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527.00 KB
- 文档页数:1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方案作者:李志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具有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加之又有中风以及出血的危险,而且治疗方案也多种多样,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也较为复杂,因此,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重抗凝方案就显得十分的关键。
本文意在对各种抗凝治疗方案进行分析。
【关键词】冠心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的一种疾病,两种疾病间互相导致病情的加重,使得死亡的风险更加大。
经过临床证明,一般冠心病是依靠抗血小板的药物来减少心血管事件,而心房颤动患者则要依靠抗凝药物来降低脑卒中发生[1]。
而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凝的难点则是这两种药物无法被完全的替代,而两种药物联用则又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如何在降低出血风险的同时又取得最大的疗效是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方案的关键。
1比较稳定的冠心病患者的抗凝治疗如果是应用药物保守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且病情比较稳定,当房颤的血栓栓塞的风险达到高危级别时,建议单独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INR2.0-3.0治疗;当房颤的血栓栓塞的风险达到中、高危风险,但是又不适合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时,可以考虑阿司匹林75-100mg/d+氯吡格雷75mg/d,这样就可以比单用阿司匹林大大减低了出血的风险[2]。
如果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病情比较稳定,当房颤的血栓栓塞的风险达到高危级别时,应尽量地选用金属裸支架(BMS),术后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INR2.0-3.0+阿司匹林75-100mg/d+氯吡格雷75mg/d三种药物联合治疗一个月,为了防止消化道出血,可以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一个月之后长期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
或者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INR2.0-3.0+阿司匹林75-100mg/d或者维生素K拮抗剂+氯吡格雷75mg/d两种药物联合治疗一年,之后长期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
PCI抗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一、前言在过去20年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给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并且部分替代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
在美国,每年目前至少有100万患者进行了PCI,在中国每年PCI的数量增长更快。
PCI的成功率、安全性和可靠性已得到明显改善。
除了技术的不断进步(如药物洗脱支架和远端保护装置)外。
围手术期辅助治疗药物也迅速发展。
PCI术中适当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拮抗剂)及抗凝剂,如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能改善患者的早期临床预后和预防介入治疗部位的并发症。
而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二、抗血小板治疗(一)阿司匹林1.PCI术前血栓素A2(TXA2)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因此阻断了血小板TXA2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尽管阿司匹林对预防再狭窄无效,但是很多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具有预防近期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1)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术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每天75~160mg)的患者:在PCI术前口服阿司匹林75~300mg。
术前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因阿司匹林的生物利用度及其抗血小板作用可能延迟,PCI术前至少2小时(最好24小时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
若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100mg)至少应于术前24小时服药。
(2)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一旦确诊必须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mg。
(3)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应用噻吩吡啶类衍生物替代,也可以在术前应用GPⅡb/Ⅲa拮抗剂替代。
阿司匹林绝对禁忌的患者,于PCI前6小时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和(或)PCI时应用GPⅡb/Ⅲa拮抗剂。
2.PCI术后 PCI术后,不存在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推荐每日剂量75~160mg,长期服用。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2021一、 DAPT策略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抗血小板是治疗CAD的关键。
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方案。
目前国内常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1. DAPT实施中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在决定DAPT策略前,应充分权衡缺血和出血风险,以利于正确选择治疗策略,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共识对临床上常见的高缺血及出血因素做了概述,分别参考了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南和学术研究联合会高出血风险工作组(ARC-HBR)制定的标准,另外共识介绍了2项相关评分(PRECISE-DAPT 评分和DAPT评分)的背景和使用场景。
此外,对于血小板功能测定或CYP2C19基因分型监测对于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的治疗指导也做了介绍,目前对于这部分的推荐是IIb 级推荐。
2. DAPT期间最大程度减少出血的措施在减少出血的措施推荐中,再次强调桡动脉径路,减少阿司匹林剂量(75-100mg)以及DAPT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应用,并作了I类推荐。
3. DAPT疗程及单联抗血小板治疗1) DAPT治疗时间需要根据个体缺血风险及出血风险综合评估,高出血风险的CAD患者可考虑缩短DAPT疗程,缺血风险高且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考虑延长DAPT。
2) 近年来许多研究探索了DAPT疗程和单抗选择,是停用P2Y12受体抑制剂还是停用阿司匹林?对于1年以内短期DAPT进行阿司匹林单药治疗,部分研究提示可能会增加心梗事件发生率,仅在高出血风险的CAD患者可考虑缩短DAPT疗程;关于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大型随机对照研究(RCT)证实短期DAPT后降阶至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较长期DAPT能够降低CAD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时不增加缺血事件发生率。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摘要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
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
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
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
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具有多种相同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常合并存在。
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1],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20%~30%[2, 3, 4]。
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5]。
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增加出血风险[6]。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欧洲[7, 8, 9]及北美[6, 10, 11]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专家共识,并均已陆续更新至第3版。
我国虽已发表了一系列冠心病或房颤相关指南或共识,但尚缺乏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指南或共识。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管理共识发布,6个问题划重点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20%~30%。
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医生关心的话题。
近日,《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以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
ACS和/或PCI合并房颤,PCI术中如何使用抗栓药物?图1 心房颤动患者PCI术中抗栓策略1.抗血小板所有OAC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发生ACS后应立即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100~300 mg),然后维持剂量为75~100 mg/d。
在已了解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或紧急情况下,如很可能行PCI,可考虑采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在不了解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时,应延迟至行PCI时再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
P2Y12受体拮抗剂应首选氯吡格雷。
2.抗凝维生素K拮抗剂(VKA):对于VKA治疗且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的患者,术前通常无需停用VKA,但需查INR。
术中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采用低剂量(30~50 U/kg)普通肝素治疗,维持ACT≥225 s。
NOAC:对于NOAC治疗的患者,急诊PCI无需中断NOAC。
而择期PCI则可考虑在术前停药,停药时间取决于使用的药物和肾功能(通常术前停药12~24 h,达比加群酯经肾脏清除率较高,肾功能不全者需考虑延长术前停药时间)。
PCI 术后早期,如当天晚上或次日早晨,建议开始NOAC(术前剂量)治疗。
ACS和/或PCI术后房颤患者,抗栓药物如何选择?PCI围术期需在双联抗栓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直至出院。
对于高缺血/血栓栓塞和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出院后阿司匹林可继续使用至术后1个月。
推荐大多数患者出院后采用OAC+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栓治疗,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在术后1年时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继续给予卒中预防剂量的OAC。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人群中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可显著减少缺血事件,如心血管病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支架内血栓等。
第一部分:DAPT策略一、DAPT方案概述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
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COX-1从而阻止血栓素A2的合成及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COX-1,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P2Y12受体抑制剂:二磷酸腺苷(ADP)是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过程中的重要激动剂,P2Y12受体抑制剂能够阻碍ADP 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有效地减弱ADP的级联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效应。
目前国内常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二、DAPT实施中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1. 临床缺血与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常见的高缺血风险因素包括:既往心肌梗死或卒中史、心电图ST 段压低、高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贫血、左心室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复杂冠状动脉PCI(如左主干、分叉、慢性完全闭塞、弥漫性长病变、仅存冠状动脉)等。
高出血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血小板减少或抗血小板治疗后抑制过度、贫血、低体重指数、合用口服抗凝药(OAC)等。
以上可供临床初步判断缺血和出血风险。
2. 缺血与出血风险评分:专门用于指导DAPT疗程制定的风险评分的应用应当优先于其他风险评分,如PRECISE-DAPT评分和DAPT评分(表5和6)。
(1)PRECISE-DAPT评分:(2)DAPT评分:3. 血小板功能检测:接受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时的血小板反应性对缺血和出血事件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每年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
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着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得到抗凝治疗[1,2]。
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进而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多种口服抗凝药物应用于临床,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为促进与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与心律失常联盟(中国)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此专家共识。
1、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与抗凝治疗原则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但与此同时亦将增加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在确定患者是否适于进行抗凝治疗前应评估其获益风险比,只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获益明显超过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时方可启动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水平与其基线特征密切相关,根据基线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制定正确的抗凝治疗策略的基础[7]。
目前CHADS2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其计分方法如表1所示[8]。
随着CHADS2评分的增高,房颤患者未来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逐渐增高。
若无禁忌证,所有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策略(全文)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最后的主战场之一。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总房颤患病率0.77%,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
房颤与冠心病有着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两种疾病常常共存。
研究显示,我国约1/3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约一半的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或需要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而10-15%的冠心病患者同时伴有房颤,其中PCI术后患者中房颤的比例为5%-7%。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主要为心房内血栓脱落所致卒中及外周动脉栓塞,其血栓由房颤导致心房内血液局部湍流、血液粘滞度增加所致,血栓以纤维蛋白为主,其治疗以口服抗凝药物为主。
相反,冠心病患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支架置入所致血小板激活,引起局部血栓形成,其成分以血小板为主,而其治疗主要以抗血小板为主。
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房颤是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其发生血栓及栓塞事件风险均存在,单纯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均难以全面有效的控制患者风险,而同时给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又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制定合理的抗栓策略以平衡出血及血栓栓塞风险成为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难点。
一、风险评估对于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出血风险与冠心病的临床类型(稳定型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决定抗栓治疗的策略和时间。
1.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目前的房颤治疗指南均推荐采用纳入更多危险因素的CHA2DS2-VASc评分系统,以期更准确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中国房颤治疗专家共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中指出,CHA2DS2-VASc评分≥2分者需接受OAC治疗;评分为1分者,OAC 或阿司匹林或不进行抗栓治疗均可;无危险因素即评分0分者,不需要抗栓治疗。
更新的《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中,CHA2DS2-VASc评分≥2分的男性和≥3分的女性患者,建议使用OAC治疗,优先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Ⅰ,A);评分为1分的男性和2分的女性患者,可考虑使用OAC治疗(Ⅱa,B);评分0分者不需要抗栓治疗。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
点
一、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特点:冠心病和心房颤动是两种常见
的心脏疾病,二者同时存在的患者较多,且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差,患病严重程度较高。
二、抗栓治疗的重要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存在较高的血栓风险,及时进行抗栓治疗对于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物选择和抗栓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抗栓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
和氯吡格雷)、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四、抗凝药物的使用:对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物的使
用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华法林是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但需要监测INR值,并且与许多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和阿哌
沙班)相对方便,不需要频繁监测INR值,并且与其他药物和食物的相互
作用较少。
五、抗凝药物用药策略: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如年龄、性别、合并
疾病等)和出血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用药策略。
对于低出血风
险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凝药物;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建议小剂量
抗凝治疗。
六、抗栓治疗的长期管理:抗栓治疗需要长期进行,对于患者来说需
要定期复诊和监测,以保证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提供了对于该群体患者抗栓治疗的指导和建议,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治疗中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抗栓药物和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特殊情况抗栓治疗、抗栓治疗发生出血处理和疾病要点在临床实践中,房颤合并冠心病比例非常高,当两者合并存在时,患者的血栓风险显著增加。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存在双重困难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冠脉血栓和心房血栓风险均增加,冠脉血栓以“白色血栓”为主,富含血小板,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心房血栓以红色血栓为主,富含纤维蛋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应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为提高抗栓治疗的获益并减少出血风险,在启动抗栓治疗前应对患者的血栓栓塞/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
1.缺血/血栓形成风险:可采用SYNTAX、SYNTAX Ⅱ或GRACE评分对PCI合并房颤患者进行缺血事件风险评估;2.血栓栓塞/卒中风险:对于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患者,推荐根据CHA2DS2-VASc评分指导抗凝治疗,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危险性相同;3.出血风险:推荐采用HAS-BLED评分来进行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出血风险的评估。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顾患者抗栓治疗根据CHA2DS2-VASc评分,对于具有抗凝指征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推荐应用卒中预防剂量的OAC单药治疗;’对于具有高缺血风险、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在长期OAC(如利伐沙班)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75-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对于适合NOAC的患者,推荐NOAC优于VKA。
特殊情况抗栓治疗1、不同肾功能患者症状不同肾功能状态ACS和/或PCI合并房颤患者NOAC使用剂量推2、华法林与NOAC转换华法林与NOA抗栓治疗期间发生出血处理1. 轻微出血给予支持治疗;口服华法林者可推迟给药时间或暂停给药,直至INR降至<2. 0;NOAC的半衰期较短,停药12-24h后凝血功能即可改善。
2.中度出血需补液、输血治疗;口服华法林者可维生素K1(1-10mg)静脉注射;NOAC最近一次服药时间在2-4h内,口服活性炭和/或洗胃可减少药物吸收;达比加群酯可通过血液透析清除,其他NOAC不适合透析清除。
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抗凝抗栓治疗策略(全文)2015年,我国学者发表的一项综述回顾了近年来30项相关研究,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发房颤风险为2.3%-37%,这一比例不容小觑。
而当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房颤时,住院期间死亡率将增加5倍。
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患者如何进行抗栓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棘手问题。
如何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目前对房颤的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有两个评分系统,即传统的CHADS2评分和欧洲指南推荐的CHA2DS2-VASc评分,现在越来越多的指南推荐对高危房颤患者使用CHA2DS2-VASc评分。
相对于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增加了三项指标(年龄65~74岁、女性和血管疾病史),依据评分结果将房颤患者分为低危(0分)、中危(1分)和高危(≥2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患者需要抗凝治疗。
对于房颤合并ACS或行PCI的患者,选择双联还是三联抗栓治疗?房颤合并ACS或行PCI患者,需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但是,冠心病的治疗,无论是单用阿司匹林,还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是现在临床中使用肝素、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减少血栓的同时增加了出血风险。
因此,无论单从冠心病患者而言,还是单从高危的房颤患者而言,抗凝均是一把双刃剑,在临床中非常难以抉择。
对于需要抗凝治疗的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上需要更好地处理。
冠心病和房颤的抗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冠心病患者的血栓多是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抗栓治疗过程中更多的是针对血小板环节,如应用ADP受体拮抗剂、P2Y12受体拮抗剂来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而房颤患者的血栓多是富含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的红色血栓,更多的是应用口服抗凝药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来进行抗凝治疗。
如何才能将房颤合并冠心病的卒中、心梗和支架内血栓风险降到最低,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同时应用三种药物(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加一种抗凝药),进行三联抗栓治疗。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冠心病患者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以减少卒中风险。
当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6月11日,在沈阳召开的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曲鹏教授公布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编写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这也是我国首部致力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的共识,下面让我们通过6个问题快速掌握核心内容。
问题1
如何评估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
问题2
ACS和/或PCI的房颤患者,PCI术中抗栓药物如何使用?
图1:房颤患者PCI术中抗栓策略
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后推荐立即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
(100-300mg),之后维持剂量75-100 mg/d;在已了解冠脉解剖结构或紧急情况下,如很可能行PCI,可考虑采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
抗凝药物
维生素K拮抗剂(VKA):对于VKA治疗且行冠脉造影和/或PCI的患者术前通常无需停用VKA,但需查INR;术中在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225s)的指导下使用低剂量(30-50 U/kg)普通肝素治疗。
NOAC: 对于NOAC治疗且行急诊PCI的患者无需停药;但若行择期PCI可考虑在术前停药(通常术前停药12-24h,达比加群经肾脏清除率较高,肾功能不全者需考虑延长术前停药时间)。
无论是否中断NOAC,术中均需在ACT指导下使用肝素治疗。
PCI术后早期,例如当天晚上或次日早晨,建议开始NOAC(术前剂量)治疗。
问题3
ACS和/或PCI术后房颤患者的抗栓选择:双联还是三联?疗程多久?
PCI围术期需在双联抗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直至出院;对于高缺血/血栓栓塞和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出院后阿司匹林可继续使用至术后1个月。
推荐大多数患者出院后采用OAC+单一抗血小板药物(首选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12个月,之后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给予OAC单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可酌情考虑延长(>12个月)或较早停用(如6个月)抗血小板治疗(图2)。
图2:需OAC治疗的房颤患者PCI围术期抗栓管理流程
如无禁忌症,术后OAC治疗推荐首选NOAC,而非VKA;应根据下表1中RCT验证的给药方案进行给药。
RE-DUAL PCI 研究中以达比加群110 mg bid为基础的双联抗栓治疗较三联治疗趋向增加缺血事件风险,因此血栓栓塞风险较高者推荐150 mg bid,而出血风险较高者可选择110 mg bid。
PIONEER AF-PCI 研究针对ACS 和/或PCI 合并房颤人群,研究了利伐沙班15 mg
qd+P2Y12受体拮抗剂及利伐沙班2.5 mg bid+DAPT 两种方案,从卒中预防获益的⻆度,推荐采用利伐沙班15 mg 每日1 次的双联抗栓方案。
双联抗栓治疗时如采用低剂量利伐沙班(15/10mg qd,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在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后应采用足剂量利伐沙班(20/15mg,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
表1:NOAC在ACS和/或PCI合并房颤患者中经RCT验证的给药方案
请注意:10mg qd和2.5mg bid用于房颤患者不是利伐沙班在中国获批的用法用量,拜耳公司不推荐说明书外用药。
问题4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单抗凝或抗凝+抗板?
参考利伐沙班AFIRE研究的结果,推荐具有抗凝指征(经CHA2DS2-VASc评估)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使用卒中预防剂量的OAC单药治疗。
对于高缺血事件风险且非高出血风险的患者(见表2),可考虑在长期OAC(例如利伐沙班)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75-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治疗。
对于适合NOAC的患者,推荐NOAC优于VKA。
表2:高缺血风险与高出血风险定义
问题5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如何应对?
定期风险评估并密切监测
动态评估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以明确治疗强度和疗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VKA治疗患者INR波动性大,更应密切监测;NOAC治疗患者应监测肾功能,必要时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个体化的出血处理
如发生出血,应对出血部位、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最后一次服用抗凝药物的时间及其他影响出血的因素(如肝肾功能、嗜酒、合并用药、既往出血史等)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议患者不应因小出血或瘀斑而随意停止抗栓治疗。
合理使用PPI和NSAID
考虑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减少胃肠道出血,尤其是对于联合抗栓治疗的患者;应避免使用NSAID,因其可影响阿司匹林疗效,同时增加出血风险和血栓风险。
问题6
临床特殊情况的抗栓治疗
非心脏外科手术及CABG围术期:
低出血风险及出血容易控制的手术无需中断NOAC治疗,可在术后数小时继续抗凝治疗;对于高出血风险手术可在术后24-72h重启抗凝治疗。
导管消融围术期:
术前已服用华法林或NOAC的患者,围术期无需中断抗凝治疗。
已应用双联抗栓治疗的患者(OAC+1种抗血小板药物),如不是特别紧急,可延期至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再行导管消融术。
肾功能不全:
对于ACS和/或PCI合并房颤的患者,如肌酐清除率<15ml/min或需透析,不建议使用NOAC;对于肌酐清除率为15-29ml/min的患者,可以考虑慎用除达比加群外其余三种低剂量NOAC治疗(图3)。
图3 ACS和/或PCI合并房颤患者不同肾功能时NOAC的剂量推荐
深色箭头:常规使用;浅色箭头:慎用附录:抗栓管理意见一览
注:推荐分类原则
•执笔专家:曲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少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马长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薛玉梅(广东省人民医院),雷新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核心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韩雅玲(北部战区总医院),黄岚(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李树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毅(北部战区总医院),刘少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马长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齐晓勇(河北省人民医院),曲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祖禄(北部战区总医院),吴书林(广东省人民医院),袁祖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陈纪言(广东省人民医院),傅国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高传玉(华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贾绍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蒋晨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雷新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毅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刘启明(中南大学
湘雅二医院),刘学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宇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娄大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鲁志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罗永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艺红(中日友好医院),唐熠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亚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薛玉梅(广东省人民医院),杨丽霞(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O医院),杨新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艳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殷跃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袁晋青(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瑞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抒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钲(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来源: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曲鹏教授口头汇报
MA-M_RIV-CN-0480-1。