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伤寒论》方现代临床应用举隅
- 格式:pptx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33
经方应用举隅
李玉玲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海口570311)
关键词:麻辛附子汤;茵陈蒿汤;猪苓汤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6)01-0026-02
1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术甘汤治嗜睡案
李某,男,34岁,2005年6月2日初诊。嗜睡,精神萎糜,乏力近半年。半年来感到精神疲惫,嗜睡,身重困倦无力逐渐加重,夜间睡眠时很难被吵醒,时长达8~10h仍觉未睡够,白天精神困顿,萎靡不振,只要坐下即可入睡甚至做梦,伴心悸易惊,四肢无力,记忆力下降,兴趣淡漠,性欲减退,食欲尚可,时感腹中鸣响,大便稀溏。平素极易感冒,前数日又不慎感冒后诸症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为少阴心肾阳虚,正不抗邪,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细辛3g,制附片15g(先煎),炙甘草10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0g,大枣10g,藿香5g(后下),羌活5g,3剂。6月6日二诊,诉精神大振,现有白天仍有困意但可抵挡不睡,身重减,大便亦转实,舌脉如前,故守前方续服3剂,诸证消失。月前因足扭伤肿痛来诊述现生活如常人,一直未感冒。
《伤寒论》281条指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282条说“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主要病机为少阴心肾阳气虚衰,轻则见精神失养,重则阳衰阴盛周身失于温煦而见四肢厥逆,治用四逆汤类扶阳抑阴。本例主要临床表现和病机与少阴寒化证相符。因阳气不支,不能充养头脑,而精神疲惫,心悸易惊,记忆力下降,兴趣淡漠,甚至于欲寐嗜睡;阳气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沉细,阳气不能达于表,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寒邪侵袭,如受邪后又无力达邪出表,成为太少两感证,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近代名家曹颖甫认为用麻黄附子细辛治疗少阴病兼外邪内伏者,较用四逆汤更为有效,“盖四逆仅能由少阴外达肌腠,以干姜能温脾胃,……若改干姜为麻黄,方能由少阴直达肺部,而皮毛为之开泄,以肺主皮毛故也。”腹鸣便溏为脾阳失温,中焦阳虚,气不化水而致,故合苓桂术甘汤加小剂藿香羌活,化水行气,除湿健脾,振奋中阳以助心肾之阳。
真武汤应用举隅
发表时间:2014-08-18T10:47:40.8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张新军[导读]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古代水气病的用方,也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
张新军
(焦作市心脑血管病医院中医科河南焦作 454100) 【关键词】真武汤适应症治则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49-02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古代水气病的用方,也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适用于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为特征的疾病。
1.真武汤的适应症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据其原文,真武汤的适应症应是太阳病发汗太多,伤人阳气,或其人素体少阴阳虚,邪从寒化,致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所引起的诸多症候,故凡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引起的诸多症状或咳、或吐、或心下悸、或头眩、或身瞤动、或肢体颤抖站立不稳、或腹泻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真武汤的组成及治则方解
《伤寒论》中真武汤的的配比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能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姜、术复脾阳于后,故附术当为君药。茯苓一助姜、术之健脾强运;一可淡渗水湿,使阴邪从小便而行。生姜辛而微温,走而不守,宣肺温胃,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湿。故苓姜当为臣药。佐芍药一则柔肝以止腹痛;一则敛阴护液,敛阴缓急,以治身瞤动。全方共奏温补脾肾之阳、化气行水之功。
临床运用“六经病欲解时”验案举隅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历来颇受医家争议,医家更多关注“缓解时”,而忽略其含有“出现时”“加重时”及根据时间规律治病的内涵。本文根据“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分别结合从少阳、太阴、阳明病欲解时论治咳嗽、口干口苦、面红的案例,分析了“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特点。
Abstract:It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 ending to be cured” in Shang Han Lun. Many docto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ime of disease remission,while neglecting its appearance,aggrav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ti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this article mad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ree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about cough,mouth-dry and bitterness,and flushing from the time of Shaoyang,Taiyang,and Yangming meridians tending to be cured,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
四逆汤儿科应用举隅
四逆汤儿科应用举隅
罗声水广西省柳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伤寒论》中本方原治三阴病,笔者将该方用于治疗儿科疾病,凡是病情深入三阴阶段,即可应用,且收效宏捷。现举数案报道如下。
1 发热
张某某,男, 3 岁。“鼻塞,流涕,低热 5 天”来诊。五天前不慎受凉,出现鼻塞流涕发热症状,到私人门诊输液治疗,并口服退热药,但症状并未消除,逐到我处就诊,现症:低热,37.8℃,流涕,神疲,手足凉,纳差,舌淡,苔白,脉虚数,考虑虚阳外越,方用四逆汤加肉桂治疗,黑顺片 8g,干姜 12g,炙甘草 16g,肉桂10g(后下)。 3 剂,每天 1 剂,水开后,文火煎 30min,分 4 次温服, 3 剂后,电话回访,热已退,精神恢复。
按:本案发热不退,是因为外感病症误用寒凉克伐元阳所致,误用寒凉元阳被克伐,阴寒内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潜藏,阳浮于外,故发热不退。患儿神疲、手足凉、纳差,舌淡,苔白,脉虚数便是阳虚症的依据。
凡是病情发展到阳气虚衰阶段,都有使用四逆汤的机会,因此四逆汤方在《伤寒论》中三阴证均有出现,“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甚至“辨厥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均有四逆汤的出现。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353 条云:“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本条用四逆汤,是因为病情已达阳亡于外的阶段。蔡振东《<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一书有一段话可供参考:“陈平伯日,大汗身热,四肢痛,皆是热邪为患,而仲景便用四逆汤者,以外有厥逆恶寒之证,内有拘急下利之候,阴寒之象,内外毕露,则知大汗为阳气外亡,身热由虚阳外越,肢疼为阳气内脱,不用姜附以急温,虚阳有随绝之
李寿山运用四逆散经验举隅
宋清;金海生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1992(6)2
【摘要】李老一生,对仲景学说颇有研究,临床擅用经方化裁,以古方医今病,多获良效。下面略举一二,以飨读者。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组成。四味合用,具有宣达阳气,疏散郁结之功。李老抓住其调和气机,升清降浊之功用,灵活化裁,扩大运用范围,对现代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胆囊炎、胃神经官能症、冠心病、胰腺炎等,均以此方化裁治之,在1200余例病人的施治中,多获良效。李老在四逆散化裁中,常加香附、郁金以止痛。香附乃疏肝理气常用药,为气中之血药,气行血活其痛自止。郁金为利胆解郁之常用药,乃血中之气药,活血畅气止痛效佳。
【总页数】2页(P7-8)
【关键词】四逆散;李寿山
【作者】宋清;金海生
【作者单位】庄河县中医院;庄河镇民主诊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林丽珠教授肿瘤临证运用四逆散经验举隅 [J], 张恩欣;
2.路广晁运用四逆散经验举隅 [J], 张艳彬;王北京;路广晁
3.李孔定应用四逆散经验举隅 [J], 景洪贵;张耀
4.项凤梅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胁痛经验举隅 [J], 王荷兰;韩莉莉;艾一多;项凤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举隅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疏肝理脾,解郁通阳之功,原方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证而设,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对很多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应用得当,都能取得较好疗效,如郁证,胃痛,胸痹,胁痛等均可加减应用。笔者在临床上常用该方加味治疗,每获良效。目的是研究四逆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是通过四逆散的加减应用对胸痹,胁痛,胃痛,等病疗效总结,结果如胸痹一证,多因操劳过度,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厚味及年老体虚等因素诱发。致气滞血瘀,胸阳不运,心脉阻滞而致胸闷,心慌,胸部刺痛等症发作,治疗以四逆散为基础加桃红四物汤加丹参,郁金,玄胡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而获良效。胁痛的治疗是在四逆散基础上加理气除湿之药,肝胆舒利正常,通则不痛,因此效佳。胃痛的治疗是在四逆散基础上加延胡,香附,乌贼骨,浙贝,百合,台乌等敛酸护胃、止血止痛而获效。结论四逆散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对很多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应用得当,都能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标签:四逆散胸痹胁痛胃痛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1]。
本方证须为少阴病,但系外邪传经入里,郁遏肝胆气机,阳气失于疏泄,不能外达四末所致,故见四肢厥逆,身热,肝胆失疏,气机失常,气滞则脘腹胁肋胀痛[1]。应与少阴寒化的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身倦、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小便清白、舌淡苔白的四逆汤证相区别。故治宜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方中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胆经。有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之功。治感冒发烧、寒热往来、疟疾、胁胀痛、月经不调。因其能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令阳气外达,为君药;白芍性味苦,酸凉,归肝脾经,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之功。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因其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使肝不横逆,与柴胡相配,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一散一收,相反相成,为理肝之用,为臣药;枳实性微寒,味苦、辛、酸,功能化痰散痞,破气消积。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因其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凑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为佐药;甘草性味甘平,归脾、胃、肺经,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因其调和诸药,益脾和中,与芍药合用又缓急止痛,为使药。诸药合用,可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又能使肝脾调和,土不乘木,则腹痛泻利等症自除。本方药虽四味,但配伍严谨,柴胡、芍药疏肝,枳实、甘草理脾,因此后世医家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不和等诸多疑难重证。
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转帖)
经方药辨---桂枝
沙丘沙
桂枝,望文生义,似为桂树之枝,其实不然。《神农本草经》牡桂条下郭璞注云:“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可知古时肉桂`桂枝`桂心,一物三名。不知何时,本草指肉桂为树皮,桂枝为树枝。仲景方桂枝每云去皮,实去肉桂外层加错之粗皮,故〈〈外台〉〉`〈〈千金〉〉皆称桂心。若近时桂枝,则无皮可去。〈〈伤寒论〉〉有桂枝加桂汤,时贤有加桂枝或加肉桂之争,皆因不知“一物三名”之义。日本的经方实践家`疾医派的创始人,东洞吉益也有一物三名之说,并讥讽说:“李皋以气味后薄,分桂枝肉桂,遂构上行下行之说,是臆测,不可从矣”。
关于桂枝去皮只义,陈修圆之侄陈鸣岐说:“古人用桂枝,惟取当年新生嫩枝,折视之内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见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如此解去皮之义,自然不妥,但桂枝当取新生嫩枝,非常可取。此为后世桂枝,自〈〈神农本草经〉〉之后,药品日增,无须厚非,但不能后来居上,以此代仲景方中桂枝。
或问:“桂枝解表,人尚惧其热,怎能用大热壮阳入下焦之品,治外感发热?”答曰:“佛经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意而不动’,您的这些观点,恐怕连第二意也算不上,学用经方,若不能深入经藏,只据讲义,套用千载古方,实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十余年来,尊郭璞`东洞之说,仲景方凡桂枝者,皆用肉桂,从未见不良反映“。
「桂枝汤」在医家中向以涉入多条经脉及变幻莫测的加减方称著,其原因千年来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本文将说明「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设计乃依循扁鹊「肾间动气」的观点及其循行的路径,亦即「桂枝汤」及其加减依循《难经·六十六难》所言的路径以形成医家最主要的
桂枝汤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引言:
关于桂枝汤,相信每个中医师都不会陌生,它是《伤寒论》中常
用的方剂之一,除了在伤寒病上有着良好的效果外,在妇科临床上应
用也颇为广泛。桂枝汤是以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组成,因其口
感清香而被患者喜爱。它的主要功效在于扶正祛邪、升阳平喘、活血
止痛,通过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下面将具体
介绍它在妇科临床应用的举隅。
(一)桂枝汤治疗月经失调
月经不调是现代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它的病因非常复杂,除了
生理和生活因素外,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也会影响月经的正常周期。临床上将月经不调分为月经推迟和月经提前两种类型,桂枝汤则因病
方用,治疗这两种类型各有不同,下面具体介绍:
1.1 桂枝汤治疗月经推迟型
月经推迟指月经周期长于28天,且每次延迟3天以上,这种情
况容易造成贫血、乳房胀痛、情绪不稳等不适症状。桂枝汤可以扶正
祛邪、升阳平喘、活血止痛,因此可以调节女性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月经推迟的目的。具体方药如下: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3克,赤
芍9克,川芎9克,红花9克,当归9克
以上方药用水煎服,早晚服用一次,每天连续服用7-10天,即
可促使月经来潮,对月经推迟型患者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1.2 桂枝汤治疗月经提前型
月经提前指月经周期短于28天,且每次提前3天以上,这种情
况容易造成妇女贫血、肾虚等不适症状。桂枝汤可以活血化瘀、温通
经脉,从而调节女性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月经提前的目的。具体方药如下: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当归9克,川芎9
理中丸的现代加减应用举隅
理中丸为《伤寒论》中名方,由人参、白术、干姜和炙甘草各3两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的功效,剂型可丸可汤,视病情缓急而定,是临床极为常用的经典方剂。理中丸在临证中多需根据病情加减应用,现就其常用加减法举隅如下。
一.在太阴本证中理中丸之加减
1.脾主运化,主湿恶湿,如病程较久,阳虚不甚,水湿泛溢,兼见头面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为土不制水之象,理中丸中可酌加茯苓、防己、泽泻、薏苡仁等渗湿利水之品。
2.如素患心脾不足,心悸而烦,又患太阴虚寒本证,则可合用理中汤与小建中汤,即王好古《阴证略例》之“二中汤”,即是其例。
3.寒甚者,重用干姜;虚甚重用人参;虚寒并重者,参姜均重用;湿甚者,以苍术易白术取其燥;阳虚失血,以炮姜易干姜;泄泻甚者加炒山药、煨肉豆蔻、煨诃子。
4.砂半理中汤是火神郑钦安的方子,由理中汤加砂仁、半夏组成,在理中汤的基础上重点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近贤宋孝志教授亦有“砂半理中汤”,但其组成不同: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砂仁各9克。具有理气散寒、和胃止痛的功用。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痛,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二.理中丸证兼挟太阳病之加减
1.理中丸证如兼表寒,恶寒发热,身体疼痛,可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丸加桂枝,方中加桂枝以辛散表寒。李东垣曾用补中益气汤合麻黄汤化裁出治疗体虚外感之名方“麻黄人参芍药汤”,用药虽然不同,但组方思路与桂枝人参汤则类同。《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人参汤证可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和厚朴七物汤证比较互看: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表里皆热而下利者,桂枝人参汤
真武汤临床应用举隅
关键词真武汤尿血瘿劳眩晕
真武汤出自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组成: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具有温阳健脾,利水除饮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在临床用本方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疑难病症,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结合经治验案介绍如下。
尿血
例1:患者,男,35岁,2005年2月23日就诊。主诉:血尿3个月。患者于3个月前不明诱因出现血尿,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查血常规、肾功、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尿常规:潛血(+++)。肾脏彩超示:双肾囊肿并中度积水。抗感染及其他中西药治疗血尿終未消失。刻下症:尿色淡红,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小腹疼痛,面色无华,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大而弱。证属脾肾阳虚,气不摄血。治宜温补脾肾,固摄止血。方药以真武汤加减化裁:炙附片(先煎)9g,茯苓12g,白芍9g,白术15g,生姜9g,狗脊9g,熟地黄9g,五味子15g,赤石脂12g。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6剂后,尿潜血(++),守方又服12剂,尿潜血(+)。效不更方,再服12剂诸症消失。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千金要方》云:“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营气虚散,血也错行,所谓阳虚者,阴必走是耳。”本例患者先天肾亏,日久累及后天脾阳亦虚,脾肾阳虚,气不固摄,血溢尿路而尿血。前医抗感染及止血等多方治疗无效。明人盛启东早有“见血休止血”的精辟见解,强调审因论治,治病求本。本例患者辨证施治,选用真武汤加减化裁以温补脾肾,固摄止血而愈。虽未用止血之品,却收止血之奇功。
《伤寒论》药对组成方式中七情和合之举隅作者:邢袁玲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06期
[关键词]伤寒论;药对;七情
[中图分类号] R2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74-02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共使用药物87种,载方113首。其方概括了中医临床学科的常用方剂,被后世医家称为“医方之祖”。仲景方之所以被誉为方剂之鼻祖,是因为其组方配伍思路独特,用药要点别出心裁,为后人组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应用思路。目前研究其药物配伍特点,对于提高中医药科研质量、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药对”即为双味中药的配伍应用,在治疗上使其增强药力,减少副作用,产生不同效应与反应,即本草所谓“当用相须相使者良”。这是配伍方法的精髓,亦是药物组成方剂的核心,因而研究药对在临床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伤寒杂病论》开药对配伍使用之先河,运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对,据统计达147对之多。而《伤寒论》中组方缜密,其药味不多,但配伍极其严谨。选择最有效的药物,根据药性、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伍。其中所选的药物,既分工明确,又协同配合,常常是散收相合,刚柔相济,寒温同用,补泻兼施,辛甘酸苦复法,避免了几味药简单相加或单一药性药物的堆砌。每一张经方都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这种有机整体中的药物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变换原来的方义及其主治病证。徐灵胎所言“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正是对经方配伍严谨的极好说明。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了“七情”理论,成为药对理论形成的基础。历代医家中。仲景颇得药对使用之心得,此篇针对《伤寒论》中药对的组成方式中之以七情和合为主组成的药对。综合文献分析归纳后略举如下: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多种不同病例,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理论,紧扣病机,灵活诊治。结果:临床常用“方剂辩证”来辩治,“有是证便用是方”,辩证准确,疗效确切。
标签:小柴胡汤;辩证应用;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大枣、甘草七味药组成。本方是和解少阳的主方,历代医者认为此方的临床运用最为广泛,凡病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即可投治。笔者临床30余年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黄疸、头痛、胃肠道疾患等多种疾病,取得很好临床疗效,现举几例如下:1三叉神经痛
陈某,女,48岁,农民,2004年5月初诊。自述近半月头部左侧耳前及太阳穴区域剧痛,齿痛难忍,在乡镇卫生所打针吃药(消炎镇痛药)无明显好转,为此烦躁不安,甚痛苦,伴恶风,眼眦多,大便不畅,口苦,舌红苔薄白,脉浮弦。病属中医头痛,辩证:少阳不和,风邪入中。治以:和解少阳,祛风止痛。方用小柴胡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处方:柴胡10g黄芩12g半夏10g泡参30g 川芎10g羌活10g白芷6g荆芥12g防风10g炒川楝12g刺蒺藜15g蔓荆子10g 甘草3g。水煎服。服上方二剂后病情缓解,剧痛明显减轻,眼眦仍多,小便黄少,口苦,大便不畅。守方继服3剂后痊愈。
按:《冷庐医话头痛》云: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皆因“少阳经行身之侧。”此案发病急,恶风,多系外感风邪所致,少阳经气血失其通和,故其经脉所行之处为外邪侵犯而见头侧耳部疼痛。小柴胡汤可和畅气机,达到和解少阳,祛风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