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1
纺织工业规划纺织工业规划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纺织工业的规划需要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国际竞争形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纺织工业规划时需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考虑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定的目的和意义纺织工业规划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纺织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也就是说,纺织工业规划是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推动纺织工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改变,提高纺织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分析纺织工业的现状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出口中的重要行业。
目前,随着国内工资水平和整个生产成本的上升,纺织品出口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此外,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纺织工业造成了影响。
因此,要在纺织工业规划中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三、纺织工业规划的内容1. 产业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发展重心,推进品种结构、产业布局、产业链优化等方面的调整。
通过适当的调整,提升纺织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2. 产品创新要重视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
同时,应该注重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3. 能耗降低纺织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
所以在制定规划时,也要注重环保问题,降低整个织造和染整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纺织工业的发展路径在产业升级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工业集群建设,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在产品创新方面,要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以产业链的优化为核心的产业增长方式。
在节能减排方面,要引入节能新技术,推进纺织工业“绿色化”生产,建设节能减排的工厂和生态园区,促进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的转变和逐步更新。
纺织工业发展规划范本一、引言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行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纺织工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推动纺织工业的创新发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有效的纺织工业发展规划范本,以供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参考,进一步促进纺织工业的繁荣发展。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推动纺织工业的创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纺织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实现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原则本规划制定的原则如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提高产品研发和设计水平,推动纺织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创新竞争力;•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纺织,推动纺织工业的节能减排;•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拓展市场,促进国内外贸易合作,实现纺织品的国际化发展。
三、发展重点1. 产品研发和设计通过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推动纺织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培养专业的设计师队伍,加强与时尚界的合作,引领纺织产品的潮流发展。
2. 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纺织工艺和技术装备的升级。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3.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纺织,推动纺织工业的节能减排。
加强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排放,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鼓励企业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同时,加强对纺织工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2月17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
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
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
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发布时间: 2011-06-27 信息来源: 省经信委消费品产业处字体:大中小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市场、出口创汇、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
为指导全省纺织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早日实现纺织强省的建设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生产总量和效益取得较快增长。
截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5895户,比“十五”末增加2196户;实现销售收入7819.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2%;实现利税767.78亿元,同比增长37.78%,其中:利润490.21亿元,增长40.05%;资产总额达到3706亿元,增长16.68%;出口额173.26亿美元,增长22%,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1.98%、23.73%、25.15%、1
2.92%、10.26%。
2.全行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我省纺织行业中的纱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布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呢绒和无纺布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色织布、印染布、化纤和服装产量均居全国第四位,实现销售收入与利润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二位,出口额居全国第五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国第三位。
3.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家用纺织品成为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涌现出东升、山花、东方、鸣球等毯类,艺达、云龙等工艺家纺类以及孚日、亚光、喜盈门等巾被类一批全国行业排头兵企业。
区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0年底,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纺织产业集群30个,其中国家级产业集群19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20个和10个。
品牌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全省纺织行业共拥有中国名牌57个,山东省名牌156个,中国驰名商标3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40个,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9个、44个、22个和40个。
企业竞争实力增强。
一批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在低成本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等措施,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竞争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取得较快发展。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成立了“新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芳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山东省新型纺织面料行业技术中心”等4个行业技术中心,鲁泰、如意、南山荣获我省首批工业设计中心称号。
截至2010年底,我省纺织行业共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个,其中国家级10个,与2005年底相比,分别增加了31个和8个。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行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56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5项;省科技发明一、二、三等奖各1项。
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由山东海龙公司研发的“年产4.5万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达到单线产能世界第一,实现了大容量国产化工艺装备的柔性化生产,结束了我国粘胶纤维装备依赖进口的历史;由如意集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实现了纺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上述两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纺织工业多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方面的空白,在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技术装备更新速度加快。
目前,我省棉纺织行业先进装备比重达到70%,高出全国4.8个百分点;清梳联、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比重分别达到45%、55%和64%,分别高出全国同行业3.9、3.6、16.5个百分点。
5.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企业信息化投入逐年上升,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深入。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在线检测与控制等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其中,德棉股份、南山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ERP应用水平走在全行业前列,并多次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鲁泰纺织等一批企业通过网上直销等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华纺股份通过打造“数字华纺”,极大地提升了在线检测与控制水平。
我省纺织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正从以局部应用为主向局部覆盖到集成应用发展。
6.节能减排不断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行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及时总结和推广节能减排先进经验,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积极使用和开发先进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装备,行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示范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有序推进,已完成淘汰印染落后产能2.1亿米,化纤落后产能2.45万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十一五”期间虽然突出了服装、家纺两条产业链的发展,涌现出一批颇具规模的服装、家纺生产企业(集团),但长期形成的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
2010年,我省棉纺织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润在全行业中占的比例超过50%,印染、家纺、服装3个行业合计占全行业的比例仅约35%;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与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专业化商贸市场与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的规模、水平、档次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继续提高.一是全行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1%,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高性能、功能性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较慢,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三是服装家纺时尚创意产业设计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数量少。
3.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不强。
一是长期积累的低水平产能过大、集约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低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影响行业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二是全行业能耗总量较高,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差异较大,部分企业减排任务较重,节能减排工作尚有较大潜力;三是劳动力缺失、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始终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四是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走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将继续,国际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
国际市场将从危机中缓慢复苏,纺织品服装市场继续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消费将更加趋于理性;发达经济体仍是国际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这将有利于我省纺织开拓多元化市场。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纺织产业格局将进一步调整。
我省一批优势纺织企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纺织工业将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参与国际竞争。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和技术壁垒明显增多。
特别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推出“绿色新政”和“碳关税”等,将对我国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贸易萎缩,外需不足仍是制约纺织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纺织业面临发达国家在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链低端的双重压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之后,人民币仍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影响我省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变化,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