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丽莎白形象看简_奥斯丁的_灰姑娘情结_
- 格式:pdf
- 大小:108.39 KB
- 文档页数:2
经典爱情模式中的两个"灰姑娘"形象——简·爱与伊丽莎白的比较作者:王晓恒, 王大恒, WANG XIAO-heng, WANG Da-heng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32刊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T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7,26(6)参考文献(2条)1.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简·爱 19962.简·奥斯丁;张小余傲慢与偏见 1997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1.祁文圣灰姑娘视角下《简·爱》与《维莱特》对比研究[学位论文]20052.吴桂辉.Wu Gui-hui《简·爱》对"灰姑娘母题"的戏仿[期刊论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4)3.韩跃《简·爱》:一个反罗曼司的罗曼司[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31)4.王晓敏《简·爱》对"灰姑娘"模式的继承和突破[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08(9)5.方向真.FANG Xiang-zhen试论简·爱反抗性格的刻画与爱情观[期刊论文]-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2)6.谭海燕.TAN Hai-yan简·爱,又一灰姑娘的故事[期刊论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7.刘丹论《简·爱》中的"灰姑娘"原型[期刊论文]-零陵学院学报2004,2(3)8.吴彦.WU Yan张恨水言情小说中的灰姑娘原型叙事[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王玉景简·奥斯丁小说中的“灰姑娘”模式[学位论文]2008本文链接:/Periodical_ccsfxyxb200706036.aspx。
《傲慢与偏见》—从伊丽莎白的性格塑造看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思想摘要简·奥斯丁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现实批评小说家。
《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代表作。
小说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简·奥斯丁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启蒙者和倡导者,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时代反叛精神的女主人公形象伊丽莎白。
奥斯丁首次尝试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主张妇女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表现出进步的思想。
她对女性主义的关怀无疑为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女性主义,伊丽莎白Pride and Prejudice: Jane Austen's feminism reflected inthe portraying Elizabeth's personalityAbstractPride and Prejudice is the masterpiece of Jane Austen, the English critical realistic writer in late 18th century and early 19th century. In this work, Austen as an enlightener and initiator of feminism at that time, successfully create the most attractive heroine image— Elizabeth, who possesses a rebel spirit of that time. For the first time Austen tried inquiring into feminine situation and status, and showed her advance in ideas through advocating feminine independence in personality and equal rights with man. With no doubt that her caring of feminism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literature.Keywords: Pride and Prejudice, Jane Austen, feminism, Elizabeth's personalityContentsⅠIntroduction (4)1.1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JaneAusten (4)1.2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Pride andPrejudice (5)ⅡJane Austen's feminism reflected in Elizabeth's Personality (6)2.1 Elizabeth in Pride andPrejudice (6)2.2 Austen's feminism: advancing idea of equality between man and women (7)2.3 Austen's feminism: contempt for the feudal and traditional restrain of female (8)2.4 Austen's feminism: disapproval of the people's unfair ideas about marriage (9)ⅢConclusion (10)Bibliography....................................................................................................................11 Acknowledgements.........................................................................................................12Pride and Prejudice: Jane Austen's feminism reflected inthe portraying Elizabeth's personalityⅠIntroduction1.1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Jane AustenJane Austen, who wrote the most classic works, is generally hailed as the real great novelist of 20th century by critics and Literary historians. She was born in a British little town of a family pastor, and led a peaceful and well-off villeggiatura life. Jane was the sixth of 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She received no school education, but taught by her father at home instead. Jane had a great passion on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entertained herself with writing stories even at eleven or twelve. Jane was not married all her life. She died at 1817, when she was only 41, and buried at Winchester Cathedral.She had six famous works, Sense and Sensibility, published in 1811; Pride and Prejudice in 1813; Mansfield Park in 1814; Emma in 1815; Northanger Abbey and Persuasion, published after she died in 1818. Among those six novels, Pride and Prejudice was acknowledged as the most popular one and Emma as the most mature one.Jane Austen was the first novelist who realistically portrayed ordinary charactersin daily life. As lived in country town, she was familiar with middle and small landlords, clergymen and their peaceful and easeful living environment. Her works focused on life's comedy of the middle class in Britain, and proved the possibility of "household" literature. With the exquisite observation, typical of women, she pictured the marriage and love between gentlemen and ladies vividly. She explored the self-discovery process from love affairs to marriage of young heroines for many times, which made her novels break away from the tradition of 18th century but close to the modern life. This modernity, in addition her wit and humour, realism and sympathy, artful plot structure, made her works appeal to readers all the time.She sneered at people's stupidity, selfishness, snobbishness, conceit and some other ignorant, ridiculous foibles in her works through comedic scenes. Her special writing style succeed to and developed the realism tradition of British in 1700's, made preparation for the climax of realistic novels in 19th century as well. Her works are like windows, through which people can see the general social formation and the ways of the world. She played a role of transition in British literature history, and was treated equally with Shakespeare.1.2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Pride and PrejudicePride and Prejudice was the masterpiece of Jane Austen. This book adopted daily life as writing material, vividly presented the fact of life and human relationship of British town under a conservative and blocking situation in turn of 19th century. The social oriented, picturesque styled novel not only caught people's eyes of her time, but also provide people with special artistic enjoyment up to nowadays. According to the largest ever poll, "UK's Best-Loved Book", which was conducted by BBC in 2003, Pride and Prejudice turned out to be the second, ranking just after The Lord of the Rings. And also in a 2008 survey of more than 15,000 Australian readers, Pride and Prejudice came first in a list of the 101 best books ever written.It was accomplished by Jane at the earliest. She started to write the story in 1796 and named it First Impressions. After she finished it in 1797, her father who was moved by the story asked London bookseller Thomas Cadell to publish it, but heturned them down decisively. Later she rewrote it, renamed it as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had it published in January 1813.It mainly narrated the romantic and bumpy love story between Miss Elizabeth Bennet and gentleman Mr Darcy, and meanwhile narrated three other love stories of their friends and sisters. Through the comedic story, she revealed the life and tradition of upper-middle class in early 19th century of Britain, and underlyingly showed her ideas about an ideal marriage. This novel is very dramatic, with its plots are full of ups and downs. Language of it is clear and vivid, smooth and easy, humorous and witty.ⅡJane Austen's feminism reflected in Elizabeth's Personality Affected by enlightenment, Austen had a lot of opinions and though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e and sensiblity. She respects reason, advocate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reason and emotion. In addition, she held an advancing idea of feminism. She viewed that female should be equal with male; she showed contempt for the feudal and traditional restrain of female; and she was opposed to the people's unfair ideas about marriage. All this ideas was crystallized by creating unique personality of her favourite heroine Elizabeth. Described in Austen's work, she is not a decoration or appendage of man, not the one for male's estrous desire, but a highly confident and independent woman. On Elizabeth's perspective, Austen revealed the phenomenon that man enjoy higher status than woman at that time. She conveyed woman's voice of striking for equality to people.2.1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Elizabeth, the second daughter of Bennet family and the protagonist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n intelligent and quick-witted young lady. She is Jane Austen’s own favourite and she wrote her sister about Elizabeth:I must confess that I think her as delightful a creature as ever appeared inprint; and how I shall be able to tolerate those who do not like her atleast I do not know.Elizabeth is certainly a striking and satisfactory self-portrait of Jane Austen. The readers see the unfolding plots and the other characters mostly from her viewpoint. The second of the Bennet daughters at twenty years old, she is intelligent, lively, attractive, and witty, but with a tendency to judge on first impressions and perhaps to be a little selective of the evidence upon which she bases her judgments. It is her subjective prejudice about Mr Darcy that made she missed the love from him. But fortunately through a series of turns she finally realized the truth and formed a happy marriage with Mr Darcy. As the plot begins, her closest relationships are with her father, her sister Jane, her aunt Mrs Gardiner, and her best friend Charlotte Lucas. 2.2 Austen's feminism: advancing idea of equality between man and womanAusten thinks that women are not inferior to men. They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with men both in the society and in the family lives. Austen creates the image of Elizabeth to be against the feudal hierarchy and the inequality between the two sexes. Elizabeth is as intelligent, reasonable as men. In first chapter of the book , when Mr Bennet makes comments on his five daughter he said that, "they are all silly and ignorant like other girls; but Lizzy has something more of quickness than her sisters. " ( Jane Austen) Elizabeth’s brilliance, however, is fully demonstrated in the novel. Austen depicted many characters in this book to make contrast with her and serve them as foils to Elizabeth’s brilliance. Compared to her sisters Mary, Kitty and Lydia, Elizabeth’s words are witty and well-spoken and her behaviour and manner are elegant and decent. Compared to her elder sister Jane, she is more rational and she makes correct judgements on Bingley's sisters. Compared to Miss Bingley, she is strong-minded and knowledgeable. What's more, She is independent, rebellious and fearless to power.Austen also created the character Mr Collins who is silly, shallow, timeserving and vulgar to demonstrate that those defects also belong to male but not female patents. The heroine Elizabeth isn't second to any man character in this novel. EvenMr Darcy, an extraordinary intelligent and noble gentleman, is attracted by her speech and mannerism, lose his heart to her, and get rid of pride.Such an intelligent, independent and self-respected female image forcefully criticize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female inferior position. Her good personality showed that woman shouldn't obtain their social status by pleasing man, and they totally deserve the rights equalled with man.2.3 Austen's feminism: contempt for the feudal and traditional restrain of femaleAccording to the feudal and traditional ideas, the good virtues of a gentlewoman include self-restraint, obedience, living a secluding life and etc. But representing Austin, Elizabeth expressed her strong contempt for those stereotyped ideas. She is independent, rebellious, out of the common and a typical character who is bold enough to challenge the feudal ethics.Many of her words and behaviour are against the feudal virtues of gentlewoman. For instance, in chapter seven, to inquire about the health of her ill sister Jane at Netherfield, Elizabeth "have walked three miles so early in the day, in such dirty weather, and by herself", and then appeared in front of those gentle men and gentle women "with weary ancles, dirty stockings, and a face glowing with the warmth of exercise." Elizabeth was convinced that Miss Bingleys will hold her in contempt for this, but she scarcely care about how they think of her. But Austen appreciates Elizabeth through Mr Bingley and her affectionate behaviour to Jane has deepened Darcy's respect to her. In chapter 29, Elizabeth is invited to dining with Mrs Catherine, when everyone is extremely deferential and flattering Mrs Catherine, but Elizabeth. She keeps calm and answers her questions with proper manner.In addition, feudal and traditional gentle women should acquire "accomplishments" to attract and please man. Those "accomplishments" refer to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music, singing, drawing and etc, a certain something in her air and manner of walking, the tone of voice, address and expressions. But Elizabeth doeswell in neither music nor drawing. She sings "by no means capital", and she doesn't play the piano well for she doesn't want to be troubled by practising. Being similar with its author Austen, she has strong interests in reading and studying character. Another manifestation is also performed in chapter 29 in the talk between Elizabeth and Lady Catherine. According to ideas of that time, if the elder sisters of a family are not married, the younger ones are not allowed to coming out and joining social activities. But in Bennets' family, all the five girls are out. When Lady Catherine qustioned her about that, Elizabeth expressed her special understanding on it:My youngest is not sixteen. Perhaps she is full young to be much incompany. But really, Ma'ma, I think it would be very hard upon youngersisters, that they should not have their share of society and amusementbecause the elder may not have the means or inclination marry early.—The last born has as good a right to the pleasures of youth, as the first. Andto be kept back on such a motive!— I think it would not be very likely topromote sisterly affection or delicacy of mind.All those examples above are sufficient to show Elizabeth's contempt for the feudal and traditional restrain of female as well as Austen's, which makes Elizabeth a more unique and admirable personality.2.4 Austen's feminism: disapproval of the people's unfair ideas about marriageElizabeth lived in a time when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ocial status were valued most in marriage. Love has no natural relation with marriage. Elizabeth, however, challenges traditional views on marriage. She does not plan to sacrifice her true emotional feelings for the sake of gaining financial security. She values true love and equal personal relation in her marriage, and never intends to trade self-respect and love for money.Through Elizabeth's attitude towards marriage, Austen conveyed her disapprovalof the traditional views about marriage. Elizabeth disagrees with the marriage views of her close friend Charlotte Lucas that money dominant marriage; she despises Lydia's perfunctory marriage as a result of sex as well. Elizabeth regards personal feelings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marriage, and she wants to find a husband who is as intelligent as she is. Therefore, she seriously turns down Mr Collins's offer “You could not make me happy, and I am convinced that I am the last woman in the world who would make you so” (Austen). In her opinion, only marriage based on true love can last and be happy. That is the real reason why she turned down two profitable proposal. She believes that woman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marriage she want. Austen attacked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money-dominant marriage and called on women to cast off the traditional trade-off marriage pattern.On the other hand, class difference is a pressing reality in the novel. Elizabeth comes from a middle class family, while Darcy from the upper class. Lady Catherine thinks the sphere in which Elizabeth brought up will pollute “the shades of Pemberley” . Elizabeth herself, however, is not as overwhelmed by the social difference as Lady Cather ine. She claims calmly “He is a gentleman; I am a gentleman’s daughter; so far we are equal”. Darcy’s recognition of Elizabeth as an equal in the moral terms plays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ir marriage.Through the marriage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Austen indicates that lo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re the base of their relationship, and in addition,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a happy marriage.Ⅲ ConclusionInfluenced by enlightenment movement, Jane Austen obtained an advancing idea of feminism. As English critical realistic writer, she expressed her feminism ideas on the perspective of Elizabeth, a classic and well-known heroine of her masterpiece Pride and Prejudice. Through analysing Elizabeth's personality, we studied Austen's feminism. She viewed that female should be equal with male; she showed contempt for the feudal and traditional restrain of female; and she was opposed to the people's unfair ideas about marriage. We can conclude that Jane Austen has made greatcontribution to female liter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Bibliography[1]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M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2] 郭广田.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 J ] 天中学刊,2002(17)[3] 李幸.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J ] 湖北电视广播大学学报,2004(4)[4] 刘畅.《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J ] 成都大学学报,2009(4)[5] 秦岚岚. The Gentlewomen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A ] 福建师范大学,2003[6] /view/40337.htm[7] /view/42009.htm[8] /wiki/Pride_and_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读书有感本内特家的“五朵金花”代表了不同女性性格类型或女性的不同性格侧面。
绝对女主、核心人物伊丽莎白聪慧活泼,自主自决,心底深处有着难以磨灭的自卑与茫然,这也有作者简·奥斯汀自身的投射与身影,因此小说有一定的自传体成分。
大女儿简良善含蓄,善解人意,关键时刻却有些不够自信以致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三女儿玛丽多才多艺,但更多是匠才,缺乏灵动鲜活,思想有些僵化刻板,甚至有几分女道学家气。
四女儿凯瑟琳(基蒂)性情温和,体弱多病,懦弱易怒,没主见,少共情,较自私自利,是姐妹花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
五女儿莉迪亚则是本内特姐妹花中最负面形象的代表,她年轻有活力、健康快活,却轻佻肤浅、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愚蠢愚昧,是个无脑女拜金女,为跌宕起伏的情节贡献了戏剧冲突。
男主则代表了不同性格类型的男性或男性的不同性格侧面。
绝对主角、核心男主费茨威廉·达西高贵家世、高大英俊、高明聪颖、高效决断、高洁傲岸又真诚纯粹、深情厚爱、体贴细腻,是理想型男性的代表。
查尔斯·宾利则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谦和深情,但有些优柔寡断。
乔治·魏肯则是全书中最负面形象人物之一,俊朗面孔下是纵情声色、腐化堕落的绣花枕头式的皮囊。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世界经典名著,在于简·奥斯汀用质朴灵动的彩笔刻画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象征了众多不同类型的人。
在待字闺中、情感炽热的女郎心中,都渴望着能遇到一位出身高贵、拥有偌大庄园、年俸至少一万英镑、高大帅气、英俊潇洒又对自己情有独钟的白马王子。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书信来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表情达意等。
近距离选择对话,远距离则通信,妙语迭出,让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性格和魅力。
简·奥斯汀的文风清快爽朗,与女主活泼清朗的性格相得益彰。
她用简洁明快的方式塑人抒情、推动情节发展,最有趣且历久弥新的情节是如何从傲慢到开放谦和到深爱沉沦、从偏见到开怀平和到坠入爱河,一步步推演,细致入微,环环相扣,终于柳暗花明。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描绘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象。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选择受到诸多限制,但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们却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坚韧、智慧和对爱情、婚姻的不同追求。
伊丽莎白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聪明、机智、有主见。
她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敢于挑战传统的观念。
在面对达西先生最初的傲慢时,她没有轻易屈服,而是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伊丽莎白的爱情观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她拒绝了柯林斯先生那种为了财产而结合的婚姻,坚持等待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她善于观察和分析,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在认清达西先生的真实品质后,她勇敢地放下了偏见,接受了他的爱情。
伊丽莎白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新女性的觉醒,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婚姻,不愿意为了物质或者社会地位而牺牲自己的幸福。
简是伊丽莎白的姐姐,她温柔、善良、美丽。
她对待爱情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性格中的单纯使她总是把人往好处想。
简在爱情面前显得有些被动和含蓄,她明明深爱着宾利先生,却因为过于矜持而没有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情,导致两人之间产生了不少误会。
然而,她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简的形象展现了传统女性的美好品质,她的温柔和善良让人感到温暖,但她在爱情中的被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表达情感的束缚。
夏洛蒂则是一个务实的女性形象。
她深知自己没有美貌和财富,在婚姻市场上处于劣势。
因此,当柯林斯先生向她求婚时,尽管她并不爱他,但为了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她还是接受了。
夏洛蒂的选择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女性的无奈和现实。
她明白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奢侈品,对于她来说,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手段。
这种务实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妥协。
莉迪亚是个轻浮、鲁莽的女孩。
她年少无知,被韦翰的外表所迷惑,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他私奔。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塑造的女性形象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
这些角色多样而鲜明,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中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并分析这些形象所代表的内涵。
伊丽莎白·班内特:独立、聪明与坚毅伊丽莎白·班内特是《傲慢与偏见》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以其聪明、独立和坚毅而闻名。
作为唯一一个敢于拒绝达西先生求婚并对抗社会压力的女性,伊丽莎白展现了她独特品质的勇气。
她对于婚姻问题持有自己坚定的价值观,并主张追求真爱而不是金钱或地位。
尽管伊丽莎白的骄傲和偏见有时会让她陷入误解中,但她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逐渐成长。
奥斯丁通过伊丽莎白的形象传达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主权利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女性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珍·班内特:温柔、贤淑与忍耐珍·班内特是伊丽莎白的姐姐,她是一个温柔、贤淑又忍耐的女性形象。
珍对待他人充满善意,总是试图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她对家庭和亲情十分重视,并时刻保持着平静与忍耐。
通过珍·班内特这一角色,奥斯丁传达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价值观。
尽管珍没有像伊丽莎白那样敢于表达自己,但她以自己平和稳定的性格来给予周围人安慰与支持。
露西·斯蒂尔:虚伪、图谋与社交露西·斯蒂尔是一位虚伪、图谋和社交的角色,她追求着高贵的血统和财富。
她展示了一个充满计谋和算计的女性形象,试图通过婚姻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通过露西这一角色,奥斯丁暗示了社会上存在着虚伪和功利主义的问题,并揭示了一些女性为了生存或迎合社会期望而不得不做出牺牲与妥协的现实。
同时,奥斯丁也警醒人们应保持真实与善良,不被浮华之物所迷惑。
结论《傲慢与偏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样而复杂,每个角色都独具特色并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报告《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这个独立自主,机智聪慧的女主角展现了奥斯汀对于女性的理想化塑造。
伊丽莎白作为小说中最突出的角色之一,她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复杂,既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些许缺点。
下面将从她的外表、性格特点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伊丽莎白的外表并非小说中最美丽的女性,但她却是最受欢迎的。
她有浓密的黑发,白皙的肌肤,一对明亮聪慧的眼睛。
她虽不能算是美人,却有一种娴静而散发着智慧的气质。
她在小说中与其他妹妹们形成鲜明对比,她们虽然比她们年轻漂亮,但在性格和思想上却逊色于伊丽莎白。
其次,伊丽莎白的性格特点令人难以忽视。
她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女性,不愿受到社会观念和传统的束缚。
她拒绝成为一个权威性的女性形象,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独立。
她机智聪慧,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对于爱情和婚姻不会盲从他人的意见。
她充满正义感,对于那些傲慢自大的人极为不耐烦,她勇于为自己维权并对错误的观念提出批评。
然而,伊丽莎白也有自己的缺点,她有时会过于冲动和情绪化,容易被第一印象左右,导致对一些人产生错误的判断。
伊丽莎白在小说中与多个角色的互动也展现了她的人物形象。
她与长相帅气但傲慢自大的达西先生展开了一段充满矛盾和阻力的爱情故事。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印象一开始是负面的,她被他的傲慢态度和冷淡冷漠所激怒,但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交流,她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重新评价了达西。
这段爱情故事既展现了伊丽莎白的坚守原则和独立思考的态度,也展示了她的成长和重新认识他人的能力。
伊丽莎白与其他姐妹和家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一部分。
她与姐姐简的关系非常亲密,她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互相给予支持和鼓励。
伊丽莎白也与母亲和父亲有着不同的关系,她是父亲的宠儿,而对母亲的婚姻观念持有批判和保留态度。
《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整理] 性格分析: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
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赏析篇: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
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
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
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
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
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
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
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
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
外国文学研究NG NG6原型批评视阈下伊丽莎白的/灰姑娘情结0张建青简#奥斯汀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英国妇女文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家。
奥斯汀的小说5傲慢与偏见6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虽然它没有拜伦式的慷慨激昂,所描写的大都是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但却是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5傲慢与偏见6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地保持旺盛的活力,正是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一些人类历史中的原型,而这些原型已经隐藏在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其中,/灰姑娘0的原型就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身上。
读者在阅读时心中的潜意识被激活,与原型碰撞激荡,进而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5傲慢与偏见6的研究为数不少,但用原型批评理论对伊丽莎白的/灰姑娘情结0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进行挖掘。
一、原型批评理论探究及/灰姑娘情结0的界定原型批评又叫神话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流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它侧重于将泛文化内容纳入文学批评中进行研究,/强调从神话、宗教仪式、梦、个人隐秘幻想和文学作品中,寻证出一套普遍的原初性意象、象征、主旨、性格类型和叙述模式,发掘积淀在其中的种族以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0[1]。
弗莱是原型批评理论的创立者,弗雷泽和荣格对这一文学理论的创建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5金枝6中罗列了大量远古人类生活的材料,考察了原始祭祀仪式和神话,他的研究对20世纪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弗雷泽并没有揭示隐藏在其深处的无意识和产生这些相同模式的原始意象,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0学说和/原型0理论则为弗莱提供了阐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基础。
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是原型批评直接理论的先驱,他以研究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作为核心内容,认为人有一种集体无意识,它是人类在世代生存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经验,即原型(原始意象)。
所谓/集体无意识0,是指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0[2]。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义情结出生于英国小镇的简奥斯丁,是18世纪英国乡村女性的代表,她敏感而感性,面对乡村里平静的生活,她用自己敏锐的眼睛,撰写了一部又一部描绘乡村风景的小说,小说里的内容都是没有什么大风大雨生来死别,都是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但这些在简奥斯丁的笔写却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其中,傲慢与偏见就是其中的一篇。
《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一生中最出名的作品,班内特一家是18世纪英国乡村家庭的代表。
班内特夫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年妇女形象,面对到了结婚年纪的女儿,她把将女儿嫁到好人家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当时的观念下,女孩的出嫁是保证下半生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身为农民的家庭的班内特一家同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按照当时的习俗,父母逝世后,如果没有儿子,遗产属于侄子所有,面对这样的风俗,班内特的五个女儿了的出嫁理所当然的成了非常重要的事。
这虽然是发生在18世纪的故事,而经典之所以被称作经典,必然尤其独特的美丽所在。
三百年后今天,重新翻阅这本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傲慢与偏见,我们仍可发现这部著作在先进之处,并且能在这其中找到今天的影子。
18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婚姻依旧处于弱势的地位。
那时的英国社会,女孩子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就是算是有,也仅仅是学习一些钢琴、舞蹈、歌唱这样的技艺。
而学习这些技艺的原因,是为了嫁到一个好男人,从而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正如伊丽莎白的妹妹玛丽,她研究歌唱的技巧,从而期待能够得到男人的瞩目。
但伊丽莎白却对是聪明、富有智慧,在当时看来有着独立气质的女人,她勇于突破阶级观念的束缚,懂得做好自己,在爱情中追求男女对等。
奥斯丁通过伊丽莎白表达了作者觉醒的女性意识。
在她笔下,伊丽莎白是一个具有一定反叛性的女性。
在各种场合下都语言活泼,言谈充满机智和幽默感,还爱嘲笑和愚弄别人。
她和达西的每次辩论都以胜而结束,并通过伊丽莎白的痛斥改掉了达西身上与生俱来的傲气和偏见,并让达西为她的睿智和独到的见解而折服,这种建立在独立气质基础上的敏锐地观察和判断力才是达西爱上她的真正原因。
《傲慢与偏见》女性形象解读《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小说中,奥斯汀着重描绘了18世纪英国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不同性格和境遇的女性在婚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挣扎和成长。
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文中几位女性角色的形象,探讨奥斯汀对女性的描绘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说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
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独立、有主见的女性,她不轻易妥协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在社会礼仪和传统观念束缚下,她拒绝了富有却傲慢的达西先生的求婚,因为她认为他的人品和态度不值得自己倾心。
这种坚持自我和对内心声音的倾听,展现了伊丽莎白的坚韧和勇气,同时也体现了奥斯汀对女性独立自主精神的赞赏和呼吁。
另一位重要的女性形象是简·班内特,伊丽莎白的姐姐。
简是一个温和、善良、柔弱的女性,她对世界保持着一种纯真和善意的态度。
然而,正是这种过于信任他人和不愿看清现实的品质,使得她在感情上受到了伤害。
简的形象揭示了奥斯汀对女性过分软弱和依赖的批判,她呼吁女性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
除了班内特姐妹,小说中还有其他女性形象,比如露西亚·斯蒂尔和夏洛特·卢卡斯。
露西亚是一个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她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己的目标,甚至不择手段。
相比之下,夏洛特则是一个务实、现实的女性,她看清了社会的现实和自己的处境,选择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人,为了生活和地位做出了妥协。
这些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相互对比,展现了不同类型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选择和挣扎,呈现了奥斯汀对女性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观察和描绘。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18世纪英国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和境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揭示。
她通过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女性形象,呼吁女性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要看清社会的现实和自己的处境,做出明智的选择。
试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灰姑娘”情结作者:杨妙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7期摘;要:“灰姑娘”故事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经典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已经成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傲慢与偏见》中“灰姑娘”式女性伊丽莎白形象的塑造解读简·奥斯汀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作品对“灰姑娘”形象的突破和超越。
关键词:“灰姑娘”情结;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简·奥斯汀(1775-1817)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英国妇女文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家。
简·奥斯汀的作品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她的作品既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也没有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和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不因为历史发展到了现代而被人遗忘,相反,小说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并被拍摄成电影,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地保持旺盛的活力,正是由于小说体现了人类历史中的原型,而这些原型已经隐藏在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式人物伊丽莎白具有以下特点:女主人公在物质、家庭、社会及个人等诸方面均处于劣势,但却拥有出众的精神品质。
正是由于这些美德,才使得女主人公像“灰姑娘”一样在几乎不可能克服的逆境中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获得了爱情与财富兼得的美好结局。
一、“灰姑娘”情结的缘起《灰姑娘》这个古老美丽的童话家喻户晓,可谓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故事之一,在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文学中都有表现和变体,它超越了时间、地点和民族的限制,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
论《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的灰姑娘情结作者:张军来源:《人间》2016年第29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灰姑娘式的故事模式,旨在解读简·奥斯汀的灰姑娘情结,并深入阐释她对灰姑娘形象的超越和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灰姑娘情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07-01简·奥斯汀,是英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作家,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文豪”,英国本土最受欢迎的女性作家。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早期的代表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通往爱情的道路上磨难重重,与理想中完美的白马王子历经偏见和误解后相知相爱,最后获得美满的婚姻,与童话故事灰姑娘的叙事模式整体上一致。
本文中的灰姑娘情结,一是指奥斯丁运用了灰姑娘的童话故事模式,塑造了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二是指她对这一形象的勇敢超越和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一、《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故事模式灰姑娘的童话故事:灰姑娘辛德瑞拉勤劳善良,但出身低微,母亲早逝,父亲再娶,继母及其女儿们对她百般刁难。
在仙女的帮助下她遇到了真正的白马王子,两人在爱情道路上历经波折,最终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
灰姑娘的故事模式有四个特征:一是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低微,但她善良、美丽,拥有可贵的品质;二是与王子的相遇往往是在舞会上,他们互相爱慕,但会历经挫折。
三是总有阻碍他们在一起的反对力量存在;四是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是圆满幸福的。
《傲慢与偏见》就是这种童话般的故事模式。
首先,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美丽聪慧,但是在社会地位和财产方面处于劣势。
男主人公达西英俊富有、出身高贵。
两人的身份、地位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次,两人初次相遇是在舞会上,伊丽莎白对达西印象很差。
当她得知破坏姐姐幸福的幕后主使是达西时,偏见加深。
第三,她听信了韦克翰对达西的诋毁,更加確信达西傲慢自私,并毅然拒绝了他的求婚。
奥斯丁和勃朗特创作中的“灰姑娘情结”《灰姑娘》这个古老美丽的童话家喻户晓,它已成为文学中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
其在民间的孕育、诞生和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传诵和演绎昭示出人们潜意识中存在的灰姑娘情结。
19世纪英国作家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沿用了这个童话结构模式,塑造了一系列灰姑娘式女性形象。
同时,作品不可避免地印记着她们所处时代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两种思想的冲突和变通,交织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本文通过解读奥斯丁和勃朗特的文本,力图彰显其创作中挥之不去的灰姑娘情结,并探析这一情结所隐含的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审美特性。
论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缕析奥斯丁和勃朗特笔下的灰姑娘形象,及其所表征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包括两方面。
一、对灰姑娘形象的承继和发展。
奥斯丁和勃朗特的女主角都禀具灰姑娘的美德:善良、正直。
但比起童话中的辛德瑞拉,她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容。
同时,与童话中单纯地强调王子社会地位的高高在上来突出辛德瑞拉高攀的幸福不同,奥斯丁和勃朗特的作品更侧重呈现男主人公精神上的优越,塑造了一系列“男性引路人”形象,以凸现女主角的幸福婚姻。
在奥斯丁的作品中,这些男性扮演着“理想绅士兼家庭教师”的角色,引导他们的意中人不断走向完善;在勃朗特的作品中,他们又幻化为Master(主人,导师)的形象,指导、教育着女主人公。
奥斯丁和勃朗特所塑造的理想男性形象本质上反映了她们对传统男性权威的认同,同时也裸露着女性对男性深深的心理依赖。
二、对灰姑娘形象的反讽与超越。
传统的爱情描写,女主人公是完美的化身:不仅貌美,而且心灵纯洁无瑕。
奥斯丁和勃朗特都突破了这一传统。
前者笔下的女性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受到作者毫不留情地讽刺;后者笔下的女性大都姿色平平,但都呈现出不同凡响的内在魅力。
同时,作者对传统女性美德中的温柔、顺从提出了质疑,并对女性价值进行了重新评定。
奥斯丁把才智、理智列为妇女的美德;勃朗特更是倾心于那些自尊、自爱、自强的女性而非灵魂平庸的淑丽佳人。
奥斯丁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之一,而我们常常又可看到关于爱情问题的两大模式:一个是才子佳人或英雄美人式,另外一种就是“灰姑娘”模式。
足见“灰姑娘”童话故事影响之深,它已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一部分,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原型,作为文坛中享有盛誉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她的作品描写了英国乡村有闲阶层的生活,揭示人性,给读者许多思考的空间,同样在她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潜藏于其中的“灰姑娘情结”。
我们说,“灰姑娘情结”是指作家创作中无意识得运用《灰姑娘》童话结构模式,塑造一些“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设定“麻雀变凤凰”的故事结局。
这些人物形象(大多为女主人公)总是从开始的失意、匮乏、低下的状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历经坎坷磨难,最终凭借自身优点,获得美满爱情,抬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情感上也得到了完美的满足。
一《灰姑娘》童话故事有很多版本,最著名的是《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亲身母亲死后,饱受继母和两个异母妹妹的折磨虐待,想参加王子举办的舞会也照例被她们百般刁难,但是灰姑娘最终从困难的处境中奇迹般地解脱出来,参加了舞会并引起了王子对她的爱慕,凭着丢失的舞鞋,王子解救了她,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简奥斯丁一生写出了六部精彩的小说,包括《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这六部小说中都有“灰姑娘”浓浅不一的影子。
就作品表层意义来看,小说女主人公除爱玛之外,都出身不高,财产微薄,有的更是遭受轻视、冷落,但她们无不最终都获得了美满爱情、称心婚姻,灰姑娘变公主,即使出身较好的爱玛,也还是嫁给了比她更富有、地位更高的庄园主奈特利先生。
《理智与情感》中达什伍德太太德两个女儿埃丽诺和玛丽安姐妹,财产“微乎其微,假如这几个妹妹依赖父亲继承这笔可能给她们带来进益”,可是父亲去世家财只留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约翰达什伍德,自私吝啬刻薄的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更是让母女四人连昔日的诺兰德林苑都无法居住,只能寄宿远房亲戚家里。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简-奥斯丁和她的灰姑娘们在简姑妈的爱情里幻想了几年我才发现我对爱情这东西的理解还只停留在童话级别。
待嫁的淑女们可以活泼开朗(伊丽莎白-班奈特),可以温柔恬静(安妮-埃里奥特),甚至有些高傲自负(艾玛)也没关系,只要简姑妈慈祥的摇摇手中的魔棒,抖落出一堆窸碎的小星星,灰姑娘和王子就能幸福的驾着马车,奔向他们的庄园。
无论你是哪一类型,在简姑妈一场又一场的婚礼中总有一个适用你的模式,只要按时出席舞会或者哪家的晚宴,脸红的时候用扇子遮住半边脸,就总会有送上门的阔女婿来叩响准岳父的家门。
于是我们沉浸在一个又一个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童话中,对字里行间无伤大雅的揄揶会心一笑,发挥到极致编造出一个达西先生,温特沃斯上校,奈特立先生,浮想联翩..只是浮想联翩..相比之下我周围的女朋友遇到的爱情模式更像是简姑妈的反面教材。
男的要么自我感觉比柯林斯先生还好,在女朋友的女朋友面前显露6块胸肌,要么把自己看得比伍德郝斯先生还重,敏感多愁如他,黛玉妹妹也要惭愧了。
可事实是我的女朋友们过的很开心,即使她们会怀疑自己的老公比威翰先生还花心,收入却不如柯林斯,但这不妨碍她们对着电话发嗲,打扮得花枝招展去约会,向女朋友炫耀“我老公”的照片。
和简姑妈留下来的6本婚姻宝典相比较,或许,这才叫爱情?我妹貌似初二就有恋爱的苗头,一个大二才谈而且两星期就崩了的姐姐感慨道:越是天真就越容易早恋。
如果把这条原理移植到简姑妈的守则里我们会有趣的发现:简姑妈的准一号绝对不可以天真!这再一次证明了灰姑娘的心机绝非一般爱情戏的女主角可比,所谓“穷人的孩子好当家”,有钱的单身汉又那么多,让那些傻姑娘和她们的男朋友去恋爱吧,我要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这个世界,总会有一个年薪百万但性格上有那么点小缺陷的单身需要我的扶持.可是无论简姑妈设计的晚宴有多诱人,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她自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剩女,或许,达西在伊丽莎白之前也曾经是威翰,毕竟,优秀的成功男士没义务在成功之前保持孤单.。
收稿日期:2005-06-22作者简介:简邦俊(1976-),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文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欧美文学教学与研究。
2005年7月第27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Jul .2005Vol 127 Special sec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灰姑娘情结”简邦俊(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 要:“灰姑娘”故事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作家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奥斯丁; “灰姑娘情结”; 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5)专辑-0175-02 “灰姑娘”可谓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故事,在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文学中都有表现和变体。
它超越了时间、地点和民族的限制,己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昭示出人们潜意识中存在的“灰姑娘情结”。
这在简・奥斯丁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简・奥斯丁一生创作出版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六部小说。
她的视野往往集中于乡镇中产阶级的家庭和社交生活,描写女主人公在爱情的道路上经过种种磨难、偏见和迷误之后,与理想中的集智慧、品格、财富、地位于一身的“白马王子”相知相爱,最后获得幸福的婚姻。
从整体上说它们都遵循着一种“灰姑娘”故事的浪漫模式。
1813年出版的《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早期的代表作,被作家称为她的“宝贝”,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宝贝”。
本文通过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奥斯丁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的重塑: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女主角导言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作品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
其中,她塑造了许多独立、聪明并具有独特魅力的女主角,这些形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于女性形象的重塑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简·奥斯汀及其文学背景简·奥斯汀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活跃于英国文坛,当时女性社会地位较低,受到男权社会束缚。
然而,奥斯汀通过她的小说突破了传统观念,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女主角,并借此探讨了婚姻、亲情和女性获得自我认同的问题。
2. 女主角形象之一:伊丽莎白·班内特(《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班内特是《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她聪明、机智、坚持自我。
与当时流行的贵族婚姻观念不同,伊丽莎白为了追求真爱,敢于拒绝有钱但傲慢无礼的男士。
这一形象展示了女性在面对社会压力时坚守自己价值观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3. 女主角形象之二:艾玛·伍德豪斯(《艾玛》)艾玛·伍德豪斯是《艾玛》中的女主角,她年轻、富有、聪明,却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且喜欢干涉别人生活的状态。
然而,在小说发展过程中,艾玛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学会尊重他人意愿。
通过这一形象,奥斯汀告诉读者们不要忘记谦虚和友善对于塑造真正优秀女性形象的重要性。
4. 女主角形象之三:安妮·艾略特(《劝导》)安妮·艾略特是《劝导》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温柔、聪明但不自负的女性。
在婚姻问题上,她坚信自己对爱情的判断,并不断努力追求幸福。
安妮这一形象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女性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不应受他人影响而放弃自我。
结论通过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女主角形象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奥斯汀试图重塑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她通过描写独立、聪明、坚持真爱并勇敢追求幸福的女主角,呼吁读者们认识到女性也具备与男性同样的智慧和情感能力。
文学界..摘要:“灰姑娘”故事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经典爱情模式,已经成为作家潜意识创作中的重要因素,这在简·奥斯丁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形象解读简·奥斯丁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以及作家对“灰姑娘”形象的超越。
关键词:简·奥斯丁;“灰姑娘情结”;超越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7-0146-02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杰出的女作家之一。
她出生于牧师之家,终身未婚。
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奥斯丁在她的作品里并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矛盾,而是通过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尤其关注乡绅家庭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评论家对她的评价也很高。
1843年,英国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托·巴·麦考莱说:“莎士比亚是空前绝后的,不过,就我们所谈到的那一点来说,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的骄傲。
”①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也称赞奥斯丁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
②简·奥斯丁一生创作出版了6部长篇小说。
包括《理智和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
奥斯丁的全部作品都是男婚女嫁,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境遇普遍都比男主人公差,她们大都出身不高,财产微薄,处于被轻视、冷落的地位,而男主人公大都集智慧、美德、财富、地位于一身,最终女主人公都凭借自己的美德与资质赢得了幸福与美满的婚姻。
从整体上说这些作品都表现了“灰姑娘”故事的结构模式。
在“灰姑娘”的故事里,灰姑娘因为母亲去世,父亲再婚,不得不每天忍受继母和两个姐姐的折磨。
她从早到晚做苦工:挑水、生火、煮饭、洗衣服,继母对她却始终刻薄,并百般折磨她。
终于有一天,灰姑娘在神灵仙子的帮助下,偷偷参加了王宫举办的舞会,王子对她一见钟情。
舞会结束后,王子通过试穿舞会中遗失的一只水晶鞋四处寻找灰姑娘,最终灰姑娘被王子迎娶进了王宫,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个灰姑娘的故事,一直以来被奉为爱情的经典。
在西方文学中,以“灰姑娘”为母题的创作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灰姑娘故事”也成为世界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爱情模式,并在日积月累中渐渐成为一个缠绕各个时代作家心灵的共同情结,即“灰姑娘情结”。
它体现了作家笔下那些缺乏经济独立的女性普遍存在的一种美好梦想:虽然身处平凡,但对爱情充满了渴望,期待理想中集智慧、美德、地位、财富于一身的“白马王子”出现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简·奥斯丁是一个具有灰姑娘情结的作家。
在文学创作中,爱情与婚姻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而简·奥斯丁笔下的婚姻似乎赋予了女性更为特别的意义,她的作品中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现状以及她们所处的环境。
18世纪的女性,只有三种前途:结婚、当老处女、成为教员或家庭女教师。
当老处女要有一定的经济保障来维持其自给自足的生活,否则便只能寄人篱下于兄弟姐妹或亲戚家中了;作为教师则意味着报酬低,工作苦,仰人鼻息,地位低下。
因此,女性的处境十分可悲,现实的经济状况摆在面前,若是没有亲戚的遗产可继承,选择嫁一位有钱的丈夫是最好的出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关系。
虽然奥斯丁终身未婚,但与她作品中众多女性形象一样,她对爱情也有着美好愿望,那就是既有物质上的满足,又可以有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在奥斯丁的笔下,缺乏独立经济地位的女性也只能依靠“灰姑娘”式的理想婚姻来替自己摆脱经济上的尴尬地位,于是“灰姑娘”遇到她的白马王子,从此以后生活幸福自然就成为了她写作的一个基本模式。
“灰姑娘故事要么满足了故事讲述者对女性命运同情的心理需要,要么适应整个故事产生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故事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来说,无疑是黑暗人生中一丝希望的亮光”③。
1813年出版的《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著名的小说,曾被英国文学大师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奥斯丁用富有喜剧色彩的笔墨,轻松幽默地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生活状况,以及女性在婚姻问题上的痛苦和仿徨。
作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是简·奥斯丁笔下最具特色的形象,也是作家最喜爱的人物和代言人。
她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虽不富裕但也衣食无忧。
她聪明而富有见识,父亲对她很是偏爱。
由于没有兄弟,她面临着父亲死后便几乎一无所有的可怕未来。
如果她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那么她和她的家人在她的父亲过世后,就有可能无法生存,就像班纳特太太对伊丽莎白说的那样,“如果你对别人一直挑三拣四,我就不知道在你的父亲过世后,由谁来养你了。
”但是尽管如此,伊丽莎白还是没有答应柯林斯的求婚,因为她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这也正是奥斯丁本人的观点。
最终社会地位低微、财产微薄的伊丽莎白,以其美丽聪慧和独有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子弟达西的青睐,在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消除了彼此间的傲慢与偏见,获得了美满的爱情与婚姻。
这种理想的婚姻无疑是“灰姑娘”故事的完美体现,女性最终因自己的美德得到了完美婚姻的回报。
因而《傲慢与偏见》也是一定意义上的“灰姑娘”的翻版。
奥斯丁时代女性的独特处境和命运是“灰姑娘”模式系列小说产生的催化剂。
奥斯丁是在“灰姑娘”模式系列小说中为女性的幸作者简介:翁瑜(1974-)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职研究生,贵州安顺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比较文学从伊丽莎白形象看简·奥斯丁的“灰姑娘情结”翁瑜(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0)外国文学146福归宿描绘美好的蓝图,表达自己的爱情理想。
而“灰姑娘”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是不断被重复和超越的。
因为“文艺是在不断地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
“原型的传承与突破,是文艺发展中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现象。
一方面,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于某些永恒主题、某些终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人类的文艺又是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以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
”④奥斯丁的作品也不是对“灰姑娘”原型的简单模仿和承传,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
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已经开始脱离灰姑娘一味地被动、温顺,而成长为有智力、有理性、有主见的女性,女性意识在渐渐成长起来。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班纳特和彬格莱小姐,都具有在当时堪称妇女美德的一些品格。
简文静、顺从、宽容、善良;彬格莱小姐则多才多艺,举止优雅。
而伊丽莎白的许多行为是违背“妇德”的。
她不顾体面,在清晨冒雨步行三英里去看望生病的姐姐;她不畏权势,面对蛮横无礼的德伯格夫人不卑不亢;她鄙视贵族的傲慢,面对有损她尊严的求婚者达西,断然拒绝。
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
不论与她的姐妹们相比,还是与其他名门闺秀相比,她都有人格的尊严和精神上的优越。
她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抨击、讽刺着周围一切可笑、虚伪的人和事,这使得她在那个充满了愚人的世界中,成为唯一“有理性的人”。
而达西之所以最后克服贵族的傲慢向伊丽莎白求婚,就是因为从她身上发现了他更为看重的品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达西认为妇女必须精通“音乐鉴赏、唱歌、绘画、舞蹈和现代语言各面……”,除了具备这些条件以外还应该多读书长见识,有点真才实学。
这就把妇女的才智列为一项美德。
由此可见,奥斯丁相信女性跟男性一样具有智力、判断力。
奥斯丁这种对女性才智的要求,实际上是把女性置身于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是对女性价值标准的重新评定。
尽管伊丽莎白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但终究无法摆脱男权社会中对男性的经济依附,没有王子的垂青与拯救,灰姑娘永远是灰姑娘。
奥斯丁并没有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而是表现出了对父权文化的遵循,虽然在奥斯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上没有对男权社会作出反抗、颠覆,而内在的潜流则是女性意识在渐渐成长。
所以尽管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仍是男权话语中“灰姑娘”故事的翻版,但伊丽莎白却已经不再是那个温顺的弱者,而是有智力、有主见的女性。
从《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奥斯丁对传统的超越,对时代的反抗。
注释:①②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28-33③宁大治.简·爱:一个不是灰姑娘的“灰姑娘”[J].科技信息,2007,(28):513④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04参考文献:[1]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2]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上接第133页)雷这般“极恶之人”的“交构迫害”,揭开了苔丝悲剧的序幕;一系列事件的“偶然之失”,却是偶然基础上的必然,昭示着苔丝“盲目”的“命运”;而苔丝的“生之位置”,“酝酿”着无穷的“祸患”,将苔丝推向“悲剧中的悲剧”。
苔丝的悲剧人生,因其复杂性与不可避免性,而更显其艺术与魅力!参考文献:[1]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李娇娇.苔丝的悲剧---《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探究[J].安徽文学,2010,(2):26-31外国文学147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