方地B. 要记录的物种数有5种C. 需统计样方内植物总数D. 辛普森指数越高,物种多样性程度越高5.(青浦区2018届二模)图12 为某地植物群落示意图,不同树的轮廓表示不同的树种。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树木A 与B 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B.树木A 与D 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C.图中全部植株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D.树木E 与F 之间存在生殖隔离6. (闵行区2018届二模)图11示意一个植物群落,不同的树轮廓表示不同的树种。
下列关于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的分析和样方法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树木A 和B之间、D和G 之间的差异都属于遗传多样性②样方法调查需随机取样③确定样方面积应视植物密度高低④需要统计样方内植物物种数和每一种植物的个体数A. 1项B. 2项C. 3项D. 4项7.(金山区2018届二模)人类培育的动植物品种数量十分繁多,如月季品种在我国有1000 个左右,这体现了A.生态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D.生境多样性8. (嘉定区2018届二模)我国辽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成蟹大小、体色、蛋白质含量有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群落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9.(奉贤区2018届二模)某同学在一片面积为100 公顷的草地上对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他设计的调查方案中最可行的是()A.在该草地植物密集处设置l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植物的个体数B.设置1 个lm2 样方,计数样方中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 样方若干,计数样方中每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及种类数D.调查植物多样性需要准备的工具有:卷尺和绳子、竹桩、显微镜、纸和笔10.(崇明区2018 年二模)植物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5)生态讲义(Word 版,含答案)专题五生态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种群1.理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 2.辨析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项目“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条件曲线模型种群增长率曲线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2019·江苏卷,T10改编)(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9·四川卷,T3C)(×)(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9·江苏卷,T9A)(×)(4)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9·江苏卷,T5A)(5)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9·浙江卷,T4C)(×)(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A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
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2018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专题18 种群与群落一、考纲要求内容:1.列举种群的特性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4.阐明群落的演替二、试题详解1.(2018海南卷)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2. (2018海南卷)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3. (2018海南卷)1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蚊蝇,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蚊蝇间为寄生关系,B错误;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鱼类可捕食孑孓,为次级消费者,C正确;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考点定位】本题以疟原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为背景,考查群落内的种间关系,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4(2018重庆)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5(2018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2018年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P 31 S 32 Fe 56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4.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B.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C.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D.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5.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29.(8分)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
种群与群落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性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 B2.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 D3.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c点B.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答案】 D4.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 A5.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 D6.今年,我国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下列关于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群落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A.洪水和泥石流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B.泥石流发生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复存在,但水平结构依然存在D.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答案】 D7.某弃耕农田上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绝密★启用前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考试时间:45分钟试卷满分:9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种蛋白质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分解的是A.具有防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B.接受胰岛素的受体蛋白C.运输氨基酸的载体蛋白D.控制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蛋白2.下列物质排出细胞的方式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是A.性腺细胞分泌性激素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的排出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3.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干细胞是一类未发生分化,仍具有较强分裂能力的细胞B.同一个体不同类型细胞的RNA和蛋白质种类完全不同C.在细胞分化和凋亡过程中均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高度分化的细胞全能性升高,但通常不再具有分裂能力4.某植物有白花和红花两种性状,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已知基因A控制红色素的合成,基因B会抑制基因A的表达。
某白花个体自交,F1中白花∶红花=5∶1;再让F1中的红花自交,后代红花∶白花=2∶1。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A—a与B—b独立遗传B.基因A纯合的个体会致死C.亲代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D.F1中白花的基因型有6种5.肾上腺素是人在兴奋、恐惧、紧张时由肾上腺分泌的激素。
如图为肾上腺素作用在不同组织细胞时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的信号分子可能为神经递质B.图1的β受体也能接受胰高血糖素,从而共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C.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图1和图2结果不同是因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不同D.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图2和图3结果不同是因为激素作用的受体和靶细胞不同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表中是B、A、E种群的能量(单位:J/hm2.a),下列针对图表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种群A粪便中的能量为3.4×108 J/hm2.aB.种群E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7×105 J/hm2.aC.若种群D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种群E的数量也会减少D.依图表信息不能计算出能量从种群A到种群E的传递效率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高考大题专攻(五)]1.请回答下列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第一次被捕捉的鼠在第二次捕捉时难度偏大,则用这种方法调查得到的数据往往要比实际数值偏________(填“大”或“小”)。
(2)草原中的一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食物关系:草→鼠→蛇→鹰。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蛇属于________级消费者。
假设单位时间内草固定了105kJ的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鹰至少可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
在草原中,当鼠数量增加时,蛇数量也会增加,这样鼠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由此体现出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________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已知羊种群在某草原上的环境容纳量为200只,则该数值是否适合作为平时放养羊的数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第一次被捕捉的鼠在第二次捕捉时难度偏大,即第二次捕捉的鼠中被标记的鼠的数量偏低,而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数量,所以调查的数量大于实际数值。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蛇属于次级消费者。
由于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鹰至少可获得的能量应为105×10%×10%×10%=100 (kJ);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负)反馈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专题一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
种群的特征(Ⅰ).2。
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
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
群落的演替(Ⅰ)。
状元笔记1.把握“种群"的内涵与外延同一区域(无地理隔离),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的“全部”个体(幼年、成年、老年个体)2.理解“λ"内涵N t=N0λt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与样方法有关的两个关键点①随机取样。
②求若干样方的平均值。
4.群落结构、演替关键句(1)结构:群落中不同种群的“空间配置"状况—-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种群为垂直结构,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种群为水平结构。
(2)演替: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者——初生演替,否则为次生演替,演替的实质为不同种群的“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状元反思1.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增加吗?提示:年龄组成并不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到迁入率、迁出率的直接影响。
)2.“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能否看作“J"型曲线?提示:“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生存环境应无环境阻力,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3.群落演替何时休?提示:群落演替具有一定方向、不可逆、漫长但并非无休止的。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2017·全国课标卷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重在考查对样方法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题1题多练八生物与环境B1.我国南方山区某河流上游河畔有一农场,进入农场就看到面积不大的耕地,碧波的鱼塘,成片的毛竹林和果林,成群的牛羊和家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该农场中有毛竹林.果林.草场.农田.鱼塘等多种生态系统,每种生态系统都有(填“一个”或“多个”)基因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包括.(2)利用性引诱剂诱捕农田害虫的同种异性个体,通过降低出生率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果林是由原来的荒山开垦而成,体现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进行.(3)池塘群落的是区别不同湖泊群落的重要特征.沉水植物生长于湖泊中央,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喜湿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区域,这种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结构.(4)池塘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又有人在池塘放入罗非鱼的捕食者(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的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罗非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表示.图中显示,AB段罗非鱼种群数量接近型增长.据图推断,FNE最可能在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该环境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答案(1)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信息传递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物种组成水平(4)J B K2解析(1)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该农场有毛竹林.果林.草场.农田.鱼塘等多种生态系统,每种生态系统都有许多个种群,所以都有多个基因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性引诱剂诱捕农田害虫的同种异性个体,通过降低出生率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果林由原来的荒山开垦而成,体现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题干中种群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4)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AB段)接近“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FNE;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说明在该环境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2.(2017河北衡水中学押题测试二,30)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所示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原因是缺少(成分),该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2)在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的调查对象是.某同学认为也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的丰富度,他的思路是.(3)下表是对该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位于某一营养级,GP表示生物的同化量.GP甲13.7乙870.7丙21.5丁141.0图中的(生物)处于丁营养级,每一个营养级GP的去路均包括呼吸消耗和.〚导学号50074096〛答案(1)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2)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在被调查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最后统计所有样方的物种数,作为该草原的丰富度.(3)兔.相思鸟.蚱蜢流向分解者解析(1)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食物网所示成分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2)样方法可以调查种群密度,这种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也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的丰富度,具体思路是在被调查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最后统计所有样方的物种数,作为该草原的丰富度.(3)分析表格可知,丁为第二营养级,所代表的生物有兔.相思鸟.蚱蜢,因为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过程,故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路均包括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两部分.3.(2017安徽安庆一中三模,3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要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装置放在适宜温度和有的地方.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其基础是.(2)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kJ.(3)图2中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藻类植物,图2中的丙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4)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乙和丙之间的关系为.答案(1)光照(或阳光.散射光)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2)1.1×107(3)甲鲤鱼(4)(含碳)有机物捕食和竞争解析(1)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将装置放在温度和光照均适宜的地方.根据题意分析,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2)已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按照最低传递效率10%计算,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 2.0×108×1/2×10%+2.0×108×1/2×10%×10%=1.1×107(kJ).(3)图2中甲是生产者,对应图1中的藻类植物;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图1中的鲤鱼是次级消费者,对应图2中的丙.(4)图2的甲(生产者)→丁(分解者)中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图中丙捕食了乙,同时乙和丙还有共同的食物甲,所以乙和丙之间有捕食和竞争关系.4.(2017湖北黄冈中学5月二模,32)某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食物链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未被利用分解者分解植物植食性动物463X9624.529229.312 2.1肉食性动物Y3.83.10.2(1)湖泊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应包括该生态系统中的.(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两部分.(4)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湖泊具有.答案(1)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3)3.67×10511.27%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4)恢复力稳定性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植物同化量-植物呼吸量=(463-96)×103kJ=3.67×105kJ.分析题表中的数据,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植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X=(463-96-292-12)×103=63×103(kJ),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初级消费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Y=(63-24.5-29.3-2.1)×103=7.1×103(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Y/X=7.1/63×100%=11.27%.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包括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4)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2018届二轮种群和群落专题卷(全国通用)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呈“S”型增长B.森林群落中各类生物的垂直分层都由阳光条件直接决定C.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消失解析:选D。
限制社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除了食物以外,还有天敌、生存空间等,因此食物充足时社鼠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A项错误;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由阳光条件直接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层由食物、栖息空间直接决定,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C项错误;初生演替往往是一个优势种代替另一个优势种的过程,种间竞争可能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消失,D项正确。
2. (2017·江西南昌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选D。
调查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3.(2017·河南安阳一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池塘或湖泊水体发绿,为了改善水质,有人建议在池塘或湖泊的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表。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的种类,以及投放后该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A.青鱼,“S”型C.鲫鱼,“J”型D.鲤鱼,“J”型答案:B4.(2017·长沙一模)下列关于捕食作用和竞争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均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功能C.均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内部D.均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解析:选A。
捕食和竞争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捕食是捕食者捕捉被捕食者,因此能体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功能,竞争作用无法体现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功能,B错误;竞争可以发生在生产者的内部,也可以发生在消费者的内部,捕食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C错误;捕食和竞争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的个体之间,D错误。
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都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解析:选A。
某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错误。
人工群落在人的干预下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B正确。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均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正确。
鱼的分层现象与食性有关,D正确。
6.(2017·安徽黄山高三模拟)土壤中某些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的形成率。
如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真菌与优质牧草A是共生关系,与劣质牧草B是寄生关系B.图中的种群密度应该是采用样方法调查出来后的平均值C.接种菌根真菌后,提高了实验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是因变量答案:A二、非选择题7.科学家在新西兰某无鼠的小型岛屿投放某种家鼠以研究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初期(上一年12月初)在岛内相距400米的地点分别放置一只雄鼠和一只未孕雌鼠,一段时间后它们通过信息素发现了对方。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如表所示:________型,2月鼠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在5月到7月小岛所能维持的鼠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_。
(3)研究过程中发现,家鼠会以岛上某种海鸟的幼鸟及这种海鸟的食物为食,导致这种海鸟数量大量减少,据此分析家鼠与这种海鸟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雌、雄鼠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信息素)发现对方,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家鼠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从表格数据可知1~5月家鼠数量增加,5月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整体呈“S”型增长;与2月相比,3月鼠的数量增加,故2月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5~7月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此时小岛所能维持的鼠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3)据题目信息可知家鼠会捕食某种海鸟的幼鸟,而且会吃该海鸟的食物,所以两种生物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1)信息传递(2)标志重捕法“S”增长环境容纳量(3)捕食和竞争8.图甲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乙是某林场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图甲:b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为了防止蝗灾爆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____________,由此降低种群的________,从而有效防止c点的出现;c 点后种群的数量变化是由于资源缺乏降低了____________。
(2)分析图乙:松鼠种群数量在这30年间的增长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S”型曲线;松鼠的种群密度从第________年开始达到最低。
(3)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某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
解析:(1)图甲中b点种群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诱杀雄虫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降低种群数量,可有效防止c点的出现。
蝗虫数量增多导致资源缺乏,环境容纳量降低,数量随之下降。
(2)根据λ的含义,第1~9年,λ>1,种群数量增长;第11~19年,λ<1,种群数量下降;第20~30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这30年间种群数量不呈“S”型增长。
第11~19年松鼠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20年时λ等于1,说明第20年松鼠种群数量与第19年相同,因此种群密度从第19年开始达到最低。
(3)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答案:(1)增长性别比例出生率环境容纳量(2)不符合19(3)6.25N9.(2017·湖北黄冈质检)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
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
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填“早”“中”或“晩”)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解析:(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一定空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为一个种群。
种群有很多基本特征,其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的变化趋势。
(2)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说明物种比较少,所以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
分析图中曲线发现A~I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使得某些物种消失,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答案:(1)种群年龄(2)较低先增加后减少中(3)竞争10.如图表示某地由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湖底演替到森林的部分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
与图示群落演替过程相比,某地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阶段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研究发现,图中B阶段湖泊中的有些青蛙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青蛙之间存在着________。
(3)图中C阶段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图中C阶段的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图中C阶段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裸底阶段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