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 格式:pdf
- 大小:195.02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小学数学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应运而生。
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主动而不是被动的知识获取者。
以下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
1. 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开放式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因为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开放式问题,如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推理证明等,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2. 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探究缺乏兴趣,那么就难以发挥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趣味性的教学内容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3. 激发学生思辨能力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过程,教师应该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学生思辨能力。
例如,提供问题、鼓励质疑、引导推理、让学生参与讨论等,可以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辨能力,尤其是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4.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研究、实际操作等,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探究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5. 提高学生交流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讨论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让学生积极地讲述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同时也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和建议。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实践。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进行实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
的认知发展,实现教学的有效输出。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种教
学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知识,运用
所学知识,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探究中,动手实践
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实战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
学习的效率。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探究性教学的参与方式,启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的乐趣。
如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选择适合的数学主题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数学主题。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乘除法、面积和体积等。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数学问题,如数的比较、数的排列组合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为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需要提供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究的机会。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方式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加法游戏,让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和验证,发现加法的规律。
三、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思考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个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困惑,促进集体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为了支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例如,可以使用教学软件、数学实物、教学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打破传统的教室边界,拓宽数学学习的渠道。
在选择学习资源和工具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探讨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及时评价和反馈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创造探究环境:教师应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探索和发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愿意冒险尝试,不怕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
设计有趣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设计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答案。
提供必要的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如教材、网络、实验器材等,以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
鼓励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学生需要独自完成所有任务。
相反,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教授探究方法: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外,教师还应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加有效和高效。
及时反馈和评价: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他们的表现如何,以及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教师的反馈和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进行自主探究。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源,鼓励合作学习,教授探究方法,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通过这些努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论“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可概括为四个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
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问题本身也充满变化,丰富多彩。
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1、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事关教学是否成功。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
要尊重学生独立操作实践的情感体验,正视学生个体体验的心理差异和对学习内容的吸收感悟及心理感受。
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通过实地探索、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建构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就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通过实地操作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3.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实地探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
2.引导学生进行实地探索和实践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地探索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以“数学中的图形探索”为例,通过实地探索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1.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实地探索,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图形,如树叶的形状、栅栏的图案等。
2.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发现了一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圆形和椭圆之间的联系等。
3.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和体会,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和想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1.学生自主性不足。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案例标题: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案例,研究水果产量与季节的关系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灵活思维和实践探索的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给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一个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案例为例,介绍如何通过研究水果产量与季节的关系,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目标:通过研究水果产量与季节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步骤:1.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家乡的水果有哪些?这些水果在不同的季节里是否都能够产出?为什么?2.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学生分组到不同的水果种植地参观,记录不同季节下各种水果的数量和产量。
3.数据整理与分析将学生记录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表,每位学生分析一种水果在不同季节的产量变化情况,并总结规律。
4.解决问题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回答以下问题:哪种水果在春季产量最高?夏季呢?秋季和冬季呢?为什么?根据你的数据,可以预测其中一种水果的产量可能会在哪个季节增加或减少?5.深入探究学生根据已有数据和问题的启发,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例如:水果产量与气温的关系、水果产量的预测等。
三、教学评价:1.学生数据整理与图表绘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学生对数据分析和规律总结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3.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合理。
4.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和合理性。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1.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对问题的回答。
2.学生小组报告的评价,包括数据整理和图表绘制的正确性和清晰性,问题解决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3.学生书面报告,评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深度。
五、拓展应用:1.将探究性学习案例拓展到其他领域,如蔬菜产量与季节的关系、游戏得分与时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2.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定义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优势以及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定义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提出问题、探索和实践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发现规律、构建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解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际问题解决来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识。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优势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通过实践验证,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探索和实践,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4.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性学习活动通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数学实验:通过进行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和观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数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鼓励他们实践、观察和总结,通过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4.数学游戏: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应该发挥好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一、引言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探究性教学在数学教学中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本文将针对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性教学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而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做中学、通过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加思考严谨、条理清晰。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探究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协作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5. 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通过探究性教学,学生能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出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三、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具体实践1. 设计启发性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在一个三角形ABC中,角A的外角等于角B和角C的内角之和,求三角形ABC的各角度大小。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对角度的认识和探究。
2. 安排实践活动。
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实际测量、绘制图形、进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心理学中说: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
情感表现出增力效能时,人会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会在活动中全力以赴达到预定目标。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学《位置》时,我进入教室就说:“王敏,请起立!”他立刻就站了起来。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对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较为陌生;有些老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探究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数学探究的相关书籍、视频资料等,让学生进行查阅和学习,拓展知识面,增加学习的乐趣。
老师也可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帮助。
二、设计精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1. 确保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确保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任务既不能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不能过于困难,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2. 注重任务的启发性和实践性探究性学习任务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动手实践。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行探究,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任务时,老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和思考。
老师也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引导,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感到有充分的支持和保护。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研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复制,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探究性学习方法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定义和特点探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和主动实践来独立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教师则起到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2. 知识是通过发现和实践来获得。
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直观认识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发现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取知识,还培养了严密的思维逻辑和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强调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增进了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1.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实际问题或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2.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情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实验等方式进行探究。
通过实际测量建筑物高度来引出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3.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查找和整理资料,来探究问题。
4.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一、引言1.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难以激发。
而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真正将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2.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探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律,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设立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中的情境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可以提出一个关于修建游泳池的问题:某个小区要修建一个游泳池,游泳池的形状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20米,两边长为15米,那么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立,可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主动进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解决问题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结论。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和拓展。
3.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巩固知识点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总结规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类似的问题中。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科学探究的最根本目的。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凸显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
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丰富研究探索的体验。
积累知识经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求知的意识,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如果教师再“因势利导”艺术化点拨,可以使课堂教学精彩起来。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一、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矛盾”中促思考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中,设置问题情境是重要的一环。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讲充满问题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矛盾(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时,我首先将学生分成2组,每组发给实验材料:两种不同类型的图钉。
然后提问:把图钉抛掷后,钉尖触地的机会是多大?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兴趣甚浓,两个小组的同学都通过实验,统计其数字,得出了结果。
但是,两个小组交流后,发现两种图钉钉尖触地的机会不同。
这时学生都瞪大眼睛,互相争吵,都说对方的实验不标准。
这是教师故意设计、制造的矛盾。
通过矛盾,学生由疑而思,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把探究推向高潮。
学生通过再次研讨,终于发现: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
比如,以同样的方式抛掷同一种图钉。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开放思维,“碰壁”中求深化探究性学习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
在探索实践中,教师有意设计“碰壁”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把握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探究程序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更多的是沿着人类数学发现活动的轨迹,进行科学探究的模拟活动,通过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不能完全套用科学探究的程序;需要在科学探究程序的基础上,研究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规律。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设疑质疑。
4.合作探究,解惑释疑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学习,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5.分层练习,内化知识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将就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生对数学活动充满好奇,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阻碍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探究性学习则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方式,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欲望,从而更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实验和发现,从而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逐渐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探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探究性学习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主动,不再对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感到抵触,从而更容易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觉和自制,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发散性思维和联想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究1. 引言1.1 了解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提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探索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策略和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数学探究的方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2. 正文2.1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动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问题更贴近生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2.2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三年级数学课堂上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三年级数学课堂上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授“乘法”这一概念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动物园游玩,门票每张 5 元,我们班有 30 个同学,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探究如何计算总价的兴趣。
再比如,在学习“周长”的概念时,可以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问学生:如果要给这些图形围上一圈彩带,需要多长的彩带呢?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究如何测量和计算周长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方向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问题的提出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
比如,在教授“除法”时,可以先给出这样一个问题:把 12 个苹果平均分给3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平均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在学习“面积”时,可以提出问题:教室的地面和黑板,哪个的面积大?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探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比如,在学习“时间”的知识时,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天有24 小时,而不是30 小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引导他们通过探究来寻找答案。
三、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
则:pts=x+y i+zj+wk+AE6+Χ0○♀的图象表示序号混沌点列广数。
[直线广数]
设P=x+yi+zj+w k+A E6,「x,y,z,w,a,b,c, d」∈1]R;t∈1]A E6。
AE=a+bi+cj+dk;AE6为区间复广数;1,i,j, k,6初级分类元;
则:pts=x+y i+zj+wk+AE6+Χ1○♀的图象表示直线或直线的1部分。
[例(0)]用语言描述线段pts
P=(3t-2)+(2t+3)i+(4t+5)j+[1+4i+5j +6k]6]+Χ1○♀;
解:pts的图象为线段,该线段一端点为:A=1+ 5i+9j+Χ0○♀,另一端点为:B=10+11i+21j+Χ0○♀,的线段。
[例(1)]用语言描述直线P
P=(3t-2)+(2t+3)i+(4t+5)j+[0,1]?] +ΧL1○♀;
解:pts的图象和H集合={x+yi+zj x=-2+ t;y=3+5t;z=5+9t}的图象相同.
[例(2)]用语言描述直线P
P=(3t-2)+(2t+3)i+[0,1]?]+ΧLi ○♀;
解:pts的图象和H集合={x+yi-2(x-1)+3 (x-5)=0}的图象相同.
[例(3)]用语言描述平面P
P=(3t-2)+(2t+3)i+(4t+5)j+[0,1]6] +ΧLj○♀;
解:?的图象和H集合={x+yi+zj-2(x-1) +3(y-5)+5(z-9)=0}的图象相同.
[例(4)]用语言描述椭圆P
P=(3t-2)+(2t+3)i+(4t+5)j+[0,1]?]+ΧL2○♀;
解:pts的图象和H集合={x+yi
(x+2)2
12
+ (y-5)2
92
=1}的图象相同.
[例(5)]用语言描述横双曲P
P=(3t-2)+(2t+3)i+(4t+5)j+[0,1]?] +ΧL3○♀;
解:pts的图象和H集合={x+yi
(x+2)2
12
+ (y-5)2
92
=1}的图象相同.
[例(6)]用语言描述纵双曲P
P=(3t-2)+(2t+3)i+(4t+5)j+[0,1]6] +ΧL3i○♀;
解:pts的图象和H集合={x+yi
(x+2)2
12
+ (y-5)2
92
=1}的图象相同.
[例(7)]用语言描述纵2次抛物P
P=(3t-2)+(2t+3)i+(4t+5)j+[0]6]+Χ4○♀;
解:pts的图象和H集合={x+yi y=-2+3x+ 5x2}的图象相同.
[例(8)]用语言描述横2次抛物P
P=(3t-2)+(2t+3)i+(4t+5)j+[0]?]+Χ4i○♀;
解:pts的图象和H集合={x+yi x=-2+3y+ 5y2}的图象相同.
收稿日期:2007-10-15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管文建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 江苏 如皋 226521)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让学生去尝试、发现、自悟、自得,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本文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精心指导”三个不同的层面,介绍了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精心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3-4041(2007)10-0156-02
在美国的一个图书馆里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笔者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摸索与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成功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进行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我精心的设计了这样一个启示画面在色彩明愉活泼的版式
156
:
1
:
:
上书大标题: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右上角是教学目标:①理解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②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及两圆位置关系与两圆的圆心距、半径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
③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通过观察、类比,体会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辨正统一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协同合作研究问题的精神。
左下角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了两个圆的相对运动,并配以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来烘托气氛。
在节奏明快、催人奋进的乐曲声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将学生从课前准备的低谷带到课堂学习的波峰。
使学生产生急切的的“愿听其详”的心境。
接下来播放剪辑的录像片来创设情境:黑猫警长摩托车的车轮、象征五大洲团结的奥运五环、记录射击运动员成绩的靶子等,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领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
通过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方式,唤起学生无尽的联想,激发他们积极想象,从而提高获得知识的欲望。
2 创设情境,构建学生探究的氛围
人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活动的需要与动力是首要的,学生对数学有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因素。
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浓厚兴趣,做到“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研究能造成学生迫切学习心理气氛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校园录像,这样设置问题情境:假设老师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教具断成如图所示的两块,如果到玻璃店去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
这一问题来自生活实践,立即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此时引导学生从多个猜想中寻求共同的结论:延长(1)中角缺损的两边后看到借助(1)无法恢复三角形原样;延长(2)中缺损的边长发现可以借助(2)恢复三角形的原样,所以只须带(2)去即可。
教师再问:为什么带(2)去可以?带(1)去不可行呢?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元素?带(1)去具备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带(2)去又具备了三角形的哪几个元素呢?这样在生活问题的应用中,接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把学生带人到创新思维的空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设计一些适度型、比较型、迷惑型、联想型等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讨论。
在讨论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极的探究,获得了认知。
同时,感受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整个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所以印象深刻。
3 精心指导,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的尝试活动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
它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借助于观察、试验、类比、归纳以及概括、经验、事实等,形成猜想或假说,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基础上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概念,从而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为巩固尝试探究的结果对新知识进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尝试、研究、探索,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尝试点选择较好的课堂上,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例如:在讲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照本宣科说:“我们发现圆和圆之间有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来引课,这样做,很明显是暗示学生被动接受这一事实,则不易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唤醒学生旧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直线和圆由远到近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根据公共点个数的不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并且每种不同的位置关系都能通过直线到圆心的距离d 和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出来。
启发学生类比运动的观点和形的问题通过数来反映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进入《几何画板》设定的情境,借助《几何画板》数形结合及优良的测算功能,亲自动手拖动两圆相对运动,去尝试、观察、探索、研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兴奋的操作试验、激烈的辩论、争着上讲台用教具将自己的探究结果摆放在黑板上。
通过类比归纳、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圆和圆的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及每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下对应的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达到了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
教师此时需要做的只是在一旁引导协助,保护好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创造。
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不甘示弱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最容易产生创造性灵感,一束智慧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在这里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做”数学学问的环境和氛围,使教学过程富于探索性、激励性和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如果教师每堂课中,都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那么学生就会变的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收稿日期
157
:200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